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08 遗传规律常见易错思维
目 录
01 易错陷阱(6大陷阱)
02 举一反三
【易错点提醒一】伴性遗传≠从性遗传
【易错点提醒二】基因自由组合不是配子的随机结合
【易错点提醒三】AaBb自交结果不一定为9∶3∶3∶1
【易错点提醒四】无中生有≠常隐
【易错点提醒五】男孩患病≠患病男孩
【易错点提醒六】9∶3∶3∶1的其他组合变形
03 易错题通关
易错陷阱1:不能区分从性遗传与伴性遗传
【陷阱分析】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链接知识】从性遗传:如男性秃顶的基因型为Bb、bb,女性秃顶的基因型只有bb。此类问题仍然遵循基因的基本遗传规律,解答的关键是准确区分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伴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症(色盲基因用B、b表示)、血友病。以及果蝇红、白眼色的遗传等。
易错陷阱2:误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当做基因自由组合
【陷阱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链接知识】1.基因的行为并不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1)真核生物中,并不是所有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如叶绿体、线粒体中基因的行为就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2)原核生物中,基因的行为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于减数分裂Ⅰ 后期,同时发生,同时发挥作用。
3.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易错陷阱3:误认为基因型为AaBb一定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陷阱分析】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肯能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链接知识】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的确定
(1)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连锁)——(基因分离定律)
易错陷阱4:误认为“无中生有”是常隐
【陷阱分析】“无中生有”(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有为女性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是有为男性则不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有可能是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具体还根据题目判断。
【链接知识】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步骤 现象及结论的口诀记忆 图谱特征
第一,确定是否为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 若系谱图中子女的表型总与母亲相同,则为母系遗传;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正常,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的情况,则不是母系遗传。
第二,排除或确定伴Y遗传 若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病;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第三,确定图谱中遗传病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无中生有”(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则为隐性遗传
“有中生无”(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出现无病的),则为显性遗传
第四,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 ①父亲有病儿子正常 ②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①双亲有病女儿正常 ②父病女不病或者子病母不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①父亲正常儿子有病 ②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①父亲正常女儿有病 ②母病子不病或女病父不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第五,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面推测 ①若该病在代与代间连续遗传→ ②若该病在系谱图中隔代遗传→
易错陷阱5:误认为“男孩患病”与“患病男孩”相同
【陷阱分析】“男孩患病”与“患病男孩”的概率计算方法
①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男孩患病概率=女孩患病概率=患病孩子概率。
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孩概率=患病孩子概率×1/2。
②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若病名在前、性别在后,则从全部后代中找出患病男(女),即可求得患病男(女)的概率。
若性别在前、病名在后,求概率时只考虑相应性别中的发病情况,如男孩患病概率是指所有男孩中患病的男孩占的比例。
【链接知识】两种病的概率计算问题
(1)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分析如下:
(2)利用乘法原理计算相应概率,再进一步拓展,如下表:
类型 计算公式
已知 患甲病的概率m 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m
患乙病的概率n 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n
① 同时患两病的概率 mn
② 只患甲病的概率 m(1-n)
③ 只患乙病的概率 n(1-m)
④ 不患病的概率 (1-m)(1-n)
拓展 求解 患病的概率 ①+②+③或1-④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 ②+③或1-(①+④)
易错陷阱6:后代的表型比例分别不为9∶3∶3∶1或1∶1∶1∶1,也可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陷阱分析】若比例中数字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某些致死基因或基因型导致性状的分离比改变,也可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链接知识】1.特殊分离比出现的原因、双杂合子测交和自交的结果归纳
双杂合的F1自交和测交后代的表型比例分别为9∶3∶3∶1和1∶1∶1∶1,但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会导致自交和测交后代的比例发生改变。根据表中不同条件,总结自交和测交后代的比例。
F1(AaBb) 自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测交后 代比例
9∶3∶3∶1 正常的完全显性 1∶1∶1∶1
9∶7 1∶3
9∶3∶4 1∶1∶2
9∶6∶1 1∶2∶1
15∶1 3∶1
13∶3 3∶1
1∶4∶6∶4∶1 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1(AABB)∶4(AaBB+AABb)∶6(AaBb+AAbb+aaBB)∶4(Aabb+aaBb)∶1(aabb) 1∶2∶1
3.某些致死基因或基因型导致性状的分离比改变
设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显性纯合致死(AA、BB致死)
(2)隐性纯合致死
【易错点提醒一】伴性遗传≠从性遗传
[例1]某哺乳动物皮毛的红色(H)和褐色(h)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H/h位于常染色体上。让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亲本 F1
红色(♀)×褐色(♂) 雌性个体均表现为红色, 雄性个体均表现为褐色
红色(♂)×褐色(♀)
A.基因H/h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相同
C.若让F1随机交配,则F2中红色:褐色=3:1
D.若让F1随机交配,则F2雄性个体中褐色个体所占比例为3/4
规避陷阱:同一基因型Hh,在雌性中表现为红色,在雄性中表现为褐色。
[变式1-1]斑点牛分为褐色和红色,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育种人员将纯种红色斑点母牛与纯种褐色斑点公牛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子代 表型 比例
F1 褐色公牛:红色母牛 1:1
F2 褐色公牛:红色公牛:褐色母牛:红色母牛 3:1:1:3
A.F1公牛、母牛的相关基因型相同
B.控制斑点牛体色的基因至少两对,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根据F2的性状和分离比判断,斑点牛体色的表型与性别有关
D.反交实验结果应与上述结果相同
[变式1-2]牛的有角和无角是由等位基因A、a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但雌牛中的杂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现让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牛和无角雌牛杂交,F1中雄牛全表现为有角,雌牛全表现为无角,再让F1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F2的有角牛中,雄牛所占比例为1/4
C.F2的雌牛中,有角所占比例为3/4
D.在F2无角雌牛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3
[变式1-3]研究发现遗传性秃头基因(a)的表达与高水平的雄激素有正相关,秃头基因纯合子(aa)在两性均表现为秃头,杂合子(Aa)则只在男性中表现为秃头,女性杂合子发量正常。现有一位秃头男士,其父亲发量正常,该秃头男士的妻子发量正常,不考虑突变等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的儿子一定会秃头 B.他们的女儿一定不会秃头
C.他们的女儿秃头风险小于儿子 D.对于女性来说,秃头为显性
[变式1-4]椎实螺外壳旋转方向的遗传符合“母性效应”,即正反交情况下,由于母体中核基因的某些产物积累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使子代表型不由自身的基因型所决定而表现出与母体表型相同的遗传现象。椎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由一对核基因控制,右旋(D)对左旋(d)为显性。椎实螺为雌雄同体,既可异体受精又可自体受精。现有一只基因型为 dd(♀)的左旋螺与基因型为DD(♂) 的右旋螺进行异体受精,得到的F1均为左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1进行自体受精得到 F2,其表型全为右旋
B.F1进行自体受精得到的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
C.椎实螺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为DD、Dd或dd
D.一只左旋螺的自体受精后代全为右旋,则该左旋螺的基因型一定为 Dd
【易错点提醒二】基因自由组合不是配子的随机结合
[例2] [多选]关于下列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⑥
B.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2的原因之一
C.乙图中A/a遗传因子与B/b遗传因子互不干扰,可以自由组合
D.乙图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_B_中占的比例为4/9
规避陷阱: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形成配子的过程。
[变式2-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体现在下图中哪个过程( )
AaBb1AB∶1Ab∶1aB∶1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9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4种性状组合
A.① B.② C.③ D.④
[变式2-2]某同学利用下图4个烧杯中的小球进行模拟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关于烧杯中小球数量,①与②须相等,③与④须相等
B.任意从①②或③④中各抓取一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C.任意从①③烧杯中各随机抓取一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可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先从①③和②④中各随机抓取一只小球并分别记录字母组合;然后将①③和②④中抓取的小球再结合,也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易错点提醒三】AaBb自交结果不一定为9∶3∶3∶1
[例3]已知红玉杏花朵的颜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且色素的颜色随液泡中细胞液的pH降低而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红玉杏花朵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
表型 深紫色 淡紫色 白色
(1)以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为亲本杂交,F1全部是淡紫色植株,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
(2)有人认为基因A、a和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基因A、a和B、b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植株(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植株(AaBb)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
实验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A、a和B、b分别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A、a和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A、a和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3)若基因A、a和B、b分别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植株(AaBb)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合个体占 。
规避陷阱:两对非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连锁交换。
[变式3-1]牵牛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季常见,鲜艳的颜色和香味会吸引蜜蜂等昆虫采食花蜜,帮助其完成传粉。某种牵牛花颜色由A/a、B/b两对基因共同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的表达效果只会淡化颜色的深度(BB和Bb的效应不同)。请结合下表回答问题:
