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蛟龙”探海》课件(共36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蛟龙”探海》课件(共36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7 17:49:39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蛟龙”探海
新知导入
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龙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手控交会对接。这两大高新科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梦想。
2014年,许晨跟随“蛟龙号”深入西太平洋,亲临“蛟龙号深潜探海现场,实地采访了包括“蛟龙号”研发、深潜、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深潜事业的参与者。他于返航后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今天让我们跟着许晨走进“蛟龙”探海这一历史时刻。
“蛟龙”探海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结合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我国科学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3、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Jiaolong manned submersible 简称“蛟龙号”,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 。具有海底作业、定位系统等探秘海洋的多方面能力,能够为科学家搭建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稳定可靠平台。其命名寓意“蛟龙入海”,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
2002年“蛟龙”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成为国家“863”重大专项。
2004年4月,潜水器正式进入加工建造阶段。
2007年8月底,潜水器总装完成。
2009年,“蛟龙”出海,在中国南海完成1000米级的海上试验。
2010年,在中国南海完成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1年7月,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下潜试验,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技术已跨入国际第一梯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首次突破7000未下潜深度。6月27日,创造了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中国深海探测器“蛟龙号”的总设计师是徐芑南。
徐芑(qǐ)南,1936年3月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深潜器技术专家,“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被誉为“筑梦深海的‘蛟龙之父’”。
崔维成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研发与海试,创下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深潜纪录,奠定了中国在深海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
叶聪,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2002年,23岁的叶聪加入“蛟龙号”团队,第二年,他便成为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2012年6月24日,叶聪驾驶着“蛟龙号”顺利下潜至海平面以下7020米,这标志着我国具备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这天叶聪在海底打了个“超长途电话”,叶聪与“天宫一号”上三名航天员互送祝贺,达成世界上最远、最浪漫的“海天对话”。
作为“蛟龙号”首席潜航员,从2009年至2012年的海试期间,“蛟龙号”共下潜51次,叶聪承担了其中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
杨波,1980年出生,西安人。他严重的晕船反应,航行过程中,他每天只一包干方便面、一瓶水。每一次他都要用上晕船药,每一次都要呕吐。就这样,杨波坚持完成了“蛟龙”号30多次下潜,包括全部风险最大、突破新深度记录的下潜蛟龙”号首次下潜。当天,他服用了4种晕船药,整个过程比在船上还要痛苦。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与“神九”进行“海天对话”,当时,”蛟龙”号第一次突破了7000米深度,同一时间在太空中,神舟九号成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
杨波通过自己亲手设计研制的水声通信机,在“蛟龙”号的极限下潜深度,送上了对“神九”的祝福,也收到了来自“神九”的祝贺。
刘开周,1995年,19岁的刘开周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沈阳工业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学位。“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2012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海深潜英雄”。2013年十二运会时担任主火炬手点燃全运圣火。
在“蛟龙”号上,刘开周主要监测与控制“蛟龙”号的大脑。该系统主要包括潜水器信息感知、导航、控制、综合信息显示和控制数据后处理,这是非常关键的核心研究技术。
新知讲解
许晨,男,1955年8月生,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职称。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期刊及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国内著名文化社团国文社文学顾问。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中国工业文学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出版有《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琴声如诉》《山海闽东》,以及海洋纪实三部曲《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耕海探洋》等多部报告文学和散文集,被誉为“海洋作家”。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蛟龙 深邃 哪吒 憧憬 蓦然
矗立 瞩目 突袭 宏图 蹒跚
浩瀚 淋漓 踌躇
(jiāo ) (suì ) ( nézhā ) (chōng jǐng) (mò )
(chù ) ( zhǔ ) (xí ) (hóng ) (pánshā )( hàn ) ( línlí ) ( chóuchú )
词语学习
解释词语:
憧憬:
蓦然:
蹒跚:
矗立:
瞩目:
突袭:
宏图:
浩瀚:
对某种事物的期待与向往。
突然,猛然。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高耸地立着。
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出其不意突然攻击
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
1.水盛大的样子:大海辽阔浩瀚。2.广大,漫无边际:浩瀚的沙漠。3.繁多:典籍浩瀚。现在广泛用于形容知识和艺术方面的博大精深
绘声绘色:
淋漓尽致:
波澜起伏:
劈波斩浪:
踌躇满志:
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描写或叙述一件事情很逼真。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原指波浪四起,常用比喻义,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
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航船顶着波浪前行。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快速读课文,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并按时间顺序将“蛟龙”探海来龙去脉简要介绍一下。
“蛟龙”是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名字,“探海”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挑战深海的事件。
“蛟龙”探海是我国的一项载人深潜工程。进入20世纪后,深达1000米、3 000米、6 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中国自然也不能落后。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成功下潜1000米、3000米和5000米。2012年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7000米)的海底试验。6月3日,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开往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6月24日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试航员进入“蛟龙号”潜水器。经过3个多小时下潜,坐底7020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叙了“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浏览课文,请在文中找到相关时间,并概括对应事件。
时间 事 件
6月3日
6月24日4时20分
6月24日9时07分
6月24日12时55分
“蛟龙号”海试团队启航奔赴马里亚纳海沟所在的海域。
海试团队举行出征仪式,按时下潜。
潜航员叶聪宣布“蛟龙号”已坐底7020米,后向“神舟九号”送上祝福。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景海鹏作为飞行乘组代表向“蛟龙号”致辞。
合作探究:
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却写到了以下一些内容,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1.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创造了多少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啊!从华夏大地的哪吒闹海、龙宫探宝,到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丹麦童话《海的女儿》,以及近代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2.于是,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着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
3.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
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它的峰顶都不能露出海面。
4.“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
合作探究:
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却写到了以下一些内容,试分析有它们有什么作用。
1.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创造了多少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啊!从华夏大地的哪吒闹海、龙宫探宝,到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丹麦童话《海的女儿》,以及近代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这些神奇而美丽的故事为写“蛟龙”探海营造了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
2.于是,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着走到了20 世纪,深达1 000米、3 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
用具体数字和国家,交代20世纪人类在探索海洋方面的成就,引出下文对我国深海探测成果的介绍。
合作探究:
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却写到了以下一些内容,试分析有它们有什么作用。
3.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
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它的峰顶都不能露出海面。
介绍马里亚纳海沟,从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4.“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
“神舟”“蛟龙”互致祝福,相得益彰,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伟大祖国的强大
合作探究:
按要求揣摩下面句子。
1.蓦然,定格于浩瀚无际的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如何理解“蓦然”和“定格”?
2.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嚣。(说说“怀抱”的表达效果。)
3.“蛟龙号”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明明距出发点吴淞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呢?)
4.第6段和第21两段中的“对了!”“好啊!”的表达非常口语化,用在这两段中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合作探究:
按要求揣摩下面句子加线词语的妙处。
1.蓦然,定格于浩瀚无际的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如何理解“蓦然”和“定格”?
蓦然:突然,猛然。定格:影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泛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标准上。
文笔陡转,从辽远的背景直接切入现实中的实验海域。
合作探究:
按要求揣摩下面句子加线词语的妙处。
2.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嚣。(说说“怀抱”的表达效果。)
“怀抱”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中国科考船人格化,准确生动且富于情感,形象地写出了中国科考船与“蛟龙号”的位置关系,表达了对“蛟龙号”的呵护与期待。
合作探究:
按要求揣摩下面句子加线词语的妙处。
3.“蛟龙号”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明明距出发点吴淞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呢?)
