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1.1人体的骨骼(第一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思维导图--【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4.11.1.1人体的骨骼(第一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思维导图--【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08 16:40:4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4.11.1.1人体的骨骼(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北师大(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人体的骨骼》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人体结构和生理的重要内容。骨骼系统作为人体的支架,与后续学习的运动系统、物质运输等知识密切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人体骨骼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为深入学习人体的运动原理、营养物质对骨骼的影响等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升健康意识。2、教学分析教材从整体到局部,先介绍人体骨骼的组成,再详细阐述骨的结构、类型、功能以及成分特性,层次清晰。设置了观察长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引导。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的特点和功能。2.长骨与支持、杠杆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征。难点:1.理解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分析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人体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对骨骼的外观有一定认识,但对骨的内部结构和成分特性了解较少。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利用直观教具和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究。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对骨的结构、成分及功能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理解骨作为人体结构支架的重要性。科学思维: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哺乳动物长骨结构和探究骨成分的实验活动,使其熟练掌握观察、解剖、记录等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社会责任:了解骨骼健康对人体的重要性,关注骨骼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增强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知道人体骨骼构成,辨别中轴骨与附肢骨,列举主要骨骼名称;阐释骨膜、骨质、骨髓的构造与功能。
2 阐明长骨适配支持、杠杆作用的结构特性,剖析骨成分及其对骨特性的作用,并依据实验推导结论。
学科能力 通过长骨结构观察及骨成分特性实验,锻炼观察、动手操作、探究能力,培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执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科学素养。
科学态度 增进对骨骼健康的重视,培育良好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意识。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课件以法医鉴定骨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随后依次介绍骨的类型、结构、成分和特性,以及不同年龄段骨的特点和骨折知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中逐步掌握骨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骨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保护骨骼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法医职业的视频,提出让学生扮演法医对骨进行鉴定并完成报告的任务。 生观看视频,激发兴趣,思考并完成初步鉴定报告。 利用神秘职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本课主题。
新知探究 骨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的器官 1.骨的类型和名称展示各类骨的图片,讲解不同类型骨(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的形态特点和常见骨的名称。2.活动:观察哺乳动物长骨准备实验材料,展示讲解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器具和方法步骤,并引导学生讨论:(1)长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重要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长骨既坚硬又轻便?观看视频:观察猪长骨的结构。3.测试表明:成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 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 kg的压力。思考:骨为什么能够起支撑和承重作用?4.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展示探究实验的问题、假设和制定计划,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组织学生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操作项目实验组对照组 实验方法 ⅠⅡ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不做处理结果 鉴别方法用解剖针敲击对折弯曲敲击或弯曲结果 分析结论5.不同年龄段骨的成分比例和特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120-121页,并完成表格填写: 年龄段有机物占比无机物占比骨的特性儿童和少年成人老年人想一想:青少年为什么 要注意正确的 坐、立、行的姿势?6.小资料:骨折知识介绍。展示骨折相关图片以及骨折和处理方法。 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骨的类型和名称。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触摸长骨、剥离骨膜观察神经血管、比较骨干与骨骺差异、观察骨髓腔物质,参与讨论并观看实验视频。学生阅读资料,思考、讨论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借鉴燃烧法和稀盐酸浸泡法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不同年龄段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占比,总结骨的特性。学生思考、讨论。学生观看图片,阅读了解骨折知识。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认识不同类型的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长骨结构,理解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骨的成分和特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理解骨的成分随年龄变化而改变,以及这种变化对骨特性的影响。提醒学生思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医学常识。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人体骨骼的组成,知道了骨的成分及其特性。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
作业设计 自制长骨模型: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卫生纸筒、泡沫板、彩泥等,制作一个简单的长骨模型。要求清晰展示长骨的骨干、骨骺、骨髓腔等结构,并在模型上用便签纸标注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板书设计 第1节 人体的骨骼(第一课时)/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活动三:学生自学,了解多种类型的骨骼肌配合完成运动、保护等功能。
活动四:评价考核课本第129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页和第3题。
活动一: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挖空知识内容,了解人体的骨骼肌。
活动二:学生参加演示活动:观察牛的腓肠肌,理解每块骨骼肌都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活动二:学生分组参与活动:制作伸肘和屈肘模型,理解骨、关节、骨骼肌三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五:评价考核课本第133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活动三:学生分组进行交流: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理解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骨骼和骨骼肌的发育。
任务三:运动的形成(1课时)
活动一: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挖空知识,了解运动的形成过程。
问题:复杂运动中,运动系统与多系统如何高效协同配合实现优异表现?
任务二:人体的骨骼肌(1课时)
问题:骨骼肌从细胞到整体,如何在不同运动中精准发力并维持姿态?
