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咀嚼(jué) 灌输(ɡuàn) 呜咽(yàn) 惊惶(huáng)
B.酣然(hān) 骨碌(lu) 澎湃(péng) 峭壁(qiào)
C.矗立(zhù) 逾越(yú) 点缀(zhuì) 搀扶(chān)
D.攀谈(pān) 畏惧(jù) 疲倦(juǎn) 捉摸(zhuō)
2下列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浑身紧张( )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虚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
C.杀生成仁 勇敢无畏 大显生手 歪风邪气( )
D.美好景致 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他的那张笑脸慢慢收敛了,那明亮的眼睛深沉得不可捉摸。
B.红军越过老山界后非常疲倦,躺在地上不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C.因质量过硬,实力超群,这款SUV的地位无动于衷,连续几年都是销量冠军。
D.在那座山的后面,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那里风景优美,人文和谐,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世外桃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场足球赛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亲临现场观看比赛。
B.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C.电影《芳华》勾起了一代人的记忆,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原因。
D.中美“贸易战”的停止,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升。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B.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
C.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D.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6.阅读语段,根据语意将下面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________,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值得铭记,并永载史册。
①持续时间最长 ②付出代价最大 ③开始时间最早 ④抗击日军最多
A.③④①②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7.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他想不到做官,发财,置买产业;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就是拉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他一天到晚思索这件事……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
(1)这段文字选自《骆驼祥子》,作者__________,从这段文字可看出文中的“他”一生最大的梦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主人公祥子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造成祥子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①。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8.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9.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10.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
11.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12.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 )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13.上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多个角度描写“半夜”,从 觉角度突出夜之 ,从 觉角度暗示山之 ,从 觉角度反衬夜之 。(每处填一字)
(二)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各题
足迹
王愿坚
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遮得天昏地暗;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雪帘雾障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糊不清了。
指导员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气,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路,越来越难走了。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可是不行。山顶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约莫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两个红军战士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
可就在这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几个红军战士——他们已精疲力竭了。
曾昭良的心像被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踉跄地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和胸前的手榴弹一样冰冷。他把手榴弹袋取下来挂在肩上,又挪向旁边一个年轻的司号员。可是,就在他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的时候,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却噗地坐下了。
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脚:“怎么办?”
像是回答他的问话似的,一只手伸了过来,挽住了小司号员的另一只胳膊。
曾昭良抹去眼角上的雪水,定睛看了看来人。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碴,堆着白雪,浓眉上沾满了雪花,看上去简直是神话里的老人。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这是一双熟悉的眼睛,可是到底在哪里见过,曾昭良却想不起来了。
那人深深地踹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过了一小会儿,才点头示意“来!使劲!”
两人一齐用力,把小司号员搀了起来。
那人爱抚地扬起袖子,掸了掸司号员脸上、头上的积雪,然后转身,向着山项上的人们说道:“同志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哇!”
声音不高,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顿时,坐下来的人们一齐向这人望过来,那一双双眼睛里都闪出兴奋和喜悦的光彩。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站起来,有的已经在别人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人们肩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山下移动了。
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扶着一个饮事员来到那人身边,低声说:“走吧,您身体不好。”那人轻轻拂去警卫员的手,没有应声。他默默地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曾昭良的肩头上,问道:
“是党员吗?”
“是。”曾昭良回答。
“累了吧?
曾昭良望着那双亲切的眼睛,点了点头。
“是啊,困难!”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气,“可是,要是不困难,要你,要我,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他手抚胸前,喘息了几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压低的声音里透着关切,“同志!——你看见了,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
“是,需要。”曾昭良应了声,思索着这话里的意思。
那人伸手摸了摸曾昭良身上的衣服,然后摸着自己身上,又打量着周围的人。曾昭良明白了:他大概是想给我找一点御寒的东西 。
但是警卫员连忙打开皮包,把纸和铅笔递过来。
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曾昭良完全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他庄严地立正,问道:“这命令是……”那人微微一笑,在命令的后面签上了三个大字。曾昭良看着这个所有红军战士都衷心敬爱的名字,浑身的血液都热起来了。
“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产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同志!”周副主席点了点头,“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他紧紧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带走一批之后,把任务交给以下十个同志。
说罢,他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
(有删改)
14.小说的三要素是指环境、 、情节。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描写了一位坚毅慈样、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那双智慧亲切的眼睛与下文战士们听到声音很受鼓舞相呼应。
