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易错点24找不到“求同存异”的角度(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题)(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易错点24找不到“求同存异”的角度(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题)(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8 20:05:50

文档简介

易错题24 找不到“求同存异”的角度(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题)
目 录
01 易错陷阱(三陷阱)
【陷阱一】表面相似实则相异
【陷阱二】时代背景差异影响解读
【陷阱三】诗人情感与风格的不同表达
02 避坑攻略&例析
【攻略一】题材与情感共鸣
【攻略二】意象与意境的异同
【攻略三】语言风格的比较
【攻略四】表达技巧与手法的差异
03 易错通关
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题
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题,要求考生具备对多首诗歌进行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对诗歌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等多方面的比较,要求考生在读懂每首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其异同,准确地进行“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解答时,考生需先分别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再将这些要素进行对比,指出其相似性或差异性。这一过程不仅考验考生对诗歌本身的鉴赏能力,还要求考生具备较宽广的文学知识和敏锐的文学感悟力,以便能够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角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通过比较鉴赏,考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易错陷阱一:表面相似实则相异
★易错陷阱二:时代背景差异影响解读
★易错陷阱三:诗人情感与风格的不同表达
【攻略一】题材与情感共鸣
在比较两首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关注的是它们的题材和情感。题材相似的诗歌往往能够引发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同样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可以比较它们对乡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要辨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如一首可能侧重于表现对田园生活的闲适与美好,而另一首则可能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例题1】(2024·湖南衡阳·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馆娃宫①怀古五绝 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②赚得吴。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①馆娃宫:越王勾践献西施,吴王夫差于灵岩山建馆娃宫以居。②西施:春秋末越国美女。越王勾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以乱其政。吴王惑于西施,终至亡国。
皮日休说勾践靠送西施“赚得”吴国,“大有堪羞”,你怎么理解?请结合诗歌题材探究。
规避陷阱:时代背景差异影响解读
【攻略二】意象与意境的异同
意象是诗歌中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而意境则是作者通过意象创造出的艺术境界。在比较两首诗歌时,可以分析它们在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例如,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歌,可以比较它们对山水意象的选取和描绘,以及通过这些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有何不同。同时,也要关注两首诗在意象运用上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例题2】(2024·湖南长沙·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
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分题④得渔村晚照
徐照⑤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注】①莎衣:蓑衣,以蓑草编织成的御雨的衣披。②杨朴:北宋诗人,字契元,自号东里野民,一生未仕。③直饶:纵使,即使。④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⑤徐照:南宋诗人,字灵晖,自号山民,家境清寒。
两首诗都塑造了渔人形象,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规避陷阱:表面相似实则相异。
【攻略三】语言风格的比较
语言风格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比较阅读中的关键点。在比较两首诗歌时,可以分析它们的语言风格有何异同。例如,一首可能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而另一首则可能语言绚丽、富有文采。通过比较语言风格,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特点。
【例题3】(2024·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望夫山①②(一)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石(二)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上③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注】①望夫山:古迹名,也作望夫石。民间传说,称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此指安徽当涂望夫石。②作品是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期流放边州时写的。③上:作“山”,山上。
下列有关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都能适用的是( )
A.平淡质朴 B.古朴典雅 C.含蓄深沉 D.清新自然
规避陷阱:诗人情感与风格的不同表达。
【攻略四】表达技巧与手法的差异
表达技巧与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阅读中的难点之一。在比较两首诗歌时,可以分析它们在表达技巧与手法上的异同。例如,同样是描写人物的诗歌,可以比较它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手法和技巧有何不同。同时,也要关注两首诗在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诗歌整体表达效果的影响。
【例题4】(2024·黑龙江·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①连袖舞,一时天上著②词声。
京都元夕
(金)元好问
袨③服华妆着处④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⑤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注]①内人:宫中女伎。②著:同“着”,附着。③袨:华美。④着处:到处。⑤长衫:书生穿着。
张诗的“千门开锁万灯明”、元诗的“六街灯火闹儿童”和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的“东风夜放花千树”都写了元宵灯节的活动,但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规避陷阱:时代背景差异影响解读。
(2024·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寄表臣①二首
刘禹锡
(其一)
对酒临流奈别何,君今已醉我蹉跎。
分明记取星星鬓,他日相逢应更多。
(其二)
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是空。
早晚同归洛阳陌,卜邻须近祝鸡翁②。
【注】①表臣:即李程,唐陇西人,字表臣。唐长庆元年(821),刘禹锡由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调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之际,在武昌与旧交李程重逢。②祝鸡翁:古代神话传说中善养鸡者,他养鸡并不为谋利,只是兴趣使然,所养的鸡也能自由生长。最终他在养鸡的过程中领悟仙道。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两句点明二人在河边分别,诗人并未喝醉,而在感慨自己人生失意。
