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易错题19不会审题,不会捕捉选项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之选择题)(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易错题19不会审题,不会捕捉选项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之选择题)(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8 19:57:20

文档简介

易错题19 不会审题,不会捕捉选项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之选择题)
目 录
01 易错陷阱(两陷阱)
【陷阱一】对选项中的关键词不敏感
【陷阱二】没有找到设错点
02 避坑攻略&例析
【攻略一】字句解读歪曲原意——从“字句解说”的角度辨析错误
【攻略二】典故形象分析不当——从典故、意象、意境的角度辨析错误
【攻略三】情感观点剖析有误——从思想情感角度辨析错误
【攻略四】表达技巧判断有误——从表达技巧角度辨析错误
【攻略五】语言风格鉴定不准——从语言风格角度辨析错误
03 易错通关
古代诗歌阅读之选择题
古代诗歌阅读之选择题,通常涵盖了对诗歌内容、情感、意象、语言风格以及作者背景等多个方面的考察。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具备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准确捕捉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对诗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可以检验考生对诗歌鉴赏的基本功和综合能力,是提升古代诗歌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
★易错陷阱一:对选项中的关键词不敏感
★易错陷阱二:没有找到设错点
【攻略一】字句解读歪曲原意——从“字句解说”的角度辨析错误
【例题1】(2023·陕西西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石泉①
李绅
序:在惠山寺松竹之下,甘爽,乃人间灵液,清澄鉴肌骨,含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
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微渡竹风涵淅沥,细浮松月透轻明。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②。
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③今化醒泉清。
【注释】①石泉,是无锡的惠山泉,有“天下第二泉”之称。②玉英,传说中神仙的饮品。③浴池,指梵宫中的浴池,传说中菩萨洗澡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泉水之清和周围的景色之美。
B.喝茶离不开水,好茶须有好水,这首诗对无锡惠山寺的石泉之水表达了赞美之情。
C.诗人认为,神仙喝的甘甜的“玉英”,就是用石泉的水烹煮香茶的嫩芽做成的。
D.本诗写用惠山泉水烹茶,与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异曲同工。
规避陷阱:对选项中的关键词不敏感。
【答案】1.C
【导语】这首诗通过细致的视听描写展现出惠山寺石泉水的清澈甘爽,周围松竹的青翠以及月光与秋露的灵动,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泉水与神仙饮品关联,表达对石泉水的赞美,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赞赏与热情。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就是用石泉的水烹煮香茶的嫩芽做成的”错误。这是诗人想象用石泉的水烹煮嫩芽,茶汤就像神仙喝的“玉英”。意在表现泉水的甘甜香美。
故选C。
【攻略二】典故形象分析不当——从典故、意象、意境的角度辨析错误
【例题2】(2024·上海杨浦·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赠傅都曹别
【南朝】鲍照
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
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
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
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
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
下列对本诗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A.画面温暖亲切 B.意境萧瑟朦胧
C.描写虚实结合 D.语言显豁多讽
规避陷阱:没有找到设错点。
【答案】C
【导语】这首诗通过鸿雁相集、风雨隔绝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而朦胧的意境。诗人借轻鸿与孤雁的邂逅相亲,表达了对友人惜别的深情。诗中以景寓情,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传达内心的离愁别绪,语言含蓄而蕴藉。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诗中描绘的画面并不温暖亲切。从“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等句可以看出,诗人营造的是一种寒冷、忧愁的氛围。落日下的江渚带着寒意,愁云在天空中聚集,这些景象都没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所以该项不符合诗的意境。
B.诗中虽有“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这样体现冷寂、忧愁情绪的诗句,但前半部分“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描绘的是轻快的相遇场景,并非全诗都笼罩在萧瑟氛围中。 诗中虽有“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这样的回忆内容,带有一定的模糊感和如梦似幻的意味,但大部分意象和场景较为具体明确,如鸿、雁的活动,落日、川渚的景象,以及自己不能翔而徘徊的状态等,整体上没有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所以这个选项是不恰当的。
C.“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描绘眼前景象,暗示相遇场景。“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是当下环境和自身状态的真实刻画。 以上是实写。“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回忆过去相聚时光,与现在对比。这是虚写。所以这个选项是恰当的。
