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期中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期中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8 11:4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课内外对比阅读。
选文一:
燕子(片段)
①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的柔柳,红的黄的白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选文二:
梁上的燕子
①柳叶吐绿的时候,一对燕子在我家厅堂梁上住下来了。
②这两只燕子体形小巧,翅膀细长,尾巴开叉,全身黑色,连嘴巴也是黑的,只有肚子下面有点灰色的毛。它们在梁上飞来飞去,“叽叽叽”地叫着,好像在说:“小瑜,我们做邻居
了!”
③垒窝开始了。两只燕子像两个黑梭(suō),一会儿飞出去,一会儿闪进来,嘴里衔着泥土,一粒一粒粘在梁上。就是雨天,它们也不停地工作。几天后,灰白色的高垒好了,窝口较小,朝向南门。中间较大,像个葫芦。紧紧地贴在梁上,又小巧又结实。
④燕子不仅是垒窝的专家,还是捉虫的能手。它们飞行的时候,总是张着嘴,把那些在空中飞的虫子,一个一个地吞进肚里。河畔、菜园、水田、小山坡的上空小虫多,燕子成双成对地在那些地方穿来穿去。
1.阅读,整体感知。
(1)给选文一所描绘的画面取个名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燕子飞行图 B.春光燕子图 C.花草赶集图
(2)读选文二,请照样子把第③、第④自然段描写的画面写下来。
2.鉴赏,体会表达。
(1)选文一中,“光彩夺目的图画”由轻风、 、柔柳、红白黄的花、 、叶、 等景物构成。
(2)选文二第②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的词语有“ 、 、 ”,燕子的颜色有 、 ,燕子的叫声是“叽叽叽”。这样写有形、有色、有声,画面感强。
3.当看到有人伤害燕子时,你会怎么劝说他?
阅读。
卢沟桥的狮子
①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②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③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④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用“ ”画出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为了将这一中心意思写清楚,作者主要是从    和    两个方面对这些狮子进行了生动地描写。
5.卢沟桥上狮子的特点是 、 、 。
6.读第2自然段划“____”的句子,再仿写一句。
7.“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这句话中的“约”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8.短文中说“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主要是因为    
A.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B.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C.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历史非常悠久。
9.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写2处)
阅读理解。
小偷和母亲
①有个小孩从学校里偷了同学的写字板,交给母亲。母亲不但不加责备,反而称赞一番。
②第二次,他偷了一件外衣,交给母亲。母亲对他更加夸奖。
③过了几年,孩子长大了,就开始偷更大的东西。
④有一回,他当场落网,背绑双手,被人押送到刽子手那里去。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几句话。母亲走上前去,小偷一下子衔住了母亲的耳朵,使劲咬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了罪还不够,又把母亲弄成残废。小偷回答说:“当初我偷写字板交给你时,如果你打了我一顿,我现在就不会落到这个地步,被人押去处死了。”
⑤这个故事是说,   。
——节选自古希腊《伊索寓言》
10.填空。
小孩子第一次偷 ,他母亲的态度是 。第二次偷 ,他母亲的态度是 。最后一次偷 ,他母亲的态度是 。
1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想对孩子的母亲说什么 ?
12.“这个故事是说,   ”。下面选择合适的说法( )。
A.被自己人伤害,比被外人伤害,更叫人伤心。    
B.小过当初不惩戒,必然犯大错。    
C.凡事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13.读了这则寓言,当你犯了错误家长或老师再批评你时,你会怎么想 ?
14.这学期,我还读了很多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印象最深的是《 》,告诉我们 的道理。
15.课内阅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选文描写了三种状态的荷花,结合加点字词读一读,再连一连。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全部开放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含苞待放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刚刚开放
(2)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的 特点。读着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
(3)边读边想象画面,想想:“冒”字可以换成“长”字吗?为什么?   
