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21 不明炼字的基本角度(古代诗歌阅读之炼字题)
目 录
01 易错陷阱(三陷阱)
【陷阱一】古诗词语类型不明确
【陷阱二】古诗文字词不结合语境
【陷阱三】不明诗句场面特点
02 避坑攻略&例析
【攻略一】动词的精炼使用
【攻略二】修饰语的巧妙运用
【攻略三】 删字法理解关键字
【攻略四】倒推法结合全诗情感
03 易错通关
古代诗歌阅读之炼字题
古代诗歌阅读中的炼字题,主要考察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深入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用字的精妙之处,理解字词在表达情感、描绘景象、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炼字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韵味,提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水平。
★易错陷阱一:古诗词语类型不明确
★易错陷阱二:古诗文字词不结合语境
★易错陷阱三:不明诗句场面特点
【攻略一】动词的精炼使用
动词在诗歌中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神奇作用。它能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或具有动态美。例如,“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有升、登之意,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化静为动,写尽了诗人心头感受到的蓬勃春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题1】(2024·吉林延边·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六)
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①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①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本为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接见诸侯王,夏日避暑。
赏析诗的前两句中“动”“连”二字的妙处并分析这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
规避陷阱:古诗词语类型不明确。
【攻略二】修饰语的巧妙运用
修饰语包括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等。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有形容词义,又有动词义,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数量词有虚数词和确数词,运用得当能增强表现力,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字,是点睛之笔,扣住了题目“早梅”,同时还能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虚词往往有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与”“共”二字,去掉后大为减色。
【例题2】(2024·四川·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送山谷【1】弟贬宜州
黄大临【2】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3】。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4】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释:【1】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2】黄大临:黄庭坚之兄。【3】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慎阳人,学识品行俱佳。在这里,词人赞黄庭坚就如当年的黄叔度。【4】罍:léi,古代的一种酒器。
有评论家说,本词“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有一字传情之妙。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规避陷阱:古诗词语类型不明确。
【攻略三】删字法理解关键字
在把握一句诗的意思后,可以尝试把这个关键字删去,看原来诗歌中什么意思、什么特点、什么好处丢了,这个丢了的内容,就是这个关键字的作用。例如,赏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字时,可以先去掉此词,由此描写的画面是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城池巍然屹立。但此时,因地处边塞,地势险要、处境孤危的城的特点没有了,而且“孤”一般形容人心,此处应该是直达征夫的心理,这点也没有了。因此可知“孤”字的作用是写尽了环境艰苦,边关处境孤危,暗示征夫的离愁别绪。
【例题3】(2024·四川德阳·二模)向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①
陆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②集瓜州。
诸公③谁听刍荛④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浚,行七。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幕:幕府。②胡马:指金兵。③诸公:指当时朝中的掌权者。④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这里代指普通人。
“空”字在古代诗歌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受到诗人的垂青。请说说“吾辈空怀畎亩忧”中的“空”的妙处,并另举一个相同类型的例子加以赏析。
规避陷阱:古诗文字词不结合语境。
【攻略四】倒推法结合全诗情感
先看命题者所问的意思中所给出的好处,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回答问题时,可以说用得好,“好处”中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全诗表达的情感,说明的道理,看某字在诗中的位置,进行倒推。例如,诗歌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在外貌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透露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从诗歌中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解答此题时先抓住全诗的情感,即题目提示的“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再锁定外貌描写的词语,如“金”“冲”“卷”“缺”,然后进行倒推就可得出答案。
【例题4】(2024·浙江·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宋]圆禅师
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只把孤舟为屋宅,无宽窄,幕天席地人难测。
顷闻四海停戈革,金门懒去投书册。时向滩头歌月白,真高格,浮名浮利谁拘得!
结合全词分析“自”“懒”字的表达效果。
规避陷阱:不明诗句场面特点。
(2024·安徽淮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春感
罗隐①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②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注]①罗隐,唐代诗人。这首诗作于作者困居长安、久试不第之时。②高阳酒徒,指那些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春暖花开时节,行客心情悠然,格调明快,奠定全诗的感请基调。
B.颔联“终南山色空崔嵬”中的“空”字,表现出终南山虽高峻却无人欣赏。
C.颈联说自己知道在圣明的时代没有被遗弃的人才,以反语相讽,似扬实抑。
D.尾联中的“一船”,另有版本作“满船”,虽各有意境,但“一”似更有韵味。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内蒙古乌兰察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听宋宗儒擿阮①歌(节选)
黄庭坚
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聆醉惊客起
寒虫催织②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
楚国羁臣③放十年,汉宫佳人④嫁千里。
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
楚狂行歌惊市人,渔父挐⑤舟在葭苇。
问君枯木著朱绳,何能道人意中事?
【注】①阮:即阮咸,一种形似琵琶的乐器,相传为西晋音乐家、文学家阮咸所创制。擿(tì):弹奏。②催织:即促织。③楚国羁臣:指屈原。④汉宫佳人:指王昭君,据说她出塞时曾携带琵琶,马上弹奏。⑤挐(ráo):通“挠”。本指船桨,这里是以桨划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宋宗儒弹奏阮咸,让人如临其境,聆听到动人音乐,感受到演奏者高超的技艺。
B.“手挥”写宋宗儒弹奏动作,“送飞鸿”暗含弹琴者的思想感情,引出具体的音乐场面描写。
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紫燕黄鹂韵桃李”表现的是音乐的悦耳宜人。
D.“枯木著朱绳”是抑,写阮咸的貌不惊人;“道人意中事”是扬,写宋宗儒用它弹奏佳曲。
4.这首诗描写音乐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天津和平·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①,归来报天子。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名王:匈奴王。②牙璋:调兵的符信,这里指代军队。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吹角”二句从行军写起,“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士兵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碌的热闹场面。
B.杨诗首联用“烽火照西京”和“心中自不平”分别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人物的内心,交代了事件展开的背景。
C.“笳悲马嘶乱”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
D.“牙璋”二句采取跳跃式的结构,出句写军队辞别家乡,对句写边塞战斗场面。这种跳跃十分自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6.“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是传诵的佳句,“凋”与“杂”字用得尤妙,请简要赏析。
7.“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内容多描写边塞战争。请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024·上海宝山·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从军行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③铁关,今新程焉专西库尔勒附近
8.下列对本诗体裁、题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诗 B.古体诗 C.边塞诗 D.咏史诗
9.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军行”为乐府古题,本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本诗的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是重要意象。
C.本诗以兴起首,颈联用比,情感喷涌气势磅。
D.本诗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
10.联系全诗,赏析“拥”“愿”“静”三个动词的运用。
