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重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右图是一幅冰裂纹瓷器图片,它给人一种别致的美感,这件作品是宋代哥窑的代表作,哥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宋代也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宋瓷把艺术美、自然美和谐而形象地融为一体,开创了制瓷美学的新境界,成为后世长期追仿的榜样,至今都为人们所倾倒。
【思考讨论】 你知道我国哪个地方的瓷器最著名?它兴起于哪个朝代?冰裂纹瓷器的制作过程如何?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仔细观察右图,看看图中的农民都在从事哪些劳动?(课本第57页)
2.左图是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课本第57页)
3.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课本第58页)
4.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课本第59页)
(二)思维拓展
1.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2.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与唐朝的有何不同?
五、课堂检测
1.我国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清朝
2.某班历史课堂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支持宋代已完成南移的史实是 ( )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的62.9% ②东京是当时最大的城市,商业繁荣③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跃居粮食首位 ④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⑤扬州、临安、广州、成都等城市商业发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3.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 )
4.“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 )
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5.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D.“苏湖熟,天下足”
6.阅读下列材料: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请回答:
(1)“南方形成闻名天下的‘粮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两宋时期成为全国最重要粮仓的地区具体在什么流域?
(2)“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叫什么?
六、学后反思
我小结:
参考答案
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答案 这幅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其主要劳动包括:牛耕、插秧、灌溉、收获、扬场、入仓等劳动场面。
2.答案 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抵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3.答案 隋唐科举制的规定表明官府对商人采取政治上歧视的政策,反映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压制。宋朝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表明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4.答案 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今天的纸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区域更为广泛,印刷更为精美,有防伪技术,不易仿造,同时纸币的发行、管理也更加科学。
(二)思维拓展
1.答案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保持政治稳定,促进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国家的强盛需要经济发展作保证。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必须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4)我们要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创造人类的美好家园。
2.答案 唐朝的商业繁荣,主要体现在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都市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长安的布局极具特色,异常繁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宋朝商业却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里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临安(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还有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更增添了城市的热闹气氛。市场上有来自全国各地以至国外的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出现一派繁忙的景象。二是海外贸易的发展。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三是货币制度的变化。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课堂检测
1.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所以答案为B。
2.解析 题干中的①②③④⑤分别从人口、都城、水稻种植、煤的开采以及城市发展五个方面反映了南宋经济发展的情况,并且都符合史实,所以正确答案为A。
3.解析 本题考查识图能力,D项是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是商业繁荣的表现,这一时期的经济发达程度超过了前代。而A是战国时期的货币,B是秦朝的货币,C是唐朝时的货币。所以本题选D。
4.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苏州、湖州粮食收成好,天下粮食就充足,说明江南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在此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流域,所以答案为A。
5.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等。D项是经济重心南移在农业上的表现,所以原因不包括D。故选D。
6.解析 (1)问重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要求分析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结合课文不难作答,第二问考查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第三问再现课本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答案】 (1)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力;自然条件的变化。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太湖流域。
(2)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瓷都;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造船业发达。
(3)交子。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
《史记·货殖列传》里面关于江南经济的情况,再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宋书》关于江南经济发展的描述。
材料一:
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提出问题]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南方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什么时间开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带着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让学生观看史书记载和诗歌描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对比史料,感受历史情景,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讲授新课】
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
[提出问题] 学生看“南方农业的发展”一目的内容,结合以下材料,从中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材料三: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南方人口南迁图
问题:对以上四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经济重心南移,首先知道原因,这一点是本课难点,非常重要,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初步了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古文献资料和地图,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知识,加深学生印象,牢固把握知识,同时训练使用历史地图能力。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农业发展的原因:
1.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2.这一时期自然条件南方要优于北方。
3.政府的鼓励提倡。
4.北方受战乱破坏,南北差距拉大。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幻灯片展示)1.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2.政府重视、扶持。3.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概括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初步掌握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扩。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2.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3.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多媒体展示各种作物的图片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有三点:(用多媒体表示)
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文字,学会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概括。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耕获图》,想一想,图中的农民都进行了哪些劳作?
