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常见的酸、碱、盐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累分人
得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Ba-137
试卷好题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T12
中考押题点分析 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T3、T7、T10、T11,新题型新考法T16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8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下列各组物质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是 ( )
A.冰和干冰 B.苏打和小苏打 C.氯化钾和氯酸钾 D.锰酸钾和高锰酸钾
2.下列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类别、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 )
A.生石灰 CaO 化合物 补钙剂 B.酒精 C2H5OH 有机物 燃料
C.纯碱 Na2CO3 碱 制玻璃 D.食盐 NaCl 盐 干燥剂
3.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关于酸、碱、盐的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工业上用稀硫酸除铁锈 B.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C.食品行业中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 D.农业上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4.向分别盛有下列物质的点滴板孔穴中滴加足量稀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 ( )
A.NaOH溶液 B.Fe C.Na2CO3溶液 D.CuO
5.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探究酸的性质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6.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化学观念: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B.科学思维:碱溶液一定能使酚酞变红,所以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科学探究与实践:将食用油分别加入水、汽油中,探究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D.科学态度与责任: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置,将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实现资源再利用
7.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氖灯验电笔检查家庭线路 氖气通电会发光
B 饭后洗净铁锅并擦干 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C 用含有氢氧化钠的清洁剂擦拭灶具 氢氧化钠能去除油污
D 用白醋除水垢(含碳酸钙、氢氧化镁) 水垢与醋酸只发生中和反应
8.向甲、乙两个等体积且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澄清石灰水和饱和NaOH溶液,拧紧瓶盖振荡后,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瓶注入的是澄清石灰水
B.两瓶均变瘪的原因都是瓶内压强变小
C.向乙瓶中滴加适量C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D.所用NaOH溶液的浓度比Ca(OH)2溶液的浓度大
9.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电导率越大,导电性越强。某学习小组用电导率传感器辅助探究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下列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
A.MP段烧杯中离子总数目不变
B.P点时,烧杯中溶液呈中性
C.PN段氢氧化钠和盐酸继续反应
D.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有离子存在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2分)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6小题,计24分)
10.(3分)一日之计在于晨,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1)饮品豆浆:豆浆凝固为豆腐需要“点卤”,盐卤汁是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钠等成分的浓缩溶液,写出盐卤汁中一种阴离子的符号: 。
(2)主食馒头:做馒头时要用到碳酸氢钠,在发酵过程中碳酸氢钠与有机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 。
(3)蔬菜黄瓜:黄瓜中的营养成分在酸性环境下稳定,为了使黄瓜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腌制黄瓜可以加入适量 (选填“食盐”“糖”或“食醋”)。
11.(4分)某研学小组进入苹果园劳动。农技人员介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受到肥效和土壤酸碱性等因素的影响。回答问题:
(1)苹果富含维生素C(C6H8O6),维生素C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研学小组给苹果树苗施肥时,对碳铵(NH4HCO3)、尿素[CO(NH2)2]的肥效进行比较,相同质量的两种氮肥中,含氮量较高的是 。
(3)研学小组测得某处土壤pH=4,说明该土壤呈 性,不利于果树的生长。某钾肥既可以解决此问题,又可以增强果树的抗病虫害能力,该钾肥是 (填字母)。
A.碳酸钠 B.氢氧化钙 C.碳酸钾
12.(4分)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塑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
(1)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之作,此画所用的颜料有朱砂(含HgS)、赭石(含Fe2O3)、砗磲(含CaCO3)和孔雀石[含Cu2(OH)2CO3]等,其中含氧化物的颜料是 。
(2)宣纸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产品,有“纸中之王”的美誉。宣纸制作过程中,要用烧碱来分解植物纤维,植物纤维属于 材料。
(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象征,展现了中国人无穷的智慧。“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降水量明显增多。正常雨水略显酸性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3.(4分)海洋被称为“蓝色聚宝盆”,从海水中提取国防金属Mg的流程如下:
(1)工业上常用多级闪急蒸馏法淡化海水,此方法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加入石灰乳之后要获得氢氧化镁,需要经过的操作为 、洗涤。
(3)加入稀盐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4分)井穴板是实验室常用的微型实验仪器。如图所示,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以下实验:
(1)实验①②中指示剂变色是因为滴入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填离子符号)。
(2)实验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以下有关实验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若先向稀硫酸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少量NaOH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硫酸未发生反应
B.若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溶液中S和Na+的个数比为1∶2
C.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碳酸钾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
D.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酸过量
15.(5分)小海用下图所示的思维导图总结了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
(1)该同学向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发现紫色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 色。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用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验证性质③,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 (填字母)。
A.Mg B.CO2 C.Na2CO3 D.Mg(OH)2
(4)小海把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现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成红色,则此时混合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不考虑酚酞)。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计13分)
