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重难考点】专题06 数与式综合检测(培优版)(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重难考点】专题06 数与式综合检测(培优版)(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4-08 21:49: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数与式综合检测(培优版)
考试范围:数与式;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
1.给出下列实数:,,,,,,,,其中无理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数学文化)我国古代用算筹(小棍形状的记数工具)正放表示正数,斜放表示负数.如图,图1可列式计算为,由此可推算图2可列的算式为(  )

A. B. C. D.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数精确到千位是 B.按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其原数是
C.近似数精确到十分位 D.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精确到千分位
4.若的整数部分为a,小数部分为b,则数轴上表示实数a,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
A. B. C. D.
5.若x,y都是实数,且,则的值是( )
A. B. C.2 D.
6.估计的值应在( )
A.5和6之间 B.6和7之间
C.7和8之间 D.8和9之间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与互为倒数
B.若则
C.若与是同类二次根式,则与3不一定相等
D.若,则
8.下列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
A.a(x-y)=ax-ay B.(x+1)(x+3)=x2+4x+3
C.x2+2x+1=(x-1)2 D.x3-4x=x(x+2)(x-2)
9.若有理数a,b满足,则( )
A.3或 B.3或 C.1或 D.1或
10.将图1中周长为36的长方形纸片剪成1号、2号、3号、4号正方形和5号长方形,并将它们按图2的方式放入周长为55的长方形中,则没有覆盖的阴影部分的周长为(  )

A.18 B.26 C.34 D.46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二、填空题
11.若一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和,则这个正数是 .
12.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 ,a叫做被开方数.强调条件:a≥0、≥0,也就是说二次根式具有 .
13.分解因式:
① ;
② ;
③ .
14.已知x能使得有意义,则点P(x+2,x﹣3)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在第 象限.
15.若,则 .
16.已知是两两不相等的实数,且满足,则的值为 .
评卷人得分
三、解答题
17.(1)计算:;
(2)解不等式组:
18.已知最简二次根式与是同类二次根式,且,求的值.
19.阅读理解:
例题:已知实数满足,求分式的值.
解:.
的倒数
(1)已知实数满足,求分式的值.
(2)已知实数满足,求分式的值.
20.已知a,b,c满足.
(1)求a,b,c的值;
(2)试问:以a,b,c为三边长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如果能,请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不能构成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21.细心观察图形,认真分析各式,然后解答问题:





(1)请用含有n(n为正整数)的等式表示上述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计算说明它是第几个三角形?
(3)求出的值.
22.已知a,b,c,d都是互不相等的正数.
(1)若,,则 , (用“>”,“<”或“=”填空);
(2)若请判断和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3)令若分式的值为3,求t的值.
23.观察下列等式:
回答下列问题:
(1)化简: (无需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化简: (为正整数)
(3)利用上面所揭示的规律计算(无需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4.如图,O是数轴的原点,A、B是数轴上的两个点,A点对应的数是,B点对应的数是8,C是线段上一点,满足.
(1)求C点对应的数;
(2)动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M到达C点后停留2秒钟,然后继续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到B点后停止.在点M从A点出发的同时,动点N从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匀速向左运动,一直运动到A点后停止.设点N的运动时间为t秒.
①当时,求t的值;
②在点M,N出发的同时,点P从C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点P与点M相遇后,点P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P与点N相遇后,点P又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到A点后停止.当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
25.我们定义:形如(m,n不为零),且两个解分别为,的方程称为“十字分式方程”.
例如为十字分式方程,可化为,∴,.
再如为十字分式方程,可化为.∴,.
应用上面的结论解答下列问题:
(1)若为十字分式方程,则______,______.
(2)若十字分式方程的两个解分别为,,求的值.
(3)若关于x的十字分式方程的两个解分别为,(,),求的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数与式综合检测(培优版)
考试范围:数与式;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
1.给出下列实数:,,,,,,,,其中无理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无理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一定要同时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是整数与分数的统称.即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本题根据无理数的定义求解即可.
【详解】解:∵,,
∴无理数有:,,共3个.
故选B.
2.(数学文化)我国古代用算筹(小棍形状的记数工具)正放表示正数,斜放表示负数.如图,图1可列式计算为,由此可推算图2可列的算式为(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根据正放表示正数,斜放表示负数,列式计算即可.
【详解】解:4个小棍正放表示4,3个小棍斜放表示,
因此图2可列的算式为,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有理数的加减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数精确到千位是 B.按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其原数是
C.近似数精确到十分位 D.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精确到千分位
【答案】A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说法可以写出正确的结果,单后对照,即可得到哪个选项是正确.
【详解】解:、将数50340精确到千位是,正确;
、按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其原数是504000,故该选项错误;
、近似数117.08精确到百分位,故该选项错误;
、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8.1750精确到万分位,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科学记数法和有效数字,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科学记数法和有效数字的含义.
4.若的整数部分为a,小数部分为b,则数轴上表示实数a,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根据无理数的估算求出a、b的值,再根据数轴的定义即可得.
【详解】解:∵,
∴,
∴的整数部分为3,小数部分为,
∴,,
∴,
∴数轴上表示实数a,两点之间的距离,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估算,正确估算出的取值范围是解题关键.
5.若x,y都是实数,且,则的值是( )
A. B. C.2 D.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代入求值,解题关键在于求出x,y的值.
【详解】解:由题可知,
解得,
∴,
∴,
故选C.
6.估计的值应在( )
A.5和6之间 B.6和7之间
C.7和8之间 D.8和9之间
【答案】B
【分析】先化简,然后估算即可.
【详解】解:,
∵,
∴,即
故估计的值应在6和7之间.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估算,估算无理数大小要用逼近法.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求无理数的近似值.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与互为倒数
B.若则
C.若与是同类二次根式,则与3不一定相等
D.若,则
【答案】C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计算判断即可.
【详解】A.,不是互为倒数,选项错误;
B.若,由于,则,选项错误;
C.若与是同类二次根式,则与3不一定相等,选项正确;
D.由可得,结合可得,,则,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熟记相关概念是解题是解题的关键.
8.下列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
A.a(x-y)=ax-ay B.(x+1)(x+3)=x2+4x+3
C.x2+2x+1=(x-1)2 D.x3-4x=x(x+2)(x-2)
【答案】D
【分析】利用因式分解的定义: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乘积的形式,进行判定即可.
【详解】解:A.a(x-y)=ax-ay,并非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乘积的形式,不符合题意;
B.(x+1)(x+3)=x2+4x+3,并非将多项式转化为整式乘积的形式,不符合题意;
C.x2+2x+1=(x-1)2,非恒等变形,等式不成立,不符合题意;
D.x3-4x=x(x+2)(x-2),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因式分解的定义,利用因式分解的定义进行判定是解题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等式变形需要符合恒等变形.
9.若有理数a,b满足,则( )
A.3或 B.3或 C.1或 D.1或
【答案】B
【分析】根据已知得出a、b同号,分为两种情况:①当,时,②当,时,去掉绝对值符号求出即可.
【详解】解:∵,
∴,同号,
①当,时,则;
②当,时,则;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应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除法运算,运用分类讨论,注意:当时,,当时,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将图1中周长为36的长方形纸片剪成1号、2号、3号、4号正方形和5号长方形,并将它们按图2的方式放入周长为55的长方形中,则没有覆盖的阴影部分的周长为(  )

A.18 B.26 C.34 D.46
【答案】D
【分析】设1号正方形的边长为x,2号正方形的边长为y,则3号正方形的边长为,4号正方形的边长为,5号长方形的长为,宽为,根据图1中长方形的周长为36,求得,根据图2中长方形的周长为55,求得AB=,没有覆盖的阴影部分的周长为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设1号正方形的边长为x,2号正方形的边长为y,则3号正方形的边长为,4号正方形的边长为,5号长方形的长为,宽为,
由图1中长方形的周长为36,可得,,解得:,
如图,图2中长方形的周长为55,