B.“世间”两句展现诗人的感悟,认为贫穷不值一提,经历过后便觉得不重要。
C.“早晚”两句表明诗人期待友人能早日与自己回到洛阳,过上纯粹而快乐的生活。
D.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离别之情,后者侧重对人生世事的思考。
2.关于第一首中“更多”所指的对象,有人认为是“星星鬓”,有人认为是“相逢”,哪一种观点更合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开头两句的“俗”指官场生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生活,“本”强调作者本性和世俗的悖谬与冲突。
B.陶诗“户庭”两句的“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结句照应诗题,直接抒发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
C.欧诗开篇交代春天农夫们忙碌的生活情状。“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紧扣季节,突出勃勃生机。
D.欧诗“田家”两句自问自答,点出了归田之乐。结尾设想自己远离官场种田垂钓的悠闲自得,照应题目“归田”二字。
4.有评论认为:“欧诗‘鸣鸠’四句与陶诗‘暧暧’四句写景均精妙。”请结合诗文分析二者异同。
(2024·安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四时读书乐
翁森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①,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②,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③在,及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注]①羲皇侣:隐士,这里指诗人自己。②林薄:草木生长茂密之处。③短檠:一种油灯的代称。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北窗高卧”呈现读书的闲适之趣,陶渊明“南窗寄傲”融入归隐的傲世情怀。
B.诗人调动不同感官观察时节,通过视觉描绘夏的活泼趣味,从听觉角度渲染秋意冷清。
C.诗人体味读书之乐,好比煦暖南风、瑶琴一曲,又如在秋天霜夜赏玩高悬的明月。
D.两首诗的构思相同,描绘季节景物起兴,直抒“读书之乐”结尾,其间情景交融。
6.“树”和“叶”物象相同,为什么“昼长吟罢蝉鸣树”句用“树”,“昨夜前庭叶有声”句用“叶”?请结合《说“木叶”》相关观点简要分析。
(2024·江苏南通·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春雨
陆 游
药炉茶灶淡生涯,听雨犹能惜物华。
蘸岸顿添三尺水,沾泥不贷一城花。
闲摩病眼开书卷,时傍危栏弄钓车。
稚子孤行八千里,喜闻炊熟可还家。
注:宋代称寒食节前一日为炊熟。因寒食禁火,节前一日必须烧好食物,故称。
7.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安春雨初霁》首句化无形为有形,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
B.《临安春雨初霁》颔联主要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江南春雨,与诗题巧妙切合。
C.《春雨》颔联主要从视觉的角度正面描写春雨,暗合上联中“惜物华”之意。
D.两首诗写作的时期可能不同,但诗人都运用了相同的韵脚成诗,令人叹绝。
8.后人评陆游《春雨》诗:着一“闲”字,心境全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全国·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①,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无憀,即无聊。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一》第二句巧用双关语,与第四句相呼应。
B.《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状柳之饱含情意。
C.两首诗以同一视角展开叙写,内容却富于变化。
D.两首都是离亭伤别、借柳寄慨之作,笔调婉曲。
10.“春风争拟惜长条”这句,有人理解为春风愿意让人折,也有人理解为春风不愿让人折。你认为哪种理解更适切?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述理由。
(2024·山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热
杨万里
其一
今年秋热倍常年,更住西峰落照村。
最是樱桃梢上日,徘徊不落等黄昏。
其二
多难幽怀惨不舒,秋风残暑扫难除。
一生最怕西窗日,长是酴醾架子疏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首句直接点题,第二句描写诗人居住的环境,两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其二》首句写诗人对秋热的极度不适,次句叙述秋热现象,使这种不适感更为具体。
C.两首诗都通过描写秋热景象来表现秋热难耐,后者比前者更注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D.这两首诗和李清照《声声慢》都把时间定格在秋日黄昏,烘托了诗人特定的心情。
12.这两首诗语言浅近明白但富有情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山东威海·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游①(其一)
韩愈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独坐殊未厌,孤斟讵②能醒。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
城东闲游③
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①《闲游》(其一)写于元和十二年,韩愈因在文章中用语不当,被降职为右庶子。②“讵”表反问,“怎么”的意思。③《城东闲游》写于诗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3.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诗首句写诗人看到池边青草,其景致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草色”特点相同。
B.韩诗颔联写柳花度竹、菱叶穿萍,动中见静,以静衬动,幽静的环境与诗人的心境一致。
C.刘诗颈联描写竹林小径幽深曲折,犹如诗人被贬闲居,内心愁肠千结,充满了怨愤之情。
D.《闲游》(其一)风格可概括为清新平易,而又有起伏;《城东闲游》风格可概括为清雅委婉。
14.结合全诗,分析两首诗歌诗题中“闲游”所寄寓情感有何不同。
(24-25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②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流放钦州过大庾岭时。②此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至柳州。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诗颔联两句以“鸟”“花”点缀,巧妙对仗,写诗人的魂魄随南飞之鸟飞回故乡,鸟儿的泪水打湿了大庾岭上北枝的梅花。
B.柳诗首联展现了登柳州城楼的所见所闻,看到眼前辽阔而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由实而虚,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C.宋诗颈联一转,写雨散云收,气候转晴。阴雨天气,本使人情绪低沉,而雨过天晴,又出现彩霞,则使人心情好转。
D.柳诗颈联写远景。“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16.请简要概括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2024·浙江湖州·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李伯时《阳关图》二首(其一)
黄庭坚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观李伯时《阳关图》二首(其一)
谢薖
坐对丹青伤别离,泪和朝雨想频挥。道边垂柳年年在,看尽行人长不归。
【注释】《阳关图》,北宋画家李公麟所画,为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图。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诗首句对画面场景的想象性还原,在悲痛欲绝的歌声中,行者身影慢慢消失在远方。
B.谢诗首句写诗人观画时的感受,侧面烘托画作水平之高,“丹青”为借代,指代画作。
C.黄诗两个“断肠”,所指并不相同,前者指的是离人的心境,后者指的是作者的观感。
D.通读两首诗,据诗意可推知画中垂柳依依、离人出关以及草低现牛羊,观之如临其境。
18.两首诗都抒写了别离之情,三四句的写法及效果有何不同?
