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21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统治者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
〖内容要求〗
1.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2.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3.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雅克萨战争等史事,认识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培养家国情怀。
4.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5.知道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增强文化认同。
6.了解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期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世界形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2.2022年课标解读
内容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传统儒家思想僵化与进步思潮并存;对外交往上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科技文化上传统科技总结与文学艺术繁荣,但近代科技滞后。
(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和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密折奏事,皇权达顶峰。
(2)经济:农产品商品化,高产作物引进。手工业民营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业繁荣,白银成主币,商帮兴起。
(3)思想:官方推崇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兴起,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4)对外交往: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友好交流,到后期海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逐渐落后于世界。
(5)科技与文化:传统科技有《本草纲目》等总结性巨著,但发展趋缓。小说繁荣,诞生四大名著;书画艺术流派多样,京剧形成发展。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单元主题: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
本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设计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衔接的部分,需要注意承上启下。一方面,明清时期在巩固政权、边疆地区管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另一方面,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清中叶以来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与政治危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明初统治者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的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南海主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单元结构说明本单元共7课,其中第15课《明朝的统治》,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从明朝政治统治、对外关系、明清鼎革三个方面展现了明朝的兴衰与清朝的兴起。第18课《清朝的边疆治理》、第19课《清朝君主专制强化》,展现了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君主专制强化下潜藏的危机。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介绍了明清时期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单元标题与引言
单元标题:明确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简洁地概括了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单元引言: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引入单元内容,介绍辽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调。
(2)课文正文
子目结构:每个课都包含多个子目,如“明朝的统治”一课有“明朝的建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民族关系”等子目,使内容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内容呈现:以时间为线索,采用叙事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除文字叙述外,还配有大量的历史图片、图表等,如明太祖人物像、《文渊阁》图片、《锦衣卫木印》图片等图片等,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3)史料与史论
史料运用:穿插了丰富的史料,如文献记载、古人诗词等,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原始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史论结合: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适时给出一些史论观点,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对明朝强化皇权的评价和分析。
(4)辅助栏目
栏目1、想一想: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如第15课中想一想: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职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加强皇权)
栏目2、相关史事:补充与正文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如第15课中相关史实配合第二段正文介绍丞相制度废除后,明朝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伴随着皇权加强,出现了深远的制度变化。
栏目3、材料研读:借原始史料,如文献、书信等,让学生明白史料是认知历史的关键,学会从史料提取信息,基于可靠史料下结论。引导剖析材料,挖掘史料背景、内容及背后的历史。
如第15课中材料研读: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首章》
借这段史料,助学生理解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确保皇权巩固与政权稳定。
栏目4、学史崇德:
1.厚植家国情怀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组建“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多次取得大捷,基本解除了倭患,保卫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的海防安全。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康熙帝:清朝皇帝,平定三藩之乱,稳定了国内局势;抗击沙俄侵略,组织雅克萨之战,捍卫了东北边疆;收复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传承传统美德(拓展)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一生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致力于打击贪污腐败,推行清丈、平赋税等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体现了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传统美德。
于成龙:清朝官员,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他在各地任职期间,关心百姓疾苦,严惩恶霸,兴利除弊,展现了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美德。
3.汲取精神力量
王阳明:明朝思想家、军事家,创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其思想影响深远,激励人们追求内心的道德良知,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后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倡导经世致用,强调知识分子应关注社会现实,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担当精神为后人所敬仰和传承。
