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新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3课《“蛟龙”探海》
课时练习
一、基础知识综合
1.下面是杨杨的知识分享,请你阅读后回答下面问题。
在神话中,蛟龙常被描绘为拥有神秘力量、能翻江倒海的神兽。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成果。它似一条钢铁蛟龙,能潜入数千米的深海。“蛟龙号”具备先进的技术,可进行深海探测、资源勘查等任务。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探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神话中的蛟龙充满奇幻色彩,而“蛟龙号”则以科学的力量探索海洋奥秘,二者虽不同,但都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1)下列短语结构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翻江倒海 探索海洋
B.深海探测 资源勘查
C.重大突破 奇幻色彩
D.未知世界 钢铁蛟龙
(2)“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成果”中“蛟龙号”加上引号的作用是( )
A.直接引用 B.特定称谓
C.讽刺和否定 D.特殊含义
(3)请你仔细观察中国“蛟龙号”科考标志,结合杨杨分享的知识,写出其构图要素, 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2.下面是筱熙准备的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人类对太空和深海总是充满憧憬。太空浩瀚无垠,那里藏着深 (遂 邃)的宇宙奥秘;深海神秘莫测,“蛟龙”潜行其中,让我们的心为之沸 (腾 滕)。从“神舟”飞天到“蛟龙”探海,我国勇攀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歇。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做出选择( )
A.jǐn kàn qiǎn B.jǐng hàn qián
C.jǐng kàn qián D.jǐn hàn qiǎn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在横线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蛟龙号”深潜器的科研人员们殚精竭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终于让“蛟龙号”成功下潜到深海。
B.在深海探测任务中,“蛟龙号”的船员们默契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C.当“蛟龙号”从海面下缓缓升起时,人们看到它那崭新的外壳,不禁对我国的深海探测技术刮目相看。
D.面对深海的神秘未知,“蛟龙号”的科研团队勇往直前,他们的探索精神锐不可当,令人敬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 “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使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C.他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对我们了解深海探测很有帮助。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二、语言表达
5.子轩在活动中搜集了“蛟龙号”的相关新闻,却忘记了及时保留新闻标题。请你阅读新闻后帮他拟一个标题。
“维嘉海山是一座科研人员已经较为熟悉的海山,但今天的下潜依然令人印象深刻……海星、珊瑚等生物在海山山顶集中分布。”科考队员高伟参与了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最后一潜,走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载人舱,他激动地向中外科考队员分享今天的下潜见闻。
船时2024年9月11日13时51分,“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域维嘉海山结束了5个半小时的海底作业,载着潜航员赵晟娅、张奕及科考队员高伟,从水深1783米的海底上浮。船时15时10分,“蛟龙号”回到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后甲板,标志着本航次科考的18次下潜任务圆满完成。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蛟龙号”的深海之旅
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的最大下潜深度可达7000米级,这意味着它能够抵达全球超过99%的海底区域,为我国的深海探测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②当“蛟龙号”缓缓潜入深海,那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未知的世界。周围是漆黑一片,只有潜水器上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照亮了周围的海水。透过观察窗,能够看到各种奇特的海洋生物,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是透明的水母,在水中轻盈地飘荡;有的则像是长着巨大钳子的虾类,在海底爬行。
③随着深度的增加,水压也在不断增大。“蛟龙号”的外壳采用了高强度的钛合金材料,能够承受巨大的水压,确保了潜水器内人员的安全。同时,潜水器内的各种设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科研人员们时刻关注着各项数据,记录着深海中的各种现象。
④在一次深海探测任务中,“蛟龙号” 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海底突然发生了小型的地质变动,周围的海水变得浑浊起来,潜水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蛟龙号”的船员们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迅速采取措施,调整潜水器的姿态,稳定住了局势。经过一番努力,“蛟龙号”成功脱离了危险区域,继续完成了探测任务。
⑤这次经历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蛟龙号”的可靠性和我国科研人员的高超技术水平。“蛟龙号”不仅是一艘载人潜水器,更是我国深海探测事业的骄傲,它承载着我国科学家们对深海奥秘的探索梦想,向着更深、更远的海底进发。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7.“蛟龙号”在深海之旅中遇到了哪些情况?它是如何应对的?
