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高斗南,字拱极,陕西徽州人。貌魁梧,语音若钟。洪武中,授四川定远知县,才识精敏,多善政。二十九年,与郑敏、康彦民并坐事,先后被征。耆老①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太祖嘉之,赐袭衣、宝钞遣还,并赐耆老道路费。诸人既还任,政绩益著。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列其名于彰善榜。擢云南新兴知州,新兴人爱之不异定远。居数年,以衰老乞归。荐子恂自代,成祖许之。年七十而卒。
②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赐钞百锭、衣三袭。居数年,以廉直入朝,部民复走京师,乞再任,帝从其请。
③康彦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先知青田,调仪真,后历巴陵、天台,并著名绩。永乐初,罢归。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台,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御史以闻,宣宗叹曰:“彦民去天台二十余年,民犹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为江宁。
(选自《明史·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①耆老:德高望重的老人。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举天下廉吏数人(寻找) B.成祖许之(答应)
C.先知青田(掌管) D.民犹思之(仍然)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郑 敏 尝 坐 事 被 逮 部 民 数 千 人 求 宥 帝 宴 劳 复 其 官
3.翻译下列句子。
(1)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
(2)居数年,以衰老乞归。
4.本文选自《明史·循吏列传》,请结合文章概括“循吏”这一类官员的共性特征。
【答案】1.A 2.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 3.
(1)德高望重的老人奔走于京城之中,详细列举高斗南在任时的善政报告朝廷。
(2)经过多年后,因为衰老请求辞官还乡。 4.循吏的共同特征有:才识精敏,多善政;廉洁奉公,不贪不腐;深受民众爱戴。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A.错误。寻举天下廉吏数人:不久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数位廉洁官吏。寻:不久。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根据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郑敏曾经因事被捕,所管辖的百姓中有数千人为他求情,皇帝知道后在宴会上慰劳他并恢复他的官职。
“郑敏尝坐事被逮”写郑敏被抓,主语是“郑敏”,结构完整,句意完整,单独断开;“部民数千人求宥”写百姓求情,主语是“部民数千人”,结构和句意完整,单独断开;“帝宴劳”“复其官”主语都是皇帝,写的是皇帝的处理结果,结果分为“帝宴劳”“复其官”两个内容,故分别断开。
因此断句为: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
(1)阙下:皇帝的宫殿。具:详细。闻:报告。
(2)居:经过。乞归:请求还乡。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由第①段“才识精敏,多善政”“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第②段“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和第③段“其有善政可知”可知,这几位官员都把自己所管辖的地方治理的很好,故可知,循吏才识精敏,多善政;
由第①段“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第②段“以廉直入朝”和第③段“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可知,他们廉洁奉公,不贪不腐,故可知,循吏廉洁奉公,不贪不腐;
由第①段“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和第②段“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第③段“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可知,这几位官员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时,或者是离开时,百姓都想尽办法为他们伸冤、留下他们,可见他们深受民众爱戴,故可知,循吏都深受百姓爱戴。
【点睛】参考译文:
高斗南,字拱极,是陕西徽州人。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如钟。在洪武年间,他被任命为四川定远县的知县。高斗南才智过人,识见精敏,在任期间推行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政策。洪武二十九年,高斗南因与郑敏、康彦民等人一起牵涉到某件事情中,先后被朝廷征召回京。定远县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却纷纷奔走于皇城之中,他们详细列举了高斗南在任时的种种善政,并上书朝廷。太祖皇帝得知此事后,对高斗南的政绩表示嘉许,并赐予他袭衣(即礼服)和宝钞(即纸币),然后让他返回原职。同时,太祖还赐予了那些为高斗南求情的耆老们路费,以示表彰和感谢。高斗南等人回到任上后,更加努力地工作,政绩也愈发显著。不久之后,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廉洁奉公的官吏,高斗南位列其中。他的名字被列入了彰善榜(即表彰善政的榜单)。高斗南被提拔为云南新兴州的知州,在新兴州任职期间,他同样深受百姓爱戴,其程度不亚于在定远县时。经过数年他以年老为由向朝廷请求辞官归乡,并推荐自己的儿子高恂接替自己的职位,成祖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高斗南在七十岁的高龄时去世。
郑敏曾经因为某事获罪被逮捕,但他所管辖的部民(即他治下的百姓)中有数千人纷纷为他求情,希望朝廷能够宽恕他。皇帝得知此事后,特地在宴会上慰劳了郑敏,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赐予他百锭宝钞和三套衣物作为奖赏。过了几年,郑敏因为廉洁奉公、政绩显著而再次被召入朝。他治下的部民们又一次前往京师,恳请皇帝能再次任命郑敏为他们的长官。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康彦民,是泰和县人,他在洪武二十七年考中了进士。他先掌管青田,后来调任到仪真县,之后又历任巴陵县和天台县的官职,并且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显著的政绩。到了永乐初年,他因故被罢免官职,回到了家中。到了洪熙元年,御史奉命巡察到天台县时,当地有二百多位百姓联名上书,称赞康彦民为官清廉公正,有作为,请求朝廷能让康彦民重新回到天台县任职,以安抚民心,满足百姓的期望。御史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朝廷。宣宗皇帝得知此事后,感叹地说:“康彦民离开天台县已经二十多年了,但百姓们仍然怀念他,由此可见他在任时必定有诸多善政。”于是,宣宗皇帝决定重新起用康彦民,任命他为江宁的官职。
(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侬智高①围广州,转运使王罕婴城②拒守,都监侍其渊③昼夜未尝眠。久之,将士疲极。有裨将④诱士卒下城,欲与之开门降贼,渊遇之,谕士卒曰:“汝曹⑤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士卒乃复还,登城。
