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该章节主要介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该地区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特点及相应措施。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有一定的能力。但他们在理解和分析复杂地理现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非洲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多媒体和实例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通过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2. 通过讨论“绿色长城”计划,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
区域认知
1. 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其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 通过读图分析,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理事物,理解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综合思维
1. 通过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 通过讨论经济发展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1. 通过读图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3.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特点及相应措施。
难点
1. 热带草原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如何协调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非洲大草原上的生存之战》
(1)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对非洲的兴趣。
(2) 通过视频展示非洲大草原的生态环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撒哈拉以南非洲。
(3) 提出问题:你对非洲草原有哪些了解?
(4)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非洲的认识。
(5) 简要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6)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展示课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 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 通过地图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
(4)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海陆位置。
(5) 通过地图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
(6) 引导学生总结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1. 观看视频,思考非洲草原的生态环境。
2. 分享自己对非洲的认识。
3.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 观察地图,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评价任务 1. 描述准确:☆☆☆
2. 观察细致:☆☆☆
3.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非洲草原的生态环境。通过地图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热带草原广布 活动一: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读图分析
(1)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海陆位置。
(2) 通过地图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引导学生理解“热带大陆”的含义。
(3) 通过地图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理事物,如高原、盆地等。
(4) 引导学生总结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强调“高原大陆”的特点。
(5) 通过地图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引导学生理解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6) 引导学生分析热带草原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组讨论
(1) 分组讨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 引导学生分析热带草原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 通过实例说明热带草原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热带草原气候带来的挑战。
(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1. 观察地图,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 分组讨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3. 分析热带草原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 思考如何应对热带草原气候带来的挑战。
评价任务 描述准确:☆☆☆
分析深入:☆☆☆
合作有效:☆☆☆
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特别是热带草原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实例说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探究二: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活动二: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读图分析
(1)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分布特征。
(2) 通过数据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3)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供应和环境的影响。
(4) 通过实例说明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粮食供应问题。
(5)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地退化、森林破坏等。
(6)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小组讨论
(1) 分组讨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供应和环境的影响。
(4) 通过实例说明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粮食供应问题。
(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1. 观察地图,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分布特征。
2. 分组讨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3. 分析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供应和环境的影响。
4. 思考如何解决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评价任务 分析深入:☆☆☆
合作有效:☆☆☆
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特别是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供应和环境的影响。通过实例说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三: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措施 活动三: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特点及措施 读图分析
(1)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资源分布。
(2) 通过数据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出口产品,引导学生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
(3) 引导学生分析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4) 通过实例说明单一商品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单一商品经济,实现经济多元化。
(6) 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投资和援助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小组讨论
(1) 分组讨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特点及措施。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 引导学生分析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4) 通过实例说明单一商品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单一商品经济,实现经济多元化。
(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性。 1. 观察地图,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资源分布。
2. 分组讨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特点及措施。
3. 分析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4. 思考如何改变单一商品经济,实现经济多元化。
评价任务 分析深入:☆☆☆
合作有效:☆☆☆
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特点,特别是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实例说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1. 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2. 分析热带草原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 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拓展练习
1. 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特点及相应措施。
2. 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投资和援助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关于“绿色长城”计划的宣传手册,强调其对环境保护和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1.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
- 海陆位置:撒哈拉沙漠以南,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
- 纬度位置:赤道穿过非洲中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被称为“热带大陆”
2.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 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被称为“高原大陆”
- 气候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其中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
3. 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 人口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快速增长
- 粮食问题: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粮食供应问题
- 环境问题:土地退化、森林破坏等
4. 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措施
- 经济特点:单一商品经济,主要出口初级农矿产品
- 经济措施:改变单一商品经济,实现经济多元化;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外资和技术;实施“绿色长城”计划,保护环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视频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了非洲草原的生态环境。
2. 通过读图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特别是热带草原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 通过实例说明,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 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激励。
3. 课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