张居正:考成治吏:推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与期限,考核官员,提升行政效率。固边强军:重用戚继光等将领,加固长城,操练兵马,强化边防。经济革新:实施一条鞭法,合并赋役杂征,折银征收,推动经济发展,充实国库 。
李自成:起义抗明:崇祯年间起义,高迎祥牺牲后称闯王,率起义军与明军长期作战。
建立大顺:1644年在西安建大顺政权,完善军政体系。推翻明朝:同年攻破北京,明朝覆灭,后山海关战败,退出北京。
(5)课后活动与知识拓展
①课后活动:
巩固知识:借填空、选择等基础题目,帮学生回顾、强化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锻炼综合能力:通过论文撰写、短剧表演、手抄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团队协作、信息整合等能力。如“明清文化展览”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讨论、探究类活动,如探讨明朝兴衰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使其客观、全面看待历史。
②知识拓展:对一些历史概念、事件等进行更深入的介绍,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如张居正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的拓展,让学生明确改革之艰辛,必须顺应时代,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
(6)单元小结
知识梳理:以简洁的文字和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对本单元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整体的历史认知。
学习方法指导:对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指导,如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如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阶层变动、思想文化的影响。
时空观念:明确明清时期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位置,掌握明清疆域变化、重大事件发生地点,如明朝迁都北京、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范围的变迁,构建清晰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的文献、图片、实物等史料,如《明实录》《清圣祖实录》、明朝科举试卷、清朝疆域图等,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表现。
历史解释:基于史料对明清历史现象作出合理阐释,如解释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明清时期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的成就,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如明朝废除丞相、设立三司和厂卫特务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像对西藏、新疆、台湾地区的管辖;明清时期经济、文化成就,如商品经济发展、小说繁荣。
难点: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方面;认识明清时期在世界形势变化下逐渐落后的原因及影响,如与西方近代化进程对比。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
讲授法与史料分析法结合:讲解重点知识时,展示丰富史料,如讲军机处设立,呈现雍正帝相关谕旨,分析其职责、权力来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君主专制强化程度。
小组讨论法: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如探讨明清落后于世界原因,各小组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多方面分析,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加深理解。
对比分析法:将明清与唐宋对比,凸显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特点;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对比,如西方工业革命与明清手工业发展对比,清晰呈现中国落后原因。
(第6课时)《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本课课标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本课定位 本课是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了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人口增长的状况。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经济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和文化成就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目标 1.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的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等基本内容。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2.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活动。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学会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历史解释)3.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因素,初步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商帮的兴起和发展。教学难点: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1.本课立意:本课通过介绍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2.子目间逻辑联系:本课共三目,分别是农业的生产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第一目介绍了明朝建立后,采取鼓励垦荒等休养生息政策,迅速恢复社会生产。为保证税收公平和增加财政收入,明朝核查土地,编制土地文册。清朝延续这一政策,并大力兴修水利。明清时期还大量引入新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二目介绍了手工业分工的细化、生产关系的新变化、区域商业网络的形成,以及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此基础上,各大商帮形成。第三目介绍了人口增长、人丁税的调整以及人口流动导致边疆地区的繁荣发展,三目联系紧密,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他们又共同成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这个时期社会繁荣和稳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3.本课关键词:垦荒、耕地、粮食产量、外来作物、松江、苏州、景德镇、手工工场、商业网络、丁税改革、人地矛盾学习目标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垦荒屯田促复苏,精耕细作兴农桑学习目标二:手工业的发展——技艺革新绽异彩,工坊林立展繁荣学习目标三:商业的繁荣——商帮崛起通四海,市镇兴盛汇万商学习目标四:人口的增长——盛世繁衍人口盛,人地之变启新程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较强的阶段,对历史故事和有趣的历史现象有浓厚兴趣。经过之前历史课程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理解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如君主专制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史料分析法:展示各类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历史思维。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教学资源 教材:充分利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文字、图片等资源。多媒体资料:收集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外书籍:推荐《晚明史》《明清经济史》等课外书籍,供学生拓展阅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明清时期设置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水道的治理,对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患。明清时期为什么特别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兴修水利对于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清朝《黄河筑堤图》(局部)提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观看图文,思考问题。 