活动五:评价考核课本第126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和第2题。
活动四:学生参加演示活动:观察关节的结构,辨认关节的各个组成部分。
活动三:学生分组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知道骨的成分和特性。
活动二: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认识长骨的结构和功能。
活动一: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挖空知识,知道骨的成分及骨、关节、骨骼、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
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人体骨骼结构怎样适应支撑、保护和运动功能?
人体的运动
任务一:人体的骨骼(2课时)/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第11章 人体的运动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章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五大主题 “人体生理与健康”,对应现行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教材 “第 11 章 人体的运动” 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五大概念:概念 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5.4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等其他系统的调节与配合,运动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如图所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形成如下概念:能阐述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说明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描述骨的结构与成分,解释骨的生长发育过程;举例说明关节的结构特点与其灵活性和牢固性的关系;概述骨骼肌的组成及特性,说明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方式;解释运动是如何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以及其他系统的配合下完成的,阐述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举例说出不同运动项目对身体各部位的锻炼作用,以及运动过程中常见的损伤及预防措施;概述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及其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对比人体运动与动物运动的异同点。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1、知识更新:教材注重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生物学知识纳入教材,确保学生接触到的是最前沿的知识。 2、强调实践:教材加强了实验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注重素养:教材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 4、贴近生活: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编写体例 1、北师大版(2024)共一个单元,有六章构成,所有章节按顺序统一命名,其编排顺序基本与课程标准的编排顺序一致。 2、每章设置“学习目标”,点明本章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 3、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精心设计学习主题,优化单元、章、节的结构。 4、每节下标题以命题的形式阐述核心概念,重视核心概念的传递。 5、每节安排有“演示”、“活动”、“交流”、“小资料”等,突出探究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6、每节课后设置有“思考与练习”,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习题,重点考虑习题的不同功能,以及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考查。 7、每章后设置有“本章小结”,聚焦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总结,激发继续学习的愿望,体现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教材编写特点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新修订教材编修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体现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学习方式变革为原则。教材编修遵循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科特点、优化课程内容、加强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设计、适应教学现状等思路,体现了延续现行教材的优点和特点、基于大概念重构单元主题、设置独立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单元、重构教材中的学生活动体系等变化。
教材编写意图 本章为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第 11 章内容,涵盖 “运动系统的组成”“骨的结构与功能”“关节的结构与功能”“骨骼肌的结构与特性” 以及 “运动的实现与意义” 等内容。在之前对人体各生理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运动系统作为人体完成各种活动的重要基础,与其他系统紧密联系、协同工作。对运动系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人体是一个复杂且协调统一的整体,对深化学生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认知起着关键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运动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对骨骼、关节和肌肉有初步认识,了解它们在运动中的基础地位。接着深入剖析骨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知晓骨的构造特点如何支撑人体以及其在生长发育中的变化。