A.可以把“冒”字换成“长”字,表现了白荷花长得很多很快。
B.这个“冒”字写出了荷花特有的生命活力,不能换成“长”字。
16.课外阅读。
河蚌和水鸟
①河蚌正在张开壳晒太阳,水鸟去啄它的肉,却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相持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住了。
②河蚌和水鸟,一个被放在水盆中,一个被关在笼子里。夜深了,河蚌悄悄地爬出了盆,一步一步向屋外挪去。但是它爬得太慢了,爬了大半夜也没有爬出屋。
③水鸟虽然有一对善于飞翔的翅膀,但此时也不能飞翔了,只好用嘴使劲地啄笼子。可它的嘴没有蚌壳那么锋利,把笼子敲得“梆梆”响,也没弄开,反而把渔翁吵醒了。
④“跑?休想!”渔翁一边警告一边走了过来,看见水鸟还在笼子里待着,可是盆里的河蚌却不见了。他扭头一瞧,发现河蚌正缓缓地向屋外爬呢。“你想溜?也没那么容易!”说着,又把河蚌抓起来扔进盆里,回去睡了。
⑤河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小声说:“水鸟老兄,咱们应该互相帮助才对……”水鸟连忙点头称好。
⑥夜幕再次降临了。河蚌蹑手蹑脚地爬了出来,用自己   的外壳打开了笼子。水鸟让河蚌夹住自己的脚,急忙展开那对有力的翅膀向外飞去。   ,它们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短文最后一自然段的横线上。
顷刻间 慢慢 锋利 坚硬
(2)仔细阅读短文,我们知道河蚌的长处是 ,短处是 ;水鸟的长处是 ,短处是 。
(3)“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是说河蚌经过思考,突然想出办法。那么,河蚌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4)短文写了河蚌和水鸟被捉以及它们两次逃跑的故事。请你开动脑筋,完成表格。
事件 原因
同时被捉
逃跑失败
逃跑成功
(5)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7.课外阅读。
朱委员长退画 ①1975年8月,朱德委员长到青岛工艺美术厂视察时,工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爱戴之情,把他最爱看的《三峡夕行》的贝雕画精心包装起来,趁他去车间参观的时候,放在轿车上。回到住处,朱德同志见到这幅画,问明了原因,就让康克清同志把画送回来了。
②康大姐奉命将画送到工厂,亲切地解释说:“工人同志们的心意,朱德同志收下了,但这幅画要退给你们。朱德同志让我转告大家:第一条,党中央有规定,不准收、送礼物;第二条,咱们国家正在建设,应当拿它去换外汇……”
③康克清同志走后,工艺美术厂负责人韩志兰捧着这幅画,来到工人中间,激动地说:“同志们,朱委员长把画送回来了。”
④“为啥送回来?”工人们都惊异地问。
⑤“朱委员长让咱们拿去换外汇!”
⑥多好的朱德同志啊!贝雕工人看到《三峡夕行》这幅画,就想起朱德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
惊异——
崇高——
(2)给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但句意不变。
①朱委员长把画送回来了。
②多好的朱德同志啊!
(3)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错误的答案后面打“×”。
①表现了工人们对朱德委员长的爱戴之情。
②表现了朱德委员长严格执行党中央规定,不收礼物的好品质。
③表现了工人们对朱德委员长的热爱以及朱德委员长清廉、爱国的崇高品德。
18.课外阅读。
读书让我长知识
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②书把我带到神秘的太空中,让我知道九大行星,让我了解各种彗星,让我懂得怎样生活。
③书把我带到地下,让我领略祖国的宝藏。金属的形成是多么的奇妙,地下的矿物是多么的丰富。翻开书,我似乎正跟着地质学家一起去探险、去考察、去研究……
④书把我带到梦幻的世界,让我了解人类美好的梦想。从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到阿波罗飞船登月,从幻想到现实,一切都是通过想象得来的。翻开书,我好像也变成了故事里的主人公,经历着各种奇怪的事……
⑤书带我认识了微生物“大军”。“大军”中既有人类的“帮手”,又有人类的“敌人”。捧着书,我像是在和人类的“帮手”打招呼,帮着抵抗人类的“敌人”……
⑥书把我带到了动物世界,又把我带到了植物王国;把我带到人的身体里,又把我带到数学天地中:把我带到了成功人士的童年,又把我带到了各个美丽的地方……
⑦书,像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书,像一叶小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让书陪伴着我们快乐成长,为人类的美好梦想而奋斗吧!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领会——
丰盛——
抵御——
(2)用“__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句中分别把书比作   、   、   和   。
(3)本文的结构是 。
(4)介绍你喜欢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并说一说理由。
阅读。
我的发现
①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发现了太阳与影子的(密切 亲切)关系。
②一天中午,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望了望自己的影子——咦,影子怎么缩短了?比往常短了好多呢!难道影子自己会变小?我疑惑了,便去问爸爸妈妈。
③爸爸妈妈没有回答我,让我自己去想。早晨,我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影子长长的,似乎比我长得高很多。中午,我的影子变短了。到了傍晚,影子又变长了。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我终于想出了一点眉目:影子的(长短 大小)与阳光的温度有关。影子就像冰雪一样,早晨的阳光不怎么热,所以影子不会缩小;而正午却很热,于是影子一点一点萎缩,最后就变短了。