(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遣①
【唐】杜荀鹤
粝食粗衣随分过,堆金积帛欲如何。
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
自遣
【宋】张耒
浮世荣枯理易观,不劳重取朽龟钻。
直应桃李繁华日,便把荆榛寂寞看。
【注】①自遣:自我排遣、宽慰。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粝食粗衣”和“堆金积帛”形成了对比,诗人对这两种生活看法不同。
B.“百年”是人老去世的婉辞。此句意谓人们死去之后,都将归于黄土。
C.“荣枯”指人世的盛衰,与白居易诗“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不一样。
D.“朽龟”即龟甲,古人常以龟甲占卜。此句意在表现诗人反对迷信的态度。
20.这两首诗都是在议论说理,但又都借助了形象。请对此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易错题24 找不到“求同存异”的角度(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题)
目 录
01 易错陷阱(三陷阱)
【陷阱一】表面相似实则相异
【陷阱二】时代背景差异影响解读
【陷阱三】诗人情感与风格的不同表达
02 避坑攻略&例析
【攻略一】题材与情感共鸣
【攻略二】意象与意境的异同
【攻略三】语言风格的比较
【攻略四】表达技巧与手法的差异
03 易错通关
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题
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题,要求考生具备对多首诗歌进行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对诗歌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等多方面的比较,要求考生在读懂每首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其异同,准确地进行“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解答时,考生需先分别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再将这些要素进行对比,指出其相似性或差异性。这一过程不仅考验考生对诗歌本身的鉴赏能力,还要求考生具备较宽广的文学知识和敏锐的文学感悟力,以便能够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角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通过比较鉴赏,考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易错陷阱一:表面相似实则相异
★易错陷阱二:时代背景差异影响解读
★易错陷阱三:诗人情感与风格的不同表达
【攻略一】题材与情感共鸣
在比较两首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关注的是它们的题材和情感。题材相似的诗歌往往能够引发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同样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可以比较它们对乡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要辨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如一首可能侧重于表现对田园生活的闲适与美好,而另一首则可能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例题1】(2024·湖南衡阳·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馆娃宫①怀古五绝 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②赚得吴。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①馆娃宫:越王勾践献西施,吴王夫差于灵岩山建馆娃宫以居。②西施:春秋末越国美女。越王勾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以乱其政。吴王惑于西施,终至亡国。
皮日休说勾践靠送西施“赚得”吴国,“大有堪羞”,你怎么理解?请结合诗歌题材探究。
【答案】①吴国亡国,诗歌表面上是嘲讽越王靠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②其实首句即指责吴王因为荒淫才导致亡国,吴越的兴亡岂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诗歌忌直贵曲,诗人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写法。③诗歌是怀古诗,借写夫差荒淫误国,委婉含蓄地告诫当今统治者要吸取教训,励精图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
吴越兴亡的史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哪得不知。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显然不是。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
作为怀古诗,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委婉含蓄地告诫当今统治者要吸取教训,励精图治。
规避陷阱:时代背景差异影响解读
【攻略二】意象与意境的异同
意象是诗歌中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而意境则是作者通过意象创造出的艺术境界。在比较两首诗歌时,可以分析它们在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例如,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歌,可以比较它们对山水意象的选取和描绘,以及通过这些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有何不同。同时,也要关注两首诗在意象运用上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例题2】(2024·湖南长沙·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
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分题④得渔村晚照
徐照⑤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注】①莎衣:蓑衣,以蓑草编织成的御雨的衣披。②杨朴:北宋诗人,字契元,自号东里野民,一生未仕。③直饶:纵使,即使。④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⑤徐照:南宋诗人,字灵晖,自号山民,家境清寒。
两首诗都塑造了渔人形象,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杨诗塑造的渔人形象,着意表现其鄙弃富贵利禄,纵享闲情逸致、超然物外的情怀。徐诗塑造的渔人形象,侧重表现渔人清苦贫寒的日常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不同诗歌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用意的能力。
徐诗从“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两联看出一个率性洒脱、狂放不羁的渔人形象,而尾联“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直抒胸臆,更是把这个渔翁鄙夷富贵荣华,而放浪形骸于江湖的形象描绘了出来。
杨诗从“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看出这是一个迫于生计钓鱼换钱的贫寒渔翁,从“柴门”也可以看出居住环境简陋。尾联“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以景结情,渔翁醉眠,而小儿寻找他问下锅的米买到没有?从此联依然看出渔翁的清贫潦倒。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规避陷阱:表面相似实则相异。
