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课共两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介绍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子目介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以及卫生观念的影响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比较中西方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异同点。
[提示] 同:涵盖内容上,包括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保障等;发展趋势上,不断完善、覆盖人群不断增多;助推动力上,政府主导、法律保障。异:起步时间及发展阶段上,中国晚于西方,西方在二战后推广医疗保障制度,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建立各种医疗保障制度;工作重心上,相较于西方,中国的医疗保障工作与扶贫息息相关。
2.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兴办了各类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和建设专业卫生队伍,在城镇建立职工公费医疗系统,在农村培训乡村医生;改革开放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渐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来,覆盖人数不断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长。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2.体系建设
(1)西方国家医疗卫生体系
内容 成就
基本医疗 卫生体系 ①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②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医疗服 务体系 ①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 ②城乡居民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医疗保 障制度 ①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这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2)中国医疗卫生体系
内容 成就
基本医疗 卫生体系 ①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②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医疗机构的 服务职能 ①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医疗保 障体系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福利国家: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障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西欧社会的基本制度。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西欧的“福利国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但也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滋生腐败,助长社会惰性。
情境1 西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史料 二战后,英国工党的国有化改革的思想逐渐为英国民众熟知并接受,在二战刺激下,民众愈发期待一场颠覆传统的变革,实现他们对战后美好平等社会的向往。1948年,工党政府推动了医院国有化改革,将全国市政医院和志愿医院收归国有,由卫生部统一管理,医院开支由国家税收承担,并加大国家对医疗设施的投资力度。医院国有化通过区域性医院联合体的形式,重新整合医疗资源,使“全民、全面、免费”的医疗服务成为可能。
——摘编自白爽《1948年英国医院国有化改革的影响及启示》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医院国有化改革的影响。
[解读]史料反映了二战后英国对医院实行国有化改革,促进了福利制度的发展。
[提示] 促进了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改善了医疗条件,维护了中下层人民的利益,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情境2 农村合作医疗
史料 1950年前后,东北各省率先自发采用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兴办基层卫生组织。1955年,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60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随后,卫生部组织大批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建立合作医疗学习范本。20世纪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的全国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摘编自姚力《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
[探究]概括分析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特点、目的及意义。
[解读]史料反映了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从地方自发行为到得到中央肯定,并逐步普及的过程。
[提示] 特点:从地方自发探索到中央主导推行(政府领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从局部地区到全国普及;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重视培养农村卫生人员。目的: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状况,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意义:有利于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经验。
[深化拓展] 中国现代医药卫生体系的特点
(1)机构完备,覆盖城乡居民。中国建立了完备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统筹规划,措施多样。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既注重治疗,又计划免疫,还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3)社会服务,规范管理。顺应国际形势,中国各级卫生机构明确服务意识,扩大服务内容;同时政府规范药品的收费,保障药品供应,加大医疗扶贫的力度。
(4)全民医保,全面覆盖。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
(5)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起主导作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显著提高,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公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024·浙江稽阳联谊学校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这属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中的( )
A.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B.医疗保障体系
C.医疗服务体系
D.药品供应体系
解析:选B。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属于医疗保障体系,B项正确。
2.(2023·河北沧衡八校联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为重点。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
B.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使抗疫医疗队伍得到了扩充
D.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解析:选B。据题干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规模开展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和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体现了国家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这有利于增进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故选B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构成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题干未提及此类信息,排除A项;题干提及防疫宣传,非抗疫医疗队伍的信息,排除C项;“迅速改善了”不符合逻辑,应为“有利于改善”,排除D项。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归纳当代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提示] 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2.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思考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怎样的意义。
[提示] 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构建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帮助人们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实现身心幸福。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西方国家 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基础医学突飞猛进,为治疗一系列疑难杂病奠定了基础
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世界范围 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
乡村卫生条件有所改观,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 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实现身心幸福。
[知识拓展] 当前人类医疗卫生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人类社会仍然面临着艾滋病、癌症等疾病的威胁。
(2)如何公平与公正地分配卫生资源仍是问题之一。由于各国各区域发展程度不一,尤其是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地区甚至严重匮乏;发达国家的下层民众也面临着缺医少药的困境。
情境1 现代中国公共卫生的发展
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到1964年,血吸虫病流行的县市减少2/3,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1956年,斑疹伤寒发病率下降89%,回归热下降了91%。过去田园荒芜的疫区,出现了田增产、人增寿的景象。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35岁上升到2008年73岁。
