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5.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案--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3.5.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案--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含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07 18:0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3.5.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本部分内容在人体生理调节知识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在学生学习神经系统组成后,对神经调节机制的深入探究。它不仅是理解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基础,还为后续学习激素调节及二者关系奠定基石,帮助学生构完整的生命活动调节认知框架,领悟生命活动的复杂性与协调性。。 2、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章第二节。教材涵盖涵盖反射的概念,以膝跳反射为例阐述非条件反射,引入条件反射概念并介绍其形成过程,通过对比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加深学生对反射类型的理解,还介绍了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射概念的理解;区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理解条件反射形成过程。 难点: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深入理解条件反射建立机制及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神经系统组成的基础知识,对人体生理知识兴趣浓厚,但神经调节基本方式较为抽象,理解有挑战。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待发展,需借助直观演示、实验探究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其主动思考与探究,逐步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学情目标 生命观念: 阐述反射概念,理解反射是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念;剖析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特点及意义,建立稳态与平衡观念,认识神经调节对维持生命活动稳定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 通过膝跳反射实验分析,培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比较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归纳概括二者差异,提升分类与归纳能力;探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探究实践: 参与膝跳反射实验,学会设计和实施简单实验,提升实验操作与观察能力;自主设计条件反射形成实验,培养科学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态度责任: 关注神经调节相关健康问题,形成健康生活理念;认识神经调节研究对人类健康的意义,认同科学研究的价值;在实验探究中,培养严谨科学态度与尊重事实的精神。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理解反射以及反射是神经调节基本方式。
2 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探究能力 通过膝跳反射实验,提升实验操作与观察能力;自主设计条件反射形成实验,培养科学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注神经调节相关健康问题,形成健康生活理念;认识神经调节研究对人类健康的意义,认同科学研究的价值。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结果展示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问题为导向,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结合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交流与合作,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固知新 【回顾旧知识】“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神经系统的组成,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神经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呢?(稍作停顿,观察学生反应)对,是脑、脊髓、神经。那脑又包含哪些部分?神经呢?(请同学回答,对回答准确的同学给予肯定,对回答有误的同学进行纠正和引导)很好,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知识掌握得不错。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神经包含脑神经和脊神经。这些结构为神经调节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那神经调节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并回答神经系统的组成相关知识。 复习旧知,巩固基础,为新知识学习搭建桥梁,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
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神经系统的组成,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神经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呢?(稍作停顿,观察学生反应)对,是脑、脊髓、神经。那脑又包含哪些部分?神经呢?(请同学回答,对回答准确的同学给予肯定,对回答有误的同学进行纠正和引导)很好,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知识掌握得不错。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神经包含脑神经和脊神经。这些结构为神经调节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那神经调节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认真倾听,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泌尿系统的组成产生好奇和探究欲望。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导入新课。
膝跳反射 【提出问题】“同学们,当我们手突然碰到很烫的东西时,会立刻缩回来;光着脚踩到一颗尖锐的石子时,脚会马上抬起来;飞来的小昆虫碰到眼睫毛时,眼会快速眨动;听到上课铃声时,你会迅速返回教室。这些不同的反应都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的。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 ” 【实验探究】“同学们,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膝跳反射,来初步了解反射。(展示膝跳反射实验的图片,讲解实验方法)大家看,实验时,一位同学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另一位同学用手掌内侧边缘快速地叩击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现在,我们分组进行这个实验,每个小组选两位同学,一位做受试者,一位做叩击者,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受试者小腿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安全,不要用力过猛”(巡视各小组,指导实验操作,提醒学生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请同学回答一下问题:叩击韧带时小腿出现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完成这种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这种反应有什么特点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组进行膝跳反射实验,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积极老师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考。 通过亲身体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让学生直观感受反射现象,为理解反射概念奠定基础。