④我十分兴奋,为自己能发现影子的秘密而感到自豪。直到我11岁那年,有一天,科学老师讲起了太阳与影子的联系,可原因却与我的发现截然不同——影子的长短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⑤我的心里有些失落,但当年的那份发现的快乐却是永远忘不掉的。
19.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用“√”标出。
20.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①深沉地思考。
②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2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我”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早晨时,“我”的影子 ;中午时,影子 ;到了傍晚,影子又 。
②“我”认为影子的长短与 有关,而科学老师告诉我们影子的长短是随着 而变化的。
22.对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我”又仔细观察了影子长短的变化。
B.“我”经过观察与思考,认为影子的长短与阳光的温度有关。
C.“我”的苦思冥想。
23.“我”当年发现影子的秘密时的心情是 ;后来科学老师告诉“我”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时,“我”的心情是 。
24.你在童年发现过什么呢?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期中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1)B
(2)燕子垒窝图 燕子捉虫图 2. 细雨 草 燕子 小巧 细长 开叉 黑色 灰色 3.燕子是我们的朋友,它们会帮助控制农民伯伯蚊虫和其他害虫的数量,请你不要伤害它。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段选文,生动地描绘了燕子在春天中的活动,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选文一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突出了燕子在春光中的灵动与美丽,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选文二则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燕子筑巢、捕食的生动场景,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整体上,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传递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启发读者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结合选文一“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可知,该段落的重点词语分别为“春光”和“燕子”,据此可知所描绘的画面符合题意的是春光燕子图。
故选B。
(2)阅读短文,结合第③段“垒窝开始了”可知,这段主要介绍燕子垒窝,因此我们可以概括为“燕子筑窝图”。
阅读短文,结合第④段“燕子不仅是垒窝的专家,还是捉虫的能手”可知,这段介绍燕子捉虫子,因此我们可以概括为“燕子捉虫图”。
2.本题考查找关键词句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结合选文一“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的柔柳,红的黄的白的花,青的草,绿的叶”“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可知,“光彩夺目的图画”由轻风、细雨、青草、绿叶和燕子等景物构成。
(2)结合选文二第②自然段“这两只燕子体形小巧,翅膀细长,尾巴开叉,全身黑色,连嘴巴也是黑的,只有肚子下面有点灰色的毛”可知,描写燕子外形的词语是:小巧、细长、开叉,描写燕子颜色的词语是:黑色、灰色。
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题干可知,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劝说别人不要伤害燕子,可从燕子的重要性、尊重生命等方面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燕子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会给农民伯伯报春,还会帮助他们捕捉害虫,它们也是自然界的一员,请您不要伤害燕子。
4.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大小 形状 5. 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 数量多 6.下课了,操场上可真热闹。同学们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散步聊天,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有的在丢沙包…… 7.“约”字不能去掉。“约”表估计或推测。在句中的意思是“总长大约是266米”,不是确数。如果去掉就成了“总长266米”了,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8.B 9.长城、龙门石窟等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简洁的叙述,展现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文章开篇以歇后语引入,巧妙吸引读者兴趣,随后详细描述了桥上狮子的多样形态,既体现了雕刻艺术的精湛,又赋予了狮子生动的性格。最后,文章通过“七七事变”的叙述,将卢沟桥的历史地位提升到民族记忆的高度,使其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象征。
4.本题考查找中心句和概括能力。
