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23 将情感与哲理混淆(古代诗歌阅读之哲理题)
目 录
01 易错陷阱(三陷阱)
【陷阱一】情感渲染掩盖哲理本质
【陷阱二】哲理表述暗含情感倾向
【陷阱三】情境描绘误导哲理解读
02 避坑攻略&例析
【攻略一】明确哲理与情感的界限
【攻略二】关注诗歌中的象征与隐喻
【攻略三】分析诗歌的题材与背景
【攻略四】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攻略五】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倾向
03 易错通关
古代诗歌阅读之哲理题
古代诗歌阅读中的哲理题,通常要求考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这需要对诗歌的意境、象征、比喻等手法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类题目往往不直接询问诗歌的表面意义,而是引导考生挖掘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人生哲理、宇宙观念、道德伦理等。解答时,考生需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来表达对生命、宇宙、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因此,解答古代诗歌阅读中的哲理题,既是对考生文学素养的考察,也是对其哲学思维能力的挑战。
★易错陷阱一:情感渲染掩盖哲理本质
★易错陷阱二:哲理表述暗含情感倾向
★易错陷阱三:情境描绘误导哲理解读
【攻略一】明确哲理与情感的界限
在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明确哲理与情感的界限。哲理通常表现为对人生、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总结,而情感则更多地体现在诗人对事物的感受、态度和心境上。通过仔细辨析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意境,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其是表达哲理还是情感。
【例题1】(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发石山
杨万里
明发愁仍集,寒云又作屯。
悬知今定雨,正坐夜来暄。
便恐禾生耳①,宁论客断魂。
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村。
[注]①禾生耳:即禾头生耳,指庄稼遭雨后禾头长出卷曲如耳的芽蘖,预示收成不好。
《明发石山》中蕴含两重哲理,对我们的学习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规避陷阱:哲理表述暗含情感倾向
【攻略二】关注诗歌中的象征与隐喻
古代诗歌中,象征与隐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哲理诗往往通过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象征物和隐喻意义,从中捕捉哲理的火花。同时,也要警惕情感因素对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干扰,以免将哲理误读为情感。
【例题2】(2024·山东济南·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小题。
物理六首(选二)
林希逸
其一
以鸟养鸟尽性,惟虫能虫知天。万物与我为一,反身乐莫大焉。
其六
非鱼知鱼谁乐?梦鹿得鹿谁诬?若与予也皆物,执而我之则愚。
【注】①梦鹿得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郑人采樵,毙鹿之后,十分高兴,为不让人知,他把死鹿藏匿在土坑,盖上蕉叶,后来他找不到所藏之鹿,就怀疑是个梦。②诬;假象。
这两首诗提出了“物”“我”的概念,强调要知物、知我。请结合诗句谈谈“知物”“知我”的内涵。
规避陷阱:哲理表述暗含情感倾向。
【攻略三】分析诗歌的题材与背景
不同题材和背景的诗歌,其哲理和情感表达也有所不同。例如,山水田园诗往往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而边塞诗则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战争观念。通过分析诗歌的题材和背景,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哲理和情感内涵,从而避免混淆。
【例题3】(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
杨万里
苏州欲见石湖①老,到得苏州发更早。
锡山欲见尤梁溪②,过却锡山元不知。
起来灵岩在何许,回首惠山亦无处。
人生万事不可期,怏然却向常州去。
[注]①石湖,即石湖居士范成大,曾任参知政事。②尤梁溪,即曾任礼部侍郎的尤袤的居住之地。
有人评论“宋人好以诗说理”,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规避陷阱:情境描绘误导哲理解读。
【攻略四】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清新自然,有的豪放飘逸,有的婉约含蓄。哲理诗的语言往往简练而深刻,富有启发性。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从中感受哲理的韵味。同时,也要注意情感因素对语言风格的影响,避免将哲理诗的情感表达误解为哲理本身。
【例题4】(2024·四川成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入行(节选)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①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②,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③?万物兴歇皆自然。
【注释】①六龙:指太阳。中国神话传说中,日神所乘之车每日由六龙拉着从东到西行驶。②元气:这里指自然、天地宇宙。③四运:即四季。
李白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特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规避陷阱:情感渲染掩盖哲理本质。
【攻略五】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倾向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倾向对其诗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在阅读哲理诗时,要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背景,深入理解其诗歌中的哲理内涵。同时,也要警惕情感因素对诗人思想倾向的干扰,以免将诗人的个人情感误读为普遍哲理。通过全面分析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倾向,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哲理诗的精髓。
【例题5】(2024·安徽滁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独秀峰
清·袁枚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尾联历来为人传唱,这是作者面对独秀峰而发出的人生感慨,请你结合全诗内容谈谈尾联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考。
规避陷阱:情境描绘误导哲理解读。
(2024·湖南长沙·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论十绝
戴复古
(其四)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其六)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论十绝(其四)》一、二两句的意思是诗文创作的立意构思奇巧神妙,变化无穷,一任自己有力的笔纵横挥洒。
B.关于创作,韩愈主张“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惟陈言之务去”。戴复古应该会同意韩愈的观点。
C.“飘零忧国杜陵老”一句中的“杜陵老”指的是自号“少陵野老”的杜甫,安史之乱后他四处漂泊,多忧国忧民之作。
D.“近日不闻秋鹤唳”化用“风声鹤唳”之典,意思是近来没有战事发生,因此时人诗作多写自然景物。
2.你觉得这两首诗论可以给后世的创作者哪些启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扬颜 曾巩
扬雄纂言准仲尼①,颜氏为身慕虞舜。
千里常忧及门止,为山更欲一篑进。
小人君子在所蹈,烈士贪夫不同徇。
安得蠢蠢尚自恕,百年过眼犹一瞬。
【注】①扬雄:西汉文学家,擅长辞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概括了扬雄和颜回仿效圣贤、立言修身的古事。
B.第三句的典故出自《论语》,意为堆土成山,要把最后一筐土堆完。
C.小人和君子、壮烈之士和贪生怕死之人,其差别在于所遵循的道。
D.本诗以议论入诗,古朴雄浑,工密精深,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4.本诗蕴含了哪些为学修身的道理?请简要分析。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指出读书既有点灯夜读的辛苦,同时也充满了古琴作伴的雅趣。
B.诗人认为圣人不是遥不可及的,让人忧患的是求道者脚力不足。
C.诗人主张应不为功名所累,但也要努力用半生所学积极进取。
D.整首诗歌语重心长,既对刘朝英进行了指点,也对其进行了激励。
6.宋诗注重以事显理,请分析第三联的含义,并从“人才成长”或“学习过程”的角度谈谈第三联带给你的启示。
(2024·四川成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入行(节选)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①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②,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③?万物兴歇皆自然。
【注释】①六龙:指太阳。中国神话传说中,日神所乘之车每日由六龙拉着从东到西行驶。②元气:这里指自然、天地宇宙。③四运:即四季。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海落下,如同人在徘徊一样,“徘徊”两字形象生动。
B.“安在”“安得”展现出诗人的质疑探索精神,表明诗人对太阳的永恒性产生了怀疑。