8.文中描写深海中的海洋生物有什么作用?
9.从选段中可以看出“蛟龙号”的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
10.以“探索深海的奥秘”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结合“蛟龙号”的相关内容,表达你对深海探索的向往和对科学精神的赞美。
神十八航天员叶光富逐梦飞天的故事
①指令长叶光富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叶光富的飞天之路是一场光荣与梦想的远征。小时候的他,看着飞机从头顶掠过,充满了向往,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驾驶飞机翱翔蓝天。转眼到了高三,空军招飞的消息传来,叶光富怦然心动。之后,他带着心中的梦想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②2000年4月,他来到初教团开始训练。接近30%的淘汰率让所有飞行学员不安。为了顺利通过,他日夜拼命学理论、练技能。其间遇到一个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飞机着陆方向有点偏。叶光富决心要克服这一障碍。他反复琢磨,推敲动作,甚至常在梦里操纵方向杆或蹬方向舵把自己惊醒。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训练,并在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后来,叶光富因表现优异留校任教,自此开启了飞行教员生涯。
③由于工作需要,他平均每两年调动一次工作,辗转多个省份,改换过5种机型。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每换一种机型,每换一个单位,就得清零,从头学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飞行事业的热爱。
④2021年10月16日,叶光富带着他奋战了11年的飞天梦想,和翟志刚、王亚平一起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直冲云霄,他们在太空首次建立细胞的长期培养体系和细胞模型。这些细胞的生命周期很有限,为了防止细胞活力下降甚至凋亡,叶光富来不及休息,顶着晕乎的脑袋,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就开始前往货船取出装置。给细胞补充营养后,他将其放进实验机柜培养,定期观察其生长过程,并拍照记录状态。
⑤一天,叶光富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心肌细胞在收缩瞬间产生的电信号呈现出闪动的荧光点。这正是人类首次看到失重心肌细胞的“钙信号闪烁”过程。这项技术既可以了解失重条件下的心血管变化特征,也可以为大众健康提供非常好的实验模型。叶光富为自己能参与其中感到荣幸。
⑥2021年11月7日晚,神舟十三号乘组进行首次出舱活动。叶光富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他全程密切观察,时时提醒舱外的队友们注意避开障碍物、避免绳索缠绕等。最终,他与队友圆满完成出舱活动的全部既定任务。
⑦在第二次出舱活动中,叶光富实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当他站在机械臂上缓缓行进时,眼前的美景令他震撼:空间站外的那抹“中国红”在太空是那么耀眼。叶光富由衷地为祖国感到骄傲。
⑧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返程,叶光富心里万分不舍。这个在太空的家,见证了他一个个梦想绽放的灿烂时刻,给了他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体验。
⑨如今,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三人均为80后,都来自空军,相似的年龄和经历让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三人的性格也能优势互补。指令长叶光富脾气温和,性格沉稳,对两位新人要求严格但不严厉;李聪思维敏捷,理解力强,反应快;李广苏则做事严谨,爱钻研,注重细节。对于乘组内部的相容性,叶光富用“丝滑”一词来评价总结。他非常有信心带他们圆满完成任务,安全返回。
(选自《中国军号》,有删改)
小语要制作一份航天英雄人物展板,请你帮助他解决制作中遇到的问题。
航天英雄人物展板 人物事迹: A.叶光富从小就梦想着能够驾驶飞机在天空中翱翔。 B.虽然在初教团训练中被淘汰了,但他依旧严格要求自己,克服难关。 C.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让他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 D.在神舟十八号飞行任务中,他作为指令长带领新人宇航员们重返宇宙,探索宇宙奥秘。 人物标签: 示例:他坚持不懈,反复琢磨,力求克服技术障碍;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找出“人物事迹”介绍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
A.A B.B C.C D.D
12.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叶光富的人物形象,参照示例,完善“人物标签”。
13.叶光富的逐梦之路让人深受触动,请从国家和个人两个角度,分享你对“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的理解和感悟。
乘“蛟龙号”潜入深海