∴,
∴,
根据题意得:没有覆盖的阴影部分的周长为四边形的周长,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加减的应用,设出未知数、正确列代数式表示各线段的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二、填空题
11.若一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和,则这个正数是 .
【答案】25
【分析】根据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的值,即可确定出这个正数.
【详解】解:根据题意得:,
解得:,
则这个正数为.
故答案为:25.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方根,熟练掌握平方根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12.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 ,a叫做被开方数.强调条件:a≥0、≥0,也就是说二次根式具有 .
【答案】二次根式 ,双重非负性
【解析】略
13.分解因式:
① ;
② ;
③ .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了综合提公因式与公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是解题的关键.
①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即可;②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即可;③先提公因式,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即可.
【详解】①解:;
故答案为:;
②解:;
故答案为:;
③解:,
故答案为:.
14.已知x能使得有意义,则点P(x+2,x﹣3)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在第 象限.
【答案】二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列出不等式,求出x的范围,根据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解答.
【详解】解:由题意得,x+1≥0,2﹣x≥0,
解得,﹣1≤x≤2,
则x+2>0,x﹣3<0,即点P(x+2,x﹣3)在第四象限,
故点P(x+2,x﹣3)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在第二象限,
故答案为:二.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掌握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是解题的关键.
15.若,则 .
【答案】
【分析】先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的值,代入求值即可.
【详解】解:∵,
∴,,
解得:,,
∴,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以及立方根、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以上基础知识的应用.
16.已知是两两不相等的实数,且满足,则的值为 .
【答案】
【分析】根据被开方数是非负数,确定出,,代入原式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解:,,是两两不相等的实数且满足,
又 ,
,,,,
原式.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根式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确定出,,记住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这个隐含条件,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评卷人得分
三、解答题
17.(1)计算:;
(2)解不等式组:
【答案】(1)-2;(2)
【详解】解:(1)原式.
(2)
解不等式①,得,解不等式②,得,
∴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18.已知最简二次根式与是同类二次根式,且,求的值.
【答案】
【分析】由最简二次根式与是同类二次根式得出关于的方程
再由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得出关于和的关系,组成方程组,然后解得的值,再化简需要求解的式子,最后代入的值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由题意得:
整理得:
把②③代入①得:
解得:
代入②得:,
代入③得:
原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完全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根据性质特点列出方程组是关键.
19.阅读理解:
例题:已知实数满足,求分式的值.
解:.
的倒数
(1)已知实数满足,求分式的值.
(2)已知实数满足,求分式的值.
【答案】(1)
(2)
【分析】(1)根据,先求出的倒数,即可确定分式的值;
(2)根据,可得,先求出的倒数,进一步可得分式的值.
【详解】(1)解:∵,
∴的倒数,
∴;
(2)解:∵,
∴,
∴的倒数

∴.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值,理解给定的例题中求分式的值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0.已知a,b,c满足.
(1)求a,b,c的值;
(2)试问:以a,b,c为三边长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如果能,请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不能构成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
【分析】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本题中证明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可求出、、的值;
(2)首先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利用面积公式求解.
【详解】(1)根据题意得:,,,
解得:,,.
(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



以、、为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是:.
21.细心观察图形,认真分析各式,然后解答问题:





(1)请用含有n(n为正整数)的等式表示上述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计算说明它是第几个三角形?
(3)求出的值.
【答案】(1),
(2)第32个三角形
(3)
【分析】(1)由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解;
(2)利用(1)的规律代入求出即可;
(3)算出第一到第九个三角形的面积后求和即可.
【详解】(1)解:因为每一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
∴;
(2)当时,有:,
解之得:
即:说明它是第32个三角形;
(3)
即:的值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以及二次根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看清楚相邻两个三角形的各个边之间的关系.
22.已知a,b,c,d都是互不相等的正数.
(1)若,,则 , (用“>”,“<”或“=”填空);
(2)若请判断和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3)令若分式的值为3,求t的值.
【答案】(1)=;=;(2),理由见解析;(3)
【分析】(1)由,,得到a=2b,c=2d,代入化简即可得到结论;
(2)设,则,得到a=bt,c=dt,代入化简即可得到结论;
(3)由已知得到:a=ct,b=dt.代入分式,化简后解方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
∴a=2b,c=2d,
∴,.
故答案为:==;
(2)=.理由如下:
设,则,
∴a=bt,c=dt,
∴,