——摘编自张岂之、杨先材《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探究]根据史料,对现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解读]史料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视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采取各种措施大大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也同步实行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寿命,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情境2 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史料 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创建卫生城镇,1981年,中央爱卫会等还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探究]上述史料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谈谈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解读]史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卫生爱国运动在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下迅速发展的过程。
[提示] 本质问题:国家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意义:这些运动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深化拓展]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
1.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致力于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居民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为改善全球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其发展至关重要。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使人们能够强化公共卫生观念、增强自身体质、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灵健康,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身心幸福。
4.在防疫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023·江苏南通期末)下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此阶段中国人均寿命变化原因之一在于( )
A.中西医开始了有效结合
B.持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C.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D.发达的福利国家已建成
解析:选C。“人均寿命变化原因”在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从1949到1980年间人均寿命不断升高,与此时正在建立的医疗卫生体系相关,故选C项;中西医开始了有效结合只是治疗方法,与人均寿命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健康中国是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发展战略,排除B项;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不是中国的计划,排除D项。
2.(2024·江苏常熟抽测)下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画中展示了一所农村医疗室,墙上张贴着毛主席语录“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名康复的工人同志向女赤脚医生敬礼表示感谢。这说明赤脚医生的出现( )
A.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
B.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
C.体现了中国医患关系的和谐
D.弥补了农村医疗能力的不足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赤脚医生弥补了农村医疗能力的不足,为农村医疗卫生作出重大贡献,故选D项;赤脚医生是“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凭此不能得出“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的结论,排除A项;赤脚医生的出现弥补了农村医疗的不足,但未解决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排除B项;材料反应的是农村赤脚医生的作用,不能整体反映中国的医患关系,排除C项。
人民至上——健康中国战略
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202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达到12 083个,基本形成了以各级疾控中心和各级专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控工作网络等。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系统改革,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截止2021年底,基本医疗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同年,60余种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40多种罕见病药品纳入医保。
——摘编自庄琦《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行动的成就与经验》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健康中国行动”的作用。
[提示] 加强了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了医疗保障制度和药品供应体系的健全完善;推动了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的向前发展。
【思维提升】 中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1.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4.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5.坚持以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6.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
第十五课·课后小节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卫生医疗体系的建设取得巨大进展。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
2.各层级医疗机构的建立、公共疾病的防控与公共卫生的监督,是落实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措施。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4.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经济成就,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有力后盾,有效地缓解了因卫生资源短缺造成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课共两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介绍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子目介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以及卫生观念的影响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比较中西方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异同点。
[提示] 同:涵盖内容上,包括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保障等;发展趋势上,不断完善、覆盖人群不断增多;助推动力上,政府主导、法律保障。异:起步时间及发展阶段上,中国晚于西方,西方在二战后推广医疗保障制度,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建立各种医疗保障制度;工作重心上,相较于西方,中国的医疗保障工作与扶贫息息相关。
2.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兴办了各类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和建设专业卫生队伍,在城镇建立职工公费医疗系统,在农村培训乡村医生;改革开放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渐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来,覆盖人数不断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长。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2.体系建设
(1)西方国家医疗卫生体系
内容 成就
基本医疗 卫生体系 ①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② 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医疗服 务体系 ①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 ②城乡居民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医疗保 障制度 ①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 ”。这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2)中国医疗卫生体系
内容 成就
基本医疗 卫生体系 ①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②推行 ,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医疗机构的 服务职能 ①逐步把城乡居民 、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医疗保 障体系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福利国家: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障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西欧社会的基本制度。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西欧的“福利国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但也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滋生腐败,助长社会惰性。
情境1 西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史料 二战后,英国工党的国有化改革的思想逐渐为英国民众熟知并接受,在二战刺激下,民众愈发期待一场颠覆传统的变革,实现他们对战后美好平等社会的向往。1948年,工党政府推动了医院国有化改革,将全国市政医院和志愿医院收归国有,由卫生部统一管理,医院开支由国家税收承担,并加大国家对医疗设施的投资力度。医院国有化通过区域性医院联合体的形式,重新整合医疗资源,使“全民、全面、免费”的医疗服务成为可能。
——摘编自白爽《1948年英国医院国有化改革的影响及启示》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医院国有化改革的影响。
[解读]史料反映了二战后英国对医院实行国有化改革,促进了福利制度的发展。
[提示] 促进了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改善了医疗条件,维护了中下层人民的利益,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情境2 农村合作医疗
史料 1950年前后,东北各省率先自发采用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兴办基层卫生组织。1955年,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60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随后,卫生部组织大批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建立合作医疗学习范本。20世纪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的全国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摘编自姚力《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