关节的结构与功能部分,通过详细讲解关节的组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关节既灵活又牢固的特性对运动的重要意义。在骨骼肌的结构与特性内容中,引导学生认识骨骼肌的组成以及其收缩舒张特性与运动产生的关联。最后阐述运动是如何在运动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其他系统的共同协作下实现的,强调运动对维持人体健康、促进身体发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运动方式对身体各部位的锻炼效果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通过这样的内容编排,逐步引导学生构建起对人体运动的全面认知体系,从结构到功能,从局部到整体,从理论到实践应用,全方位培养学生对人体运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情境素材: (1)演示:呈现人体运动系统模型、肌肉拉伸图,播放运动项目动作动画,展示运动员身体状态变化图表。 (2)实物:用鸡翅骨骼展示骨形态连接,提供关节模型让学生操作。 2.学习活动: (1)实验探究: 观察锯开的长骨,探究不同部位骨的特性。 用卡纸、橡皮筋制作关节模型,模拟关节动作。 借助肌肉模型,分析肌肉协作。 (2)调查交流: 交流日常运动项目,探讨锻炼效果。 调查常见运动损伤案例,分析原因与预防措施。 (3)项目式学习: 分组设计适合初中生的一周运动计划并互评。 研究特定运动对身体协调性、灵活性的影响,实验测量并分析。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尚在发展,对直观内容接受度高,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结构较困难。他们对日常运动好奇、学习积极性高,但难以将运动体验与生物学原理关联。 学生熟悉跑步、打球等运动,对身体运动状态有直观感受,却不了解运动系统运作机制。学习 “人体的运动” 章节,虽知晓运动系统各部分名称,可对骨、关节、肌肉微观结构及协同工作原理,理解难度大。像骨生长发育、关节保障灵活与牢固的方式、骨骼肌收缩引发运动的过程等内容抽象,需较强空间想象和逻辑分析能力,是不小的挑战。 学习时,可借助模型、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学生认知运动系统结构。鼓励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如模拟关节活动、感受肌肉收缩,加深知识理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运动实例,分析不同项目中身体各部位参与方式,掌握运动系统工作原理。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概述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各自在运动中的作用。 阐述骨的结构特点,探究骨的成分与特性之间的关系。 描述关节的结构,分析关节如何既保证运动的灵活性又具备牢固性。 说明骨骼肌的结构与特性,探究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模式。 举例说明运动是如何在神经系统调节以及其他系统配合下完成的。 分析不同运动项目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方式和参与程度。 探究运动对人体健康(如心血管功能、肌肉力量、骨骼发育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调查并举例说明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对比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系统的特点及适宜的运动方式。 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运动方案,满足特定个体的运动需求和目标。 观察动物的运动方式,分析其与人类运动方式的异同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探讨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如运动对情绪调节、压力缓解的作用。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易混淆不同类型骨结构与功能区分。 突破方法:对比记忆 骨的类型形态特点结构特点功能长骨呈管状,两端膨大有骨髓腔,骨干由密质骨构成,两端为松质骨支持身体、参与运动、储存骨髓短骨形状近似立方形内部为松质骨,表面覆盖薄层密质骨增加关节稳定性、协助手部和足部灵活运动扁骨扁平,呈板状由两层密质骨夹一层松质骨构成保护内部重要器官,如颅骨保护脑、肋骨保护胸腔脏器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结构复杂,内部骨小梁排列无规则适应特殊功能需求,如椎骨保护脊髓、参与构成脊柱的生理弯曲
2、学生对多系统配合完成运动理解不足。 突破方法:绘制流程图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特点 : (1)微观结构难理解:骨的哈弗斯系统、关节软骨组织、骨骼肌纤维排列等微观结构复杂,学生需借助微观模型、显微镜观察辅助理解。 (2)动态过程把握差:运动中骨、关节、肌肉协同运作是动态的,学生难以将静态结构知识与动态运动现象结合,对各部分配合理解不精准。 (3)个体差异显著:常运动的学生对运动知识理解快、能举一反三;少运动的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知识及影响较吃力。 习惯 : (1)依赖直观学习:倾向通过实物、模型或实际运动获取知识,对抽象文字和理论接受度低,不擅从文字资料挖掘要点。 (2)知识串联不足:孤立学习骨、关节、肌肉知识,未形成完整运动系统知识体系,解决综合问题时无法灵活调用知识。 (3)实验操作不规范:运动系统相关实验中,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难以总结生物学原理。 兴趣 : (1)自身运动引兴趣:对参与过的篮球、足球、跳绳等运动项目所涉运动系统知识兴趣浓厚,想探究身体运动及影响。 (2)多媒体展示受青睐:动画展示关节活动、肌肉收缩舒张,3D 模型展示运动系统结构,能吸引学生、激发热情。 (3)排斥枯燥内容:对骨成分比例变化等枯燥数据,以及复杂生物力学原理兴趣低,学习易注意力不集中。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理解运动系统中骨、关节、肌肉结构与功能的适配性,明晰其相互协作及与其他系统配合完成运动的关系,认识运动对身体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影响,树立人体是统一整体及生命不断发展变化的观念。
科学思维 运用归纳概括梳理运动系统各部分特点及不同运动方式,借助模型建模理解运动原理,用批判性思维纠正错误运动观念,通过逻辑推理分析运动损伤原因并提出预防处理措施。
科学探究 经历骨成分特性实验,掌握探究流程提升实验能力;开展不同运动影响的调查研究,培养调查与协作能力;自主设计运动系统相关探究方案,学会反思评价教材实验,提高探究的自主性与严谨性。
态度责任 知晓运动有益健康,养成运动习惯并宣传健康理念;重视运动安全,做好自身防护并传播安全知识;尊重运动员,积极参与推广体育活动;关注社会运动热点,运用知识为改善运动环境建言献策。
