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易错点13植物激素的易错比较(4大陷阱)(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易错点13植物激素的易错比较(4大陷阱)(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07 20:35:37

文档简介

易错点13 植物激素的易错比较
目 录
01 易错陷阱(4大陷阱)
02 举一反三
【易错点提醒一】生长素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易错点提醒二】抑制生长≠不生长
【易错点提醒三】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都促进生长但作用原理是不同
【易错点提醒四】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
03 易错题通关
易错陷阱1:不能正确区分生长素的运输方式
【陷阱分析】(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2)非极性运输: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链接知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横向运输的区别
(1)极性运输是将物质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如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上运输,而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这是一种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消耗能量,不受任何外力影响极性运输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与植物的位置是否受外力作用无关。
(2)非极性运输是与植物形态学方向无明显关系的运输方式,已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即在叶片表面施加外源性的生长素,在根的基部能检测到外源生长素;在根部施加外源性的生长素,在叶上能检测到外源生长素。
(3)横向运输的方向平行于茎的横切面、垂直于茎的纵切面,受到单侧刺激的影响时才会发生。类型如图:
①受光照影响: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中的生长素由向光侧运到背光侧,如图I①→②,可引起植物茎的向光生长。
②受力影响
a.重力使生长素在幼根中从远地侧运到近地侧,幼茎中生长素也从远地侧运到近地侧,如图Ⅱ③→④、⑤→⑥,可引起植物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离心力使胚芽鞘尖端中的生长素由中心向外运输,如图Ⅲ⑦→⑧
易错陷阱2:把生长素抑制生长误认为是不生长
【陷阱分析】“抑制”或“促进”均是相对“对照组”(自然生长或蒸馏水处理的组别)而言的,凡生长状况差于对照组的就是“抑制生长”,生长状况好于对照组的就是“促进生长”。
【链接知识】1.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研究发现,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1)生长素浓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如图所示。
(2)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衰老的细胞则比较迟钝。
(3)器官的种类: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最差,芽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介于根与茎之间,如图所示。
(4)植物种类:一般情况下,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如图所示。
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来清除单子叶农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2.准确界定生长素“两重性”作用的体现:关键在于“浓度与生长状况”。
(1)若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可体现两重性,如根背地生长、顶端优势等。
(2)若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不能体现两重性,只能表明“低浓度促进生长”。如茎的向光性和茎背地生长。
3.高于最适浓度的浓度不都是“抑制浓度”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的浓度,不是抑制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才是“抑制浓度”。
易错陷阱3:不能准确辨析各种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
【陷阱分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链接知识】1.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促进果实发育和成熟的主要激素是不同的:果实发育主要是生长素作用的结果,果实成熟主要是乙烯作用的结果。
(2)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原理是不同的: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即体积增大;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即细胞数目增多,二者共同促进植株生长。
(3)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效果相反: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打破种子休眠,脱落酸促进种子休眠;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脱落酸抑制植物生长。
(4)赤霉素和生长素对促进细胞伸长有协同作用: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抑制生长素的分解。
易错陷阱4: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但是二者对植物的生命活动都有调节作用。
【陷阱分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链接知识】1.植物激素
(1)种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物质。
(2)功能: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3)三个主要特点
①植物细胞内代谢产生(无专门分泌器官):
②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运输方式和速度因激素种类、植物种类和器官种类不同而不同);
③微量、高效的有机物。
2.植物生长调节剂。
(1)特点: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应用领域户等优点;用量小、速度快、效益高;针对性强,专业性强。。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等,都起到很好的作用;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还能减轻人工劳动,如减少园林植物的修剪次数;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可能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过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易错点提醒一】生长素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例1] 生长素能够被细胞一极吸收并从相反极外排,从而导致了极性运输,细胞膜上的生长素外排蛋白PIN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PA可以与生长素竞争性结合PIN蛋白上的结合位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通过PIN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B.NPA通过阻碍生长素的运输影响植物的生长
C.野生型植株比PIN基因缺失突变体植株长得矮小
D.PIN蛋白在细胞膜上分布不均,集中于形态学下方一侧
规避陷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消耗能量,不受任何外力影响极性运输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与植物的位置是否受外力作用无关。
【答案】C
【解析】A、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PIN的协助,所以生长素通过PIN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
B、NPA可以与生长素竞争性结合PIN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导致生长素不能和PIN蛋白上的结合位点结合,阻碍生长素的运输抑制植物的生长,B正确;
C、PIN基因缺失突变体植株不能正常合成PIN蛋白,导致生长素极性运输受阻,所以PIN基因缺失突变体植株应该比野生型植株矮小,C错误;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生长素外排蛋白PIN在极性运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推测PIN蛋白在细胞膜上分布不均,集中于形态学下方一侧,D正确。