通过动脑筋问题的设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加强小组合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读图识图的方法,学会从图中汲取有效信息。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这张图里有牛耕、插秧、收获等场面,反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加以总结补充:这幅《耕获图》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宋代农民从耕作到从收获的情景。整个画面是一个地主庄园,许多短衣赤膊的人正紧张地劳作着,他们有人播种、插秧,有人收割、打场、舂米、入仓,还有人用龙骨车浇地和堆积稻草,都画得清清楚楚,也展现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发展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与表现,作为第一部分的小结。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提炼总结学习成果,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梳理学习成果,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过渡]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的繁荣。下面我们主要从纺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三个方面来了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板书]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提出问题]教师多媒体展示:找一找南方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让学生从物产等方面更进一步的领会南方手工业的兴旺。联系现实,让学生对当今使用的一些服装、瓷器的历史有明确的认识,更加喜爱历史课堂,了解造船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纺织业方面:
A.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B.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C.南宋时,棉纺织业发展稻了东南沿海。
2.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学生回答问题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蜀锦、江浙丝绸、景德镇瓷器等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一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达。)
展示瓷器时,教师补充讲解:同学们在投影中看到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为宋代哥窑的代表作鱼耳瓷炉。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于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对哥窑的认识仅限于传世实物。哥窑的瓷器有两大特点:一是“开片”,即冰裂纹。釉面裂纹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造成的,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第二个特点是“紫口铁足”,紫口是由于釉面流淌后在器物口部形成脱釉,露出胎色。铁足是在瓷器底部施一种酱色釉。紫口铁足上下辉映,金丝铁线布满器身,形成哥窑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看到的瓷炉造型古朴典雅,瓷身釉面布满大小开片,大开片裂纹处色深,小开片色浅。口沿微敞,腹底稍宽,鱼形双耳对称,是哥窑制作的精品之一。
南宋的制瓷业,在规模和技术上比北宋有进一步发展。景德镇已成为制瓷中心,窑区绵延数十里,有瓷窑300座。作坊内部分工很细,有土工、陶工、匣工、制坯、车坯、釉坯、印花、雕花、画花,“秩然规制,各不相紊”。各类产品数量很大,远销各地,有“饶玉”之称。以龙泉窑为主的两浙青瓷誉满海内外,福建和广东的瓷窑也应海外对瓷器的需求而迅速地增加。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幻灯片显示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图。
动脑筋:这是一艘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依据合作探究的题目,迅速地对探究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注意力要集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启发,学习小组长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讨论的结果由小组长做好纪录并选出中心发言人。合作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这种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应在深海中航行。
教师补充讲解:这是一艘南宋远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市后渚海港泥中挖出。船体甲板以上荡然无存,仅残留底部。船身残长24.2米,宽9.15米,平面近于椭圆形,尖底。船侧板以三层木板叠合,底板则以二层板叠合。分13个隔舱。舱与舱之间的木隔板,厚10~12厘米,隔板与船壳用扁铁紧紧相连,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这种舱在造船工艺上叫水密舱。据考证,该船系南宋晚期福建造的中型远洋货船,航行于东南亚一带。参考宋代船舶文献记载与造船传统经验复原,该船的长度应为34米,宽11米,深四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海船出土时,舱内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器等。此船可说明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
[教师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繁荣,宋代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教师组织]下面我们进入课堂小结阶段,一是同学们按自己在下面排练的情况演一个小短剧,剧中要把东京街上出现的现象重现一次以表明宋代商业的繁荣。二是我们通过投影把本课内容再系统一下。下面先进行第一个活动短剧表演。
(要求:活动中要以宋朝的历史作背景,再现当年东京城的繁华景象。例如:可以以一个游客的身份逛京城,沿途见到的应该有丝织品、瓷器,瓦肆里听书、看卖艺,买东西可用纸币等。)
通过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同学们能接受课本中的知识,加深印象。让本文的一些知识点如占城稻、茶叶、丝织品和棉纺织品、瓷器、交子等在学生的脑海里扎根。
(教师在学生演完之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总结)
幻灯片显示表格,这样便于加深学生印象,记忆基本史实,也便于把握众多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能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小结:请同学们完成表格