D.诗中的语言是比较含蓄的。诗人主要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和比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愁和个人困境,没有直白地表达讽刺的意思,所以该项也不符合诗的特点。
故选C。
【攻略三】情感观点剖析有误——从思想情感角度辨析错误

【例题3】(2024·河南新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九日
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茱萸竞相生长,想要像前人一样在重阳写诗,有引用前贤九日诗典故的意味。
B.宋玉悲秋无限,陶潜醉酒忘尘,诗人在怜悯他们的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
C.“绿鬓”运用借代手法,指青年,他们追随世俗,但诗人更爱菊花能忍受严寒的摧折。
D.尾联表面说诗人登高的几分狂会惹来襄阳小儿笑话,实则写诗人内心坚定,不惧嘲笑。
规避陷阱:没有找到设错点。
【答案】B
【导语】范仲淹的《九日》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和生命意义的思索。诗中通过对比宋玉的多愁善感和陶潜的醉意悠然,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志趣高洁的情怀。最后,诗人以坦然的自嘲,展现出一种不惧世俗嘲讽的豁达“狂”态,凸显出内心的坚定与从容。诗歌用典自然贴切,寓意深长,体现出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怜悯他们”理解错误,颔联并无怜悯陶潜之意,表达了诗人与宋玉、陶渊明的不同,既不悲秋,也不出世,而是自有胸怀。
故选B。
【攻略四】表达技巧判断有误——从表达技巧角度辨析错误

【例题4】(2024·上海浦东新·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郊 行
[宋]刘克庄
薄有西风意,郊行得自娱。
山晴全体出,树老半身枯。
林转亭方见,江侵路欲无。
何妨桥缆断,小艇故堪呼。
下列对本诗艺术手法理解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郊游目的,统领全诗。
B.中间两联移步换景,有动态感和空间感。
C.诗歌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描写。
D.本诗意境开阔深远,语言平实而有意趣。
规避陷阱:没有找到设错点。
【答案】A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郊游的景象和情趣。首句借西风引出秋意,点明郊游主题。中间两联通过移步换景描绘了山体、老树与江水的变化,表现四周的自然景观和诗人愉悦的心境。尾句则通过轻松的笔调展示了即使桥缆断裂也无妨的豁达心态,整体风格简洁明快,充满意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中间两联移步换景”错误,颔联“山晴全体出”是对天晴后群山显现出来的整体景色描写,用“出”写山“显现”出来具有动态美和空间层次感;“树老半身枯”写山上的树,是具体景物的描写。这两句写景点面结合,不属于移步换景。
C.“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描写”错误,诗中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景,没有明显的听觉、触觉描写内容。
D.“本诗意境开阔深远”错误,本诗意境相对比较清新自然,并没有体现出开阔深远。
故选A。
【攻略五】语言风格鉴定不准——从语言风格角度辨析错误

【例题5】(2024·山西·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
(宋)孔平仲
寂历帘栊①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②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冷清。帘栊:窗帘和窗牖。 ②准拟:料想。
下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帘和窗牖在深夜依然历历在目,暗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B.梦中响起戍墙铃声,反衬诗人现实生活中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C.雨前“狂风送雨”和雨后“淡月笼云”对比,突出雨后的清幽。
D.秋声堕叶与秋夜流萤,渲染残败冷清之景,抒发凄冷孤独之情。
规避陷阱:对选项中的关键词不敏感。
【答案】C
【导语】这首《霁夜》通过描绘雨后夜景,将寂寥深夜的清凉意境和秋日的微凉感受相结合。“寂历帘栊”“淡月笼云”展现静谧幽美,流萤伴秋叶增添自然生动。尾联透过“洗出庐山万丈青”的期冀,表达出对晴明清新的期待和生活中的希冀。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暗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错,“寂历帘栊深夜明” 是说寂静冷清的窗帘和窗牖在深夜被月光照亮,这是诗人醒来看到的场景,并非暗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B.“反衬诗人现实生活中功业无成、壮志难酬”错,“睡回清梦戍墙铃” 只是诗人从梦中醒来听到戍墙铃响,没有体现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情感。
D.“渲染残败冷清之景,抒发凄冷孤独之情”错,“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营造的是一种秋夜的清幽氛围,而非残败冷清、凄冷孤独的意境。这里的秋声、堕叶、凉意、流萤等意象组合,更多地是展现秋夜的静谧和自然之美。
故选C。
(2024·贵州六盘水·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两句,看似在赞美所处时代政治开明,实则暗示了綦毋潜参加科举的社会大背景,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B.“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两句运用“东山客”“采薇”的典故,既写出了綦毋潜的隐士身份,又点明他因应举而放弃隐居生活。
C.“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两句,通过描写綦毋潜往返于江淮和京洛之间的经历,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展现了其求仕的艰辛过程。
D.“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两句,诗人以自身的经历安慰綦毋潜,告诉他落第只是偶然,不要因此而觉得世间没有知音徒自感伤。
【答案】A