“亲近”意思是(双方)亲密;关系密切。尽管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但因为它是“蛟龙号”海试团队即将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在精神和情感上显得“亲近”,这种“亲近”体现了海试团队对科学探索的深厚情感和坚定决心。
合作探究:
按要求揣摩下面句子加线词语的妙处。
4.第6段和第21两段中的“对了!”“好啊!”的表达非常口语化,用在这两段中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第6段:对了!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
①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得整个叙述显得更加亲切、自然;
②引出话题,提示读者接下来要介绍的是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内容,即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深潜海试。
合作探究:
按要求揣摩下面句子加线词语的妙处。
4.第6段和第21两段中的“对了!”“好啊!”的表达非常口语化,用在这两段中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第21段: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
①传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肯定,也易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②强化主题,表达对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的赞扬。
这两处口语化的表达在文段中形成了节奏的变化,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生动、有趣,避免了单调和乏味。
本文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人员怎样的科学精神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①勇于创新:“蛟龙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其成功研发和应用是我国在深海探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
②团结协作:“蛟龙号”海试工作由各部门、海试团队等众多人员协同完成,下潜时潜航员与水面控制人员更是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深海试验任务。
③追求卓越:从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我国深海探索不断刷新纪录,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④胸怀祖国:“上天入海”的奇迹得益于“蛟龙号”“神舟九号”的科技工作人员始终胸怀祖国,致力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蛟龙号”潜航员的祝福与“神舟九号”飞行乘组的致辞,代表了我国科技人员对于祖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及美好未来的祝愿。
梳理并概括课文情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
第二部分第一层(3-7):介绍试验海域的具体情况,点明“蛟龙”探海的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第二部分第二层(8-15):详细记叙“蛟龙”探海这一事件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三层(16-20);详细记叙了“神舟九号”和“蛟龙号”连线的过程。
第三部分(21):作者为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赞扬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
课堂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蛟龙”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20米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并与当天实现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海空连线,热情赞美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
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8-15段,回答:
如何理解句子“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中的“遥远而亲近”?


第6段写海况不佳有什么作用?


有同学读到“微笑着进入潜水器”时,对三名潜航员“微笑”的内涵不是很理解。请你结合全文语境推测,三名潜航员为什么会“微笑”?


“北京时间4时20分”这一时间有何作用?


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地一项是( )
A.蛟龙(jiāo ) 深邃(suì) 哪吒(né ) 绘声绘色( huì)
B.憧憬(chōng ) 蓦然(mò ) 蹒跚( shān) 淋漓尽致(lín )
C.矗立(chù ) 瞩目(zhǔ ) 突袭( xí) 波澜起伏( lán )
D.浩瀚( hàn) 踌躇(zhú) 宏图(hóng ) 劈波斩浪(pī )

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拥有绵长海岸线和辽阔海域的海洋大国的华夏子孙,又在哪里呢?
B.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工作人员沉着冷静的通话声。
C.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
D.是梦想,是红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

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以劈波斩浪的勇气和毅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B: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C: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勇士和恶龙的故事,让每个人都仿佛身临其境。
D:她在舞台上把自己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国学经典。
B.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改进,十堰的蓝天成了常态。
C.当参加“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体育明星来到我市,受到了球迷的热烈欢迎。
D.为积极响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市五创办、市环保局联合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
拓展提高
1. “ 蛟龙号”第四次深潜试验成功,各路媒体的连篇报道使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报道中普遍提到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有哪些内涵。

2. 文中[甲][乙]两处都出现了一串连续的数字,任选一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3. “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四极
—— 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许晨
浩瀚无际的西北太平洋某海域,深蓝色的海水犹如成片成片的“水晶蓝”绸缎,在清晨的阳光里闪烁着明亮而富有质感的光泽。2012年6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和海试队抵达预定海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米级下潜试验。总指挥刘峰在做下潜动员:“为了今天,我们等待了很久……”
吹响深海集结号
2001年12月7日,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北京友谊宾馆会议室,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这里正在召开竞聘“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组成员会议。几位应聘者陈述过后,主持人宣布:“现在请大洋办的刘峰做应聘报告。”
刘峰上台介绍了自己的简历、对专项计划的认识及初步设想。最后,他高声音说道:“世界正在进行蓝色圈地运动,我们中国人不能当看客。形势紧迫,时不我待。如果应聘成功,我一定团结各个单位科研人员,为我国的深潜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会专家认为刘峰的应聘报告有观点、有思路、有信心,他既熟悉研发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来龙去脉,又具有高度的献身祖国深海开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最终,刘峰被任命为总体组组长。
回到家,刘峰一直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中,反复默念着王昌龄的绝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心中充满了迎接挑战和机遇的豪情。
时间往前推到1984年10月。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正在进行中。“我注意到,您这儿写的‘献给我的祖国’,是吗?”答辩委员会主席看着吴有生博士论文扉页上的一行英文问道。“是的。” “ 那你打算留在英国吗?这里有很好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啊!”“我感谢校方和老师们的厚爱,但祖国更需要我。”吴有生礼貌而坚定地回答。
回国后,吴有生1992年出任中船重工702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他将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的领军人物,702所也将负责研制总装“蛟龙”号。
66岁的702所研究员徐芑南已退休6年,这次却被破格聘任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这一任职,就是整整10个春秋……[甲]有人说,徐芑南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600米,1000米,3000米,6000米,7000米!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梦想随着潜水器的下潜,不断深入到更蓝更深的海域。
有志男儿建奇功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潜水器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中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其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顾秋亮和他的师傅级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人称“顾两丝”的顾秋亮,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凭着“顾两丝”的钳工功力,他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
安装“蛟龙”号载人球的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必须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而观察窗的玻璃又异常娇气,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
“一定要精细,要专注才行。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手中关系着潜水器的存亡啊!”顾秋亮这样说着,眼里含着闪亮的东西。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是他做人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鞭策着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2010年7月,“向九”船队在试验海区进行无动力下潜上浮、接地检测性能复核等试验。专家们安装了一台“接地检测仪”,检测值必须保持在数值1.2以下,才能保证安全。可是,试航员们发现:当进入3000米海深时,检测值偏高,当上浮到1000多米时,检测值恢复正常。如果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器毁人亡。
要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冒着极大风险下潜。执行此次任务的于杭、叶聪、杨波,凭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挚爱和对“蛟龙”号安全性能的信心,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不断报警的情况下,镇定自若,勇敢地下潜、下潜……他们冷静观察,对用电设备逐个采取隔离措施,同时继续加大下潜深度,延长报警出现的时间,以求固化故障点……