类 别
发 展 成 就
农业
原因
状况
手工业
棉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都市
商业
对外贸易
货币
[投影显示]
[教师强调]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五代辽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这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更好为现实服务,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史为今用”的原则,达到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2)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3)要重视科技进步。
(4)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布置课外作业:1982年国务院批准通过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包括本课中的杭州、开封、景德镇、泉州、广州、苏州、成都等城市,现在邀请你当小市长,请就如何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做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谈谈你的市长宣言,写一篇小论文。
【板书设计】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劳动力:大量增加并带来先进技术
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二、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三、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讲述法。本课属于经济史的内容,讲述法应是最主要的方法。
2.重点分析法。对于一些理论性的内容,比如经济发展的原因等,应采用分析法。
3.图示法。为了克服经济史内容枯燥的缺陷,适当采用图示,可以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
4.活动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计算机
2.课堂活动的相关道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投影显示]
钱塘江怀古
袁 枚
江上钱王旧迹多,我来重唱百年歌。
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
同学们,袁枚的这首诗里包含着一个神话故事,即“钱镠射潮”。这个故事怎么来的呢?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的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的侵袭,成千上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修筑海塘堤坝,汹涌的海水不能逞凶,钱塘江附近变成了富庶的农业区。百姓受到海塘带来的好处,编出“钱镠射潮”的神话,说海潮奔腾而来时,钱镠用五百名壮士,将三千多支竹箭射向潮头,海潮带着满身的箭伤乖乖退去,此后再也不敢来了。海塘经历了八百多年的潮水冲击,直到清代还有一部分堤坝屹立在岸上。那么,在五代十国这个动乱时期,为什么吴越能修筑海塘?江南地区在五代和五代以后有什么重要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
[板书]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南方农业的发展”一目下的内容。从中先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
生甲: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生乙:这一时期自然条件南方要优于北方。
生丙:政府的鼓励提倡。
生丁:北方受战乱破坏,南北差距拉大。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把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概括为:①为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②优越的自然条件;③政府鼓励、扶植三点。
(同时板书:①北民南迁,②自然条件优越,③政府扶植)
[教师讲解]秦岭淮河这道天然界线,大致把我国领土分成南北两半。历史上,南方经济的发展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北方,但后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南方经济不但赶上而且还大大超过了北方。这种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才得以最后完成。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的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和经济的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直至三国时期,虽然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了繁荣局面,但曹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超过吴和蜀,这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上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之区。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封建经济地域至少扩大了一倍。但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来说仍占一定优势。从五代起,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移到了南方,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南宋时期,因为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财赋主要仰给于南方,故把南方作为立国之本。
下面来看一下,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板书]2.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引导]下面还是请同学们看书,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
生甲: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扩。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生乙: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生丙: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有三点: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把以上三点用板书形式表示)
[投影显示]
《耕获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耕获图》,想一想,图中的农民都进行了哪些劳作?