[探究]概括分析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特点、目的及意义。
[解读]史料反映了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从地方自发行为到得到中央肯定,并逐步普及的过程。
[提示] 特点:从地方自发探索到中央主导推行(政府领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从局部地区到全国普及;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重视培养农村卫生人员。目的: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状况,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意义:有利于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经验。
[深化拓展] 中国现代医药卫生体系的特点
(1)机构完备,覆盖城乡居民。中国建立了完备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统筹规划,措施多样。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既注重治疗,又计划免疫,还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3)社会服务,规范管理。顺应国际形势,中国各级卫生机构明确服务意识,扩大服务内容;同时政府规范药品的收费,保障药品供应,加大医疗扶贫的力度。
(4)全民医保,全面覆盖。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
(5)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起主导作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显著提高,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公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024·浙江稽阳联谊学校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这属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中的( )
A.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B.医疗保障体系
C.医疗服务体系
D.药品供应体系
2.(2023·河北沧衡八校联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为重点。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
B.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使抗疫医疗队伍得到了扩充
D.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归纳当代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提示] 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2.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思考公共卫生观念的养成,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怎样的意义。
[提示] 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构建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帮助人们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实现身心幸福。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西方国家 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基础医学突飞猛进,为治疗一系列疑难杂病奠定了基础
把 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 、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世界范围 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 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
乡村卫生条件有所改观,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 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实现身心幸福。
[知识拓展] 当前人类医疗卫生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人类社会仍然面临着艾滋病、癌症等疾病的威胁。
(2)如何公平与公正地分配卫生资源仍是问题之一。由于各国各区域发展程度不一,尤其是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地区甚至严重匮乏;发达国家的下层民众也面临着缺医少药的困境。
情境1 现代中国公共卫生的发展
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到1964年,血吸虫病流行的县市减少2/3,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1956年,斑疹伤寒发病率下降89%,回归热下降了91%。过去田园荒芜的疫区,出现了田增产、人增寿的景象。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35岁上升到2008年73岁。
——摘编自张岂之、杨先材《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探究]根据史料,对现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解读]史料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视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采取各种措施大大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也同步实行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寿命,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情境2 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史料 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创建卫生城镇,1981年,中央爱卫会等还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探究]上述史料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谈谈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解读]史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卫生爱国运动在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下迅速发展的过程。
[提示] 本质问题:国家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意义:这些运动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深化拓展]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
1.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致力于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居民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为改善全球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其发展至关重要。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使人们能够强化公共卫生观念、增强自身体质、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灵健康,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身心幸福。
4.在防疫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023·江苏南通期末)下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此阶段中国人均寿命变化原因之一在于( )
A.中西医开始了有效结合
B.持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C.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D.发达的福利国家已建成
2.(2024·江苏常熟抽测)下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画中展示了一所农村医疗室,墙上张贴着毛主席语录“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名康复的工人同志向女赤脚医生敬礼表示感谢。这说明赤脚医生的出现( )
A.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
B.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
C.体现了中国医患关系的和谐
D.弥补了农村医疗能力的不足
人民至上——健康中国战略
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202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达到12 083个,基本形成了以各级疾控中心和各级专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控工作网络等。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系统改革,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截止2021年底,基本医疗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同年,60余种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40多种罕见病药品纳入医保。
——摘编自庄琦《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行动的成就与经验》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健康中国行动”的作用。
[提示] 加强了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了医疗保障制度和药品供应体系的健全完善;推动了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的向前发展。
【思维提升】 中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1.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4.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5.坚持以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6.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
第十五课·课后小节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卫生医疗体系的建设取得巨大进展。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
2.各层级医疗机构的建立、公共疾病的防控与公共卫生的监督,是落实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措施。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4.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经济成就,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有力后盾,有效地缓解了因卫生资源短缺造成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