C.“谁挥鞭策驱四运”用“谁”发问引发读者深思,《沁园春·长沙》中有类似的写法。
D.诗人认为,草木不会因繁荣凋落而感谢或怨恨自然,万物的兴盛衰败都是自然规律。
8.李白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特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2024·福建福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为六绝句(其六)①杜甫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②复先谁。
别裁⑧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论诗十绝句(其四)戴复古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当时人们对南北朝庾信和初唐四杰多有批评。杜甫作《戏为六绝句》予以回应。②祖述:效法;仿效。③别裁:区别淘汰。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和戴诗题目相近,题材相同,以绝句形式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诗歌创作理念。
B.杜诗首句指出比不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戴诗首句强调创作要精心构思追求变化。
C.杜诗表示借鉴不分先后,与《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相似,戴诗对此无涉及。
D.杜甫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追求风流儒雅,戴诗认为诗歌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10.化用前人诗句是诗歌创作的普遍现象,如戴诗第二句“笔端有力任从横”化用了杜甫的“凌云健笔意纵横”。请结合两首诗主题,谈谈你对诗歌创作化用现象的理解。
(23-24高三上·江苏苏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如归亭顺风
王安石
春江窈窈来无地,飞帆浩浩穷天际。
朝出吴川夕霅溪,回首乔林吹岸荠。
篙师高卧自啸歌,戏彼挽舟行复止。
人生万事反衍多,道路后先能几何?
[注]挽舟,即拉纤,指人在岸上拉着纤绳使船前进。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浩渺深远的江上,舟船扬帆前进直指天边之景,意境宏大,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视野开阔、气度不凡的形象特点。
B.“朝出吴川夕霅溪”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意相似,但句式更加凝练,极写顺风之下,船行之速。
C.“回首乔林吹岸荠”意思是回头看见岸上一会儿是树林一会儿是荠草,诗人以景物快速的切换,侧面写出船行迅疾如飞的特点。
D.借风驶船,船夫可省却不少功夫,“篙师高卧自啸歌”一句正反映了船夫在风力的帮助下而躺卧船上吟咏歌唱、悠闲自在的样子。
12.篇末诗人的议论因何而发?他表达了怎样的见解?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回答。
(23-24高三上·山东济宁·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惠洪
蜜烛花光清夜阑,粉衣香翅绕团团。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
方叹息,为遮拦。也知爱处实难拚。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明的烛光照亮宁静清冷的夜晚,飞蛾围绕烛火四周,像是在采摘花蜜。
B.词人怕烛火灼伤飞蛾,驱赶视灯为火的飞蛾,表现了词人对飞蛾的怜惜。
C.这首词描绘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整首词表现出含蓄朦胧的文学风格。
D.全篇以小见大,理随事出,事理相融,人生感悟如警钟般提醒着后世人。
14.词人从飞蛾身上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意趣?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新课标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
B.颔联设喻,将艰苦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流露出作者担忧之情。
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
D.这首诗通俗易懂又饱含真知灼见,体现出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真情。
18.这首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2024·辽宁大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①和教授兄韵
陆九渊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②岑③。
易简工夫④终久大,支离事业⑤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②泰华:指泰山和华山。③岑:高山。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⑤支离事业:琐碎的理论。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墟墓兴哀宗庙钦”是说人见到坟墓时,就感觉到很伤感,一到了宗庙里边,就会生发出敬重之情,显得很肃静。
B.颔联借水、石说明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与《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蕴含的道理相同。
C.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
D.此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作者以充满哲理的笔触为自己的心学张目,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
20.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清晰地表现出二人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本诗中谈到了哪些“为学之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湖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接【注】花
梅尧臣
唯是圃人巧,非关元化偏。
折条违物理,迁艳得花权。
美女嫁寒婿,丑株生极妍。
世间多妄合,吾不谓之然。
【注】接:嫁接。
2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接花能成功,并非依靠自然之力,而是得益于园丁的高超技艺。
B.在诗人看来,嫁接虽然违反自然规律,但却能使砧木获得了开花的机会。
C.诗人由花木嫁接之美联想到“世间多妄合”,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
D.全诗语言质朴,饱含哲理,借咏接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取向。
22.钱锤书先生论诗之理趣,有“理寓物中”“理因物显”之说。本诗的理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浙江绍兴·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
[明]彭友信
桐花时节春风颠,巷陌街头多纸鸢。一丝斗上云霄际,摇尾昂头如得意,纷纷羽翮岂真有,舒卷只在儿童手。儿童疾走莫漫狂,如此春风那可常。君不见朝来雨声骤,人间又是清明候。
风筝[《红楼梦》]
探春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2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纸鸢就是风筝。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抓住风筝依仗细线牵动的特点来进行体物肖形。
B.两首诗歌都采用了“清明”这一意象,一语双关,可联想到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
C.“如此”指春风可以让风筝高飞,平实的语言里充满写作机趣,启发读者深深思考。
D.“游丝”本指飘荡在空中的飞丝,这里指拉住风筝的线,用来暗示探春远嫁的命运。
24.诗歌往往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道理,引人思考。《纸鸢》一诗阐发了哪些道理?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2-23高三下·四川绵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明]钱宰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向东奔流的长江开篇,起笔宏阔,以“不息”点明“来者”的状态。
B.诗人以白日、西山、晨光勾画出日落日出的自然常态,为卒章议论作铺垫。
C.“春花瘁复荣”与白居易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最后四句叙议结合,以大自然的循环无终极,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
26.这首诗在平常可见的自然之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鸤鸠①
《诗经·曹风》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②丝。其带伊丝,其弁③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④。其仪不忒,正⑤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①鸤鸠:布谷鸟。此鸟催春耕,喂养小鸟不偏私。②伊:是。③弁:皮帽。骐:青黑色。④忒:差误。⑤正:法则。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共四章,一咏三叹,形成回旋往复的音韵旋律,体现出《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每章四五句完全重复,又有自己的特色。?
