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09 10:2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2第2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首先回顾之前学过的反应,让学生思考,化学反应是否存在限度。接着再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在微观层面认识可逆反应的过程,明确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建立过程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浓度的变化,结合图像,让学生对化学平衡建立过程有更清楚的认识。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工业生产实际,让学生认识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工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反应条件。
教学环节 驱动问题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回顾之前学过的反应,让学生思考,化学反应是否存在限度。 【PPT展示】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所接触的化学反应一般都进行得比较完全,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金属钠与水的反应、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等。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得比较完全呢 带这个问题,我们开始这一节的学习。 【思考】 从之前学生 学习过的反应入手,让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限度。
活动探究一:认识可逆反应 通过演示实验、工业生产实际,让学生思考在微观层面认识可逆反应的过程,明确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演示实验】向2mL 0.01mol L—1 KI溶液中加入1mL 0.01mol L—1 FeCl3溶液,再加入几滴 0.1mol L—1KSCN 溶液,你认为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实验结论】即使KI过量,FeCl3也不可能全部转化成FeCl2,即反应2Fe3+ + 2I— 2Fe2+ + I2为可逆反应,存在限度。 【提问】在工业生产中,及时氧气过量,二氧化硫也不可能完全转化成三氧化硫,原因是什么?以下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观点 1 :只有部分二氧化硫与氧气发生反应。 观点 2 :二氧化硫全部转化成三氧化硫后,部分三氧化硫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硫。 观点 3 :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同时,三氧化硫分解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 【总结】像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可逆反应。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产物,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程度,这就是该化学反应在这个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即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物都不可能100%地全部转化为生成物。 可逆反应: (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向正、反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 “ ”代替“=” (3)特点: 【提问】1.反应2H2+O2 2H2O和2H2O 2H2+O2↑,是否为可逆反应? 2. 14CO2 + 12C 2CO,达到反应限度后,混合物中含14C的粒子有哪些? 【预测现象】向KI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溶液呈棕黄色(生成了碘),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仍呈棕黄色。 【观察现象】向KI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溶液呈棕黄色(生成了碘),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讨论,回答】在二氧化硫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产三氧化硫的同时,三氧化硫也在发生分解反应生产二氧化硫和氧气。 【思考回答】1.不是,两者的反应条件不同,故不是可逆反应。 2.14CO2 14C 14CO 通过观察实验,产生认知冲突,直观地认识可逆反应,产生思维进阶。 提出不同观点,让学生从微观上认识可逆反应。
活动探究二:认识化学平衡 通过分析化学平衡建立过程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浓度的变化,结合图像,让学生对化学平衡建立过程有更清楚的认识。 【提出问题】在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 对于以上反应,请分析: 1.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哪个大?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2.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与逆反应哪个反应速率大?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与v(逆)怎样变化? 3.反应会进行到什么时候“停止”? 4.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5.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讲解总结】化学平衡状态的含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或完成的最大程度,即该反应进行的限度。 【提问】可逆反应有最大限度,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判断可逆反应在某状态下是否达到了化学平衡呢? 【小组合作,回答问题】0~t1段:一开始反应物浓度大,生成物浓度小,v(正)>v(逆);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 t1时刻及以后:反应看似停滞,实质上反应仍在进行,因为v(正)=v(逆)≠0。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时我们认为该反应达到了最大限度——化学平衡状态。 【思考回答】⑴直接标志: ①平衡的本质(v(正)=v(逆)) ②浓度保持一定,各组分的浓度、质量、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2)间接标志:变量不变。 运用图像,分析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特点和标志。
活动探究三: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通过演示实验、工业生产实际,让学生认识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工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反应条件。 【演示实验】 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设问】化工生产中对反应条件有控制吗?如何控制? 【讲解】工业合成氨:从速率角度、平衡移动角度分析。 【回答】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较常温下的 深,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较常温下的浅 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变 深,说明NO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状态被破坏。混合气体被冷却颜色变浅,说明NO2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状态被破坏。 【回答】化学平衡的移动通常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气体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认识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结合工业生产实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