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揪住了这只时隐时现的“幽灵”尾巴。“蛟龙”号顺利返回母船后,电力小组根据他们提供的现象,锁定报警的原因,确定了解决的方案,对症下药,彻底解决了问题。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十年磨一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的这首五言绝句,豪爽之气溢于字里行间。中国人在征服了南极、北极和珠峰高极之后,又成功地进入到地球最深极。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
从2002年立项起直至如今第四次海试,全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一天终于来到了!2012年6月24日,刘峰总指挥脸色凝重而坚毅,在简短动员后,他一挥手:“现在我宣布,试航员出发!”3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健步登上平台依次进舱。雨虽然很大,人们的衣服淋透了,内心里却充满了阳光。
7时整,指挥部宣布“各就各位”。轨道车移动、挂主缆、起吊、挂龙头缆、解缆等动作一气呵成,潜水器逐渐飘离母船尾部。
现场指挥部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着:1000、2000、6000米,随着深度的增加,刘心成书记的心情也更加凝重:出征以来搏风踏浪迎“玛娃”台风而不畏,遇“古超”气旋尤奋勇;几次受挫,团队逆境而上,挑战极限,一路拼杀……他不敢多想,也没有时间多想。
指挥部鸦雀无声。[乙]大家目不转睛,紧紧地盯着显示屏,有人还不时地揉揉眼睛,唯恐看不清闪烁变化的数字:6900米、6935米、6970米……10时55分,“7005米”跳出画面,指挥部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共和国,不,是全世界搭载3人深潜的新纪录。
而恰恰就在这一天,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我国“神九”飞船,即将实现与此前发射的太空舱“天宫一号”手控对接。47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展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胜利凯旋,太平洋的风浪也温柔了许多。深蓝色的海水一波连着一波,泛起了朵朵白亮亮的浪花,如同给英雄的中国海试队献上的鲜花。一只只调皮的海豚浮现在船舷边上,好像是前来迎接的伴游者。迎面遇上的过往货轮,相互之间拉响了汽笛,似乎是向远航归来的人们致敬。
(节选自许晨《第四极》,有删改)
作业布置
课下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蛟龙”探海
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
海空同日壮举
赞美民族壮举,赞颂民族精神
介绍试验海域的具体情况
“蛟龙”探海过程
海空连线互相祝愿
中华民族
勇于创新
团结协作
追求卓越
心怀祖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蛟龙”探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快速阅读课文,结合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我国科学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浏览课文,结合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我国科学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学习难点】
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龙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手控交会对接。这两大高新科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梦想。
2014年,许晨跟随“蛟龙号”深入西太平洋,亲临“蛟龙号深潜探海现场,实地采访了包括“蛟龙号”研发、深潜、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深潜事业的参与者。他于返航后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今天让我们跟着许晨走进“蛟龙”探海这一历史时刻。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许晨,男,1955年8月生,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职称。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期刊及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国内著名文化社团国文社文学顾问。出版有《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琴声如诉》《山海闽东》,以及海洋纪实三部曲《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耕海探洋》等多部报告文学和散文集,被誉为“海洋作家”。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中国工业文学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写作背景
《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首次出版于2016年4月。作者跟随“蛟龙”号远赴太平洋,亲临深海科考现场,经历了台风大浪的考验,深入体验生活,采访了许多科学家、深潜英雄和海洋工作者,以生动的文笔,传奇的故事,深远的意境,讴歌了华夏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精神。该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科技部、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国家深潜基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及中科院声学所、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同心协力,团结奋战,历经十年研发海试“蛟龙”号的历程。2017年2月,《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入围2016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2018年8月11日,《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Jiaolong manned submersible 简称“蛟龙号”,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具有海底作业、定位系统等探秘海洋的多方面能力,能够为科学家搭建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稳定可靠平台。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级,是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科考已走在世界前列。 “蛟龙号”长8.2米,宽3.0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为240公斤,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蛟龙号”载员3人,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可以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自由行动。
中国深海探测器“蛟龙号”的总设计师是徐芑(qǐ)南 。徐芑南,1936年3月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深潜器技术专家,“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被誉为“筑梦深海的‘蛟龙之父’ ( https: / / www. / s rsv_dl=re_dqa_generate&sa=re_dqa_generate&wd=%E7%AD%91%E6%A2%A6%E6%B7%B1%E6%B5%B7%E7%9A%84%E2%80%98%E8%9B%9F%E9%BE%99%E4%B9%8B%E7%88%B6%E2%80%99&rsv_pq=87ab84cd0009f80b&oq=%E4%B8%AD%E5%9B%BD%E6%B7%B1%E6%B5%B7%E6%8E%A2%E6%B5%8B%E5%99%A8%E8%9B%9F%E9%BE%99%E5%8F%B7%E9%87%8D%E8%A6%81%E7%9A%84%E6%8A%80%E6%9C%AF%E4%BA%BA%E5%91%98%E6%9C%89%E5%93%AA%E4%BA%9B&rsv_t=e2afSgkWCYMoKLAC0s / 2j2GEbCYOis4njjMIMe8kdROYhyCrHqjqsItxoFssCbhtikdd&tn=baiduhome_pg&ie=utf-8" \t "https: / / www. / _blank )”
崔维成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研发与海试,创下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深潜纪录,奠定了中国在深海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
叶聪,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2002年,23岁的叶聪加入“蛟龙号”团队,第二年,他便成为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2012年6月24日,叶聪驾驶着“蛟龙号”顺利下潜至海平面以下7020米,这标志着我国具备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这天叶聪在海底打了个“超长途电话”,叶聪与“天宫一号”上三名航天员互送祝贺,达成世界上最远、最浪漫的“海天对话”。作为“蛟龙号”首席潜航员,从2009年至2012年的海试期间,“蛟龙号”共下潜51次,叶聪承担了其中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
杨波,1980年出生,西安人。他严重的晕船反应,航行过程中,他每天只一包干方便面、一瓶水。每一次他都要用上晕船药,每一次都要呕吐。就这样,杨波坚持完成了“蛟龙”号30多次下潜,包括全部风险最大、突破新深度记录的下潜蛟龙”号首次下潜。当天,他服用了4种晕船药,整个过程比在船上还要痛苦。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与“神九”进行“海天对话”,当时,”蛟龙”号第一次突破了7000米深度,同一时间在太空中,神舟九号成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
杨波通过自己亲手设计研制的水声通信机,在“蛟龙”号的极限下潜深度,送上了对“神九”的祝福,也收到了来自“神九”的祝贺。
刘开周,1995年,19岁的刘开周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沈阳工业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学位。“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2012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海深潜英雄”。2013年十二运会时担任主火炬手点燃全运圣火。
在“蛟龙”号上,刘开周主要监测与控制“蛟龙”号的大脑。该系统主要包括潜水器信息感知、导航、控制、综合信息显示和控制数据后处理,这是非常关键的核心研究技术。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蛟龙( ) 深邃( ) 哪吒( ) 憧憬( ) 蓦然( )、
矗立( ) 瞩目( ) 突袭( ) 宏图( ) 蹒跚( )
浩瀚( ) 淋漓( ) 踌躇( )
解释词语:
憧憬:
蓦然:
蹒跚:
矗立:
瞩目:
突袭:
宏图:
浩瀚:
绘声绘色:
淋漓尽致:
波澜起伏:
劈波斩浪:
踌躇满志:
梳理并概括课文情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人员怎样的科学精神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合作探究】
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却写到了以下一些内容,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1)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创造了多少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啊!从华夏大地的哪吒闹海、龙宫探宝,到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丹麦童话《海的女儿》,以及近代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2)于是,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着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
3)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
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它的峰顶都不能露出海面。
4)“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
按要求揣摩下面句子。
1)蓦然,定格于浩瀚无际的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如何理解“蓦然”和“定格”?
2)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嚣。(说说“怀抱”的表达效果。)
3)“蛟龙号”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明明距出发点吴淞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呢?)