16.(6分)根据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回答问题:
(1)图A实验中盛放硫的仪器名称是 。
(2)图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酒精灯加金属网罩的作用是 。
(3)图C实验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
(4)图D实验为测定白醋的pH,若使用的pH试纸事先用蒸馏水润湿,则测定的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7.(7分)现有一包白色粉末,由Na2CO3、K2SO4、NaOH、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为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小组同学对滤渣和滤液成分进行探究。
【作出猜想】同学们通过讨论,对滤渣成分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BaCO3。
猜想二:BaSO4。
猜想三:BaCO3、BaSO4。
【实验验证】
(1)请你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 观察到 猜想一成立
【继续探究】
(2)同学们继续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结合上述探究结果,同学们分析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还可能含有Na2CO3、NaOH、BaCl2。
【进行实验】
(3)同学们分别取少量滤液于三支试管中,进行实验并记录如下: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滤液中含有Na2CO3
2 加入硫酸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滤液中含有BaCl2
3 加入 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滤液中含有NaOH
【反思评价】
(4)写出实验2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5)实验1和实验2的结论相悖,同学们讨论交流后一致认为实验 的结论不合理。
【实验结论】
(6)白色粉末由 (填数字)种物质组成。
四、计算与分析题(5分)
18.(5分)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Na2SO4溶液。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该Na2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100 g该Na2SO4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加入B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Cl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
(1)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是 g。
(2)该Na2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1.D 2.B 3.D 4.A 5.C 6.B 7.D 8.C
9.C 【解析】A.MP段电导率减小,是由于盐酸中的H+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水分子,但每消耗一个氢离子,会引入一个钠离子,离子总数目不变,选项说法正确;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离子浓度最低,电导率最小,故P点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选项说法正确;C.P点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PN段是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选项说法错误;D.该实验中溶液的电导率始终大于零,证明溶液中始终有离子存在,选项说法正确。
10.(3分)(1)S(或Cl-)
(2)二氧化碳(或CO2)
(3)食醋
11.(4分)(1)有机物
(2)尿素[或CO(NH2)2]
(3)酸 C
12.(4分)(1)赭石
(2)天然
(3)H2O+CO2H2CO3(2分)
13.(4分)(1)物理
(2)过滤
(3)Mg(OH)2+2HClMgCl2+2H2O(2分)
14.(4分)(1)OH-
(2)FeCl3+3NaOHFe(OH)3↓+3NaCl(2分)
(3)B
【解析】(1)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蓝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使石蕊、酚酞变色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中的OH-。
(2)实验③中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NaOHFe(OH)3↓+3NaCl。
(3)A.若先向稀硫酸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少量NaOH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滴入的氢氧化钠消失,说明氢氧化钠和硫酸发生了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B.2NaOH+H2SO4Na2SO4+2H2O,若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为硫酸钠溶液,则反应后溶液中S和Na+的个数比为1∶2,故选项说法正确;C.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碳酸钾溶液,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出现溶液呈碱性的情况,有氢氧化钠溶液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D.硫酸钠、硫酸均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不能说明酸过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15.(5分)(1)红
(2)Fe2O3+6HCl2FeCl3+3H2O(2分)
(3)C
(4)NaOH、NaCl
【解析】(1)稀盐酸显酸性,该同学向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发现紫色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3)性质③是盐酸和部分盐反应,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碳酸钠,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镁、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但镁属于金属单质、氢氧化镁属于碱,二氧化碳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不与稀盐酸反应,均不符合题意。
(4)把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发现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有氢氧化钠溶液剩余,则此时混合溶液的溶质是NaOH、NaCl。
16.(6分)(1)燃烧匙
(2)C+2CuO2Cu+CO2↑(2分)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3)使热量及时散失
(4)偏大
17.(7分)(1)沉淀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
(2)NaCl
(3)氯化铜(或硫酸铜)
(4)BaCl2+Na2SO4BaSO4↓+2NaCl(2分)
(5)1
(6)3
【解析】(1)猜想一成立,则滤渣成分为碳酸钡,碳酸钡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酸钡不能与稀硝酸反应,若观察到沉淀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则猜想一成立。
(2)碳酸钡是由Na2CO3和BaCl2反应生成的,Na2CO3和BaCl2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故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
(3)实验结论是滤液中含有NaOH,且实验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氢氧化钠可以与氯化铜或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故可加入氯化铜溶液或硫酸铜溶液。
(4)实验2中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
(5)由于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实验1的结论不准确,又因为加入硫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滤液中一定含有BaCl2,BaCl2和Na2CO3不共存,故实验1的结论不合理。
(6)由以上分析可知,白色粉末中含有Na2CO3、NaOH和BaCl2,则白色粉末由3种物质组成。
18.(5分)(1)2.33(1分)
(2)解:设该Na2SO4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BaCl2+Na2SO4BaSO4↓+2NaCl(1分)
142 233
x 2.33 g(1分)
=
x=1.42 g(1分)
该Na2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42%(1分)
答:该Na2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