四、单元学习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知识评价 人体的骨骼 骨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的器官
关节是活动的骨连结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结构成骨骼
人体的骨骼肌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
多种类型的骨骼肌配合完成运动、保护等功能
运动的形成 躯体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骨骼和骨骼肌的发育
考核方式 骨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的器官——长骨的基本结构包括( A ) A.骨膜、骨质、骨髓 B.骨膜、软骨质、骨髓 C.骨膜、关节、骨髓 D.骨膜、骨密质、骨髓 关节是活动的骨连结——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指关节活动频繁,容易导致狭窄性腱鞘炎。在手指关节中,具有减少骨与骨之间摩擦功能的结构是( A ) A.关节软骨 B.关节腔 C.关节囊 D.关节头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结构成骨骼——老人们常说:小孩子骨头有弹性,摔一下没事;老人骨头脆,摔一下就会断。那么你认为骨的硬度和弹性取决于( B ) A.骨密质的厚度 B.骨内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之比 C.骨松质内的红骨髓 D.骨膜内的神经和血管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P129 思考与练习 1.题 多种类型的骨骼肌配合完成运动、保护等功能——当你伸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各处于何种状态( C )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B.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C.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躯体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P133 1.题 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骨骼和骨骼肌的发育——下列是几位同学关于运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B ) A.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的配合B.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取决于遗传物质,与生活环境无关 C.运动强度过弱或过强,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D.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运动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进行着不同的运动,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远,还有的在踢足球。如何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解释人体运动系统各部分协同运作完成复杂运动,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全面影响?从微观到宏观,人体骨骼结构怎样适应支撑、保护和运动功能?进行 “骨骼结构与功能探秘” 活动。学生用数字化模型、参观实验室等方式,制作骨骼科普微课程。课程要展示骨骼微观到宏观结构,借动画、案例讲解结构与功能关系,如长骨微观结构的力学优势。结构展示:检查课程骨骼结构呈现是否精准,依权威资料打分。 功能阐释:评估功能阐释是否生动、逻辑清晰,按阐释效果评分。 资料创新:看资料引用是否权威,课程有无创意,按资料运用和创新程度评分。 制作质量:从画质、音效等方面评价课程制作水平,给出制作分数。骨骼肌从细胞到整体,如何在不同运动中精准发力并维持姿态?开展 “骨骼肌运动揭秘” 项目。学生分组做骨骼肌收缩实验,用专业软件构建不同运动下的收缩模型,撰写报告。报告含实验设计、数据、模型构建及机制分析,对比经典理论并提创新观点。实验操作:观察实验操作规范性和数据准确性,按规范程度打分。 模拟模型:评估模型科学性和创新性,按模型质量评分。 报告质量:检查报告完整性和分析深度,按报告质量打分。 团队协作:观察小组协作表现,评价团队协作。复杂运动中,运动系统与多系统如何高效协同配合实现优异表现?组织 “复杂运动协同模拟” 活动。学生选高难度运动,用动作捕捉系统记录,用动画软件模拟多系统配合过程,现场演示并讲解各系统在不同运动阶段的协同机制。模拟准确性:检查模拟是否精准反映多系统配合,按准确性打分。 讲解质量:评估讲解是否清晰、深入,按讲解水平评分。 技术运用:评价技术操作熟练度和效果,按技术水平打分。 展示效果:观察团队展示表现,评价展示效果。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借助本地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本地运动康复中心、健身房或体育院校,交流学习运动损伤及康复、器械锻炼作用等知识,开展校园 “运动步数挑战赛” 并交流分享。 2、运用模型构建深化知识理解:鼓励学生用废旧物品制作骨骼、关节、肌肉协作模型,制作表格归纳运动项目与身体系统关联知识,加深理解记忆。 3、结合日常生活强化认知:引导学生在日常家务、运动中感受运动系统运作,开展 “家庭运动观察” 活动,用家中物品做简单实验分析运动机制。 4、收集资料拓展知识视野:安排学生收集运动系统前沿研究、运动员训练故事、运动健康科普资料,整理成手抄报或电子文档并展示交流,拓宽知识视野。
课程资源 1、多媒体资源:骨骼图片、运动系统动态演示视频 、不同项目运动瞬间分析视频 、运动损伤知的科普动画等。 2、实验室资源:配备骨骼标本、可拆解关节模型、骨骼肌模型,开展骨成分鉴定实验。 3、生活资源:组织家庭运动记录活动 ,分享运动员故事及伤病案例 ,引导观察日常运动场景 等。 4、硬件设施资源: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5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
第1节 人体的骨骼 2 新授课
第2节 人体的骨骼肌 1 新授课
第3节 运动的形成 1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骨骼结构模型搭建:用废旧吸管、黏土搭建简易人体骨骼模型,准确呈现主要骨骼形状与连接,标注至少 10 块关键骨骼(如颅骨、脊柱等)。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探究实践:选一项日常运动(如爬楼梯),观察自身运动,查阅资料,分析至少 3 组主要参与的骨骼肌在不同阶段的收缩舒张状态及协作方式,探究长期运动对其形态功能的影响。
激素调节 设计家庭运动日方案:根据家庭成员年龄、身体状况和运动偏好,设计家庭 “运动日” 方案。涵盖至少 3 项运动,明确时间、场地、人员及步骤。
2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