故选C。
[变式1-1] [多选]研究表明:根横放时,根冠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会沉降到细胞下侧,诱发内质网释放Ca2+到细胞质内,与钙调素结合,激活细胞下侧的钙泵和生长素泵,于是细胞下侧积累过多Ca2+和生长素,影响该侧细胞生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倒伏玉米的根部细胞内淀粉体影响生长素横向运输,促进根部近地侧细胞生长
B.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最终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Ca2+和生长素的信号
C.当内质网中初始Ca2+水平较高时,根横放时其向地性会减小
D.太空条件下,根横放时根部生长素仍能极性运输,只要根冠完整,根生长仍具有向地性
【答案】ACD
【解析】A、倒伏玉米的根部细胞内淀粉体下沉在细胞近地侧的内质网上,诱导内质网释放Ca2+到细胞质基质,Ca2+与钙调蛋白结合后活化生长素泵,使根近地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由于根对生长素最敏感,抑制根部近地侧细胞生长,A错误;
B、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根横放时,根冠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会沉降到细胞下侧,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改变,说明重力信号通过淀粉体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变成运输Ca2+和生长素的信号,B正确;
C、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根横放时,根冠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会沉降到细胞下侧,诱发内质网释放Ca2+到细胞质内,与钙调素结合,激活细胞下侧的钙泵和生长素泵,于是细胞下侧积累过多Ca2+和生长素,影响该侧细胞生长,据此可推测,当内质网中初始Ca2+水平较低时,根横放时其向地性程度会减小,C错误;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在太空中仍能进行。在太空微重力下,根横放时,植物根两侧的生长素含量相差不大,失去向地性,D错误。
故选ACD。
[变式1-2] [多选]对具有顶端优势的烟草分别进行打顶、顶芽涂抹三碘苯甲酸(TIBA,能阻碍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运输)处理,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检测各组侧芽处生长素(IAA)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
B.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运输属于极性运输,消耗能量
C.打顶和涂抹TIBA均可抑制烟草植株的顶端优势
D.单侧光照时喷洒TIBA,植株向光弯曲的角度增大
【答案】ABC
【解析】A、根据题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各组侧芽处生长素的含量,A正确;
B、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运输属于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消耗能量,B正确;
C、由图可知,打顶和涂抹TIBA后在1、5、9d时,侧芽中生长素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所以打顶和涂抹TIBA均可抑制烟草植株的顶端优势,C正确;
D、TIBA阻碍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运输,但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单侧光可导致生长素在背光侧的分布多于向光侧,使背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因此单侧光照射的条件下喷洒TIBA不影响植物向光弯曲的角度,D错误。
故选ABC。
[变式1-3]生长素从根尖分生区运输到伸长区,为探究根部生长素运输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实验。图1表示生长素运输方向示意图,放大部分为一个细胞,图2表示正常植物和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根部大小对比及生长素分布对比(图中生长素浓度均低于根生长所需的最适浓度),图3表示植物分生区表皮细胞中PIN2蛋白的分布及含量,PIN2蛋白是生长素的输出载体。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1可知,生长素可从根部一个细胞的顶膜运往另一细胞的底膜
B.据图2可知,N蛋白缺失型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受阻
C.据图3可知,N蛋白促进生长素从细胞质和侧膜等部位向伸长区细胞顶膜集中
D.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在细胞质中分布最多
【答案】D
【解析】A、由图1可知,生长素从根尖分生区运输到伸长区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属于极性运输,体现为从一个细胞的顶膜运往另一细胞的底膜,A正确;
B、据图2可知,N蛋白缺失型个体的根部伸长区生长素较少,据此可推测N蛋白缺失型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受阻,B正确;
C、据图3可知,正常型个体和N蛋白缺失型个体顶膜的PIN2蛋白含量相同,侧膜和细胞质中没有分布,结合图1推测,推测其功能是将生长素从细胞顶膜运输至侧膜和底膜;而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细胞中,PIN2 蛋白分布特点为:顶膜处最多,侧膜和细胞质中也有分布,但是相等较少,其中细胞质中含量最少。根据上述研究,正常型个体只有顶膜有PIN蛋白分布,而N蛋白缺失型个体则在多处都有分布,推测N蛋白的作用是促进生长素从细胞质和侧膜等部位向伸长区细胞顶膜集中,从而促进了伸长区细胞伸长,C正确;
D、图3显示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在细胞质中分布较少,在顶膜和侧膜分布较多,D错误。
故选D。
【易错点提醒二】抑制生长≠不生长
[例2] 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琼脂中生长素浓度(mg/L) 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胚芽鞘弯曲的角度α(°) 0 4 9 13 16 20 16 11
A.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应可能相同
B.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在0.20~0.30mg/L区间内
C.琼脂块生长素浓度为0时,胚芽鞘能伸长,与胚芽鞘中自身生长素有关
D.由表中数据可得出,生长素既能促进胚芽鞘生长,也能抑制胚芽鞘生长
规避陷阱:“抑制”或“促进”一定是相对“对照组”(自然生长或蒸馏水处理的组别)而言的。
【答案】D
【解析】A、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生长素浓度为0.20mg/L和0.30mg/L时,胚芽鞘弯曲的角度α相同,即促进效应相同,因此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应可能相同,A正确;
B、实验浓度范围内,0.25mg/L的胚芽鞘弯曲角度最大,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在该浓度两侧,即在0.20~0.30mg/L区间内,B正确;
C、生长素有内源生长素,琼脂块生长素浓度为0时,胚芽鞘能伸长,与胚芽鞘中自身生长素有关,C正确;
D、据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生长素均能促进生长,无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变式2-1]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说明了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较低时浓度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的特性,乙图中四个点中只有a点是抑制作用
B.光不仅能够为植物提供能量,还能作为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向B段运输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D.在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预实验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D
【解析】A、在甲图中,生长素浓度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乙图中,水平放置的燕麦幼苗,由于重力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a点生长素浓度高,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b点生长素浓度低,对根的生长起促进作用。c点生长素浓度高,但对茎的生长起促进作用,d点生长素浓度低,对茎的生长起促进作用,所以乙图中a点是抑制作用,A正确;