通过图文,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一) 整体感知: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1. 农业:政策、农具、作物2. 手工业: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3. 商业:繁荣表现、商帮4.人口增长:利弊分析学习目标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垦荒屯田促复苏,精耕细作兴农桑垦荒广种粮棉盛,育技精耕岁月甜1.多媒体展示“清军入关初期的中国局势图”。展示材料:(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减耗。——(顺治年间)《河南通志·户口》(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清世祖实录》卷十三教师:根据“清军入关初期的中国局势图”和材料,分析清朝初期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提示:战乱未平,经济萧条,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等。2.教师:每一个王朝的建立基本上都经历了残酷的战争,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采取了哪些措施? 鱼鳞图 清朝《耕织图·耕》【相关史事】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相关史事】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提示:(1)允许民众开垦荒田。(2)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3)组织大规模移民屯田。(4)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文册(“鱼鳞图册”)。(5)兴修水利。(6)引进农作物。(7)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趣味历史】:你为什么能吃上红薯(甘薯) 甘薯原本产于美洲。16世纪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侵占美洲和吕宋(今菲律宾)后,甘薯便被传播到吕宋。当时,南洋、吕宋一带已有许多中国人侨居谋生。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多年在吕宋从事贸易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见彼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便想将薯种引进国内,以济民食,但西班牙当局却禁止此物种外传。无奈之下,陈振龙只好设法私下购买几英尺薯藤,并向当地人学得栽种方法,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偷偷“截取其蔓尺许,挟小盖中”,携子陈经纶回到福州。适逢福建大旱,为备荒计,金学曾特地敦聘陈经纶为“门下士”协助推广甘薯,饬令所属各县如法授种,还刊印《海外新传七则》教导农民掌握种植要领。当年,闽省各地即告甘薯大丰收,灾民由此度过了荒年。自此之后,甘薯便在福建大范围地安家落户,开花结果。福建人民有感于金学曾推广甘薯之德,复称甘薯为金薯。后人为纪陈振龙引薯之功,还特地在福州乌山立了一座“先薯祠”,诵诗曰:“种薯功与课农兼,闽海家家乐利沾。三百年来修缺典,名山祠宇瓣香拈。”3.教师: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什么影响?提示: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③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教师: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到了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活动一:绘制明清农业发展示意图:教师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分组绘制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示意图,包括新农作物的引进、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设施的修建等内容。绘制完成后,各小组进行展示和讲解。活动二:模拟农民生活:部分学生扮演农民,讲述自己在明清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包括种植的作物、面临的困难等。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 活动一意图:通过绘制示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活动二意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清时期农民的生活,加深对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理解。
讲授新课(二) 学习目标二:手工业的发展——技艺革新绽异彩,工坊林立展繁荣技精瓷织声名远,坊众工商气象新1.材料展示:材料一:凡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宋应星《天工开物》清朝织布图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而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教师: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提示:明代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兴盛时期,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明朝时期,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教师:清代后期“松江大布”“南京紫花布”等名噪一时,成为棉布中的精品。2.图片展示:清早期云锦龙袍、清晚期黄地云龙纹云锦。教师: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在江宁织造府任职长达60年之久。清代丝织的著名品种除了云锦外,还有宋锦、蜀锦和古香缎、织锦缎。3.展示图片:明清时期的瓷器。【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教师:明清时期制瓷业发达,景德镇是制瓷中心。4.展示材料: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十年奏准:江宁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七百八十名;苏州现设机六百六十三张,机匠一千九百三十二名;杭州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八百名。外江宁现留摇纺、染匠所管高手等匠七百七十七名,苏州挑花、拣绣所管高手等匠二百四十三名,杭州摇纺、染匠、挑花及所管高手等匠五百三十名。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清朝前期的手工业发展出现的新气象,并概括其特点。提示: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活动一:手工业成果展示会:学生分组收集明清时期手工业产品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成手抄报或 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介绍手工业产品的特点、制作工艺以及在当时的地位。活动二:参观手工业作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 “参观”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作坊,如景德镇的瓷器作坊、苏州的丝织作坊等,观察工匠们的生产过程。参观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活动一意图:通过收集和展示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的高超技艺和繁荣景象。活动二意图: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讲授新课(三) 学习目标三:商业的繁荣——商帮崛起通四海,市镇兴盛汇万商商帮巨贾行天下,市镇通衢聚万商展示材料:材料:(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至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史》《姑苏繁华图》(局部)画面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景象。教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概括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提示:(1)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2)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3)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教师:明代白银货币化过程中,国家在制度改革中居于主导地位,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强,社会上商帮兴起,历史发展进程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博弈与合作交错的复杂过程,白银货币化,社会各阶层对白银产生巨大需求,需求决定供给,推动社会力量依靠市场扩大发展,主动走向海外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知识拓展】天下四聚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国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有北京、江宁、苏州、杭州、扬州等。