基因组合 A_Bb A_bb A_BB或aa_
花的颜色 粉色 红色 白色
(1)等位基因A、a的本质区别是 。
(2)若某公园移栽了多株白色牵牛花,则下一年牵牛花的花色有 。
(3)假设A/a、B/b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三种类型,请结合下图信息,在方框中画出未给出的类型 (画图)。
为探究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及遗传特点,现选用粉色牵牛花植株(AaBb)进行自交实验。操作步骤:牵牛花植株自交→观察、统计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及比例。
预测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a.若子代植株的花色表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的分布属于图中第一种类型,;
b.若子代植株的花色表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的分布属于图中第二种类型;
c.若子代植株的花色表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的分布符合图中第三种类型。
【易错点提醒四】无中生有≠常隐
[例4]鱼鳞病、血友病分别是由基因A/a、B/b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已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为伴性遗传。家系甲和乙关于鱼鳞病和血友病的遗传系谱图如下,两家系部分成员鱼鳞病相关基因类型如下表(“+”表示存在该基因,“-”表示不存在该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编号 家系甲 家系乙
I1 I2 Ⅱ I1 I2 Ⅱ2
基因1 + + - + + -
基因2 - - + - + +
A.鱼鳞病和血友病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家系甲中Ⅱ1患鱼鳞病可能是I2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C.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家系乙中I1和I2可能会生育出只患鱼鳞病的儿子
D.不考虑变异,家系甲中Ⅱ2和家系乙中Ⅱ1婚配生育患鱼鳞病儿子的概率为1/4
规避陷阱:无中生有是隐性(常染色体或者性染色体);无中生有,有是女性是常染色体隐性。
[变式4-1]苯丙酮尿症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部分成员Ⅰ1、Ⅰ2、Ⅱ1和Ⅱ2的DNA经限制酶MspⅠ酶切,产生不同的片段,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个体Ⅱ1是杂合体的概率为2/3
B.个体Ⅱ2与一杂合体婚配生患病孩子的概率为0
C.个体Ⅱ3是隐性纯合体,有19kb探针杂交条带
D.个体Ⅱ4可能为杂合体,有2个探针杂交条带
[变式4-2]甲病(由M、m控制)和乙病(由N、n控制)均为人类神经系统遗传病。下图为这两种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Ⅱ6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男性人群中甲病隐性基因占1/10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2为甲病致病基因携带者,Ⅱ7与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
C.Ⅲ3患甲病概率是1/3000
D.Ⅱ8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3/8
[变式4-3] [多选]下图为某家系甲(A、a)、乙(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不位于Y染色体上,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的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Ⅱ4同时携带两种致病基因,且来自同一亲本的概率是1/3
C.若Ⅱ4和Ⅱ5的基因型相同,则Ⅲ3与正常男子生育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1/459
D.若Ⅱ4和Ⅱ5的基因型不同,则Ⅲ3与正常的男子生育正常子女的概率为38/153
【易错点提醒五】男孩患病≠患病男孩
[例5]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遗传病的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2和Ⅱ4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
C.Ⅱ2与一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患病概率为1/2
D.Ⅱ1与一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女孩都是纯合子
规避陷阱:伴性遗传中分析男孩患病,先确定男孩,在里面找到患病的概率。
[变式5-1][多选]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Ⅰ-2的基因型为HhXTXt,Ⅱ-5的基因型为HHXTY
C.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72
D.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5/6
[变式5-2]下图1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8100,科研人员提取了家系中四名女性的DNA,用PCR扩增了与此基因相关的片段,并对产物酶切后进行电泳(正常基因含有一个限制酶切位点,突变基因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结果如图2.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正常基因相比,突变基因可能发生了碱基的缺失
B.Ⅱ-1与Ⅱ-2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6
C.该突变基因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10bp的DNA片段中
D.如果用PCR扩增Ⅱ-2与此基因相关的片段,酶切后电泳将产生2种条带
【易错点提醒六】9∶3∶3∶1的其他组合变形
[例6]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1:3,1:2:1和3:1 B.1:3,4:1和1:3
C.1:2:1,4:1和3:1 D.3:1,3:1和1:4
规避陷阱:不同基因型有相同表型,使得后代表型比例发生改变。
[变式6-1]某雌雄同株的植物有黄色、白色和橙红色三种花色,由基因A/a、B/b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已知无A基因时植株开白花。科研人员选择黄花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橙红色,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橙红色=3:4:2。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两种亲本均为纯合子,F1测交后代产生三种表型
B.F1产生含A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雌、雄配子有9种组合方式
C.F2开橙红色花的植株自交,子代中各花色比例与题干F2比例相同
D.F2中白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后代中有1/4植株开橙红色花
[变式6-2]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用A、a,B、b表示),且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F1有两种表型,野生型鳞的鱼占50%,单列鳞鱼占50%;选取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型,这4种表型的比例为6:3:2:1,则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变式6-3]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1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2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现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均为黄色,中毛色表型分离比为黄色:褐色:黑色=52:3: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决定毛色的三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毛色为黄色的个体的基因型有21种,其中纯合子有6种
C.上述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aaBBdd
D.AaBbdd的个体多次杂交,子代表型分离比为黄色:褐色:黑色=4:3:9
1.某雌雄同株、异花传粉植物的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且存在某种雄配子致死情况。现对一批杂合红花植株分别进行如下表所示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处理
甲 单独种植,植株间不能相互传粉 红花:白花=1:1
乙 常规种植,植株间能相互传粉 ?
A.由甲组结果推测,含a的雄配子致死,导致红花:白花=1:1
B.乙组处理方式下,中红花:白花=1:1,且红花都是杂合子
C.两组处理方式下,随种植代数增加,红花植株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D.相较于豌豆,该植物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势仅在于其为雌雄同株
2.自私基因是通过杀死不含该基因的配子来改变分离比的基因。若自私基因E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自身体内不含E基因的一半雄配子。某基因型为 Ee的亲本植株自交获得 F1,F1个体随机授粉获得F2。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亲本存活的雄配子中,E比例2/3
B.F1个体随机授粉后 E基因频率不变
C.F1存活的雄配子中,e比例1/3
D.F2中因型为 Ee个体的比例为17/36
3.玉米的叶绿素的合成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的叶片分别表现为深绿色和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的叶片呈黄色,在幼苗期便会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叶玉米幼苗期死亡的原因是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将深绿叶玉米单独种植,后代均为深绿叶玉米
C.将等量的深绿叶玉米和浅绿叶玉米间行种植,存活的子代玉米中纯合子占3/5
D.将浅绿叶玉米单独种植,后代均为浅绿叶玉米
4.某种开紫花的植物有雌株、雄株和两性植株三种性别类型,受一组复等位基因B、B+、b控制,其中B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雌株,不含B基因但含有B+基因时表现为两性植株,只含b基因时表现为雄株。下列关于该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自交两代,理论上F2雄株所占比例为1/6
B.该植物雌株和两性植株杂交所产生的后代最多有2种性别类型
C.该植物中的雌株和雄株杂交,子代两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4
D.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该植物群体中雌株的基因型有3种
5.基因在生物进化中有“绝对自私性”。某种植物的花有红花、粉红花和白花三种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能“杀死”体内的部分雄配子。选择红花(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F1全部开粉红花,F1植株自交,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2:3:1.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植物花色在遗传上仍然遵循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
B.基因型为Aa的植株中,A基因对a基因为不完全显性
C.F1产生的基因型为a的雄配子中有1/3被A基因“杀死”
D.若F2植株进行随机传粉,则后代中白花植株占5/36
6.已知牛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 控制,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红褐色,aa为红色。在基因型为 Aa的个体中,雄牛为红褐色,雌牛为红色。现有一群牛,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且雌:雄=1:1。若让该群体的牛进行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型红褐色:红色的比例是( )
A.3:1 B.2:1 C.8:1 D.4:5
7.下列关于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甲桶内彩球总个数必需与乙桶内的彩球总个数相等
C.甲、乙每个小桶内的两种颜色的彩球必需相等
D.该实验模拟了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8.某植物类群的性别不是由异型的性染色体决定,而是由常染色体上3个复等位基因aD、a+、ad决定,基因aD决定雄株,基因a+决定雌雄同株,基因ad决定雌株,且基因aD对a+为显性,种群中无致死现象。群体中,雄株有两种基因型,雌株只有一种基因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雄株一定是杂合子,雌株一定是纯合子
B.基因显隐性关系为: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
C.若雄株与雌雄同株个体杂交后代出现雌株,则雄株亲本基因型为:aDad
D.若某杂交实验F1雌雄同株:雌株=1:1,则该实验进行时需要去雄处理
9.某二倍体昆虫的灰身和黑身、长翅和残翅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科研人员让纯合灰身长翅个体(甲)和纯合黑身残翅个体(乙)杂交,F1均表现为灰身长翅,然后对F1中的雌雄个体进行测交,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甲的基因型为AABB,戊的表型为黑身残翅
B.丙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AB:Ab:aB:ab=7:1:1:7
C.若F1中的雌雄个体间交配,则F2中灰身长翅个体占63/320
D.等位基因A/a、B/b在遗传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10.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下列有关子代(数量足够多)的各种性状分离比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
B.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杂合子能稳定遗传的现象
C.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杂合子能稳定遗传的现象
D.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AA和BB纯合致死现象