【导语】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融情于景,以平和的语调表达对友人落第后归乡的深切慰藉。诗中巧用典故,描绘了东山隐士的淡泊和世事艰辛的对比。结尾处写出逆境中仍需自信和乐观,不隐含批判,而是对知音的珍惜,层次分明,意蕴丰富。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有一定的讽刺意味”错,这两句诗是说: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这是对綦毋潜的劝勉,鼓励他积极入世进取,不存在讽刺意味。
故选A。
(2024·河南·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只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B.诗人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所思所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本诗语言淡雅而含蓄,但情真意切饶有韵味。
D.本诗即景抒怀,且巧用典故来表达所思所感。
【答案】D
【导语】《晚次鄂州》描绘旅途的孤寂与乡愁。晴朗天气彰显行程遥远,估客与舟人的行为隐喻动荡不安,三湘秋色和明月下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因战乱而失去旧业的无奈,最后在鼓鼙声中表现了其内心的惆怅与忧虑。情景交融,意蕴丰富。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巧用典故”错,整首诗没有使用典故来抒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眼前的实景(如“云开远见汉阳城”)、船上人的活动(“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以及自己的心理描写(“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等来直接抒发情感。
故选D。
(2024·上海·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
(宋)孔平仲
寂历帘栊①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②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冷清。帘栊:窗帘和窗牖。 ②准拟:料想。
下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帘和窗牖在深夜依然历历在目,暗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B.梦中响起戍墙铃声,反衬诗人现实生活中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C.雨前“狂风送雨”和雨后“淡月笼云”对比,突出雨后的清幽。
D.秋声堕叶与秋夜流萤,渲染残败冷清之景,抒发凄冷孤独之情。
【答案】C
【导语】这首《霁夜》通过描绘雨后夜景,将寂寥深夜的清凉意境和秋日的微凉感受相结合。“寂历帘栊”“淡月笼云”展现静谧幽美,流萤伴秋叶增添自然生动。尾联透过“洗出庐山万丈青”的期冀,表达出对晴明清新的期待和生活中的希冀。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暗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错,“寂历帘栊深夜明” 是说寂静冷清的窗帘和窗牖在深夜被月光照亮,这是诗人醒来看到的场景,并非暗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B.“反衬诗人现实生活中功业无成、壮志难酬”错,“睡回清梦戍墙铃” 只是诗人从梦中醒来听到戍墙铃响,没有体现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情感。
D.“渲染残败冷清之景,抒发凄冷孤独之情”错,“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营造的是一种秋夜的清幽氛围,而非残败冷清、凄冷孤独的意境。这里的秋声、堕叶、凉意、流萤等意象组合,更多地是展现秋夜的静谧和自然之美。
故选C。
(2025·河北邯郸·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注】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注】绛帻鸡人:天将亮时,古代宫中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选用“鸡人”报晓和尚衣局官员进献礼服两个细节,营造了早朝庄严肃穆的氛围。
B.颔联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勾勒了“早朝”气势,万国为皇帝呈上华服冠冕,彰显了大唐气象。
C.“日色”一句写日色才临,仪仗即动,“临”和“动”两字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炼字技巧。
D.“香烟”句中飘忽的轻烟、天子衣物上闪动的锦绣龙纹光泽等内容,描绘出皇家生活的奢侈。
【答案】D
【导语】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绘,将早朝的场景如实展现。诗中运用“鸡人”报晓、礼服进献以及宫廷、朝拜场面的细节,刻画出清晨大明宫的庄严气象,表现帝王的威仪与唐代的富丽。同时结合动态描写,使场景愈加富有生气。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炼字的能力。
D.“描绘出皇家生活的奢侈”错误。“香烟欲傍衮龙浮”的意图在于描述早朝时的庄重和威严,“香烟”是指宫殿中的香炉升起的烟,随着阳光照在天子的龙袍上,显得格外庄重和神圣,而非奢侈。这句诗的重点在于表现宫廷的神圣与崇高,而非奢华生活。
故选D。
(2024·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寄表臣①二首
刘禹锡
(其一)
对酒临流奈别何,君今已醉我蹉跎。
分明记取星星鬓,他日相逢应更多。
(其二)
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是空。
早晚同归洛阳陌,卜邻须近祝鸡翁②。
【注】①表臣:即李程,唐陇西人,字表臣。唐长庆元年(821),刘禹锡由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调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之际,在武昌与旧交李程重逢。②祝鸡翁:古代神话传说中善养鸡者,他养鸡并不为谋利,只是兴趣使然,所养的鸡也能自由生长。最终他在养鸡的过程中领悟仙道。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两句点明二人在河边分别,诗人并未喝醉,而在感慨自己人生失意。
B.“世间”两句展现诗人的感悟,认为贫穷不值一提,经历过后便觉得不重要。
C.“早晚”两句表明诗人期待友人能早日与自己回到洛阳,过上纯粹而快乐的生活。
D.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离别之情,后者侧重对人生世事的思考。
【答案】B