【攻略三】语言风格的比较
语言风格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比较阅读中的关键点。在比较两首诗歌时,可以分析它们的语言风格有何异同。例如,一首可能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而另一首则可能语言绚丽、富有文采。通过比较语言风格,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特点。
【例题3】(2024·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望夫山①②(一)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石(二)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上③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注】①望夫山:古迹名,也作望夫石。民间传说,称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此指安徽当涂望夫石。②作品是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期流放边州时写的。③上:作“山”,山上。
下列有关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都能适用的是( )
A.平淡质朴 B.古朴典雅 C.含蓄深沉 D.清新自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
(一)诗是深含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所以语言风格是含蓄深沉的。
另外,此诗用意虽深,但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所以(一)诗既含蓄深沉,又朴质无华。
(二)诗刻画了古代妇女深情动人的形象,揭示了她们悲苦的命运。诗歌于古朴典雅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像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悠悠、水悠悠,给人无穷韵味。
所以(二)诗既含蓄深沉,又古朴典雅。
故选C。
规避陷阱:诗人情感与风格的不同表达。
【攻略四】表达技巧与手法的差异
表达技巧与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阅读中的难点之一。在比较两首诗歌时,可以分析它们在表达技巧与手法上的异同。例如,同样是描写人物的诗歌,可以比较它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手法和技巧有何不同。同时,也要关注两首诗在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诗歌整体表达效果的影响。
【例题4】(2024·黑龙江·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①连袖舞,一时天上著②词声。
京都元夕
(金)元好问
袨③服华妆着处④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⑤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注]①内人:宫中女伎。②著:同“着”,附着。③袨:华美。④着处:到处。⑤长衫:书生穿着。
张诗的“千门开锁万灯明”、元诗的“六街灯火闹儿童”和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的“东风夜放花千树”都写了元宵灯节的活动,但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张诗的“千门开锁万灯明”运用夸张手法,写家家户户都走上街头。②元诗的“六街灯火闹儿童”直陈其事。③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运用夸张,表现出元宵佳节一派“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千门开锁万灯明”意为“万千灯火照亮了所有的门户,就像开启了无数的锁”。“千”“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家家户户都走上街头。
“六街灯火闹儿童”意为“灯火照耀下的六街,小孩子们在街道上欢闹嬉戏”。诗人直陈其事,不仅展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也体现了孩子们在节日中的快乐心情, 是元宵节热闹场景的一个生动写照。
“东风夜放花千树”意为“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花千树”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元宵夜的繁华景象,强调了灯火的明亮和数量之多。
规避陷阱:时代背景差异影响解读。
(2024·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寄表臣①二首
刘禹锡
(其一)
对酒临流奈别何,君今已醉我蹉跎。
分明记取星星鬓,他日相逢应更多。
(其二)
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是空。
早晚同归洛阳陌,卜邻须近祝鸡翁②。
【注】①表臣:即李程,唐陇西人,字表臣。唐长庆元年(821),刘禹锡由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调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之际,在武昌与旧交李程重逢。②祝鸡翁:古代神话传说中善养鸡者,他养鸡并不为谋利,只是兴趣使然,所养的鸡也能自由生长。最终他在养鸡的过程中领悟仙道。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两句点明二人在河边分别,诗人并未喝醉,而在感慨自己人生失意。
B.“世间”两句展现诗人的感悟,认为贫穷不值一提,经历过后便觉得不重要。
C.“早晚”两句表明诗人期待友人能早日与自己回到洛阳,过上纯粹而快乐的生活。
D.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离别之情,后者侧重对人生世事的思考。
2.关于第一首中“更多”所指的对象,有人认为是“星星鬓”,有人认为是“相逢”,哪一种观点更合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开头两句的“俗”指官场生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生活,“本”强调作者本性和世俗的悖谬与冲突。
B.陶诗“户庭”两句的“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结句照应诗题,直接抒发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
C.欧诗开篇交代春天农夫们忙碌的生活情状。“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紧扣季节,突出勃勃生机。
D.欧诗“田家”两句自问自答,点出了归田之乐。结尾设想自己远离官场种田垂钓的悠闲自得,照应题目“归田”二字。
4.有评论认为:“欧诗‘鸣鸠’四句与陶诗‘暧暧’四句写景均精妙。”请结合诗文分析二者异同。
(2024·安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四时读书乐
翁森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①,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②,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③在,及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注]①羲皇侣:隐士,这里指诗人自己。②林薄:草木生长茂密之处。③短檠:一种油灯的代称。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北窗高卧”呈现读书的闲适之趣,陶渊明“南窗寄傲”融入归隐的傲世情怀。