11.玉米的株高是一对相对性状,现将株高70m和50cm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株高70cm:65cm:60cm:55cm:50cm的比例约为1:4:6:4:1。若取用中的60cm植株自交产生的F2中60cm纯合植株的比例为( )
A.1/36 B.2/9 C.1/2 D.1/16
12.[多选]生物学知识中的“比值"是一种数学模型,可较为准确的表示生命过程中两种(个)密切相关的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对各种“比值"变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的值变大
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杂合子比值变大
C.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核DNA数值不变
D.运动员在百米冲刺时,CO2释放量/O2吸收量的值变大
13.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乳酸菌、流感病毒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适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C.豌豆种皮的颜色、豆荚的形状等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D.叶绿体中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14.[多选]系谱图分析是遗传疾病诊断和优生的重要依据。下图甲、乙、丙、丁均为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且致病基因均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甲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的概率为2/3
B.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中患者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C.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能够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D.丁的可能遗传方式有3种,可通过对Ⅱ-2的相关基因进行PCR后电泳可进一步确定其遗传方式
15.先天性夜盲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某家族中先天性夜盲症的患病情况和第Ⅲ代个体的B/b基因带谱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遗传病患者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B.该病有隔代遗传的特点,人群中男女的发病率相同
C.若Ⅱ-5与Ⅱ-6再生了一个XXY的患先天性夜盲症的男孩,可能是Ⅱ-6减数分裂Ⅱ异常
D.若Ⅲ-8与正常男性结婚,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
16.蚕豆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为某家族蚕豆病的遗传系谱图,Ⅱ-6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7号个体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2
C.8号与正常男性婚配,子代男孩患病
D.9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个体
17.禽类羽毛五彩缤纷,羽毛的颜色表现为结构颜色和化学颜色的结合,结构颜色是由光反射产生,化学颜色由包含在羽毛毛囊中的黑色素造成。鸡的黑皮质素1受体基因(MC1R基因)是重要的调控基因之一,在控制黑素细胞合成的黑色素类型中起重要的作用。鸡的MC1R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其等位基因E、eR、e+与相关性别、表型的对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鸡的MC1R基因的等位基因与性别、表型的对应情况
相关基因 E eR e+
性别 雌 雄 雌 雄 雌 雄
表型性状 全身黑羽 全身黑羽 金色颈羽 全身黑羽 棕胸黑背 黑胸红背
现某集团公司孵化场引进一批黑羽鸡,进行杂交实验后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黑羽鸡杂交实验情况
实验 父本 母本 F1表型及比例
雌性 雄性
Ⅰ 黑羽 黑羽 全为全身黑羽 全为全身黑羽
Ⅱ 黑羽 黑羽 全身黑羽:金色颈羽=3:1 全为全身黑羽
Ⅲ 黑羽 黑羽 全身黑羽:棕胸黑背=3:1 全身黑羽:黑胸红背=3: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断,MC1R基因的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是 。
(2)杂交实验Ⅱ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父本 ,母本 。
(3)请利用表2中的亲本个体设计实验,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等位基因E、eR、e+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可用>表示,如E对eR为显性可表示为E>eR)。
实验设计:选择多只基因型为 表型为 雌性与基因型为 的雄鸡杂交,观察子代羽毛颜色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出现 ,则说明E>eR>e+
②若子代出现雌性全身黑羽:棕胸黑背=3:1、雄性全身黑羽:黑胸红背=3:1,则说明
(4)按照(3)中①的结论,让表2中实验ⅡF1 中雄鸡与实验ⅢF1棕胸黑背雌鸡交配,则子代表型及比例
18.研究者在一个果蝇纯系(全为纯合子)中发现了几只紫眼果蝇β(雌蝇、雄蝇都有),假设紫眼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突变性状,而它们同代的其他个体都是红眼。
(1)果蝇共有3对常染色体,编号为Ⅱ、Ⅲ、Ⅳ。下图所示红眼果蝇γ的4种突变性状各由一种显性突变基因控制,并且突变基因纯合的胚胎死亡, 其基因分布如下图所示(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
①若只考虑Ⅱ号和Ⅲ号染色体,果蝇γ减数分裂时产生 种配子,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请写出子代成体的所有基因型 。果蝇γ的上述四个性状 (填“能”与“不能”)稳定遗传。
②用紫眼雌蝇β和红眼雄蝇γ杂交,子代果蝇中紫眼个体和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1,并且所有正常刚毛、钝圆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紫眼,所有短刚毛、正常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红眼,子代果蝇正常翅脉、卷曲翅、紫眼:正常翅脉、卷曲翅、红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紫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红眼的比值为 。判断紫眼基因定位于 号染色体上。
(2)若果蝇γ中的Ⅱ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不变,减数分裂时有 10% 卵原细胞发生了A、a与C、c之间的互换,则卵细胞中 Ac:aC:AC: ac= 。
19.图1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有一种为伴性遗传。控制甲、乙两病的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图2表示5号个体生殖腺中某个细胞的连续分裂示意图。①②③表示分裂过程,请回答:
(1)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1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的 号个体。
(2)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 ,12号个体是纯合体的概率是 (用分数表示)。
(3)若9号和12号婚配,后代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 。
(4)图2中细胞c1的名称是 。经过过程 (填图中的序号)后,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易错点08 遗传规律常见易错思维
目 录
01 易错陷阱(6大陷阱)
02 举一反三
【易错点提醒一】伴性遗传≠从性遗传
【易错点提醒二】基因自由组合不是配子的随机结合
【易错点提醒三】AaBb自交结果不一定为9∶3∶3∶1
【易错点提醒四】无中生有≠常隐
【易错点提醒五】男孩患病≠患病男孩
【易错点提醒六】9∶3∶3∶1的其他组合变形
03 易错题通关
易错陷阱1:不能区分从性遗传与伴性遗传
【陷阱分析】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链接知识】从性遗传:如男性秃顶的基因型为Bb、bb,女性秃顶的基因型只有bb。此类问题仍然遵循基因的基本遗传规律,解答的关键是准确区分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伴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症(色盲基因用B、b表示)、血友病。以及果蝇红、白眼色的遗传等。
易错陷阱2:误把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当做基因自由组合
【陷阱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链接知识】1.基因的行为并不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1)真核生物中,并不是所有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如叶绿体、线粒体中基因的行为就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2)原核生物中,基因的行为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于减数分裂Ⅰ 后期,同时发生,同时发挥作用。
3.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易错陷阱3:误认为基因型为AaBb一定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陷阱分析】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肯能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链接知识】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的确定
(1)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连锁)——(基因分离定律)
易错陷阱4:误认为“无中生有”是常隐
【陷阱分析】“无中生有”(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有为女性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是有为男性则不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有可能是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具体还根据题目判断。
【链接知识】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步骤 现象及结论的口诀记忆 图谱特征
第一,确定是否为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 若系谱图中子女的表型总与母亲相同,则为母系遗传;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正常,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的情况,则不是母系遗传。
第二,排除或确定伴Y遗传 若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病;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第三,确定图谱中遗传病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无中生有”(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则为隐性遗传
“有中生无”(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出现无病的),则为显性遗传
第四,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 ①父亲有病儿子正常 ②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①双亲有病女儿正常 ②父病女不病或者子病母不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①父亲正常儿子有病 ②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①父亲正常女儿有病 ②母病子不病或女病父不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第五,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面推测 ①若该病在代与代间连续遗传→ ②若该病在系谱图中隔代遗传→
易错陷阱5:误认为“男孩患病”与“患病男孩”相同
【陷阱分析】“男孩患病”与“患病男孩”的概率计算方法
①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男孩患病概率=女孩患病概率=患病孩子概率。
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孩概率=患病孩子概率×1/2。
②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若病名在前、性别在后,则从全部后代中找出患病男(女),即可求得患病男(女)的概率。
若性别在前、病名在后,求概率时只考虑相应性别中的发病情况,如男孩患病概率是指所有男孩中患病的男孩占的比例。
【链接知识】两种病的概率计算问题
(1)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分析如下:
(2)利用乘法原理计算相应概率,再进一步拓展,如下表:
类型 计算公式
已知 患甲病的概率m 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m
患乙病的概率n 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n
① 同时患两病的概率 mn
② 只患甲病的概率 m(1-n)
③ 只患乙病的概率 n(1-m)
④ 不患病的概率 (1-m)(1-n)
拓展 求解 患病的概率 ①+②+③或1-④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 ②+③或1-(①+④)
易错陷阱6:后代的表型比例分别不为9∶3∶3∶1或1∶1∶1∶1,也可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陷阱分析】若比例中数字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某些致死基因或基因型导致性状的分离比改变,也可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链接知识】1.特殊分离比出现的原因、双杂合子测交和自交的结果归纳
双杂合的F1自交和测交后代的表型比例分别为9∶3∶3∶1和1∶1∶1∶1,但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会导致自交和测交后代的比例发生改变。根据表中不同条件,总结自交和测交后代的比例。
F1(AaBb) 自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测交后 代比例