∴=;
(3)∵,
∴a=ct,b=dt.
∵2=3,
∴.
解得:t=.
经检验:t=是原方程的解.
【点睛】本题考查了比例的性质以及解分式方程.设参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观察下列等式:
回答下列问题:
(1)化简: (无需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化简: (为正整数)
(3)利用上面所揭示的规律计算(无需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答案】(1) (2) (3)
【分析】(1)根据已知得出式子变化规律写出答案即可;
(2)进而由(1)的规律得出答案;
(3)利用发现的规律化简各式进而求出即可.
【详解】解:(1);
故答案为:;
(2);为正整数);
故答案为:;
(3)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分母有理化,正确发现式子中变化规律是解题关键.
24.如图,O是数轴的原点,A、B是数轴上的两个点,A点对应的数是,B点对应的数是8,C是线段上一点,满足.
(1)求C点对应的数;
(2)动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M到达C点后停留2秒钟,然后继续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到B点后停止.在点M从A点出发的同时,动点N从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匀速向左运动,一直运动到A点后停止.设点N的运动时间为t秒.
①当时,求t的值;
②在点M,N出发的同时,点P从C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点P与点M相遇后,点P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点P与点N相遇后,点P又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到A点后停止.当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
【答案】(1)4
(2)①或;②t的值为或或5.5
【分析】(1)根据A点,B点对应的数,得到,根据与的比值,得到,,得到C点对应的数是;
(2)①当M、N未相遇, M表示的数是, N表示的数是,得到,解得;当M、N相遇后,M在上运动,M表示的数是, N表示的数是,得到,解得;②当P与M还未第一次相遇时,P表示的数是,M表示的数是,N表示的数是,得到,解得,此种情况不存在;当P与M第一次相遇后,相遇后P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在未遇到N前,P表示的数是,得到,解得;当P与N相遇后,未与M第二次相遇时,P表示的数是,,解得;当P与M在点C处第二次相遇后直到到达A点前,P表示的数是, M表示的数是4,得到,解得,根据,得到这种情况不存在;当P运动到A后,若N为的中点,此时,,解得.
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动点问题,熟练掌握数轴上动点表示的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相遇与追及问题,列代数式,列方程,分类考虑动点的位置,是解题关键.
【详解】(1)∵A点对应的数是,B点对应的数是8,
∴,
∵,
∴,,
∴C点对应的数是,
答:C点对应的数是4;
(2)①∵运动t秒时,
当M、N未相遇,则M在上运动,M表示的数是,N在上运动,N表示的数是,
∴,
解得,
当M、N相遇后,M在上运动,M表示的数是,N在上运动,N表示的数是,
∴,
解得,
综上所述,t的值为或;
②当P与M还未第一次相遇时,P表示的数是,M表示的数是,N表示的数是,

∴,
解得(舍去),此种情况不存在,
由已知得,P与M在时第一次相遇,相遇后P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在未遇到N前,P表示的数是,
∴,
解得,
由已知可知,当P与M在表示1的点处相遇,此时N运动到表示7的点处,再经过秒,即时,P与N相遇,此时M正好运动到C,P与N相遇后又立即掉头按原速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未与M第二次相遇,此时P表示的数是,
∴,
解得,
当P与M在点C处第二次相遇后直到到达A点前,P表示的数是,M在C点处,M表示的数是4,
次情况,
∴,
解得,不合,
∴这种情况不存在,
当P运动到A后,若N为的中点,此时,
∴,
解得,
综上所述,t的值为,或,或5.5.
25.我们定义:形如(m,n不为零),且两个解分别为,的方程称为“十字分式方程”.
例如为十字分式方程,可化为,∴,.
再如为十字分式方程,可化为.∴,.
应用上面的结论解答下列问题:
(1)若为十字分式方程,则______,______.
(2)若十字分式方程的两个解分别为,,求的值.
(3)若关于x的十字分式方程的两个解分别为,(,),求的值.
【答案】(1),
(2)
(3)2022
【分析】(1)将方程改写成,再根据十字分式方程的定义作答即可;
(2)先根据十字分式方程的定义求出,再化简得,最后代入计算求解即可;
(3)先根据十字分式方程的定义以及、、的取值范围求出,,即,,然后代入求解即可.
【详解】(1)解:方程是十字分式方程,可化为,

故答案为:,.
(2)解:十字分式方程的两个解分别为,,

∵ ,
∴原式 .
(3)解:方程是十字分式方程,可化为,
∴,,
∵,,
∴,,即,,
代入得,,
∴的值为2022.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运算,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求值、因式分解的应用等知识点,理解十字分式方程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