反射与反射弧 【新知探究】“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资料分析, 我们一起来解释一下刚才的几个问题。叩击韧带时小腿出现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叩击韧带时小腿出现突然抬起的反应,这说明脊髓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完成这种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完成这种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6和效应器。这种反应有什么特点 那这种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不需要学习和训练,属于先天性反射。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时,与韧带相连的肌肉内的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到达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兴奋,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使小腿弹起。这种现象称为膝跳反射。像膝跳反射这样,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叫作反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除膝跳反射外,还有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吸吮反射等。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大家想一想,反射必须有什么参与?对,神经系统。那反射的发生除了神经系统,还需要什么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当手碰到烫馒头时,手上皮肤的感受器感受到热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脊髓再通过传出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手臂的肌肉,肌肉收缩,手就缩回来了。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完成反射需要有完整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反射弧。那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像视网膜、耳蜗分别是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它们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的神经元接受冲动,产生兴奋并将冲动传到传出神经,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接收到冲动信号,做出反应。所以,反射的完成需要有神经系统和完整的反射弧。大家明白了吗?那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草履虫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这是不是反射呢?为什么?”。 聆听老师讲解,理解反射概念,观察动画,思考反射弧组成,回答老师提问,明确草履虫没有神经系统,其对刺激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结合实例,直观讲解反射概念与反射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通过提问,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反射的种类 【新知探究】“我们了解了反射的概念,像膝跳反射、缩手反射这些生来就有的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它们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比如脊髓。例如小狗吃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也是非条件反射。那如果每次给小狗喂食前都先摇铃,一段时间后,只摇铃不喂食,小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条件反射。(播放相关视频)条件反射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像我们熟知的望梅止渴、惊弓之鸟、画饼充饥都属于条件反射。(展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大家对比一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从形成条件、大脑是否参与等方面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请学生回答,总结并完善表格内容)”。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比表格内容,分析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差异,回答老师提问。 通过实例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清晰区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理解二者特点与联系。
反射的应用 【新知探究】“那反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临床上医生利用反射来检测疾病。用瞳孔对光的反射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颅脑疾病,或眼部神经是否损伤;用膝跳反射来检测人体神经系统的某些病症。利用条件反射训练动物可以给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经过训练的导盲犬能够引导盲人安全出行;经过训练的警犬,能够协助海关、公安部门侦破案件等。” 认真聆听,做好笔记。 让学生们了解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设计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条件反射的知识,现在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家养的动物,参照技能卡,设计一个条件反射形成的实验。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观察指标等。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制定好实验方案后,利用课后时间完成实验,并仔细观察动物对信号的反应,做好记录。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实验结果。(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动物保护)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查阅资料或者向老师请教。”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分工,课后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动物反应,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入理解条件反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开眼界 【开眼界】“同学们,条件反射的发现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偶然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播放视频)巴浦洛夫通过严谨的实验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条件反射的本质。他这种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个故事中,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聆听老师讲述故事,思考并回答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积极发言。 通过科学故事,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态度。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现在来做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展示练习题,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完成题目,做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批改,有疑问的地方我们一起讨论。(巡视学生做题情况,解答学生疑问,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独立完成练习题,同桌交换批改,对有疑问的题目进行讨论,听老师总结评价,纠正错误 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我们从有趣的实验入手,学习了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还区分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且了解了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和巴浦洛夫发现条件反射的故事。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几位同学回答,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完善)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对神经调节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回顾本节课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收获。 。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设计的条件反射实验,写一篇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实验报告。希望大家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记录作业内容,课后完成作业。 通过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 结合本节课设计的条件反射实验,写一篇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板书设计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 1.概念 2. 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类型 1.非条件反射:。 (1)特点:生来就有、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 (2)举例: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 2. 条件反射 (1)特点:后天形成、在大脑皮层参与下 (2) 举例: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实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实验,对反射概念和反射类型理解较好。多媒体与动画辅助教学,将抽象知识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反射弧组成与条件反射形成机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科学探究能力,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便于调整教学。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反射弧各部分功能及条件反射建立的复杂机制时仍有困难,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参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