①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中部的Albo海山,有500余个小山包,最高的一个距离水面仅约500米。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令这里的深海世界丰富多样。
②2024年9月4日,记者搭乘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近距离认识这座独特的海山。
③船时7时许,“蛟龙号”布放入水。潜航员傅文韬带着记者和中国香港生物学家邱建文,开启8小时的深海之旅。
④直径2.1米的载人舱只可容纳3人,但在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中已算得上大容量。傅文韬坐在中间,担任主驾驶。坐在左舷的邱建文负责观察拍摄海底景观,协助主驾驶与水面联络,坐在右舷的记者负责记录水下生物和样品采集情况。
⑤在执行水面检查之后,“蛟龙号”开始注水下沉。随着显控面板上的深度数值逐渐增加,窗外的颜色由浅蓝一点点变深,最终在距海面120米时变得一片漆黑。
⑥和想象中不同,“蛟龙号”在下潜过程中十分安静,没有一丝晃动。只有水声通信系统发出规律性的声响。
⑦40分钟后,“蛟龙号”抵达1 244米的海底,潜水器的光照亮了眼前的深海生物世界。邱建文迫不及待地开始观察周围的情况。他告诉记者,这个深度的生物量通常比较丰富,窗外每一帧景象都不容错过。
⑧8时20分,一只海鳃出现在眼前。这片海底以沙波地貌为主,看起来更像是白色沙滩。围线等不同品种的海绵成片生长,它们随水流缓缓漂动,十分柔美。
⑨与此同时,傅文韬已完成对海水和沉积物的采样工作。
⑩告别第一座小山,我们向另一座小山的山顶进发。
“上山”过程中地貌发生了不小变化,板状结壳上,鱼、虾、蟹变得多了起来。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和“蛟龙号”这个庞然大物“捉迷藏”。
顺着傅文韬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只黄色海星。“这只海星有14个腕,是我见过最多的。”傅文韬说。
经过近3千米的行驶,我们来到了这座小山的山顶,这里距离海面约750米,地貌以岩石为主,可以看到海星、海胆、珊瑚和海葵等海洋生物。
船时15时,“蛟龙号”准时抛载,于35分钟后回到水面。
舱外传来“咚”的一声,原来是“蛙人”驾驶小艇来到“蛟龙号”旁,他们跳上“蛟龙号”舱顶,熟练地挂上缆绳,将我们拽引回船。
5分钟后,“蛟龙号”返回“深海一号”船后甲板。邱建文说:“今天我们采集到20余种生物样品,海山山脚的优势生物是海绵、海星、海参,山顶的优势生物是虾和蟹。”
科学家们按照专业分组,即刻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船上的实验室开始忙碌起来。
……
对记者而言,这是潜入深海的奇妙一天;而对“蛟龙号”团队来说,这只是平常的其中一天。
两天后的下一次下潜,“蛟龙号”将前往一座新的海山,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斗转星移,日复一日,中国深海工作者探索浩瀚大洋的脚步从不停歇。
(作者:王聿吴。选自“新华社”2024年9月5日,有删改)
14.认真阅读文章,梳理全文思路,完善下面横线的填空。
开启深海之旅→明确舱内分工→ →结束旅程回船→ →期待下次下潜
15.到目前为止,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已经潜入海底300多次。结合本文说说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潜入海的意义有哪些。
16.在记叙的过程中,全文多次用了准确的时间进行描述。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7.品读下列句子,按要求进行赏析。
(1)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和“蛟龙号”这个庞然大物“捉迷藏”。(从修辞角度)
(2)舱外传来“咚”的一声,原来是“蛙人”驾驶小艇来到“蛟龙号”旁,他们跳上“蛟龙号”舱顶,熟练地挂上缆绳,将我们拽引回船。(从用词角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新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3课《太空一日》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3 4
答案 D D
1.(1)A
(2)B
(3)示例:图案由大海、潜艇、五角星、腾飞的龙构成。大海、潜艇体现着中国“蛟龙号”科考的独特内涵和专属个性;五角星体现了中国特征;腾飞的巨龙象征着中国海洋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个徽标寓意“蛟龙入海”,让“中国龙”游向深海,去领略充满奥秘的海底画卷,去探寻无穷无尽的海底宝藏。
2.(1)B
(2)邃 腾
3.D
4.D
5.示例:“蛟龙号”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最后一潜
6.选段主要介绍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性能,以及它在一次深海探测任务中遇到地质变动并成功应对的经历,突出了其可靠性和我国科研人员的高超技术水平。 7.情况:周围漆黑,水压增大,海底发生小型地质变动,海水浑浊,潜水器受到冲击。应对措施:船员们迅速采取措施,调整潜水器姿态,稳定局势,成功脱离危险区域,继续完成探测任务。 8.描写深海中的海洋生物,一是展现了深海世界的神秘和丰富多彩,激发读者的兴趣;二是从侧面体现了“蛟龙号”能够深入深海,让人们有机会观察到这些奇特生物,从而突出了“蛟龙号”的探测能力和价值。 9.“蛟龙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它能够帮助我国科学家深入了解深海奥秘,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深海探测人才,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10.答案:
探索深海的奥秘
——“蛟龙号”下水遐思
在浩瀚无垠的大海深处,潜藏着人类难以企及的奥秘。深海,这个神秘莫测的领域,自古以来便吸引着无数探险者的目光。而“蛟龙号”的出现,让我们有了深入探索这片未知领域的可能,激发了人们对海洋秘密的无尽向往。
“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深潜器,它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海洋科技的重要突破,更是人类探索深海潜力的重大步伐。在2012年6月,“蛟龙号”创造了下潜深度7062米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载人深潜技术上已跻身世界前列。这一成就让人振奋,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向海洋深处发起挑战。
深海探索并非一帆风顺。由压力超高、光线微弱的极端环境所构成的深海世界,对人类提出了巨大的技术挑战。然而,正是在这种挑战面前,科学家们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探索精神。每一次突破,都是对人类智慧和毅力的见证。
向往深海,是因为它充满未知。深海中可能孕育着地球上尚未发现的生物种类,也可能蕴藏着解决资源危机的宝贵矿产。探索深海,不仅是为了揭开海底的神秘面纱,更是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科学探索的精神,正是我们不断追求新知、不惧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我们不能止步。科技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终将帮助我们揭示更多海洋中的秘密,让人类的未来更加光明。而“蛟龙号”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深海探险的篇章等待我们去书写。愿我们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科学的热爱,继续在探索的路上砥砺前行。
11.B 12.[示例]热爱飞行,不断适应工作需要,勇敢迎接挑战;不畏艰难,太空任务中强忍不适,积极完成科研任务 13.[示例]从国家角度:“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意味着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国家在航天领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培养人才,使得像叶光富这样有梦想的人能够有机会实现飞天的愿望,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从个人角度:在这个时代,个人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叶光富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时代赋予的机遇,能够在航天领域展现才华,实现自己从小就有的飞天梦想。这也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能在这个充满机遇和可能的时代中有所作为。
14. 示例:观察海底生物 处理分析样品 15.示例:①科学研究方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调查;②技术发展方面,能检验和提升潜水器性能,推动我国深海探测技术不断进步;③国家战略方面,能增强国家深海探测能力,展示我国在深海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为开发利用深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支撑。 16.示例一:文中多次用准确时间描述,使行文思路更加清晰,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和紧迫感,展现了“蛟龙号”深海之旅的紧凑节奏和科考工作的严谨性。
示例二:①增强真实性,让读者清晰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时间,感受事件的真实发生;②体现严谨性,反映科考团队的高度计划性和组织性,展示了科学家认真负责的态度;③营造紧张感,时间推进使读者感受任务的紧迫性和挑战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④强调连续性,通过时间串联体现深海科考活动持续进行,中国深海工作者的探索脚步永不停歇。 17.(1)示例: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中把鱼、虾、蟹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海底生物的活泼可爱和充满生机的状态。同时,三个“有的……”句式构成排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强调了海底生物活动的多样性,进一步突出了深海世界的丰富多彩。
(2)示例:通过拟声词“咚”和动词“跳”“挂”“拽引”等的精准使用,生动描绘了“蛙人”们迅速而熟练地协助“蛟龙号”回船的整个过程,展现了他们专业技能的精湛和操作的迅速有力。既体现了“蛙人”们工作的高效性和专业性,也让读者对深海科考的各个环节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