B、 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能量,同时光作为一种信号,可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如向光性等,B正确;
C、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丙图中A段为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从A段向B段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属于极性运输,极性运输的本质是主动运输,C正确;
D、在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而不是减小实验误差,D错误。
故选D。
[变式2-2] [多选]植物的根在土壤中可绕过障碍物向下生长,藤本植物的茎可卷须缠绕支持物向上生长,如图所示。植物因接触刺激而引起的向性生长运动称为向触性,通常与生长素IAA分布不均匀有关,图中弯曲部位阴影部分表示IAA浓度较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向触性与光敏色素感受光刺激传递信息有关
B.根触碰障碍物时,可引起根尖IAA横向运输,导致IAA分布不均匀
C.茎卷须生长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
D.植物向触性调控是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与基因表达也有关
【答案】AC
【解析】A.图中根长在地下,接受不到光照,故推测植物向触性与光敏色素感受光刺激传递信息无关,A错误;
B.由图可知,根触碰障碍物时,接触刺激引起根尖IAA横向运输,导致IAA分布不均匀,B正确;
C.图中弯曲部位阴影部分表示生长素浓度较高,据图可推知,茎卷须缠绕支持物生长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也促进生长,并未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C错误;
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故植物向触性是基因表达、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参与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AC。
[变式2-3]为探究生长素对某植物芽生长的影响,以清水为对照,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该植物进行喷施处理,获得芽生长1cm所需时间,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b、d点,生长素对芽生长的抑制作用一致
B.e点,生长素对芽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c点,生长素对芽的抑制作用最强
D.ac段,生长素对芽的抑制作用逐渐下降
【答案】B
【解析】A、b、d点时,芽生长1cm所需时间小于a点,这说明b、d点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促进作用一致,A错误;
B、e点时,芽生长1cm所需时间等于a点,这说明e点生长素对芽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B正确;
C、c点时,芽生长1cm所需时间最少,说明生长素对芽的促进作用最强,C错误;
D、ac段,芽生长1cm所需时间逐步减少,生长素对芽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D错误。
故选B。
[变式2-4] [多选]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差
B.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茎的生长,抑制芽和根的生长
C.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D.若曲线2、3分别代表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则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可用于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答案】CD
【解析】A、据图可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等信息,但该图不能判断幼嫩的细胞和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A错误;
B、据图可知,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对根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B错误;
C、A、B、C 三点分别对根、芽、茎的促进生长作用最明显,故A、B、C 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依次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C正确;
D、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若曲线2、3分别代表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则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双子叶植物抑制作用较强,对单子叶植物促进作用最强,因此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可用于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D正确。
故选CD。
【易错点提醒三】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都促进生长但作用原理是不同
[例3]下列关于多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和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B.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均可促进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C.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可以抑制种子萌发
D.生长素浓度较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后又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规避陷阱: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长有协同作用,但是二者作用不同,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即体积增大;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即细胞数目增多。
【答案】B
【解析】A、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例如在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以及赤霉素含量较高,而在植物果实的成熟阶段,乙烯以及脱落酸的含量较高,A正确;
B、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质分裂,B错误;
C、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
D、生长素浓度升高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增高又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说明各种植物激素间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B。
[变式3-1]实验人员测定了猕猴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推测开花后14天至21天,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处于旺盛期
B.开花120天后,脱落酸含量明显增加,有利于果实的成熟
C.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是基因组有序表达的结果,并受环境影响
【答案】B
【解析】A、开花后14天至21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明显增加,推测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处于旺盛期,A正确;
B、开花120天后,脱落酸含量明显增加,促进了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错误;
C、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三者在果实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休眠都处在基因表达的调控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是基因组有序表达的结果,并受环境影响,D正确。
故选B。
[变式3-2]下图是A、B、C、D四种植物激素调节幼苗生长的示意图(已知A、B、C、D分别是生长素、赤霉素、乙烯和细胞分裂素中的一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D是乙烯,它能促进开花,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B.图中四种植物激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不只有B和C