罕乃寝于城上,渊忽来,徐撼而觉之,曰:“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罕曰:“有。”乃与罕帅弩手二十余人,衔枚⑥至一处,俯见贼已逾壕,蚁附登城,将及蝶⑦矣。城上人皆不觉,渊指示弩手使射之,贼急走出壕外。及贼退,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熙宁中致仕⑧,介甫知其为人,特除⑨一子官,给全俸。
(节选自《涑水记闻》,宋·司马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注释】①侬智高:人名。②婴城:绕城。③侍其渊:人名。④裨将:副将。⑤汝曹:你们。⑥衔枚:横咬着条 状物,不能说话。⑦蝶:城上如齿状矮墙。⑧熙宁中致仕:熙宁年间告老还乡。⑨除:任命;授职。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昼夜未尝眠 ( )
②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 )
③蚁附登城( )
④贼急走出壕外( )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
②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
7.简要概括侍其渊在广州保卫战中的两大功绩。
8.你对“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有怎样的评价?请简要阐述。
【答案】5. 曾,曾经。 妻子和儿女。 像蚂蚁一样。 跑,逃跑。 6.①不如齐心协力守好城池,(这样)怎么只是保全了你们的家族呢,你们自己也会因功而受奖赏。(反问句式,意思对即可)
②您不要惊慌,您身边有弓弩手吗?(意思对即可) 7.及时劝返准备投降的士兵;指挥弓弩手击退偷袭的敌军。(意思对即可) 8.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一:这样做对。裨将谋反未成,没有造成恶果;一旦告发,不仅裨将性命不保,还会殃及众多士兵。
示例二:这样做不对。裨将谋反之事属实,不予追究,就是包庇纵容,这样对治军不利。
示例三: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没有殃及众多士兵;弊在对治军不利。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昼夜不曾睡眠。尝:曾,曾经。
(2)句意为:朝廷想必也会诛杀你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妻子:妻子和儿女。
(3)句意为:像蚂蚁一样攀附登城。蚁:像蚂蚁一样。
(4)句意为:敌人急忙跑到壕沟外面。走:跑,逃跑。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不若:不如。并力完城:齐心协力守好城池。岂:怎么。
(2)句重点词语:勿:不要。惊:惊慌。随身:身边。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久之,将士疲极。有裨将诱士卒下城,欲与之开门降贼,渊遇之,谕士卒曰:‘汝曹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士卒乃复还,登城”可知,在士兵因长时间坚守而疲惫不堪,有副将诱导他们投降敌人时,侍其渊及时出现并劝说士兵们不要投降。他晓以利害,指出投降后将成为奴隶并连累家人,而坚守城池不仅能保全家人,还有机会立功受赏。成功说服了士兵们回归守城岗位,继续抵抗敌人。据此可概括为:及时劝返准备投降的士兵;
结合“渊忽来,徐撼而觉之,曰:‘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乃与罕帅弩手二十余人,衔枚至一处,俯见贼已逾壕,蚁附登城,将及蝶矣。城上人皆不觉,渊指示弩手使射之,贼急走出壕外”可知,在敌人趁着夜色偷偷越壕并企图爬上城墙进行偷袭的关键时刻,侍其渊敏锐地发现了敌军的行动。他迅速组织起弓弩手,在敌人接近城墙的危急关头指挥他们射击,成功地将敌军击退至壕沟之外,保住了城池的安全。据此可概括为:指挥弓弩手击退偷袭的敌军。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从利的方面看,它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维护军心稳定,以大局为重;从弊的方面看,它可能削弱了军队的纪律和秩序,对治军不利,也可能让其他士兵产生侥幸心理。
示例一:这样做对。裨将虽然有谋反之心,但并未实际造成恶果,即城池未失,士兵未受伤害。此时若告发,不仅裨将难逃一死,还可能牵连到无辜的士兵,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在战争期间,军心稳定至关重要。告发裨将可能会引发士兵之间的猜疑和恐慌,进而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侍其渊选择沉默,有助于保持军心的稳定,使士兵们能够继续专注于抵御外敌。侍其渊深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城池,抵御外敌。他选择将个人恩怨和内部矛盾暂时搁置,以大局为重,这是非常明智的决策。
示例二:这样做不对。军队是一个需要严格纪律和管理的组织。对于谋反这样的严重行为,如果不予追究,就是包庇纵容,会对军队的纪律和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长此以往,军队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对于谋反行为的姑息,会让其他士兵产生侥幸心理,认为即使犯错也不会受到惩罚。这种心理会削弱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治军极为不利。
【点睛】参考译文:
依智高围攻广州,转运使王罕绕城抵抗,都监待其渊昼夜不曾睡眠。时间长了,将士疲惫到了极点,有副将引诱士兵到城下,想要和士兵打开城门投降敌人,待其渊遇到他们,劝他们说:“你们投降敌人,一定会像奴隶一样被驱使,肩挑背驮回到敌人的军营,朝廷想必也会诛杀你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不如齐心协力守好城池,(这样)你们不只是保全了你们的家族呢,你们自己也会因功而受奖赏。”士兵们于是又返回,登上城。
王罕就睡在城上,侍其渊快速走来,慢慢地摇醒他说:“您不要惊慌,您身边有弓弩手吗?”王罕说:“有啊。”待其渊和王罕二人领着弓弩手二十多人,悄悄地来到一处角落,向下看,发现敌人已经越过了壕沟,像蚂蚁一样攀附登城,即将攀上城头了。城上的人都没有发觉,侍其渊指挥弓弩手让他们射杀敌人,敌人急忙跑到壕沟外面。等敌人溃退后,待其渊最终也没有说副将谋反的事。熙宁年间,他退休。王安石了解他的为人,特意给他的一个儿子授予官职,按退养前的俸禄给他。
(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瑾宇附璘。性温恭,博涉经史,雅好属文。年十七,周文闻其名,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宣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
于谨南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辎重①,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密遣使检阅之,唯见坟籍②而已。乃叹曰:“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③之疑,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着衣冠以对妻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其尤贫者,又割膏腴田宇以赈之。朝野以此称之。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二,有删改)
[注]①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②坟籍:古代典籍。③投杼:杼,织布的稜。投杼,表示多谤能动摇信念。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谨南伐江陵”中的“南”,与“手自笔录”中“手”的用法不同。
B.“辄议免之”与成语“浅尝辄止”中“辄”的意思相同,意为“就”。
C.“或白文帝曰”中的“或”,与“或遇其叱咄”中“或”的意思不同。