(20-21高三下·吉林松原·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送陈羽
韩愈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暂”字表明了两人偶然相遇但马上又要分别的境况。
B.“悄悄深夜语”写出了两人友情的深厚,交谈的热烈。
C.“悠悠寒月辉”寓情于景,以月之寒冷村托出情之深切。
D.尾联描写了两人泪眼相对、依依惜别的场景,给人以画面感。
12.诗中“落叶”和“断蓬”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四川攀枝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①。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泛觞:是一种游戏。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诗人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
B.“鹤盘远势”“蝉曳残声”从写景角度而言,蝉声的描写有独到之处,一“曳”字,既有蝉的动势,又有音色,摹状精切传神。
C.颈联诗人置身泛觞游戏的热烈气氛中,体会到了饮宴游戏的快乐,一个“迟”字颇含深意,是诗人欲畅饮而外化于内的心理反映。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将内心的隐痛和盘托出,感叹自己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如鲠在喉,加之思念江南,但求一吐为快,显得情真意切。
14.颈联两句场景不同,却又不失和谐,请简要分析。
(2024·上海闵行·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宋)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5.填入下片方框处的字,最恰当的是( )。
A.狂 B.香 C.长 D.快
16.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雄浑旷达 B.清新飘逸 C.清幽郁结 D.洗练自然
17.这首词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2024·上海徐汇·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8.这首作品最有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
A.《唐宋词简释》 B.《唐人七绝诗浅释》
C.《宋诗选注》 D.《古诗源》
19.对作品前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咸阳桥”“雨”都直陈景物,直接入题,用语平实。
B.首句写桥头所见雨景,“悬”字写出雨多且急,连绵不绝。
C.次句以“万点”与首句紧密衔接,写出空阔水面上的雨景。
D.次句写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
20.这首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用“还似”勾连,作者在另一首《宿城南亡友别墅》用了同样的写法。请辨析两处“还似”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2024·北京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2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23.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
(2024·江苏·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日
方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①欲识人间感,献岁②须来帝里③看。
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③帝里:京都。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元日早晨鸡打鸣两次,夜已经过了,刁斗不再击打,滴漏中的水已干涸。
B.颈联写乘车出游,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气象;新年已临,要到京城观赏一番。
C.尾联写诗人本因饮过屠苏酒而愉悦,却又因座中众人嘲笑其鬓发斑白而备感惆怅。
D.这首诗写元日感怀,善于抓住初春物候特征进行描写,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洋溢着生气。
25.诗歌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巧妙,为什么?
(2024·江西·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桃树①
杜甫
小径升堂旧②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③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④。
【注】①此诗为公元764年杜甫再回成都草堂时所作。这年,北寇平,蜀乱息,吐蕃退,②旧:原。③信:信手。④车书正一家:《礼记·中庸》中记载“今天下车同轨(统一的轨辙),书统文(统一的文字)。”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交代桃树的生长环境,后描写桃树枝繁叶茂的景象,照应了题目。
B.颈联由桃树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燕”“鸦”,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图景。
C.尾联流露了作者对“群盗”危害的痛恨,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珍爱之情。
D.诗歌前三联描写草堂景物,虚实结合;最后一联则慨叹时事,卒章显志。
27.请赏析颔联中“馈”和“舒”两字的妙处。
(2024·天津红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友游吴越
[唐]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诗题,巧妙解题,既点明友人去处,又暗示送者处处为游人着想的深情。
B.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透示着二人心心相知的情趣,显得含蓄隽永。
C.颈联直接用意象组合,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同妙。
D.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的想象。作者想象着友人畅游吴越欣赏到的美景与乐事。
29.请赏析颈联中的“火”字。
30.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山东聊城·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柳 隋堤远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31.下列对这首词用字艺术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字既写隋堤之远,又写行人旅程之长,也刻画出送者目送留恋的情态。
B.“何况”一词表现了情感的递进,见人离别尚能生愁,自己送别的愁绪之浓自不待言。
C.“重”字写主人公独倚高楼,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尽写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D.“愿”字引出女主人公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心意,使词意具有浪漫气息。
32.本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进行简要分析。
(2024·辽宁铁岭·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②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③。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④。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任丞相。②晚岁:是当时五十六岁的诗人自称。③金罍léi:泛指酒盏。④曲台:太常寺,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作者用了看似自谦的语气,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感慨。
B.颔联“不堪”呼应首联的“最不才”,对自己不能施展才干,辜负了韩琦的厚待感到惭愧。
C.尾联写诗人在宴会后冒雨归来因天寒不能入睡,只好一遍遍吟诵自己写给韩魏公的诗。
D.这首诗对比层出,含蓄蕴藉。作为一首和诗,命意、谋篇、造句,独具特色,颇见功力。
34.本诗的颈联,历来获诗评家的赞赏。请简要赏析。
(2024·浙江金华·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35.这首词以 二字统摄全篇,凭栏远望,但见秋景萧疏, 之情充盈心头。
36.结合全词,分析“双燕”“断鸿”这两个意象的作用。
(2024·吉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①
欧阳修②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注]①韩内翰:韩绛,内翰指翰林学士。②本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欧阳修在汴京任职。当时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而边境却军备废弛,受到东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断侵扰。
3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传说中的崇徽公主远嫁回纥时,在路上以手掌托石壁而留下的手迹来创作这首诗,希望翰林学士韩绛能在朝廷帮助自己得到朝廷重用。
B.首联以衬托的手法写离乡飞鸟,借以表达作者对崇徽公主奉命和亲远嫁的怜惜。
C.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咏叹王昭君“独留青冢”“空归月夜魂”,欧阳修借其句而言“青冢埋魂”,用虚写的笔法为读者刻画了既楚楚动人又满是哀怨的形象。
D.作者在颈联立足于“玉颜”和肉食者直抒胸臆。
38.欧阳修在诗中言“岩花涧草自春秋”,请结合诗句赏析“自”所蕴含的深意。
(2024·河南焦作·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道中怅然作
宋 祁
三辅古风烟,征骖怅未前。
山园蓬颗①外,宫室黍离②边。
树老经唐日,碑残刻汉年。
便须真陨涕,不待雍门弦③。
[注]①蓬颗:长有蓬草的土块。《汉书·贾山传》记载,贾山曾议秦始皇侈葬,说“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②《诗经》有《黍离》篇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③刘向《说苑》记载,战国时齐国琴家雍门子周,善鼓琴,孟尝君听其弹琴,涕泣增哀。
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三辅”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古代,诗人怅然感怀,车驾也徘徊不前。
B.“古”字突出山川风物的古老久远, 人世沧桑变迁之感,“风烟”能引起悠然神伤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由眼前的老树、残碑不禁想到唐、汉时的兴盛繁华,蕴含深刻。
D.尾联写用不着雍门子周弹琴,自己就已经潸然泪下了,直陈对当朝奢华的不满。
40.诗歌颔联“山园蓬颗外,宫室黍离边”有什么含意 使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易错题21 不明炼字的基本角度(古代诗歌阅读之炼字题)
目 录
01 易错陷阱(三陷阱)
【陷阱一】古诗词语类型不明确
【陷阱二】古诗文字词不结合语境
【陷阱三】不明诗句场面特点
02 避坑攻略&例析
【攻略一】动词的精炼使用
【攻略二】修饰语的巧妙运用
【攻略三】 删字法理解关键字
【攻略四】倒推法结合全诗情感
03 易错通关
古代诗歌阅读之炼字题
