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写作:审题立意
+
理解审题立意的要求
掌握不同类型的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能够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照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写作目标
学习内容
1
审题立意的基本过程
3
立意的要求与方法
2
审题的要求与方法
4
不同类型作文题的审题立意训练
一、审题立意的基本过程
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文章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审题
审题就是审察题意,明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包括文体、题材、中心、写作对象、字数等方面的要求。有的题目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审题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材,分析材料,使中心思想具体化;有的题目规定了材料范围,审题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材料,并且在题材中提炼出思想意义来。
立意
立意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确立文章最主要的中心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感情中,要结合题材、体裁、时势和自身的写作特点,确定最有意义、最恰当或最感兴趣的一个最为文章的中心。
认真审题,恰当立意
开放,深入
客观,准确
审题的要求
全面,细致
一般的命题作文题目
比喻性题目
给材料作文
审题的要求与方法
审题的方法
开放,深入
全面,细致
客观,准确
题目所规定的题材或主题的范围、写作对象、文体、题眼、题目的虚实等,都要关注到。要细致理解题目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对提示语或引导语等各个方面都要认真分析,明确具体要求。
开放,是指审题时,要尽量打开思路,全面调动自己的素材积累和思想情感积累,优中选优。
深入,是指要深入开掘题目、材料的意义,透过题目的字面意思,理解深层要求。
客观,是指审题时不能先入为主,要认真读题,目前题目的意思,客观对待题目中的要求;准确,是指正确理解题目的意义,准确把握要求,不跑题,不偏题。
03
01
02
审题的要求
教学策略
一般的命题作文题目
01
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进而确定中心。有的题目,题干中有限制条件,要明确限制了什么;没有限定条件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为题目添加限定条件以确定题材范围。
比喻性题目
02
要善于理解题目的比喻义,为喻体匹配恰当的本体。
给材料作文
03
给材料作文,审题时要准确、深入地理解材料的含义,根据材料意义确定中心,再根据中心选择写作材料。
审题的方法
深刻,新颖
正确,积极
鲜明,集中
正确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思想内容正确,能准确、全面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切题,完全符合题意的要求。积极,是指文章要肯定真善美,批评假恶丑,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深刻是指能够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新颖是指能够提出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或能够开发新的认识角度,给人以新的启迪,新的感受。
鲜明是指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要明确。集中是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中心的表达要明确,突出。
03
01
02
立意的要求
教学策略
顺向立意
01
题目中明确蕴涵着什么思想,就直接以此作为文章的中心。题目的含义可以做多元解读的,就选择其中的一种思想作为文章中心。
变向立意
02
不顺着题目中本有的意义进行思考,而是从其他方向去思考问题。
逆向立意
03
是变向立意的一种,从题目中思想的对立面去思考,确定中心,立意与题目的意义相反。在再如辩证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确定中心。
立意的方法
顺 向 立 意
(1)方法一:审清“限制”,确定文章范围。
在题目所给的限制条件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①比如《____给我留下的回忆》这个题目,限制条件是“回忆”。“回忆”一词表明要写的是已经发生过的,甚至是比较久远的事情,横线上无论是写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都要符合“回忆”这个限制条件。
②比如《初中生活两三事》这个题目,“初中”表明,要写的是初中阶段的故事,而不是其他时期;“二三事”则表明,要选择两三件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来写,不要只记叙一件事,也不要拉拉杂杂流水账一般写若干小事。
③比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是“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审题立意
(2)方法二:审清“题眼”,确定写作重心。
审题时,要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分析探究其中的含义,而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就是抓住“题眼”,比如关键词、重点句、暗示语等。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位老人,他喜欢坐在小镇外的林荫道边,一位风尘仆仆的旅行者问他:“这个镇里住的是什么样的人?”
“你刚经过的那个镇上的人怎么样?”
“非常可爱,我在那里开心极了。他们和善、慷慨、乐于助人。”
“那太好了,这个镇里的人也差不多。”
过了一天,另外一位旅行者经过小镇,走到老人跟前问他:“镇里住的是什么样的人?”