C.激素B与脱落酸在某些方面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
D.激素A能促进侧枝发育、促进叶绿素合成等,主要在植物的根尖合成
【答案】A
【解析】A、激素D是乙烯,它能促进开花,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A错误;
B、图中四种植物激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不只有B赤霉素和C生长素,另外A细胞分裂素也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B正确;
C、激素B赤霉素与脱落酸在某些方面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如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维持种子休眠,C正确;
D、激素A是细胞分裂素,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能促进侧枝的发育、芽的分化和叶绿素合成等,D正确。
故选A。
【易错点提醒四】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
[例4]植物生长调节剂(PGR) 在中药生产中应用广泛,种植户对PGR缺乏认识,盲目地增加PGR的种类和用量,导致中药品质下降。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PGR 是由植物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一类有机物
B.植物组织培养时,生长素类似物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比值较大有利于生根
C.不同种类的脱落酸类似物作用相同,它们的化学结构也相同
D.乙烯放剂可直接参与代谢,抑制植物生殖生长,提高产量
规避陷阱:植物生长调节剂指的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答案】B
【解析】A、PGR 是由人工合成的具有调节作用的一类有机物,A错误;
B、植物组织培养时,生长 素类似物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比值较大有利于生根,B正确;
C、不同种类的脱落酸类似物的作用相同,但是化学结构不一定相同,C错误;
D、乙烯释放剂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直接参与代 谢,而是调节植物的生长,D错误。
故选B。
[变式4-1] “激素果蔬”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人为施加一定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改变开花、结果、成熟的时期,以得到为经济生产服务的水果蔬菜。“激素果蔬”与人体健康有关,受到社会民众广泛关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一根豆芽水平横放在桌角,一段时间后,茎的生长将会体现出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B.儿童食用“激素水果”则会导致性早熟,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激素”,从而使人的生长发育加快
C.为使正在生长的草莓提前上市,人们通常会喷洒乙烯利溶液,因为该物质可以产生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
D.“无根豆芽”不带根须、粗壮、比有根豆芽长5~8厘米,占有很大市场,原因是生产中人们使用复合植物生长调节剂…无根豆芽素,据此可推测无根豆芽素所含物质的作用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作用类似
【答案】D
【解析】A、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将一根豆芽水平横放在桌角,一段时间后,茎的生长表现为背地性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因此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A错误;
B、引起儿童性早熟的物质主要是性激素,它的化学本质是类固醇,而与蔬菜、水果生长相关的促进生长的最密切的激素是生长素,本质是吲哚乙酸,其次还有赤霉素。植物激素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人体没有相关受体,不会导致性早熟,B错误;
C、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洒后可以产生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而不是发育,C错误;
D、根据题意,无根豆芽素促进豆芽的茎的生长,“无根豆芽”不带根须、粗壮、比有根豆芽长5~8厘米,而茎的生长与植物激素生长素和赤霉素有关,该过程中还有细胞数目的增加,与细胞分裂素有关,因此推测无根豆芽素所含物质的作用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作用类似,D正确。
故选D。
[变式4-2][多选]“阳光玫瑰”(葡萄品种)因无核、果实大、甜度高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其无核化常用的药剂是赤霉素(GA3)和氯吡脲(CPPU)等,GA3会诱导葡萄幼果体内生长素含量上升,促进幼果吸收营养,使果实膨大。CPPU主要促进细胞分裂和坐果,同时增大细胞体积,使果实膨大,增加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存在的、能促进植物生长的赤霉素并不都是植物激素
B.题干中的GA3和CPPU在果实增长上起协同作用
C.CPPU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会造成损失,使用前需评估
D.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细胞的能量供应实现的
【答案】ABC
【解析】A、自然界中存在的赤霉素也可由赤霉菌产生,因此自然界中存在的、能促进植物生长的赤霉素并不都是植物激素,A正确;
B、GA3能促进果实膨大,CPPU也能促进果实膨大,GA3和CPPU在果实增长上起协同作用,B正确;
C、CPPU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果实畸形,会造成损失,使用前需评估,C正确;
D、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基因组的表达来实现的,不是通过调控细胞的能量供应实现的,D错误。
故选ABC。
[变式4-3]为研究植物激素对番茄生命活动的调节,科研人员做了系列实验。
(一)研究小组研究了用不同生长素类似物在不同浓度处理时对番茄插条生根指数(生根指数是生根数和根长的综合指标,生根数越多,根越长,则生根指数越大)的影响,番茄插条生根指数如表1所示。
表1
组别 生长素类似物浓度/(mg·L-1) 生长素类似物种类
NAA 2,4-D IBA
1 0.1 52.4 57.8 20.4
2 0.3 54.4 70.0 17.8
3 0.5 56.0 67.8 16.6
对照组 0 15.0 15.1 14.9
(1)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___。A、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高等植物生长活跃的部位
B、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C、当氧气缺少时,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会受到影响
D、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2)该实验说明了生长素类似物可以调节植物生根。除此之外,生长素还可以起到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在这一方面能与生长素起到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A、细胞分裂素 B、赤霉素 C、乙烯 D、脱落酸
(3)根据题干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多选)。A、实验所用的番茄插条是要生长状态基本相同的
B、对照组所用的番茄插条生根与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无关
C、实验说明IBA 有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的特点
D、实验说明最适宜生根的2,4-D 浓度可能在0.3mg/L左右
(二)科研人员将处于花蕾期的番茄花分成4组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表2。
表2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实验处理 授粉 未授粉
不涂抹IAA 不涂抹IAA 在子房上涂抹IAA 在花柄上涂抹IAA
果实平均重量(g) 4.1 0 5.3 0
(4)1组番茄花发育成果实,其子房生长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于发育着的 。
(5)比较2、3组实验结果,表明 。
(6)依据3、4组实验结果,推测IAA不能 。
根据上述推测,科研人员认为芽产生的生长素并不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为此,科研人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研究模型。请利用该模型,完成表3中验证该推测的实验方案并预期结果。
表3
实验处理 放射性检测结果比较
3H-IAA NPA a段 b段 c段 d段
Ⅰ组 施加 施加 I组Ⅱ组 ? ?