古代诗歌阅读中的炼字题,主要考察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深入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用字的精妙之处,理解字词在表达情感、描绘景象、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炼字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韵味,提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水平。
★易错陷阱一:古诗词语类型不明确
★易错陷阱二:古诗文字词不结合语境
★易错陷阱三:不明诗句场面特点
【攻略一】动词的精炼使用
动词在诗歌中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神奇作用。它能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或具有动态美。例如,“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有升、登之意,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化静为动,写尽了诗人心头感受到的蓬勃春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题1】(2024·吉林延边·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六)
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①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①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本为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接见诸侯王,夏日避暑。
赏析诗的前两句中“动”“连”二字的妙处并分析这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
规避陷阱:古诗词语类型不明确。
【答案】①“动”,燃起,暗指战争发生。“连”,连绵不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②这两个词渲染了(烘托出)敌兵进犯时嚣张的气焰和战争的紧张气氛,突出战争的形势非常急迫。③这两诗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突出将士们所向无敌,奋勇拼杀的勇敢气魄做铺垫,从侧面写出了将士们英勇无畏,御敌戍边的英雄气概。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和炼句的能力。
(1)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烽火动沙漠”中“动”,是“燃起”之意,暗指战争发生。“连照甘泉云”中“连”是连绵不断之意。
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指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最后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两个词渲染了敌兵进犯时嚣张的气焰和战争的紧张气氛,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军情紧急,突出战争的形势非常急迫。
(2)这两句诗在诗歌的开头,作用可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角度来分析。
这两诗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突出将士们所向无敌,奋勇拼杀的勇敢气魄做铺垫,从侧面写出了将士们英勇无畏,御敌戍边的英雄气概。
首联写沙漠中的烽火照到甘泉宫,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军情紧急。颔联紧承前二句,形象地描写君王对敌情的态度,按剑而起,立即行动,召见将军,派兵出征。颈联正面描绘战斗场面:杀气冲天,鼓声陇底,字里行间都是刀光剑影。尾联写战争胜利结束,经过将士们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一举把敌人彻底消灭。所以开头这两诗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突出将士们所向无敌,奋勇拼杀的勇敢气魄做铺垫,从侧面写出了将士们英勇无畏,御敌戍边的英雄气概。
【攻略二】修饰语的巧妙运用
修饰语包括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等。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有形容词义,又有动词义,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数量词有虚数词和确数词,运用得当能增强表现力,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字,是点睛之笔,扣住了题目“早梅”,同时还能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虚词往往有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与”“共”二字,去掉后大为减色。
【例题2】(2024·四川·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送山谷【1】弟贬宜州
黄大临【2】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3】。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4】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释:【1】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2】黄大临:黄庭坚之兄。【3】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慎阳人,学识品行俱佳。在这里,词人赞黄庭坚就如当年的黄叔度。【4】罍:léi,古代的一种酒器。
有评论家说,本词“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有一字传情之妙。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规避陷阱:古诗词语类型不明确。
【答案】“听尽空阶雨”是词人想象与弟弟离别之后的情景,句中着一“尽”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词人因离别时的心境而设想的别后状态与心绪。“尽”字有完结、达到极限之意,别后的词人夜尽无眠,思绪难排,只得以不停歇地听那滴到空阶上的雨声、直至把那雨声听尽来苦挨时光,想到弟弟被贬的遭遇,心中充满悲愤之情,想到弟弟远在宜州,心中充满担忧、挂念之情。雨声听尽情难已,长夜熬尽意难平,“尽”字确实可谓一字传情,用语精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炼字题的解答一般要先解释字义,再联系句子解释句子的意思;如果有手法,应判断出手法并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和效果;如没有手法则分析该字表达的思想情感。
“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意思是“完结、达到极限”;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一夜无眠,听着阶前那滴滴答答的雨声,一直到雨过天晴,雨声结束”;
此句是想象兄弟离别后,思绪难排,只得听雨声来挨时日,属于从对方起笔生情的写法。词人想象别后山谷弟夜宿旅店,听雨打空阶,无法入睡,只能听着那一声声雨打空阶之声挨到天明。别后的词人同样夜尽无眠,思绪难排,想到弟弟被贬的遭遇,心中充满悲愤之情,想到弟弟远在宜州,心中充满担忧、挂念之情。
一个“尽”字语极沉痛,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词人因离别时的心境而设想的别后状态与心绪,可谓一字传情,用语精妙。
【攻略三】删字法理解关键字
在把握一句诗的意思后,可以尝试把这个关键字删去,看原来诗歌中什么意思、什么特点、什么好处丢了,这个丢了的内容,就是这个关键字的作用。例如,赏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字时,可以先去掉此词,由此描写的画面是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城池巍然屹立。但此时,因地处边塞,地势险要、处境孤危的城的特点没有了,而且“孤”一般形容人心,此处应该是直达征夫的心理,这点也没有了。因此可知“孤”字的作用是写尽了环境艰苦,边关处境孤危,暗示征夫的离愁别绪。
【例题3】(2024·四川德阳·二模)向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①
陆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②集瓜州。
诸公③谁听刍荛④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浚,行七。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幕:幕府。②胡马:指金兵。③诸公:指当时朝中的掌权者。④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这里代指普通人。
“空”字在古代诗歌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受到诗人的垂青。请说说“吾辈空怀畎亩忧”中的“空”的妙处,并另举一个相同类型的例子加以赏析。
规避陷阱:古诗文字词不结合语境。
【答案】①“空”,白白地,徒然之意。“吾辈室怀畎亩忧”中写出了诗人尽管心忧时局,但抗金计策不被采纳,徒然为国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含蓄表达了对当权者不能广开言路的不满之情。
②杜甫的《咏杯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昭君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和对其思乡而不得归的伤感。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国家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为国除危,为民解难。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能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空”字写出了诗人要为国分忧却不被重用的无奈,含蓄表达了对执政者不能广开言路的不满之情。诗人的另一首诗《书愤》中有一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这里“空”字与此诗中的“空”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的“空”是徒然、落空之意,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揽镜自照,空悲愤。“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门],一切成空的悲凉,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字,沉痛至极。
【点睛】参考译文:
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
【攻略四】倒推法结合全诗情感
先看命题者所问的意思中所给出的好处,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回答问题时,可以说用得好,“好处”中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全诗表达的情感,说明的道理,看某字在诗中的位置,进行倒推。例如,诗歌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在外貌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透露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从诗歌中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解答此题时先抓住全诗的情感,即题目提示的“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再锁定外貌描写的词语,如“金”“冲”“卷”“缺”,然后进行倒推就可得出答案。
【例题4】(2024·浙江·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宋]圆禅师
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只把孤舟为屋宅,无宽窄,幕天席地人难测。
顷闻四海停戈革,金门懒去投书册。时向滩头歌月白,真高格,浮名浮利谁拘得!
