八下《卖炭翁》任务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单元意识
八下第六单元导语指出,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所选的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
有“不平则鸣”的呐喊
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因此本单元除了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词语、句式)和论事说理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从古人身上学习哲思与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文本解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卖炭翁》课后练习题二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抢夺的悲惨故事。课后的知识链接中,白居易的《新乐府序》写道:
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义,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文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平易易懂、言辞真切、事件真实、语言流畅。这个重要的主张可以贯穿课堂始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课后思考探究题二问:
从《卖炭翁》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如宫市制度、宦官专权等历史背景。
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情境活动,把握作者态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
积累拓展要求背诵本诗。可采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使课堂书声朗朗。并让学生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当作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熟读成诵,使学生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思维能力:比较联读,分析三首诗在中心事件、社会现实、态度情感、诗眼方面的异同,使学生体会现实主义诗歌“合为事而作”。
审美创造:以读促悟,感受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背景、内容,挖掘内涵及主旨,探究杜甫、白居易在生存困境中的精神突围。
【教学重点】
概括故事内容,学习描写、对比的手法,分析卖炭老人和宫使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态度。
【教学难点】
跨越时代,体会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和情感态度,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领悟。
【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启发法、情景演绎法、问答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读《石壕吏》,我们看到了一位旁观者,目睹了一户普通人家的家破人亡,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感受到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看到一位身处困境却不忘人民疾苦的慈悲的伟大的诗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时代呼吁。
让我们进入课文,走进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去看看诗人所见之事,感悟诗人所思所想。
二、文见人品
快速浏览课文,从中寻找关于作者的相关信息,学习预习的方法。(预习不只是预习课文内容,要将课文正文、注释、课后习题和知识链接结合起来。在平时做试题也应如此,综合利用一切有用的信息。)
1.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2.选自《白居易集》卷四。诗人创作组诗《新乐府》五十首,本文是其中第三十二首。(第126页注释①)
3.《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课后练习二)
4.文学主张——《新乐府序》指出: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义,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文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课后知识链接)
评价诗人: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路,千秋永祀老诗翁。
三、读顺音义
1.读准字音
翩翩两骑(qí);系(xì)向牛头充炭直。
2.读出节奏
文章以七言为主,常以四/三、二/二/三的形式,本文以四/三居多。
3.读懂文意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分类整理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
敕:指皇帝的命令。
叱:吆喝。
直:同“值”,价钱。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充省略部分。
四、感知故事内容
任务一:读——老翁之事。
现如今信息传播渠道广,进入自媒体时代,甚至还存在许多歪曲事实的现象。假如你在集市看到这一幕,为了如实报道事实,发扬白居易“言直而切”“事核而实”的行文要求,运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的新闻有关的知识,写一则消息,快速报道这个事件。
消息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1.完成标题、导语写作。(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
人物 卖炭翁、宫使
事发地点 市南门外 事发时间 贞元末一日中午
消息 标题 卖炭翁炭被夺(学生自由发言)
导语 贞元末一日中午,卖炭翁烧炭千余斤,辛苦运炭至市南门外,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夺走。
五、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对比的手法
任务二:发——正义之声。
1.结合注释,了解背景
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2.深入调查,详实报道
不知全貌,不予置评。深入调查,了解卖炭翁的遭遇,真实地报道,替老翁发出正义之声,为他讨回公道。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段中的具体诗句进行思考,这则新闻报道还应该写些什么?
我会写卖炭翁、宫使的 ,抓住“ ”一词/句,运用 描写,表现卖炭翁/宫使是个/群 的人,因为 。
预设1:我会写卖炭翁的外貌,我会抓住“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表现卖炭翁是个年老、辛勤劳作的人,因为他的脸因为常年烧炭熏得烟熏火燎的颜色,双鬓头发发白手指都发黑,嵌入了木炭的颜色。
(相机指导朗读,“烟火色、苍苍、黑”这些颜色词要重读,读出卖炭翁的辛勤不易。)
预设2:我会写卖炭翁的心理,抓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表现卖炭翁是个穷苦、艰难的人。因为他身上穿着单薄的衣裳,担心炭的价格便宜却希望天气寒冷一点。
(相机指导朗读,“可怜、心忧、愿”这些情感词重读,读出这种对比,读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苦。)
预设3:我会写卖炭翁的运炭的环境,我会抓住“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表现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卖炭翁要在大雪天的清晨架着一车炭去卖,侧面写出卖炭翁是个贫困的人。
(相机指导朗读,“夜、一尺雪、晓、冰辙”这些环境描写的字词,读出卖炭翁运炭的艰辛。)
预设4:我会写卖炭翁的休息的环境,我会抓住“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表现卖炭翁是个疲惫、贫困的人,因为到了中午,牛困人饿,卖炭翁在集市南门外泥地里休息。
(相机指导朗读,“牛困人饥、泥中歇”这些地方要重读,读出卖炭翁的疲惫和可怜。)
齐读第一段:抓住卖炭翁的外貌、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对卖炭翁烧炭、运炭的描写,写出对卖炭翁的贫困、辛勤、艰难、疲惫。
(相机启发引导:你还会抓住哪些方面,为老翁发正义之声,替他讨回公道呢?)
