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小升初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小升初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8 11:3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课外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神舟十四号成功登录太空
【材料一】
①2022年6月5日,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四号,在亿万国民的瞩目下升上了太空。开始了属于神舟十四号的太空之旅,
②此次载人航天飞船,由三人组合。分别是宇航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成功的路途总是充满着荆棘,几位宇航员为了此次登陆太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平凡。
③时隔六年,从新手成为指令长
④陈冬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是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登陆太空的时候。
⑤当时的陈冬是作为初上太空的新手与老将景海鹏组合。在那次任务结束的前几天,飞船突然间遭遇了通信中断的故障。
⑥景海鹏和陈冬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说,那个时候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回不到地面上了。3小时的失联,是他们直面生死的时刻。
⑦六年以后,陈冬成为了神舟十四号的指令长,带领刘洋和首飞的蔡旭哲升上太空。除了要完成为时六个月的太空驻留,还要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出舱任务和一些实验。三人已经有两年半的磨合期,组员之间配合默契。
_____
⑧刘洋作为女航天员,一并加入到了这次太空之旅的行程里。
⑨刘洋在十年前曾经执行过神舟九号的飞行任务。这一次为了顺利完成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她接受了很多艰难的挑战。新一代的飞天舱外服,要进行水下验证试验。刘洋穿着厚重的舱外服被吊车放进10米深的水槽。水波纹产生的晃动感,让她在视觉上产生了放大效应,一阵强烈的眩晕感,恶心涌上了喉咙。工作间隙,刘洋在舱壁上一动不动,医生发现了她的异常,发现她的心率一直在140左右。
⑩刘洋拒绝了医生的休息建议,凭借着自己的调整,逼迫自己去适应这样的环境。她不愿意因为个人的原因而终止整场试验,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损失。后来她对自己的训练加码,师兄们都开玩笑:你的训练超过我们男人了。
_____
与其他两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不同的是,蔡旭哲是第一次飞上太空执行飞天任务。蔡旭哲的飞天梦,是被杨利伟燃起的。2010年,当国家招收第二批航天员的时候,蔡旭哲便进入了航天大队。从一名飞行员到一名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的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挑战。
可是,蔡旭哲迟迟没有机会登入太空。为了抓住机会,他只能一次次地做足准备,迎接机会的到来。
终于在2019年的12月份,蔡旭哲入选了神舟十四号飞行组,经过了无数次的模拟训练,正式成为了神舟十四号的飞行员。时隔12年,蔡旭哲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
【材料二】
①这一次神舟十四的任务究竟有哪些呢?6月4日,在酒泉发射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本次三位宇航员的主要任务如下:
(1)宇航员将与指挥中心配合,完成核心舱、问天实验室、梦天实验舱的交会对接;并进入这两个实验舱,安装10余个科学实验机柜。
(2)宇航员将对各类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对天宫空间站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并利用气闸舱实施2-3次出舱活动。
(3)在舱内开展科学与技术试验,进行新一轮“天宫课堂”的太空授课活动。
②林西强表示:本次飞天,将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建造“天宫”空间站。任务期间,3名宇航员将操作空间站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行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的宇航员进行在轨轮换,12月计划返回。
③如今,国际空间站老化日益严重,我国的空间站即将成为唯一在轨的空间站!目前,已经有64个国家向我国提出申请想要入驻我们的空间站。
【材料三】
1.要完成以下阅读任务,你分别会选择阅读哪一则(或几则)阅读材料
任务一:讲述三位宇航员的故事,选择阅读 。
任务二:介绍中国空间站的构型,选择阅读 。
任务三:介绍神舟十四号的太空之旅,选择阅读 。
2.给材料一的后两个部分加上小标题,加在文中的横线上。
3.你若是神舟十四号顺利返回后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名记者,结合材料内容,想对三位宇航员中的哪位提问?提什么问题?