结合全词分析“自”“懒”字的表达效果。
规避陷阱:不明诗句场面特点。
【答案】①东西南北,任我自由往来,无拘无束,三个“自”字的反复使用,突出了钓客生活的自由自在,塑造飘逸不羁的隐士形象,与“孤舟”相呼应。
②战争已止,天下太平,我却无心谋取官爵。“懒”字突出了他不屑仕途的心态,照应结尾所传达出的不拘于“浮名浮利”、超然物外的隐者心声。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自东自西自南北”,虽然一句里有三个“自”,但读起来并不拗口,反而强烈地表达出词人的随性,东西南北,任我自由往来,无拘无束,自在逍遥。使用间隔反复法塑造了一位自在洒脱豪放不羁怡然自得的隐士形象,“孤舟”这个意象具有象征比喻义,孤舟的形象与人物相呼应。
“顷闻四海停戈革,金门懒去投书册”, 忽然听说干戈停止,天下太平安宁,他也懒得再去投书朝廷,谋取官爵。一个“懒”字,突出了禅师厌弃世俗名利,不想在官场仕途中汲汲追求,心灰意冷百无聊赖的心态,他此时已经觉悟人生是无常、无我,于是便将身心和外面的世界都一起放下。传达出的不拘于“浮名浮利”、超然物外的隐者心声。
(2024·安徽淮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春感
罗隐①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②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注]①罗隐,唐代诗人。这首诗作于作者困居长安、久试不第之时。②高阳酒徒,指那些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春暖花开时节,行客心情悠然,格调明快,奠定全诗的感请基调。
B.颔联“终南山色空崔嵬”中的“空”字,表现出终南山虽高峻却无人欣赏。
C.颈联说自己知道在圣明的时代没有被遗弃的人才,以反语相讽,似扬实抑。
D.尾联中的“一船”,另有版本作“满船”,虽各有意境,但“一”似更有韵味。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内蒙古乌兰察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听宋宗儒擿阮①歌(节选)
黄庭坚
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聆醉惊客起
寒虫催织②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
楚国羁臣③放十年,汉宫佳人④嫁千里。
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
楚狂行歌惊市人,渔父挐⑤舟在葭苇。
问君枯木著朱绳,何能道人意中事?
【注】①阮:即阮咸,一种形似琵琶的乐器,相传为西晋音乐家、文学家阮咸所创制。擿(tì):弹奏。②催织:即促织。③楚国羁臣:指屈原。④汉宫佳人:指王昭君,据说她出塞时曾携带琵琶,马上弹奏。⑤挐(ráo):通“挠”。本指船桨,这里是以桨划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宋宗儒弹奏阮咸,让人如临其境,聆听到动人音乐,感受到演奏者高超的技艺。
B.“手挥”写宋宗儒弹奏动作,“送飞鸿”暗含弹琴者的思想感情,引出具体的音乐场面描写。
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紫燕黄鹂韵桃李”表现的是音乐的悦耳宜人。
D.“枯木著朱绳”是抑,写阮咸的貌不惊人;“道人意中事”是扬,写宋宗儒用它弹奏佳曲。
4.这首诗描写音乐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天津和平·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①,归来报天子。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名王:匈奴王。②牙璋:调兵的符信,这里指代军队。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吹角”二句从行军写起,“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士兵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碌的热闹场面。
B.杨诗首联用“烽火照西京”和“心中自不平”分别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人物的内心,交代了事件展开的背景。
C.“笳悲马嘶乱”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
D.“牙璋”二句采取跳跃式的结构,出句写军队辞别家乡,对句写边塞战斗场面。这种跳跃十分自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6.“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是传诵的佳句,“凋”与“杂”字用得尤妙,请简要赏析。
7.“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内容多描写边塞战争。请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024·上海宝山·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从军行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③铁关,今新程焉专西库尔勒附近
8.下列对本诗体裁、题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诗 B.古体诗 C.边塞诗 D.咏史诗
9.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军行”为乐府古题,本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本诗的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是重要意象。
C.本诗以兴起首,颈联用比,情感喷涌气势磅。
D.本诗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
10.联系全诗,赏析“拥”“愿”“静”三个动词的运用。
(20-21高三下·吉林松原·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送陈羽
韩愈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暂”字表明了两人偶然相遇但马上又要分别的境况。
B.“悄悄深夜语”写出了两人友情的深厚,交谈的热烈。
C.“悠悠寒月辉”寓情于景,以月之寒冷村托出情之深切。
D.尾联描写了两人泪眼相对、依依惜别的场景,给人以画面感。
12.诗中“落叶”和“断蓬”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四川攀枝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①。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泛觞:是一种游戏。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诗人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
B.“鹤盘远势”“蝉曳残声”从写景角度而言,蝉声的描写有独到之处,一“曳”字,既有蝉的动势,又有音色,摹状精切传神。
C.颈联诗人置身泛觞游戏的热烈气氛中,体会到了饮宴游戏的快乐,一个“迟”字颇含深意,是诗人欲畅饮而外化于内的心理反映。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将内心的隐痛和盘托出,感叹自己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如鲠在喉,加之思念江南,但求一吐为快,显得情真意切。
14.颈联两句场景不同,却又不失和谐,请简要分析。
(2024·上海闵行·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宋)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5.填入下片方框处的字,最恰当的是( )。
A.狂 B.香 C.长 D.快
16.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雄浑旷达 B.清新飘逸 C.清幽郁结 D.洗练自然
17.这首词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2024·上海徐汇·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8.这首作品最有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
A.《唐宋词简释》 B.《唐人七绝诗浅释》
C.《宋诗选注》 D.《古诗源》
19.对作品前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咸阳桥”“雨”都直陈景物,直接入题,用语平实。
B.首句写桥头所见雨景,“悬”字写出雨多且急,连绵不绝。
C.次句以“万点”与首句紧密衔接,写出空阔水面上的雨景。
D.次句写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
20.这首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用“还似”勾连,作者在另一首《宿城南亡友别墅》用了同样的写法。请辨析两处“还似”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2024·北京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2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23.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
(2024·江苏·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日
方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①欲识人间感,献岁②须来帝里③看。
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③帝里:京都。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元日早晨鸡打鸣两次,夜已经过了,刁斗不再击打,滴漏中的水已干涸。
B.颈联写乘车出游,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气象;新年已临,要到京城观赏一番。
C.尾联写诗人本因饮过屠苏酒而愉悦,却又因座中众人嘲笑其鬓发斑白而备感惆怅。
D.这首诗写元日感怀,善于抓住初春物候特征进行描写,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洋溢着生气。
25.诗歌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巧妙,为什么?