B.这首诗题为“鸤鸠”,寄予美好寓意,因为鸤鸠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又喂养众多小鸟,平均如一无偏私,值得人们尊重与赞美。
C.小鸟们“在梅”“在棘”“在榛”,行踪游移不定,与始终“在桑”筑巢的鸤鸠,形成鲜明比照,目的是劝谕“国人”应保持操守不变。
D.每章开头均由鸤鸠起笔,再触发诗兴文思,引出后文的淑人君子,《诗经》中许多诗篇都采用了这种起兴手法,如《关雎》《蒹葭》等。
28.这是一首赞美理想中的君子之作,作者从哪些角度突出了君子之“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2-23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各自奔忙,道出了诗人的所思所感。
B.颔联用“残山”“新险”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突出蜀地地势险峻,不禁令人联想起名篇《蜀道难》。
C.颈联写朦胧的夜月与苍茫的大河,读来令人更生“独穿”“愁渡”的孤寂愁苦、黯然迷蒙之感。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风景逐渐优美清丽,与前文形成了对比。
30.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易错题23 将情感与哲理混淆(古代诗歌阅读之哲理题)
目 录
01 易错陷阱(三陷阱)
【陷阱一】情感渲染掩盖哲理本质
【陷阱二】哲理表述暗含情感倾向
【陷阱三】情境描绘误导哲理解读
02 避坑攻略&例析
【攻略一】明确哲理与情感的界限
【攻略二】关注诗歌中的象征与隐喻
【攻略三】分析诗歌的题材与背景
【攻略四】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攻略五】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倾向
03 易错通关
古代诗歌阅读之哲理题
古代诗歌阅读中的哲理题,通常要求考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这需要对诗歌的意境、象征、比喻等手法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类题目往往不直接询问诗歌的表面意义,而是引导考生挖掘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人生哲理、宇宙观念、道德伦理等。解答时,考生需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来表达对生命、宇宙、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因此,解答古代诗歌阅读中的哲理题,既是对考生文学素养的考察,也是对其哲学思维能力的挑战。
★易错陷阱一:情感渲染掩盖哲理本质
★易错陷阱二:哲理表述暗含情感倾向
★易错陷阱三:情境描绘误导哲理解读
【攻略一】明确哲理与情感的界限
在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明确哲理与情感的界限。哲理通常表现为对人生、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总结,而情感则更多地体现在诗人对事物的感受、态度和心境上。通过仔细辨析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意境,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其是表达哲理还是情感。
规避陷阱:哲理表述暗含情感倾向
【例题1】(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发石山
杨万里
明发愁仍集,寒云又作屯。
悬知今定雨,正坐夜来暄。
便恐禾生耳①,宁论客断魂。
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村。
[注]①禾生耳:即禾头生耳,指庄稼遭雨后禾头长出卷曲如耳的芽蘖,预示收成不好。
《明发石山》中蕴含两重哲理,对我们的学习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答案】①首联、颔联均写诗人根据天气迹象预测出第二天的天气状况,可见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透过联系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这启发我们在学习时也应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找到其中规律。
②尾联意谓山深更应进去,听说那里的梅树已经开花了。喻指做事情遇到困难时,应不怕艰难、勇于探索,如此就会出现转机,获得成功。这启发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迎难而上,如此方能让学识、能力更上一层楼。或:尾联意谓山深更应进去,听说那里的梅树已经开花了。喻指做事情遇到困难时,应对未来抱有美好信念,如此才能勇往直前,取得成功。这启发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应坚定攻克难关的信心,如此方能不断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明发愁仍集,寒云又作屯”,早晨从石山出发时,作者心中仍充满着愁绪,只见天空中的寒云又聚集在一起。颔联,“悬知今定雨,正坐夜来暄”,料知今天一定下雨,因为昨夜感到十分暖和。这两联均写诗人根据天气迹象预测出第二天的天气状况,可见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情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给我们的启发是: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学习时要找到规律。
尾联,“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村”,意为:山深更应进去,听说那里的梅花正值盛开(可以去好好赏梅了)。想要赏梅,就得克服山深的困难,这就启发我们:做事情遇到困难时,应对未来抱有美好信念,不惧困难,勇往直前,不断探索,,才能取得成功。
【攻略二】关注诗歌中的象征与隐喻
古代诗歌中,象征与隐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哲理诗往往通过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象征物和隐喻意义,从中捕捉哲理的火花。同时,也要警惕情感因素对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干扰,以免将哲理误读为情感。
【例题2】(2024·山东济南·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小题。
物理六首(选二)
林希逸
其一
以鸟养鸟尽性,惟虫能虫知天。万物与我为一,反身乐莫大焉。
其六
非鱼知鱼谁乐?梦鹿得鹿谁诬?若与予也皆物,执而我之则愚。
【注】①梦鹿得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郑人采樵,毙鹿之后,十分高兴,为不让人知,他把死鹿藏匿在土坑,盖上蕉叶,后来他找不到所藏之鹿,就怀疑是个梦。②诬;假象。
这两首诗提出了“物”“我”的概念,强调要知物、知我。请结合诗句谈谈“知物”“知我”的内涵。
规避陷阱:哲理表述暗含情感倾向。
【答案】①知物:认识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如“以鸟养鸟”是说要按鸟的生活规律去养鸟。②知我:认识到我即是物,万物与我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万物与我为一”“若与予也皆物”都是强调了人不是高于自然的,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①知物:认识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庄子·至乐》篇说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只海鸟飞到鲁国城郊,鲁侯叫人把它擒住养于庙堂,给它享受食“太牢”(整头牛)与奏“九韶”的最高级待遇,海鸟却不敢吃一口,三日后饿死了。庄子感叹说: “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 “以鸟养鸟”,就是要按鸟的生活规律去养鸟,让它栖息山林,浮游江湖,食小鱼,伴群体止息,以适应生存环境(尽性)。《庄子·庚桑楚》有同样意思的话: “惟虫能虫,惟虫知天。”“虫”,泛指一切飞鸟走兽,它们各具天性秉赋(能虫),无论是飞、走、鸣、跳,都得之天授,契合自然(能天)。
②知我:认识到我即是物,万物与我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后两句化用《孟子·尽心》篇的话: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万物皆备于我”(即“万物与我合一”),就是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只是人们“习焉不察”;如果能反诸身而求其实,“尽其心,知其性”,加强自身修养,那么人心就会与物理一致,达到“四十不动心”(孟子)、“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至乐境界。“若与予也皆物”,“若”,你也,承首句“鱼”,泛指一切生灵;“予”,我也,泛指人。万物皆有相同相异、相通相隔之处,人也不例外。这是超脱“鱼乐”深一层的理解。人心物理的底蕴均在“尽性”、“知天”,如果“执而我之”,像郑人“梦鹿得鹿”那样,汲汲于对外占有的私欲,得失观念过重,则既害人性,又悖物理,那就是愚蠢了。这里的“万物与我为一”“若与予也皆物”都是强调了人不是高于自然的,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