【导语】刘禹锡的《重寄表臣二首》描绘了与友人李程河边惜别与对世事人生的深思。第一首细节刻画,作者在“对酒临流”中流露出对友人离别的无奈与自身生涯感慨,特别是“星星鬓”对时光流逝的捕捉,令人动容。第二首则探讨人世间的无常与虚空,通过“同归洛阳”的愿景和祝鸡翁寓意,寄托了对纯粹生活的向往。两首诗歌情感真挚,展现了刘禹锡对人事与生命本质的哲思。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认为贫穷不值一提”错误。“世间”两句中,诗句“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成空”表达的是世间的人与事哪里有穷尽,事后想来,这些人和事终究都是一场空。诗句并未提到“贫穷”。
故选B。
(2025·辽宁沈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郑①马上作
陆游
南郑春残信马行,通都②气象尚峥嵘。
迷空游絮凭陵去,曳线飞鸢跋扈鸣。
落日断云唐阙废,淡烟芳草汉坛平。
犹嫌未豁胸中气,目断南山天际□。
【注】①南郑:自古为军事重镇,南宋时的抗金前线。②通都:四通八达的大都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交代出游的时节地点:暮春之际,诗人在南郑城邑信马出行。
B.颔联视听结合,诗人眼见柳絮飞舞,蒙蒙扑面;耳闻风筝放飞,呼呼作响。
C.颈联虚实相生,在落日断云、淡烟芳草之中,诗人回想起南郑昔日萧瑟景象。
D.尾联从“南山阻断诗人视线”的句意以及韵律的角度考虑,缺字可填“横”。
【答案】C
【导语】这首诗通过陆游在南郑郊外骑马游历所见的景象,展示了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诗人以缥缈的柳絮、呼啸的风筝、落日断云和淡烟芳草,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和对过去历史的怀念.尾联则表现了诗人胸中仍未释怀的壮志,纵目南山,寄托出对未来的眺望与期待。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颈联虚实相生”错。昔日的宫阙荒废、高坛塌平,是眼前实景,并非虚写。
故选C。
(2025·宁夏内蒙古·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
邵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答案】C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现了秋日的清冷和变化,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知音难觅的感慨。诗的前半部分以具体的自然景象刻画秋日,后半部分通过典故抒发个人情感,展示了诗人不为环境所动、追求知音的执着和自信。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软弱”“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错误。诗中“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是指时序的转变与人心的悠久情怀,并非指出人会因一念之间而改变气节。诗人通过四季变换来表达人的情怀历久弥新的感慨,并非揭示人性软弱。
故选C。
(2024·四川宜宾·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①别,今听玄蝉②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萧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君:秋风对作者的称谓。②玄蝉:即秋蝉,黑褐色。③眄(miàn):斜视,一作“盼”。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别出心裁,用拟人手法写出秋风“我”有情有义、去而复返的形象。
B.颔联紧扣标题“始闻秋风”,抒发了秋风依旧,而自己容颜渐衰的感慨。
C.颈联借秋风赋予“马”和“雕”活力,巧妙地传递了作者内心的思和盼。
D.尾联写秋风搀扶诗人登高四望的深情厚谊,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D
【导语】刘禹锡的《始闻秋风》通过描绘秋风来临时的景象,表达了岁月流逝的感慨。尽管年华逝去,诗人借马与雕展现出更为积极的精神面貌,传达出一种老而弥坚、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全诗充满了乐观与豪情。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写秋风搀扶诗人登高四望的深情厚谊”错误,原意是指诗人为了感受秋风带来的清爽明净之境,不惜拖着带病的身体登上高台翘首四望。扶病,意思是支撑病体,带病工作或行动。
故选D。
(2024·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①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
杜牧
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
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
故国杳无千里信,彩弦时伴一声歌。
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②。
[注]①郡斋:郡守起居之处。杜牧于842年被外放为黄州刺史。②白河:指银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谁人”“奈何”等词语,流露出诗人远离京城、独处空斋的孤寂凄凉。
B.庭院中树叶飘零,给人以空阔冷清之感,幸好有皎洁的月光带给诗人一丝慰藉。
C.颈联上句远写故乡音讯渺茫,下句近写弦歌心绪黯淡,有空间缩放自如之妙。
D.本诗第七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立意相似。
【答案】B
【导语】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友人的寄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无人过访和庭院月色的静谧,契合了诗人的孤寂,鸿雁与庭树等意象,展现了诗人的深沉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给人以空阔冷清之感,幸好有皎洁的月光带给诗人一丝慰藉”错误,“庭树空来见月多”中的“空”,意为“徒然”,“空来”即“徒然地来”,诗句的意思是即使月光皎洁,也是徒然的,体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而不是“皎洁的月光带给诗人一丝慰藉”。
故选B。
(2025·江苏南京·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送孙季蕃吊方漕西归
刘克庄
岁暮天寒,一剑飘然,幅巾布裘。尽缘云鸟道,跻攀绝顶,拍天鲸浸,笑傲中流。畴昔奇君,紫髯铁面,生子当如孙仲谋。争知道,向中年犹未,建节封侯。
南来万里何求。因感慨桥公①成远游。叹名姬骏马,都成昨梦,只鸡斗酒②,谁吊新丘。天地无情,功名有命,千古英雄只么休。平生客,独羊昙③一个,洒泪西州。