B.诗人调动不同感官观察时节,通过视觉描绘夏的活泼趣味,从听觉角度渲染秋意冷清。
C.诗人体味读书之乐,好比煦暖南风、瑶琴一曲,又如在秋天霜夜赏玩高悬的明月。
D.两首诗的构思相同,描绘季节景物起兴,直抒“读书之乐”结尾,其间情景交融。
6.“树”和“叶”物象相同,为什么“昼长吟罢蝉鸣树”句用“树”,“昨夜前庭叶有声”句用“叶”?请结合《说“木叶”》相关观点简要分析。
(2024·江苏南通·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春雨
陆 游
药炉茶灶淡生涯,听雨犹能惜物华。
蘸岸顿添三尺水,沾泥不贷一城花。
闲摩病眼开书卷,时傍危栏弄钓车。
稚子孤行八千里,喜闻炊熟可还家。
注:宋代称寒食节前一日为炊熟。因寒食禁火,节前一日必须烧好食物,故称。
7.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安春雨初霁》首句化无形为有形,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
B.《临安春雨初霁》颔联主要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江南春雨,与诗题巧妙切合。
C.《春雨》颔联主要从视觉的角度正面描写春雨,暗合上联中“惜物华”之意。
D.两首诗写作的时期可能不同,但诗人都运用了相同的韵脚成诗,令人叹绝。
8.后人评陆游《春雨》诗:着一“闲”字,心境全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全国·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①,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无憀,即无聊。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一》第二句巧用双关语,与第四句相呼应。
B.《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状柳之饱含情意。
C.两首诗以同一视角展开叙写,内容却富于变化。
D.两首都是离亭伤别、借柳寄慨之作,笔调婉曲。
10.“春风争拟惜长条”这句,有人理解为春风愿意让人折,也有人理解为春风不愿让人折。你认为哪种理解更适切?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述理由。
(2024·山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热
杨万里
其一
今年秋热倍常年,更住西峰落照村。
最是樱桃梢上日,徘徊不落等黄昏。
其二
多难幽怀惨不舒,秋风残暑扫难除。
一生最怕西窗日,长是酴醾架子疏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首句直接点题,第二句描写诗人居住的环境,两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其二》首句写诗人对秋热的极度不适,次句叙述秋热现象,使这种不适感更为具体。
C.两首诗都通过描写秋热景象来表现秋热难耐,后者比前者更注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D.这两首诗和李清照《声声慢》都把时间定格在秋日黄昏,烘托了诗人特定的心情。
12.这两首诗语言浅近明白但富有情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山东威海·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游①(其一)
韩愈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独坐殊未厌,孤斟讵②能醒。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
城东闲游③
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①《闲游》(其一)写于元和十二年,韩愈因在文章中用语不当,被降职为右庶子。②“讵”表反问,“怎么”的意思。③《城东闲游》写于诗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3.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诗首句写诗人看到池边青草,其景致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草色”特点相同。
B.韩诗颔联写柳花度竹、菱叶穿萍,动中见静,以静衬动,幽静的环境与诗人的心境一致。
C.刘诗颈联描写竹林小径幽深曲折,犹如诗人被贬闲居,内心愁肠千结,充满了怨愤之情。
D.《闲游》(其一)风格可概括为清新平易,而又有起伏;《城东闲游》风格可概括为清雅委婉。
14.结合全诗,分析两首诗歌诗题中“闲游”所寄寓情感有何不同。
(24-25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②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流放钦州过大庾岭时。②此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至柳州。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诗颔联两句以“鸟”“花”点缀,巧妙对仗,写诗人的魂魄随南飞之鸟飞回故乡,鸟儿的泪水打湿了大庾岭上北枝的梅花。
B.柳诗首联展现了登柳州城楼的所见所闻,看到眼前辽阔而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由实而虚,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C.宋诗颈联一转,写雨散云收,气候转晴。阴雨天气,本使人情绪低沉,而雨过天晴,又出现彩霞,则使人心情好转。
D.柳诗颈联写远景。“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16.请简要概括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2024·浙江湖州·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李伯时《阳关图》二首(其一)
黄庭坚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观李伯时《阳关图》二首(其一)
谢薖
坐对丹青伤别离,泪和朝雨想频挥。道边垂柳年年在,看尽行人长不归。
【注释】《阳关图》,北宋画家李公麟所画,为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图。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诗首句对画面场景的想象性还原,在悲痛欲绝的歌声中,行者身影慢慢消失在远方。
B.谢诗首句写诗人观画时的感受,侧面烘托画作水平之高,“丹青”为借代,指代画作。
C.黄诗两个“断肠”,所指并不相同,前者指的是离人的心境,后者指的是作者的观感。
D.通读两首诗,据诗意可推知画中垂柳依依、离人出关以及草低现牛羊,观之如临其境。
18.两首诗都抒写了别离之情,三四句的写法及效果有何不同?
(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遣①
【唐】杜荀鹤
粝食粗衣随分过,堆金积帛欲如何。
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
自遣
【宋】张耒
浮世荣枯理易观,不劳重取朽龟钻。
直应桃李繁华日,便把荆榛寂寞看。
【注】①自遣:自我排遣、宽慰。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粝食粗衣”和“堆金积帛”形成了对比,诗人对这两种生活看法不同。
B.“百年”是人老去世的婉辞。此句意谓人们死去之后,都将归于黄土。
C.“荣枯”指人世的盛衰,与白居易诗“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不一样。
D.“朽龟”即龟甲,古人常以龟甲占卜。此句意在表现诗人反对迷信的态度。
20.这两首诗都是在议论说理,但又都借助了形象。请对此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更多”修饰“星星鬓”更合理,因为它与诗句中的衰老主题紧密相关,且在句子结构上与前文的“记取”相对应。