【攻略三】分析诗歌的题材与背景
不同题材和背景的诗歌,其哲理和情感表达也有所不同。例如,山水田园诗往往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而边塞诗则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战争观念。通过分析诗歌的题材和背景,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哲理和情感内涵,从而避免混淆。
【例题3】(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
杨万里
苏州欲见石湖①老,到得苏州发更早。
锡山欲见尤梁溪②,过却锡山元不知。
起来灵岩在何许,回首惠山亦无处。
人生万事不可期,怏然却向常州去。
[注]①石湖,即石湖居士范成大,曾任参知政事。②尤梁溪,即曾任礼部侍郎的尤袤的居住之地。
有人评论“宋人好以诗说理”,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规避陷阱:情境描绘误导哲理解读。
【答案】①人生的事情往往难以预料,诗人只能怏然不乐,继续行程,赶往常州。②由旅途中的两件事,引申出对整个人生的思索,对“人生万事”的感慨,充满了绵长浓郁的哲理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又生万事不可期,怏然却向常州去”人生的事情往往难以预料,诗人只能怏然不乐,继续行程,赶往常州。“万事不可期”指欲访范成大未果,欲见尤袤亦未果。人生有很多不可预料之事,作者心生感慨。
②作者苏州欲见石湖老人而未能,无锡欲见梁溪而又错过。由旅途中的两件事,引申出对整个人生的思索,通过寄怀朋友寄寓“人生万事不可期”的人生感叹,充满了绵长浓郁的哲理意味。
【攻略四】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清新自然,有的豪放飘逸,有的婉约含蓄。哲理诗的语言往往简练而深刻,富有启发性。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从中感受哲理的韵味。同时,也要注意情感因素对语言风格的影响,避免将哲理诗的情感表达误解为哲理本身。
【例题4】(2024·四川成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入行(节选)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①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②,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③?万物兴歇皆自然。
【注释】①六龙:指太阳。中国神话传说中,日神所乘之车每日由六龙拉着从东到西行驶。②元气:这里指自然、天地宇宙。③四运:即四季。
李白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特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答案】
①诗中运用“太阳”这样宏伟的自然形象,增强了作品神秘性,使诗歌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②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将神话传说与草谢木落等自然现象结合,时空大开大合,充满浪漫主义美学气韵;
③句式参差多变,抒情自由奔放,具有浪漫主义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本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具体表现在:
首先,诗歌取材,采用“六龙驭日”的神话故事,增强作品神秘性,运用“太阳”这样宏伟的自然形象,想象和夸张,奇特大胆,增强了作品神秘性;
其次,时空也极度变化,东方、地底、西海、春秋、终古,似运宇宙古今于股掌之上,天下,地下,时空大开大合;“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诗人认为,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诗人将神话传说与草谢木落等自然现象结合,这使诗歌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句式多变。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都有,句式参差多变,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具有浪漫主义特征。
规避陷阱:情感渲染掩盖哲理本质。
【攻略五】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倾向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倾向对其诗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在阅读哲理诗时,要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背景,深入理解其诗歌中的哲理内涵。同时,也要警惕情感因素对诗人思想倾向的干扰,以免将诗人的个人情感误读为普遍哲理。通过全面分析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倾向,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哲理诗的精髓。
【例题5】(2024·安徽滁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独秀峰
清·袁枚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尾联历来为人传唱,这是作者面对独秀峰而发出的人生感慨,请你结合全诗内容谈谈尾联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考。
【答案】(1)独秀峰高峻笔直,像琴弦一样;它突兀参天,又好像一把插入青天的利剑;它凌寒而立,不与世间俗物同流,表现了一种孤高自守的情操特征。
(2)作者不禁被独秀峰的高岸峭拔所折服,由山而想到了做人。为人正直有时可能会孤立而无援,独行而无友,可是,恰恰是因为这样,他才也就拥有了一枝独秀之美,清高耿正之气。
(3)作者如同独秀峰一样,虽然孤立,却伟岸而不朽,这是他一生之中所不懈追求的,全诗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1)尾联写独秀峰“直如弦”,运用比喻说法写独秀峰高峻笔直,像琴弦一样;首联也有描写其高峻的句子如“突然一峰插南斗”,“突然”写出突兀之感,“插南斗”的“插”将其比喻成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此句写出它突兀参天,又好像一把插入青天的利剑;颔联写独秀峰在桂林奇山异石中“冠其首”,颈联写站在山巅俯视,“一城烟水来眼前”,给人一种凌寒而立,不与世间俗物同流,表现了一种孤高自守的情操特征。
(2)“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作者不禁被独秀峰的高岸峭拔所折服,由山而想到了做人。“孤立”是因为为人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难免会孤立而无援,独行而无友。但通过作者对独秀峰的赞美可以看出诗人的人生观,他并不认为被孤立是痛苦的,恰恰相反,在污浊的社会中更需要有清高独立的操守,如此才能拥有一枝独秀之美,清高耿正之气。
(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价值追求,独秀峰就是诗人的写照,虽然孤立,却伟岸而不朽,这是他一生之中所不懈追求的。作者由孤立的山,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发出青山尚且劲直、人生何必感伤的兴叹,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
规避陷阱:情境描绘误导哲理解读。
(2024·湖南长沙·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论十绝
戴复古
(其四)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其六)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论十绝(其四)》一、二两句的意思是诗文创作的立意构思奇巧神妙,变化无穷,一任自己有力的笔纵横挥洒。
B.关于创作,韩愈主张“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惟陈言之务去”。戴复古应该会同意韩愈的观点。
C.“飘零忧国杜陵老”一句中的“杜陵老”指的是自号“少陵野老”的杜甫,安史之乱后他四处漂泊,多忧国忧民之作。
D.“近日不闻秋鹤唳”化用“风声鹤唳”之典,意思是近来没有战事发生,因此时人诗作多写自然景物。
2.你觉得这两首诗论可以给后世的创作者哪些启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扬颜 曾巩
扬雄纂言准仲尼①,颜氏为身慕虞舜。
千里常忧及门止,为山更欲一篑进。
小人君子在所蹈,烈士贪夫不同徇。
安得蠢蠢尚自恕,百年过眼犹一瞬。