【注】①桥公,桥玄,汉成帝时大鸿胪,他当年的一句评价改变了曹操的处境。②只鸡斗酒,出自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代指对死者的祭奠物品。③羊昙,东晋谢安的外甥,以善乐闻名。谢安去世后,羊昙辍乐一年,不过西州城;一日醉后误至西州,恸哭不已。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知道”三句流露出词人对英雄人物遭遇现实困顿的遗憾,承上启下,全词情感由激昂转向低沉。
B.下阕开始两句,词人感激孙季蕃像当年桥公欣赏曹操一样对自己大力提携,因此不远万里前来相见。
C.“叹名姬骏马,都成昨梦”中的“名姬骏马”借代繁华生活,一切繁华已然成梦,抒发了对人生命运不济的感叹。
D.结尾处运用羊昙哭西州的典故,写出孙季蕃对方漕离世的深切悲痛,凸显了孙季蕃的重情重义。
【答案】B
【导语】刘克庄的这首《沁园春》,通过送友人的情境表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词的上阕描绘出孙季蕃的豪情壮志和不凡气度,下阕则以历史典故为引,寄托对故人的感叹与追思,情感由激昂转向低沉,唱叹人生如梦。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词人感激孙季蕃像当年桥公欣赏曹操一样对自己大力提携,因此不远万里前来相见”错误。下阕开始的两句,并不是表达词人对孙季蕃的感激之情,而是写孙季蕃不远万里而来吊唁方漕的行为,引发词人关于人生、命运无常的感慨。
故选B。
(2024·江苏淮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上
【明】何景明
溪上茅斋不掩扉,西风初罢芰荷衣。
月寒沙柳萧萧落,天晚江鸿肃肃飞。
野客行吟水边立,家人沽酒夜深归。
相逢醉语休辞数,城外黄花渐觉稀。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冷的秋夜图景,“初罢”一词暗示了季节的转换。
B.颈联着眼于水边野客吟哦诗句和家人沽酒而归的画面,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C.颈联中的“行吟”两个字令人联想到屈原,塑造了一个高洁坚贞的野客形象。
D.本诗选取“江鸿”“黄花”等秋天典型景物,寓情于景,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答案】C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秋季溪上茅斋的清冷景象,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如月、沙柳、江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萧瑟的氛围。诗人在感受秋色中加入人事活动,“野客行吟”与“家人沽酒”相映,既表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也流露出其内心的孤寂与淡淡惆怅。诗情恬静,自然与人事水乳交融。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塑造了一个高洁坚贞的野客形象”错误。颈联中的“行吟”是描写野客在水边吟诗的动作,并非强调高洁坚贞的形象,而是更侧重于表现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故选C。
(2024·山东临沂·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不出门①
白居易
弥月不出门,永日无来宾。食饱更拂床,睡觉一嚬②伸。
轻箑白鸟羽,新簟青箭筠③。方寸方丈室,空然两无尘。
披衣腰不带,散发头不巾。袒跣北窗下,葛天④之遗民。
一日亦自足,况得以终身。不知天壤内,目我为何人。
【注】①此诗是诗人居住在香山时所作,已是晚年。②嚬伸:欠伸,打呵欠。③箑:扇子;簟:竹席。④葛天:即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葛天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袭伏羲之号”的三皇时的“帝王”,相传有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其发明“乐舞”,是乐舞始祖。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诗人写家无访客、饭后与睡后的情况,表现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安静和安闲的状态。
B.三四两联通过写诗人日常避暑的工具和居室的环境,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典雅和起居的舒适。
C.五六联写诗人衣着和个人形象的情况,写出诗人因天气太热不得不披着衣服,散着头发,露着胸脯来避暑。
D.第七联以“一日”和“终身”作对比,叙写诗人居住此地的难得,并采用议论的抒情方式,抒发对此地的不舍情怀。
【答案】C
【导语】白居易以简练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通过细腻的日常细节,展现了诗人对于“中隐”生活的满足和怡然自得。诗中流露出的自我超脱与对尘世的超然态度,反映了他在晚年寻求内心平和的追求。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诗人因天气太热不得不披着衣服,散着头发,露着胸脯来避暑”错误。诗人并非因为天气太热而不得不披着衣服,散着头发,露着胸脯来避暑,而是因为诗人有一种自由自在、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
故选C。
(2024·广东韶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陶氏妇兼寄纯甫①
王安石
云结川原暗,风连草木萎。
遥瞻季行役,正对女伤悲。
梦事中千变,生涯老百罹。
更惭无道力,临路涕交颐。
注:①纯甫,王安石的弟弟王安上,字纯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巧用动词和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昏暗萧瑟,衬托诗人暗淡沉郁的心情。
B.“行役”泛称行旅、出行,“季”可指同辈中年龄最小的,诗中指诗人弟弟王安上。
C.颈联中诗人由眼前的离别想到世事如梦,变幻莫测,感慨自己一生遭遇多种不幸。
D.尾联中诗人为自己的能力、修养不够而感到十分羞愧,以致离别时不禁泪流满面。
【答案】D
【导语】这是一首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送别诗,诗中表达了对弟弟王安上离别时的深切情感和无奈感伤。全诗通过描绘昏暗萧瑟的自然环境,衬托了诗人沉郁的心情,并藉此感慨人生如梦,变幻莫测,充满艰难和曲折。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世事无力改变的羞愧与惋惜,临别时流露出无限不舍与伤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为自己的能力、修养不够而感到十分羞愧”错误。作者哭泣表面上说能力、修养不够,实则暗含无奈与愤懑,比如分离的无奈和自己遭遇种种不幸的愤懑之情。
故选D。
(2024·安徽合肥·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①(其三)