第②自然段的中心句是“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从文章第②自然段的整体内容来看,后面的句子都是围绕狮子“有意思”来展开描述的,具体说明了狮子在大小和形状方面的特点,所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是中心句。
作者主要是从大小和形状两个方面对这些狮子进行生动描写的。从“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可知,这是对狮子大小的描写;从“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可知,这里是对狮子形状的描写。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这些句子可知,通过歇后语以及对卢沟桥望柱和柱子上雕刻狮子的描述,体现出狮子数量众多。
第②自然段中“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直接表明了狮子大小不同的特点。
同样在第②自然段,“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这里具体描述了狮子各种不同的形态,展现出形态各异的特点。
故可写卢沟桥上狮子的特点是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6.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首先,仔细分析题目中给定的句子结构和特点。例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的……好像……”的句式,通过对狮子不同姿态的描写,展现了狮子形状各异的特点。然后,确定仿写的方向,要围绕某一事物的不同状态或行为进行描写,同样使用排比句式和“有的……好像……”的结构。最后,从生活中选取合适的事物进行创作,使仿写的句子表意清晰、生动形象。
示例:这些云朵真奇妙。它们形态各异:有的飘浮在空中,好像一团巨大的棉花糖;有的聚在一起,好像在开热闹的聚会;有的舒展着身姿,好像在悠闲地散步;有的被风吹得变了形,好像在玩神奇的变身游戏;还有的云朵大概太调皮了,一会儿躲进太阳的身后,一会儿又偷偷探出头来……
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先理解“约”字在句中的含义,再分析去掉“约”字后句子意思的变化,从而判断“约”字能否去掉。
示例:不能去掉。“约”表示大概、大约的意思,说明桥的总长不是精确的 266 米,而是接近这个数值。如果去掉“约”字,就变成桥的总长是266米,这与实际情况不符,“约”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短文第④自然段“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可知,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是因为它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由此正式开始。
故选B。
9.本题考查拓展性思维。
做题时需要从记忆中搜索相关知识,列举出除卢沟桥之外的两处历史文化遗产,作答时要确保所写内容准确无误,且符合“历史文化遗产”的范畴。
示例:故宫、兵马俑。
10. 写字板 称赞 偷一件外衣 夸赞 更大的东西 捶胸痛哭 11.如果你能在孩子小时候初犯错误的时候加以指责,不纵容他,那么他长大之后就不会酿成大错了 12.B 13.感谢老师及时发现了我的错误,并且教育我,今后我一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14. 掩耳盗铃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
【导语】这篇寓言通过小偷与母亲的故事,揭示了教育中“小错不纠,大错难改”的深刻道理。母亲对孩子的偷窃行为不仅没有及时制止,反而加以鼓励,最终导致孩子走上犯罪的不归路。故事通过夸张的情节,警示家长和教育者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应当及时纠正,避免纵容。寓言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同时,故事结尾小偷对母亲的控诉,也反映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发人深省。
10.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文章先是写小孩同学的写字板,而母亲反而称赞了他,然后他偷了一件外衣,母亲对他更加夸奖,最后是写孩子落网了被人押送到刽子手那里去,母亲骂他不孝,犯了罪还不够,又把母亲弄成残废。
综上可以进行填空,答案分别为称赞、偷一件外衣、偷更大的东西、捶胸痛哭。
11.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再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解答,要注意语言的生动。
例如:母亲,如果你能在孩子小时候初犯错误的时候加以指责,不纵容做错事的话,长大之后就不会酿成大错了,小过当初不惩戒,必然犯大错。
12.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理解。
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小时候的小偷偷一些小件的东西,母亲没有责备,等到长大偷更大的东西落网后,母亲只能捶胸痛哭。可知文章的主旨就是在人小时候犯错误的时候,要及时惩处加以教育;而不是在酿成大错的时候后悔,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这则寓言通过讲述一个孩子从小偷小摸到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揭示了教育方式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当孩子第一次偷写字板时,母亲没有及时纠正,反而给予表扬,导致孩子逐渐养成偷窃的习惯,最终酿成大错。寓言警示我们,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犯错时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批评,而不是纵容或忽视。这样,孩子才能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