【注】①扬雄:西汉文学家,擅长辞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概括了扬雄和颜回仿效圣贤、立言修身的古事。
B.第三句的典故出自《论语》,意为堆土成山,要把最后一筐土堆完。
C.小人和君子、壮烈之士和贪生怕死之人,其差别在于所遵循的道。
D.本诗以议论入诗,古朴雄浑,工密精深,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4.本诗蕴含了哪些为学修身的道理?请简要分析。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指出读书既有点灯夜读的辛苦,同时也充满了古琴作伴的雅趣。
B.诗人认为圣人不是遥不可及的,让人忧患的是求道者脚力不足。
C.诗人主张应不为功名所累,但也要努力用半生所学积极进取。
D.整首诗歌语重心长,既对刘朝英进行了指点,也对其进行了激励。
6.宋诗注重以事显理,请分析第三联的含义,并从“人才成长”或“学习过程”的角度谈谈第三联带给你的启示。
(2024·四川成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入行(节选)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①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②,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③?万物兴歇皆自然。
【注释】①六龙:指太阳。中国神话传说中,日神所乘之车每日由六龙拉着从东到西行驶。②元气:这里指自然、天地宇宙。③四运:即四季。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海落下,如同人在徘徊一样,“徘徊”两字形象生动。
B.“安在”“安得”展现出诗人的质疑探索精神,表明诗人对太阳的永恒性产生了怀疑。
C.“谁挥鞭策驱四运”用“谁”发问引发读者深思,《沁园春·长沙》中有类似的写法。
D.诗人认为,草木不会因繁荣凋落而感谢或怨恨自然,万物的兴盛衰败都是自然规律。
8.李白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特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2024·福建福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为六绝句(其六)①杜甫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②复先谁。
别裁⑧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论诗十绝句(其四)戴复古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当时人们对南北朝庾信和初唐四杰多有批评。杜甫作《戏为六绝句》予以回应。②祖述:效法;仿效。③别裁:区别淘汰。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和戴诗题目相近,题材相同,以绝句形式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诗歌创作理念。
B.杜诗首句指出比不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戴诗首句强调创作要精心构思追求变化。
C.杜诗表示借鉴不分先后,与《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相似,戴诗对此无涉及。
D.杜甫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追求风流儒雅,戴诗认为诗歌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10.化用前人诗句是诗歌创作的普遍现象,如戴诗第二句“笔端有力任从横”化用了杜甫的“凌云健笔意纵横”。请结合两首诗主题,谈谈你对诗歌创作化用现象的理解。
(23-24高三上·江苏苏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如归亭顺风
王安石
春江窈窈来无地,飞帆浩浩穷天际。
朝出吴川夕霅溪,回首乔林吹岸荠。
篙师高卧自啸歌,戏彼挽舟行复止。
人生万事反衍多,道路后先能几何?
[注]挽舟,即拉纤,指人在岸上拉着纤绳使船前进。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浩渺深远的江上,舟船扬帆前进直指天边之景,意境宏大,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视野开阔、气度不凡的形象特点。
B.“朝出吴川夕霅溪”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意相似,但句式更加凝练,极写顺风之下,船行之速。
C.“回首乔林吹岸荠”意思是回头看见岸上一会儿是树林一会儿是荠草,诗人以景物快速的切换,侧面写出船行迅疾如飞的特点。
D.借风驶船,船夫可省却不少功夫,“篙师高卧自啸歌”一句正反映了船夫在风力的帮助下而躺卧船上吟咏歌唱、悠闲自在的样子。
12.篇末诗人的议论因何而发?他表达了怎样的见解?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回答。
(23-24高三上·山东济宁·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惠洪
蜜烛花光清夜阑,粉衣香翅绕团团。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
方叹息,为遮拦。也知爱处实难拚。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明的烛光照亮宁静清冷的夜晚,飞蛾围绕烛火四周,像是在采摘花蜜。
B.词人怕烛火灼伤飞蛾,驱赶视灯为火的飞蛾,表现了词人对飞蛾的怜惜。
C.这首词描绘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整首词表现出含蓄朦胧的文学风格。
D.全篇以小见大,理随事出,事理相融,人生感悟如警钟般提醒着后世人。
14.词人从飞蛾身上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意趣?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新课标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
B.颔联设喻,将艰苦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流露出作者担忧之情。
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
D.这首诗通俗易懂又饱含真知灼见,体现出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真情。
18.这首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2024·辽宁大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①和教授兄韵
陆九渊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②岑③。
易简工夫④终久大,支离事业⑤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②泰华:指泰山和华山。③岑:高山。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⑤支离事业:琐碎的理论。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墟墓兴哀宗庙钦”是说人见到坟墓时,就感觉到很伤感,一到了宗庙里边,就会生发出敬重之情,显得很肃静。
B.颔联借水、石说明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与《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蕴含的道理相同。
C.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
D.此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作者以充满哲理的笔触为自己的心学张目,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
20.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清晰地表现出二人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本诗中谈到了哪些“为学之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湖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接【注】花
梅尧臣
唯是圃人巧,非关元化偏。
折条违物理,迁艳得花权。
美女嫁寒婿,丑株生极妍。
世间多妄合,吾不谓之然。
【注】接:嫁接。
2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接花能成功,并非依靠自然之力,而是得益于园丁的高超技艺。
B.在诗人看来,嫁接虽然违反自然规律,但却能使砧木获得了开花的机会。
C.诗人由花木嫁接之美联想到“世间多妄合”,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
D.全诗语言质朴,饱含哲理,借咏接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取向。