请问
4.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中国空间站是最早也是唯一的太空空间站。( )
(2)中国空间站的主要部分是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室、问天实验室。( )
(3)神舟十四号的三位宇航员都不是首次登陆太空。( )
(4)神舟十四号的宇航员将在太空迎接神舟十五号的宇航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人鸟相亲
①几年前,我搬至营区一隅的小楼。楼前是一片斜山坡,上面生着枝干遒劲的老槐。这片槐林是鸟儿的天堂,麻雀、野鸽、喜鹊、黄鹂、斑鸠等,还有些叫不上名的鸟儿。
②晨曦初露时,鸟鸣声便从槐林传出,如含着露珠的轻音乐,柔润地漾进我的卧室。
③鸟儿天生就是音乐家。瞧那活泼俏丽的黄鹂,宛若树冠中跃动的鲜亮花朵,其声轻快悦耳,仿佛小溪的叮咚声;体羽顺泽的斑鸠,伶俐的模样招人爱,一连串重复的咕咕声虽不高亢,却好在干净,节奏感十足;气宇轩昂、容貌高雅的喜鹊,常伫立在最高的枝头,喳喳的鸣叫略带金属质感,又不失婉转,闻之让人心悦。
④白天写作,思路“打结”时,我就停下手,倾听一会儿鸟鸣,脑中的灵感随即就能在键盘上嗒嗒成行。
⑤为了感激这些精灵每天都带着美好的啼唱如约而至,一天,我在阳台上竹篾盘里撒上米粒和干虾米,再放上两个盛满水的浅口杯,希望以此款待它们。
⑥第一日,没有鸟儿来,第二日依然没有,直到第三日下午,才有一只麻雀前来“侦察”。
⑦只见它从树上飞到阳台上,跳跳转转,明亮的小黑眼珠频率极快地扫描着四周的一切,十分警觉。刚啄了一粒米,它便“嗖”地飞走了。原来窗台上的一本书被风翻开,动静惊了它。
⑧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一下子来了好几只麻雀。水足饭饱后,它们倒不急着走,而是在阳台上跳跃相嬉,好似在评论这顿荤素搭配的“大餐”。
⑨日子悠走,光临阳台的不再只有麻雀,其他鸟儿也多了起来。它们慢慢熟悉了我的存在,明晓我并无恶意,因此即使看到我,也不再惊恐。
⑩人亲鸟,鸟亦亲人;人有情,鸟亦有情。也许是它们渐渐明'白了我的心意,只要我在阳台上放好食物,它们就会呼朋引伴落到阳台上大快朵颐,有时还会到玻璃窗前扑棱一下翅膀或轻啼一嗓,仿佛在与我打招呼。
望着窗外那些跳来跳去、欢畅啄食的鸟儿,自己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欣慰:我有好多鸟朋友了。我发觉,自从与鸟儿交上朋友,槐树上面朝小楼啼鸣的鸟儿越来越多。有时,它们瞧见我,啼鸣中甚至会有点儿欢欣的变调——不知是我的心理作用,还是果真如此?
心存一份坦诚和善意,人鸟之间何尝不可以传情达爱呢?
5.选文第⑤~ 段写出人鸟相亲的过程,请结合选文补写横线中的内容。
(我给鸟放食物)—— ——(几只麻雀来大餐)—— ——(我有好多鸟朋友)
6.分析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
8.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用了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9.选文的结尾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①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扛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10.本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作者是从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 、敢于“求极限”、需要 这三个方面来写的。
11.段④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简要加以概括。
① 。
② 。
12.段⑤中,“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句中“死”的理解。
13.本文题目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14.阅读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阅读《夏洛的网》故事梗概,然后完成练习。
①小姑娘芬家的母猪又下了一窝猪崽儿,其中一只很弱。芬的爸爸拿斧子要杀死这头小猪。芬拼命把小猪救了下来,给它取名为威尔伯。威尔伯住进了谷仓里。
②后来威尔伯渐渐长大了,它结识了不少新伙伴,有小鹅、小羊、小鸭,但它还是觉得有些孤单。有一天晚上,突然有谁用细弱的声音喊它:“威尔伯,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就这样,威尔伯认识了和它说话的朋友——灰蜘蛛夏洛,夏洛正在谷仓的门框角上织网呢。日子平静地过着,夏洛成了威尔伯的好朋友。它既聪明又能干,任何苍蝇蚊子都逃不过它织的网。
③威尔伯长得越来越胖了。一天,老羊带来了坏消息:主人要在圣诞节前把威尔伯杀掉,做成美味的腌肉和火腿。威尔伯吓坏了,恐惧地尖叫着大哭起来:“我不想死!”夏洛安慰它:“你不会死的。我来想办法救你!”于是夏洛开始在房上织起一张大网。清晨,主人惊奇地发现门框的蜘蛛网上,竟然织着这样两个字——“好猪”。牧师说是神在暗示,这是一头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猪。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这个奇迹,以为威尔伯是了不起的动物,对威尔伯赞赏不已。
④几天后,夏洛在网里织了一个新词“真棒”,这又引起了轰动。人们观赏着,评论着,羡慕极了。晚上,老鼠叼着一截广告纸片回来,这次它带回来的是“闪光”,夏洛又把这个新词织了上去。新词一出来,主人又吃惊了,记者纷纷赶来,消息马上见了报。
⑥冬天到了,来访者仍然络绎不绝,主人一家非常自豪。威尔伯被主人刷洗一新,装进木箱,带到了农展会上。在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威尔伯兴奋地把好消息告诉了夏洛。夏洛高兴极了,告诉威尔伯这下可安全了。
⑦可是,夏洛渐渐老了,它费力地把老鼠带回来的“谦虚”这个词织好,感到非常疲倦。因为它快产卵了,生命也即将耗尽了。夏洛用最后的力气对威尔伯说:“他们不会再伤害你了,因为帮助你,让我短暂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夏洛,我不让你死!”威尔伯难过地哭起来,它怎么舍得离开亲爱的朋友啊!