其中北京和苏州工商业繁荣,新兴起的汉口镇主要从事米粮盐油等大宗商品贸易,佛山镇主要从事手工业。它们是当时全国四个重要的商品集聚地,合称“天下四聚”。 活动一:商帮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晋商、徽商等商帮成员,模拟商帮的经营活动,包括货物运输、商业谈判、财务管理等环节。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活动二:绘制商业城市分布图:教师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绘制明清时期商业城市分布图,标注出主要商业城市的位置和特点。绘制完成后,学生分析商业城市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活动一意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商帮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文化,认识到商帮在明清商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活动二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商业繁荣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四) 学习目标四:人口的增长——盛世繁衍人口盛,人地之变启新程盛世繁华人丁旺,地狭粮稀忧患生1.展示材料:材料一:清代前期垦田和人口数量增长表。材料二:明朝中叶以来农工商各业的发展,经济高度成长带来的经济总量的扩大,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意味着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政策,意味着人头税负担全部转移到土地上。这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迅猛滋生。……外来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玉米等的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教师:根据材料分析清朝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变化: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原因: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②康熙时期丁银总额固定,雍正时期摊丁入亩,使大量隐匿人口重现。2.展示材料:中国清代人口膨胀带来的后果是,使本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趋向高劳力密度化。……为了糊口活命,只要能增加收益,就不惜追加劳动力,哪怕边际效益已降到最低限度。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说,一个劳动力年均产量,在战国中晚期为3 318斤,在唐代为4 524斤,在明代为4 027斤,在清代为2 262斤,在1949年为1 150斤。可见亩产量增加了,单个劳动力年均产量却下降了。又一结果是使农业和商品性手工业、副业相结合的家庭多种经营形式日益普及。……人口膨胀使包容所有剩余劳动力的传统农业和多种经营的家庭经济结构益加完善和巩固,而后者又刺激了人口的持续膨胀,形成恶性循环。教师: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的影响。学生: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加大了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活动一:人口数据大分析:教师提供明清时期不同阶段的人口数据,让学生分组分析人口增长的趋势、原因和影响。各小组制作图表,展示分析结果。活动二:人口问题辩论会:设置辩题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收集到的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 活动一意图:通过对人口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下今天所学的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农业上,政府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扩大,新农具的使用以及玉米、甘薯等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丰富了农作物种类,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手工业方面,无论是官营手工业的精湛技艺,还是民营手工业的蓬勃发展,都展现出当时高超的生产水平,尤其要注意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的出现,这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商业领域更是繁荣,城市商业的兴盛、商帮的崛起,如晋商、徽商,他们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还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最后,人口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但也带来了资源紧张等问题。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发展既传承了前代的经济成果,又为近代经济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课堂延伸 开展 “明清经济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探讨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在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况,撰写调查报告。
课堂练习 1.(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A.率先引进占城稻 B.普及种植茶树C.开始种植棉花 D.推广玉米、甘薯【答案】D2.(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对于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这支“植物大军”中包括( )A.葡萄 B.玉米 C.稻 D.粟【答案】B3.(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明末清初,汉口镇沿汉水至入长江口一线发展,绵延十余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由此可见,当时的汉口镇( )A.人地矛盾突出 B.工厂制度确立C.商品贸易兴盛 D.自然经济解体【答案】C4.(2024·江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答案】A 学生小组内互评答案,教师巡视并解答疑问。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反思 优点:多种教学方法融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史料分析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历史素材,有效培养了实证意识;情境教学使抽象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参与度较高。小组合作探究促进了学生间的思想交流,提升了合作与表达能力,课堂氛围活跃。不足: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讨论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虽有巡视指导,但未能及时全面纠正;对资本主义萌芽等较为抽象的概念,虽运用案例讲解,但仍有部分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课堂总结稍显仓促,一些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不够充分。改进措施:下次教学前,进一步明确小组讨论规则和要求,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引导,及时将学生的讨论拉回主题;对于抽象概念,增加更多生活实例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优化教学时间分配,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时长,确保课堂总结完整、深入,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巩固知识。
【设计理念】**设计理念**: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融合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通过情境创设与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历史脉络中理解现实。
附1:板书设计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