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备考】2025年上海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课内古文汇编
奉贤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1分)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广通①见有野猪食其稼,因举弩射中之。流血而走,寻十余里,入一穴。行三百许步,豁然明晓,忽见数百家居止②,莫测其由来,视所射猪,已归村人圈中。有翁呼文通至厅上,见十数书生,皆冠章甫之冠③。有童子酌酒,呼令设客。观其墟④陌人事,不异外间,觉其清虚独远,自是胜地,徘徊欲住。翁乃遣小儿送之,令坚关门,勿复令外人来也。至洞口,广通自所入处,见所用弩皆已朽断。明日,与人寻其穴口,唯见巨石塞之,烧凿不可为攻焉。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①广通:文广通,人名。②居止:住所。③章甫之冠:古代一种礼帽。④墟:村庄。
4.【甲】文作者是 (名字)。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具答之___________
②寻十余里_________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下列选项中对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桃花源中人在对待渔人时能“设酒杀鸡作食”,表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
B.【乙】文中“有翁呼文通至厅上”中一个“呼”字,表明老翁对外人的厌恶。
C.两文都通过主人公奇特经历,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D.两文都用凝练的语言记叙故事,虚实相生,亦真亦幻。
8.【甲】文桃花源中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话语和【乙】文村中人“ ___________”的表现都体现了他们___________的意愿。
普陀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崖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①且多折,芒草割人。而少进,石愈嵌,白日蒸厓②,如行热冶中③。向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备,游者昏昏愁堕④。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⑤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顷之,跻其颠,入黄崖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⑥文殊塔,观瀑。
【注】:①磴狭:磴道狭窄。②白日蒸厓(yá):炎热的太阳照在山坡上像蒸发出的热气那样滚烫。③如行热冶中:人仿佛在热火的熔炼中行进。④愁堕:担心会失足堕下。⑤孰若:怎能比得上。⑥席:席地而坐。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复至峡( )
(2)少定( )
8.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下列对【甲】【乙】两文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因为小石潭环境清幽而感到轻松惬意。
B.【乙】文生动详细地描绘了作者在文殊塔的所见之景。
C.【甲】【乙】两文都是山水游记,都有作者游踪
变化。
D.【甲】【乙】两文都提到了游览的过程充满了艰险。
10.【乙】文在前往文殊塔观瀑的路上,诸客的表现是: _____________ ,对此,“我”连用两个反问句“何用游山?” “且而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表明 “我”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推断出 “我”个性特点:____________。(以上都用现代汉语回答)
黄浦区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8—11题 (10分)
【甲】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杨氏入山之大穴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①、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①纩:絮衣服的新丝绵。②枲:麻。
8.【甲】文的作者是 (人名)。(1分)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0.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与【乙】文都用了叙事的表达方式,语言朴素自然。
B、【乙】文的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C、【乙】文的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甲】文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11.【乙】文中描述的“山之大穴”和桃花源一样是一个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地方。从“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杨氏对这个地方的向往。(4分)
浦东新区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
①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②柳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īn)厄:指道路艰难。
2.解释加点词语在语段中的意思。
(1)斗折蛇行 斗_____________
(2)与之图事 图_____________
3.【丙】语段“蕴骚人之郁悼”
“蕴”正确的义项是( )
A.藏蓄 B.聚积 C.事理深奥的地方
4.翻译语段中画线句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下列对【丙】语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因“密引禁中”而被贬两次。
B.柳宗元写“十数篇”记录被贬遭遇。
C.柳宗元曾获得顺宗皇帝的“奇待”。
D.“览之者”为柳宗元不幸遭遇伤感。
6.【甲】【乙】语段中画线句都是环境描写,【甲】语段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乙】语段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7.结合【甲】【丙】语段内容,分条概括语段【甲】语段中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奉贤区
4.陶渊明
5. ①详细 ②寻找
6.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7. B
8. ①勿复令外人来也 ②不被外人打扰
普陀区
7.又(1分):时间短(1分)8.(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3分)9.C(3分)10.有些叹声、疲惫、担心害怕(1分):坚持继续游山(1分);勇敢(热爱山水、洒脱等)(1分)
黄浦区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8—11题 (10分)
8.陶渊明(1分)
9.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3分,关键字:“具”、“闻”、“叹惋”,句意通顺)
10.B(2分)
11.安居乐业、人人自食其力或自给自足、和平共处、与世隔绝(四个方面任写其中三个即可,一空一分,共3分);“此公欲来”或“杨谢而从之”(1分)。
浦东新区
2.①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②谋划
3. B
4.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5. D
6.①写了小石潭的概貌,突出它的与众不同与环境清幽。为具体写潭中的景物和小潭周围景象做了铺垫。
②描写了桃花源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的美丽自然环境,与桃花源外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同时推动情节发展。
7.
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
②被贬之地荒远。
③小石潭环境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