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是()
A.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B. 帝国主义国家对亚非拉侵略的加剧
C. 亚非拉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 亚非拉地区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2.有学者指出,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16年的浴血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果从世界全局来考察,它不仅打击和彻底冲垮了西班牙的封建殖民主义体系,而且对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也是猛烈的冲击。这表明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
A. 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 B.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C. 有利于世界近代社会的转型 D. 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3.16世纪初,非洲刚果国王阿方索写信给葡萄牙国王诉说:这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许多商人(葡萄牙的贩奴者),他们将毁灭这个国家。人们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贵族和王族成员也不能幸免。对“劫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缓解了欧洲劳动力资源短缺 B. 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 掠夺了非洲大量黄金白银 D. 不利于欧洲海外市场拓展
4.美国学者莱斯利 · 贝瑟尔在《剑桥拉丁美洲史》中写道:单是巴西一国就占有葡萄牙从殖民地进口货物总值的83%,占葡萄牙对殖民地出口货物的78.5%。更为惊人的是在葡萄牙向外国出口总值中,葡萄牙帝国各部分所占的相应百分比是:宗主国产品占27.43%;巴西产品占60.76%;其他殖民地的产品占2.95%;再出口产品占8.86%。上述材料的本质内涵是()
A. 葡萄牙外贸逐渐走向了衰落 B. 巴西与葡萄牙民族矛盾尖锐
C. 巴西对葡萄牙贸易优势明显 D. 巴西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5.1876年,比利时倡议召开了有比、英、法、德、意等国“探险家”参加的“国际地理学会议”,会后成立了“国际探险和开化非洲协会”。1879—1884年,刚果河流域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比利时占领。上述过程()
A. 使非洲沿海开始出现殖民据点 B. 促进了刚果河流域向文明过渡
C. 表明了比利时独享非洲的利益 D. 开启了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6.1889年,埃及开罗几家卷烟厂工人联合举行罢工斗争,参加人数有近900人,斗争坚持了两个多月,迫使英国资本家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1895年,尼日利亚拉各斯发生了抗征房捐和地产税的群众示威运动,参加者约达5000人,迫使殖民当局取消了这两项税。这表明( )
A. 群众性反帝斗争规模较大 B. 城市反帝运动兴起与发展
C. 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 D. 民族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
7.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 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存在差异
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8.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各国和美国等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格局的出现()
A.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B. 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C. 使东方落后于西方的格局开始出现 D.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9.“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材料中格局的出现
A.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B. 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C. 使东方落后于西方的格局开始出现 D.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10.20世纪初,政治团体在非洲各殖民地纷纷成立,如1908年安哥拉成立非洲联盟,1912年南非成立非洲人土著国民大会,1914年尼日利亚建立了尼日利亚全国民主党。此类团体的建立
A. 标志着非洲殖民体系开始崩溃 B. 延缓了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
C. 借鉴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模式 D. 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11.尼赫鲁把1927年出访苏联之行称为“俄国的发现”,他说:“在我看来,民族主义似乎过于狭窄,不能解决问题。政治自由和独立当然十分重要,不过它们只是朝着正确方向走的步骤而已。没有社会自由,社会和国家没有社会主义机构,无论国家或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这意味着( )
A. 尼赫鲁已从民族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者
B.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被其领导层质疑
C. 科学社会主义对印度独立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D. 苏联模式得到了亚非拉地区领导人的普遍认可
12.埃及科学复兴的发起者之一、语言学家塔闼维(1801-1873)在《埃及的故事》中主张,埃及文化在好几个世纪里光芒四射。在“法老时期,它(埃及)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母亲”。在希腊—罗马时期,成为古代世界的学术中心。伊斯兰教兴起以后,又成为伊斯兰文化的支柱,帮助把文明传播到西方。即便到了塔闼维那个时代,它依然保持着力量和光荣。据此推知,塔闼维意在( )
A. 强化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
B. 推动非洲民族民主运动走向高潮
C. 强调埃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重要源头
D. 揭示阿拉伯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3.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之后的一段时间(约50年),拉美国家内部的权力纷争及国家之间的边界冲突频繁,几乎所有拉美国家内部都有自由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的冲突。这说明当时拉丁美洲
A. 民族国家的观念开始萌发 B. 受到美国国内政治形势影响
C. 未摆脱宗主国的直接操控 D. 尚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14.某乡村知识分子在一则日记中记载:“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 )
A.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B.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C.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15.图是1901年作于美国的一幅漫画。漫画信息反映了()
A. 美欧实力对比发生逆转 B. 美元霸权地位的强势
C. 美国支持拉美民族独立 D. 美国控制拉美的意图
16.起初,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实行分派劳役制,把印第安人分别编在征服者名下,迫使他们为征服者耕种土地、采矿和服劳役。1503年,西班牙开始推行委托监护制,规定委托监护主不拥有土地所有权,所有权属于西班牙国王,委托监护主只对受其监护的印第安人进行“监护”。这一变化说明西班牙
A. 对拉美殖民地的控制趋于松弛 B. 主动改善印第安人生存条件
C. 意图增加王室在殖民中的收益 D. 与土著白人的矛盾日益激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提出“海权论”,他认为,海权包括海上军事、经济力量等一切可以增强海上力量或者是海洋控制权的东西,足以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他还强调,建立海权需要有一定的地理条件,比如该国需要拥有海岸线、良港等,同时也需要人口、资金等大量资源,因此建立海权从古至今都必须是国家行为,岛国英国比法国更加坚定地向海洋发展,才拥有了海权乃至世界霸权。海权论的问世使建设世界一流常备海军的观点在美国同时期的观点中占了上风。西奥多·罗斯福就任海军部副部长后,很快制订了一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古巴和菲律宾的方案,并开始谋划洲际运河的开凿。到20世纪初,海权论在美国得到了全面实践。