⑧夏洛产下卵后不久便死去了。
⑨威尔伯带着夏洛的卵回到了谷仓的家,盼着小蜘蛛们快出生。它时常望着门框上残破的旧网,怀念着老友。
15.《夏洛的网》故事梗概中写了威尔伯和夏洛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
威尔伯出生→ → → →
16.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它既聪明又能干,任何苍蝇蚊子都逃不过它织的网。”一句中的“它”是指 。“它时常望着门框上残破的旧网,怀念着老友。”这句话中的“它”是指 。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夏洛对威尔伯说的,夏洛会用 (A.伤心B.遗憾C.自豪)的语气说,理由是: 。(本题第一个空填字母)
18.夏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9.请你想象下,小蜘蛛们出生后,威尔伯会对它们讲些什么?会怎样对待它们?
阅读。
一块玻璃值多少钱
①早晨,四(2)班班主任孔老师一进教室,就被同学们叽叽喳喳地围着报告:“教室后面朝外的一块窗户玻璃破了。”
②“好的,我知道了。”孔老师说。孩子们便散到了座位上开始读书,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紧靠破窗户坐的是王小明同学,他嘟着嘴巴。
③“王小明,不要紧的,快夏天了,窗户没玻璃还凉快点儿呀。”孔老师安慰王小明。
④可是,在上午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王小明却噘起了嘴巴。原来,有苍蝇从破窗户里飞了进来,歇在王小明的书本上,时而飞来飞去和他逗趣儿呢。原来,窗外不远处,就是学校的一个垃圾堆。
⑤好不容易挨到下午放学,噘着嘴的王小明回家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立刻安排爸爸的工作:“你拿条烟去一趟孔老师家,让他明儿把小明的座位换一换。”
⑥第二天第一节课,王小明和李飞换了座位。和苍蝇做一天朋友的李飞下午回家把这事又说给了爸爸听,在市财政局做局长的爸爸把电话打给了学校的张校长,张校长给孔老师下命令:“把李飞的座位换一换。”
⑦这样,第三天时,李娟坐到了破窗户旁,李娟哭哭啼啼地跑回家,心疼孙女的爷爷立刻提着两瓶酒到孔老师家拜访。
⑧第四天,张平的妈妈买了水果去了趟孔老师家。
⑨第五天,王丽的爸爸挟着“脑白金”上门拜访孔老师。
⑩……
等到第二周的时候,全班54名学生竟然有33名家长用不同方式找了孔老师,希望家里的孩子不要坐在那扇破窗户旁。
可是,吴一坐在那地方的时候,窗户却安上了一块亮透透的玻璃。“是谁安上去的?”孔老师问。
“是我。花一元二角划了块玻璃安上的。”吴一轻轻地说。
下午学校放学后,孔老师留下四(2)班学生召开“一块玻璃值多少钱”的主题班会。同学们不知孔老师葫芦里卖的是啥药,等到孔老师打开两个大盒子时才恍然大悟。两个大盒子里装着满满的礼品,有烟有酒有水果,每件礼品上写着一个学生的名字。
“同学们,一块玻璃价值不小哩,这些就是它的价值。”孔老师指着两个大盒子说。“换成钱的话,值三千元左右吧,还要加上几个当官的家长使用权力的价值。可是,它实际的价值是多少?请吴一同学说说。”
“一元二角。”一个响亮的声音。
“一元两角元只是表面的。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遇到破了玻璃的窗户的时候,这时,不要只靠爸爸妈妈,靠金钱和权利来解决。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靠自己有时真的很简单。”孔老师又说。
孔老师按名字将礼品发给了学生,同学们,提着礼品准备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说说这块玻璃值多少钱哩。
20.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叽叽喳喳:
②恍然大悟: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噘着嘴的王晓明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立刻带着烟去了孔老师家。
B.一块玻璃的实际价值是三千元左右。
C.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破了玻璃的窗户的时候。这时,要靠爸爸妈妈来解决。
D.孔老师按名字把礼品发给学生,是想让学生们明白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靠自己解决。
23.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同学们叽叽喳喳地报告:“教室后面朝外的一块窗户玻璃破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4.请根据本文内容发挥想象:当吴一得知明天要坐在那个破窗户边时,他会怎么想呢?