4)第6段和第21两段中的“对了!”“好啊!”的表达非常口语化,用在这两段中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扩展延伸】
第四极
—— 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许 晨
浩瀚无际的西北太平洋某海域,深蓝色的海水犹如成片成片的“水晶蓝”绸缎,在清晨的阳光里闪烁着明亮而富有质感的光泽。2012年6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和海试队抵达预定海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米级下潜试验。总指挥刘峰在做下潜动员:“为了今天,我们等待了很久……”
吹响深海集结号
2001年12月7日,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北京友谊宾馆会议室,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这里正在召开竞聘“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组成员会议。几位应聘者陈述过后,主持人宣布:“现在请大洋办的刘峰做应聘报告。”
刘峰上台介绍了自己的简历、对专项计划的认识及初步设想。最后,他高声音说道:“世界正在进行蓝色圈地运动,我们中国人不能当看客。形势紧迫,时不我待。如果应聘成功,我一定团结各个单位科研人员,为我国的深潜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会专家认为刘峰的应聘报告有观点、有思路、有信心,他既熟悉研发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来龙去脉,又具有高度的献身祖国深海开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最终,刘峰被任命为总体组组长。
回到家,刘峰一直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中,反复默念着王昌龄的绝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心中充满了迎接挑战和机遇的豪情。
时间往前推到1984年10月。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正在进行中。“我注意到,您这儿写的‘献给我的祖国’,是吗?”答辩委员会主席看着吴有生博士论文扉页上的一行英文问道。“是的。” “ 那你打算留在英国吗?这里有很好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啊!”“我感谢校方和老师们的厚爱,但祖国更需要我。”吴有生礼貌而坚定地回答。
回国后,吴有生1992年出任中船重工702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他将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的领军人物,702所也将负责研制总装“蛟龙”号。
66岁的702所研究员徐芑南已退休6年,这次却被破格聘任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这一任职,就是整整10个春秋……[甲]有人说,徐芑南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600米,1000米,3000米,6000米,7000米!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梦想随着潜水器的下潜,不断深入到更蓝更深的海域。
有志男儿建奇功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潜水器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中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其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顾秋亮和他的师傅级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人称“顾两丝”的顾秋亮,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凭着“顾两丝”的钳工功力,他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
安装“蛟龙”号载人球的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必须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而观察窗的玻璃又异常娇气,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
“一定要精细,要专注才行。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手中关系着潜水器的存亡啊!”顾秋亮这样说着,眼里含着闪亮的东西。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是他做人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鞭策着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2010年7月,“向九”船队在试验海区进行无动力下潜上浮、接地检测性能复核等试验。专家们安装了一台“接地检测仪”,检测值必须保持在数值1.2以下,才能保证安全。可是,试航员们发现:当进入3000米海深时,检测值偏高,当上浮到1000多米时,检测值恢复正常。如果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器毁人亡。
要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冒着极大风险下潜。执行此次任务的于杭、叶聪、杨波,凭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挚爱和对“蛟龙”号安全性能的信心,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不断报警的情况下,镇定自若,勇敢地下潜、下潜……他们冷静观察,对用电设备逐个采取隔离措施,同时继续加大下潜深度,延长报警出现的时间,以求固化故障点……
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揪住了这只时隐时现的“幽灵”尾巴。“蛟龙”号顺利返回母船后,电力小组根据他们提供的现象,锁定报警的原因,确定了解决的方案,对症下药,彻底解决了问题。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十年磨一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的这首五言绝句,豪爽之气溢于字里行间。中国人在征服了南极、北极和珠峰高极之后,又成功地进入到地球最深极。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
从2002年立项起直至如今第四次海试,全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一天终于来到了!2012年6月24日,刘峰总指挥脸色凝重而坚毅,在简短动员后,他一挥手:“现在我宣布,试航员出发!”3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健步登上平台依次进舱。雨虽然很大,人们的衣服淋透了,内心里却充满了阳光。
7时整,指挥部宣布“各就各位”。轨道车移动、挂主缆、起吊、挂龙头缆、解缆等动作一气呵成,潜水器逐渐飘离母船尾部。
现场指挥部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着: 1000、2000、6000米,随着深度的增加,刘心成书记的心情也更加凝重:出征以来搏风踏浪迎“玛娃”台风而不畏,遇“古超”气旋尤奋勇;几次受挫,团队逆境而上,挑战极限,一路拼杀……他不敢多想,也没有时间多想。
指挥部鸦雀无声。[乙]大家目不转睛,紧紧地盯着显示屏,有人还不时地揉揉眼睛,唯恐看不清闪烁变化的数字:6900米、6935米、6970米……10时55分,“7005米”跳出画面,指挥部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共和国,不,是全世界搭载3人深潜的新纪录。
而恰恰就在这一天,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我国“神九”飞船,即将实现与此前发射的太空舱“天宫一号”手控对接。47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展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胜利凯旋,太平洋的风浪也温柔了许多。深蓝色的海水一波连着一波,泛起了朵朵白亮亮的浪花,如同给英雄的中国海试队献上的鲜花。一只只调皮的海豚浮现在船舷边上,好像是前来迎接的伴游者。迎面遇上的过往货轮,相互之间拉响了汽笛,似乎是向远航归来的人们致敬。
(节选自许晨《第四极》,有删改)
“ 蛟龙号”第四次深潜试验成功,各路媒体的连篇报道使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报道中普遍提到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有哪些内涵。
文中[甲][乙]两处都出现了一串连续的数字,任选一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3. “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堂检测】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地一项是( )
A.蛟龙(jiāo ) 深邃(suì) 哪吒( né ) 绘声绘色( huì)
B.憧憬(chōng ) 蓦然(mò ) 蹒跚( shān) 淋漓尽致(lín )
C.矗立(chù ) 瞩目(zhǔ ) 突袭( xí) 波澜起伏( lán )
D.浩瀚( hàn) 踌躇(zhú) 宏图(hóng ) 劈波斩浪(pī )
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拥有绵长海岸线和辽阔海域的海洋大国的华夏子孙,又在哪里呢?
B.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工作人员沉着冷静的通话声。
C.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
D.是梦想,是红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
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以劈波斩浪的勇气和毅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B: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C: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勇士和恶龙的故事,让每个人都仿佛身临其境。
D:她在舞台上把自己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国学经典。
B.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改进,十堰的蓝天成了常态。
C.当参加“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体育明星来到我市,受到了球迷的热烈欢迎。
D.为积极响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市五创办、市环保局联合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
【课内阅读】
①半个多月前,随着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的一声汽笛长鸣,“蛟龙号”海试团队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
②马里亚纳海沟,中国的“蛟龙”来了!
③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 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试验.
④这一天——6月24日,星期天,是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此前,国家海试领导小组批准“蛟龙号”同日冲击深潜7000米,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
⑤“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
⑥尽管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海试指挥部下定决心:按时下潜!北京时间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人潜水器。
⑦3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画面和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
⑧北京时间9时07分,话简里传来了试航员、主驾驶叶聪的声音:“这里是“蛟龙’,这里是“蛟龙”。我们已经坐底7020米!”指挥部里一阵沸腾。这是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如何理解句子“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中的“遥远而亲近”?
第6段写海况不佳有什么作用?
有同学读到“微笑着进入潜水器”时,对三名潜航员“微笑”的内涵不是很理解。请你结合全文语境推测,三名潜航员为什么会“微笑”?
“北京时间4时20分”这一时间有何作用?
