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
郑振铎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熟悉课文。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 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方法。
3、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深情。
教学难点: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整体感知。
1、学习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只
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3、学生朗读,划出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每只猫。
①一只( 活泼可爱的 )猫。
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②一只( 更活泼更有趣 )猫。
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大家持什么感情?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③一只( 可怜的 )猫。
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④一只( 凶恶的黑 )猫。
“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还衔着一只黄鸟。”
三、结束语。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纸上。“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渲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这感情是什么呢?大家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
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
二、品味课文。
1、一种丰富的情感在娓娓道来的叙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无声无形地流淌着,不断积淀,直至喷发。通过我们的朗读、理解、品味,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有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感受甚至有超越作品的感悟。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 ”
?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 http: / / www.21cnjy.com )” 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2、学生自由诵读第17—29段。
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有六个情节,小标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学生齐读第30—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阅读讨论后归纳: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三、拓展。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
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
?学生自拟格言:
?A?努力完善自我!
?B?弱小就要挨打!
?C?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D?你想得到幸福吗 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
2、本文采用了第—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么好处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四、结束语。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这样的感慨:这哪里是在写猫呢 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的美的体现。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