22.钱锤书先生论诗之理趣,有“理寓物中”“理因物显”之说。本诗的理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浙江绍兴·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
[明]彭友信
桐花时节春风颠,巷陌街头多纸鸢。一丝斗上云霄际,摇尾昂头如得意,纷纷羽翮岂真有,舒卷只在儿童手。儿童疾走莫漫狂,如此春风那可常。君不见朝来雨声骤,人间又是清明候。
风筝[《红楼梦》]
探春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2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纸鸢就是风筝。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抓住风筝依仗细线牵动的特点来进行体物肖形。
B.两首诗歌都采用了“清明”这一意象,一语双关,可联想到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
C.“如此”指春风可以让风筝高飞,平实的语言里充满写作机趣,启发读者深深思考。
D.“游丝”本指飘荡在空中的飞丝,这里指拉住风筝的线,用来暗示探春远嫁的命运。
24.诗歌往往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道理,引人思考。《纸鸢》一诗阐发了哪些道理?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2-23高三下·四川绵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明]钱宰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向东奔流的长江开篇,起笔宏阔,以“不息”点明“来者”的状态。
B.诗人以白日、西山、晨光勾画出日落日出的自然常态,为卒章议论作铺垫。
C.“春花瘁复荣”与白居易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最后四句叙议结合,以大自然的循环无终极,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
26.这首诗在平常可见的自然之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鸤鸠①
《诗经·曹风》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②丝。其带伊丝,其弁③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④。其仪不忒,正⑤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①鸤鸠:布谷鸟。此鸟催春耕,喂养小鸟不偏私。②伊:是。③弁:皮帽。骐:青黑色。④忒:差误。⑤正:法则。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共四章,一咏三叹,形成回旋往复的音韵旋律,体现出《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每章四五句完全重复,又有自己的特色。?
B.这首诗题为“鸤鸠”,寄予美好寓意,因为鸤鸠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又喂养众多小鸟,平均如一无偏私,值得人们尊重与赞美。
C.小鸟们“在梅”“在棘”“在榛”,行踪游移不定,与始终“在桑”筑巢的鸤鸠,形成鲜明比照,目的是劝谕“国人”应保持操守不变。
D.每章开头均由鸤鸠起笔,再触发诗兴文思,引出后文的淑人君子,《诗经》中许多诗篇都采用了这种起兴手法,如《关雎》《蒹葭》等。
28.这是一首赞美理想中的君子之作,作者从哪些角度突出了君子之“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2-23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各自奔忙,道出了诗人的所思所感。
B.颔联用“残山”“新险”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突出蜀地地势险峻,不禁令人联想起名篇《蜀道难》。
C.颈联写朦胧的夜月与苍茫的大河,读来令人更生“独穿”“愁渡”的孤寂愁苦、黯然迷蒙之感。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风景逐渐优美清丽,与前文形成了对比。
30.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参考答案
1.D 2.①立意构思要奇巧神妙,变化无穷。
②写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力求创新。
③内容要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秋鹤唳”理解错误。诗人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是比喻手法,不是用典;表达的是对这类诗歌的推崇。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能力。
分析“启示”,要结合两首诗的诗歌创作主张来谈。
诗人的第一个主张是“意匠……纵横”。意思是:要把自己创作的主观意愿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必须经过竭智尽虑、惨淡经营的构思,并通过不同的表达手段与不同的表达形式展现出来。作答时,可以抓住立意构思来概括。
第二个主张是“须教……后行”。意思是:写诗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切忌跟在别人身后模仿因袭。也就是说,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这一点可以抓住创新来作答。
第三个主张是要像杜甫、陈子昂学习,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不可以无病呻吟,如“乱蝉”聒噪。
作答时,在理解相关诗句的基础上概括要点即可。
3.C 4.①应如同扬雄、颜回那样,仿效追慕先贤往圣,立言立德。
②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且要积少成多,自强不息。
③应志向远大,矢志不渝。
④不能甘于平庸,要惜时有为。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壮烈之士”错,“烈士”指“有抱负、志向高远的人”,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非“壮烈之士”。“贪夫”指“贪婪的人”,而非“贪生怕死之人”。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前两句中“纂言”指的是撰述,“准”是以……为标准,意思是应该像仲尼那样撰述自己的思想;“颜氏”指的是颜回,他以品德高尚著称,而他之所以有这样的修养是因为仰慕虞舜,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由此得出:应如同扬雄、颜回那样,仿效追慕先贤往圣,立言立德。
②第三四句意思是,走了千里之远,最怕的就是刚到门前就停止,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想要堆土成山,就要一筐土一筐土的不停积累。这两句以比喻的手法阐述为学修身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且要积少成多,自强不息。
③五六句是说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在于他们所立身的东西不同,志向高远的人与贪婪之人的差别则在追求不同。启发我们应志向远大,矢志不渝。
④最后两句是说怎么能碌碌无为还自我宽恕,转眼之间就是一辈子,我们不能甘于平庸,要惜时有为。
5.C 6.①第三联含义: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开始时都是娇嫩的幼苗,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
②人才成长:成才需要时间和过程,踏实求学,持之以恒,必然会取得卓越成就。(或:学习过程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的过程,应逐步提高而有所成。)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但也要努力用半生所学积极进取”错误,诗歌尾联的意思是:不应用尽半生心血去追求功名,应以圣道为心。不是“用半生所学积极进取”之意。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把握思想感情的能力。
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意思是说“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
诗句表明,那些高耸入云的树木,它们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刚开始时都像涧底的针一样细小。因此诗句告诉我们,在人才成长上,就像合抱之树一样,即使生于毫末,也应坚持不懈,不能妄自菲薄。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要持之以恒,也要逐步积累,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
7.B 8.
