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专题概要
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
近代
清政府统治时期,签订不平等条约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失败
现代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交
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1世纪:推行全方位外交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宋元:驿站交通发达,元代海上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闭关锁国政策
屈辱、不平等的外交
独立、自主、 开放
由开放到封闭
重点详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1
秦朝时期
①征服越族地区,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设桂林、南海、象等数郡);
②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汉朝时期
张骞通西域开辟路上丝绸之路 目的 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经过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至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欧洲)
影响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和锡兰→欧洲地区
重点详解
事件-张骞出使西域
精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不辱使命
史实:陆上丝绸之路
路线:(地点-起点终点)
影响:东西大动脉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
史料分析
重点详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1
唐朝时期
:
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朝中外交流 主要事件
内容
影响
日本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日本
玄奘西行天竺
学习中国先进的制度、文化
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变革
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
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往天竺取经、译经,翻译《
老子》、口述《大唐西域记》
重点详解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
新罗
天竺:玄奘西行
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交往国家多
水陆并举,全面繁荣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日本唐提招寺
鉴真东渡
(1)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
(2)水陆交通发达,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3)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中外交往特点
史料分析
重点详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1
宋元时期
:
对外贸易活跃
(1)宋代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著名商港有广州、泉州,泉州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第一大港,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蕃坊”和外商子弟学校“蕃学”
(3)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重点详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1
宋元时期
:
对外贸易活跃
表现 陆路
海路
影响 ①中外交通要道:丝绸之路;②宋代发展:驿站;③元代发展:陆路交通范围更广
①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很大发展,指南针普遍使用于航海;②宋代:形成多条航线;③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P63)
重点详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1
明清时期
:
由开放到封闭
郑 和 下 西 洋 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海外的奇珍。
条件 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③明朝政府的支持;
④郑和吃苦耐劳,有大无畏的精神
概况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评价 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重点详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1
明清时期
:
由开放到封闭
时间 1561~1565年(明朝走向衰落)
背景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由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问题日益严重
概况 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与福建、广东地区的明军将领俞大猷配合,消灭了当地倭寇;至1565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性质 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意义 捍卫了我国主权和民族利益,巩固了东南海防,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
评价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重点详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1
明清时期
:
由开放到封闭
郑成功收复台湾 1.原因:明末,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概况:1661年郑成功率4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包围赤嵌城和台湾城,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3.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刘家港出发
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海域范围:西太平洋与印度洋
重点详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1
明清时期
:
由开放到封闭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本原因)
(2)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3)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 (1)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2)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允许出海;
(3)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有严格的规定;
(4)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重点详解
1.特点
(1)由开放走向封闭: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封闭。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汉朝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汉朝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天竺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
(4)交往形式以和平交往为主:汉朝丝绸之路、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宋代海外贸易和明代郑和下西洋等都是以和平交往的方式进行的。
2.启示:
(1)对外开放则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则国运衰弱。
(2)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的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会导致国家落后。
(3)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及给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链接中考
1.(2024 日照)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 )
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
2.(2024 临沂)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 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
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 D.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A
B
链接中考
3.(2023 常州)“一带一路”倡议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源自汉朝时已形成的海上交通。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范围大为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主要是在( )
A.东汉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2024 淮安)2023年是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倡议是现实的投射,也是历史的回响。追溯“一带一路”,发生在我国古代版图最大王朝的史实是( )
A.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B.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C.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中外交流进一步发展
D.郑和下西洋,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C
C
链接中考
5.(2024 辽宁)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华文明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的沿岸国家形成一个关联网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材料表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 )
A.目的 B.条件 C.经过 D.影响
6.(2024 烟台)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图80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D
B
重点详解
中国近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2
晚清政府时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详解
中国近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2
北洋政府时期
1919年巴黎和会,列强无视中国主权,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阻挠了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签字。
1922年美国主导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署《九国公约》
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
实质是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重点详解
中国近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2
南京政府时期
主要表现 影响(评价)
(1)1942年,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签署《______________》,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1943年,中、美、英三国的首脑发表《开罗宣言》,宣言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3)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 (1)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雅尔塔会议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联合国家宣言
链接中考
1.(2023·重庆)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B.1860年,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
C.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2.(2023·湖南岳阳)“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A
A
链接中考
3.(2023·山东滨州)在“强国追梦”演讲活动中,有同学说“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材料所说的“西方列强一巴掌”指的是( )
A.沙俄入侵东北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2023·四川眉山)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提出:“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往来无碍”,“ 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 内地完全开放”等。这些要求旨在( )
A.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 B.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
B
C
重点详解
中国现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3
20世纪50年代
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求同存异”方针 时间 1955年4月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提出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
作用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独立自主
求同存异
重点详解
中国现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3
20世纪70年代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概况 1971年10月,第26届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美建交 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
(2)美国: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
过程 (1)1972年,美国总统 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_________》,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 结束了长期的对峙,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为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 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联合国大会
尼克松
联合公报
田中角荣
重点详解
中国现代的对外交往
考点3
改革开放以来
时间 史实 概况
20世纪90年代 香港、澳门回归 方针:“一国两制”。
依据: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1987年签署的中葡联合声明。
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 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1世纪 全方位外交 表现:①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多次成功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
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重点详解
知识拓展:
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链接中考
1.(2024 通辽)1941年,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求同存异”之间的关系是( )
A.赓续经验,一脉相承 B.时代不同,理念迥异
C.号召团结,共御外敌 D.争取多数,共建国家
2.(2024 贵州)2022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阐述中方对乌克兰问题的基本立场: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一贯的,也是明确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源于( )
A.亚非万隆会议主张 B.“一国两制”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的方针
A
C
链接中考
3.(2024 淮安)某班级举行“我心目中的周恩来”演讲比赛,小明同学想以“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为主题参赛。以下可作为他演讲素材的是( )
A.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B.领导南昌起义
C.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参加万隆会议
4.(2024 聊城)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 )
A.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D
B
链接中考
5.(2024 达州)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巴以冲突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共十八大以来,为促进世界和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国提供的方案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2024 自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致力于( )
A.推动国际经济发展 B.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C.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D.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