D.“恒着衣冠以对妻子”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意为“妻子儿女”。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时魏室播迁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愿与之同姓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C.其尤贫者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D.朝野以此称之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涉经史,雅好属文。
(2)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
12.唐瑾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9.A 10.B 11.(1)广泛地涉猎经籍史书,平素喜好撰写文章。
(2)我知道这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 12.他的优秀品质有:温和恭顺,很有度量;喜欢读书写文章;学问好,品行端正;爱才惜才;不贪恋财物;性格端方持重,有风度;乐善好施。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翻译。
A.有误。于谨南伐江陵:于谨向南讨伐江陵。南:向南,名词做状语。手自笔录:亲自用笔抄录。手:亲自,名词做状语。二者用法相同。A项说法有误。
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表示某个时间或情况下/介词,给,对于;
B.相同,都是介词,和;
C.指示代词,指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也许的意思;
D.介词,因为/介词,按照;
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
(1)涉:涉猎。好:喜好。属:撰写。
(2)知:知道。许:多。其:他。以:用。利:私利。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由第①段“性温恭,博涉经史,雅好属文”可知他性格温和恭顺,喜欢读书写作;
由第①段“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可知他学问好品行端正;
由第②段“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可知,他爱才惜才,不滥杀无辜;
由第②段“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可知他不贪恋财物,喜好读书;
由第③段“瑾性方重,有风格”可知他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风度品格;
由第③段“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可知他乐善好施。
【点睛】参考译文:
唐瑾字附璘。唐瑾性格温和恭顺,很有度量,广泛地涉猎经籍史书,平素喜好撰写文章。十七岁时,周文听到他的名声,于是召入任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事文书,多由唐瑾掌管。跟随攻破沙苑,在河桥作战,都有功劳,封为姑臧县子。屡经升迁为尚书右丞、吏部郎中。当时魏室流离迁徙,各种事务刚刚创立,朝廷章程,国家典则,唐瑾都参与制定。 当时燕公于谨功高望重,为朝野所瞩目。他禀告文帝,说唐瑾学问品行修养都好,愿意与他同姓,结拜为兄弟。
于谨向南讨伐江陵,以唐瑾为元帅府长史。军队中的谋划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江陵已经平定,世族、士人、兵士,一起沦没为仆人奴隶。唐瑾细察他们的才能品行,有一点可取的,就商议赦免他们,依赖唐瑾获得救助的人很多。到大军归还,诸位将领多乘机抢劫,得到大量财物。唐瑾对钱财一无所取,只得到两车书,载着归还。有人禀告文帝说:“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笼,全是梁朝珍宝和玩赏的物品。”文帝本不相信,但是想了解他的实际情况,秘密派出使者检查察看,只见到古书罢了。就叹息说:“我知道这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谣言蛊惑而猜疑,这就是使他更加清白的方法了。凡是被人任用的人,应当这样。”
唐瑾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风度品格。退朝休假,经常穿朝服戴官帽来面对妻子儿女。又喜好施舍给予,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经常散发给宗族之人。对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又割让肥沃的田地来救济他们。他遗留给子孙的都是贫瘠的田地。朝野都因此而称许他。
(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自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②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低回:流连,盘桓。②折中:调和取证。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高山仰止( )
(2)适鲁( )
(3)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
(4)没则已焉( )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15.文中提到怀念孔子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答案】13. 仰望 到、往 很多 止,罢了 14.孔子虽然只是平民百姓,但他的学说却传承了十多代,被学者们所尊崇。 15.示例:文中提到怀念孔子的具体方式有三种:一是阅读孔子的著作,从中感受他的思想和智慧;二是前往孔子故乡参观仲尼庙堂,了解其生平和事迹;三是学习孔子的礼仪和道德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们。这些方式都体现了人们对孔子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仰:仰望;
(2)句意为:去到鲁地。适:到、往;
(3)句意为: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众:很多;
(4)句意为:死后也就默默无闻了。已:止,罢了。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布衣:指平民;传:传承;宗:尊崇,被尊崇。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可知,作者读孔子所著书籍,从书籍里面体会到孔子的为人处世的智慧。通过学习他的思想和理论,来怀念和敬仰孔子。
根据文章“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可知,即作者亲自到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宇,瞻仰他的遗物,以及礼器等物品,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这也是一种表达对孔子的怀念和敬仰之情的方式。
根据文章“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可知,儒生们学习孔子的礼仪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作者看到后也心潮澎湃,久久不愿离去,这也体现了他对孔子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不愿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默默无闻了。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小题。