9∶3∶3∶1 正常的完全显性 1∶1∶1∶1
9∶7 1∶3
9∶3∶4 1∶1∶2
9∶6∶1 1∶2∶1
15∶1 3∶1
13∶3 3∶1
1∶4∶6∶4∶1 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1(AABB)∶4(AaBB+AABb)∶6(AaBb+AAbb+aaBB)∶4(Aabb+aaBb)∶1(aabb) 1∶2∶1
3.某些致死基因或基因型导致性状的分离比改变
设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显性纯合致死(AA、BB致死)
(2)隐性纯合致死
【易错点提醒一】伴性遗传≠从性遗传
[例1]某哺乳动物皮毛的红色(H)和褐色(h)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H/h位于常染色体上。让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亲本 F1
红色(♀)×褐色(♂) 雌性个体均表现为红色, 雄性个体均表现为褐色
红色(♂)×褐色(♀)
A.基因H/h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相同
C.若让F1随机交配,则F2中红色:褐色=3:1
D.若让F1随机交配,则F2雄性个体中褐色个体所占比例为3/4
规避陷阱:同一基因型Hh,在雌性中表现为红色,在雄性中表现为褐色。
【答案】C
【详解】A、皮毛的颜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H、h控制,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
B、亲本为纯合子,红色由H控制,褐色由h控制,因此亲本基因型为HH和hh,子一代基因型均为Hh,Hh在雌性中表现为红色,在雄性中表现为褐色,因此子一代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相同但表型不同,B正确;
CD、子一代基因型为Hh,随机交配,子二代基因型及比例为HH:Hh:hh=1:2:1,子代雌性个体红色:褐色=3:1,雄性个体红色:褐色=1:3,则F2中红色:褐色=1:1,C错误,D正确。
故选C。
[变式1-1]斑点牛分为褐色和红色,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育种人员将纯种红色斑点母牛与纯种褐色斑点公牛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子代 表型 比例
F1 褐色公牛:红色母牛 1:1
F2 褐色公牛:红色公牛:褐色母牛:红色母牛 3:1:1:3
A.F1公牛、母牛的相关基因型相同
B.控制斑点牛体色的基因至少两对,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根据F2的性状和分离比判断,斑点牛体色的表型与性别有关
D.反交实验结果应与上述结果相同
【答案】B
【详解】A、将纯种红色斑点母牛与纯种褐色斑点公牛杂交,F1是褐色公牛:红色母牛=1∶1,且F2中公牛与母牛均有3:1的分离比,说明F1公牛、母牛的相关基因型相同,均为杂合子,A正确;
B、斑点牛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据F2可知,同一性别内均出现3∶1的分离比,说明该性状受1对基因控制,B错误;
C、分析题意,将纯种红色斑点母牛与纯种褐色斑点公牛杂交,F1公牛、母牛的相关基因型相同(都为杂合子),子代选公牛全是褐色公牛,而母牛全是红色,其性状与性别有关联,说明斑点牛体色的表型与性别有关,C正确;
D、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反交实验结果应与上述结果相同,D正确。
故选B。
[变式1-2]牛的有角和无角是由等位基因A、a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但雌牛中的杂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现让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牛和无角雌牛杂交,F1中雄牛全表现为有角,雌牛全表现为无角,再让F1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F2的有角牛中,雄牛所占比例为1/4
C.F2的雌牛中,有角所占比例为3/4
D.在F2无角雌牛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3
【答案】A
【详解】A、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牛和无角雌牛杂交,F1中雄牛全表现为有角,雌牛全表现为无角,则可判断亲本基因型为AA×aa,F1中雄牛和雌牛基因型为Aa,所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
BC、已知有角为显性,有角雄牛的基因型为AA或Aa,而有角雌牛的基因型为AA,因此在F2的有角牛中,雄牛∶雌牛=3∶1,即雄牛所占比例是3/4,F2的雌牛中,有角∶无角=1∶3,有角所占比例为1/4,BC错误;
D、无角雌牛基因型为Aa或aa,在F2的无角雌牛(Aa或aa)中,杂合子(Aa)所占比例为2/3,D错误。
故选A。
[变式1-3]研究发现遗传性秃头基因(a)的表达与高水平的雄激素有正相关,秃头基因纯合子(aa)在两性均表现为秃头,杂合子(Aa)则只在男性中表现为秃头,女性杂合子发量正常。现有一位秃头男士,其父亲发量正常,该秃头男士的妻子发量正常,不考虑突变等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的儿子一定会秃头 B.他们的女儿一定不会秃头
C.他们的女儿秃头风险小于儿子 D.对于女性来说,秃头为显性
【答案】C
【详解】A、一位秃头男士,其父亲发量正常(即父亲基因型是AA),所以该男士的基因型是Aa,秃头男士的妻子发量正常,妻子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因此可以生下AA的男孩子,表现为正常,A错误;
B、如果夫妻二人基因型都是Aa,,可能会生下aa的女儿,表现为秃头,B错误;
C、如果妻子基因型是AA,则生下的女儿都正常,儿子有可能秃头,如果妻子基因型是Aa,则儿子Aa和aa都秃头,女儿只有aa秃头,所以他们的女儿秃头风险小于儿子 ,C正确;
D、女性AA和Aa都正常,aa表现为秃头,所以对于女性来说,秃头为隐性性状,D错误。
故选C。
[变式1-4]椎实螺外壳旋转方向的遗传符合“母性效应”,即正反交情况下,由于母体中核基因的某些产物积累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使子代表型不由自身的基因型所决定而表现出与母体表型相同的遗传现象。椎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由一对核基因控制,右旋(D)对左旋(d)为显性。椎实螺为雌雄同体,既可异体受精又可自体受精。现有一只基因型为 dd(♀)的左旋螺与基因型为DD(♂) 的右旋螺进行异体受精,得到的F1均为左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1进行自体受精得到 F2,其表型全为右旋
B.F1进行自体受精得到的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
C.椎实螺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为DD、Dd或dd
D.一只左旋螺的自体受精后代全为右旋,则该左旋螺的基因型一定为 Dd
【答案】C
【详解】A、基因型为 dd(♀)的左旋螺与基因型为DD(♂) 的右旋螺进行异体受精,F1的基因型为Dd,决定的是右旋螺,其自体受精得到F2,其表型全为右旋螺,A正确;
B、F1的基因型为Dd,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B正确;
C、椎实螺螺壳表现为左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故表现为螺壳左旋的基因型为dd或Dd,C错误;
D、表现为左旋螺的个体,说明其的母本基因型为dd,该左旋螺一定含有d基因,故该左旋螺的自体受精后代全为右旋,说明该个体有一个D基因,则该左旋螺的基因型一定为Dd,D正确。
故选C。
【易错点提醒二】基因自由组合不是配子的随机结合
[例2] [多选]关于下列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⑥
B.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2的原因之一
C.乙图中A/a遗传因子与B/b遗传因子互不干扰,可以自由组合
D.乙图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_B_中占的比例为4/9
规避陷阱: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形成配子的过程。
【答案】BCD
【详解】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对象是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其实质发生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过程④⑤,A错误;
B、由于Aa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而雌雄配子又随机结合,因此Aa自交后代中Aa占1/2,B正确;
C、乙图中A/a遗传因子与B/b遗传因子互不干扰,是可以自由组合的,C正确;
D、乙图子代中AaBb的个体(2/42/4)在A_B_(9/16)中占的比例为4/9,D正确。
故选BCD。
[变式2-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体现在下图中哪个过程( )
AaBb1AB∶1Ab∶1aB∶1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9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4种性状组合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详解】ABCD、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发生于①即产生配子的过程中,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变式2-2]某同学利用下图4个烧杯中的小球进行模拟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关于烧杯中小球数量,①与②须相等,③与④须相等
B.任意从①②或③④中各抓取一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C.任意从①③烧杯中各随机抓取一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可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先从①③和②④中各随机抓取一只小球并分别记录字母组合;然后将①③和②④中抓取的小球再结合,也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答案】A
【详解】A、①与②中所含小球相同,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③与④中所含小球相同,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①②与③④中的小球模拟生殖器官中产生的两种配子,雌雄生殖器官产生的雌雄配子数不同,小球数可以不相等。每个桶中的两种小球模拟该生殖器官产生的两种配子,杂合子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相等,所以每个桶中含不同字母的小球数要相等,A错误;
B、①②或③④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D和d或R和r表示一对等位基因,因此从①②或③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正确;
C、①③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分别为D和d、R和r,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因此从①③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正确;
D、①③所示烧杯中的小球标有的字母分别为D和d、R和r,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则①③一起模拟雌雄生殖器官之一;②④所示烧杯中所含小球情况与①③相同,可以模拟雌雄生殖器官中的另一方。所以将①③和②④中抓取的小球再结合,可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D正确。
故选A。
【易错点提醒三】AaBb自交结果不一定为9∶3∶3∶1
[例3]已知红玉杏花朵的颜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且色素的颜色随液泡中细胞液的pH降低而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红玉杏花朵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
表型 深紫色 淡紫色 白色
(1)以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为亲本杂交,F1全部是淡紫色植株,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
(2)有人认为基因A、a和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基因A、a和B、b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植株(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植株(AaBb)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
实验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A、a和B、b分别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A、a和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A、a和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3)若基因A、a和B、b分别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植株(AaBb)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合个体占 。
规避陷阱:两对非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连锁交换。
【答案】(1)AABB×AAbb或aaBB×AAbb
(2) 深紫色∶淡紫色∶白色=3∶6∶7 深紫色∶淡紫色∶白色=1∶2∶1 淡紫色∶白色=1∶1
(3) 5 3/7
【详解】(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AAbb)杂交,子一代全部是淡紫色植株(A_Bb),由此可推知亲本中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所以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或aaBB×AAbb。
(2)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可根据题目所给结论,逆推实验结果。
①若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则自交后代出现9种基因型,3种表型,其比例为:深紫色︰淡紫色︰白色=3︰6︰7。
②若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aB=1∶1,其自交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淡紫色(2AaBb)∶深紫色(1AAbb)∶白色(1aaBB)=2∶1∶1。
③若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ab=1∶1,其自交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淡紫色(2AaBb)∶白色(1AABB+1aabb)=1∶1。