①诗中运用“太阳”这样宏伟的自然形象,增强了作品神秘性,使诗歌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②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将神话传说与草谢木落等自然现象结合,时空大开大合,充满浪漫主义美学气韵;
③句式参差多变,抒情自由奔放,具有浪漫主义特征。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明诗人对太阳的永恒性产生了怀疑”错误。古代神话中,日神所乘之车每日由六龙拉着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六龙所舍安在”运用反问,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安得与之久徘徊”是表达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但人非元气,是不能够与之同升共落的。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本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具体表现在:
首先,诗歌取材,采用“六龙驭日”的神话故事,增强作品神秘性,运用“太阳”这样宏伟的自然形象,想象和夸张,奇特大胆,增强了作品神秘性;
其次,时空也极度变化,东方、地底、西海、春秋、终古,似运宇宙古今于股掌之上,天下,地下,时空大开大合;“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诗人认为,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诗人将神话传说与草谢木落等自然现象结合,这使诗歌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句式多变。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都有,句式参差多变,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具有浪漫主义特征。
9.D 10.①化用现象,应该像杜诗所说要多方面向前人学习,既有所选择批评,又充分尊重、博采众长;②又要如戴诗所说贵在创新,强调独创,不应该因循守旧。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追求风流儒雅”错。杜诗的第三句指出我们学习前人,要学习“风雅”,此处的“风雅”指的是《诗经》“风”“雅”的传统,风雅传统最主要的就是比兴、美刺,就是诗歌创作要言之有物,要刚健,要有寄托,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要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选项把“风雅”理解为“风流儒雅”错误。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创作化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首先分析杜诗。
这首诗着重表达“转益多师”的观点,要求后生必须多方学习前贤的长处,裨补缺漏,才能深受教益。“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轻薄之后生不及前贤是毫无疑义的,但代代相传又很难分清谁是先驱。“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应区分和裁除华而不实的文风而崇尚风雅,博采诸家之长,多方面的师承,才能融会变化以成新体,转而受益。
其次分析戴诗。
作者强调写诗要独具匠心,反对因袭他人。“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意纵横”,诗人说进行艺术构思时,想象超妙,变化无穷,这样才能笔端有力,放纵奔腾。诗贵创新,必须出自自己胸中,最忌讳的是蹈袭固有的窠臼,跟在别人后面前行。全诗后两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正确与错误,进一步明确诗重创新的观点。
自古以来效仿甚至模仿前人作诗,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后人作诗,要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真实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前人过程中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又要吸收又要扬弃。批判继承中有所创新,这才是杜诗“转益多师”“别裁伪体”之精神所在,才是我们理解古诗创作中仿造、化用、引用现象之关键。
11.C 12.在顺风中行船的船夫,看到逆风行船的纤夫或行或止,前进艰难,就去嘲笑他们。诗人认为,世事顺逆变化是常见的,人的境遇就如行船,不能永远一帆风顺,身处顺境者不必嘲笑那些身处逆境的人。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回头看见岸上一会儿是树林一会儿是荠草,诗人以景物快速的切换”错,“回首乔林吹岸荠”,意思是回首看见乔林边上吹拂的荠草。故没有切换景物。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篙师高卧自啸歌,戏彼挽舟行复止”,写柁师高高地卧在自己的船上歌唱,戏耍着那些拉船的人。对柁师的描写增添了一丝欢乐和戏剧性。在顺风中行船的船夫,看到逆风行船的纤夫或行或止,前进艰难,就去嘲笑他们。
于是引出最后两句“人生万事反衍多,道路后先能几何”。结尾两句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认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以及如何在变化中保持稳定和明智。诗人认为,世事顺逆变化是常见的,人的境遇就如行船,不能永远一帆风顺,身处顺境者不必嘲笑那些身处逆境的人。
13.C 14.①“人犹……作火看”感悟到人要有辨别真假的能力;②“也知爱处实难拚”感悟到人生执著与追求,爱恋与占据,欲望与情欲,并非可以随意放下;③结尾两句,到死才知道真假,有叹惋也有鼓励:要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事物,即使死也在所不惜。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含蓄朦胧”错。本词表现词人对于佛理的参悟,以开悟心性为目的。本词表面描绘的是一种情境,尾句直接点出“始觉从前被眼瞒”的道理,还有“人犹认假”“也知爱处”等直白表述。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句“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
首先,作者由“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感悟到人处于尘世中尚且将假认为真,何况飞蛾。这里的“假”指外物,世间诱惑本心的事物,这里的“真”指人的本性和本心。
其次,身为僧人的惠洪,面对飞蛾的我执之念,欲为之“遮拦”,破除执著。然而,“也知爱处实难拚”,人生执著与追求,爱恋与占据,欲望与情欲,并非可以随意放下,言说诚容易,可践行几人能做到?
第三,作者由“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告诉我们人生如同扑向光亮的飞蛾,十分短暂,不要等到生命快结束时,才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也即在短短的几十年,拨开名利虚假的表象,探求人生更有意义的存在。
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17.C 18.(1)颈联意为不要只是羡慕那些高耸入云的树木,它们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刚开始时都像涧底的针一样细小(都是娇嫩的幼苗)。【或者不要嘲笑高耸入云的树(以为它们都是因为“地势”侥幸长得高),最初的时候它们身在山涧底部,细小如针。】
(2)诗人以“涧底针”的细小和“云端树”的高大对比,用树成长的巨大变化过程鼓励刘朝英及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奋斗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或诗人用比喻、夸张手法,以“云端树”喻人,极言其高大;以“针”喻云端树的幼苗,极言其细小;用树成长的巨大变化过程鼓励刘朝英及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奋斗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错误,尾联意思是“不能为了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的心血”。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润底针”,是说“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因为作者清楚,那些高耸入云的树木,它们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刚开始时都像涧底的针一样细小,因此告诉我们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不能妄自菲薄。
诗人用“涧底针”变成“云端树”做比,寓意着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应坚持不懈,逐步积累而成。鼓励刘朝英和学子们要踏实求学,持之以恒,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
19.D 20.①“为学之方”首需养心神和尊德性,明确自己的本心,保持自己的本心。“斯人千古不磨心”“先须辩古今”均强调本心的重要性。
②“为学之方”重在积累,步步累积成就辉煌。“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需要经过一步一步的累积,方能成就辉煌的事业。