杜甫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②。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注】①764年,剑南节度使严武再次镇守成都;为结束长期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杜甫决定返回成都投奔故友。②狖,猿类动物。鼯,形似松鼠的动物。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形色”时隐时现,“人烟”时有时无,让人可以联想到路途林峦回复、山谷荒凉的景象。
B.第三、四句“穿竹”表现林之密,“入云”表现山之高,又从听觉写“语”“呼”,这些都照应了第一句。
C.第五句的“转石”和李白《蜀道难》“砯崖转石万壑雷”中的“转石”意义和作用相同,都写山势之险。
D.诗人《登高》一诗抒“艰难苦恨”之情,秋景萧瑟,意境沉郁悲凉;而本诗绘景抒情,意境相对开朗舒畅。
【答案】C
【导语】杜甫此诗描写了返回蜀地途中的景象,将自然环境的变幻与自身的心境巧妙结合。行旅之艰难通过形色与人烟的变化得以呈现,同时在艰苦途中,家庭的陪伴和自然的奇趣使他获得些许慰藉,饱含温情与豁达之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意义和作用相同”错,诗歌中“转石惊魑魅”的“转石”并非像李白《蜀道难》中那样描绘山势险峻,而是表现了山路崎岖,行路艰难。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易错题19 不会审题,不会捕捉选项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之选择题)
目 录
01 易错陷阱(两陷阱)
【陷阱一】对选项中的关键词不敏感
【陷阱二】没有找到设错点
02 避坑攻略&例析
【攻略一】字句解读歪曲原意——从“字句解说”的角度辨析错误
【攻略二】典故形象分析不当——从典故、意象、意境的角度辨析错误
【攻略三】情感观点剖析有误——从思想情感角度辨析错误
【攻略四】表达技巧判断有误——从表达技巧角度辨析错误
【攻略五】语言风格鉴定不准——从语言风格角度辨析错误
03 易错通关
古代诗歌阅读之选择题
古代诗歌阅读之选择题,通常涵盖了对诗歌内容、情感、意象、语言风格以及作者背景等多个方面的考察。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具备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准确捕捉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对诗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可以检验考生对诗歌鉴赏的基本功和综合能力,是提升古代诗歌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
★易错陷阱一:对选项中的关键词不敏感
★易错陷阱二:没有找到设错点
【攻略一】字句解读歪曲原意——从“字句解说”的角度辨析错误
【例题1】(2023·陕西西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石泉①
李绅
序:在惠山寺松竹之下,甘爽,乃人间灵液,清澄鉴肌骨,含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
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微渡竹风涵淅沥,细浮松月透轻明。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②。
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③今化醒泉清。
【注释】①石泉,是无锡的惠山泉,有“天下第二泉”之称。②玉英,传说中神仙的饮品。③浴池,指梵宫中的浴池,传说中菩萨洗澡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泉水之清和周围的景色之美。
B.喝茶离不开水,好茶须有好水,这首诗对无锡惠山寺的石泉之水表达了赞美之情。
C.诗人认为,神仙喝的甘甜的“玉英”,就是用石泉的水烹煮香茶的嫩芽做成的。
D.本诗写用惠山泉水烹茶,与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异曲同工。
规避陷阱:对选项中的关键词不敏感。
【攻略二】典故形象分析不当——从典故、意象、意境的角度辨析错误
【例题2】(2024·上海杨浦·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赠傅都曹别
【南朝】鲍照
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
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
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
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
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
下列对本诗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A.画面温暖亲切 B.意境萧瑟朦胧
C.描写虚实结合 D.语言显豁多讽
规避陷阱:没有找到设错点。
【攻略三】情感观点剖析有误——从思想情感角度辨析错误

【例题3】(2024·河南新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九日
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茱萸竞相生长,想要像前人一样在重阳写诗,有引用前贤九日诗典故的意味。
B.宋玉悲秋无限,陶潜醉酒忘尘,诗人在怜悯他们的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
C.“绿鬓”运用借代手法,指青年,他们追随世俗,但诗人更爱菊花能忍受严寒的摧折。
D.尾联表面说诗人登高的几分狂会惹来襄阳小儿笑话,实则写诗人内心坚定,不惧嘲笑。
规避陷阱:没有找到设错点。
【攻略四】表达技巧判断有误——从表达技巧角度辨析错误

【例题4】(2024·上海浦东新·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郊 行
[宋]刘克庄
薄有西风意,郊行得自娱。
山晴全体出,树老半身枯。
林转亭方见,江侵路欲无。
何妨桥缆断,小艇故堪呼。
下列对本诗艺术手法理解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郊游目的,统领全诗。
B.中间两联移步换景,有动态感和空间感。
C.诗歌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描写。
D.本诗意境开阔深远,语言平实而有意趣。
规避陷阱:没有找到设错点。
【攻略五】语言风格鉴定不准——从语言风格角度辨析错误

【例题5】(2024·山西·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
(宋)孔平仲
寂历帘栊①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②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冷清。帘栊:窗帘和窗牖。 ②准拟:料想。
