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主题阅读练(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主题阅读练(附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7 17:5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六下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主题阅读练
一、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好战士张思德
①1933年张思德参加红军,1935年3月,他随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革命根据
地参加了长征。
②1936年夏天,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翻过大雪山后,开始过草地。
③茫茫的草地一望无际,荒无人烟,到处是荒草,到处是泥潭、沼泽。由于缺衣少药,许多战友病倒了。张思德原本健壮的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下去,但他仍坚持为伤病员背枪,在泥水没踝的荒草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④通信营一排的战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拼命地向上挣扎,眼里淌着泪痛苦地向战友们喊着:“救救我,快救救我!”一个战士伸手去拉,险些也陷进去。眼看着泥沼从小李的大腿没到胸部,战友们很着急却束手无策。这时,张思德着急地对班长杜泽洲说:“班长,我有办法,我趴在泥沼上,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另外两人也像咱们一样拉他的右手,试试看。”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趴在泥沼上。杜泽洲不忍心踩在他身上,立在那儿没动。张思德着急地冲他喊道:“班长,快上呀,否则他会没命的!”看着张思德那急切的目光,杜泽洲抬起了脚……在另外两名战士的协助下,奄奄一息的小李终于得救了。
⑤艰难地走了二十多天以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全都吃完了,不少战士因饥饿长眠在草地上。
⑥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圣任务,党组织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带头“尝百草”的庄严号召,以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度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为那些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带头尝草的勇气所感动,于是暗下决心,要向他们看齐,主动加入“尝百草”的活动中。只要看到以前未见过的草,他总是先尝一尝,只要找到一种能吃的草,就马上告诉其他人。
⑦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走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绿的,看上去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去,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他感到有些头昏脑涨,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他肚子一阵纹痛,随之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失去了知觉栽倒了。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⑧张思德就是这样时刻想着别人,直至最后为保护人民利益光荣牺牲的一名好战士。 (选自《中外和谐楷模100例》,有删改)
【阅读链接】
张思德1915年出生,1936年10月长征胜利后到达陕北,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张思德同志在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两次负伤,仍冲入敌阵,缴获两挺机枪;他执行烧炭任务,遇到炭窑塌方,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不幸牺牲,时年29岁。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
束手无策:
2.短文主要讲述了长征过草地时张思德的两件事,一件是 ,另一件是 。
3.用“ ”画出短文中描写草地环境的语句,从这一环境描写可以体会到

4.读第⑥⑦自然段,张思德参加“尝百草”活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请梳理在下面的方框里。从这部分描写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请在段落旁的方框里写下批注。
5.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说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请你联系短文和阅读链接,谈谈对于人死“重于泰山”的理解。
二、对比阅读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②混:混杂。③清香发:梅花开放,香气传播。④乾
坤:天地。⑤驿外:荒僻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⑥无主:无人过问。⑦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⑧碾:轧碎。
6.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梅花,但描写的侧重点有不同,请根据提示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完成表格。
白 梅 卜 算 子·咏梅
梅花生长环境
梅花的特点
7.咏物诗通常使用 的手法,借写所咏之物的品格来表达诗人的志向。
(1)结合资料,你觉得陆游和《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有哪些相同点 诗人借助梅花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年轻时曾身着戎装投身沙场,晚年归乡后心中仍不改复国之志。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对眼前的剩水残山颇为满足,并不真正想要复国。而陆游曾两次被罢官,最主要原因也是力主用兵。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
(2)王冕的生平事迹我们不知道,但诗中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可以推测出王冕 的品格:从怒然在一夜之中,全世界的白梅齐放,清香四溢,可以推测出王冕 的精神品质。
8.关于以上两首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梅》中作者将置身冰雪林中的梅花与混迹芳尘的桃李作对比,以颜色的
洁白和香气的清幽,突出白梅的高尚品格。
B.《卜算子·咏梅》这首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做世、目中无人的情感。
C.两首诗歌咏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同时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D.两首诗都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而且都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内心的志向。
9.《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三、阅读《师旷论学》,完成练习
师旷①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②烛乎?”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⑤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然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②炳:点。③安:怎么,哪。④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⑤昧:昏暗。
10.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群儿戏于庭
B.欲学,恐已暮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C.孰与昧行乎/孰为汝多知乎
D.平公曰:“善哉!”/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11.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来谈论学习,请提取文中信息,完成下面的导图。

12.对文中“炳烛之明”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 )
A.古时候没有灯,晚上学习的时候要点上蜡烛。
B.点烛学习,更能让人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C.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学习。即使已经到了老年,也要好学不倦。
D.到了老年的时候,学习就像蜡烛的光,十分微弱渺小,已经不值一提了。
参考答案
1. 形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文中指战友们看到小李遇险不知该如何救他。
2.他趴在泥沼上救助战友 他不顾自身危险替小战士“尝百草”而中毒,醒后忙关心其他同志
3.(1)画出:茫茫的草地一望无际,荒无人烟,到处是荒草,到处是泥潭、沼泽。
草原的环境非常危险、恶劣,为下文战士遇险作铺垫,体现了张思德的舍己为人。
4.主动加人“尝百草”行列,总是先尝草,找到能吃的就马上告诉其他人。
看到小战士要尝草连忙夺过来替他尝,结果草有毒张思德失去了知觉。
批注示例:张思德舍已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
5.示例:张思德是一面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他在世时,时刻想着他人,不怕牺牲,关爱战友,舍已为人,造福社会。他的牺牲是我们的巨大损失,他的死意义重大。
6.冰雪林中 驿外断桥边 素洁高雅、无私奉献 坚贞不屈、洁身自好
7.托物言志
(1)《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面对风雨做然不屈,陆游面对罢官打击但爱国志向始终不渝,可见他们都具有坚贞不屈的特点。诗人想借助梅花表达自己对于 人生困境的态度,即便终身坎坷,都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2)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不畏牺牲,造福民众
8.B
9.独自开放在驿外断桥边,无人欣赏;黄昏来临时,又被风吹雨打。
10.D
11.老 日中之光 炳烛之明
12.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