25.班会课结束后,孔老师将礼品发回给了学生,这种做法对吗?你觉得孔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6.孔老师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遇到破了玻璃的窗户的时候。”你认为文中“破了玻璃的窗户”实际上是指什么?请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是怎样解决“破了玻璃的窗户”这种情况的。
课外文学类阅读1篇。
我的第一次作文
①小学三年级,多了一门作文课。教这门课的是新来的语文老师。我记得很清楚,他叫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他很严厉,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站在讲台前,挺直了腰板,梳着一头黑黑的头发——他那头发虽然乌亮,却是蓬松着,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我想起他给我们讲解的“怒发冲冠”这个成语——我们学生都有些怕他。
②第一次上作文课,他没有让我们写作文,而是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是到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的。我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看的是《上甘岭》。那时,儿童电影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我的座位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电影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
③张老师让我们第一次写的作文就是写这次看电影。他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我把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写了下来。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我的这篇作文。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我听起来觉得是那么亲切。那作文所写的一切,我自己听起来也觉得那么亲切。童年的一颗幼稚而骄傲的心,使我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啊,原来自己写的文章还有着这样的魅力!
④张老师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也提出意见。这些,我统统忘记了。但我记得从这以后,我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我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我的作文。张老师对我格外器重起来。他常在课后对我说:“多读些课外书!”我觉得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
27.[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说说“怒发冲冠”的意思是什么?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到了这个成语,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8.[语言运用]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这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②请用这种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29.[提取信息]读短文,完成填空。
短文的第1自然段从姓名、 、口音和 这几个方面来描写“我”的语文老师张老师。
30.[整体感知]“我”对张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感激
31.[心灵感悟]张老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想一想,“我”会对张老师说些什么?
3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神木”
①世界上的木材有软有硬,人们把坚硬无比的木材喻为“神木”。“神木”生长在俄罗斯西部沃罗涅日市郊外。说起它的神奇之处,还得从300多年前发生的一场著名海战说起。
②公元1696年,俄国舰队和土耳其舰队在亚速海面上激烈交战。当时的战舰都是木制的。土耳其舰队集中了所有的大炮,向俄国舰队猛烈轰击。不料炮弹刚碰到俄国战舰的船体,就反弹出去,扑通扑通地掉到水里。土耳其士兵大惊失色,没等他们清醒,就被反攻的俄国战舰打得落花流水。这场海战使俄国海军威震欧洲。
③俄国战舰为什么不怕炮弹?原来战舰是用沃罗涅日的神木做成的。神木为什么这么坚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其中奥秘,只知道这是一种带刺的橡树,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没什么奇异之处。
④300多年过去了,关于神木的故事一直流传着,可谁也解不开这个谜。到了上世纪70年代,神木的传说引起了前苏联著名林学家谢尔盖博士的重视,他决心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开神木之谜。
⑤他在野外圈起一个靶场,竖起2000多个刺橡木做的靶子。他对着神木靶子发射了几万发子弹,结果绝大多数子弹都被坚硬的神木靶子弹了回来。神木果然名不虚传!博士非常惊讶。他取下靶子的木纤维,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木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遇到空气就会变硬,好像一层硬甲。用仪器分析胶质成分,结果表明,胶质中含有铜、铬、钴离子以及一些氯化物。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才使得这种神木坚硬如铁,不怕子弹。
⑥博士又用刺像木做了一个大水池,灌满海水,丢入各种形状的刺橡木小木块,然后将池子封闭好。过了三年,他打开水池,取出小木块,惊奇地发现,池子和小木块一点儿也没变形和腐烂。经分析得知,又是这层胶质的功劳。
⑦博士还把一个用刺橡木做的房屋模型投入300℃高温的炉膛。一个小时后打开炉门,模型竟秋毫无损!原来,刺橡木分泌的胶质在高温下能生成一层防火层,并分解成一种不会燃烧的气体,它能抑制氧气的助燃作用,使火焰慢慢熄灭。
⑧至此,神木的奥秘总算被全部揭开了。
(1)为了揭开神木奥秘,谢尔盖博士做了哪几项科学实验?
(2)请用自己的话归纳神木的特点。
(3)神木具有神奇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哪个因素?
(4)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他对着神木靶子发射了几万发子弹,结果绝大多数子弹都被坚硬的神木靶子弹了回来。”句中“绝大多数”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短文,然后完成练习
当风筝遇上风
风悄悄地来了。她看着草坪上那只刚天回来的风筝,心想:怎么风还不来?等她回过神来的时候。风已经走了。
她一手拿着风筝、一手握着风筝线,正紧张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一阵微风滑过脸颊,她轻轻放开了拿在手中的风筝。并将其推向空中。接着。慢慢地放着另一只手中的线。她开心地笑了。
看着她的笑容。我也笑了。望着她看了很久,心里萌发出了一丝感触。
当风筝遇上风,不正像人遇上机遇一样吗?