下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帘和窗牖在深夜依然历历在目,暗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B.梦中响起戍墙铃声,反衬诗人现实生活中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C.雨前“狂风送雨”和雨后“淡月笼云”对比,突出雨后的清幽。
D.秋声堕叶与秋夜流萤,渲染残败冷清之景,抒发凄冷孤独之情。
规避陷阱:对选项中的关键词不敏感。
(2024·贵州六盘水·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两句,看似在赞美所处时代政治开明,实则暗示了綦毋潜参加科举的社会大背景,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B.“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两句运用“东山客”“采薇”的典故,既写出了綦毋潜的隐士身份,又点明他因应举而放弃隐居生活。
C.“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两句,通过描写綦毋潜往返于江淮和京洛之间的经历,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展现了其求仕的艰辛过程。
D.“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两句,诗人以自身的经历安慰綦毋潜,告诉他落第只是偶然,不要因此而觉得世间没有知音徒自感伤。
(2024·河南·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只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B.诗人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所思所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本诗语言淡雅而含蓄,但情真意切饶有韵味。
D.本诗即景抒怀,且巧用典故来表达所思所感。
(2024·上海·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
(宋)孔平仲
寂历帘栊①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②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冷清。帘栊:窗帘和窗牖。 ②准拟:料想。
下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帘和窗牖在深夜依然历历在目,暗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B.梦中响起戍墙铃声,反衬诗人现实生活中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C.雨前“狂风送雨”和雨后“淡月笼云”对比,突出雨后的清幽。
D.秋声堕叶与秋夜流萤,渲染残败冷清之景,抒发凄冷孤独之情。
(2025·河北邯郸·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注】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注】绛帻鸡人:天将亮时,古代宫中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选用“鸡人”报晓和尚衣局官员进献礼服两个细节,营造了早朝庄严肃穆的氛围。
B.颔联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勾勒了“早朝”气势,万国为皇帝呈上华服冠冕,彰显了大唐气象。
C.“日色”一句写日色才临,仪仗即动,“临”和“动”两字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炼字技巧。
D.“香烟”句中飘忽的轻烟、天子衣物上闪动的锦绣龙纹光泽等内容,描绘出皇家生活的奢侈。
(2024·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寄表臣①二首
刘禹锡
(其一)
对酒临流奈别何,君今已醉我蹉跎。
分明记取星星鬓,他日相逢应更多。
(其二)
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是空。
早晚同归洛阳陌,卜邻须近祝鸡翁②。
【注】①表臣:即李程,唐陇西人,字表臣。唐长庆元年(821),刘禹锡由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调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之际,在武昌与旧交李程重逢。②祝鸡翁:古代神话传说中善养鸡者,他养鸡并不为谋利,只是兴趣使然,所养的鸡也能自由生长。最终他在养鸡的过程中领悟仙道。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两句点明二人在河边分别,诗人并未喝醉,而在感慨自己人生失意。
B.“世间”两句展现诗人的感悟,认为贫穷不值一提,经历过后便觉得不重要。
C.“早晚”两句表明诗人期待友人能早日与自己回到洛阳,过上纯粹而快乐的生活。
D.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离别之情,后者侧重对人生世事的思考。
(2025·辽宁沈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郑①马上作
陆游
南郑春残信马行,通都②气象尚峥嵘。
迷空游絮凭陵去,曳线飞鸢跋扈鸣。
落日断云唐阙废,淡烟芳草汉坛平。
犹嫌未豁胸中气,目断南山天际□。
【注】①南郑:自古为军事重镇,南宋时的抗金前线。②通都:四通八达的大都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交代出游的时节地点:暮春之际,诗人在南郑城邑信马出行。
B.颔联视听结合,诗人眼见柳絮飞舞,蒙蒙扑面;耳闻风筝放飞,呼呼作响。
C.颈联虚实相生,在落日断云、淡烟芳草之中,诗人回想起南郑昔日萧瑟景象。
D.尾联从“南山阻断诗人视线”的句意以及韵律的角度考虑,缺字可填“横”。
(2025·宁夏内蒙古·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
邵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2024·四川宜宾·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①别,今听玄蝉②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萧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君:秋风对作者的称谓。②玄蝉:即秋蝉,黑褐色。③眄(miàn):斜视,一作“盼”。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别出心裁,用拟人手法写出秋风“我”有情有义、去而复返的形象。