(3)若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5种,它们之间的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1∶1∶1∶2∶2,其中纯种个体占3/7。
[变式3-1]牵牛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季常见,鲜艳的颜色和香味会吸引蜜蜂等昆虫采食花蜜,帮助其完成传粉。某种牵牛花颜色由A/a、B/b两对基因共同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的表达效果只会淡化颜色的深度(BB和Bb的效应不同)。请结合下表回答问题:
基因组合 A_Bb A_bb A_BB或aa_
花的颜色 粉色 红色 白色
(1)等位基因A、a的本质区别是 。
(2)若某公园移栽了多株白色牵牛花,则下一年牵牛花的花色有 。
(3)假设A/a、B/b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三种类型,请结合下图信息,在方框中画出未给出的类型 (画图)。
为探究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及遗传特点,现选用粉色牵牛花植株(AaBb)进行自交实验。操作步骤:牵牛花植株自交→观察、统计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及比例。
预测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a.若子代植株的花色表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的分布属于图中第一种类型,;
b.若子代植株的花色表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的分布属于图中第二种类型;
c.若子代植株的花色表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的分布符合图中第三种类型。
【答案】(1)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2)粉色、白色
(3) 粉色:红色:白色=6:3:7 粉色:白色=1:1 粉色:红色:白色=2:1:1
【详解】(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其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2)白色的基因型是A_BB或aa_ _,后代可以出现A_BB、aa_ _和A_Bb基因型,不会出现A_bb基因型,故移栽了多株白色牵牛花,则下一年牵牛花的花色有粉色、白色。
(3)两对基因的存在情况可能有三种:①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第一种类型;②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A和B连锁,如图所示 ;③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A和b连锁,即第二种情况。
a、若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表型及比例为粉色:红色:白色=6:3:7;
b、如果AB连锁、ab连锁,AaBb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B:ab=1: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1:2:1,其中AABB、aabb表现为白色,AaBb表现为粉色,表型及比例为粉色:白色=1:1;
c、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A和b连锁,则产生的配子是Ab:aB=1: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表型及比例为粉色:红色:白色=2:1:1。
【易错点提醒四】无中生有≠常隐
[例4]鱼鳞病、血友病分别是由基因A/a、B/b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已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为伴性遗传。家系甲和乙关于鱼鳞病和血友病的遗传系谱图如下,两家系部分成员鱼鳞病相关基因类型如下表(“+”表示存在该基因,“-”表示不存在该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编号 家系甲 家系乙
I1 I2 Ⅱ I1 I2 Ⅱ2
基因1 + + - + + -
基因2 - - + - + +
A.鱼鳞病和血友病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家系甲中Ⅱ1患鱼鳞病可能是I2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C.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家系乙中I1和I2可能会生育出只患鱼鳞病的儿子
D.不考虑变异,家系甲中Ⅱ2和家系乙中Ⅱ1婚配生育患鱼鳞病儿子的概率为1/4
规避陷阱:无中生有是隐性(常染色体或者性染色体);无中生有,有是女性是常染色体隐性。
【答案】C
【详解】A、根据家系乙亲本不患病,但是Ⅱ2患鱼鳞病说明,鱼鳞病是隐性病,同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可知,Ⅱ2患鱼鳞病具有基因2,说明基因2是隐性基因a,I2是携带者,而I1只有则基正常基因,则鱼鳞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已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为伴性遗传,家系乙I1和I2都不患病,但是I2患血友病,则血友病也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家系甲中Ⅱ1患鱼鳞病,但是基因检测发现I2不含致病基因,可能是I2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B错误;
C、据A分析可知,鱼鳞病和血友病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1的基因型为XABY,I2的基因型为XABXab,若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则I2可产生XAb、XaB配子,则家系乙中I1和I2可能会生育出只患鱼鳞病的儿子XaBY,C正确;
D、不考虑变异,家系甲中Ⅱ2的和基因型为XABY,家系乙中Ⅱ1的基因型为1/2XABXAB、1/2XABXab,则家系甲中Ⅱ2和家系乙中Ⅱ1婚配生育患鱼鳞病儿子XabY的概率为1/2×1/4=1/8,D错误。
故选C。
[变式4-1]苯丙酮尿症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部分成员Ⅰ1、Ⅰ2、Ⅱ1和Ⅱ2的DNA经限制酶MspⅠ酶切,产生不同的片段,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个体Ⅱ1是杂合体的概率为2/3
B.个体Ⅱ2与一杂合体婚配生患病孩子的概率为0
C.个体Ⅱ3是隐性纯合体,有19kb探针杂交条带
D.个体Ⅱ4可能为杂合体,有2个探针杂交条带
【答案】A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个体Ⅱ1的基因型为Aa,是杂合体的概率为1,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个体Ⅱ2的基因型为AA,她与一杂合体Aa婚配,生患病孩子(aa)的概率为0,B正确;
C、个体Ⅱ3是患者,是隐性纯合体(aa),有19kb探针杂交条带,C正确;
D、个体Ⅱ4是Ⅰ1(Aa)和Ⅰ2(Aa)所生的表现正常的后代,其可能为纯合体AA,也可能为杂合体Aa,若为杂合体就有2个探针杂交条带,D正确。
故选A。
[变式4-2]甲病(由M、m控制)和乙病(由N、n控制)均为人类神经系统遗传病。下图为这两种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Ⅱ6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男性人群中甲病隐性基因占1/10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2为甲病致病基因携带者,Ⅱ7与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
C.Ⅲ3患甲病概率是1/3000
D.Ⅱ8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3/8
【答案】D
【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的I1和I2正常,但生有患甲病的女儿Ⅱ5,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中的Ⅱ5和Ⅱ6不患乙病,但生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Ⅱ6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说明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患甲病,基因型是mm,则I1和I2都是Mm,II2正常,基因型可能是MM或Mm,不一定有甲病致病基因;I1和I2都是Mm,II7正常,基因型是1/3MM、2/3Mm,即与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B错误;
C、II3基因型是1/3MM、2/3Mm(配子及比例是2/3M、1/3m),男性人群中甲病隐性基因占1/1000,即m=1/1000,M=999/1000,则II4基因型及概率是2/1001Mm、999/1001MM(配子及比例是1/1001m、1000/1001M),Ⅲ3患甲病(mm)概率是1/3m×1/1001m=1/3003,C错误;
D、II1两病皆患,基因型是mmXnY,关于甲病,I1和I2都是Mm,关于乙病两者基因型分别是XNY、XNXn,Ⅱ8患有甲病(mm)的概率是1/4,患有乙病的概率是1/4,Ⅱ8只患一种病的概率=(1/4×3/4)+(1/4×3/4)=3/8,D正确。
故选D。
[变式4-3] [多选]下图为某家系甲(A、a)、乙(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不位于Y染色体上,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的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Ⅱ4同时携带两种致病基因,且来自同一亲本的概率是1/3
C.若Ⅱ4和Ⅱ5的基因型相同,则Ⅲ3与正常男子生育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1/459
D.若Ⅱ4和Ⅱ5的基因型不同,则Ⅲ3与正常的男子生育正常子女的概率为38/153
【答案】ABC
【详解】A、对于甲病来说,Ⅱ1和Ⅱ2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Ⅲ1,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对于乙病而言,Ⅱ4和Ⅱ5患乙病,而Ⅲ4正常,可知乙病为显性遗传病,且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再根据系谱图中男患者的母女均为患者,可判断乙病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错误;
B、结合A项,Ⅱ4个体所含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Ⅰ2,携带的甲病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1或Ⅰ2,故两种致病基因来自同一亲本Ⅰ2的概率是1/2,B错误;
C、若Ⅱ4和Ⅱ5的基因型相同,则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Bb,所以Ⅲ3与甲病有关的基因型为1/3AA、2/3Aa;与乙病有关的基因型为1/3BB、2/3Bb,对于甲病来说,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2500,即aa为 1/2500,a为 1/50、A为 49/50,则人群中AA为49/50×49/50,Aa为2×1/50×49/50,aa为1/2500,所以甲病人群中表现正常人的基因型为AA为49/51、Aa为2/51;对于乙病来说,表现正常人的基因型为bb,因此Ⅲ3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子女中患甲病为2/3Aa×2/51Aa,患甲病概率为(aa)2/3×2/51×1/4=1/153,患乙病为(1/3BB、2/3Bb)×bb,患乙病概率为(B_)1/3+2/3×1/2=2/3,故子女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53×2/3=2/459,C错误;
D、若Ⅱ4和Ⅱ5的基因型不同,则乙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Ⅱ4、Ⅱ5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推知Ⅲ3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共4种可能。其与一表型正常的男子A-XbY结婚,仅考虑与甲病有关的基因,Ⅲ3与甲病有关的基因型为1/3AA、2/3Aa,对于甲病来说,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2500,即aa为 1/2500,a为 1/50、A为 49/50,则人群中AA为49/50×49/50,Aa为2×1/50×49/50,aa为1/2500,所以甲病人群中表现表型正常的男子的基因型为AA49/51、Aa为2/51,两人结婚后子代患甲病概率为(aa)2/3×2/51×1/4=1/153,则不患甲病概率为1-1/153=152/153,再考虑不患乙病的概率(1/2XBXb与 XbY)为1/2×1/2=1/4,所以其生育正常子女(既不患甲病也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52/153×1/4=38/153,D正确。
故选ABC。
【易错点提醒五】男孩患病≠患病男孩
[例5]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遗传病的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2和Ⅱ4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
C.Ⅱ2与一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患病概率为1/2
D.Ⅱ1与一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女孩都是纯合子
【答案】C
【详解】A、由Ⅱ4、Ⅱ5和Ⅲ2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又因为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A错误;
B、Ⅱ2和Ⅱ4父亲患病,都有致病基因,但两者都正常,都是杂合子,基因型相同,B错误;
C、假设该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Ⅱ2(XBXb)与正常男子(XBY)结婚,子代男孩基因组成为XBY和XbY,概率为1/2,C正确;
D、Ⅱ1(XbXb)与正常男子(XBY)结婚,子代女儿全是杂合子XBXb,D错误。
故选C。
规避陷阱:伴性遗传中分析男孩患病,先确定男孩,在里面找到患病的概率。
[变式5-1][多选]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Ⅰ-2的基因型为HhXTXt,Ⅱ-5的基因型为HHXTY
C.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72
D.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5/6
【答案】BCD
【详解】A、根据题意和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和Ⅰ-2均无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Ⅱ-2),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系谱图可知,患乙病的都是男性,Ⅰ-3和Ⅰ-4均无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Ⅱ-9),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Ⅰ-1与Ⅰ-2既不患甲病也不患乙病,但其后代既有患甲病的个体,也有患乙病的个体,因此Ⅰ-2是甲病与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则Ⅰ-2的基因型为HhXTXt。Ⅱ-5是不患甲病和乙病的男性个体,对甲病来说其基因型是HH或Hh,对于乙病来说基因型是XTY,Ⅱ-5的基因型为HHXTY或HhXTY,B错误;