(2024·江西·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桃树①
杜甫
小径升堂旧②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③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④。
【注】①此诗为公元764年杜甫再回成都草堂时所作。这年,北寇平,蜀乱息,吐蕃退,②旧:原。③信:信手。④车书正一家:《礼记·中庸》中记载“今天下车同轨(统一的轨辙),书统文(统一的文字)。”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交代桃树的生长环境,后描写桃树枝繁叶茂的景象,照应了题目。
B.颈联由桃树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燕”“鸦”,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图景。
C.尾联流露了作者对“群盗”危害的痛恨,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珍爱之情。
D.诗歌前三联描写草堂景物,虚实结合;最后一联则慨叹时事,卒章显志。
27.请赏析颔联中“馈”和“舒”两字的妙处。
(2024·天津红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友游吴越
[唐]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诗题,巧妙解题,既点明友人去处,又暗示送者处处为游人着想的深情。
B.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透示着二人心心相知的情趣,显得含蓄隽永。
C.颈联直接用意象组合,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同妙。
D.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的想象。作者想象着友人畅游吴越欣赏到的美景与乐事。
29.请赏析颈联中的“火”字。
30.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山东聊城·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柳 隋堤远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31.下列对这首词用字艺术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字既写隋堤之远,又写行人旅程之长,也刻画出送者目送留恋的情态。
B.“何况”一词表现了情感的递进,见人离别尚能生愁,自己送别的愁绪之浓自不待言。
C.“重”字写主人公独倚高楼,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尽写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D.“愿”字引出女主人公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心意,使词意具有浪漫气息。
32.本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进行简要分析。
(2024·辽宁铁岭·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②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③。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④。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任丞相。②晚岁:是当时五十六岁的诗人自称。③金罍léi:泛指酒盏。④曲台:太常寺,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作者用了看似自谦的语气,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感慨。
B.颔联“不堪”呼应首联的“最不才”,对自己不能施展才干,辜负了韩琦的厚待感到惭愧。
C.尾联写诗人在宴会后冒雨归来因天寒不能入睡,只好一遍遍吟诵自己写给韩魏公的诗。
D.这首诗对比层出,含蓄蕴藉。作为一首和诗,命意、谋篇、造句,独具特色,颇见功力。
34.本诗的颈联,历来获诗评家的赞赏。请简要赏析。
(2024·浙江金华·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35.这首词以 二字统摄全篇,凭栏远望,但见秋景萧疏, 之情充盈心头。
36.结合全词,分析“双燕”“断鸿”这两个意象的作用。
(2024·吉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①
欧阳修②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注]①韩内翰:韩绛,内翰指翰林学士。②本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欧阳修在汴京任职。当时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而边境却军备废弛,受到东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断侵扰。
3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传说中的崇徽公主远嫁回纥时,在路上以手掌托石壁而留下的手迹来创作这首诗,希望翰林学士韩绛能在朝廷帮助自己得到朝廷重用。
B.首联以衬托的手法写离乡飞鸟,借以表达作者对崇徽公主奉命和亲远嫁的怜惜。
C.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咏叹王昭君“独留青冢”“空归月夜魂”,欧阳修借其句而言“青冢埋魂”,用虚写的笔法为读者刻画了既楚楚动人又满是哀怨的形象。
D.作者在颈联立足于“玉颜”和肉食者直抒胸臆。
38.欧阳修在诗中言“岩花涧草自春秋”,请结合诗句赏析“自”所蕴含的深意。
(2024·河南焦作·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道中怅然作
宋 祁
三辅古风烟,征骖怅未前。
山园蓬颗①外,宫室黍离②边。
树老经唐日,碑残刻汉年。
便须真陨涕,不待雍门弦③。
[注]①蓬颗:长有蓬草的土块。《汉书·贾山传》记载,贾山曾议秦始皇侈葬,说“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②《诗经》有《黍离》篇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③刘向《说苑》记载,战国时齐国琴家雍门子周,善鼓琴,孟尝君听其弹琴,涕泣增哀。
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三辅”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古代,诗人怅然感怀,车驾也徘徊不前。
B.“古”字突出山川风物的古老久远, 人世沧桑变迁之感,“风烟”能引起悠然神伤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由眼前的老树、残碑不禁想到唐、汉时的兴盛繁华,蕴含深刻。
D.尾联写用不着雍门子周弹琴,自己就已经潸然泪下了,直陈对当朝奢华的不满。
40.诗歌颔联“山园蓬颗外,宫室黍离边”有什么含意 使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 2.(1)对江春美景的喜爱;(2)对仕途的灰心失望;(3)对归隐生活的向往;(4)对官场科举虚伪腐败的讽刺(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奠定全诗的感请基调”理解错误。下一联诗人用“高阳酒徒”以自喻,“半凋落”是写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形貌和心态;而“空”更是体现了内心的感伤和落寞。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点明春暖花开时节,行客心情悠然,表达了对江春美景的喜爱;
颔联“终南山色空崔嵬”中的“空”字,表现出终南山虽高峻却无人欣赏。表达对仕途的灰心失望;
尾联,以“一船明月一竿竹”的超然意境和直抒胸臆的表达,表现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颈联说自己知道在圣明的时代没有被遗弃的人才,以反语相讽,似扬实抑,表达对对官场科举虚伪腐败的讽刺。
3.C 4.①比喻。“寒虫”两句,以虫禽之声取喻,写乐声辽远清幽,有海阔天空之感;“深闺”两句,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写乐曲的缠绵,像紫燕黄鹂传达桃李的韵味写乐曲的悦耳。②侧面描写。“促弦聒醉惊客起”,急音繁响使醉客也惊起,从侧面写出音乐的强烈效果。③用典:通过一些有特色的典故(屈原放逐、昭君出塞、楚狂笑歌、渔父驾舟)来描摹音乐形象引起的联想,从而达到了视、听俱存,感受丰富的艺术情境。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炼句的能力以及鉴赏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错。“深闺洞房语恩怨”,意思是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其中传达的是最和谐、最深情的人间之声,“深闺洞房语恩怨”写出了音乐的缠绵,而非“凄凉伤感”。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写音乐声像蟋蟀催人纺织月笼秋,像孤雁呼唤同伴天拍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声写声,把音乐声比喻成蟋蟀催人纺织的声音以及孤雁呼唤同伴的声音,以虫禽之声取喻,写出了乐声的辽远清幽,给人以海阔天空之感。“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写音乐声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像紫燕黄鹂传达桃李的韵味,也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深闺洞房语恩怨”,写出了乐曲的缠绵,“紫燕黄鹂韵桃李”,写出了乐曲的悦耳,读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促弦聒醉惊客起”,写急音繁响使醉客也惊起。此处不直接描写音乐动人,而是借用醉客惊起来侧面烘托音乐的动人,是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音乐产生的强烈效果,读来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楚国羁臣放十年”,运用屈原放逐的典故;“汉宫佳人嫁千里”,运用昭君出塞的典故;“楚狂行歌惊市人”,运用“楚狂笑歌”的典故;“渔父絮舟在霞苇”,运用渔父驾舟的典故。诗歌通过这些有特色的典故来描摹音乐形象,使人引起联想,从而达到了极强的视、听效果,令人如同身临其境,感受丰富的艺术情境,给人以美感。