注:NPA为生长素运输阻断剂
(7)表3中Ⅰ组应在图中的___(选填“1”、“2”或“3”)处施加3H-IAA。A、1处 B、2处 C、3处 D、1和2处
(8)表3中Ⅰ组应在图中的___(选填“1”、“2”或“3”)处施加NPA。A、1处 B、2处 C、3处 D、1和2处
(9)Ⅱ组“?”处的处理从左到右依次应为 、 。
(10)请填写a段的预期结果___。A、Ⅰ组 B、Ⅰ组=Ⅱ组 C、Ⅰ组>Ⅱ组
(11)请填写c段的预期结果___。A、Ⅰ组 B、Ⅰ组=Ⅱ组 C、Ⅰ组>Ⅱ组
(12)为进一步研究IAA 对果实发育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处于花蕾期的番茄花分成4组,实验处理及各组所结果实平均重量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在花柄处施加NPA,“-”表示未进行该处理)。据图分析,授粉后在花柄处施加NPA导致番茄不能结实的原因是: 。
(13)在农业生产中,有人质疑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请说出你对此看法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答案】(1)B
(2)B
(3)AD
(4)种子
(5)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IAA
(6)从花柄运输到子房
(7)A
(8)B
(9) 施加 不施加
(10)C
(11)B
(12)发育的种子和子房均能产生生长素,由于NPA阻断生长素由花柄运出,导致子房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果实发育
(13)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在人体细胞膜上没有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受体,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解析】(1)A、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发育中的种子,即主要的合成部位是高等植物生长活跃的部位,A正确;
B、生长素可以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即进行极性运输,也可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B错误;
C、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C正确;
D、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主要起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B。
(2)生长素还可以起到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在这一方面能与生长素起到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赤霉素,赤霉素也可促进植物生长。
故选B。
(3)A、番茄插条的生长状态属于无关变量,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实验所用的番茄插条是要生长状态基本相同的,A正确;
B、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生长素类似物的组别生根指数不同,说明对照组所用的番茄插条生根与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有关,B错误;
C、实验浓度范围内,实验组的生根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抑制作用,C错误;
D、实验说明最适宜生根的2,4-D 浓度可能在0.3mg/L左右(生根指数最高),D正确。
故选AD。
(4)1组番茄花发育成果实,其子房生长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于发育着的种子。
(5)比较2、3组实验结果,在子房上涂抹IAA使得果实重量增加,表明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在子房上涂抹IAA,即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IAA。
(6)依据3、4组实验结果,在花柄上涂抹IAA,果实重量不增加,而涂抹在子房上,果实重量增加,所以推测IAA不能从花柄运输到子房。
(7)由于生长素是极性运输,故根据实验模型图1,表中Ⅰ组应在图的1处施加3H-IAA,在2处施加生长素阻断剂NPA。
故选A。
(8)由于生长素是极性运输,故根据实验模型图1,表中Ⅰ组应在图的1处施加3H-IAA,在2处施加生长素阻断剂NPA。
故选B。
(9)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Ⅱ组“?”处的处理从左到右依次应为施加、不施加,与Ⅰ组形成对照。
(10)依据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NPA是生长素运输阻断剂,以及生长素不能从花柄运输到子房可知,a段的预期结果分别是:Ⅰ组>Ⅱ组。
故选C。
(11)依据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NPA是生长素运输阻断剂,以及生长素不能从花柄运输到子房可知,c段的预期结果分别是Ⅰ组=Ⅱ组。
故选B。
(12)据图分析,授粉后在花柄处施加NPA导致番茄不能结实的原因是:授粉后,发育的种子和子房均产生生长素,由于NPA阻断生长素由花柄运出,导致子房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果实发育。
(13)激素需要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在人体细胞膜上没有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受体,所以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1.为探讨乙烯和赤霉素对根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乙烯和赤霉素处理棉花幼苗,结果如图1.D蛋白可以抑制赤霉素的作用途径,从而抑制植物生长,进一步分析D蛋白缺失突变体对乙烯的反应,结果如图2。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棉花幼芽、幼根等生长旺盛的部位不合成乙烯
B.本实验赤霉素能完全缓解乙烯对棉花主根的抑制作用
C.乙烯可能通过促进D蛋白的合成抑制赤霉素作用途径
D.野生型棉花比D蛋白缺失突变体更能抵抗乙烯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乙烯在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包括幼芽、幼根等生长旺盛的部位,A错误;
B、已知D蛋白可以抑制赤霉素途径,从图2推测,乙烯可通过促进D蛋白的合成抑制赤霉素途径,B错误;
C、在添加乙烯的情况下,野生型比D蛋白突变体主根长度短,说明D蛋白突变体比野生型更能抵抗乙烯的作用,C正确;
D、由图2可知,在D蛋白缺失突变体中添加乙烯仍可抑制主根生长,因此可推断乙烯不完全依赖D蛋白调控主根的生长,D错误。
故选C。
2.[多选]赤霉素(GA)和蓝光刺激都会影响植物下胚轴伸长。GA与赤霉素受体(GID1)结合后,GID1与细胞核内的D蛋白结合,促进D蛋白降解和下胚轴伸长。隐花色素1(CRY1)是植物感受蓝光的受体,介导蓝光抑制下胚轴伸长。相同强度蓝光刺激下,CRY1突变体植株中D蛋白的降解速率较野生型植株快。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CRY1光受体是一种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中
B.D蛋白对下胚轴细胞伸长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C.推测野生型植株在黑暗中的D蛋白降解速率比蓝光刺激下的慢
D.相同强度蓝光刺激下,CRY1突变体植株下轴生长速率较野生型植株快
【答案】BD
【解析】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GA促进下胚轴伸长,而在GA的作用下,CID1可与D蛋白结合,促进D蛋白降解,说明D蛋白对下胚轴细胞伸长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蓝光刺激下,CRY1突变体植株中D蛋白的降解速率较野生型植株快,野生型植株含有CRY1,在蓝光刺激下,感受蓝光,D蛋白降解速率更慢,所以推测野生型植株在黑暗中的D蛋白降解速率比蓝光刺激下的快,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相同强度蓝光刺激下,CRY1突变体植株中D蛋白的降解速率较野生型植株快,而CRY1是植物感受蓝光的受体,CRY1突变体植株无CRY1,不能介导蓝光抑制下胚轴伸长,故生长速率相对野生型植株更快,D正确。
故选BD。
3.植物激素茉莉酸(JA)和脱落酸(ABA)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如下图。研究发现,JA信号通路中的JAZ抑制蛋白与ABA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ABI3可发生相互作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ABA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