C、先分析甲病,可知,Ⅱ-5的基因型是HH或Hh,Hh占2/3,同理分析Ⅱ-6的基因型HH或Hh,Hh占2/3,因此Ⅱ-5与Ⅱ-6婚配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2/3×2/3×1/4=1/9;再分析乙病,Ⅱ-5的基因型是XTY,Ⅱ-6及其父母正常,但有一患病的兄弟,因此Ⅱ-6的基因型是XTXT或XTXt,各占1/2,因此Ⅱ-5与Ⅱ-6婚配,后代男孩患乙病的概率是1/2×1/2=1/4,因此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4×1/9=1/36,C错误;
D、Ⅱ-5的基因型为HH或Hh,Hh占2/3,由题意可知,其妻子是h基因携带者,基因型为Hh,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2/3×1/4=1/6,不患甲病的概率是5/6,Hh=1/3×1/2+2/3×1/2=1/2,不患甲病的个体中,h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2÷5/6=3/5,D错误。
故选BCD。
[变式5-2]下图1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8100,科研人员提取了家系中四名女性的DNA,用PCR扩增了与此基因相关的片段,并对产物酶切后进行电泳(正常基因含有一个限制酶切位点,突变基因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结果如图2.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正常基因相比,突变基因可能发生了碱基的缺失
B.Ⅱ-1与Ⅱ-2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6
C.该突变基因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10bp的DNA片段中
D.如果用PCR扩增Ⅱ-2与此基因相关的片段,酶切后电泳将产生2种条带
【答案】C
【详解】A、Ⅰ-1和Ⅰ-2表现正常,但生下了Ⅱ-2的患病女性,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PCR扩增了与此基因相关的片段,并对产物酶切后进行电泳(正常基因含有一个限制酶切位点,突变基因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设相关基因是A、a,则Ⅰ-1和Ⅰ-2基因型是Aa,结合图2可知,Ⅱ-3、Ⅱ-4也是Aa,Ⅱ-5是AA,基因突变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217bp、93bp和118bp的三种DNA片段,正常基因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310bp和118bp的两种DNA片段,基因突变前后碱基数目没变,说明与正常基因相比,突变基因可能发生了碱基的替换,A错误;
B、该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8100,则致病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1/90,正常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89/90,根据基因平衡定律,Ⅱ-1表现正常,基因型为Aa的概率=Aa/AA+Aa=(2×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2×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2×1/90×89/90)/(1/90×1/90+2×1/90×89/90)=2/91,其与Ⅱ-2Aa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2/91×1/4=1/182,B错误;
C、结合图2可知,正常基因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310bp和118bp的两种DNA片段,而基因突变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217bp、93bp和118bp的三种DNA片段,这说明突变基因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长度为310bp(217+93)的DNA片段中,C正确;
D、基因突变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217bp、93bp和118bp的三种DNA片段,Ⅱ-2患病,基因型是aa,只含有突变基因,所以酶切后电泳将产生三种条带,D错误。
故选C。
【易错点提醒六】9∶3∶3∶1的其他组合变形
[例6]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1:3,1:2:1和3:1 B.1:3,4:1和1:3
C.1:2:1,4:1和3:1 D.3:1,3:1和1:4
规避陷阱:不同基因型有相同表型,使得后代表型比例发生改变。
【答案】A
【详解】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由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可知F1为双杂合体(AaBb)。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变式6-1]某雌雄同株的植物有黄色、白色和橙红色三种花色,由基因A/a、B/b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已知无A基因时植株开白花。科研人员选择黄花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橙红色,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橙红色=3:4:2。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两种亲本均为纯合子,F1测交后代产生三种表型
B.F1产生含A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雌、雄配子有9种组合方式
C.F2开橙红色花的植株自交,子代中各花色比例与题干F2比例相同
D.F2中白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后代中有1/4植株开橙红色花
【答案】C
【详解】A、根据题干中无A基因时开白花,可确定白花的基因型为m,黄花与白花杂交,子代只有橙红色一种表型,可确定两种亲本均为纯合子,可知F1为双杂合子,由F2表型比为3:4:2,可知基因型为AB的雌雄配子致死,对F1测交后代仅会出现两种表型,A错误;
B、根据F2只有9种组合,且黄色:白色:橙红色=3:4:2,可知F1产生的含AB的配子致死,B错误;
C、F2开橙红色花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自交的子代中各花色比例与F2相同,C正确;
D、F2开白花个体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比例为1:2:1,与F2中开黄花个体AAbb、Aabb,比例为1:2,杂交后代中1/3×1/4+1/3×1/2×1/2+2/3×1/4×1/2+2/3×1/2×1/4=1/3开橙红色花,D错误。
故选C。
[变式6-2]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用A、a,B、b表示),且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F1有两种表型,野生型鳞的鱼占50%,单列鳞鱼占50%;选取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型,这4种表型的比例为6:3:2:1,则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答案】C
【详解】由题意知,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子代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4种表型的比例是6:3:2:1,即是(3:1)×(2:1)的变式,因此F1单列鳞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BB显性纯合致死,因此单列鳞的基因型是A_Bb、散鳞基因型是aabb,A_bb和aaBb为野生鳞和无鳞性状,利用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鱼杂交,因此F1亲本纯合野生鳞的基因型是AAbb,无鳞基因型是aaBb,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变式6-3]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1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2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现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均为黄色,中毛色表型分离比为黄色:褐色:黑色=52:3: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决定毛色的三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毛色为黄色的个体的基因型有21种,其中纯合子有6种
C.上述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aaBBdd
D.AaBbdd的个体多次杂交,子代表型分离比为黄色:褐色:黑色=4:3:9
【答案】C
【详解】A、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F2加起来总共52+3+9=64份,64=43,所以决定毛色的三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A_ _ _D_、aa_ _ _ _都表现为黄色,所以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2×3×2+1×3×3=21种,纯合子种类=1×2×1+1×2×2=6,B正确;
C、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F2加起来总共52+3+9=64份,可知F1产生了8种配子,所以能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BbDd,亲本都是纯合黄色品种,而黄色的基因型为A__ __D_和aa___ _,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和aabbdd或AAbbDD和aaBBdd,C错误;
D、AaBbdd的个体多次杂交,先计算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杂交后代,可知A_B_:A_bb:aaB_:aabb=9:3:3:1,dd杂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组合后A_B_dd:A_bbdd:aaB_dd:aabbdd=9:3:3:1,所以黑色:褐色:黄色=9:3:4,D正确。
故选C。
1.某雌雄同株、异花传粉植物的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且存在某种雄配子致死情况。现对一批杂合红花植株分别进行如下表所示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处理
甲 单独种植,植株间不能相互传粉 红花:白花=1:1
乙 常规种植,植株间能相互传粉 ?
A.由甲组结果推测,含a的雄配子致死,导致红花:白花=1:1
B.乙组处理方式下,中红花:白花=1:1,且红花都是杂合子
C.两组处理方式下,随种植代数增加,红花植株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D.相较于豌豆,该植物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势仅在于其为雌雄同株
【答案】B
【详解】A、甲组为单独种植,植株间不能相互传粉,这相当于自交,Aa自交,基因型及比例理论上为AA:Aa:aa=1:2:1,结果为红花:白花=1:1,推测是由于含A的雄配子致死,A错误;
BC、乙组为常规种植,植株间能相互传粉,这相当于自由交配,由于含A的雄配子致死,乙组为Aa:aa=1:1,红花均为杂合子,随种植代数增加,两组处理方式下红花植株所占比例逐渐减小,B正确,C错误;
D、该植物进行杂交实验时不需要对花进行去雄操作,这也是优势之一,D错误。
故选B。
2.自私基因是通过杀死不含该基因的配子来改变分离比的基因。若自私基因E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自身体内不含E基因的一半雄配子。某基因型为 Ee的亲本植株自交获得 F1,F1个体随机授粉获得F2。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亲本存活的雄配子中,E比例2/3
B.F1个体随机授粉后 E基因频率不变
C.F1存活的雄配子中,e比例1/3
D.F2中因型为 Ee个体的比例为17/36
【答案】B
【详解】A、E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1/2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因此,亲本产生的雄配子中,E∶e=2∶1,E比例为2/3,A正确;
B、基因型为Ee的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2/3E和1/3e,雌配子比例为1/2E和1/2e,根据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可求出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2/3×1/2)∶(2/3×1/2+1/3×1/2)∶(1/3×1/2)=2∶3∶1,E基因频率为E=2/6+3/6×1/2=7/12,e基因频率为E=2/6+3/6×1/2=5/12;F1雌配子中E∶e=7∶5;雄配子中E∶e=2∶1,自由交配可得EE:Ee:ee=14:17:5,E的基因频率为35/72,B错误;
C、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EE∶Ee∶ee的比例为2∶3∶1,据此可求出F1产生的雄配子为E=2/6+3/6×1/2=7/12,e=3/6×1/2×1/2+1/6=7/24,F1存活的雄配子中,E∶e=2∶1,即e比例为1/3,C正确;
D、F1雌配子中E∶e=7∶5;雄配子中E∶e=2∶1,由此可得F2中基因型为Ee个体的比例为5/122/3+7/121/3=17/36,D正确。
故选B。
3.玉米的叶绿素的合成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的叶片分别表现为深绿色和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的叶片呈黄色,在幼苗期便会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叶玉米幼苗期死亡的原因是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将深绿叶玉米单独种植,后代均为深绿叶玉米
C.将等量的深绿叶玉米和浅绿叶玉米间行种植,存活的子代玉米中纯合子占3/5
D.将浅绿叶玉米单独种植,后代均为浅绿叶玉米
【答案】D
【详解】A、黄叶玉米没有光合色素,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幼苗期死亡,A正确;
B、深绿叶玉米基因型为AA,后代都是AA,则将深绿叶玉米单独种植,后代均为深绿叶玉米,B正确;
C、深绿色玉米AA与浅绿色玉米Aa间行种植,由于玉米会发生随机交配,亲本玉米产生的配子为A:a=3:1,后代AA:Aa:aa=9:6:1,则存活的子代玉米中纯合子占9/15=3/5,C正确;
D、浅绿叶玉米基因型为Aa,由于玉米可自交和杂交,后代会出现AA、Aa、aa的基因型,将浅绿叶玉米单独种植,后代均会出现深绿色叶玉米、浅绿叶玉米和黄叶玉米,D错误。
故选D。