预设5:我会写宫使的外貌和身份,抓住“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一句,表现宫使是一群地位较高的人,因为他们的穿着和“翩翩”轻快的样子,知道他们的身份是皇宫里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由此可见,他们代表的是上层统治者。
预设6:我会写宫使的动作,抓住“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表现宫使是一群蛮横无理、横行霸道的人。因为他们手里拿着文书,说着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对牛吆喝把它牵向皇宫。
(相机指导朗读:“把、称、叱、牵”这些动词重读,读出宫使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
六、悟情感,把握主旨
1.由表及里,剖析现实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除了要具有真实性、时效性,也要有思想性,要弘扬正能量;要针砭时弊,发人深思,为弱势群体发声。发扬白居易“卒章显其志”的写作要求,我们来探求背后的真意。
(1)卖炭翁悲惨结局
齐读第二段: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补充背景知识】唐代商品贸易,钱帛并用,但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一匹红纱约200文钱,半匹是约100文钱,一丈绫约500文钱。但是红纱和绫两种丝织品是供达官贵人使用,不能自由贸易。天宝年间(742-756年)木炭价格等质量每斤1.5文到3文。
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揭露了宫市制度的黑暗,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齐读课文,文中像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比如“可怜身上衣正单”与“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对比;比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与“翩翩”“黄衣使者白衫儿”外貌神态对比,“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
(2)由表及里,深层剖析
读完诗歌,配上课文插图,老师脑海中一直浮现着一架极度倾斜的天平,你们知道天平的两边放着的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仗势欺人、蛮横无理的宫使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穷困艰难、无可奈何的卖炭翁和低人一等的底层劳动人民。
2.不平则鸣,为民发声
(1)诗人心情
诗人目睹此情此景,以什么样的心情写下的《卖炭翁》?
“可怜”,可怜卖炭翁年事已高还要去砍柴烧炭,可怜卖炭翁为了生计,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却还希望天气寒冷,可怜他在寒冷的天气独自一人将一车炭运去很远的集市卖;可怜他牛困人饥,只能在泥地里歇息。(只是可怜卖炭翁一个人,更是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由此可出一个关心民生疾苦,满怀慈悲之心的诗人。“可恨”,对仗势欺人、蛮横无理的宫使的痛恨,对上层统治者的批判。
(2)背景配乐朗读
白居易目睹此情此景,写下了“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的《卖炭翁》。请同学们朗读,读出卖炭翁生活的不易与无奈,读出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可怜与同情,读出诗人对宫使仗势欺人、蛮横无理行为的痛恨。
终南山下,长安城南,住着一个靠砍柴烧炭为生的老人,你看他“ , ,”浑身上下布满沧桑。他长期劳作,辛苦烧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只是为了“ 。”生活困苦,处境艰难,他的心里却充满矛盾:“ , 。”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却只能“ 。”
伴着轻快的马蹄声,远远地来了两个人,他们是谁啊?“ 。”他们不等老人反应,立马就“ , 。”把一车炭朝皇宫拉去,那是老人辛辛苦苦烧出的千余斤炭啊!使者们就这样硬拉走了,老人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牛头上挂着的是炭的价钱,只有“ 。”
七、不平则鸣,思自身之责
任务三:思——少年之责。
全班齐读《卖炭翁》,从白居易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字的力量。从前辈精神领悟吾辈责任,同学们看课后知识链接,结合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学完《卖炭翁》之后,发一条朋友圈,发表感想,思考自己身上的责任。
示例:从白居易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满怀慈悲之心的伟大的诗人。国事甚微,朝廷昏暗,宦官专权、百姓悲惨,文弱的书生,以笔为武器,以诗为口舌,将自身前途放在一边,为社会改革鸣锣开道,为百姓疾苦呼吁呐喊。
示例:从现实角度而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管是可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校园霸凌,还是像课文中的非法侵占;不管是法律工作者,还是文学创造者,还是平凡的普通人,敢于为正义发声,为被屈者呐喊,我们才能维护属于我们的公平公正。
八、作业布置
将课文进行改写,二选一。
1.将课文改写为一篇新闻评论。注意: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
2.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底层劳动人民 宫使
同情 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