[学生看图]……
[学生回答]这张图里有牛耕、插秧、收获等场面。反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
[教师讲解]这幅《耕获图》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情景。整个画面是一个地主庄园,许多短衣赤膊的人正紧张地劳作着。他们有人播种、插秧,有人收割、打场、舂米、入仓,还有人用龙骨车浇地和堆积稻草,都画得清清楚楚。画面上还有宽衣袖、不劳而获的地主,静等着分享劳动果实。地主的仆人指手画脚地监视着、叱喝着人们。这幅图把不同时期的农业劳动都画在了一起,也把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阶级关系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很难得,很少见的作品,同时也展现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教师过渡]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的繁荣。下面我们主要从纺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三个方面来了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板书]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课本的叙述中,找出相关的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
生甲: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绝大部分来自江浙。
生乙:海南岛兴起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生丙:宋代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心。江浙哥窑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生丁: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教师讲解]宋朝的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官营丝织业的规模很大,苏州、杭州、成都三个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民营丝织业遍布江南城乡,两浙地区出现了不少专以织作为生的“织家”或“机户”,南宋政府通过赋税征收的丝织品明显超过北宋。麻织品的生产也有较大增长,麻纺工具有了改进,江西出现了并列30多个竖立纱锭的大纺车。棉织业在纺织业中的比重上升,这是南宋的一项成就。人们使用铁铤、弹弓、纺车、织机等工具加工棉花,纺出带有细字、小花卉的花布。
[投影显示]
[教师介绍]同学们在投影中看到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为宋代哥窑的代表作鱼耳瓷炉。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于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对哥窑的认识仅限于传世实物。哥窑的瓷器有两大特点:一是“开片”,即冰裂纹。釉面裂纹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造成的,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第二个特点是“紫口铁足”。紫口是由于釉面流淌后在器物口部形成脱釉,露出胎色。铁足是在瓷器底部施一种酱色釉。紫口铁足上下辉映,金丝铁线布满器身,形成哥窑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看到的瓷炉造型古朴典雅,瓷身釉面布满大小开片,大开片裂纹处色深,小开片色浅。口沿微敞,腹底稍宽,鱼形双耳对称,是哥窑制作的精品之一。
南宋的制瓷业,在规模和技术上比北宋有进一步发展。景德镇已成为制瓷中心,窑区绵延数十里,有瓷窑300座。作坊内部分工很细,有土工、陶工、匣工、制坯、车坯、釉坯、印花、雕花、画花,“秩然规制,各不相紊”。各类产品数量很大,远销各地,有“饶玉”之称。以龙泉窑为主的两浙青瓷誉满海内外,福建和广东的瓷窑也应海外对瓷器的需求而迅速地增加。
[教师引导]除了纺织业和制瓷业以外,宋代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教师可以放《水浒传》中刘梦龙征讨梁山农民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看,对宋代的造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57页的插图“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略)
同学们,这是一艘南宋远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市后渚海港泥中挖出。船体甲板以上荡然无存,仅残留底部。船身残长24.2米,宽9.15米,平面近于椭圆形,尖底。船侧板以三层木板叠合,底板则以二层板叠合。分13个隔舱。舱与舱之间的木隔板,厚10~12厘米,隔板与船壳用扁铁紧紧相连,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这种舱在造船工艺上叫水密舱。据考证,该船系南宋晚期福建造的中型远洋货船,航行于东南亚一带。参考宋代船舶文献记载与造船传统经验复原,该船的长度应为34米,宽11米,深四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海船出土时,舱内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器等。此船可说明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
[教师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繁荣。宋代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板书]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
[教师分析]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自北宋开始,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为南方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南宋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宋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关于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请同学们看书,自己概括。
[板书]2.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学生看书]……
[学生概括]
生甲:宋代的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生乙:城市的商业十分繁荣,商品丰盛,店铺林立。
生丙: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生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教师小结]由此看来,宋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板书)
①商业都市:开封、临安
②对外贸易:地位重、商港多、范围广
③货币: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
[计算机演示]
[教师讲解]屏幕中打出的是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以这幅图为代表,来了解一下宋代商业的发展状况。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教师组织]下面我们进入课堂小结阶段,一是同学们按自己在下面排练的情况演一个小短剧,剧中要把东京街上出现的现象重现一次以表明宋代商业的繁荣。二是我们通过投影把本课内容再系统一下。下面先进行第一个活动。
(要求:活动中要以宋朝的历史作背景,再现当年东京城的繁华景象。例如:可以以一个游客的身份逛京城,沿途见到的应该有丝织品、瓷器、瓦肆里听书、看卖艺、买东西可用纸币等,总之,通过活动,使同学们能接受课本中的知识,加深印象。让本文的一些知识点:占城稻、茶叶、丝织品和棉纺织品、瓷器、交子等在学生的脑海里扎根)
(教师在学生演完之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总结)
[投影显示]
[教师强调]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五代辽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答案:D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美国的“美元” B.中国的“交子”
C.英国的“英镑” D.法国的“法郎”
答案:B
3.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答案:B
二、简答题
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隋唐科举制的规定表明官府对商人采取政治上的歧视政策,反映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压制。宋朝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表明了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的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课件23张PPT。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经济重心发生南移的原因是什么?(1)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2)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
