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7 13:1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下册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属于人教版必修下第五单元第十课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包含了互动性较强的社会交往类文本。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四篇选文分为两课,第十课由《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组成。两篇都是革命导师的著名演讲词,且都为译作。两篇文章皆为名家名作,兼顾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要求和文本的经典性。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抱负与使命”,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时代精神,关注时代发展,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担当精神,从而达成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的课程目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致的悼词,作者深情满满的哀悼自己的亲密战友,总结概括了他的一生,及其为人类社会做出的伟大贡献,字里行间充满敬意和不舍,悼词短短一千多字,严简、意丰、情盛,语言优美典雅,极具感染力。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概括马克思的贡献,理解马克思的精神和胸怀,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沉情感。学习悼词的基本特点,尝试写作简单的悼词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悼词的基本特点,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彩和表达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设想作者演讲时候的现场氛围、揣摩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想象其表情和肢体语言,学会在公共场合表达意见。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导师、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树立对无产阶级革命过程化恶意义的正确观点,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对于一位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新课讲授
任务一解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重要信息。“讲话”,提示这是一篇演讲词;“墓前”,提示这是一篇悼词。悼词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呢?
悼词文体特点:
1.介绍死者的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
2.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
3.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任务二 知人论世
1.恩格斯(1820-1895)
德国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会见马克思,从此两人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开始共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他们共同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在葬礼上,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深切悼念。
2.写作背景
1885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世,3月17日,在伦教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的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著名的讲话,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作精要总结,并予以极高评价,同时也表达了恩格斯对挚友的沉痛悼念。
文章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结,既表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也在号召全世界无产者继续奋斗,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进。文章结构紧凑,层次明晰,大量使用了长句,条理性极强,感情深沉含蓄,充分展示了恩格斯的语言艺术。
任务三 文体知识—悼词
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并劝慰逝者亲属,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与号召。
悼词特点:
1.有针对性,中心突出
2.感情深挚,语言通俗
3.开门见山,围绕主题
任务四 走进文本
(一)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述其哀。
第二部分:(2-7)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赞其功。
第三部分:(8-9)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颂其德。
(二)文本探究
1.品语言,体会“哀”
(1)朗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恩格斯的哀痛之情的?请同学们圈画出关键词并分析。
明确: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病床)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逝世了)
(2)“两点三刻”,为什么把逝世的时间写得那么精确?
明确: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3)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为什么?
明确: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讳饰:指说话时遇到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4)“还不到两分钟……永远地睡着了”有何含义作用?
—明确:“在安乐椅上”,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对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永远”、“睡着”,运用了讳饰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
2.品语言,体会“功”
(1)速读课文3-7节:找出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在课文相关处圈画点评。
理论贡献:科学家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实践贡献:革命家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点拨:“不可估量”句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都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正像达尔文”句,把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作类比,衬托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规律划时代的意义,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次大飞跃,开辟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阔前景。“豁然开朗”句,“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句,突出了在马克思的革命实践中,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3.品语言,体会“德”
马克思有哪些崇高品德?圈画出文中关键词句并分析。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第8段交待了几种对待马克思的态度?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三种态度
政府—驱逐他;
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革命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敌人的恨和战友的爱对比,说明马克思的贡献巨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2)“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对马克思作出怎样的评价?
明确: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马克思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敌人全部是因为革命斗争才树立起来的。这个评价高度赞扬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
(三)写作特色
1.内容高度凝练、概括
全文1300多字,按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概括地介绍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长期和马克思一起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对马克思的政治主张、思想人品、治学精神、伟大贡献……深切了解,彼此结下了真诚无私、牢不可破的友谊,因此恩格斯能精辟透彻、言简意赅地对马克思一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写出这篇名著,跟恩格斯格本人高深的理论修养和文学造诣也是分不开的。
2.语言准确严密,处处关照呼应
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与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白。
严密性表现在:句子中的限制和修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承接和照应。
3.议论、记叙、抒情融为一体
全文以议论为主体,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高度凝练、概括,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抒情的成分贯穿全文,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流溢于言表,具有感人的力量。
4.运用语句和衬托手法予以强调突出
旁衬:达尔文
反衬:论敌 政敌
自衬:语词推进
三、拓展延伸
给你心目中的伟人写一篇悼词!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伟人身上,你可以重新找回早已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瑰宝——那本该是每个人都应该一生珍藏的。生命的成长有限,精神的成长永无止境。就像葛拉西安曾告诫我们的,“与伟人心心相印”吧!用最诚挚的心以及无与伦比的热情追随伟人的足迹!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为“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三部分。还知道演讲辞要“树立有声语言标志”,增强演讲辞的条理性和整体感。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无与伦比的贡献、令人高山仰止的品格。
五、作业布置
伟大的马克思离开我们一百多年了,但他的伟大思想和人格魅力永远指引着我们走向光辉的历程。他永远值得我们敬仰,拿起笔,写出你想对马克思说的话,让我们和恩格斯一起来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革命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