活水源记
(明)刘基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②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③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④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⑤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⑥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⑦,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槠(zhū):常绿乔木。②华阳外史弘景:即南北朝的陶弘景。③欧冶子:春秋时期的铸剑工匠。④奎(kuí)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⑤潴(zhū):汇聚。⑥秘书卿:元代秘书监长官,正三品。⑦脊(jǐ)令:鸟名,即鹤钨。
16.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B.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C.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D.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伏行沙土中 乃不知有汉
B.浴饮毕,鸣而去 吾与汝毕力平险
C.属岁旱时 属予作文以记之
D.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质朴清新,富有生趣,题为《活水源记》,最大特点就是“活”。不仅山活水活,连草木虫鱼在作者笔下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B.作者开篇从灵峰山入笔,写了山顶金鸡峰上的景色、灵峰寺周围的形势及曾在此居住活动过的名人高士,可见这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C.文章第二段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再写它由小变大和冬夏不枯的生命力,最后写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
D.文末作者用“君子之德”来赞美活水源“泽又能及物”,再以为“活水源”起名的人物收束全文,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也更富思想意趣。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答案】16.B 17.D 18.C 19.(1)我早春来到这里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种水族动物都躲藏着不肯出来。
(2)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这是它鸣叫的原因啊!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以及重点字词来分析。
“其初为渠时”在句子里做状语,其后应断开;“深不逾尺”是完整的句子,“而”是连词,在这里表转折,通常它的前面要断开,因此“而”的前面要断开;“俯视”理解为“低头看清流”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而且“则”通常用在句首,引出下文,因此“则”的前面应断开;句意: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都在水底倒映出来。因此断句: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选B。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
B.动词,完毕/动词,竭尽,用尽;
C.连词,适逢/动词,同“嘱”,嘱托;
D.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D。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结合第②段“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可知,第②段先从活水源源头写起,接着写水的特点冬暖夏凉,继而写它由小变大、冬夏不枯的生命力,接着写“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交代了名字的由来;最后“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写的是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因此选项“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再写它由小变大和冬夏不枯的生命力”表述不正确,应是“从活水源源头写起,接着写水的特点,继而写活水源由小变、冬夏不枯的生命力,然后才写名字由来”;
故选C。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予:我。方:正,正是。甚寒:很寒冷。甚:很。诸水族:各种水族动物。皆:都。隐:躲藏。
(2)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之: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不以其道: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其:代词,指千里马。道:方法。食:同“饲”,喂。尽其材:竭尽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材:才能,才干。
【点睛】参考译文:
会稽的灵峰山,它的最高峰叫金鸡峰。那里的草,多是翠绿的竹子;那里的树多是枫树、槠树,还有许多松树;那里的鸟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很像鸡,可是比鸡小,身上披着美丽的羽毛,鸣叫的声音非常动听。灵峰寺就在灵峰山中,四面被山环抱着。寺院对面的山叫“陶山”,曾经是华阳外史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寺院东南的山叫“日铸峰”,曾是欧冶子铸造宝剑的地方。寺院的后边迫近山崖的地方有一小阁楼,名叫“松风阁”,奎上人就住在那里。
这里有一道泉水,泉水从山石的缝隙流出涓涓细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泉水渐渐地汇成一条小水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涨满了于是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过,从沙土旁流出来就形成了四个小水池,往东流到山脚下。就汇聚成一个大水池,再往东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向东北注入镜湖。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都在水底倒映出来。所以秘书卿白野公常常到这里来游赏,一天到晚坐在流水旁边,还给流水取个名字叫“活水源”。 流水中有石蟹,如铜钱一样大小,还有小鲫鱼,颜色是正黑色,居住在石穴中,有水耗子经常来吃小鲫鱼。水中的草多是水松、菖蒲。有一种鸟就像鹦鹤那么大,黑色的羽毛, 嘴是红的,常常在水边叫个不停,那声音就像竹鸡,可比竹鸡叫声还要婉转流利。有两只脊令,常常从翠竹上飞下来,立在山石上,洗完澡,饮足水,就鸣叫着飞走了。我初春来的时候正当特别冷的天气,这些水中的生物都还蛰伏着没有出来。到这时候,全都出来活动 了。还有四五个小虫子,全如小指头那么大,形状如同半个莲子,整天在水面上转着圈浮游,日光照在它们的脊背上,颜色就像是紫色的水晶石,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虫子。