——摘编自吴献东《海空天5000年:大国文明与力量简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我国对海洋的依赖度有限,以及巩固新生政权需要等方面的考量,人民海军职责范围主要在沿海、沿江等近岸领域。斗转星移,在推进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现代化进程加快,为实现新经济发展目标,国家对海洋的依赖度加强。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提升海军的战略防御能力,此时,“近海防御”战略应运而生。我国统一“近海”概念为“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随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海上航运对中国经济有着非同以往的战略意义,这迫切要求我国海军具备赴远海为中国商船护航的能力以及在大洋上保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伟业加速推进。短短10年间,人民海军主战舰艇数量,从十位数向百位数递增,我国海军多次执行亚丁湾护航、赴远海编队训练、对外友好访问等任务,人民海军已从“黄水”走向“蓝水”,从“浅蓝”走向“深蓝”。
——摘编自周于兰、殷昭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汉提出“海权论”的历史依据,并结合史实说明“海权论在美国得到了全面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海军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罗马国家筑路的成就是举世闻名的。罗马广场的黄金路标,刻有帝国主要城市的名字以及它们同罗马的距离,象征着世界上的一切道路都汇合到这里。据统计,到公元2世纪时,帝国境内的硬面道路已有372条,总长度达到8万公里。与陆路交通相辉映,罗马国家的海上交通线也相当安全便捷。古罗马国家极盛之时地中海俨然已成为其内海,船舶吨位达到一千吨,顺风时每小时可航行五海里以上。有学者研究表明,那时的海上交通比之19世纪开始之前欧洲任何一种交通都快捷,而就其舒适和安全而论,也并不比我们今天相差很多。
——孙宝国《古代罗马社会新闻史简论》
材料二
时间 英国交通发展概况
17世纪中期 英国相继出台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英国的海上运输才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1663年 英国议会通过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
进入18世纪后 以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和维修养护。
至1724年 英国可通航河道从1600—1660年间的685英里增加到1724年1160英里。
1760—1776年 议会通过了不下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
1825—1835年 议会通过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大规模的铁路建设。
1870年 英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化有重要意义。其中“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一章的主要目录如下:
第五单元 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以时间观念为中心 第一节 新式交通使人们开始形成科学的时间观念 第二节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时间节奏 第三节 新式交通与近代时间价值观念的出现
——摘编自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罗马举世闻名的“筑路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简析古罗马交通建设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交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参照“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一章,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商路”为主题,编写一个章节目录。(要求:逻辑清晰,层次角度明确,表述涵盖史实,至少包含三节子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打出了“泛美主义”的旗帜,通过加强南北美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与联系,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资本主义体系。为此,美国政府于1889年召集18个美洲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第一次泛美会议,成立了“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以后,泛美会议召开多次。美国之所以打起泛美主义的旗帜,召集泛美会议,其目的无非是通过泛美合作,掌握美洲大陆的政治经济领导权,进而向美洲大陆扩张。
材料二 1904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再次重申:美国要“在西半球……行使一种国际警察权力”。他认为,美国必须随时准备一根木棒。他说:“我常常爱好西非洲的一句格言:言语温和并带一根巨棒,你将走得很远。”1903年,罗斯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强占巴拿马运河区,控制了西半球的交通要道。同时,他说:“我想要制定的美国对外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把欧洲列强统统赶出美洲,我首先想从西班牙开刀,然后想把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欧洲国家都撵出来。”1909年,美国总统塔夫脱说:“当前的对外政策必须符合商业关系的近代概念。这种政策的特点是以金元代替枪弹。”国务卿诺克斯则提出“每个外交官都是推销员”的口号。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
——据[美]贝米斯《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美]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美国拉丁美洲政策的具体体现,并简要分析其对拉丁美洲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美国的拉丁美洲政策在美国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C
17.【答案】(1)历史依据:数百年来的殖民扩张历程;英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西方列强海上竞争加剧;第二次科技革命改变海军格局;等等。实践: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爆发美西战争,美国获胜并占据菲律宾等地;美国积极推动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并控制该运河;美国重视海军建设;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
(2)因素:国家对海军力量发展的重视;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驱动;国际形势的变化;等等。
18.【答案】(1)成就:形成以罗马为中心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道路多,里程长;海陆并举;海上道路安全、便捷和舒适。
作用:加强行省与帝国的联系,提升行政效率(通达政令);有利于军队的调动和扩张;有助于信息、人员、物资的交流(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原因:国家在交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议会)持续、多方面的推动和立法规范;商业化管理方式,股份制铁路公司运作方式的变化;海外殖民扩张、争夺世界市场的需求;科技进步、工业革命的需求和推动。
(3)示例一:
近代商路与殖民扩张:以侵略灾难为中心
第一节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的殖民扩张
第二节 澳门和台湾:古老中国开始遭受殖民侵略
第三节 工业革命的新交通与殖民体系的形成
示例二:
近代商路与经济全球化: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中心
第一节 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第二节 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9.【答案】(1)美洲大陆独立浪潮推进以及共和制国家的纷纷建立;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政治动荡,经济发展停滞;美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需要大量输出商品;美国提出门罗宣言,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向拉美扩张;泛美主义的提出。
(2)具体体现:实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影响:侵犯了拉丁美洲各国的主权;使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引起拉美反美情绪的高涨;客观上使已独立的拉美各国免受欧洲再次侵略,维护形式上的独立。
(3)便利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将拉美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使美国确立了在拉丁美洲的霸权;巩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提升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