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台湾问题的由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通过分析史料和相关案例,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时间轴梳理等方法,探究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的变化,提升历史比较和分析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受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增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认识到 “台独” 分裂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危害,激发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使命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对台基本方针;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理解台湾问题的实质;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内容:播放诗歌朗诵《乡愁》,展示歌曲相关背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歌中 “一湾浅浅的海峡” 指的是什么?诗中反映的海峡两岸处于何种状态? 大家可以结合对台湾的了解,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思考。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回忆地理知识,明确海峡的地理位置;联系历史背景,思考余光中创作这首诗时两岸的政治关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过渡语:大家的思考很有深度。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4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二)新课讲授
1. 台湾问题由来
(1)历史回顾
展示内容:展示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隋朝隋炀帝派人到达琉球、元朝澎湖巡检司辖琉球、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台湾府隶属福建省、《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等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提问: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台湾自古以来与大陆有着怎样的联系? 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变化。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件中,总结台湾在不同阶段与大陆的行政隶属、人员往来等方面的联系;帮助学生梳理时间脉络,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历史渊源。
过渡语:了解了台湾的历史,我们再看看近代以来台湾经历的几次分离。
(2)三次分离
展示内容:展示 1624 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 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的相关资料。
教师提问:台湾经历的这三次分离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前两次分离与 1949 年的分离有本质区别吗?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国际形势、国内政治局势等方面分析每次分离的背景;对比前两次被外国侵占和 1949 年因内战导致的分离,明确前两次是外敌入侵,而 1949 年是中国内政问题。
过渡语:通过对比,我们知道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那它们的区别具体在哪里呢?
(3)与港澳问题区别
展示内容:展示关于台湾问题的相关资料,突出两者形成原因的不同。
教师提问: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影响?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形成原因入手,分析港澳问题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而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问题;思考这种本质区别在解决方式、涉及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过渡语:明确了台湾问题的特殊性,那么我国是如何制定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的呢?
2.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方针演变
展示内容: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台方针的资料,包括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方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方针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梳理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分析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的转变原因;从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国际形势的变化等方面思考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方针提出的背景。
过渡语:在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方针的指引下,两岸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2)两岸关系变化
展示内容:展示 197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1987 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 “三不政策”、1992 年两岸达成 “九二共识”、1993 年汪辜会谈等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提问:这些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九二共识” 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打破隔绝、促进交流、推动和平统一进程等方面分析每个事件的影响;明确 “九二共识” 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从维护两岸关系、促进交流合作等角度理解其意义。
过渡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关系在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了新的进展。
3.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新举措与新进展
展示内容:展示 1995 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 年通过《反国家分裂法》,2005 年胡锦涛会见连战,2008 年两岸达成 “三通” 等相关资料。
教师提问:这些举措和事件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反国家分裂法》的通过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加强两岸交流、促进经济合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方面分析各项举措的作用;从法律层面、对 “台独” 势力的威慑等角度理解《反国家分裂法》的意义。
过渡语:进入新时代,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推进祖国完全统一也有了新的方略。
4. 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1)新时代的发展
展示内容:展示 2015 年习马会、两岸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图片和数据,以及《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的相关内容。
教师提问:习马会对两岸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从经济、文化交流的数据和事例中,你能看出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吗?白皮书强调的对台工作方向是什么?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历史意义、对两岸交流合作的推动等方面分析习马会的意义;通过观察经济、文化交流的数据和事例,总结两岸关系日益密切的趋势;从白皮书内容中提取对台工作方向的关键信息。
过渡语:在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阻碍因素,我们来分析一下。
(2)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展示内容:展示 “台独” 势力活动、国际反华势力干涉的相关资料,以及中国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师提问:影响两岸和平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面对这些因素,我国采取了哪些应对策略?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祖国统一做些什么?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内部 “台独” 势力和外部国际反华势力两个方面分析阻碍因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总结我国的应对策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行动等方面思考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的方式。
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海峡两岸的交往有了全面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三)课堂小结
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台湾问题的由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台湾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两岸关系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发展阶段?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台湾问题的由来与解决方针的制定、两岸关系发展与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总结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两岸统一面临一些挑战,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共同期待祖国统一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四)中考链接(真题练习)
1.(2023·四川达州·中考真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首《望大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C.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
D.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2.(2023·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 )
A.五项原则 B.“九二共识”
C.八项主张 D.“三通”协议
3.(2023·辽宁大连·中考真题)图片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下列图片体现的共同内容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4.(2023·湖南邵阳·中考真题)2023年3月,中国台湾地区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并宣读祭文。其祭文写道:“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这体现马英九等台湾同胞( )
①有浓厚民族认同感 ②主张两岸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③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④倡导两岸和平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BDC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丰富的史料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海峡两岸的交往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课堂参与度较高。但在分析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及应对策略时,部分学生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 “台独” 势力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刻,在小组讨论中难以全面分析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更多时事案例和深度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时间把控上,部分教学环节的讨论时间略显紧张,导致学生的观点未能充分表达。后续教学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