技术、劳动力、农作物
(3)自然条件优越。
(4)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初步开发唐末五代北宋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相对安定 北民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三、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从由向逐渐转移。;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内地沿海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点大,都是宝中宝。 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 不是桃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到了秋天桃熟了,只见白毛不见桃。 打一农作物四、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都会对外贸易货币粮食作物太湖圩(围)田宋代耕获图耕作类: 犁、耙 、锄 、镰灌溉类: 翻车 、 龙骨水车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丝织业超过北方(江浙、蜀地)。棉织业推广重心在江南(哥窑、景德镇)宋代居首位(广州、泉州)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货币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粮食作物 蜀锦系纯真丝织品,质地柔软。以华丽精美、色调明艳、文饰典雅著称。蜀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上古、兴于秦汉、盛于唐宋。四川的蜀锦、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南宋棉毯哥窑瓷碗景 德 镇 白 瓷哥窑鱼耳炉四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丝织业超过北方(江浙、蜀地)。棉织业推广重心在江南(哥窑、景德镇)宋代居首位(广州、泉州)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货币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粮食作物临安明州泉州广州高丽、日本苏门答腊岛印度阿拉伯半岛东
非南海一号四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丝织业超过北方(江浙、蜀地)。棉织业推广重心在江南(哥窑、景德镇)宋代居首位(广州、泉州)商业城市繁荣(开封、临安)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货币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粮食作物唐都长安与南宋临安相比有什么不同?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商业区(市)是分开的,店铺营业时间有限制。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清明上河图》《货郎图》贸易 宋朝海外贸易为什么发达?有何表现?(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能够进行远洋航行。(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表现:海外贸易超过前代;范围广;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设置市舶司;宋朝的外贸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丝织业超过北方(江浙、蜀地)。棉织业推广重心在江南(哥窑、景德镇)宋代居首位(广州、泉州)商业城市繁荣(临安)
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市舶司)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货币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粮食作物北宋出现交子,南宋纸币和铜钱并行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东汉末年—东晋初年唐代中叶—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南宋初期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南移的三个时期商业繁荣北方战乱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成为定局初步开发加速南方经济开发南方经济渐超北方知识梳理 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A、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C、要重视科技进步。B、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D、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 政策。请你来判断 北宋中期,书生李某赴都城临安探视兄长。途经成都时,他将所带的会子到铺子里兑换成银两,选购了一部贞观年间出版的本朝史书,准备送给爱书的哥哥作为礼物。在旅店里,晚上睡不着觉,就拿起这本史书看起来,当读到“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旋塞北”,不禁怆然泪下,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上述情景描述中,有哪三处不符合当时历史真实?指出并说明理由。课件29张PPT。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 南方农业的发展材料一:
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南方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什么时间开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想一想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材料三: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政治方面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
政府重视、扶持 经济方面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自然方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找一找??
?南方农业发展有哪些表现?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
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反映农民劳动的耕获图获耕动脑筋仔细观察这幅《耕获图》,想一想,图中的农民都进行了哪些劳作? 二 南方手工业的兴旺手工业发展找一找??
南方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宋代的手工业——纺织业“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宋朝织机哥窑冰裂纹碗制瓷业:观音坐像缠枝牡丹纹梅瓶瓷 器宋孩儿瓷枕三 南方商业的繁荣商业发展找一找??
南方商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与前代相比有了哪些发展?城市:与前代相比有了哪些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
营业时间:延长了营业的时间
产品种类:市场上的产品更加丰富《清明上河图》讨论: 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1.金属货币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
2.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3.今天的货币有国家同意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范围更广,印刷更精美,防伪技术更高。同时纸币的发行和管理更加的科学。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东汉末年——东晋初期唐代中叶——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南宋初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
人口流动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唐中安史之乱,五代战乱纷争,
人口大量迁徙,加速南方发展
辽、西夏战乱,金灭辽、灭北宋,
人口大量南下,南宋建都江南,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成定局。
课堂练习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
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2.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3.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交子 B.会子 C.关子 D.铜子
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