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5.3.1感觉的形成(视觉) 教案--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3.5.3.1感觉的形成(视觉) 教案--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含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08 16: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3.5.3.1感觉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感觉的形成》第一课时《视觉》, 是在学生学习了神经调节基本方式等知识基础上,对人体感觉器官视觉的深入探究。视觉是人体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对理解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学习其他感觉及人体生理功能调节奠定基础。 2、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教材涵盖眼球结构、视觉形成过程、近视与远视成因及矫正、近视眼预防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视觉如何产生,以及不良用眼习惯对视觉的影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树立健康生活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眼球结构及各部分功能、视觉形成过程、近视与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 难点: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以及近视和远视形成原因及矫正原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已具备一定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对抽象生理过程理解有困难。他们熟悉视觉现象,却不知其原理,渴望深入探究。
学情目标 生命观念: 理解眼球结构与视觉功能相适应,建立结构与功能观。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视觉形成、近视远视成因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观察眼球结构模型,提高观察和实践能力学会从实验中获取信息。 态度责任: 认识近视危害,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宣传用眼健康知识。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2 理解视觉的形成及近视与远视。
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眼球结构模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科学态度 让学生意识到近视的危害,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宣传用眼健康知识。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结果展示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直观教学法(如模型展示)、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强化健康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固知新 【回顾旧知识】“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并对回答准确的同学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不准确的地方进行纠正和补充。 思考并回答问题,回顾反射是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其结构基础。 思考并回答问题,回顾反射是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其结构基础。
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同学们,上学路上,远处有耸立的高楼和挺拔的树木,近处有川流不息的车辆,身边有一起前行的同学,这一切的美好都是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我们的眼睛是怎样看到这些美景的 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产生对视觉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引入新课。
观察眼球模型 【实验探究】“(拿出眼球结构模型)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眼球结构模型,从外到内,看看能识别出哪些部分。(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巡视并适时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各部分的位置和形态)观察完后,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结构? 认真观察眼球结构模型,尝试识别各部分结构,并举手发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结构。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学习眼球结构知识做准备。
眼球的结构 【新知探究】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现在,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眼球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结合模型,指着巩膜)大家看,这白色坚韧的部分就是巩膜,它就像眼球的“保护盔甲”,对眼球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那脉络膜又有什么功能呢?(引导学生观察脉络膜位置,启发思考)它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就像给眼球内部铺上了一层“温暖的被子”,能给眼球提供营养,并形成暗室环境,有利于光线聚焦。晶状体像一个双凸透镜,它可是很神奇的,能折射光线,帮助我们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视网膜就像一块“感光屏幕”,上面有许多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像。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填充在眼球内部,起到支撑眼球和折射光线的作用。还有睫状体,它能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让我们看远看近都清晰。(边讲解边用模型演示,加深学生理解)现在,大家分组讨论,互相说一说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然后我请小组代表来总结。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观察模型,结合课本内容理解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分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推选代表发言总结。 通过直观讲解和模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眼球结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
视觉的形成 【新知探究】“了解了眼球结构,那视觉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播放视觉形成的视频)大家仔细观看视频,思考光线是如何进入眼球,最终形成视觉的。(视频播放完后)哪位同学能尝试描述一下视觉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回答,适时补充和纠正)对,光线首先进入角膜,再经过晶状体等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结合板书,再次梳理视觉形成过程)现在,同桌之间互相复述一遍视觉形成过程。” 【思考】眼球的各部分结构相当于照相机的哪部分? 展示图片,学生思考说出答案。 观看视频,认真思考,尝试描述视觉形成过程,同桌间互相复述。 利用视频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视觉形成过程,通过复述加深记忆。
近视与远视 【新知探究】“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同学都戴上了眼镜,这大多是因为近视。那什么是近视呢?(展示近视眼球前后径变长、晶状体曲度过大等图片,结合图片讲解)近视就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使得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物体。那如何矫正近视呢?对,佩戴凹透镜,它能使光线发散,从而让物像落在视网膜上。(展示近视矫正示意图)同样,远视是眼球前后径过短,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小,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看不清近处物体,需要佩戴凸透镜矫正。(展示远视及矫正示意图)同学们,近视会给我们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不便,那我们该如何预防近视呢?大家分组讨论,总结预防方法。(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好,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对各小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要”,读写姿势要正确,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会儿,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要躺卧看书,不要走路看书。 观察图图 3-5-10,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归纳总结近视眼和远视眼有什么区别吗? 观察图片,听教师讲解,理解近视和远视概念、成因及矫正方法。分组讨论预防近视方法,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了解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知识。 学生自主表达,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近视和远视危害,掌握预防方法,培养健康生活意识,同时通过拓展知识,激发学生对医学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总结与归纳能力。
开眼界 【动手实践】“讲述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知识“同学们,角膜移植是治疗某些角膜疾病的重要方法,而角膜捐献则是让更多患者重见光明的善举。有些患者因为角膜病变而失明,角膜移植可以让他们重见光明,而这离不开爱心人士的角膜捐献。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让我们为这些捐献者点赞。” 认真聆听,观看资料,感受角膜捐献意义。 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展示练习题,涵盖眼球结构、视觉形成、近视远视等知识点)请同学们完成这些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做完后,我们一起核对答案。(逐题讲解答案,强调重点和易错点) 认真完成练习题,与教师核对答案,对错误题目进行分析和纠正。 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视觉相关知识,哪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眼球结构、视觉形成、近视远视等方面进行总结)很好,大家总结得很全面。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眼睛是如何让我们看到世界的,也明白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保护好我们心灵的窗户。 思考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举手发言分享总结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记忆。
作业布置 课后请大家制作一份关于保护眼睛的手抄报,下节课我们一起展示交流。通过制作手抄报,希望大家能进一步加深对保护眼睛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向身边人宣传用眼健康知识。 记录作业内容,明确作业要求。 通过书面作业巩固知识,手抄报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宣传健康知识的责任感。
作业设计 制作一份关于保护眼睛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眼球的结构 1.巩膜:保护、支持 2.脉络膜:营养、形成暗室 3.晶状体:折射光线 4.视网膜:感受光刺激,形成物像 5.玻璃体:支撑、折射光线 6.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 二、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晶状体→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三、近视与远视 1.近视:成因、矫正 2.远视:成因、矫正 3.预防:“三要”“四不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模型展示、视频展示、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多数学生能较好理解和掌握视觉相关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视觉形成等抽象内容,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在今后教学中,可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如增加更多实例或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深入,教师应加强引导和监督,提高小组讨论效果。此外,可增加更多与学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