因此,当家长或老师批评我时,我应该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认识到批评是为了帮助我改正错误,促进我的健康成长。
14.本题考查课外阅读积累。
小学三年级这学期,我还读了很多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愚公移山》,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15.(1)
(2) 比喻 荷叶 大圆盘 多而密 荷叶一挨着一个,绿绿的、圆圆的,像一个个大圆盘
(3)B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三种不同状态:刚刚开放、全部开放和含苞待放。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将荷叶比作大圆盘,形象地描绘了荷叶的密集和生机。同时,“冒”字的使用,巧妙地传达了荷花破水而出的生命力,赋予荷花以动态和活力。整体上,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不仅描绘了荷花的美丽,还传达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荷花的清新与魅力。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字词含义。
由句子“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可知,白荷花只开了“两三片花瓣儿”,才刚刚开始;故连“刚刚开放”;
由“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意思是荷花都开了,故连“全部开放”;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可知,有的花是花骨朵,将要开放时但还没有完全开放,故连“含苞待放”。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细读画线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可知,这句话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突出了荷叶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
挨挨挤挤:一个紧靠着一个,说明荷叶密密层层,数量很多,写出了荷叶旺盛的生命力。
由提示语“读着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可知,要求写出荷叶大、多而密的画面。注意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如: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大圆盘一样多而密的荷叶,仿佛一群顽皮的孩子挤在一起的画面。
(3)本题考查字词作用赏析。
冒:透出,往上升。
长:生长。
A.表述有误,不可换,“冒”比“长”更能生动的表现了荷花破水而出的生命力和活力。
B.表述正确,细读句子可知,“冒”有突然出现、向上的感觉,说明了荷花不是偷偷、自然地长出,巧妙地传达了荷花破水而出的生命力,赋予荷花以动态和活力。
故选B。
16.(1)锋利 顷刻间
(2) 蚌壳锋利 爬得慢 有善于飞翔的翅膀 嘴不锋利
(3)河蚌救水鸟出笼子,让水鸟带着它一起逃生。
(4) 互不相让 各用其短处,未能相互配合 互相帮助,发挥了各自的长处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学会合作,只有取长补短,相互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河蚌和水鸟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合作与互助的重要性。文章结构清晰,情节紧凑,通过两次逃跑的对比,突出了双方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最终通过合作成功逃脱。语言简洁明了,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河蚌和水鸟以人的情感和智慧,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整体上,文章不仅富有哲理,还通过具体的情节引导读者思考合作的价值,是一篇适合课外阅读的佳作。
【详解】(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根据第③自然段“可它的嘴没有蚌壳那么锋利,把笼子敲得“梆梆”响,也没弄开,反而把渔翁吵醒了。”可知,讲述了河蚌的外壳非常锋利,所以选择“锋利”符合语境。
根据第③自然段句子“水鸟虽然有一对善于飞翔的翅膀”和第⑥自然段句子“急忙展开那对有力的翅膀向外飞去。”可知,讲述了水鸟有一对善于飞翔并且有力的翅膀,所以速度很快,因此选择“顷刻间”符合语境。
(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第③自然段“可它的嘴没有蚌壳那么锋利”可知,河蚌的长处是蚌壳锋利;根据第②自然段“但是它爬得太慢了,爬了大半夜也没有爬出屋。”可知,河蚌的短处是爬得太慢了。
根据第③自然段“水鸟虽然有一对善于飞翔的翅膀”和第⑥自然段“急忙展开那对有力的翅膀向外飞去。”可知,水鸟的长处是有一对善于飞翔并且有力的翅膀;根据第③自然段“可它的嘴没有蚌壳那么锋利,把笼子敲得“梆梆”响,也没弄开,反而把渔翁吵醒了。”可知,水鸟的短处是嘴巴不锋利。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⑥自然段“河蚌蹑手蹑脚地爬了出来,用自己  的外壳打开了笼子。水鸟让河蚌夹住自己的脚,急忙展开那对有力的翅膀向外飞去。 ,它们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可知,河蚌想出的办法是与水鸟合作,河蚌利用自己锋利的外壳帮助水鸟打开了笼子,随后,水鸟让河蚌夹住自己的脚,利用自己有力的翅膀带着河蚌一起飞走。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自然段“ 河蚌正在张开壳晒太阳,水鸟去啄它的肉,却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相持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住了。”可知,河蚌和水鸟双方争斗被渔翁捉住。