许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的人,总会怨天尤人,抱怨自己为什么遇不上好的机遇,总觉得平日伯乐见不着一个众马却成群结队地拥挤在喧哗的大街小巷。
实际上,并不是没有机遇,而是没有真正地把握好机遇。
人的一生,机遇会有许多次,但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
当我们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烦恼时,我们就应该打开自己的知识仓库,看看仓库里的资源是否已经枯竭,这时,我们就无暇去考虑“命运对自己是否公平”了,而会去为自己“充电”,去储备各方面的“原料”。真实,我们就只要做好这些,比每日烦恼,要轻松得多。相信老天在适当的时机,会给我们以相应的回报,而那时的收获就不仅仅是如此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像风筝遇上风的时候,要把握好机遇,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让风筝带着我们心中的理想,乘着风旅行吧!
33.解释词语。
怀才不遇:
34.文题“当风筝遇上风”中,除了表面含义,“风筝”还指 ,“风”还指 ,“当风筝遇上风”的深层意思是 。
35.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她一手拿着风筝,一手握着风筝线,正紧张地注视将四周的动静。”句中“拿”、“握”是 描写:“紧张”是 描写。
36.“总觉得平日伯乐见不着一个,众马却成群结队地拥挤喧哗在大街小巷。”这句话说明许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的人的心态是( )
A.人才太多,自己能力不足。
B.自己认识的人太少。
C.能发现人才的人不愿意认真培养人才。
D.能发现人才的人太少了,自己遇不上好机会。
37.当还没有遇上“风”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佯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小升初课外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材料一 材料三 材料二 2.十年之后,巾帼英雄再出征
等待12年,飞天梦想终实现 3.请问刘洋女士,您作为一名女航天员,此次又是二次出征太空,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 × √ × √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三则材料具体内容,可知材料一主要讲述三位宇航员的故事,材料二主要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构型,材料三则介绍神舟十四号的太空之旅。
故答案依次为:材料一、材料三、材料二。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拟定小标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⑨段“刘洋在十年前曾经执行过神舟九号的飞行任务。这一次为了顺利完成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她接受了很多艰难的挑战”可拟题为:刘洋:十年之后,巾帼英雄再出征;结合材料一第 段“时隔12年,蔡旭哲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可拟题为:蔡旭哲:等待12年,飞天梦想终实现。
3.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作答即可。
如:请问蔡旭哲先生,时隔12年,首次出征太空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有误。
从材料二第③段“如今,国际空间站老化日益严重,我国的空间站即将成为唯一在轨的空间站!”可知“中国空间站是最早也是唯一的太空空间站”说法有误。
(2)正确。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林西强表示:本次飞天,将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建造‘天宫’空间站。”可知说法正确。
(3)有误。
从材料一第 段“与其他两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不同的是,蔡旭哲是第一次飞上太空执行飞天任务”一句可知说法有误。
(4)正确。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任务期间,3名宇航员将操作空间站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行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的宇航员进行在轨轮换,12月计划返回”可知说法正确。
5. 一只麻雀来“侦查” 众多鸟儿来聚会 6.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人鸟相亲的和谐气氛,烘托了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7.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鹂鸟的美丽姿态和动听的声音,表现了对黄鹂鸟的喜爱之情。 8.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麻雀警觉地观察四周情况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 9.结构上,照应题目,总结全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题:人类坦诚善待,人鸟会相亲相爱,人与自然和谐。
【解析】5.本题考查提炼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
阅读文章内容,结合第⑥段中“直到第三日下午,才有一只麻雀前来‘侦察’”可知,第一个空应填为:一只麻雀来“侦察”;结合第⑨段中“日子悠走,光临阳台的不再只有麻雀,其他鸟儿也多了起来”可知,第二个空应为:许多鸟儿光临阳台。
6.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及作用。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
阅读第①段画线句子“楼前是一片斜山坡,上面生着枝干遒劲的老槐。这片槐林是鸟儿的天堂”可知,从“一片斜山坡”“上面生着枝干遒劲的老槐”可以看出这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通过对鸟儿们生活的环境的描写,既交代了鸟儿的生活环境,渲染了人鸟相处的和谐氛围,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烘托出作者对鸟们的喜爱之情。