③“为学之方”亦需于人生日常处,简单质朴处去体悟真理、感悟规律。“易简工夫终久大”,可知简易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D.“语言平易”“风格清新”“浓郁的思辨色彩”错误。比如诗中“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蕴含深刻的道理,语言并不平易;浓郁的思辨色彩更无体现,诗中主要强调诗人自己的心学,重在说理。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诗中首联是说人们见到坟墓时,就会产生哀伤的感觉,到了宗庙里边,就会生发出敬重之情,显得很肃静,这是人们千年以来都不曾变化磨灭的情感。其中“斯人千古不磨心”强调了本心的重要性。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故“为学之方”首需养心神和尊德性,明确自己的本心。
②诗中颔联“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涓涓的细流积累到沧溟水,拳头大的石头堆成泰华岑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故“为学之方”重在积累,步步累积成就辉煌。
③诗中颈联“易简工夫终久大”写简单质朴的学说最终会做大做久,成为长久的事业,琐碎的理论在时间的淘洗中也可以在历史的浮沉中淘洗而出。本联告诉我们“为学之方”亦需于人生日常处去体悟真理、感悟规律。
21.C 22.①诗人借探讨接花成活的原因,引发读者对“巧工”与“物理”关系的思考;②诗人评价接花“丑株生极妍”,以丑美的强烈对比,表达对丑美转换的辩证理解;③诗人由物及人,借接花引出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笔法巧妙。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错,“吾不谓之然”是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唯是圃人巧,非关元化偏”诗人认为接花能成功,并非依靠自然之力,而是得益于园丁的高超技艺。“折条违物理,迁艳得花权”嫁接虽然违反自然规律,但却能使砧木获得了开花的机会。借探讨接花成活的原因,引发读者对“巧工”与“物理”关系的思考。
砧木开花,借咏接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取向,“丑株”与“极妍”,以丑美的强烈对比,表达对丑美转换的辩证理解。
“世间多妄合,吾不谓之然”诗人由花木嫁接之美联想到“世间多妄合”,“妄合”是胡乱苟合之意,直接表达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态度。由物及人,饱含哲理。
23.B 24.(1)从风筝高飞靠“一丝”句可知,有时成功需要凭借他人之力。(2)从风筝靠“儿童手”“摇尾昂头”及“儿童疾走莫漫狂”可知,得势顺利时不该趾高气昂。(3)从“春风那可常”“朝来雨声骤”“又是清明候”句可知,社会有盛衰变迁,自然规律是公正的。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一语双关,可联想到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错误。“君不见朝来雨声骤,人间又是清明候”是说社会有盛衰变迁,自然规律是公正的。这里的“清明”一语双关,可联想到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但“清明妆点最堪宜”的意思是说风筝是清明时最合适的装饰。这里的“清明”并非一语双关。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一丝斗上云霄际”是说风筝凭借一根丝绳而直上云霄,由此说明了有时成功需要凭借他人之力的道理。
“摇尾昂头如得意”,是以拟人的手法写风筝趾高气扬的样子;再结合“舒卷只在儿童手”可知,顺势并非一成不变,得意也是有所凭借的,所以得势顺利时不该趾高气昂。
“儿童疾走莫漫狂,如此春风那可常”更是以劝告的口吻,直接说明了得势顺利时不该趾高气昂的道理。
“如此春风那可常。君不见朝来雨声骤,人间又是清明候”是说时节的变化自有定数,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作者也一语双关,暗示社会自有盛衰变迁,自然规律是公正的。
25.D 26.①“来者方不息”“造化无停机”等句子蕴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哲理。
②“造化”的不停息和“人生”的不循环形成对照,蕴含着“人生短暂,少壮时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的哲理。
③“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一句蕴含着“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道理。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D.“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错,最后四句是说时间永在流逝,人生不会重来,人生于天地之间,在少壮年时需要努力。这是鼓励人们积极向上。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是说长江水自古到今一直东流,一直到未来也不会停止。“造化无停机”也是强调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这些句子都蕴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哲理。
“造化无停机”和“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一边是时间一刻不停地往前,另一边是盛年的不能重来,形成对照。言语中蕴含着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要在少壮年时就刻苦努力,不可荒废光阴的哲理。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写的是花儿到了春天后绽放的非常美丽,不像是秋冬季节时那样凋零。还有草儿也从秋天时枯黄的状态变成了春天时的一片碧绿。这两句蕴含着“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道理。
27.C 28.①第一章侧重于“仪”之内修,君子应有美好的行为品质,做到“其仪一”(信守法度规范),“心如结”(内心笃定如一);
②第二章侧重于“仪”之外美,君子应有华贵得体的衣冠服饰,丝带、皮帽等,将“仪”具体化、形象化;
③第三、四章侧重“仪”之作用,君子应没有差误,以身作则,成为四国之典范、国人之楷模。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目的是劝谕‘国人’应保持操守不变”有误,小鸟尚未成熟,欢快成长,故行动也无一定之规,也含各得其所之意,故并非“劝谕‘国人’”。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第一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此章侧重于“仪”之内修,强调君子应有美好的行为品质,做到“其仪一”“心如结”。
第二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②丝。其带伊丝,其弁③伊骐”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此章侧重于“仪”之外美,君子应有华贵得体的衣冠服饰,丝带、皮帽等,将“仪”具体化、形象化。
第三、四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正是国人,胡不万年”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寿无疆。此两章侧重“仪”之作用,君子应没有差误,以身作则,成为四国之典范、国人之楷模。
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意谓:这样贤明的君王,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对于一个暴君昏主,人们是不会如此祝福的。
29.B 30.(1)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
(2)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
(3)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突出蜀地地势险峻”错误。颔联意为石鼻寨对初来乍到的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诗句中的“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并非突出蜀地地势的险峻。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诗歌的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
从诗文内容来看,这首诗的意思是,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天下太平的时候,翻越的秦岭,往来南北之间的人们匆匆忙忙,片刻也闲不住。由首联“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可以看出,这是借助石鼻城的古今变迁来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
北方人来到石鼻城,看见巍峨壮美的秦岭,都觉得险要无比。居住在蜀地的人来到这里,会觉得秦岭也不过如此。秦岭哪怕再高大险峻也比不上蜀地的高山啊。由颔联北客感受“新险”,而蜀人却是“从此送残山”可见,同一座山,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借以表明角度不同会导致体验不同;
苏轼一行人等从秦岭北坡向南坡进发,趁着朦胧的月色,渡过湍急的渭河。一路上风景有了显著的变化,开始出现流水潺潺和幽深竹林。颈联和尾联中从“暗月朦胧”到“修竹”“水潺潺”,阐述旅人由“愁”到“不愁”的感受变化,展现出逆境到顺境的转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