【导语】刘禹锡的《重寄表臣二首》描绘了与友人李程河边惜别与对世事人生的深思。第一首细节刻画,作者在“对酒临流”中流露出对友人离别的无奈与自身生涯感慨,特别是“星星鬓”对时光流逝的捕捉,令人动容。第二首则探讨人世间的无常与虚空,通过“同归洛阳”的愿景和祝鸡翁寓意,寄托了对纯粹生活的向往。两首诗歌情感真挚,展现了刘禹锡对人事与生命本质的哲思。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认为贫穷不值一提”错误。“世间”两句中,诗句“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成空”表达的是世间的人与事哪里有穷尽,事后想来,这些人和事终究都是一场空。诗句并未提到“贫穷”。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关于第一首中“更多”所指的对象,认为是“星星鬓”的观点更合理。
从诗句的结构来看,“分明记取星星鬓,他日相逢应更多”中,“分明记取”与“他日相逢”是两个相对应的动作,而“星星鬓”与“更多”则是这两个动作的宾语和补语。因此,从句子结构上分析,“更多”更倾向于修饰“星星鬓”。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刘禹锡在这里是在表达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诗句中的“星星鬓”指的是鬓发中出现的白发,这是衰老的象征。诗人提醒朋友记住彼此现在鬓发中星星点点的白发,等到下次相逢时,这些白发应该会“更多”,即衰老的迹象会更加明显。这样的解读符合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如果将“更多”理解为修饰“相逢”,则诗句的意思变为“他日相逢应该更频繁”,这在情感表达上显得较为平淡,且与前文的“分明记取星星鬓”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更多”所指的对象是“星星鬓”的观点更合理。
3.B 4.①写景色彩选择不同。陶诗色淡,如“暧暧”“依依”,迷蒙隐约,如水墨山水画。而欧诗注重色彩渲染,对比鲜明。如“碧”与“丹”、“青”与“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春时景物的明艳优美。
②写景动静处理不同。陶诗以动写静,以“狗吠”“鸡鸣”衬“远村淡烟”,写山居之淳朴宁静。欧诗则动静相合,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丹杏盛开、黄犊暖眠,衬托动态美,凸显田园的勃勃生机。
③意境不同。陶诗描绘的是田园一种平和自得、恬静优美的意境,重在静。而欧诗则突出田园生机盎然、兴味悠长的意境,重在活。
【导语】陶渊明诗描绘田园闲适,借羁鸟、池鱼比喻久困官场的心情,表达对自然的回归之喜。欧阳修诗则聚焦春日田园繁忙与生机,用细腻笔触表现乡村生活的动态与乐趣。两诗均运用自然景物反映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本题考查学生鉴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B.“‘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错误,这里的“尘杂”应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写景色彩选择不同
陶诗色淡。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意为:远处邻村的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轻柔而缓慢的飘升着袅袅炊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炊烟袅袅,村庄迷蒙隐约,如水墨山水画。欧诗注重色彩渲染,对比鲜明。如“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意为:远处的碧山上丹杏正在开出艳丽的花朵,在青草地的暖阳下正在睡眠的小牛犊是那样的健壮。其中“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时田园景物的绚烂明艳优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②写景动静处理不同
陶诗以动写静。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意为: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端有雄鸡不停啼鸣。此句以动写静,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以“狗吠”“鸡鸣”衬“远村淡烟”,写山居淳朴宁静的生活,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欧诗动静相合。“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句,视听结合,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衬托了田园的勃勃生机的动态美。
③意境不同
陶诗重在静。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构成了一幅恬静清新的图画。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草屋,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村落模糊,炊烟轻柔缓慢地飘升,农村鸡鸣狗吠的生活,充满了宁静而安详的氛围,给人以安宁的感觉。由此可见,本诗描绘的是乡村的黄昏平和自得、恬静自然的田园风光,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欧诗重在活。这是一首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的诗:南风吹拂着百草,嫩绿的麦穗也已抽齐,蚕吃着肥壮的桑叶,梨挂满树枝,晚莺、山鸟啼叫,突出田园生机盎然、兴味悠长的意境,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5.B 6.诗歌语言带有形象性、暗示性的特点,同一物象以不同语言形象可传达出不同意趣。树,枝叶繁茂富有绿色生机的整体形象,夏蝉在树林中鸣叫,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夏天读书心旷神怡的无穷乐趣。叶,轻小零散的独体形象,秋风穿过叶间,簌簌之声更显秋意的清冷静谧(但不悲戚),衬托享受挑灯夜读的逸致。
【导语】此组诗以夏、秋为题,描绘季节景物和读书场景,抒发读书带来的闲适乐趣。诗中情景交融,季节之美烘托读书之乐,借听觉、视觉等感官体验深化意境,展现诗人淡泊高远的精神追求和自然情怀。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人调动不同感官观察时节,通过视觉描绘夏的活泼趣味,从听觉角度渲染秋意冷清”错误,在《夏》诗中除了视觉描写,也用到了听觉描写,如“昼长吟罢蝉鸣树”。在《秋》诗里也有视觉角度的描写,如“篱豆花开”,并非只用单一感官来观察时节。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根据《说“木叶”》中所阐述的观点,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即便同样的物象,采用不同的词语表述,所塑造出来的形象以及传达出的意趣是不一样的。
“树”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枝叶繁茂、有着蓬勃绿色生机的整体形象。在“昼长吟罢蝉鸣树”这句诗中,夏天里蝉在树林间鸣叫,呈现出的是一种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与夏天万物蓬勃生长的氛围相契合,很好地烘托出诗人在夏天读书时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乐趣。
“叶”相对而言是一种轻小、零散的独体形象。“昨夜前庭叶有声”中,秋风拂过,叶子发出声响,这种簌簌的声音更凸显出秋天那种清冷静谧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伴着短檠油灯挑灯夜读的逸致,展现出别样的读书之乐,突出了秋天读书时独特的情境与意趣。
虽是同样的物象,但“树”和“叶”因自身形象特点不同,在诗中传达出了不同的意趣,服务于读书之乐这一共同的主题。
7.C 8.
