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这首诗写的是哪位英雄呢?
一片赤诚之心守护国家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1、结合作者经历,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诗歌赏析步骤
读懂题目
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
诗歌体裁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3分钟
写作背景
简介作者
读懂题目
诗歌体裁
写作背景
一、自主预习检查
诗歌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分类
知识链接——
【文天祥】(1236—1283)。
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走近作者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走近作者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初读课文
二、自由朗读5分钟,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三、整体感知
1、首联:律诗四联“起承转合”,思考首联从哪两件事“起”,首联哪两个词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如何朗读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情感?
2、颔联:颔联承前启后,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3、颈联:颈联是诗歌的“转”,这首诗的颈联巧用了两个地名,巧在何处?我们又该如何朗读这两句诗?
4、尾联: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四、小组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2、组长安排同学展示3、小组齐读诗句,把握情感。
时间:五分钟
1、首联:律诗四联“起承转合”,思考首联从哪两件事“起”,首联哪两个词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如何朗读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情感?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人回顾自己的科举考试入仕途和起兵抗元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
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苦战四年未能挽救国家,想到这些,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情感:凄苦
一生的回顾
“辛苦” “干戈寥落”
2、颔联:颔联承前启后,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比喻的修辞手法
爱国深情
情感:悲痛
风飘絮——自己
雨打萍——国家
3、颈联:颈联是诗歌的“转”,这首诗的颈联巧用了两个地名,巧在何处?我们又该如何朗读这两句诗?
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同一词语,一个指地名,一个指作者心情,一语双关
曾经兵败之地
被俘途经之地
情感:悲愤
4、尾联: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此句自问自答,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情感:
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正义凛然
与国家共存亡的一片忠心
宁死不屈,以死明志的决心!
首联:——回顾平生 叙事
颔联: ——山河破碎 比喻
颈联:——追忆兵败 对仗 双关
尾联:——以死明志 直抒胸臆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了“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悲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昂振奋,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五、课堂小结,再读课文
悲
壮
六、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浩淼的江水无边无际,已成为阶下囚的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诗歌,向英雄致敬!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课堂小结
拓展——诗外天地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这就是文天祥。其实在历史上还有很多文天祥似的人物,你知道吗?说一说他们的事迹。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这是大唐将士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这是85岁的爱国诗人临终的遗憾与嘱托;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临刑口占》
这是大明将军被冤杀时的慷慨悲壮;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这是变法君子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这些诗句流淌的是同样的精神——对国家深沉的爱。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整理些这样的爱国诗篇。
1.背诵并默写这篇课文。
2.课外阅读文天祥的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不畏牺牲的伟大品质。
课外作业
谢谢聆听
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