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阅读第③段画线句子“瞧那活泼俏丽的黄鹂,宛若树冠中跃动的鲜亮花朵,其声轻快悦耳,仿佛小溪的叮咚声”可知,从句中的“宛若”、“仿佛”可以判断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句中将“黄鹂”比作“花朵”,将“黄鹂声”比作“小溪流动的声音”,从中表现了鸟声的动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8.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阅读第⑦段画线句子只见它从树上飞到阳台上,跳跳转转,明亮的小黑眼珠频率极快地扫描着四周的一切”可知,句中“飞”“跳跳转转”“扫描”等动作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小麻雀的警觉,突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9. 本题考查理解语段的作用。
结合题目的提示,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
结合第 段中“人鸟之间何尝不可以传情达爱呢”可知,在结构上,“人鸟”与题目《人鸟相亲》照应,“心存一份坦诚和善意,何尝不可以传情达爱呢”这一句在结构上照应标题“人鸟相亲”,总结了全文;从内容上,结尾段意在点明只要人类对鸟儿心存一份坦诚和善意,人鸟之间就可以传情达爱,就能和谐相处,点明了文章中心。
10. 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再出发” “讨苦吃” 11. 云南保山地委书记卸任后,他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 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他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 12.30岁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 13.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自己的论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14.生活中不要一味地模仿自己,要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解析】10.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与概括。
阅读第①段可知,本段提出观点: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作者是从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敢于“求极限”、需要“讨苦吃”这三个方面来写的。
11.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与概括。
阅读第④段第3句话“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扛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可知答案。
12.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理解。
从“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可知,“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句中“死”的理解。死:原指死亡,文中指30岁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因此说过了30岁就死了。
13.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
题目“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把生命比作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生像树一样,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简单明了。
14.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章主旨。
阅读全文,深入领悟文章主旨。本文开头提出论点,“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接着论述了如何走出舒适区的策略,最后呼吁人们在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据此,我得到的启示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永远有机会,永远需要努力。
15. 威尔伯与夏洛成为朋友 夏洛帮助威尔伯 夏洛死了 威尔伯怀念老友 16. 夏洛 威尔伯 17. C 因为夏洛帮助了威尔伯,使威尔伯逃过了死亡的危机,而且还声名大噪,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夏洛是自豪的 18.夏洛能凭一己之力,勇救朋友于危难,它的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无私奉献,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威尔伯会对它们讲它们的母亲夏洛如何帮助自己的事迹,威尔伯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它们。
【解析】15.本题考查了给短文加小标题。
结合第②段句子“有一天晚上,突然有谁用细弱的声音喊它:‘威尔伯,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就这样,威尔伯认识了和它说话的朋友——灰蜘蛛夏洛,夏洛正在谷仓的门框角上织网呢。日子平静地过着,夏洛成了威尔伯的好朋友。”可知主要写威尔伯与夏洛成为朋友。
结合第③段句子“威尔伯吓坏了,恐惧地尖叫着大哭起来:‘我不想死!’夏洛安慰它:‘你不会死的。我来想办法救你!’”可知主要写夏洛帮助威尔伯。
结合第⑧段句子“夏洛产下卵后不久便死去了。”可知主要写夏洛死了。
结合第⑨段句子“它时常望着门框上残破的旧网,怀念着老友。”可知主要写威尔伯怀念老友。
1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结合第②段句子“威尔伯认识了和它说话的朋友——灰蜘蛛夏洛,夏洛正在谷仓的门框角上织网呢。日子平静地过着,夏洛成了威尔伯的好朋友”可知,“它既聪明又能干,任何苍蝇蚊子都逃不过它织的网”中的“它”是指“夏洛”。由“夏洛产下卵后不久便死去了。威尔伯带着夏洛的卵回到了谷仓的家,盼着小蜘蛛们快出生”可知,“它时常望着门框上残破的旧网,怀念着老友”中“它”指的是“威尔伯”,它怀念着老友夏洛。