①聆听春雨,享受美好春光的闲适心境。②读书垂钓,享受雅致安逸的闲散心境。③幼子将回,享受喜出望外的闲趣心境。
【导语】陆游的两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雨后初霁与春雨的情景。《临安春雨初霁》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安逸与归家的期盼,而《春雨》则以“闲”字贯穿,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的心境,以及对家常事务和大自然的细微感受。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正面描写春雨”错误。《春雨》颔联写河流涨水、城花沾泥,是春雨后的景象,应为侧面描写春雨。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写诗人身处药炉茶灶之间,感受到生活的平淡而恬静,即使下雨也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好。本句诗写出了诗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听雨、欣赏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
②颈联写他闲暇时翻阅书籍,偶尔还会在栏杆边垂钓,享受这份宁静。这些悠然自得的行为,展现出诗人在平淡生活中享受雅致安逸的闲散心境。
③尾联写诗人得知稚子可以在寒食节前一日回到家里,透露出诗人享受这种喜出望外的闲趣心境。
9.C 10.答案示例1:前一种理解更适切。这样理解,两首诗更见曲折翻转之妙。
①《其一》先用暗喻方式教人莫折,然后以生死衬离别之痛,直言可折,翻转之大渲染了离情之悲。
②《其二》又有大的翻转,提出即使要折也只折一半,留一半用于迎归,使诗意更进一层。两首诗连续翻转,不仅情致曲折深刻,且给人以新奇之感。
答案示例2:后一种理解更适切。这样理解,两首诗对柳的基本态度更有一致性,避免了情感的割裂。
①《其一》第二句已经说“莫损”,尾句的“惜”字与此照应,移情于春风,强调人不忍离别,春风又何尝不是,劝人莫折。
②《其二》则切换到柳的视角,劝人即使要折也要留一半,诗意更进一层,也重申了诗人惜柳“莫折”之意。这样理解,两首诗情意相通,一致中又富于变化,更有整体美感。
【导语】两首《离亭赋得折杨柳》诗借折柳表达离愁别绪。第一首中,诗人以“愁眉”与“细腰”写惜别之情,强调人世间最难承受的是离别。第二首则通过“含烟惹雾”描绘柳条的多情,叮嘱行人不要将柳条折尽。这两首诗均以柳喻别,笔调婉曲,对离别情感的表达细腻而深刻。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两首诗以同一视角展开叙写”错误,《其一》是从惜别之人的视角展开,《其二》是从柳的视角展开,两首诗视角不同。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1:
春风愿意让人折。①《其一》中“莫损愁眉与细腰”表面是在叮嘱不要损伤美人的眉与腰,实际是说不要过度攀折杨柳。“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中前一句强调了人世间除死之外,离别是最令人痛苦的事情。在这种沉重的离别情绪下,人们需要借助折柳来寄托离情别绪。这里的“春风争拟惜长条”可以理解为即使春风有怜惜柳条的心,想要保全柳条的完好,但相比人们离别的痛苦和对表达情感的急切需求,春风也应该理解人们折柳寄情的举动,情感翻转,春风不会阻止人们折柳。
②《其二》中“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可以从侧面辅助这种理解。两首诗是一个整体的创作,第二首提到希望行人不要把柳条折尽,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这种翻转,更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心态,给人以新奇之感。同时,两首诗都在抒发伤别的感情,通过折柳表达情意,所以这样解释更为通畅一致。
答案2:
①春风不愿让人折。《其一》中“莫损愁眉与细腰”意为不要损坏了你的柳叶眉与杨柳腰 。这里的“愁眉”比喻柳叶,而“细腰”则比喻柳枝的柔软 ,劝人不要损伤柳条,流露出对柳条的怜惜之情。“春风争拟惜长条”写春风也似乎有情有意,它们那样地怜惜柳条,不让离苦之人去攀折,不想让其被损。“莫损”与“惜”相互呼应,表明春风不愿让人折柳的意愿。
②《其二》中“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则是诗人以杨柳的口吻劝行人不要把柳条折尽,因为柳条既可以用来送别,也可以用来迎接归人。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体现了惜柳之意。也与《其一》中的“莫损”诗意相通又富于变化。
11.A 12.①语言浅近明白:组诗中“今年”“秋热”“常年”“一生”“西窗日”“酴醾”“架子”等都是常见的词汇,没有多余的修饰,表述简洁。
②富有幽默情趣:“徘徊不落等黄昏”,用拟人(移情)的手法,来表达太阳迟迟不落、秋热难耐的情景,显得俏皮有趣(“一生最怕西窗日”,用略带夸张的手法表达对西窗日的畏惧之情,在对秋热的抱怨中增添了幽默的元素)。
【导语】杨万里的这两首《秋热》以浅白的语言描绘了秋日的反常炎热和由此产生的烦躁心情。《其一》侧重描绘自然景象下秋热的迟暮,《其二》则表达了对困苦生活的更深层次感受。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两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错,《其一》的首句“今年秋热倍常年”直接点题,说明今年秋天的炎热程度超过了往年;第二句“更住西峰落照村”则是描写诗人居住的环境,从“更”字可以看出,“西峰落照”加剧了热的感觉,所以两句之间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语言浅近明白:从用词来看,两首诗中诸如“今年”“秋热”“常年”“一生”“西窗日”“酴醾”“架子”等词汇,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语,通俗易懂,没有生僻晦涩的字词,也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饰,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如平常说话一般自然质朴。
②富有幽默情趣:在《其一》中,“最是樱桃梢上日,徘徊不落等黄昏 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太阳“徘徊”“等黄昏”等人的行为和情感,将太阳迟迟不落、秋热难耐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好像太阳故意不肯落下,在樱桃树梢上逗留等待黄昏的到来,这种描写方式别出心裁,使原本令人烦躁的秋热景象多了一份俏皮和趣味。《其二》里的“一生最怕西窗日,长是酴醾架子疏”,则使用了略带夸张的手法。诗人说自己一生都最怕西窗的太阳,突出了对秋热的极度畏惧之情。而“长是酴醾架子疏” 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受,稀疏的酴醾架子无法遮挡阳光,更增添了诗人对西窗日的厌烦,在对秋热的抱怨中融入了幽默的元素,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无奈与风趣。
13.D 14.①韩诗前四句写景,表现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后四句写诗人独酌无法浇愁,幽咏又无知音,只得在池边垂钓,独自排解情绪直到日薄西山,有闲淡悠远之意。
②刘诗前两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自嘲自己闲散的处境;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自己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
【导语】韩愈的《闲游》描绘雨后翠绿的幽静之境,静中有动,表现出一种孤独和对自然的沉醉,体现了生活闲适但心中仍有孤寂。刘禹锡的《城东闲游》则透过对闲居环境的描写,反映出对现实不满的无奈,虽然环境清雅,却隐含失意之情。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A.“特点相同”错误。韩愈诗中的“池边青草”着重表现雨后景色的新鲜,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草色”强调的是春色的生机与微妙变化。二者“草色”特点不同。