4.某种开紫花的植物有雌株、雄株和两性植株三种性别类型,受一组复等位基因B、B+、b控制,其中B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雌株,不含B基因但含有B+基因时表现为两性植株,只含b基因时表现为雄株。下列关于该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自交两代,理论上F2雄株所占比例为1/6
B.该植物雌株和两性植株杂交所产生的后代最多有2种性别类型
C.该植物中的雌株和雄株杂交,子代两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4
D.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该植物群体中雌株的基因型有3种
【答案】A
【详解】A、基因型为B+b的植株连续自交1代,F1中B+B+、B+b、bb=1∶2∶1,其中bb不能自交而被淘汰,F1再自交一代,F2中雄株均来自B+b植株,故F2中雄株所占比例为2/3×1/4=1/6,A正确;
B、该植物雌株Bb和两性植株B+b杂交所产生的后代有BB+、Bb、B+b、bb,最多有三种性别类型,B错误;
C、由于雌株一定为杂合子(Bb或B+B),无法确定Bb与B+B所占比例,无法计算,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其中B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雌株,不含B基因但含有B+基因时表现为两性植株,只含b基因时表现为雄株,因此雌株的基因型有Bb或B+B,2种,D错误。
故选A。
5.基因在生物进化中有“绝对自私性”。某种植物的花有红花、粉红花和白花三种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能“杀死”体内的部分雄配子。选择红花(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F1全部开粉红花,F1植株自交,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2:3:1.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植物花色在遗传上仍然遵循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
B.基因型为Aa的植株中,A基因对a基因为不完全显性
C.F1产生的基因型为a的雄配子中有1/3被A基因“杀死”
D.若F2植株进行随机传粉,则后代中白花植株占5/36
【答案】C
【详解】A、某种植物的花有红花、粉红花和白花三种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A正确;
B、选择红花(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F1全部开粉红花,所以基因型为Aa的植株中,A基因对a基因为不完全显性,B正确;
C、A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能“杀死”体内的部分雄配子。选择红花(AA)植株和白花(aa)植株杂交,F1全部开粉红花,F1植株自交,F2中红花AA:粉红花Aa:白花aa=2:3:1,即aa的占,则F1产生的基因型为a的雄配子在雄配子中的比例为,说明a雄配子中有被A基因“杀死”,C错误;
D、F2中红花AA:粉红花Aa:白花aa=2:3:1,且F2粉红花产生的基因型为a的雄配子中有被A基因“杀死”,若F2植株随机传粉时,雌配子中A:a=7:5,雄配子中A:a=2:1,则后代中白花植株aa占D正确。
故选C。
6.已知牛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 控制,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红褐色,aa为红色。在基因型为 Aa的个体中,雄牛为红褐色,雌牛为红色。现有一群牛,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且雌:雄=1:1。若让该群体的牛进行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型红褐色:红色的比例是( )
A.3:1 B.2:1 C.8:1 D.4:5
【答案】B
【详解】一群牛,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且雌:雄=1:1,则雌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均为2/3A、1/3a,雌雄配子结合的后代雌雄个体中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均为为AA:Aa:aa=4:4:1,雌性后代中红褐色:红色=4:5,雄性后代中红褐色:红色=8:1,因为雌雄的比例相同,故后代中红褐色:红色=(4+8):(5+1)=2:1。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关于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甲桶内彩球总个数必需与乙桶内的彩球总个数相等
C.甲、乙每个小桶内的两种颜色的彩球必需相等
D.该实验模拟了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B
【详解】A、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A正确;
B、一般情况下,雄配子数目要多于雌配子数目,因此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总数不一定要相等,B错误;
C、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甲、乙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彩球数量必须相等,表示能产生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C正确;
D、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正确。
故选B。
8.某植物类群的性别不是由异型的性染色体决定,而是由常染色体上3个复等位基因aD、a+、ad决定,基因aD决定雄株,基因a+决定雌雄同株,基因ad决定雌株,且基因aD对a+为显性,种群中无致死现象。群体中,雄株有两种基因型,雌株只有一种基因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雄株一定是杂合子,雌株一定是纯合子
B.基因显隐性关系为: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
C.若雄株与雌雄同株个体杂交后代出现雌株,则雄株亲本基因型为:aDad
D.若某杂交实验F1雌雄同株:雌株=1:1,则该实验进行时需要去雄处理
【答案】D
【详解】AB、根据ad决定雌株、aD决定雄株,且基因aD对a+为显性,种群中无致死现象,再根据雄株有两种基因型,雌株只有一种基因型,可知雄株一定是杂合子,雌株一定是纯合子,且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AB正确;
C、若雄株与雌雄同株个体杂交后代出现雌株,则雄株亲本基因型为aDad,雌雄同株亲本基因型为a+ad,C正确;
D、若某杂交实验F1雌雄同株:雌株=1:1,则该杂交组合为a+ad(雌雄同株)、adad(雌株),实验进行时需要用雌雄同株个体做父本,不能去雄,D错误。
故选D。
9.某二倍体昆虫的灰身和黑身、长翅和残翅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科研人员让纯合灰身长翅个体(甲)和纯合黑身残翅个体(乙)杂交,F1均表现为灰身长翅,然后对F1中的雌雄个体进行测交,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甲的基因型为AABB,戊的表型为黑身残翅
B.丙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AB:Ab:aB:ab=7:1:1:7
C.若F1中的雌雄个体间交配,则F2中灰身长翅个体占63/320
D.等位基因A/a、B/b在遗传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CD
【详解】A、根据“纯合灰身长翅个体(甲)和纯合黑身残翅个体(乙)杂交,F1均表现为灰身长翅”可推知,灰身对黑身为显性,长翅对残翅为显性,所以亲本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1雌雄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称为测交,所以戊和己的表型为黑身残翅,A正确;
B、丙与戊杂交属于测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反映出丙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即丙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AB:Ab:aB:ab=7:1:1:7,B正确;
C、若F1中的雌雄个体间交配,则F2中灰身长翅个体占7/16×1+1/16×(9/20+1/20)+1/16×(9/20+1/20)+7/16×9/20=223/320,C错误;
D、等位基因A/a、B/b在遗传过程中,可通过互换的方式进行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D。
10.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下列有关子代(数量足够多)的各种性状分离比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
B.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杂合子能稳定遗传的现象
C.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杂合子能稳定遗传的现象
D.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AA和BB纯合致死现象
【答案】D
【详解】A、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同一性状,即后代中9A_B_:3A_bb:3aaB_是同一种表型,A正确;
B、若自交后代为9:7,则A_B_表现一种性状,aaB_、A_bb、aabb表型相同,会则存在杂合子能稳定遗传的现象,B正确;
C、若自交后代12:3:1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A_B_、A_bb表现同一性状,则存在杂合子自交后能稳定遗传的现象,如AABb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
D、若子交后代是6:2:3:1=(3:1)(2:1),说明AA或BB纯合致死现象,D错误。
故选D。
11.玉米的株高是一对相对性状,现将株高70m和50cm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株高70cm:65cm:60cm:55cm:50cm的比例约为1:4:6:4:1。若取用中的60cm植株自交产生的F2中60cm纯合植株的比例为( )
A.1/36 B.2/9 C.1/2 D.1/16
【答案】B
【详解】F2中70cm:65cm:60cm:55cm:50cm约为1:4:6:4:1,而1:4:6:4:1是9:3:3:1的变式,说明小麦株高这一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F1的基因为AaBb。本题属于数量遗传,株高与显性基因的数量有关,具有累加效应,且每多一个显性基因,株高增加(70-50)/4=5cm。F2中60cm(4/6AaBb、1/6AAbb、1/6aaBB)产生的配子为1/6AB、1/3Ab、1/3aB、1/6ab,随机授粉后代中60cm纯合植株(AAbb、aaBB)的比例为1/3×1/3+1/3×1/3=2/9,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多选]生物学知识中的“比值"是一种数学模型,可较为准确的表示生命过程中两种(个)密切相关的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对各种“比值"变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的值变大
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杂合子比值变大
C.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核DNA数值不变
D.运动员在百米冲刺时,CO2释放量/O2吸收量的值变大
【答案】AD
【详解】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降低,细胞液浓度升高,因此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比值变小,A错误;
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子的比例越来越小,纯合子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纯合子/杂合子比值变大,趋近1,B正确;
C、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过程中着丝粒不发生分裂,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比值不变,为1/2,C正确;
D、人体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量和释放二氧化碳量相同,而无氧呼吸既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二氧化碳,因此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比值不变为1,D错误。
故选AD。
13.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乳酸菌、流感病毒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适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C.豌豆种皮的颜色、豆荚的形状等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D.叶绿体中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答案】D
【详解】A、孟德尔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乳酸菌(原核生物)、流感病毒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A正确;
B、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此其遗传不适合孟德尔遗传规律,B正确;
C、豌豆为真核生物,其种皮的颜色、豆荚的形状等性状的遗传为细胞核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C正确;
D、叶绿体中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为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D错误。
故选D。
14.[多选]系谱图分析是遗传疾病诊断和优生的重要依据。下图甲、乙、丙、丁均为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且致病基因均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甲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的概率为2/3
B.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中患者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C.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能够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D.丁的可能遗传方式有3种,可通过对Ⅱ-2的相关基因进行PCR后电泳可进一步确定其遗传方式
【答案】AC
【详解】A、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可知甲一定为显性遗传病,又因为Ⅰ-1作为父亲有病,其女儿Ⅱ-1无病,则判断甲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则Ⅱ-2、Ⅱ-3均为Aa,Ⅲ-2患病,为杂合子的概率为2/3,A正确;