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
【作业布置】
课下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蛟龙”探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快速阅读课文,结合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我国科学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浏览课文,结合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我国科学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学习难点】
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龙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手控交会对接。这两大高新科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梦想。
2014年,许晨跟随“蛟龙号”深入西太平洋,亲临“蛟龙号深潜探海现场,实地采访了包括“蛟龙号”研发、深潜、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深潜事业的参与者。他于返航后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今天让我们跟着许晨走进“蛟龙”探海这一历史时刻。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许晨,男,1955年8月生,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职称。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期刊及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国内著名文化社团国文社文学顾问。出版有《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琴声如诉》《山海闽东》,以及海洋纪实三部曲《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耕海探洋》等多部报告文学和散文集,被誉为“海洋作家”。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中国工业文学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写作背景
《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首次出版于2016年4月。作者跟随“蛟龙”号远赴太平洋,亲临深海科考现场,经历了台风大浪的考验,深入体验生活,采访了许多科学家、深潜英雄和海洋工作者,以生动的文笔,传奇的故事,深远的意境,讴歌了华夏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精神。该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科技部、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国家深潜基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及中科院声学所、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同心协力,团结奋战,历经十年研发海试“蛟龙”号的历程。2017年2月,《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入围2016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2018年8月11日,《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Jiaolong manned submersible 简称“蛟龙号”,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具有海底作业、定位系统等探秘海洋的多方面能力,能够为科学家搭建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稳定可靠平台。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级,是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科考已走在世界前列。 “蛟龙号”长8.2米,宽3.0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为240公斤,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蛟龙号”载员3人,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可以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自由行动。
中国深海探测器“蛟龙号”的总设计师是徐芑(qǐ)南 。徐芑南,1936年3月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深潜器技术专家,“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被誉为“筑梦深海的‘蛟龙之父’ ( https: / / www. / s rsv_dl=re_dqa_generate&sa=re_dqa_generate&wd=%E7%AD%91%E6%A2%A6%E6%B7%B1%E6%B5%B7%E7%9A%84%E2%80%98%E8%9B%9F%E9%BE%99%E4%B9%8B%E7%88%B6%E2%80%99&rsv_pq=87ab84cd0009f80b&oq=%E4%B8%AD%E5%9B%BD%E6%B7%B1%E6%B5%B7%E6%8E%A2%E6%B5%8B%E5%99%A8%E8%9B%9F%E9%BE%99%E5%8F%B7%E9%87%8D%E8%A6%81%E7%9A%84%E6%8A%80%E6%9C%AF%E4%BA%BA%E5%91%98%E6%9C%89%E5%93%AA%E4%BA%9B&rsv_t=e2afSgkWCYMoKLAC0s / 2j2GEbCYOis4njjMIMe8kdROYhyCrHqjqsItxoFssCbhtikdd&tn=baiduhome_pg&ie=utf-8" \t "https: / / www. / _blank )”
崔维成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研发与海试,创下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深潜纪录,奠定了中国在深海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
叶聪,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2002年,23岁的叶聪加入“蛟龙号”团队,第二年,他便成为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2012年6月24日,叶聪驾驶着“蛟龙号”顺利下潜至海平面以下7020米,这标志着我国具备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这天叶聪在海底打了个“超长途电话”,叶聪与“天宫一号”上三名航天员互送祝贺,达成世界上最远、最浪漫的“海天对话”。作为“蛟龙号”首席潜航员,从2009年至2012年的海试期间,“蛟龙号”共下潜51次,叶聪承担了其中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
杨波,1980年出生,西安人。他严重的晕船反应,航行过程中,他每天只一包干方便面、一瓶水。每一次他都要用上晕船药,每一次都要呕吐。就这样,杨波坚持完成了“蛟龙”号30多次下潜,包括全部风险最大、突破新深度记录的下潜蛟龙”号首次下潜。当天,他服用了4种晕船药,整个过程比在船上还要痛苦。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与“神九”进行“海天对话”,当时,”蛟龙”号第一次突破了7000米深度,同一时间在太空中,神舟九号成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
杨波通过自己亲手设计研制的水声通信机,在“蛟龙”号的极限下潜深度,送上了对“神九”的祝福,也收到了来自“神九”的祝贺。
刘开周,1995年,19岁的刘开周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沈阳工业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学位。“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2012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海深潜英雄”。2013年十二运会时担任主火炬手点燃全运圣火。
在“蛟龙”号上,刘开周主要监测与控制“蛟龙”号的大脑。该系统主要包括潜水器信息感知、导航、控制、综合信息显示和控制数据后处理,这是非常关键的核心研究技术。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蛟龙( ) 深邃( ) 哪吒( ) 憧憬( ) 蓦然( )、
矗立( ) 瞩目( ) 突袭( ) 宏图( ) 蹒跚( )
浩瀚( ) 淋漓( ) 踌躇( )
【答案】
蛟龙( jiāo ) 深邃( suì ) 哪吒( nézhā ) 憧憬( chōng jǐng ) 蓦然( mò )
矗立( chù ) 瞩目(zhǔ ) 突袭( xí ) 宏图( hóng ) 蹒跚( pánshā)
浩瀚( hàn ) 淋漓( lín lí ) 踌躇( chóuchú )
解释词语:
憧憬:
蓦然:
蹒跚:
矗立:
瞩目:
突袭:
宏图:
浩瀚:
绘声绘色:
淋漓尽致:
波澜起伏:
劈波斩浪:
踌躇满志:
【答案】
憧憬:对某种事物的期待与向往。
蓦然:突然,猛然。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矗立:高耸地立着。
瞩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突袭:出其不意突然攻击
宏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
浩瀚:1.水盛大的样子:大海辽阔浩瀚。2.广大,漫无边际:浩瀚的沙漠。3.繁多:典籍浩瀚。现在广泛用于形容知识和艺术方面的博大精深
绘声绘色: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描写或叙述一件事情很逼真。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原指波浪四起,常用比喻义,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
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航船顶着波浪前行。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梳理并概括课文情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第一部分(1-2):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
第二部分第一层(3-7):介绍试验海域的具体情况,点明“蛟龙”探海的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第二部分第二层(8-15):详细记叙“蛟龙”探海这一事件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三层(16-20);详细记叙了“神舟九号”和“蛟龙号”连线的过程。
第三部分(21):作者为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赞扬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
本文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人员怎样的科学精神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①勇于创新:“蛟龙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其成功研发和应用是我国在深海探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
②团结协作:“蛟龙号”海试工作由各部门、海试团队等众多人员协同完成,下潜时潜航员与水面控制人员更是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深海试验任务。
③追求卓越:从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我国深海探索不断刷新纪录,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④胸怀祖国:“上天入海”的奇迹得益于“蛟龙号”“神舟九号”的科技工作人员始终胸怀祖国,致力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蛟龙号”潜航员的祝福与“神舟九号”飞行乘组的致辞,代表了我国科技人员对于祖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及美好未来的祝愿。
【合作探究】
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却写到了以下一些内容,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1)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创造了多少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啊!从华夏大地的哪吒闹海、龙宫探宝,到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丹麦童话《海的女儿》,以及近代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2)于是,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着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
3)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
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它的峰顶都不能露出海面。
4)“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
【答案】这些神奇而美丽的故事为写“蛟龙”探海营造了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
用具体数字和国家,交代20世纪人类在探索海洋方面的成就,引出下文对我国深海探测成果的介绍。
介绍马里亚纳海沟,从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神舟”“蛟龙”互致祝福,相得益彰,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伟大祖国的强大
按要求揣摩下面句子。
1)蓦然,定格于浩瀚无际的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如何理解“蓦然”和“定格”?
2)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嚣。(说说“怀抱”的表达效果。)
3)“蛟龙号”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明明距出发点吴淞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呢?)
