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2、再读课文内容,掌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发生的事与景。
3、研读课文第二段,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4、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秘的故事,无味的冬日里有难得的情趣;严肃勤奋的学习生活,偶尔淘气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这位大家的童年,体味其丰富的情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也许会勾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说不定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百草园(1—8) 过渡(9) 三味书屋(10—24)
五、细读百草园部分。
1、全班齐读本部分,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 ,你看那 。”句式说话。
例: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的游戏
教师板书:景物美 传说美 游戏美
2、研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本段,思考:本段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哪些事?
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翻开断砖玩蜈蚣、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很多书上是这样说的:捉蜈蚣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2)从哪些角度写的?
参考:视觉 听觉 味觉 触觉
(3)写景方法积累。
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抓住景物特点,运用一定的顺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4) 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例:不必说细长清澈的溪流,繁茂的树木,美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鲜花,绿油油的小草;也不必说蓝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绵延的群山,灿烂的阳光;单是清新的空气中酝酿的扑鼻的花香,就让你流连忘返。
六、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三味书屋”部分,理解主题。
2、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百草园的生活是那么让人快乐,当文中的我要离开时,心情会怎样呢?
二、指名读过渡段并思考:
课后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写了我在三味书屋的哪些事?
问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上课的情形(可细分为:课间休息,课堂读书情形,先生读书情形,偷着画绣像的情形)
2、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开明。
3、我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持怎样的态度?(换为:我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与百草园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生活相比,我更爱百草园中的生活。因为三味书屋中的事让我感到不自在。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学生只能读先生要求读的书;学习生活单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要被先生批评。当然也有感到很有趣的事,师生读书时读得很投入,特别是先生读书时的情形让我记忆深刻;更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画很多。
4、归纳中心。
展示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秘儿童热爱自然的天性,一个人由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迈向读书生活中的种种想法。
四、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
1、百草园: 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1、“三味书屋”
原名“三余书屋”。“三余”指“冬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意思无非是劝勉学子利用“三余”之时以刻苦勤学而已。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将“三余”改为“三味”。那么这“三味”又是什么意思呢?
周遐寿认为“书有三味”:经书味如米饭,史书如肴馔,子书如调味之料。(参见《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林辰认为这“三味”一词的取义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参见《鲁迅和三味书屋主人》)他们的解释可能源于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张向天则认为,“三者”,非数目一二三之三,乃是一再,再而以至无数次之义,用作副词……“三味”者是劝人读书多咀嚼,多寻思,多吟味,多体会。(《三味书屋之名试释》)
其实我们不必如此牵强理解,取其喻义就是了。经书史书是必读的典籍,没有其他比这更重要,所以用美好的饭菜来作比喻。诸子百家的书一般是选读的,由于各家的学术观点不同,所以用各种调味的佐料作比喻。不论经书史书子书,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是必须刻苦攻读,仔细体味的。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出自《论语·述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内心想到仁,仁就自然来到了”。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出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幼学琼林·身体》,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就说‘(那个缺口)就像一个狗洞大开着’。”
“上九潜龙勿用”出自《易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韩卦》,由“初九潜龙勿用”和“上九亢龙有悔”二句爻辞杂糅而成。“初九潜龙勿用”意思是“君子应韬光隐晦以待时机”;“上龙亢龙有悔”意思是“人应以亢满为戒,注意物极必反的道理。”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中国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典藉文献中最艰涩难懂的《尚书》中的《禹贡》篇,原文不在一起,而是由“厥土惟涂泥”;“厥赋下上(上)错”;“厥贡……厥包橘、柚,锡贡”和“厥名包匦、青茅”诸句拼合而成。意思是“天下土地(共分九等),下上为下等里最上的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物品里有茅草、橘柚等物品。”我们可以如下断句:“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出自清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中的声浪号表声音起伏,持续不断“噫”、“嗬”指念书时加在句尾用来加强感情的声音,意思是:拿着铁如意,指挥比划,潇洒自如。用金杯喝酒,痛快淋漓,喝得很多而未醉。不过引用句子和原文略有出入:“铁如意”原作“玉如意”;“颠倒”原作“倾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寿镜吾先生自甘淡泊的情感。他如醉如痴的情态是那么投入,以致读错了字词也浑然不觉不以为意;从内容上看,诵读而入醉的不是什么所谓情致高雅的正宗诗文,倒是那种充满狂放情致的近代诗赋。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寿镜吾先生潜心从事蒙学教育,远离官场仕途,自甘淡泊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白品格。同时,对照课文,寿先生“不常用戒尺”,“不常有罚跪的规则”,连孔子的牌位也没有,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宽厚和蔼和开明,反映了他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的对“正统”的封建教育的怠慢和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