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教学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词四首》教学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8 15:4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1、《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有何特点?
合作探究
“衡阳雁去”,异在天气寒冷,
“四面边声连角起”,异在塞下特异声音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异在特殊的背景。
特点:奇寒、声杂、城孤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héng
zhàng

qiāng
mèi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峦叠嶂,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定的功绩,归家之日无法预计。羌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战士不能入寐,每日哀伤落泪,直等到头发花白也难以回归。
1、词的上阕运用了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2、词的上阕主要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请描绘画面并分析其作用?
3、词的下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描写方法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加以鉴赏。
诗句鉴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和战士不能入寐,每日哀伤落泪,直等到头发花白也难以回归。
2、归纳概括本词的主题。
《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 ) ,下阕写 ( )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
a、慨叹功业未建;
b、思念家乡。
课堂巩固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1)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
(2)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3)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D
4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C
(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相同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
(2)《渔家傲秋思》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秋思》中描写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 。
(4)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点明地域、时令及词人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秋思》一词中,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5、情景默写填空。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执不同的意见,被逐出朝廷,任杭州通判,三年后,转任密州太守,实质上已被贬官。
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求雨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写作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诵读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老夫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狂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读懂词义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谴冯唐?(召我奔赴战场)(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 字(词眼)统摄全篇。这个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狂”
请用下面句式说话:
我从“ ”可看出词人之狂,狂在 。
品读词情
我从“左牵黄,右擎苍”可看出词人之狂,狂在装备齐全。
不好。“卷”意为“席卷”,既写出了骑马速度之快和千骑奔腾的壮观场面,又表现了出猎者的情绪高昂。“过”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我从 可看出词人之狂,狂在 。
品读词情
“千骑卷平冈”
随从众多
思考:“千骑卷平冈”把“卷”字换成“过”好不好?为什么?
思考: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品读词情
我从 可看出词人之狂,狂在 。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百姓倾城,自比孙权
用典。自比孙权,表达了词人虽已年老,仍有少年狂气,像孙权那样英武有为,意气风发。
品读词情
壮心不已
我从 可看出词人之狂,狂在 。
“鬓微霜,又何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令人想到:
思考: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品读词情
我从 可看出词人之狂,狂在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自比魏尚
用典。自比魏尚,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家建功立业。
我从 可看出词人之狂,狂在 。
品读词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挽弓射箭,杀敌报国
思考: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典。表达了词人想要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品读“太守”
再次品析全词,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太守?请结合词句略作赏析。
威风凛凛的太守。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千骑卷平冈”,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受百姓爱戴的太守。全城的百姓都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可见太守多受百姓爱戴、敬爱啊。
英武不凡的太守。太守为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老当益壮的太守。两鬓已斑白,但还不服老,认为自己仍有用武之地。
雄心勃勃、保家卫国的英雄太守。“会挽雕弓……”希望能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本文是一首 词,词的上阕记叙了 ,词的下阕抒发了 ,“ ”字统摄全文,运用了 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渴望 的感情。
课堂小结
豪放
受到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出猎盛况
用典

报国之志
手法鉴赏
《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文的“狂”有什么联系?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请你在上阕中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2.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找出表现作者必致强敌于死地的抱负的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鬓微霜,又何妨!”
3.找出表现作者希望再展宏图为国立功的句子。
随堂检测
1、这首词从情感、题材、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犷、豪放的,体现了词人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
2、“锦帽”“貂裘”“千骑”都是实写,突出狩猎大军席卷平冈的盛大声势。( )
3、“何日遣冯唐”一句化用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许,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
4、“西北望,射天狼”表明了词人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
随堂检测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词牌名
题 目

豪壮、雄壮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文题解读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他一生以抗金报国自任,理想不能实现,遂将满腔忠愤全寄予词。其词悲壮豪放,词风慷慨悲壮,抒发爱国精神,且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和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作者简介
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促膝畅谈,谈起时局形势,共商抗金北伐大计。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作此词寄陈亮,以共勉。
创作背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酒醉里,我挑灯观赏宝剑,梦醒后只听到军营中号角声声。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沙场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
读懂词义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嘶鸣,弓弦紧绷发出震雷般的响声。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只可惜自己已经白发丛生了!
读懂词义
1、题目中说道这是一首壮词,那么上下阕各“壮”在何处?
合作探究
雄壮
壮烈
豪壮
合作探究
2、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联系前文思考这是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虚实结合
对比
诗歌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 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 的宏大抱负和
的悲愤。
醉里挑灯看剑
抗敌报国、建功立业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1.表现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借酒浇愁,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的句子是: , 。
2.描写投入战斗,英勇杀敌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3.本词中表达词人渴望建功立业雄心壮志的句子: , 。
4.面对入侵的外敌、破碎的山河、无用的朝廷,辛弃疾感到悲伤、痛心,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感慨“ , , 。”壮志难酬之情跃然纸上。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马作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天下事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弓如霹雳弦惊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课堂检测
5、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上片描述军旅生活。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羡慕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B.下片前四句描述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达到此词的最强音,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C.最后一句戛然而止,但遗音缭绕,余味无穷,充满了作者壮心未遂的抑郁与愤慨。
D.此词之所以叫“赋壮词”,是因为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种种情境都极其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婉约、纤巧。
D
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为何了不起的女性屈指可数?
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
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 无才便是德
封建制度对女性如此奴役,为何仍有女性名垂青史?
不可屈服的灵魂,向死而生的美好追求
新课导入
满江红
秋瑾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有《秋瑾集》传世。
识秋瑾
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小住京华,早又是 中秋佳节。为篱下 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 终破楚,八年风味 徒思浙。苦将侬 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 谁识我?英雄末路 当磨折。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读秋瑾
nóng
wèi
é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点明地点
点明时间
透露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暂住在北京,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
懂秋瑾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懂秋瑾
用典。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实写秋色,实则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矛盾心情。
出自陶渊明诗《饮酒》”采菊东篱下“
出自李清照词《醉花阴》”人比黄花瘦“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懂秋瑾
指当时的国家局势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军破楚一样,冲破了家庭牢笼,结婚以来八年的感受,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
指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用典。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的喜悦心情。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我为上天强行使我成为女子而苦恼,我很不甘心做女子!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
用“列“与”烈”两个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描绘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她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万丈豪情(凌云壮志)。
我虽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
懂秋瑾
为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懂秋瑾
想想平生,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表明自己是一个直率的人,有血性的人,热心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的苦闷心情。身处这样的环境,怎么能不受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寻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懂秋瑾
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自白居易诗词《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典:化用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的苦闷心情。表明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归纳上下片的内容。
2、归纳概括文章主旨。
合作探究
上阙:冲破家庭牢笼既喜又忧
下阙:胸怀凌云壮志却难觅知音
《满江红》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参加革命前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尽显巾帼英雄的豪迈气概。
主旨概括
满江红·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拓展补充
表达出岳飞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和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
写景或叙事 抒情 总体
《渔家傲 秋思》
《江城子 密州出猎》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 塞下秋景:
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出猎盛况:雄壮开阔
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
杀敌报国
回忆军旅生活:
豪放激烈、
具有英雄气概
渴望建功立业,
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
(1)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2)风格:开阔、雄壮。
不同:
感情的侧重点略不同
对比研讨
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回顾过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