我既喜爱这条溪水的清澈澄明,又喜欢它源头永不枯竭,而能让这么多小生物都来依附它,很有点像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奎上人又说:“每逢遇到大旱的年景,泉水所经过的地方,能灌溉数十亩良田。”那么,是它的恩泽又能惠及到众人了。白野公深深地爱上了这“活水源”是很有道理的呀。
(2024·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苏武①
单于②欲因此时降武。律③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④,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乃幽⑤武,置大窖⑥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⑦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⑧上无人处。
久之,单于使陵⑨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史记·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苏武]字子卿,西汉大臣,出使匈奴,因部下副中郎将张胜参与匈奴内部事务,受牵连,被扣留,十九年后方获释回汉。②[单于]匈奴首领。③[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④[弥山]满山。⑥[幽]囚禁。⑥[窖]地穴。⑦[旃毛]毡毛。⑧[北海]今贝加尔湖。⑨[陵]李陵,西汉将领,兵败后无奈投降匈奴。
20.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21.“泣下沾襟”意思是眼泪落下,浸湿了衣襟。李陵为什么要哭泣?请结合文意简答。
【答案】20.当天空下起雪时,苏武躺在雪地上,用牙齿咬碎雪块,与毛毯上的毛一起咽下。 21.李陵哭泣是因为他被苏武的忠诚和坚定的气节所感动。他看到了苏武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这让他深感敬佩和自责。李陵认为自己无法与苏武相提并论,因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衣襟也被泪水浸湿了。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雨,动词,落下,降下;啮,咬,嚼;旃毛,毡毛。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文中李陵对苏武说:“子卿壹听陵言……”,苏武坚决表示:“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苏武这番宁死不降的坚定话语,充分展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诚和坚贞不屈的气节。
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仍坚守信念,毫不屈服。而李陵“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内心感到无比愧疚和自责,与苏武的忠贞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深深触动了李陵,他意识到苏武的高尚品质,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从而“泣下沾襟”。
【点睛】参考译文:
单于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卫律对苏武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叛汉朝归附匈奴,拥有数万部众,马和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今日投降,明日也会这样。白白地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骂卫律道:“你做人家的臣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君主、背弃亲人,我为什么要见你!”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报告了单于。单于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过了几天也没有死。匈奴认为他是神,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
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子卿您听一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料想自己已经是死去很久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您面前!”李陵见他极其真诚,长叹道:“唉,义士!我李陵和卫律的罪过简直大到通天了!”于是流泪浸湿了衣襟,和苏武诀别离去。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①,减诸服御狗马,损②郎吏员,发仓庾③以振贫民。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④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弛山泽: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弛,解除。②损:减少。③庾(yǔ):露天的谷仓。④绨(tì):一种粗厚光滑的丝织品。
2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关联教材 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1)增:
常恐羞之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①害怕,恐惧; ②恐吓,威吓; ③恐怕,担心。 (2)恐:
23.用“/”给下面句子划出三处停顿。
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2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5.“天下旱,蝗”,孝文帝是如何“加惠”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6.选文中的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22. 增加 恐怕,担心 23.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24.孝文帝曾经想要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金。 25.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 26.示例:体恤百姓,以身作则,提倡节俭。
【解析】2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根据关联教材法,“止增笑耳”的意思是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增,增加。据此可知,“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的“增”理解为增加,“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句意: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
(2)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③,“常恐羞之”译为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恐:恐怕,担心。
2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是两个并列的禁令,它们针对修建陵墓的要求进行了规定,故在“饰”和“坟”后断句;“欲为省”“毋烦民”则是对这两个禁令目的的说明,故在“省”后断句;可断句为: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2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重点词语:尝,曾经;欲,想要;作,建造;计,计算;直,通“值”,价值。