“你刚经过的那个镇上的人怎么样 ”
“那是个可怕的地方。他们自私、刻薄,没有一个愿意帮助别人。”
“恐怕你会认为这里的人也是如此。”老人冷冷地说。
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
读懂材料,抓关键句。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那太好了,这个镇里的人也差不多”“恐怕你会认为这里的人也是如此”。抓住老人变化的态度,品味老人话中的两个“也”字。
变 向 立 意
(1)方法一:以小见大,化大为小炼主旨。
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小事情,描写细节,剖析细小现象,表现重大主题,阐发深刻道理。
①空气中传着粽香,传着米香。传递着古老味,婆婆味和浓浓的情。“哎!姐,帮我叫个比萨,要芝士味的!”表弟的这一声喊似乎把东西都打碎了,传着的东西似被断去,断得七零八落。“你这小子,有粽子呢!还吃那鬼东西。”外婆有点生气,我也有点不情愿,我们似乎再也找不到先前的感觉。粽子包好了,那天晚上就我一个人。爸妈仍在忙,我却陷入了沉思。万物于传递中绵延不已,而我们呼唤着我们的文化,在五月,渴求那文明传承。
家中细节——吃粽子,表现大主题——传承传统文化。
以小见大。
(2)方法二:多维立意,纵向开掘求深刻
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思考文章主旨。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判断、得出不同主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一。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微信微博;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现在和过去相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题材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提示】信封信纸、笔墨纸砚、书香墨宝,代表的是传统文化;微博微信、鼠标键盘、手机电脑是现代科技,这则材料实际上引导我们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
1.可以从“守住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丢。
2.可以从“没有发展便没有一切”的角度立意。如果一味抓住传统文化而不知变通,势必会造成畏步不前的情况。
3.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谈,既要注重传统文化,又要重视科技发展,两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
反 向 立 意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提示: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本来的寓意是什么?
2.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从反面立意。
3.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二、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吸纳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分析比较这些主题。
2.选择一个有一定深度且相对新颖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拟定题目。
3.写作时,要注意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偏题。
写作分析
这两道题目紧密相承,合到一起构成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在阅读寓言材料的基础上先列出主题,再进行作文。
这则寓言中有两个对象:一个是猫头鹰,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猫头鹰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决定搬家;一个是斑鸠,它告诉猫头鹰除非它改变自己的叫声,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寓言告诫人们,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搬迁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参考主题:
①学会自我反思;②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③学会适应是一种智慧;④赢得社会赞同关键在于完善自我;⑤治标不如治本。
还可以反向立意。猫头鹰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猫头鹰鸣叫是本性使然,也是猫头鹰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猫头鹰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猫头鹰吗?既然猫头鹰的鸣叫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何不改变一下环境?
参考主题:①换个环境又何妨?②自己个性不可丢;③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尊重共性;④世界因个性不同而丰富多彩。
佳作展示
我站在山顶向下望,晌午的阳光照在海面上,还能模糊看见数十艘轻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飘行,和风吹拂,心旷神怡,这使我觉得之前的辛苦没有白费,因为我从山顶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早晨六点,天蒙蒙亮,太阳打着哈欠睁开双眼,我便与父母开始爬山了。路上有绿树环绕,山涧清泉,鸟语花香,风景宜人,顺手抚过花蕾,又倾听鸟的歌唱。我们沿着石板路拾阶而上,左右的风景逐渐变得单一,只有寥寥几个登山者打破寂静。肩上的背包似乎越来越重,我不禁感到无聊和疲倦:一直这么走有意义吗?
我抬头望了望看不到头的山路,感觉前路十分遥远且渺茫。这是南方的山,几乎都是由石头摞起来的,可现在我只觉这里怪石耸立,异木横生,嶙峋险恶,天地不接。妈妈见我已无斗志,便提议休整片刻再出发。
山脚没有山顶的风景
再次踏上登山路时,我是怀着坚定信念的,因为我知道山顶的风景是山脚和山腰无法比拟的,而现在的辛苦则是所做的基础,毕竟“无限风光在险峰啊!”经过了几个小时后,我走到石板路的尽头,绕过一块巨石,眼前赫然出现一片空地,而空地的边缘则是万丈悬崖----我成功登顶了!
太阳终于爬到天空最顶端,散发出炙热的光芒,洒在大地的每个角落,而这种热烈而激动的情感吓得四周的云都不敢靠近,乖乖地躲在一边。我走向悬崖边,望山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有船只在海上航行。明明风没有怒吼,海也没有狂啸,可我为什么总觉得他们在欢腾呢
山脚很轻松,那儿的风景有溪流叮咚、莺歌燕舞,但那只是小快乐;山腰有些累,这里有怪石嶙峋、奇珍异木,但那也只是些小挫折;山顶很辽阔,视野不受阻,这里是“一览众山小”,这样的景色才是无可比拟的!
呆在舒适圈只有小快乐,而破出舒适圈又很辛苦,但真正挑战自己,登临绝顶,才会获得成功后的大快乐。我从这次登山记住了: “山脚没有山顶的风景!”
课堂小结
1.审题要看清,明确题目要求。
2.立意要新颖,多角度立意。
3.情感要真挚,要有真情实感。
布 置 作 文
下面几则材料带给你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请选择其中一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①生活给我一团乱麻,我还生活一件毛衣。
②宏大的理想都有一个微小的起点。
③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恋山腰的风景。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