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灵魂(hún) 赋予(yù) 熟悉(shú) 颐和园(yí)
B.夔门(kuí) 渲染(xuàn) 暮霭(mài) 胸有成竹(zhú)
C.惆怅(zhàng) 柏树(bǎi) 真挚(zhì) 身临其境(lín)
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斗(bó) 沁园春(qì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孟晚舟在回国的飞机上写下的致谢祖国的文章,抒发了她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
B.一棵一棵的油菜,连成一片一片的,那油菜花的颜色好像是被精灵的画笔渲染过的一样。
C.小明参加这次比赛,不急不躁,看他胸有成竹的样子,可真是神枪手打靶——十拿九稳呀。
D.走在大街上,我们都身临其境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但违者罚款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呢?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B.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抒发了他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C.绕城公路建设中的张家界市,全长29.72公里,连接城区南面和西面,建成后将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D.中国乒乓球队在第54届世乒赛中夺得4枚金牌,关键在于每个运动员是否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B.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
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的样子。
D.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5.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不能打动人。
C.画家熟悉客观事物,也不一定能画出好画。山水画意境的独创性,要求画家要有深刻感受和表达这种感受的强烈愿望。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鲜明。
二、综合性学习
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人民网研究院联合百度发布的《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近十年间“国潮”相关搜索热度上涨528%。热搜的内容,从关注经典国货拓展为中国制造、中国文化和科技创新。大数据勾勒出的不仅是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更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中国文化认同。
材料二:
传统文化带动的“国潮”目前是中国市场上最具活力的现象之一。然而,也应该看到,有不少商家,做的只是中国元素的表面叠加;一些文化遗迹,还处于早期的保护性开发;一些文化项目的创新性研究、实施,还很粗糙。
材料三:
今夏以来,文物雪糕圈粉无数,成为博物馆“国潮”主角。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的兵马俑雪糕,呆萌可爱;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大政殿雪糕”,古色古香;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味”和“出土味”青铜面具雪糕,惟妙惟肖。
(1)综合材料一、材料二,你对“国潮”这一现象有何认识?请简要概括。
(2)各地博物馆推出“国潮”风格雪糕引发关注:有同学认为,这样的文创产品是以恶搞文物来博人眼球。面对这些同学的疑惑,你应该怎样解释?
7.学完本课,班里开展“李可染作品欣赏”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在3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拍卖夜场中,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目前是今春拍卖场上单品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作为今年保利春拍的领衔之作,该画此前预展时估价2.8亿元人民币,引起众多收藏家的兴趣。今晚正式拍卖时以1.8亿元起拍,经过数轮竞价,最终以2.55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达到2.9325亿元。
(2)李方搜集了一些关于《万山红遍》的资料,准备介绍给同学,抄写时出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甲]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的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乙]该系列作品画工独特,扣人心弦,充分显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画作均为巨碑式丰满构图,采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无限喜悦;同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白墙、山上飞瀑和山下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而前景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3)李方听说美术馆正在举行“李可染画作展览”,想去参观,但他妈妈想让他在家好好学习,请你帮忙劝说李方的妈妈。
三、语言表达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进入并感受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乙]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1)[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 ”调换位置。
(2)[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后加上“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⑦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⑧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⑨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⑩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
10.第②段画线句子“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中“片面”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面小题。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③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④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⑤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⑥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⑦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⑧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⑨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有删改)
11.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12.文中说:“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面小题。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③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④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⑤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⑥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⑦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⑧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⑨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有删改)
13.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14.请用原文回答意境和意匠的关系。
五、作文
15.画山水画,离不开长期仔细的观察,而我们描写某一处风景,同样需要细心观察,才能把美丽的景色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传递给读者。请你仔细观察一处你喜爱的风景,写出它的独特之美。(150字以内)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D D B B B
6.(1)示例:“国潮”现象的升温与拓展,源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但部分“国潮”产品与文化项目还失之于简单、粗糙。(大意相近即可)
(2)示例:同学们,我觉得这样的雪糕是博物馆文化的创意呈现,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的结合,一方面满足了年轻人对于潮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博物馆卸下严肃高冷的面孔,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亲近、了解传统文化。(要求:观点明确,结合材料阐述理由,语言简洁、有条理)
7.(1)李可染《万山红遍》以近3亿成交创其拍卖纪录
(2)①把“围绕”改为“以”(或:删去“为主题”)
②显现 体现
(3)示例:阿姨,我们语文课上正在学习李可染先生写的文章,李方去参观画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欣赏画作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高雅的情趣,对我们的诗歌欣赏和写作也会有很大帮助。我和他一起去,边看边交流,您看行吗?
8. (1)进入 感受 (2)智慧 的境地
9.不能去掉;“极”表示熟悉的程度,画竹必先胸有成竹,如果对虾的精神状态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虾就不会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 10.不能去掉。“片面”指偏于一面,不全面。如果去掉,就变成“不顾客观实际了,如果山水画单单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这样就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片面”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11.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坚忍的品质,而当我们在冬天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蓬勃向上,此刻,通过实地观察和近距离接触,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12.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13.因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否则,缺乏情趣,没有画意,也感动不了人。 14.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15.示例:衡水湖荷花千姿百态,有的全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半开着,有的饱胀得像是要破裂似的。荷叶大大的圆圆的像一把把太阳伞,挨挨挤挤地铺满湖面。荷叶上的水珠一颗颗滚来滚去,像珍珠一样,晶莹透亮。当微风轻轻吹来的时候,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女在水中翩翩起舞,到处飘着荷花的清香,令人流连忘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