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环境问题的概念,深入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⑵清晰区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三类环境问题,并能结合实例详细说明其具体表现。
⑶熟练运用图表、资料等信息,分析特定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不同环境问题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引导学生在分析环境问题时,运用综合思维,全面、系统地认识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人地协调观:深刻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⑵综合思维:从自然、人文等多要素综合分析环境问题,提升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区域认知:通过对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性,形成区域认知能力。
⑷地理实践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环境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其成因。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口、城市、产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从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两个方面展开,通过案例分析和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后续学习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入的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和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4.教学重点
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三类环境问题的表现。
5.教学难点
⑴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互关系。
⑵理解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5 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视频片段,展示会议召开的背景和重要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 1972 年会召开这样一次关于人类环境的会议?当时人类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⑴什么是环境问题?
⑵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⑶环境问题有哪些主要表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在教材上标记答案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新知探究(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0 分钟)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强调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举例说明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环境的破坏;人为原因从人口增长、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并展示相关案例和数据:
自工业革命以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特别是20世纪环境污染的“急性发作”,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从而引起了世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造成数千人中毒,约60人死亡。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汽车排放的尾气,导致约400人死亡。
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小镇43%的居民患病,约20人死亡
1952年,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取暖燃煤排放的废气,最严重的一次5天内死亡约4000人。
......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笔记,结合教师展示的案例和数据,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深度学习(一):小组讨论 ——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10 分钟)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以下案例:
人类对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得到环境对人类的相应反馈。例如,人们过度垦荒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甚至使人类陷入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
阅读上述图文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3.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进行指导和启发。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形成小组观点,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分析实际案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新知探究(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0 分钟)
教师活动:讲解环境问题的三大表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结合教材图片和案例,分别介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问题;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资源短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危害。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观察教材图片,分析案例,理解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和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深度学习(二):角色扮演 —— 环境问题的危害及应对措施(10 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马尔代夫:小岛国忧虑的背景》和材料,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对该环境问题的认识、造成的危害以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小岛国联盟是最积极的倡议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小岛国联盟是由数十个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地国家为了强化自身话语权而结成的联盟。他们十分关注全球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及木材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其联系起来。
1.小岛国的忧虑是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试着绘出联系框图,并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两极冰川融化 全球变暖 砍伐森林 燃烧化石能源
海平面上升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
3.根据所绘框图,找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确定角色分工,进行角色扮演,并对其他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问题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当堂应用(5 分钟)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2.该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人口多,增长快 B. 不合理利用资源
C.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 工业化快速发展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3~4题。
3.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A.台风、寒潮 B.地震、海啸
C.滑坡、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4.为了防止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与图中对应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八)归纳总结(5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问题的概念、产生原因、主要表现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完善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九)拓展提升(5 分钟)
教师活动: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课后收集你所在的区域的环境问题资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撰写一篇小论文。
学生活动:记录拓展任务,明确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提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板书设计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概念
2.自然原因
3.人为原因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3.资源短缺
七、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层
⑴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列举三种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三种常见的生态破坏问题。
2.提高层
⑴分析某一区域(如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⑵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应对环境问题方面的措施和经验。
3.拓展层
⑴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设计一个环保宣传方案,向公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情景引入环节,通过播放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导学和新知探究环节,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基础知识;深度学习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当堂应用和归纳总结环节,及时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拓展提升和分层作业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不够深入;在角色扮演环节,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的表现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应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数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