17.本题考查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因为夏洛帮助了威尔伯,使威尔伯逃过了死亡的危机,而且还声名大噪,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夏洛是自豪的,故选C。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文中写了“夏洛成了威尔伯的好朋友。它既聪明又能干,任何苍蝇蚊子都逃不过它织的网。”由此体现了夏洛聪明能干的特点,还写了夏洛为了救下威尔伯,想办法在门框上织下“好猪”这两个字,后来又织下“真棒、闪光、谦虚”,以确保朋友的安全,直到自己的生命结束。所以夏洛凭一己之力,勇于救朋友于危难,并且聪明能干,无私奉献。
19.考查了思维拓展。
根据最后一自然段,展开想象,威尔伯会对它们讲它们的母亲夏洛如何帮助自己的事迹,威尔伯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它们。
20. 文中是指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孔老师报告玻璃破了的事。 文中是指同学们突然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要开这次班会。 21.本文主要讲了四(2)班教室后面一块玻璃破了,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靠破窗户坐,想了各种办法,最后吴一同学花了1.2元安上了玻璃。孔老师为此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告诉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22.D 23.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①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点题的作用。②内容上交代了家长们给孔老师送礼品的起因。 24.哎,明天我就得被讨厌的苍蝇骚扰了,怎么办呢?嗯,有了,我今天放学就去划一块玻璃,明天安上去就可以了。 25.孔老师这种做法是对的。我觉得孔老师是一位无私、不贪财、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26.“破了玻璃的窗户”实际上是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麻烦。我不喜欢与调气包做同桌,我可以利用淘气包的爱好与他达成协议,帮助或支持他,但是一定得遵守纪律,这样岂不一举两得。
【解析】2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叽叽喳喳:形容声音杂乱细碎。
从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早晨,四(2)班班主任孔老师一进教室,就被同学们叽叽喳喳地围着报告”可知“叽叽喳喳”在文中指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孔老师报告玻璃破了的事。
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
从文章第 自然段句子“等到孔老师打开两个大盒子时才恍然大悟恍然大悟”可知“恍然大悟”在文中指同学们突然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要开这次班会。
2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从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可知“教室后面朝外的一块窗户玻璃破了。”,从文章②到 自然段可知班里的同学都不愿意坐在破窗户旁边,想各种方法调换座位,从文章 到 自然段可知吴一同学坐在那时花了一元二角钱安上一块崭新玻璃,文章 自然段“下午学校放学后,孔老师留下四(2)班学生召开“一块玻璃值多少钱”的主题班会。”可知孔老师召开了主题班会,同学们受到启发。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阅读第⑤自然段的“撅着嘴的王小明回家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立刻安排爸爸的工作:‘你拿条烟去一趟孔老师家,让他明儿把小明的座位换一换。’”可知,是爸爸带着烟去孔老师家,而不是妈妈,选项说法有误。
B.阅读“它实际的价值是多少?请吴一同学说说。‘一元二角。’一个响亮的声音。”可知,实际价值是一元二角,选项说法有误。
C.阅读第 自然段孔老师说的“这时,不要只靠爸爸妈妈,靠金钱和权利来解决。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靠自己有时真的很简单。”可知,遇到破了玻璃的窗户的时候,要靠自己解决,选项说法有误。
D.阅读第 自然段孔老师说的“这时,不要只靠爸爸妈妈,靠金钱和权利来解决。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靠自己有时真的很简单。”可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作用。
确定句子位置,从结构与内容方面理解句子作用即可。本句位于开头,开头的句子在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点明主题的作用,玻璃坏了是导致了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从内容上交代了家长们送礼品给老师的起因。
24.本题考查了情景写话。
结合文章的主旨与事情的发展趋势发挥想象,做到合情合理,表达清晰有条理即可。示例:明天我就要坐到窗户坏的地方去了,哎,要是上着课有苍蝇飞过来可怎么办?咦,有了,让玻璃变成好的不就可以了吗?
2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从主题班会的内容来看,孔老师让同学们体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领悟如何处理事情的方法,表现了孔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孔老师归还礼品的行为看,孔老师不贪财,不收学生家长的礼物,可以看出孔老师清廉无私的高贵品质。
2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文章内容,“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遇到破了玻璃的窗户的时候,”可知“破了玻璃的窗户”指的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麻烦。示例:我不喜欢与喜欢说话的同学做同桌,我可以利用喜欢说话的同学的爱好,帮助或支持他,但是一定得遵守纪律,这样岂不一举两得。
27.指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在文中起到了前后相互照应的作用; 28. 比喻 枣树叶码上熟透了的枣,像一串串晶莹的红色玛瑙挂满了树枝。 29. 年龄 头发 30. 害怕 亲切 31.使“我”迷上了作文。老师,多亏你教导有方,常常鼓励“我”,才使让“我”在写作时,能写出真情实感,有啥可写,并爱上了作文。老师,“我”爱你!