B.ABA和JA在调节种子萌发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C.JA可能通过ABA途径发挥对种子萌发的调节作用
D.JA减弱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A、据图可知,用ABA处理组的种子发芽率在发芽初期均小于清水处理组,因此可知,ABA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A正确;
B、在发芽初期用JA+ABA共同处理的组种子发芽率小于用ABA处理组,更是明显低于清水处理组,因此可知ABA和JA在调节种子萌发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二者均为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B正确;
C、由图可知,单独JA处理组种子发芽率几乎没有变化,用JA+ABA共同处理的组种子发芽率明显小于清水处理组。根据题意可知,JA信号通路中的JAZ抑制蛋白与ABA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ABI3可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ABA信号通路中某些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种子萌发,因此JA可能通过ABA途径发挥对种子萌发的调节作用,C正确;
D、用JA+ABA共同处理的组种子发芽率小于用ABA处理组,说明JA促进了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4.拟南芥的基因S与种子萌发有关。对野生型和基因S过表达株系(OX)的种子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处理方式及种子萌发率()如表所示,其中MS为基本培养基,PAC为赤霉素合成抑制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MS MSPAC MSPAC赤霉素 MS脱落酸
培养时间 野生型 OX 野生型 OX 野生型 OX 野生型 OX
24小时 0 80 0 0 0 0 0 36
36小时 31 90 3 3 18 18 5 72
A.MS组说明基因S过表达能促进种子萌发
B.MS组和MSPAC组说明基因S可能通过增加赤霉素的合成促进种子萌发
C.MS组和MSPAC赤霉素组说明基因S可能通过促进赤霉素的活性促进种子萌发
D.MS组和MS脱落酸组说明基因S过表达减缓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
【答案】C
【解析】A、MS组的自变量为基因S的表达是否过量,OX组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野生型组,故二者对照说明基因S过量表达能促进种子的萌发,A正确;
B、MS+PAC组种子的萌发率均变小且萌发率相同,说明基因S通过促进赤霉素的合成来促进种子萌发,B正确;
C、 MS+PAC(PAC为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组中对比,S基因过量表达而二者的萌发率相同,故基因S不能通过增加赤霉素的活性促进种子萌发,C错误;
D、MS+脱落酸组中对比,OX组的种子萌发率高于野生型组,说明基因S过量表达可以减缓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D正确。
故选C。
5.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当浓度的2,4-D可以促进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生根
B.生产啤酒时常利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因为赤霉素可催化种子中淀粉水解
C.用适宜浓度膨大剂喷施草莓浆果,可使水果长势加快、个头变大
D.使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喷洒已长足的西瓜,可促进西瓜成熟
【答案】B
【解析】A、2,4-D是生长素类似物,适当浓度的2,4-D可以促进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生根,A正确;
B、在生产啤酒时,用赤霉素(GA)处理大麦种子可降低成本,因为赤霉素(GA)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迅速产生a-淀粉酶,从而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但是不能催化种子中淀粉水解,B错误;
C、膨大剂可以使水果长势加快、个头变大,C正确;
D、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B。
6.为了探究某种植物的TS基因影响抗旱性的机制,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该种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TS基因编码的TS蛋白促进生长素(IAA)的合成。研究者用野生型(WT)和TS基因功能缺失突变株(ts)进行实验,结果如图1。研究者通过实验鉴定出一种可与TS蛋白结合的酶BG,已知BG催化ABA-葡萄糖苷水解为脱落酸(ABA)。提取纯化TS蛋白和BG蛋白,然后进行体外酶活性测定,结果如图2。检测野生型和3种突变株中的ABA含量,结果如图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旱处理下,与野生型(WT)相比突变株ts生长慢
B.TS蛋白具有抑制BG活性的作用
C.TS蛋白直接降低ABA水平
D.干旱处理下,TS基因功能缺失植株较野生型植株生存率提高
【答案】C
【解析】A、由题意可知,该种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TS基因编码的TS蛋白促进生长素(IAA)的合成,而突变株ts由于缺少TS基因,不能合成TS蛋白,不能促进IAA合成,故干旱处理下,与野生型(WT)相比突变株ts生长慢,A正确;
BC、分析题意,WT是野生型,ts是TS功能缺失突变体,bg是BG功能缺失突变体,结合图3可知,ts组别的ABA含量升高,bg组ABA含量降低,推测TS可能通过抑制BG的活性降低ABA水平,B正确,C错误;
D、据图1可知,干旱胁迫下ts植株生存率较高,即TS基因功能缺失植株较野生型植株生存率提高,D正确。
故选C。
7.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乙烯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
②光敏色素是一种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色素-蛋白复合体
③年轮的形成和植物的春化作用都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光照决定的
⑤茎的背地生长是因为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将重力信号转换成合成生长素的信号,从而调节植物生长方向
⑥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二者的作用效果相反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答案】B
【解析】①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乙烯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①正确;
②光敏色素是一种能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的色素-蛋白复合体,②错误;
③年轮的形成和植物的春化作用都是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调节的结果,③正确;
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决定的,④错误;
⑤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从而调节植物生长方向,⑤错误;
⑥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二者的作用效果相反,⑥正确。
所以②④⑤三项错误。
故选B。
8.研究发现,高温会影响拟南芥雄蕊生长,如图1所示。研究小组还探究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对此现象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析图1可知,高温对拟南芥雄蕊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可能导致结实率降低
B.正常温度下,IAA对雄蕊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为10-7M时抑制作用更明显
C.IAA可一定程度恢复高温条件下雄蕊的生长,且IAA浓度越高恢复效果越好
D.高温可能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合成、运输或分布来影响拟南芥雄蕊的生长