5.D 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使动用法,通过视觉描写雪搅昏天使得军旗褪了彩色,通过色彩变化于对比间突出环境的恶劣,反衬将士的英勇无畏。“杂”,使动用法,杂乱、裹挟、交织,通过听觉写出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大风呼啸,伴随着战鼓作响,烘托士兵们誓死保卫边塞的情景。两个字使得视听结合,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震撼力。 7.相同点:均表达了爱国思想,以及杀敌报国志向,赞美无畏无惧勇敢对敌的精神风貌,给人乐观积极、雄浑刚健、慷慨激昂的振奋感。
不同点,王维的《从军行》从群体出发塑造群像,侧重赞美讴歌。
杨炯《从军行》从个体书生的角度塑造典型形象,突出心理感受,侧重个体责任担当。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对句写边塞战斗场面”错误,对句即第四句“铁骑绕龙城”,写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是写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只表现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可见战斗还没进行,是战斗前的场面。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相关诗句中关键词语(炼字)能力。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杼,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使动用法,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通过色彩对比突出战争环境的恶劣,反衬将士的英勇无畏。“杂”,使动用法,杂乱、裹挟、交织,写出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颈联转笔写到了边塞的场景,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图画都变得模糊暗淡,大风呼啸,伴随着战鼓作响,烘托士兵们誓死保卫边塞的情景。如此恶劣的环境,是有一颗赤子之心在支撑着他们,抵抗外敌,守卫自己的家园。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壮怀激烈的感染力,可谓撼人心魄。
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诗歌思想感情异同的能力。
王维《从军行》流露出爱国主义的思想,具有豪壮的英雄气概。这首描述青年士子们(群像)跨马离家至凯旋的整个过程,正面直接描写和环境衬托相辅相成。诗的前四句写渡河出军,突出表现各种声响,气氛烘托极为成功;后四句写战争,亦从侧面描写,高度概括。最后一句写战士胜利,激情大振。先从行军写起。凌晨,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把他们从梦中催起。于是他们紧张地准备出发,当双方将要遭遇时,敌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写出了战士们人人摩拳擦掌,精神抖擞、奋勇渡河,踊跃杀敌的激愤精神。战斗一直紧张地进行着,直到太阳落到“沙漠边”,在那烟尘弥漫的战场上还传来战士的厮杀声,于此可见战斗的激烈。最后“尽系名王颈,归来见天子”写战斗取胜后,将士们凯旋而归的情景。他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然后带回来献给天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全诗充满了积极报国奋发向上的情绪,通过作者眼观耳听来表达战士的杀敌报国心愿,更为直观地流露了诗人较为进步的政治倾向和爱国热情,具有盛唐边塞诗激情满怀、催人振奋的时代特色。
杨炯《从军行》写出书生(个体)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侧重个人感受,表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书生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颈联紧紧接颔联,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尾联可谓是点睛之笔了,没有继续写战争,而是抒发了自己的感想,他宁作那百夫长的小官,也胜过一个只会写诗作画的书生。诗人在前面的愤慨,激昂,振奋后,开始叹息起自己,他也想去抗战杀敌,想要为保卫祖国出一份力,可恨只是个无用书生。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综上分析,异同点:王维的《从军行》从群体出发塑造群像,正面直接描写诗人亲眼目睹在边塞的一次普通的规模不大的出征,以及出征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和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时空较为集中,突出表现将士们忠君爱国、建功立业思想,诗人以旁观者冷静写作,由读者在画面间自行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侧重赞美讴歌。杨炯《从军行》从个体书生的角度塑造典型形象,突出心理感受,从京都朝廷到边塞,情景画面呈现跳跃式发展、细节渲染环境烘托反衬对比间,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跨越时空。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爱憎分明、保边卫国,突出个体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诗人借书生之眼见之耳闻之心想表达自我对敌人的憎恨,心生杀敌报国志向。侧重个体责任担当。
8.C 9.C 10.“拥”呼应“鸣”,用比拟、夸张的手法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愿”直抒胸臆,表达从军的崇高理想是杀敌卫国、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静”的使动用法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自信。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根据地点“玉门道”“金微山”可知在边塞;根据人物行为“从军”“逐虏”“刀开”“鼓声”“兵气”“愿斩单于首”“长驱”可知是在边塞从军杀敌。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以兴起首”错,“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本诗开篇就直接写了人物的行为,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这两句都是写士兵们作战的场景,一鼓作气,怀抱激情。这两句中的“拥”和“鸣”是呼应的,先鼓足了士气,才能充满英勇豪气。运用了比拟、夸张的手法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愿斩单于首”是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通过一个“愿”直接表明想法,想要取下单于的首级,希望能够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直抒胸臆,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的崇高理想,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长驱静铁关”一句中,“静”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宁静”,直驱入铁关是为了使边境安宁,是“愿斩单于首”的进一步说明,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望具体化。表现出边疆战士的豪迈自选和爱国热情。
【点睛】译文: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11.C 12.①诗中用落叶不停的飘飞,断蓬不再回归故土,表示二人再见遥遥无期。继而感叹陈羽远行,难于回归故地;②“落叶”和“断蓬”的形象比喻,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诗人对好友离别的惋惜与无奈和不舍分离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以月之寒衬托出情之深切”理解有误。“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的大意是说“在寒冷的深夜里,我们低声叙话;天上的明月洒下悠悠的光辉”,其中“悠悠寒月辉”大意是说,“月亮的清辉照射进来,好像告诉我们,岁月悠悠,时不我待,彼此都要珍惜自己的年华”,无“以月之寒衬托出情之深切”之意。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1)在古诗词中,“落叶”离枝的飘飞,恰似游子离家的外出漂荡,故诗人常把游子比作落叶,写出游子无所依赖的无奈与悲伤;“断蓬”犹飞蓬。在古诗中常比喻漂泊无定。二者都是悲伤的意象。
(2)此题中,诗歌的标题为“落叶送陈羽”,可谓一语双关,字面意思指诗人在树叶飘落之时送自己的好友陈羽,同时也将远行的陈羽比作落叶。诗中用落叶不停的飘飞、断蓬不再回归故土,感叹陈羽远行,难于回归故地。两人一夜话别,临别泪流沾衣,表明两人的情意深厚。落叶的形象比喻,表现了诗人对好友离别的惋惜与无奈。
13.C 14.①颈联上句写明月之夜的凄凉与冷清,下句写宴饮游戏之时的热闹,两句所写场景不同,场景对比明显。②但两个场景中诗人孤寂无聊、落落寡欢的形象却是一致的。③月夜之清冷映衬出诗人的孤寂,而宴游之欢乐也反衬出诗人的落寞,两句所表达诗人的情感也如一。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体会到了饮宴游戏的快乐”理解错误。“澄泉绕石泛觞迟”是清泉绕石朋友聚饮自觉举杯迟,置身宴饮的热烈的气氛中却无法融入热烈气氛。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旨情感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凉月照窗欹枕倦”,借景抒情,月凉如水,透过小窗照在孤枕之上,让人更觉冷寂和孤独。“澄泉绕石泛觞迟”,写自己虽然参加酒宴,场面热闹,自己却格格不入,沉默寡语。明月之夜的凄凉与冷清和宴饮游戏之时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以月明之夜和宴乐之时为背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诗人神游宴饮场景之外,对着水池中的酒杯呆呆出神,寡言少欢神态。上下两句场景虽然不同,人物形象如一,情感一致,显示出难以消解的情怀,在外漂泊无依,冷寂孤独,藏而不露。