B、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女儿没病是常显”可知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由图中患者的后代均有正常个体可知,图中患者的基因型相同,都为杂合子,B错误;
C、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女儿有病是常隐”可知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能够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C正确;
D、根据题图分析,丁中存在女性患病,排除丁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又因为Ⅱ-2是父亲有病,Ⅲ-1女儿无病,可判断丁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丁有3种可能遗传方式,即丁的可能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通过对Ⅱ-2的相关基因进行PCR后电泳还不能完全确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对于Ⅱ-2的相关基因电泳结果一样,无法区别,D错误。
故选AC。
15.先天性夜盲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某家族中先天性夜盲症的患病情况和第Ⅲ代个体的B/b基因带谱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遗传病患者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B.该病有隔代遗传的特点,人群中男女的发病率相同
C.若Ⅱ-5与Ⅱ-6再生了一个XXY的患先天性夜盲症的男孩,可能是Ⅱ-6减数分裂Ⅱ异常
D.若Ⅲ-8与正常男性结婚,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
【答案】D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遗传病患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
B、Ⅱ-3和Ⅱ-4正常,所生儿子Ⅲ-7患病,推知先天性夜盲症是隐性遗传病,由于Ⅲ-10只含有显性基因,即为显性纯合子,而Ⅱ-6为患病个体,可判断出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遗传的特点,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B错误;
C、Ⅱ-5(XBXb)与Ⅱ-6(XbY)再生了一个XbXbY的患先天性夜盲症的男孩,可能是Ⅱ-6减数分裂Ⅱ异常产生XbY的精子,也可能是Ⅱ-5异常产生XbXb的卵细胞,C错误;
D、若Ⅲ-8(XBXb)与正常男性(XBY)结婚,生出患病男孩(XbY)的概率是1/2×1/2=1/4,D正确。
故选D。
16.蚕豆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为某家族蚕豆病的遗传系谱图,Ⅱ-6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7号个体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2
C.8号与正常男性婚配,子代男孩患病
D.9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个体
【答案】C
【详解】A、系谱图显示:5号和6号个体均正常,其儿子9号个体患蚕豆病,说明蚕豆病的遗传方式是隐性遗传。已知Ⅱ-6(6号个体)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据此可进一步推知蚕豆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假设致病基因为a,则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XaY,5号和6号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XAXa、XAY,二者所生女儿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XAXA∶XAXa=1∶1,7号个体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2,B正确;
C、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2XAXA、1/2XAXa,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XAY, 8号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儿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XAY∶XaY=3∶1。可见,子代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4,C错误;
D、2号和9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XaY,1号和5号个体的基因型都是XAXa,6号个体的基因型是XAY。可见,9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5号,5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患病的2号,即9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个体,D正确。
故选C。
17.禽类羽毛五彩缤纷,羽毛的颜色表现为结构颜色和化学颜色的结合,结构颜色是由光反射产生,化学颜色由包含在羽毛毛囊中的黑色素造成。鸡的黑皮质素1受体基因(MC1R基因)是重要的调控基因之一,在控制黑素细胞合成的黑色素类型中起重要的作用。鸡的MC1R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其等位基因E、eR、e+与相关性别、表型的对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鸡的MC1R基因的等位基因与性别、表型的对应情况
相关基因 E eR e+
性别 雌 雄 雌 雄 雌 雄
表型性状 全身黑羽 全身黑羽 金色颈羽 全身黑羽 棕胸黑背 黑胸红背
现某集团公司孵化场引进一批黑羽鸡,进行杂交实验后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黑羽鸡杂交实验情况
实验 父本 母本 F1表型及比例
雌性 雄性
Ⅰ 黑羽 黑羽 全为全身黑羽 全为全身黑羽
Ⅱ 黑羽 黑羽 全身黑羽:金色颈羽=3:1 全为全身黑羽
Ⅲ 黑羽 黑羽 全身黑羽:棕胸黑背=3:1 全身黑羽:黑胸红背=3: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断,MC1R基因的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是 。
(2)杂交实验Ⅱ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父本 ,母本 。
(3)请利用表2中的亲本个体设计实验,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等位基因E、eR、e+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可用>表示,如E对eR为显性可表示为E>eR)。
实验设计:选择多只基因型为 表型为 雌性与基因型为 的雄鸡杂交,观察子代羽毛颜色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出现 ,则说明E>eR>e+
②若子代出现雌性全身黑羽:棕胸黑背=3:1、雄性全身黑羽:黑胸红背=3:1,则说明
(4)按照(3)中①的结论,让表2中实验ⅡF1 中雄鸡与实验ⅢF1棕胸黑背雌鸡交配,则子代表型及比例
【答案】(1)E
(2) EeR EeR
(3) EeR 全身黑羽 Ee+ 雌性全身黑羽:金色颈羽=3:1 雄性全身黑羽 E> e+>eR
(4)雌性全身黑羽:金色颈羽=1:1,雄性全为全身黑羽
【详解】(1)杂交实验Ⅱ中,子代雌性中全身黑羽:金色颈羽=3:1,子代雄性全为全身黑羽,且杂交实验Ⅲ中,子代雌性中全身黑羽:棕胸黑背=3:1,子代雄性中全身黑羽:黑胸红背=3:1,再结合表1可知,MC1R基因的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是E。
(2)杂交实验Ⅱ中,子代雌性中全身黑羽:金色颈羽=3:1,子代雄性全为全身黑羽,说明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都为EeR。
(3)杂交实验Ⅱ中,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都为EeR,杂交实验Ⅲ中,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都为Ee+,要利用表2中的亲本个体设计实验,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等位基因E、eR、e+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故可选择多只基因型为EeR表型为全身黑羽雌性与基因型为Ee+的雄鸡杂交,然后观察子代表型及比例。
若E>eR>e+,则子代会出现雌性中全身黑羽:金色颈羽=3:1,雄性都为全身黑羽;
若E>e+>eR,则子代会出现雌性中全身黑羽:棕胸黑背=3:1,雄性中全身黑羽:黑胸红背=3:1。
(4)若E>eR>e+,让表2中实验ⅡF1 中雄鸡(1EE、2EeR、1eReR)与实验ⅢF1棕胸黑背雌鸡(e+e+)交配,实验ⅡF1 中雄鸡(1EE、2EeR、1eReR)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E:eR=1:1,则子代基因型及比例Ee+:eRe+=1:1,由此可知,雌性全身黑羽:金色颈羽=1:1,雄性全为全身黑羽。
18.研究者在一个果蝇纯系(全为纯合子)中发现了几只紫眼果蝇β(雌蝇、雄蝇都有),假设紫眼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突变性状,而它们同代的其他个体都是红眼。
(1)果蝇共有3对常染色体,编号为Ⅱ、Ⅲ、Ⅳ。下图所示红眼果蝇γ的4种突变性状各由一种显性突变基因控制,并且突变基因纯合的胚胎死亡, 其基因分布如下图所示(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
①若只考虑Ⅱ号和Ⅲ号染色体,果蝇γ减数分裂时产生 种配子,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请写出子代成体的所有基因型 。果蝇γ的上述四个性状 (填“能”与“不能”)稳定遗传。
②用紫眼雌蝇β和红眼雄蝇γ杂交,子代果蝇中紫眼个体和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1,并且所有正常刚毛、钝圆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紫眼,所有短刚毛、正常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红眼,子代果蝇正常翅脉、卷曲翅、紫眼:正常翅脉、卷曲翅、红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紫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红眼的比值为 。判断紫眼基因定位于 号染色体上。
(2)若果蝇γ中的Ⅱ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不变,减数分裂时有 10% 卵原细胞发生了A、a与C、c之间的互换,则卵细胞中 Ac:aC:AC: ac= 。
【答案】(1) 4 AaCcSsTt 能 1:1:1:1 若果蝇γ中的II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不变,减数分裂时有10%的精原细胞发生了A、a与C、c之间的交叉互换,产生的Ac:aC:AC:ac为2.5%:2.5%:2.5%:2.5%,90%的精原细胞未发生交叉互换,未发生交叉互换产生Ac的比例为45%,aC的比例为45%,则精子中Ac:aC:AC:ac=(45%+2.5%):(45%+2.5%):2.5%:2.5%=19:19:1:1。
(2)19:19:1:1
【详解】(1)①若只考虑II号和III号染色体(两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果蝇γ减数分裂时产生4种配子(AcSt、AcsT、aCSt、aCsT);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由于突变基因纯合的胚胎死亡,子代成体的所有的基因型为AaCcSsTt;子代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因此表明果蝇γ以杂合子形式连续稳定遗传。
②进行杂交“紫眼♀β×红眼♂γ”,子代果蝇中紫眼个体和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1,表明γ为杂合子Bb。同时发现,子代果蝇中所有正常刚毛ss、钝圆平衡棒Tt的个体都是紫眼bb,所有短刚毛Ss、正常平衡棒tt的个体都是红眼Bb,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也位于Ⅲ号染色体上,则子代中正常翅脉aa、卷曲翅Cc、紫眼bb:正常翅脉aa、卷曲翅Cc、红眼Bb:多翅脉Aa、正常翅型cc、紫眼bb:多翅脉Aa、正常翅型cc、红眼Bb为1:1:1:1。
19.图1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有一种为伴性遗传。控制甲、乙两病的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图2表示5号个体生殖腺中某个细胞的连续分裂示意图。①②③表示分裂过程,请回答:
(1)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1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的 号个体。
(2)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 ,12号个体是纯合体的概率是 (用分数表示)。
(3)若9号和12号婚配,后代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 。
(4)图2中细胞c1的名称是 。经过过程 (填图中的序号)后,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案】(1) 常 2
(2) aaXBXB或aaXBXb 1/3
(3)1/24
(4) 次级精母细胞 ②
【详解】(1)无病的5号和6号生了有甲病的女儿9号和有乙病的儿子11号,确定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2号个体的X染色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直接来自于7号,而7号不携带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2号,故12号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的2号个体。
(2)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9号个体的父母分别是5号、6号,无病的5号和6号生了有甲病的女儿9号和有乙病的儿子11号,推测5号的基因型是AaXBY,6号基因型是AaXBXb,因此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1/2)或aaXBXb(1/2)。12号个体因为有一个患甲病的姐妹,其父母7和8表型正常,因此12号在常染色体方面基因型为AA(1/3)或Aa(2/3);由于12号个体不患乙病,故其乙病的基因型为XBY,故12号个体是纯合体AAXBY的概率是1/3×1=1/3.
(3)由遗传系谱图即(2)分析,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1/2)或aaXBXb(1/2),12号在常染色体方面基因型与14号情况相同,即AA(1/3)或Aa(2/3),在X染色体方面基因型为XBY,则患甲病概率2/3×1/2=1/3,患乙病概率1/2×1/4=1/8,所以9号和12号婚配,后代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1/3×1/8=1/24。
(4)由图2可知,细胞c1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即图2中的②过程)后,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次级精母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