【答案】C
【解析】A、分析图1可知,高温抑制雄蕊的生长,可能导致自花授粉受阻,影响拟南芥的自花传粉,导致结实率降低,A正确;
B、正常温度条件下,拟南芥雄蕊的长度多为2.0mm,而施加IAA后拟南芥雄蕊的长度为2.0mm、1.5~2.0mm,甚至出现了1.0~1.5mm,说明常温条件下施加IAA对拟南芥雄蕊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为10-7M时抑制作用更明显,B正确;
C、分析图2可知,生长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高温对雄蕊生长的抑制作用,图中只给了两个浓度的比较,10-4M效果更好,但并不意味着生长素浓度越高,恢复效果就越好。实际上,当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其恢复效果可能不再增加,甚至可能由于浓度过高而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不能简单推断出生长素浓度越高,对高温下雄蕊生长的恢复效果就越好,C错误;
D、高温下施用生长素可能恢复雄蕊的生长,推测高温可能影响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从而影响雄蕊的生长,D正确。
故选C。
9.为了研究某些植物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处理对番茄中Sly-miR1917(植物中存在的一种小RNA分子)及其靶基因SICTR4sv3表达模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图中聚乙二醇模拟的是干旱环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高温对SICTR4sv3表达的抑制作用比对Sly-miR1917表达的抑制作用强
B.与Sly-miR1917相比,对赤霉素、水杨酸敏感度高的是SICTR4sv3
C.聚乙二醇处理使SICTR4sv3表达量增加引起的生理效应可能是叶表皮气孔关闭
D.随着激素浓度的增加,图中各激素对SICTR4sv3表达量的影响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A、相比对照组,高温处理后Sly-miR1917表达量的降低幅度比SlCTR4sv3表达量的降低幅度小,说明高温对SICTR4sv3表达的抑制作用比对Sly-miR1917表达的抑制作用强,A正确;
B、与对照组相比,各植物激素处理后,Sly-miR1917的表达量变化不大,而SlCTR4sv3的表达量变化明显,故后者对图中植物激素更敏感,B正确;
C、聚乙二醇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模拟干旱环境,在干旱环境下,SlCTR4sv3的相对表达量大幅增加,可见其对植物抗旱有一定作用,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气孔关闭,防止水分的散失,C正确;
D、图中各激素对SlCTR4sv3表达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不能推断出随着激素浓度增加该影响会逐渐增强,因为并没有探究不同浓度的各种激素对SlCTR4sv3表达量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10.某课题组研究了两种油菜素内酯类似物EBR和TS303对铝(Al)胁迫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相同处理时间测得的实验结果上,标注的不同字母表示实验结果间存在显著差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注:CK、Al、EBR+Al和TS303+Al分别代表正常生长、Al胁迫、EBR浸种并 Al胁迫处理和TS303浸种并Al胁迫处理。
A.Al 胁迫7 天时,Al对大豆的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均有显著影响
B.Al胁迫 14 天时,EBR和TS303处理均无法使叶面积恢复到正常
C.Al 胁迫 14 天时,EBR和TS303处理均使净光合速率恢复到正常
D.EBR 和TS303均能缓解Al对大豆的胁迫,且EBR效果优于TS303
【答案】B
【解析】A、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Al 胁迫7 天时,Al对大豆的叶面积无显著影响,A错误;
B、Al胁迫 14 天时,EBR和TS303处理均无法使叶面积基本恢复到正常,B正确;
C、结合图示可知,Al 胁迫 14 天时,EBR处理不能使净光合速率恢复到正常,但TS303处理可使净光合速率基本达到正常,C错误;
D、EBR 和TS303均能缓解Al对大豆的胁迫,且TS303效果优于EBR,D错误。
故选B。
11.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以及脱落酸(ABA)处理某休眠的种子后,各组种子的发芽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时,和IAA的浓度与种子的发芽率呈正相关
B.图中低浓度的IAA表现为促进发芽,高浓度的IAA表现为抑制发芽
C.ABA除图中表现出的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外,还可以抑制细胞分裂
D.内源激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与植物自身遗传特性有关
【答案】B
【解析】A、在时,GA3和IAA的浓度升高,种子的发芽率增大,表明和IAA的浓度与种子的发芽率呈正相关,A正确;
B、由题图可知,IAA浓度为0时发芽率为65%,而0<IAA浓度<12 mol/L时,发芽率均大于65%,可见低浓度的IAA和高浓度的IAA均表现为促进发芽,B错误;
C、ABA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 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可见ABA除图中表现出的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外,还可以抑制细胞分裂,C正确;
D、由植物体内产 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内源激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与植物自身遗传特性有关,D正确。
故选B。
12.一株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数字代表伸长区相应的位点。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大豆幼苗茎(或根)生长的作用情况。图3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顶芽和根部生长的作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芽、幼嫩的叶等部位,生长素可由 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图1中2处的生长素浓度比1处的更 (填“高”或“低”)。
(2)若测得图1中4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m,则图1中3处生长素浓度范围最可能是图2中的 。
(3)图3中曲线 代表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顶芽的作用情况,其中促进或抑制是相对于生长素处于 浓度时各器官的生长速度而言。图3中曲线①②的不同说明 。
(4)顶芽的发育情况对植物的生长有明显影响,棉农常常会摘掉棉花顶芽以解除顶端优势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 。
【答案】(1) 色氨酸 高
(2)0~m
(3) ② 最低 根比芽对生长素更敏感,同一生长浓度,对不同器官的效果可能不同
(4)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进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解析】(1)生长素有色氨酸经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图1中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2处较1处生长素浓度高。
(2)若测得图1中4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m,则图1中3处生长素浓度较4处低,且其对茎的促进效果低于4,其范围最可能是图2中的0~m之间。
(3)图3中①较②对生长素更敏感,说明①是根、②是芽,促进或抑制是相对于生长素处于最低浓度时各器官的生长速度而言。图3中曲线①根、②芽的不同说明根比芽对生长素更敏感,同一生长浓度,对不同器官的效果可能不同。
(4)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其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进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表现出顶端生长占优势的现象。