2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可知,天下大旱,遭受蝗灾。孝文帝施予恩惠:让诸侯不要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解除禁止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法令,减少供朝廷使用的服饰、车驾和狗马等玩乐之物,裁减朝廷官员的人数,打开谷仓救济贫苦的百姓。故“天下早,蝗”,孝文帝“加惠”的内容用原文语句回答是“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
2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可知,面对天下百姓遭遇大旱和蝗灾,孝文帝下发政令施予恩惠,可见他是一个体恤百姓的君王;
结合“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建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可知,孝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可见他是一个提倡俭朴,勤俭为民,凡事为百姓着想的人,凡不利于民的事都废止;
结合“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可知,孝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可见他是一个生活俭朴,以身作则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天下大旱,遭受蝗灾。孝文帝施予恩惠:让诸侯不要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解除禁止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法令,减少供朝廷使用的服饰、车驾和狗马等玩乐之物,裁减朝廷官员的人数,打开谷仓救济贫苦的百姓。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27.(2024·宁夏·中考真题)阅读回答问题。
古代文学家笔下的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的山水,让人流连忘返,生发出无限情思。但在纪实文本里对山水的描写则细致准确,山势缓急,道路走向,山石泉水都很清晰,例如明代孟霦在《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中的记述:
贺兰山,回斜四百余里。高冈耸萃,为镇之壁。其蹊径可驰入者,五余处。而赤木口尤易。入岁久,关敝,敌得轻进。二年渐次修复惟赤木口关不能固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其南低峰仄径,通敌人者不可胜。塞麓有古墙可蹴而倾也,以其地多砾少泉,故难为工。刘公乃奏请重修,发金四万。己亥,巡抚杨公守礼至,则循麓抵口,令人遍剖崖谷,得壤土数处。且山多石,可作砌,省斧铲。又去口三十里,有四泉。作水车百辆,运之,令都指挥吕仲良董①其役,比他关为最固。谋及百年,成于一旦,视修葺之慎,其无望于来者乎。
注:①董:监管;督查。
(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敌得轻进
②塞麓有古墙可蹴而倾也
③作水车百辆
④比他关为最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其地多砾少泉,故难为工。
②且山多石,可作砌,省斧铲。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二年渐次修复惟赤木口关不能固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
(4)《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山水的作用和《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中山水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1) 能够,得以。 倾倒,倒下。 制造,制作。 坚固,牢固。
(2)①因为那里(赤木口关)多砾石,少泉水,所以很难修建工事。
②而且山里面有很多石头,可以作为砌墙的材料,省去了用斧铲加工。
(3)二年/渐次修复/惟赤木口关不能固/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
(4)《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的山水描写优美,山水景色怡人,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获得美的享受。《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中的山水用来记实,作者关注的是山水的军事价值,关注其是否坚固,是否容易建筑工事,山水是国土,需要守护。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①句意:使得虏寇轻松进入宁夏平原。得:能够,得以。
②句意:在山麓上有古城墙,可是却摇摇欲坠,一碰就倒。倾:倾倒,倒下。
③句意:可以制作上百辆水车来运输水到关隘。做:制造,制作。
④句意:这个赤木口关隘比宁夏镇的其它关都要牢固和重要。固:坚固,牢固。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以,因为;其,那里;故,所以;为,修建;工,工事。
②重点词:且,而且;可,可以;作,作为;斧,用斧。
(3)本题考查句子停顿。句意:第二年,就把这里沿线的关隘和城墙都依次修复,可是,只有赤木口关不能稳固住,这都是因为这周边的山势平缓,并且又多不易联结,出口最宽处,可以百匹马齐头并进。“二年”表示时间,需停顿;“渐次修复”表示二年时间内的成果;“惟赤木口关不能固”是特殊情况,“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解释原因;故停顿为:二年/渐次修复/惟赤木口关不能固/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
(4)本题考查阅读比较。
《答谢中书书》中,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石壁色彩斑斓,树木、竹子清翠欲滴,晓雾消散殆尽,猿鸟相互鸣叫,日暮西沉,潜鱼竞相跳跃;《与朱元思书》中水有时平静清澈,有时汹涌湍急,山绵延不绝,直插云霄,鸟鸣婉转动听,蝉鸣猿蹄音久不绝,树木稀疏错落、翠绿斑驳。《答谢中书书》中作者看到石壁上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愉悦。整个画面和谐优美,生机盎然,可见他内心的平静旷达中又有一丝愉悦。《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十分幽静可见作者内心的平静,生机勃勃的景象也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愉悦。由此可见,《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的山水描写优美,景色怡人,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让人流连忘返,获得美的享受。
结合本文“贺兰山,回斜四百余里。高冈耸萃,为镇之壁”“又去口三十里,有四泉。作水车百辆,运之,令都指挥吕仲良董其役,比他关为最固”分析,《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中的山水用来记实,作者关注的是山水的实用(军事)价值,关注其是否坚固,是否容易建筑工事;“谋及百年,成于一旦,视修葺之慎,其无望于来者乎”表现出山水是国土,需要认真守护。
【点睛】参考译文:
贺兰山,略带弧度连绵四百余里,山高峻而苍翠,就如同宁夏镇西面的一面墙壁。不过山间的山谷可以走马的约有五余处,其中以赤木口(现在的三关口)尤为容易出入,由于时间长了这里的关口变得凋敝,使得虏寇轻松进入宁夏平原。第二年,就把这里沿线的关隘和城墙都依次修复,可是,只有赤木口关不能稳固住,这都是因为这周边的山势平缓,并且又多不易联结,出口最宽处,可以百匹马齐头并进。南边的山低路又窄,可以通连两边,难以立要塞防守。在山麓上有古城墙,可是却摇摇欲坠,一碰就倒,并且这个地方都是砂砾地,缺水,想修筑城墙太难了。刘天和上奏朝廷得四万两白银用以修筑关隘,嘉靖十八年,都御史杨守礼就任宁夏巡抚,他巡边考察一番,从山麓到关口,命令人把周边的山崖和山谷都勘探一番,找到土壤多的地方有好几处。赤木口周边的山都大石头,可以直接用作修筑关隘的石料,省去打料的功夫。在离赤木口二十里的金塔墩有四个泉眼,可以制作上百辆水车来运输水到关隘,用以修筑城墙关隘,由都指挥吕仲良负责这个工作。这个赤木口关隘比宁夏镇的其它关都要牢固和重要,可谓是百年工程,保百年安全无忧,现在落成,(我)仔细参观修葺的慎重性,可能没有哪里的关隘能有它更详细们可以作为以后关隘的样板工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13 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高斗南,字拱极,陕西徽州人。貌魁梧,语音若钟。洪武中,授四川定远知县,才识精敏,多善政。二十九年,与郑敏、康彦民并坐事,先后被征。耆老①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太祖嘉之,赐袭衣、宝钞遣还,并赐耆老道路费。诸人既还任,政绩益著。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列其名于彰善榜。擢云南新兴知州,新兴人爱之不异定远。居数年,以衰老乞归。荐子恂自代,成祖许之。年七十而卒。
②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赐钞百锭、衣三袭。居数年,以廉直入朝,部民复走京师,乞再任,帝从其请。
③康彦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先知青田,调仪真,后历巴陵、天台,并著名绩。永乐初,罢归。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台,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御史以闻,宣宗叹曰:“彦民去天台二十余年,民犹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为江宁。
(选自《明史·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①耆老:德高望重的老人。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举天下廉吏数人(寻找) B.成祖许之(答应)
C.先知青田(掌管) D.民犹思之(仍然)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郑 敏 尝 坐 事 被 逮 部 民 数 千 人 求 宥 帝 宴 劳 复 其 官
3.翻译下列句子。
(1)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
(2)居数年,以衰老乞归。
4.本文选自《明史·循吏列传》,请结合文章概括“循吏”这一类官员的共性特征。
(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侬智高①围广州,转运使王罕婴城②拒守,都监侍其渊③昼夜未尝眠。久之,将士疲极。有裨将④诱士卒下城,欲与之开门降贼,渊遇之,谕士卒曰:“汝曹⑤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士卒乃复还,登城。
罕乃寝于城上,渊忽来,徐撼而觉之,曰:“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罕曰:“有。”乃与罕帅弩手二十余人,衔枚⑥至一处,俯见贼已逾壕,蚁附登城,将及蝶⑦矣。城上人皆不觉,渊指示弩手使射之,贼急走出壕外。及贼退,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熙宁中致仕⑧,介甫知其为人,特除⑨一子官,给全俸。
(节选自《涑水记闻》,宋·司马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注释】①侬智高:人名。②婴城:绕城。③侍其渊:人名。④裨将:副将。⑤汝曹:你们。⑥衔枚:横咬着条 状物,不能说话。⑦蝶:城上如齿状矮墙。⑧熙宁中致仕:熙宁年间告老还乡。⑨除:任命;授职。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昼夜未尝眠 ( )
②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 )
③蚁附登城( )
④贼急走出壕外( )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
②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
7.简要概括侍其渊在广州保卫战中的两大功绩。
8.你对“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有怎样的评价?请简要阐述。
(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瑾宇附璘。性温恭,博涉经史,雅好属文。年十七,周文闻其名,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宣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
于谨南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辎重①,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密遣使检阅之,唯见坟籍②而已。乃叹曰:“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③之疑,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着衣冠以对妻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其尤贫者,又割膏腴田宇以赈之。朝野以此称之。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二,有删改)
[注]①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②坟籍:古代典籍。③投杼:杼,织布的稜。投杼,表示多谤能动摇信念。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谨南伐江陵”中的“南”,与“手自笔录”中“手”的用法不同。
B.“辄议免之”与成语“浅尝辄止”中“辄”的意思相同,意为“就”。
C.“或白文帝曰”中的“或”,与“或遇其叱咄”中“或”的意思不同。
D.“恒着衣冠以对妻子”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意为“妻子儿女”。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时魏室播迁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愿与之同姓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C.其尤贫者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D.朝野以此称之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涉经史,雅好属文。
(2)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
12.唐瑾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自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②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低回:流连,盘桓。②折中:调和取证。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高山仰止( )
(2)适鲁( )