15.B 16.C 17.(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江”“山”“云”“双燕”“飞花”“烟树”“漏声”“灯焰”“马蹄”“斜阳”等景物。来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婉之情。(2)直抒胸臆,相留相送,魂梦亦凄凉,无语等,直接表达了离别的伤感。(3)虚实结合,上片实写送别之景,下片虚写离别之后的情景(4)借物写人,以双燕借物写人,表达了离别的不舍。(5)运用典故,回雁峰,潇湘,含蓄写出了旅途漫漫,形单影只。(1、2两点只写一个即可)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A.“狂”不符合意境,本词的意境表现行人孤单的旅途生涯。
B.“香”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是符合意境的。
C.“长”来形容马蹄,完全不符合,“悠长”形容声,不形容马蹄。
D.“快”说明马儿跑得太快,意境不对。该词意境惆怅。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依景物的描写看,如“远”“长”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春”“暮”字勾勒出伤神的时令。“沃”反衬愁肠回绕的痛楚,“烟树苍苍”暗示渺茫难测。词从“相留相送”写起,一气经过回雁峰、潇湘,直到天涯海角,意境均是深远清幽。词选用一连串叫人愁绝的景物,“漏”“灯陷”“飞絮”等,多方面渲染愁肠百转,感情深沉郁结。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简而言之是说本词用了哪些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和间接。
(1)依“相留相送”“愁肠”“凄凉”“无语”等词语判断为直抒胸臆,再从“相送”可知惆怅的原因是离别,直抒离别之情。
(2)词中大量攫取景物如“江”“山”“云”“烟树”“漏声”“灯焰”“马蹄”“斜阳”等景物,可判断为借景抒情,再看修饰“暮远”,“烟树”是烟,“漏声”是残,“灯焰”是短,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婉之情。
(3)虚实结合,依“江头”“烟树”点明送别的地方,“双燕语”“酒沃愁肠”点明离别情景等可看出上片实写送别之景,下片“一身将影"已点出离别之后,”魂梦““无语斜阳”是虚写离别之后的情景。
(4)通过“双燕”“飞花”来以物写人,双燕呢喃如人的言语声声,飞花比拟人泪流满面的神态,以此表达了离别的不舍。
(5)用典抒情,回雁峰:相传北雁南来,从秋到春,不再向南飞过这座山峰,在这暖和适宜的地方度过寒冷的冬季。王安石诗云:“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从此,回雁峰的名声远播,愈为人晓。潇湘是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词中以“回雁峰”,“湘妃斑竹”的典故含蓄写出了旅途的漫漫,形单影只,凄迷哀怨。
18.B 19.D 20.两首作品都用“还似”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咸阳值雨》中是地异而景同,用印象中洞庭的水色云气烘托咸阳的空蒙雨景,以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想象,使人充分感受到空蒙缥缈又壮阔飞动的奇景。《宿城南亡友别墅》则从抚今到追昔,把故地重游的所见所感与昔年残梦联系起来,景同而情异,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体裁的能力。
根据押韵及对仗,《咸阳值雨》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七言绝句,最可能收录在《唐人七绝诗浅释》里。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D.“万点空蒙隔钓船”意思是“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都是实景,既非联想,也不是由实入虚。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还似”,此物像彼物。两首作品都用“还似”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
《咸阳值雨》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地异而景同,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还似”二字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
《宿城南亡友别墅》一诗前两句抚今,后两句追昔。用“还似”二字把由自然界的变化想到人世间的无常和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悲伤之情。景同而情异,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21.C 22.D 23.“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错误,“乡泪客中尽”是说诗人自己客居他乡,因为思念家乡而留下思乡之泪,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是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这是实写眼前之景,没有以虚映实。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归”是“归来”的意思,“归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作者不仅自己思乡, 而且说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归”字含蓄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孤”是“单独”的意思,“孤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际孤舟,作者以“孤帆”自况,自己远离家乡在外漂泊,就像“孤帆”一样,“孤”字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由此可见,无论是“归”字还是“孤”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4.C 25.颔联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诗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暖日和东风拟人化,分别写出暖阳映照山峦阳气回转时人的感受和春风舞动树木驱走残寒的画面,从人的触觉和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春来临时的气象和诗人的心境。
【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因众人嘲笑而备感惆怅”错误,这一说法诗中无根据。“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描写元日众人围坐饮酒,互相谈论年龄的热闹情景。不能看出是“众人嘲笑”。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鉴赏诗歌关键词一般要看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数量词等。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这两个字运用拟人手法,前句写暖阳照耀山峰,调节着人间的气候,让人感到春日融融;后句写春风吹拂,使树木舞动,好为人们吹走春日寒冷,前句从触觉角度,后句从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新春来临之时天气转暖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感受美好气象的心境。
26.B 27.①“馈”字意为“赠送”,运用拟人手法,把桃树能够让贫人果腹的作用写得富有情味:②“舒”字意为“使……舒服”,形象地写出了桃花能够让人愉悦身心的作用;③两字流露出了作者对桃树的感激和喜爱之情。
【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图景”理解有误,“儿童莫信打慈鸦”是作者对儿童的叮嘱,并非场景描写。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颔联说的是,桃树不仅有经济价值,可以疗饥,而且有审美价值,可以悦目。“馈”,是以食物赠人。一个“馈”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得桃树有情,新颖生动;一个“舒”字写出了桃花会在来年的春天里舒展花蕊点亮人们双眼,从而表明了桃花的欣赏价值,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作者用一个“馈”字来感谢桃树赠给他食物,用一个“舒”字来夸赞桃树,从而写出了作者对桃树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28.B 29.“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又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波光粼粼,相互映照,更增添诗情画意。 30.全诗借送友人游览吴越一事,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热切地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的美好风情。(如写到抒发作者对友人离去之后的思念、牵挂之情的也可给分。)