B.“以静衬动”错误。颔联描写柳絮飘飞,悠然自适;菱叶穿过浮萍亭亭玉立,生机勃勃。都是动态描写,动中可见竹、萍的静,不是以动衬静。
C.“充满着怨愤之情”错误。“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可见青葱竹林幽深小径蜿蜒曲折,曲径通幽,景致清雅。作者被贬闲居流连园景,透露出的是他的闲情和一丝寂寞,并无怨愤之情。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①韩诗,由注释可知,诗人被贬。诗歌前四句写景,这是诗人“闲游”之际即目所见,以浅近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表现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后四句抒情。因为“殊未厌”,诗人才对青青草、柳度竹、菱穿萍观赏不已,又因为是“独坐”一处,故不能不有遗憾之意和寂寞之感。独酌不能浇愁,幽咏尚无知音,于是,他只有“独坐”,在池边垂钓,以排解情绪,有闲淡悠远之意。
②刘诗,由注释可知是诗人被贬归来,由题目“城东闲游”及末句“空锁一园春”可知是春日闲游城中。诗歌首联介绍了池台主人身居要津。颔联写“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绝境”写出此处景色之美;然而池台主人却无暇欣赏美景,“闲人”是自嘲闲散。尾联“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写夕阳西下,客人都走光了,一院春色白白被锁在这里无人欣赏。尾联借景抒情,在隐逸闲适中流露对被贬的不满和感伤不平。
15.A 16.相同:都表达了诗人被贬偏远地区的苦闷之情。
不同:
宋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不舍之情以及对负面情绪的抗拒,寄希望于未来的自信。
柳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险恶、人生艰难的感叹以及对好友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导语】《度大庾岭》写贬谪途中愁苦,以景衬情,情真意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登楼怀友,借景抒情,抒发政治失意与对友人思念,皆表达被贬谪后的忧愤悲苦,情感深沉,各具艺术特色。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写诗人的魂魄随南飞之鸟飞回故乡,鸟儿的泪水……”错误,“魂随南翥鸟”是说诗人的魂魄已随南飞之鸟,远离故国,“鸟儿的泪水”应是“诗人的泪水”。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进行比较的能力。
相同点:两首诗作者都被贬到偏远之地,在这种人生困境下,内心自然会产生诸多苦闷情绪。
《度大庾岭》:诗人“度岭方辞国”,刚刚越过山岭就要远离京城,被贬的失落与在偏远之地的孤独等多种负面情绪交织,故而心中满是苦闷。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从诗题的“登柳州城楼”可看出柳宗元身处柳州这一偏远之地,“海天愁思正茫茫”直接抒发了其内心如茫茫海天般无尽的愁思,这种愁思正是源于被贬后所处环境的荒僻以及前途未卜等带来的苦闷之感。
不同点:
《度大庾岭》:“停轺一望家”,诗人在行途中停下车子望向家乡的方向,一个“望”字,将其对故乡的眷恋不舍之情生动展现出来。“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诗人表示只要能有回去的那一天,就不敢像贾谊被贬长沙那样心怀怨恨。这里体现出诗人虽然被贬,但仍抱有未来能够回归的希望,努力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展现出一种对未来仍有期待的自信态度。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以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这些美好事物来隐喻仕途的险恶以及人生所遭遇的种种艰难,感叹自身及友人在仕途上所遭受的不公。诗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明确表明是寄给漳、汀、封、连四州的友人,“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写出了自己与友人一同被贬到这荒蛮之地,却又彼此音信难通的状况,抒发了对好友的深切关怀与思念之情。
17.D 18.黄诗从“离别”的角度来写,想象游子西出阳关之后所见的塞外之景,渲染了离别之悲。
谢诗从“盼归”的角度写,由道边垂柳年年等待离人归来,表达了盼归而不得之怨。
【导语】黄庭坚的诗通过对画中场景的想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尤其是“断肠”一词的反复使用,增强了情感的浓烈。谢薖的诗则通过对画中垂柳和行人的描绘,表现了对离别的无奈与伤感,两者都通过画作引发对离别的共鸣。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草低现牛羊,观之如临其境”错误,牛羊是作者的想象之景,并非画中内容。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黄诗:诗人在观看《阳关图》时,思绪随着离人的行程延伸,想象着游子西出阳关之后,在那更遥远的西路将会见到的塞外景象,将画面从眼前的离别场景延伸到了离人未来的路途之中,想象离人即将面对的是如此荒凉、陌生的塞外环境,凸显出离别后旅途的艰辛与孤寂,渲染了离别的悲苦,强化了诗歌的离别主题。
谢诗:诗人将目光聚焦在道边的垂柳上,赋予垂柳以人的情感和视角,让它成为盼归的见证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其具有了盼归的情感和等待的行为,通过垂柳的“看尽”来表现时间的漫长和盼归的无果,象征着亲人们在家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盼望离人归来却总是失望的哀怨情绪,深化了诗歌盼归的主题情感。
19.D 20.①杜诗讽喻世人,不要过于计较财富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因为不管是贫者还是富人,是高官还是百姓,死后都只留下一丘坟墓。诗人通过“一丘土”这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人生贫富的理解;
②张诗认为,人世的盛衰、穷达之理都很容易理解,无须通过占卜来预测。诗人通过桃李繁花似锦终会变成荆榛遍地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人生穷达的看法。
【导语】杜荀鹤的《自遣》通过对比“粝食粗衣”和“堆金积帛”,表达了对物质财富的淡泊态度,强调人生短暂,贫富无异。张耒的《自遣》则通过“荣枯”与“朽龟”的对比,揭示了世事无常,劝诫人们不必执着于占卜未来。两首诗都以形象化的比喻和对比手法,传达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与超然。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意在表现诗人反对迷信的态度”错误。“浮世荣枯理易观,不劳重取朽龟钻”是说事物的兴衰更迭都很容易看透,不需要像古人那样费尽心机去使用龟壳进行占卜。是对世人不必过分进行占卜的,直面人世荣枯的告诫,与反对迷信无关。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议论说理”,一是“借助形象”,答题时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作答即可。
杜诗:本诗借助人生终归要化为的“一丘土”的形象,告诉我们不必过分计较“贫富高低”。无论是“粝食粗衣”的简陋清苦生活,还是“堆金积帛”的富贵奢侈生活;无论是富者,还是贫者;无论是地位高的人,还是地位低的人,最终都会归于黄土,进而讽喻世人,不要过分地追求和计较物质财富的多寡,不要过分地汲汲于名利地位的营求。
张诗:本诗出现的形象为“桃李”的“荆榛”,桃李是繁华灿烂的,荆榛是寂寞荒凉的,人生有繁华若桃李的时候,但繁华落尽,只落得寂寞的荆榛。通过这种形象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无常与世事的变幻,让我们体现到了世事的荣枯、人生的穷达是那样的显而易见,根本占卜预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