4)第6段和第21两段中的“对了!”“好啊!”的表达非常口语化,用在这两段中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1)蓦然:突然,猛然。定格:影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泛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标准上。
文笔陡转,从辽远的背景直接切入现实中的实验海域。
2)“怀抱”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中国科考船人格化,准确生动且富于情感,形象地写出了中国科考船与“蛟龙号”的位置关系,表达了对“蛟龙号”的呵护与期待。
3)“亲近”意思是(双方)亲密;关系密切。尽管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但因为它是“蛟龙号”海试团队即将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在精神和情感上显得“亲近”,这种“亲近”体现了海试团队对科学探索的深厚情感和坚定决心。
4)第6段:对了!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
①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得整个叙述显得更加亲切、自然;
②引出话题,提示读者接下来要介绍的是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内容,即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深潜海试。
第21段: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
①传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肯定,也易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②强化主题,表达对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的赞扬。
这两处口语化的表达在文段中形成了节奏的变化,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生动、有趣,避免了单调和乏味。
【扩展延伸】
第四极
—— 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许 晨
浩瀚无际的西北太平洋某海域,深蓝色的海水犹如成片成片的“水晶蓝”绸缎,在清晨的阳光里闪烁着明亮而富有质感的光泽。2012年6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和海试队抵达预定海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米级下潜试验。总指挥刘峰在做下潜动员:“为了今天,我们等待了很久……”
吹响深海集结号
2001年12月7日,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北京友谊宾馆会议室,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这里正在召开竞聘“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组成员会议。几位应聘者陈述过后,主持人宣布:“现在请大洋办的刘峰做应聘报告。”
刘峰上台介绍了自己的简历、对专项计划的认识及初步设想。最后,他高声音说道:“世界正在进行蓝色圈地运动,我们中国人不能当看客。形势紧迫,时不我待。如果应聘成功,我一定团结各个单位科研人员,为我国的深潜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会专家认为刘峰的应聘报告有观点、有思路、有信心,他既熟悉研发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来龙去脉,又具有高度的献身祖国深海开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最终,刘峰被任命为总体组组长。
回到家,刘峰一直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中,反复默念着王昌龄的绝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心中充满了迎接挑战和机遇的豪情。
时间往前推到1984年10月。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正在进行中。“我注意到,您这儿写的‘献给我的祖国’,是吗?”答辩委员会主席看着吴有生博士论文扉页上的一行英文问道。“是的。” “ 那你打算留在英国吗?这里有很好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啊!”“我感谢校方和老师们的厚爱,但祖国更需要我。”吴有生礼貌而坚定地回答。
回国后,吴有生1992年出任中船重工702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他将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的领军人物,702所也将负责研制总装“蛟龙”号。
66岁的702所研究员徐芑南已退休6年,这次却被破格聘任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这一任职,就是整整10个春秋……[甲]有人说,徐芑南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600米,1000米,3000米,6000米,7000米!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梦想随着潜水器的下潜,不断深入到更蓝更深的海域。
有志男儿建奇功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潜水器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中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其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顾秋亮和他的师傅级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人称“顾两丝”的顾秋亮,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凭着“顾两丝”的钳工功力,他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
安装“蛟龙”号载人球的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必须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而观察窗的玻璃又异常娇气,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
“一定要精细,要专注才行。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手中关系着潜水器的存亡啊!”顾秋亮这样说着,眼里含着闪亮的东西。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是他做人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鞭策着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2010年7月,“向九”船队在试验海区进行无动力下潜上浮、接地检测性能复核等试验。专家们安装了一台“接地检测仪”,检测值必须保持在数值1.2以下,才能保证安全。可是,试航员们发现:当进入3000米海深时,检测值偏高,当上浮到1000多米时,检测值恢复正常。如果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器毁人亡。
要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冒着极大风险下潜。执行此次任务的于杭、叶聪、杨波,凭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挚爱和对“蛟龙”号安全性能的信心,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不断报警的情况下,镇定自若,勇敢地下潜、下潜……他们冷静观察,对用电设备逐个采取隔离措施,同时继续加大下潜深度,延长报警出现的时间,以求固化故障点……
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揪住了这只时隐时现的“幽灵”尾巴。“蛟龙”号顺利返回母船后,电力小组根据他们提供的现象,锁定报警的原因,确定了解决的方案,对症下药,彻底解决了问题。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十年磨一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的这首五言绝句,豪爽之气溢于字里行间。中国人在征服了南极、北极和珠峰高极之后,又成功地进入到地球最深极。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
从2002年立项起直至如今第四次海试,全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一天终于来到了!2012年6月24日,刘峰总指挥脸色凝重而坚毅,在简短动员后,他一挥手:“现在我宣布,试航员出发!”3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健步登上平台依次进舱。雨虽然很大,人们的衣服淋透了,内心里却充满了阳光。
7时整,指挥部宣布“各就各位”。轨道车移动、挂主缆、起吊、挂龙头缆、解缆等动作一气呵成,潜水器逐渐飘离母船尾部。
现场指挥部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着: 1000、2000、6000米,随着深度的增加,刘心成书记的心情也更加凝重:出征以来搏风踏浪迎“玛娃”台风而不畏,遇“古超”气旋尤奋勇;几次受挫,团队逆境而上,挑战极限,一路拼杀……他不敢多想,也没有时间多想。
指挥部鸦雀无声。[乙]大家目不转睛,紧紧地盯着显示屏,有人还不时地揉揉眼睛,唯恐看不清闪烁变化的数字:6900米、6935米、6970米……10时55分,“7005米”跳出画面,指挥部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共和国,不,是全世界搭载3人深潜的新纪录。
而恰恰就在这一天,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我国“神九”飞船,即将实现与此前发射的太空舱“天宫一号”手控对接。47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展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胜利凯旋,太平洋的风浪也温柔了许多。深蓝色的海水一波连着一波,泛起了朵朵白亮亮的浪花,如同给英雄的中国海试队献上的鲜花。一只只调皮的海豚浮现在船舷边上,好像是前来迎接的伴游者。迎面遇上的过往货轮,相互之间拉响了汽笛,似乎是向远航归来的人们致敬。
(节选自许晨《第四极》,有删改)
“ 蛟龙号”第四次深潜试验成功,各路媒体的连篇报道使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报道中普遍提到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有哪些内涵。
【答案】
献身祖国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爱国情怀;踏实钻研,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挑战极限);敢于冒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勇气。
【解析】刘峰做应聘报告时的话“我一定团结各个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我国的深潜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文中提及的工作人员都表现出了对祖国深潜事业的责任感、事业心。吴有生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徐芑南退而不休,都体现了科研工作者的爱国心、进取心。顾秋亮的严谨,表现了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三位深潜员不惧危险下潜试验,表现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无畏气概。
文中[甲][乙]两处都出现了一串连续的数字,任选一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答案】[甲]处是用数字形象地表现了徐芑南对深潜研究的贡献,表达了对他献身科学不断探索精神的高度敬意。 [乙]显示了下潜深度不断增加的过程,表现出指挥部人们面对一步步迫近的记录,心情无比紧张和期待。
3. “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细节描写能够体现顾秋亮埋头苦干、钻研钳工过硬本领的专注与付出,让人感动于他对工作尽心尽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或: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顾秋亮在工作付出的辛苦超出想象,也表现了他的责任感和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
【课堂检测】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地一项是( )
A.蛟龙(jiāo ) 深邃(suì) 哪吒( né ) 绘声绘色( huì)
B.憧憬(chōng ) 蓦然(mò ) 蹒跚( shān) 淋漓尽致(lín )
C.矗立(chù ) 瞩目(zhǔ ) 突袭( xí) 波澜起伏( lán )
D.浩瀚( hàn) 踌躇(zhú) 宏图(hóng ) 劈波斩浪(pī )
【答案】D
【解析】踌躇的“躇”应读作:chú
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拥有绵长海岸线和辽阔海域的海洋大国的华夏子孙,又在哪里呢?
B.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工作人员沉着冷静的通话声。
C.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
D.是梦想,是红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
【答案】D
【解析】“红图”应写作:宏图
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以劈波斩浪的勇气和毅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B: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C: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勇士和恶龙的故事,让每个人都仿佛身临其境。
D:她在舞台上把自己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B
【解析】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国学经典。
B.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改进,十堰的蓝天成了常态。
C.当参加“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体育明星来到我市,受到了球迷的热烈欢迎。
D.为积极响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市五创办、市环保局联合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
【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B项搭配不当;C项主语残缺。
【课内阅读】
①半个多月前,随着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的一声汽笛长鸣,“蛟龙号”海试团队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
②马里亚纳海沟,中国的“蛟龙”来了!
③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 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试验.
④这一天——6月24日,星期天,是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此前,国家海试领导小组批准“蛟龙号”同日冲击深潜7000米,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
⑤“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
⑥尽管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海试指挥部下定决心:按时下潜!北京时间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人潜水器。
⑦3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画面和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
⑧北京时间9时07分,话简里传来了试航员、主驾驶叶聪的声音:“这里是“蛟龙’,这里是“蛟龙”。我们已经坐底7020米!”指挥部里一阵沸腾。这是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如何理解句子“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中的“遥远而亲近”?
【答案】遥远:是指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亲近指这片海域是“蛟龙”号海试团队即将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在精神和情感上显得亲近,体现海试团队对科学探索的深厚感情和坚定决心
第6段写海况不佳有什么作用?
【答案】描写下潜当日环境:风雨突袭,海况不佳,渲染紧张的氛围,侧面表现下潜的不易,反衬探海难度之大。
有同学读到“微笑着进入潜水器”时,对三名潜航员“微笑”的内涵不是很理解。请你结合全文语境推测,三名潜航员为什么会“微笑”?