13.某种植物M常采用扦插繁殖。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对植物M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预实验的目的是 。该实验的对照有两大类:一是用蒸馏水处理插条,作为 对照;二是用 处理插条作为相互对照。
(2)用三十烷醇处理植物M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 法和 法。两种方法在 两方面存在差异。
(3)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植物M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结合预实验的结果简要写出实验方案: 。
(4)根系是植物M良好发育的基础,而侧根是植物M根系吸收矿质营养和水分的主体。侧根在离主根根尖一定距离处才发生,且受主根生长的抑制,这种现象称为根系的顶端优势。研究人员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外施IBA(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M主根长度及侧根数影响的曲线(如图2)。
①由图2可知,外施IBA在一定程度上能 根系顶端优势,根据图2中的曲线能不能得出“IBA对侧根发生的影响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
②实验中用IBA处理植物M的根系而不直接用生长素处理,是因为与生长素相比,IBA具有 (写三点)等优点。
③农业生产上,移栽幼苗时常常需对根尖进行适度切断主根的处理,这样处理的意义是 。
【答案】(1) 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合理即可) 空白 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
(2) 沾蘸 浸泡(可与前一空互换) 浓度和处理时间
(3)在8~15ppm范围内设置更小浓度梯度的三十烷醇溶液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检测各浓度下的生根数)(合理即可)
(4) 解除(抑制或减弱) 不能,根据图2曲线可知,与不外施IBA相比,外施不同浓度的IBA都促进了侧根的发生,并没有体现其抑制作用(合理即可) 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 (消除主根对侧根的抑制作用,)促进侧根生长,有利于矿质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合理即可)
【解析】(1)设计预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合理即可);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对植物M插条生根的影响,因此用蒸馏水处理插条,不施加任何因素,作为空白对照,二是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处理插条作为相互对照。
(2)用三十烷醇处理植物M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沾蘸法和浸泡(可与前一空互换)法,沾蘸法将枝条的形态学下端在高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溶液中浸泡5秒钟,浸泡法将枝条的形态学下端在低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中浸泡几小时甚至一天,因此两种方法在浓度和处理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
(3)实验目的探究三十烷醇促进植物M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因此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因变量插条长根的数量,由于预实验的结果显示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8~15ppm范围内,实验方案应为在8~15ppm范围内设置更小浓度梯度的三十烷醇溶液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检测各浓度下的生根数)。
(4) ①由图2可知,外施IBA后,随着IBA浓度的上升,主根的相对长度逐渐减小,因此外施IBA在一定程度上能能解除(抑制或减弱)根系顶端优势;根据图2中的曲线不能得出“IBA对侧根发生的影响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的结论,因为根据图2曲线可知,与不外施IBA相比,外施不同浓度的IBA都促进了侧根的发生,并没有体现其抑制作用。
②与生长素相比,IBA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因此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
③农业生产上,移栽幼苗时常常需对根尖进行适度切断主根的处理,这样处理的意义是(消除主根对侧根的抑制作用,)促进侧根生长,有利于矿质营养和水分的吸收。
14.植物生长发育与光信号密切相关,如植物的向性运动、种子萌发、开花等。农业生产中,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会导致“荫蔽胁迫”,低位作物主要通过光敏色素(有Pr和Pfr两种存在形式)感知该环境中不同光比值的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导致下胚轴过度伸长。图1为光调控幼苗下胚轴伸长的反应机制部分示意图,图2是利用胚芽鞘和琼脂块设计的研究生长素的有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图1中四种激素在调控下胚轴伸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在促进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生长素主要促进 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 分裂。
(2)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 ,在分生组织细胞内比较丰富。荫蔽胁迫下,光敏色素主要以Pr形式储存,由此 (填“增强”或“减弱”)光敏色素对PIFs的抑制作用。由图1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 共同完成。
(3)为验证“某种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使生长素向背光面集中,但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观点,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胚芽鞘和琼脂块为材料,并以生长素相对含量为检测指标,实验设计如图2,其中实验1为对照组,实验1~4应分别置于 (填黑暗或光照或左单侧光)条件下,能支持该观点的实验结果是 。
(4)在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处理插条比较简便的两种方法是 ,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 。
【答案】(1) 细胞核 细胞质
(2) 蛋白质 减弱 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
(3) 1黑暗,2、3、4左单侧光处理 a≈b,c≈d,e(4) 浸泡法和沾蘸法 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缺一不可)
【解析】(1)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例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同作用。
(2)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据图可知,荫蔽胁迫下,光敏色素从Pfr形式转化成Pr形式,由此减弱光敏色素对PIFs的抑制作用。由图1可知,植物生长发育受环境因素、激素及基因表达的产物的共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共同完成。
(3)依题意,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某种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使生长素向背光面集中,但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根据实验目的,实验的自变量应是有无单侧光,因变量是各组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又1组是对照组,所以给予1组黑暗处理,2-4组为实验组,给予左单侧光照射。若a≈b,c≈d,e(4)在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处理插条比较简便的两种方法是浸泡法和沾蘸法,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较低时用浸泡法,浓度较高时用沾蘸法。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