【解析】2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通读短文,从文中第①自然段的“他很严厉,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站在讲台前,挺直了腰板,梳着一头黑黑的头发——他那头发虽然乌亮,却是蓬松着,一根根直截戳地立着”这段话可知,“怒发冲冠”意思指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到了这个成语,这样写的好处是:这个词在文中起到了前后相互照应的作用。
28.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通读短文可知,①文中的“我的座位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是比喻句,把“一排排椅子”比作“梯田上的小苗苗”。
用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如: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就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2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
通读短文的第①自然段,结合本段中的“我记得很清楚,他叫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他很严厉,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站在讲台前,挺直了腰板,梳着一头黑黑的头发——他那头发虽然乌亮,却是蓬松着,一根根直截戳地立着”可知,第1自然段从姓名、年龄、口音和头发这几个方面来描写“我”的语文老师张老师。
3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
通读短文,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提示和文中第①自然段的“我们学生都有些怕他”,第③自然段“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我听起来觉得是那么亲切”,第④自然段“但我记得从这以后,我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我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这些语句可知,“我”对张老师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害怕→亲切→感激。
3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读短文可知,自从新来的张老师来给我们上语文课,便多了一门作文课。文中第②自然段写“第一次上作文课,他没有让我们写作文,而是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回来后张老师就让我们写看电影的事,看到了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这表明了老师教导有方,“我”按老师说的写了作文,没想到,老师还当范文当众阅读给同学们听,我心情特别高兴,从此,我迷上了作文。“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鼓励,“我”会对张老师说:张老师,谢谢您,您带我开启了文学的大门,让我在写作时,能写出真情实感,并深深的爱上了写作文。
32.(1)第一项:测试神木的硬度;第二项:测试神木的防水防腐性能;第三项:测试神木的防火能力。
(2)坚硬,不变形,抗腐蚀,抗高温。
(3)神木木纤维中含有的胶质。
(4)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验证了刺橡木抗高温的特性。
(5)不能去掉。去掉了的话表明子弹都被坚硬的神木靶子弹了回来,与实际不符,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详解】(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第⑤自然段句子“他取下靶子的木纤维,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木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遇到空气就会变硬,好像一层硬甲。用仪器分析胶质成分,结果表明,胶质中含有铜、铬、钴离子以及一些氯化物。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才使得这种神木坚硬如铁,不怕子弹。”可知谢尔盖博士做科学实验测试神木的硬度;
从第⑥自然段句子“博士又用刺像木做了一个大水池,灌满海水,丢入各种形状的刺橡木小木块,然后将池子封闭好。过了三年,他打开水池,取出小木块,惊奇地发现,池子和小木块一点儿也没变形和腐烂。”可知谢尔盖博士做科学实验测试神木的防水和防腐蚀程度;
从第⑦自然段句子“博博士还把一个用刺橡木做的房屋模型投入300℃高温的炉膛。一个小时后打开炉门,模型竟秋毫无损!”可知谢尔盖博士做科学实验测试神木的防火性。
(2)本题考查关键信息提取。
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
结合文章的第⑤自然段句子“才使得这种神木坚硬如铁,不怕子弹。”从第⑥自然段句子“过了三年,他打开水池,取出小木块,惊奇地发现,池子和小木块一点儿也没变形和腐烂。”从第⑦自然段句子“博博士还把一个用刺橡木做的房屋模型投入300℃高温的炉膛。一个小时后打开炉门,模型竟秋毫无损!”可知谢尔盖博士做的科学实验,可以得出神木的特点:坚硬如铁、抗腐蚀、不变形、耐高温。
(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第⑤自然段句子“他取下靶子的木纤维,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木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遇到空气就会变硬,好像一层硬甲。用仪器分析胶质成分,结果表明,胶质中含有铜、铬、钴离子以及一些氯化物。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才使得这种神木坚硬如铁,不怕子弹。”第⑥自然段句子“经分析得知,又是这层胶质的功劳。”和第⑦自然段句子“原来,刺橡木分泌的胶质在高温下能生成一层防火层,并分解成一种不会燃烧的气体,它能抑制氧气的助燃作用,使火焰慢慢熄灭。”可知神木木具有神奇的功能,主要取决于那层半透明的物质。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读画线句子,从“300℃”“一个小时”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这么高的温度下燃烧这么长时间仍然毫无损伤,这样写的好处验证了刺橡木抗高温的特性。
(5)本题考查了字词理解与赏析。
先分析“绝大多数”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意思说一说是否能去掉,不能去掉的原因。
阅读文章内容可知,“绝大多数”的意思是大部分,说明还有小部分子弹没有被坚硬的神木靶子弹回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所以不能去掉。
33.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不被赏识任用。 34. 有准备的人 机遇 有准备的人遇上机遇 35. 动作 神态 36.D 37.要努力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自己浮躁的心慢慢静下来。
【解析】3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第⑤段的“许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的人,总会怨天尤人,抱怨自己为什么遇不上好的机遇,总觉得平日伯乐见不着一个众马却成群结队地拥挤在喧哗的大街小巷”可知,怀才不遇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不被赏识任用。多指屈居不得志。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第③段的“当风筝遇上风,不正像人遇上机遇一样吗?”可知,“风筝”还指有准备的人,“风”还指机遇,“当风筝遇上风”的深层意思是有准备的人遇上机遇。
3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阅读“她一手拿着风筝,一手握着风筝线,正紧张地注视将四周的动静。”由句中“拿”“握”可知,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紧张”是神态描写。
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总觉得平日伯乐见不着一个,众马却成群结队地拥挤喧哗在大街小巷。”这句话中的“伯乐”指发现人才的人,该句说明许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的人的心态是能发现人才的人太少了,自己遇不上好机会。
故选D。
37.本题考查开放探究。
当还没有遇上“风”的时候,也就是还没有得到机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要努力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自己浮躁的心慢慢静下来,等机遇来时,自己就可以把握好机遇。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回答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