【答案】微笑是对自己能够驾驶“蛟龙号”冲击7 000米而感到骄傲;对驾驶“蛟龙号”冲击7 000米充满了自信,对试验成功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北京时间4时20分”这一时间有何作用?
【答案】体现过程的紧张有序;体现了事件的真实性
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
【答案】下潜环境:当时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探测后决定按时下潜,营造出一种紧迫而有序的氛围。
下潜过程: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的各种数据和扬声器中不时响起的通话声,表明现场指挥部对潜水器状态的实时掌握和与潜航员的紧密沟通,体现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状态。
下潜时间:通过明确的时间节点,如“北京时间4时20分”“北京时间9时07分”来叙述事件的进展,展现了整个下潜过程的紧凑和有序。
【作业布置】
课下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蛟龙”探海》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快速阅读课文,结合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我国科学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浏览课文,结合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我国科学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难点 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龙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手控交会对接。这两大高新科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梦想。2014年,许晨跟随“蛟龙号”深入西太平洋,亲临“蛟龙号深潜探海现场,实地采访了包括“蛟龙号”研发、深潜、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深潜事业的参与者。他于返航后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今天让我们跟着许晨走进“蛟龙”探海这一历史时刻。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快速阅读课文,结合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我国科学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搜集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积累读读写写词语。简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Jiaolong manned submersible 简称“蛟龙号”,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 。具有海底作业、定位系统等探秘海洋的多方面能力,能够为科学家搭建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稳定可靠平台。其命名寓意“蛟龙入海”,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2002年“蛟龙”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成为国家“863”重大专项。2004年4月,潜水器正式进入加工建造阶段。2007年8月底,潜水器总装完成。2009年,“蛟龙”出海,在中国南海完成1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0年,在中国南海完成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1年7月,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下潜试验,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技术已跨入国际第一梯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首次突破7000未下潜深度。6月27日,创造了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中国深海探测器“蛟龙号”的总设计师是徐芑南。徐芑(qǐ)南,1936年3月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深潜器技术专家,“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被誉为“筑梦深海的‘蛟龙之父’”。崔维成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研发与海试,创下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深潜纪录,奠定了中国在深海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叶聪,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2002年,23岁的叶聪加入“蛟龙号”团队,第二年,他便成为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2012年6月24日,叶聪驾驶着“蛟龙号”顺利下潜至海平面以下7020米,这标志着我国具备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这天叶聪在海底打了个“超长途电话”,叶聪与“天宫一号”上三名航天员互送祝贺,达成世界上最远、最浪漫的“海天对话”。作为“蛟龙号”首席潜航员,从2009年至2012年的海试期间,“蛟龙号”共下潜51次,叶聪承担了其中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杨波,1980年出生,西安人。他严重的晕船反应,航行过程中,他每天只一包干方便面、一瓶水。每一次他都要用上晕船药,每一次都要呕吐。就这样,杨波坚持完成了“蛟龙”号30多次下潜,包括全部风险最大、突破新深度记录的下潜蛟龙”号首次下潜。当天,他服用了4种晕船药,整个过程比在船上还要痛苦。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与“神九”进行“海天对话”,当时,”蛟龙”号第一次突破了7000米深度,同一时间在太空中,神舟九号成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 杨波通过自己亲手设计研制的水声通信机,在“蛟龙”号的极限下潜深度,送上了对“神九”的祝福,也收到了来自“神九”的祝贺。刘开周,1995年,19岁的刘开周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沈阳工业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学位。“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2012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海深潜英雄”。2013年十二运会时担任主火炬手点燃全运圣火。在“蛟龙”号上,刘开周主要监测与控制“蛟龙”号的大脑。该系统主要包括潜水器信息感知、导航、控制、综合信息显示和控制数据后处理,这是非常关键的核心研究技术。作家简介:许晨,男,1955年8月生,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职称。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期刊及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国内著名文化社团国文社文学顾问。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中国工业文学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出版有《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琴声如诉》《山海闽东》,以及海洋纪实三部曲《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耕海探洋》等多部报告文学和散文集,被誉为“海洋作家”。本文文体: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词语学习:蛟龙( jiāo ) 深邃( suì ) 哪吒( nézhā ) 憧憬( chōng jǐng ) 蓦然( mò )矗立( chù ) 瞩目(zhǔ ) 突袭( xí ) 宏图( hóng ) 蹒跚( pánshā)浩瀚( hàn ) 淋漓( lín lí ) 踌躇( chóuchú )憧憬:对某种事物的期待与向往。蓦然:突然,猛然。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矗立:高耸地立着。瞩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突袭:出其不意突然攻击宏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浩瀚:1.水盛大的样子:大海辽阔浩瀚。2.广大,漫无边际:浩瀚的沙漠。3.繁多:典籍浩瀚。现在广泛用于形容知识和艺术方面的博大精深绘声绘色: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描写或叙述一件事情很逼真。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原指波浪四起,常用比喻义,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航船顶着波浪前行。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快速读课文,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并按时间顺序将“蛟龙”探海来龙去脉简要介绍一下。“蛟龙”是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名字,“探海”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挑战深海的事件。“蛟龙”探海是我国的一项载人深潜工程。进入20世纪后,深达1000米、3 000米、6 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中国自然也不能落后。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成功下潜1000米、3000米和5000米。2012年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7000米)的海底试验。6月3日,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开往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6月24日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试航员进入“蛟龙号”潜水器。经过3个多小时下潜,坐底7020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叙了“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浏览课文,请在文中找到相关时间,并概括对应事件。合作探究:文章题目是《“蛟龙”探海》,却写到了以下一些内容,试分析它们的作用。1.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创造了多少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啊!从华夏大地的哪吒闹海、龙宫探宝,到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丹麦童话《海的女儿》,以及近代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2.于是,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着走到了20世纪,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3.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它的峰顶都不能露出海面。4.“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这些神奇而美丽的故事为写“蛟龙”探海营造了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用具体数字和国家,交代20世纪人类在探索海洋方面的成就,引出下文对我国深海探测成果的介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从侧面表现了“蛟龙”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神舟”“蛟龙”互致祝福,相得益彰,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伟大祖国的强大按要求揣摩下面句子。1.蓦然,定格于浩瀚无际的西太平洋中一片波澜起伏的海域。(如何理解“蓦然”和“定格”?2.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嚣。(说说“怀抱”的表达效果。)3.“蛟龙号”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明明距出发点吴淞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呢?)4.第6段和第21两段中的“对了!”“好啊!”的表达非常口语化,用在这两段中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1)蓦然:突然,猛然。定格:影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泛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标准上。文笔陡转,从辽远的背景直接切入现实中的实验海域。2)“怀抱”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中国科考船人格化,准确生动且富于情感,形象地写出了中国科考船与“蛟龙号”的位置关系,表达了对“蛟龙号”的呵护与期待。3)“亲近”意思是(双方)亲密;关系密切。尽管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但因为它是“蛟龙号”海试团队即将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在精神和情感上显得“亲近”,这种“亲近”体现了海试团队对科学探索的深厚情感和坚定决心。4)第6段:对了!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①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得整个叙述显得更加亲切、自然;②引出话题,提示读者接下来要介绍的是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内容,即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深潜海试。第21段: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①传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肯定,也易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②强化主题,表达对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的赞扬。这两处口语化的表达在文段中形成了节奏的变化,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生动、有趣,避免了单调和乏味。