根据第②自然段“ 夜深了,河蚌悄悄地爬出了盆,一步一步向屋外挪去。但是它爬得太慢了,爬了大半夜也没有爬出屋。”和第③自然段句子“可它的嘴没有蚌壳那么锋利,把笼子敲得“梆梆”响,也没弄开,反而把渔翁吵醒了。”可知,河蚌和水鸟都因为它们自身的短处导致逃跑失败。
根据第⑥自然段“河蚌蹑手蹑脚地爬了出来,用自己  的外壳打开了笼子。水鸟让河蚌夹住自己的脚,急忙展开那对有力的翅膀向外飞去。 ,它们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可知,河蚌与水鸟合作,利用各自的长处成功逃跑。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旨。
这篇短文讲述了河蚌和水鸟的故事。河蚌在晒太阳时被水鸟啄食,河蚌夹住了水鸟的嘴,双方僵持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住。之后,河蚌和水鸟被分别关在水盆和笼子里。河蚌试图逃跑,但因为爬得太慢而失败;水鸟则试图啄开笼子,但未能成功,反而吵醒了渔翁。最终,河蚌和水鸟意识到应该互相帮助,河蚌用坚硬的外壳打开笼子,水鸟则带着河蚌一起飞走,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团结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如果只顾自己,可能会失败;但如果互相帮助,就能取得成功。
17.(1) 敬爱 惊讶 高尚
(2) 画被朱委员长送回来了。 朱德同志多好啊!
(3) × × √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朱德委员长退画的故事,展现了他严格遵守党中央规定、廉洁自律的高尚品质。文章以工人们的爱戴之情为背景,通过康克清同志的解释和韩志兰的传达,突出了朱德同志不收礼物的原则和为国家建设着想的爱国情怀。结尾处工人们的感慨,进一步升华了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形象。文章语言简洁,叙事清晰,情感真挚,既体现了工人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也彰显了朱德同志的清廉与爱国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
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工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爱戴之情”,“爱戴”指敬爱并且拥护,在文中体现工人对朱德委员长的敬重与拥护,可换为“敬爱”。
文章第④自然段提到“工人们都惊异地问”,“惊异”表示惊奇诧异,文中指工人对朱德委员长退回画的行为感到惊讶,其近义词是“惊讶”。
文章第⑥自然段提到“就想起朱德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崇高” 指高尚、至高,文中形容朱德委员长的品质高尚,可换为“高尚”。
(2)本题考查的是改写句子。
①句子换个说法,但句意不变。可把原句改为被字句,“把”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原句“朱委员长把画送回来了”中,“朱委员长”是送画这个动作的执行者,“画”是承受者。改为“被”字句后,“画”成为句子的主语,强调了画的状态是被朱委员长送回,虽然句式发生了变化,但表达的核心意思,即朱委员长送回画这一事实没有改变。
故“朱委员长把画送回来了”可改为“被”字句:画被朱委员长送回来了。
②句子换个说法,但句意不变。可把原句改为陈述句,原句是一个感叹句,通过“多好……啊”的句式,强烈地表达了对朱德同志的赞扬之情。改为陈述句后,去掉了感叹词和感叹号,以平铺直叙的方式陈述“朱德同志很好”这一事实,情感表达上没有原句那么强烈,但基本语义保持一致,都是在肯定朱德同志的良好品质。
故“多好的朱德同志啊!”可改为陈述句:朱德同志很好。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①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工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爱戴之情,把他最爱看的《三峡夕行》的贝雕画精心包装起来,趁他去车间参观的时候,放在轿车上”,体现了工人们对朱德委员长的热爱,所以该表述不全面。故打“×”。
②文中朱德委员长让康克清同志把画送回,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第一条,党中央有规定,不准收、送礼物;第二条,咱们国家正在建设,应当拿它去换外汇……”,这既体现了朱德委员长严格执行党中央规定,不收礼物,显示出他的清廉,又体现了他为国家建设考虑,要拿画换外汇的爱国情怀,该项只强调了朱德委员长不收礼物这一个方面,没有涵盖爱国以及工人对他的感情等内容,不够全面。故打“×”。
③全面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包含了工人对朱德委员长的爱戴之情,又体现了朱德委员长清廉、爱国的崇高品德,与文章内容相符,故打“√”。
18.(1) 领略 丰富 抵抗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书,像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书,像一叶小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阶梯 精神食粮 金钥匙 小舟
(3)总分总
