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3 中国的对外交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3 中国的对外交往(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7 11:2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三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5届初三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中国的对外交往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复习 授课人
课题 专题三中国的对外交往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在之前的历史学习中接触过中国对外交往的相关内容,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有一定了解,具备了初步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多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难以清晰梳理古代、近代、现代对外交往的发展脉络,也不易理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更感兴趣,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等内容,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同时,学生在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方面有所欠缺,无法充分认识到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对当今中国外交的借鉴意义。此外,中考对历史学科考查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整合和运用能力,而这正是学生目前较为薄弱的环节,需要在复习中重点培养 。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学生能依据时间顺序,梳理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理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时空变化。 史料实证:借助历史文献、图片等多种史料,引导学生获取中国对外交往的信息,判断史料价值,用其论证观点,培养论从史出的素养。 历史解释: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对外交往的现象和变化,分析明清对外政策转变的原因、现代外交成果的意义,理解背后的历史逻辑。 唯物史观:让学生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对对外交往的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外交现象,近代屈辱外交与中国社会状况的联系。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古代辉煌外交和现代外交成就,郑和下西洋、新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回顾近代屈辱外交,激发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关注中国外交发展,培养使命感。
教学重点 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与政策、 近代屈辱外交的关键节点、 现代外交的重大成就与政策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特点的成因与影响 认识对外交往与国家发展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讲授 专题概要 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梳理了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史实和特征。古代部分,从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宋元驿站交通发达且元代海上贸易鼎盛,明朝郑和下西洋及戚继光抗倭,再到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闭关锁国,呈现出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近代,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分别因签订不平等条约以及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的失败,体现出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外交翻开新篇章。从成立第一年与苏联等国建交,到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70 年代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90 年代香港澳门回归,再到 21 世纪推行全方位外交,彰显出独立、自主、开放的外交特征。 (二)重点讲解 考点1:古代的对外交往 1.秦朝时期 展示内容:展示秦朝征服越族地区、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设郡的区域,以及修筑长城的内容。 讲解内容:秦朝统一六国后,积极拓展疆域。征服越族地区并在岭南及东南沿海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这不仅扩大了秦朝的版图,还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南方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 “万里长城”。长城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抵御了北方匈奴的侵扰,保障了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2.汉朝时期 展示内容:展示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图、丝绸之路主要路线图,以及相关史料。 讲解内容:汉朝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张骞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历经艰难险阻,到达中亚、西亚等地。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西方,西方的葡萄、石榴、核桃等特产也传入中国,同时,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半岛和锡兰等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3.唐朝时期:开放的对外政策 展示内容:展示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来唐路线图。 讲解内容: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繁荣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他们学习中国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历经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传播佛法,还带去了中国的建筑、医学、艺术等知识,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天竺,前往那烂陀寺取经,他带回了大量佛经,并口述了《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与众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往来,长安成为了国际化的大都市。 史料分析:展示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日本遣唐使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图片 讲解: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1)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 (2)水陆交通发达,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3)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外交往特点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交往国家多 水陆并举,全面繁荣 4.宋元时期:对外贸易活跃 展示内容:展示宋代海外贸易图、元朝交通路线图,以及关于市舶司、泉州港等的文字介绍。 讲解内容: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十分活跃。宋代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泉州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第一大港,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 “蕃坊” 和外商子弟学校 “蕃学”。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元朝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驿站的设立加强了陆路交通的管理,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 5.明清时期:由开放到封闭 展示内容: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史料记载、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文字介绍。 讲解内容:明朝前期,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开展贸易,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展示内容:戚继光抗倭相关文字介绍。 讲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率领 “戚家军”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又与其他将领配合,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展示内容:郑成功收复台湾相关文字介绍。 讲解: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宝岛台湾。1661 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包围赤嵌城和台湾城,1662 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展示内容:闭关锁国政策相关文字介绍。 讲解:到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的原因主要有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无需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统治。闭关锁国政策表现为颁布 “禁海令”,限制海上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只准 “广州十三行” 经营对外贸易。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但长期来看,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特点:由开放走向封闭: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前期以开放为主,如汉朝的丝绸之路、唐朝广泛的对外交流等,而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封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汉朝时对外交往主要依靠丝绸之路(陆路),海上丝绸之路虽有但不占主导;唐朝海陆交通都很发达;到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路为主。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在古代对外交往中,贸易往来的同时伴随着文化传播。像汉朝,中国的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佛教也传入中国;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的交往包含经济和文化交流;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同时中国科技向外传播。 交往形式以和平交往为主:历史上的汉朝丝绸之路贸易、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宋代海外贸易以及明代郑和下西洋等,都是通过和平的方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互动。 启示:对外开放则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则国运衰弱:历史证明,积极与外界交流合作能促进国家发展,而封闭自守会导致国家发展滞后。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的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会导致国家落后:开放的对外政策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推动国家繁荣;反之,闭关锁国限制了交流,不利于国家进步。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在与国外交流中,应理性看待外来事物,学习吸收优秀部分,摒弃不良部分,根据本国国情加以运用和创新 。 考点2:近代的对外交往 1.晚清政府时期 展示内容:展示四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轴,以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文字介绍。 讲解内容:近代以来,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遭遇了一系列挫折。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 - 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 -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 - 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2.北洋政府时期 展示内容:展示 1919 年巴黎和会、1922 年华盛顿会议的文字介绍,以及五四运动的相关文字。 讲解内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1919 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权益,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1922 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实际上是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这两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弱国无外交,中国的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 3.南京政府时期 展示内容:展示南京政府时期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相关事件文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开罗宣言》,以及雅尔塔会议涉及中国主权的内容。 讲解内容:南京政府时期,中国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2 年,中国与美、英、苏等 26 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1943 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然而,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其中涉及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尽管如此,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地位也有所提高。 考点3:现代的对外交往 1.20 世纪 50 年代(5 分钟) 展示内容: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方针的相关文字。 讲解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 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 年 4 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20 世纪 70 年代 展示内容:展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的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讲解内容: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3.改革开放以来 展示内容:展示香港、澳门回归的相关资料,以及关于全方位外交的文字介绍。 讲解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交往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中国提出 “一国两制” 的方针。1984 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和 1987 年签署的中葡联合声明,为香港、澳门回归提供了法律依据。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1 世纪,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2001 年 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中国还多次成功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如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中考链接—共十六道中考题 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对外交往的关键史实,让学生快速建立起关于中国对外交往历史的整体认知,明晰不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便于系统学习。 了解秦朝对外交往的范围和方式,培养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分析其影响的能力,理解秦朝对外举措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边疆稳定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张骞不畏艰险的精神,认识到张骞通西域对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作用,以及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让学生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感受唐朝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认识到唐朝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让学生直观感受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活跃,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对外贸易和交通发展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古代航海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气节,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化学生对国家领土完整的认识。 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开放与封闭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对古代对外交往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能力,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让学生了解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处境,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理解外交与国家实力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家实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理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 “求同存异” 方针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外交意识和国际交往观念,理解新中国外交的智慧和贡献。 让学生直观了解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外交成就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发展,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信心,理解外交发展与国家繁荣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历史。从古代的开放与封闭,到近代的屈辱与抗争,再到现代的独立自主与全方位外交,中国的对外交往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闭关锁国则会导致落后。在近代,中国因落后而遭受列强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抗争。到了现代,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牢记历史,珍惜现在,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