本文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人员怎样的科学精神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①勇于创新:“蛟龙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其成功研发和应用是我国在深海探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②团结协作:“蛟龙号”海试工作由各部门、海试团队等众多人员协同完成,下潜时潜航员与水面控制人员更是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深海试验任务。③追求卓越:从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我国深海探索不断刷新纪录,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④胸怀祖国:“上天入海”的奇迹得益于“蛟龙号”“神舟九号”的科技工作人员始终胸怀祖国,致力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蛟龙号”潜航员的祝福与“神舟九号”飞行乘组的致辞,代表了我国科技人员对于祖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及美好未来的祝愿。梳理并概括课文情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2):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第二部分第一层(3-7):介绍试验海域的具体情况,点明“蛟龙”探海的难度之高、意义之大。第二部分第二层(8-15):详细记叙“蛟龙”探海这一事件的过程。第二部分第三层(16-20);详细记叙了“神舟九号”和“蛟龙号”连线的过程。第三部分(21):作者为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赞扬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 读读读读写写练习读课文说一说找填表小组合作笔记笔记笔记讨论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4目标1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2
【课堂检测】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地一项是( )A.蛟龙(jiāo ) 深邃(suì) 哪吒( né ) 绘声绘色( huì)B.憧憬(chōng ) 蓦然(mò ) 蹒跚( shān) 淋漓尽致(lín )C.矗立(chù ) 瞩目(zhǔ ) 突袭( xí) 波澜起伏( lán )D.浩瀚( hàn) 踌躇(zhú) 宏图(hóng ) 劈波斩浪(pī )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拥有绵长海岸线和辽阔海域的海洋大国的华夏子孙,又在哪里呢?B.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工作人员沉着冷静的通话声。C.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D.是梦想,是红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以劈波斩浪的勇气和毅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B: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C: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勇士和恶龙的故事,让每个人都仿佛身临其境。D:她在舞台上把自己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国学经典。B.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改进,十堰的蓝天成了常态。C.当参加“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体育明星来到我市,受到了球迷的热烈欢迎。D.为积极响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市五创办、市环保局联合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课内阅读】①半个多月前,随着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的一声汽笛长鸣,“蛟龙号”海试团队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②马里亚纳海沟,中国的“蛟龙”来了!③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 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试验.④这一天——6月24日,星期天,是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此前,国家海试领导小组批准“蛟龙号”同日冲击深潜7000米,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⑤“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⑥尽管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海试指挥部下定决心:按时下潜!北京时间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人潜水器。⑦3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画面和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⑧北京时间9时07分,话简里传来了试航员、主驾驶叶聪的声音:“这里是“蛟龙’,这里是“蛟龙”。我们已经坐底7020米!”指挥部里一阵沸腾。这是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如何理解句子“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中的“遥远而亲近”?第6段写海况不佳有什么作用?有同学读到“微笑着进入潜水器”时,对三名潜航员“微笑”的内涵不是很理解。请你结合全文语境推测,三名潜航员为什么会“微笑”?“北京时间4时20分”这一时间有何作用?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 【扩展延伸】第四极—— 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许 晨浩瀚无际的西北太平洋某海域,深蓝色的海水犹如成片成片的“水晶蓝”绸缎,在清晨的阳光里闪烁着明亮而富有质感的光泽。2012年6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和海试队抵达预定海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米级下潜试验。总指挥刘峰在做下潜动员:“为了今天,我们等待了很久……”吹响深海集结号2001年12月7日,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北京友谊宾馆会议室,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这里正在召开竞聘“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组成员会议。几位应聘者陈述过后,主持人宣布:“现在请大洋办的刘峰做应聘报告。”刘峰上台介绍了自己的简历、对专项计划的认识及初步设想。最后,他高声音说道:“世界正在进行蓝色圈地运动,我们中国人不能当看客。形势紧迫,时不我待。如果应聘成功,我一定团结各个单位科研人员,为我国的深潜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会专家认为刘峰的应聘报告有观点、有思路、有信心,他既熟悉研发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来龙去脉,又具有高度的献身祖国深海开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最终,刘峰被任命为总体组组长。回到家,刘峰一直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中,反复默念着王昌龄的绝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心中充满了迎接挑战和机遇的豪情。时间往前推到1984年10月。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正在进行中。“我注意到,您这儿写的‘献给我的祖国’,是吗?”答辩委员会主席看着吴有生博士论文扉页上的一行英文问道。“是的。” “ 那你打算留在英国吗?这里有很好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啊!”“我感谢校方和老师们的厚爱,但祖国更需要我。”吴有生礼貌而坚定地回答。回国后,吴有生1992年出任中船重工702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他将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的领军人物,702所也将负责研制总装“蛟龙”号。66岁的702所研究员徐芑南已退休6年,这次却被破格聘任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这一任职,就是整整10个春秋……[甲]有人说,徐芑南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600米,1000米,3000米,6000米,7000米!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梦想随着潜水器的下潜,不断深入到更蓝更深的海域。有志男儿建奇功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潜水器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中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其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顾秋亮和他的师傅级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人称“顾两丝”的顾秋亮,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凭着“顾两丝”的钳工功力,他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安装“蛟龙”号载人球的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必须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而观察窗的玻璃又异常娇气,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一定要精细,要专注才行。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手中关系着潜水器的存亡啊!”顾秋亮这样说着,眼里含着闪亮的东西。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是他做人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鞭策着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2010年7月,“向九”船队在试验海区进行无动力下潜上浮、接地检测性能复核等试验。专家们安装了一台“接地检测仪”,检测值必须保持在数值1.2以下,才能保证安全。可是,试航员们发现:当进入3000米海深时,检测值偏高,当上浮到1000多米时,检测值恢复正常。如果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器毁人亡。要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冒着极大风险下潜。执行此次任务的于杭、叶聪、杨波,凭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挚爱和对“蛟龙”号安全性能的信心,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不断报警的情况下,镇定自若,勇敢地下潜、下潜……他们冷静观察,对用电设备逐个采取隔离措施,同时继续加大下潜深度,延长报警出现的时间,以求固化故障点……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揪住了这只时隐时现的“幽灵”尾巴。“蛟龙”号顺利返回母船后,电力小组根据他们提供的现象,锁定报警的原因,确定了解决的方案,对症下药,彻底解决了问题。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十年磨一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的这首五言绝句,豪爽之气溢于字里行间。中国人在征服了南极、北极和珠峰高极之后,又成功地进入到地球最深极。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从2002年立项起直至如今第四次海试,全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一天终于来到了!2012年6月24日,刘峰总指挥脸色凝重而坚毅,在简短动员后,他一挥手:“现在我宣布,试航员出发!”3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健步登上平台依次进舱。雨虽然很大,人们的衣服淋透了,内心里却充满了阳光。7时整,指挥部宣布“各就各位”。轨道车移动、挂主缆、起吊、挂龙头缆、解缆等动作一气呵成,潜水器逐渐飘离母船尾部。现场指挥部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着: 1000、2000、6000米,随着深度的增加,刘心成书记的心情也更加凝重:出征以来搏风踏浪迎“玛娃”台风而不畏,遇“古超”气旋尤奋勇;几次受挫,团队逆境而上,挑战极限,一路拼杀……他不敢多想,也没有时间多想。指挥部鸦雀无声。[乙]大家目不转睛,紧紧地盯着显示屏,有人还不时地揉揉眼睛,唯恐看不清闪烁变化的数字:6900米、6935米、6970米……10时55分,“7005米”跳出画面,指挥部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共和国,不,是全世界搭载3人深潜的新纪录。而恰恰就在这一天,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我国“神九”飞船,即将实现与此前发射的太空舱“天宫一号”手控对接。47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展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如今,都变成了现实。胜利凯旋,太平洋的风浪也温柔了许多。深蓝色的海水一波连着一波,泛起了朵朵白亮亮的浪花,如同给英雄的中国海试队献上的鲜花。一只只调皮的海豚浮现在船舷边上,好像是前来迎接的伴游者。迎面遇上的过往货轮,相互之间拉响了汽笛,似乎是向远航归来的人们致敬。(节选自许晨《第四极》,有删改)“ 蛟龙号”第四次深潜试验成功,各路媒体的连篇报道使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报道中普遍提到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有哪些内涵。文中[甲][乙]两处都出现了一串连续的数字,任选一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3. “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蛟龙”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20米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并与当天实现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海空连线,热情赞美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