B.颔联紧扣标题“始闻秋风”,抒发了秋风依旧,而自己容颜渐衰的感慨。
C.颈联借秋风赋予“马”和“雕”活力,巧妙地传递了作者内心的思和盼。
D.尾联写秋风搀扶诗人登高四望的深情厚谊,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024·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①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
杜牧
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
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
故国杳无千里信,彩弦时伴一声歌。
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②。
[注]①郡斋:郡守起居之处。杜牧于842年被外放为黄州刺史。②白河:指银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谁人”“奈何”等词语,流露出诗人远离京城、独处空斋的孤寂凄凉。
B.庭院中树叶飘零,给人以空阔冷清之感,幸好有皎洁的月光带给诗人一丝慰藉。
C.颈联上句远写故乡音讯渺茫,下句近写弦歌心绪黯淡,有空间缩放自如之妙。
D.本诗第七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立意相似。
(2025·江苏南京·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送孙季蕃吊方漕西归
刘克庄
岁暮天寒,一剑飘然,幅巾布裘。尽缘云鸟道,跻攀绝顶,拍天鲸浸,笑傲中流。畴昔奇君,紫髯铁面,生子当如孙仲谋。争知道,向中年犹未,建节封侯。
南来万里何求。因感慨桥公①成远游。叹名姬骏马,都成昨梦,只鸡斗酒②,谁吊新丘。天地无情,功名有命,千古英雄只么休。平生客,独羊昙③一个,洒泪西州。
【注】①桥公,桥玄,汉成帝时大鸿胪,他当年的一句评价改变了曹操的处境。②只鸡斗酒,出自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代指对死者的祭奠物品。③羊昙,东晋谢安的外甥,以善乐闻名。谢安去世后,羊昙辍乐一年,不过西州城;一日醉后误至西州,恸哭不已。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知道”三句流露出词人对英雄人物遭遇现实困顿的遗憾,承上启下,全词情感由激昂转向低沉。
B.下阕开始两句,词人感激孙季蕃像当年桥公欣赏曹操一样对自己大力提携,因此不远万里前来相见。
C.“叹名姬骏马,都成昨梦”中的“名姬骏马”借代繁华生活,一切繁华已然成梦,抒发了对人生命运不济的感叹。
D.结尾处运用羊昙哭西州的典故,写出孙季蕃对方漕离世的深切悲痛,凸显了孙季蕃的重情重义。
(2024·江苏淮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上
【明】何景明
溪上茅斋不掩扉,西风初罢芰荷衣。
月寒沙柳萧萧落,天晚江鸿肃肃飞。
野客行吟水边立,家人沽酒夜深归。
相逢醉语休辞数,城外黄花渐觉稀。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冷的秋夜图景,“初罢”一词暗示了季节的转换。
B.颈联着眼于水边野客吟哦诗句和家人沽酒而归的画面,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C.颈联中的“行吟”两个字令人联想到屈原,塑造了一个高洁坚贞的野客形象。
D.本诗选取“江鸿”“黄花”等秋天典型景物,寓情于景,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2024·山东临沂·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不出门①
白居易
弥月不出门,永日无来宾。食饱更拂床,睡觉一嚬②伸。
轻箑白鸟羽,新簟青箭筠③。方寸方丈室,空然两无尘。
披衣腰不带,散发头不巾。袒跣北窗下,葛天④之遗民。
一日亦自足,况得以终身。不知天壤内,目我为何人。
【注】①此诗是诗人居住在香山时所作,已是晚年。②嚬伸:欠伸,打呵欠。③箑:扇子;簟:竹席。④葛天:即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葛天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袭伏羲之号”的三皇时的“帝王”,相传有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其发明“乐舞”,是乐舞始祖。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诗人写家无访客、饭后与睡后的情况,表现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安静和安闲的状态。
B.三四两联通过写诗人日常避暑的工具和居室的环境,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典雅和起居的舒适。
C.五六联写诗人衣着和个人形象的情况,写出诗人因天气太热不得不披着衣服,散着头发,露着胸脯来避暑。
D.第七联以“一日”和“终身”作对比,叙写诗人居住此地的难得,并采用议论的抒情方式,抒发对此地的不舍情怀。
(2024·广东韶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陶氏妇兼寄纯甫①
王安石
云结川原暗,风连草木萎。
遥瞻季行役,正对女伤悲。
梦事中千变,生涯老百罹。
更惭无道力,临路涕交颐。
注:①纯甫,王安石的弟弟王安上,字纯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巧用动词和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昏暗萧瑟,衬托诗人暗淡沉郁的心情。
B.“行役”泛称行旅、出行,“季”可指同辈中年龄最小的,诗中指诗人弟弟王安上。
C.颈联中诗人由眼前的离别想到世事如梦,变幻莫测,感慨自己一生遭遇多种不幸。
D.尾联中诗人为自己的能力、修养不够而感到十分羞愧,以致离别时不禁泪流满面。
(2024·安徽合肥·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①(其三)
杜甫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②。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注】①764年,剑南节度使严武再次镇守成都;为结束长期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杜甫决定返回成都投奔故友。②狖,猿类动物。鼯,形似松鼠的动物。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形色”时隐时现,“人烟”时有时无,让人可以联想到路途林峦回复、山谷荒凉的景象。
B.第三、四句“穿竹”表现林之密,“入云”表现山之高,又从听觉写“语”“呼”,这些都照应了第一句。
C.第五句的“转石”和李白《蜀道难》“砯崖转石万壑雷”中的“转石”意义和作用相同,都写山势之险。
D.诗人《登高》一诗抒“艰难苦恨”之情,秋景萧瑟,意境沉郁悲凉;而本诗绘景抒情,意境相对开朗舒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