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统编八下历史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统编八下历史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历史第3、4单元测试05
范围:第3、4单元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60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21世纪载言
www.21cny.com
己1总纪教肩
2世有
W,27GG⊙
21世纪载言
山山山.
:
1总纪教肩
2他有
W,27GG⊙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
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一、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
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二、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
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
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三、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
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
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第I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一12小题,每小题2分,共
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
意的答案
1.运用时间轴梳理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
的时间轴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其中开启“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八下历史第3、4单元测试05
范围:第3、4单元
(建议用时:60分钟满分:6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
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运用时间轴梳理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
的时间轴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其中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B)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2.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时指出,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C)
A.满足了开发国际市场的需求
B.是随着城市经济改革而兴起的
C.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巨大成果
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A)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4.下图中增速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C)
A.设置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5.2001年后,我国废止或修订了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这说明(B)
A.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B.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
C.经济改革促进政治改革D.对外开放促进文化发展
6.下面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B)
A.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新民主主义革命
7.当看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关键词时,你能联想到的是(C)
A.科学发展观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新发展理念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践行这一观点,得出的宝贵经验是坚持(C)
A.党的领导B.独立自主
C.人民至上D.自我革命
9.历史学习要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B )
A.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D.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地区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10.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首歌家喻户晓,中国人唱着这首歌,迎来了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是( D )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一九九七年,我悄悄地走近你
C.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D.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11.2024年暑假,某同学准备到新疆和香港两地旅游。以下属于两地共同特征的是(C)
A.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都设立了经济特区
C.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D.都是国际贸易中心
12.下图为某历史书籍的部分章节目录,如果给其补充一个标题,最适合的是(C)
第四章
第一节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二节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第三节海峡两岸的交往
A.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新中国统一大业不断推进.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思想解放·领导变革】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对外开放·谋篇布局】1980年,中央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发展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15.【伟大复兴·伟大梦想】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6.【维护团结·因地制宜】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7.【祖国统一·民族大计】某历史老师在讲授“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设计了思维导图(见下图),图中空白处的内容应是“一国两制”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共10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化。单位:亿元
1978年1981年1986年1990年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摘编自《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
注:歌词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
材料二:
1979年,①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1992年,②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图2邓小平南方视察有关报道
(1)根据材料一,简述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4分)
发展趋势:快速上升(或发展迅速)。(2分)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任答两点,2分)
(2)从材料二的歌词①和②中,任选你感触最深刻的“一个春天”,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示例一】选择歌词序号:①。理由: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示例二】选择歌词序号:②。理由: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任选其一作答,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2分)
主题:党的政策和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我国社会蓬勃发展;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社会走向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任答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3分,共21分。
19.(8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百年辉煌成就,历经磨难,百折不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道路抉择】
材料一: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伟大转折】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次转折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转折发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这两次重要转折,它们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因为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摘编自曲青山《民主集中制:共产党的重要法宝》
【创新发展】
材料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
分别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出的道路。(4分)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2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两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都遵循了一条怎样的思想路线 (1分)
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1分)
(3)根据材料三,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
国共产党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哪些思想理论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我们青少年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些什么 (3分)
思想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答两点,2分)行动: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将自己的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参加青少年创新活动;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增强爱国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自信中国人。(任答一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20.(13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
心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8—1978年 金门对峙
1979年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2年 “一国两制”提出并写进宪法
材料二:“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5分)
变化:从主张武力统一到提出和平统一再到主张“一国两制”。(3分)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对“一国两制”构
想的评价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4分)
【示例】观点:“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论述:“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我们充分相信“一国两制”会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定会完成。结论:“一国两制”的构想维护了国家主权,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是推进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4分)
新内涵:家国一体;具有世界意识。(2分)现实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等。(任答两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八下历史第3、4单元测试05
范围:第3、4单元
(建议用时:60分钟满分:6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
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运用时间轴梳理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
的时间轴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其中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B)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2.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时指出,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C)
A.满足了开发国际市场的需求
B.是随着城市经济改革而兴起的
C.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巨大成果
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A)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4.下图中增速最快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C)
A.设置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点拨】从题干折线图可知,增速最快的阶段是1992—199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沿江城市、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相继开放,C符合题意。故选C。
5.2001年后,我国废止或修订了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这说明(B)
A.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B.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
C.经济改革促进政治改革D.对外开放促进文化发展
6.下面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B)
A.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新民主主义革命
7.当看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关键词时,你能联想到的是(C)
A.科学发展观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新发展理念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践行这一观点,得出的宝贵经验是坚持(C)
A.党的领导B.独立自主
C.人民至上D.自我革命
9.历史学习要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B )
A.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D.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地区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10.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首歌家喻户晓,中国人唱着这首歌,迎来了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是( D )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一九九七年,我悄悄地走近你
C.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D.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11.2024年暑假,某同学准备到新疆和香港两地旅游。以下属于两地共同特征的是(C)
A.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都设立了经济特区
C.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D.都是国际贸易中心
12.下图为某历史书籍的部分章节目录,如果给其补充一个标题,最适合的是(C)
第四章
第一节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二节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第三节海峡两岸的交往
A.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新中国统一大业不断推进.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思想解放·领导变革】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对外开放·谋篇布局】1980年,中央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发展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15.【伟大复兴·伟大梦想】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6.【维护团结·因地制宜】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7.【祖国统一·民族大计】某历史老师在讲授“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设计了思维导图(见下图),图中空白处的内容应是“一国两制”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共10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化。单位:亿元
1978年1981年1986年1990年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摘编自《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
注:歌词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
材料二:
1979年,①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1992年,②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图2邓小平南方视察有关报道
(1)根据材料一,简述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4分)
发展趋势:快速上升(或发展迅速)。(2分)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任答两点,2分)
(2)从材料二的歌词①和②中,任选你感触最深刻的“一个春天”,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示例一】选择歌词序号:①。理由: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示例二】选择歌词序号:②。理由: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任选其一作答,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2分)
主题:党的政策和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我国社会蓬勃发展;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社会走向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任答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8分,第20小题13分,共21分。
19.(8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百年辉煌成就,历经磨难,百折不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道路抉择】
材料一: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伟大转折】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次转折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转折发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这两次重要转折,它们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因为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摘编自曲青山《民主集中制:共产党的重要法宝》
【创新发展】
材料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
分别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出的道路。(4分)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2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两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都遵循了一条怎样的思想路线 (1分)
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1分)
(3)根据材料三,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
国共产党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哪些思想理论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我们青少年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些什么 (3分)
思想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答两点,2分)行动: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将自己的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参加青少年创新活动;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增强爱国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自信中国人。(任答一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20.(13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
心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8—1978年 金门对峙
1979年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2年 “一国两制”提出并写进宪法
材料二:“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5分)
变化:从主张武力统一到提出和平统一再到主张“一国两制”。(3分)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对“一国两制”构
想的评价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4分)
【示例】观点:“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论述:“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我们充分相信“一国两制”会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定会完成。结论:“一国两制”的构想维护了国家主权,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是推进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4分)
新内涵:家国一体;具有世界意识。(2分)现实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等。(任答两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