B.“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体现了环境的艰苦,表明人物身体不适,也表现出了周副主席在困境中的坚强不下屈的特点。
C.曾昭良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又坐下了,这让他左右为难,陷入焦急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引出了主要人物周副主席。
D.“不要停下”“千万不能停下啊”,小说写周副主席反复叮咛曾昭良,突出了曾昭良临危受命勇担当的革命精神。
1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大风雪的描写,如“遮得天昏地暗”“劈头盖脸地打下来”等,用词准确生动,凸显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英雄形象。
B.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刻画周副主席的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表达出作者对他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C.小说以“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再次叮嘱曾昭良不要停下,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使周副主席的形象更加丰满。
D.“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这一细节既体现了命令的重要性,也暗示出周副主席对曾昭良的身体极其担心,怕他无法完成任务。
17.小说画线部分为什么细致刻画曾昭良带着病号爬雪山时的痛苦感受?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
18.曾昭良和周副主席两个主要人物,哪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红棉袄
孙犁
①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沙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因昨夜初霜的侵凌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②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③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的暗了。
④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⑤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⑥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⑦我说:“是。”
⑧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细碎地爆炸着。
⑨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⑩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公众号:喜樊语文。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的盖住了顾林的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
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缩拢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
“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
“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
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地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
“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
19.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20.分析第⑨段细节描写作用。
21.赏析本文叙述视角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2.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联系思考其中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片段一:
孙犁谈创作体会:至于那些青年妇女(例如《荷花淀》里写的乡村媳妇水生嫂,本篇所写的乡村姑娘等),我已经屡次声言,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才能传信于后世。
片段二:
费孝通在《差序格局》中写道: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
你的看法:
答案
1、B 2.A.涯--崖 B.饥--肌 C.生--身 D.洌--冽 3.C 4.D 5.C 6.C 7.(1)老舍 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2)祥子开始是“体面的,要强的,有梦想的,个人的,健壮的”,而后来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或者:祥子开始是勤劳、善良、忠厚、朴实,注重信用和讲义气、积极进取、有人生理想的,可是后来他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最终成为一堆行尸走肉。)这是由旧社会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8.第一次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9.喊声笑声传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10.如: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11.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12.C 13.感、寒、视、高、听、静
14.人物
15.D
16.D
17.①与文章开篇环境描写相呼应,表现自然环境恶劣。②以曾昭良的极大痛苦,反衬他的善良无私、顽强拼搏、关爱同志的革命精神风貌。③以曾昭良的痛苦感受,类推到周副主席的感受,进一步衬托周副主席的高大形象。④以人物的痛苦感受,与他们的行为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主题。
18、示例一:曾昭良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而言,从前到后,小说的主要部分都在写曾昭良。而周副主席到后面才出现。②从人物形象而言,小说对曾昭良的描写最为细致生动,形象十分鲜明。③从主旨而言,曾昭良是普通战士,他更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他身上更能体现出红军的坚忍的革命精神。
示例二:周副主席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而言,周副主席虽在后面才出现,但涉及他的情节是小说的关键情节,因为周副主席的出现,情节才得以向前发展。②从人物形象而言,周副主席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小说对他做了更为多层次的刻画,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③从主旨而言,周副主席的行动和语言,都无疑更能体现红军的卓越品质和革命精神。④曾昭良的形象虽然很突出,但他是执行周副主席命令的人,是周副主席革命精神的受感染者,其重要性显然不及周副主席。
19.用“凌”表现云的力度,给人以威逼感。用问句写出心理感受,先判断雨又转而想到雪,表明寒冷扑面而来,突出内心的焦虑与担忧。总之,作者的描述重在表现内心之“忧”与天气之“劣”。
20.写头发“平”,表现姑娘爱美,干净利落。写眼睛“盯住人”,表现姑娘机警、聪慧、善观察。一个问句,更加突出了姑娘眼睛的明亮,展现了姑娘美好形象。
21.本文主要运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同时在叙述重点人物时,又用第三人称“她”,两种人称交替使用,极富叙述艺术趣味。
用“我”叙述,写“我”的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历感,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作者可以自由描述,随机表达自我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增强了真切感人的效果。
叙述中,用第三人称“她”,可以表现人物的一切:内容广泛,自由叙述,时空广阔,无所限制。如小说开头表现“她”开始“踌躇”的心理,继之描写“她”烧饭时的动作、语言、形象,特别是“她”脱下红棉袄,让我给顾林盖上的特写镜头,以及最后交代“她”的先进事迹,总之,时时处处把“她”作为重要核心人物来写,在“我”的眼里,“她”的形象丰富多彩,突出鲜活。需要注意的是,“她”是在“我”的视角里展开形象的。在第一人称为主的叙述视角里,变换为“她”称的叙述,使叙述方式富有变化。
如果只回答“我”的第一人称叙述效果,给3分。
如果既回答“我”的第一人称叙述效果,也回答到第三人称“她”的叙述效果,给4分。
22.你的看法:
答题思路:(供参考)
启迪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认识方法看问题,作分析。
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
一是联系原作看作者论述目的和重点的不同,费孝通是分析差序格局的历史原因,突出 “私”讨论;孙犁身在军队之中,真切的感受到乡民抗敌的英勇,其作品旨在赞颂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无畏的精神。
二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随着时代发展,乡民观念也在变化。旧的乡村习惯在新的时代里得以扬弃和改变,孙犁所写的,就是抗日战争对中国乡村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乡民爱国爱乡,小说里的青年女性就是典型代表。
三是用辩证的方法作分析。虽然中国乡村(包括城市市民)在旧时代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但同样也有着可贵的民族精神。国难当头,乡村人民包括青年女性义无反顾,敢于牺牲、奋起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