【解析】2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错误。颔联从大处着笔,描写吴越两地的特色:“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一陆一水,各有胜景,望园林叠翠处,丹桔累累飘香;看水波荡漾处,无不粉荷共妍。金桔玉莲,俱为吴越名产。诗人紧紧抓住江南富地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运思泼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吴越大地处处桔黄荷艳、水陆俱美的诱人景观。颔联是作者向友人介绍吴越大地的诱人景观,并不是“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由大到小,由面转点,敛笔“聚焦”,推出两个特写镜头:“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又是一暗一明。桥边夜市,繁灯如星,红红火火,声声叫卖,凸现吴越水乡商业繁盛。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朋友欲之之地为吴越两乡,同时也暗示以下所写之美景乃两地之共有。颔联从大处着笔,描写吴越两地的特色:“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一陆一水,各有胜景,望园林叠翠处,丹桔累累飘香;看水波荡漾处,无不粉荷共妍。金桔玉莲,俱为吴越名产。诗人紧紧抓住江南富地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运思泼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吴越大地处处桔黄荷艳、水陆俱美的诱人景观。借送友人游览吴越一事,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又是一暗一明。桥边夜市,繁灯如星,红红火火,声声叫卖,凸现吴越水乡商业繁盛;幽寺峻塔,压波覆浪,春风煦煦,游船辐辏,展示江南人文旅业发达。尾联诗人的笔由吴越的自然美又转到人情美:“此中偏重客”,是说江南水乡不仅物阜而且人美,那里的人家非常热情好客。最后以感叹作结:“君去必经年”,朋友啊,你去这么美的地方壮游,我想你肯定就快活得乐不思蜀,热切地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的美好风情。
31.C 32.(1)借景抒情,上片“隋堤”“波急”“路尘轻”构成一幅典型的送别图景,下片写夕阳西下,新月初升,寄托着主人公浓重的留恋思念之情。(2)虚实结合,本词既写了眼前眼前的送别景象,又表达了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愿望,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绵长浓重,耐人寻味。(3)烘托,以古今离别之情衬托自己的离愁别绪,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
【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C.“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错误。“重望”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下片“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夕阳西下,新月初升,眼望明月,主人公留恋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是为借景抒情。
上阕为眼前景,下阕“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表达了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愿望,为虚写,本词虚实结合,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绵长浓重,耐人寻味。
“今古柳桥多送别”,以古今离别之情衬托自己的离愁别绪,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这是烘托。
33.C 34.①佳节却要在愁里度过,表明自己的失意和郁闷。②“久”和“偶”形成对比,表现多年的怀才不遇,已让自己平日没有了斗志,只是在醉中燃起希望。③语调苍凉,沉郁又不失雄健。
【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C.“只好一遍遍吟诵自己写给韩魏公的诗”错误。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写给韩丞相的和诗。根据全诗内容,可知尾联的“新诗”指的是韩琦在宴会上作的诗。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颈联“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表明自己的失意和郁闷。“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久”和“偶”形成对比,表现多年的怀才不遇,已让自己平日没有了斗志,只是在醉中燃起希望。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语调苍凉,沉郁又不失雄健。
35. 望处 悲愁伤感 36.①“双燕”意指双飞的燕子,从眼前飞过却无法代人传信,寓指词人与友人欲通音讯却无人可托。相隔甚远而思念至深,也反衬词人的伶仃孤苦。②“断鸿”指的是失群的孤雁,于斜阳声中哀鸣,衬托了词人孤独怅惘和羁旅凄苦的情感。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一空问的是这首词以哪两个字统摄全篇。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凭栏远望之景,引发心中之情,下阕回忆昔日文期酒会,相聚之乐,无论是景,还是情,都是由开头“望处”所统领,因“望处”而引出景,因“望处”而生情,因“望处”而引发回忆,而且结尾“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又回应开头“望处”。
第二空是问“凭栏远望,但见秋景萧疏”,心头充盈什么情感。结合所见“晚景萧疏”“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等景可知,此处所写秋景是一片萧疏,而此时此刻却是“故人何在”,景悲人愁,可见此时应该是悲愁伤感充盈心头。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双燕”“断鸿”这两个意象的作用。
首先要知道这两个意象的特点,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作用。
先看“双燕”。“双燕”即成双成对的燕子,而词人却是孤身一人,以“燕”之双反衬人之孤;“念双燕、难凭远信”,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却无人可托。“双燕”对词人起到反衬作用。
再看“断鸿”。“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和词人的处境很是相似;“断鸿声里”是说离群的孤雁声声哀鸣,而词人此时是“立尽斜阳”,词人用断鸿的哀鸣,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 “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回忆与思念之中,“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言外自现。
37.A 38.自,自顾,依然。写出岩间花草依然随季节更替而荣枯,行经崇徽公主遗迹处的行人也只能是为之空自叹息。表达了作者对被送去和亲的公主痛惜之情,也表达了面对现实的无奈之意,更表达了对不为国谋的肉食者的愤懑之情。
【分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希望翰林学士韩绛能在朝廷帮助自己得到朝廷重用”错误,于文无据,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而边境却军备废弛,受到东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断侵扰。尽管欧阳修等少数大臣主张选将练兵,巩固边防,可是宋朝还是苟且偷安,忍辱求和。诗人为国家蒙受的耻辱而感到羞愧、愤慨,但又对此无能为力。在这痛苦的心情中,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这样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并没有“希望翰林学士韩绛能在朝廷帮助自己得到朝廷重用”之意。
故选A。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的意思是:行路的人到这里白白地叹息,山崖上花开草长随着季节交替。这里的“自”,是“自顾,依然”的意思,作者笔锋一转,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涧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尾联用人的有情和草的无情作对比,写出诗人的无奈。崇徽公主满眼含着哀怨的泪水在“翠崖遗迹”之间飘荡,青草年年绿,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发自肺腑地提问: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表达了作者对被送去和亲的公主痛惜之情,更表达了对不为国谋的肉食者的愤懑之情。
39.D 40.含意:古代遗留下来的帝王陵园一片破败,以至于连蓬草都不生长;历史上繁华的宫室园囿如今都是杂草丛生。
手法:①用典。使用汉代贾山议秦始皇陵墓奢侈,《诗经 黍离》中周王朝都城长满荒草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含蓄蕴藉。②借景抒情。通过“山园蓬颗”“宫室黍离”等典型景物,表现故都荒凉、物是人非之感。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的能力。
D项,“直陈对当朝奢华的不满”错误,本诗抒发的是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山园蓬颗外,宫室黍离边”的含义需结合“蓬颗”“黍离”的典故翻译,含意:古代遗留下来的帝王陵园一片破败,以致于连蓬草都不生长;历史上繁华的宫室园囿如今都是杂草丛生。
颔联运用了典故,同时借景抒情。表述时,先指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手法是怎么运用的,然后指出使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艺术手法:①用典。使用汉代贾山议秦始皇陵墓奢侈,《诗经 黍离》中周王朝都城长满荒草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含蓄蕴藉。②借景抒情。通过“山园蓬颗”“宫室黍离”等典型景物,表现故都荒凉、物是人非之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