(3)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
(4)没则已焉( )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15.文中提到怀念孔子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小题。
活水源记
(明)刘基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②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③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④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⑤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⑥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⑦,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槠(zhū):常绿乔木。②华阳外史弘景:即南北朝的陶弘景。③欧冶子:春秋时期的铸剑工匠。④奎(kuí)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⑤潴(zhū):汇聚。⑥秘书卿:元代秘书监长官,正三品。⑦脊(jǐ)令:鸟名,即鹤钨。
16.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B.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C.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D.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伏行沙土中 乃不知有汉
B.浴饮毕,鸣而去 吾与汝毕力平险
C.属岁旱时 属予作文以记之
D.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质朴清新,富有生趣,题为《活水源记》,最大特点就是“活”。不仅山活水活,连草木虫鱼在作者笔下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B.作者开篇从灵峰山入笔,写了山顶金鸡峰上的景色、灵峰寺周围的形势及曾在此居住活动过的名人高士,可见这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C.文章第二段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再写它由小变大和冬夏不枯的生命力,最后写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
D.文末作者用“君子之德”来赞美活水源“泽又能及物”,再以为“活水源”起名的人物收束全文,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也更富思想意趣。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024·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苏武①
单于②欲因此时降武。律③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④,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乃幽⑤武,置大窖⑥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⑦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⑧上无人处。
久之,单于使陵⑨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史记·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苏武]字子卿,西汉大臣,出使匈奴,因部下副中郎将张胜参与匈奴内部事务,受牵连,被扣留,十九年后方获释回汉。②[单于]匈奴首领。③[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④[弥山]满山。⑥[幽]囚禁。⑥[窖]地穴。⑦[旃毛]毡毛。⑧[北海]今贝加尔湖。⑨[陵]李陵,西汉将领,兵败后无奈投降匈奴。
20.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21.“泣下沾襟”意思是眼泪落下,浸湿了衣襟。李陵为什么要哭泣?请结合文意简答。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①,减诸服御狗马,损②郎吏员,发仓庾③以振贫民。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④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弛山泽: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弛,解除。②损:减少。③庾(yǔ):露天的谷仓。④绨(tì):一种粗厚光滑的丝织品。
2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关联教材 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1)增:
常恐羞之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①害怕,恐惧; ②恐吓,威吓; ③恐怕,担心。 (2)恐:
23.用“/”给下面句子划出三处停顿。
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2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5.“天下旱,蝗”,孝文帝是如何“加惠”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6.选文中的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27.(2024·宁夏·中考真题)阅读回答问题。
古代文学家笔下的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的山水,让人流连忘返,生发出无限情思。但在纪实文本里对山水的描写则细致准确,山势缓急,道路走向,山石泉水都很清晰,例如明代孟霦在《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中的记述:
贺兰山,回斜四百余里。高冈耸萃,为镇之壁。其蹊径可驰入者,五余处。而赤木口尤易。入岁久,关敝,敌得轻进。二年渐次修复惟赤木口关不能固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其南低峰仄径,通敌人者不可胜。塞麓有古墙可蹴而倾也,以其地多砾少泉,故难为工。刘公乃奏请重修,发金四万。己亥,巡抚杨公守礼至,则循麓抵口,令人遍剖崖谷,得壤土数处。且山多石,可作砌,省斧铲。又去口三十里,有四泉。作水车百辆,运之,令都指挥吕仲良董①其役,比他关为最固。谋及百年,成于一旦,视修葺之慎,其无望于来者乎。
注:①董:监管;督查。
(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敌得轻进
②塞麓有古墙可蹴而倾也
③作水车百辆
④比他关为最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其地多砾少泉,故难为工。
②且山多石,可作砌,省斧铲。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二年渐次修复惟赤木口关不能固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
(4)《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山水的作用和《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中山水的作用有何不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