(4)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西游记》。这本书文字生动活泼,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仿佛让我们置身于那个奇妙的神话世界之中。同时,《西游记》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教育意义,如尊师重道、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等优秀品质,这些都是对我们小学生的良好品格塑造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导语】这篇短文以“读书让我长知识”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书籍在作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文章结构清晰,段落之间衔接自然,从太空、地下、梦幻世界到微生物、动植物王国,层层递进,展现了书籍带来的广阔视野和深刻思考。作者运用了“阶梯”“精神食粮”“金钥匙”“小舟”等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书籍对智慧的启迪和知识的承载作用。全文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既体现了对书籍的热爱,也传递了读书的积极意义,激励读者在书籍的陪伴下不断成长,追求梦想。
【详解】(1)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
领会:领悟了事物中蕴涵的道理并对其深有体会。
结合第③自然段句子“书把我带到地下,让我领略祖国的宝藏”这句话中,可以找到“领略”与“领会”的意思相近。
丰盛:又多又好(指物 质方面)。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金属的形成是多么的奇妙,地下的矿物是多么的丰富。”,可以找到“丰富”和“丰盛”的意思相近;
抵御:抵抗,防御。结合第⑤自然段句子“捧着书,我像是在和人类的‘帮手’打招呼,帮着抵抗人类的‘敌人’……”这句话中,可以找到“抵抗”与“抵御”的意思相近。
(2)本题考查比喻句。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依据比喻句的特点,正确找出即可。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句,把书比作阶梯、精神食粮。
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书,像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书,像一叶小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句,把书比作金钥匙、小舟。
(3)本题考查文章结构。
第①自然段介绍书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间几个自然段介绍“我”从书中获得了许多知识;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书陪伴着我们快乐成长,所以课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4)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写出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如:我喜欢的书是《小王子》,这本书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的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冒险和感悟。通过小王子的视角,展现了成人世界的空虚和孤独。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童话,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它让我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9.密切 长短 20. 苦思冥想 截然不同 21. 长长的 变短了 变长了 阳光的温度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22.B 23. 兴奋 有些失落 24.童年时,我发现每片树叶都有独特的纹理,像是大自然的秘密密码。我惊叹于这微小的奇迹,它让我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
【解析】19.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密切:彼此间关系亲近。用于双方。
亲切:形容人态度亲爱和善、态度亲切。用于单方。
第①段中,太阳与影子属于双方之间的关系,应该选“密切”。
长短:指长度;是非、善恶;意外的变故。
大小:形容物体的不一样性。
第③段句子讨论的是影子的长度如何变化,应选“长短”。
20.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
①“深沉地思考”意味着思、想、虑等,结合短文第③自然段“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我终于想出了一点眉目”可知:经过一阵思考,我终于想出来了一点头绪。故这个成语是“苦思冥想”。
②“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意味着不同、很明显地被隔开等意思。结合短文第④自然段“有一天,科学老师讲起了太阳与影子的联系,可原因却与我的发现截然不同……”可知,老师讲了太阳和影子之间的关系,可是讲的原因和我发现的不一样。故这个成语是“截然不同”。
2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短文第③自然段“早晨,我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影子长长的,似乎比我长得高很多。中午,我的影子变短了。到了傍晚,影子又变长了。”可知答案。
结合短文第③自然段“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我终于想出了一点眉目:影子的(长短大小)与阳光的温度有关。”和短文短文第④自然段“有一天,科学老师讲起了太阳与影子的联系,可原因却与我的发现截然不同——影子的长短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可知,“我”认为影子的长短与阳光的温度有关,而科学老师告诉我们影子的长短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22.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短文第③自然段中“我”的行为主要是“观察”与“思考”。通过观察,发现了影子长短的变化;通过思考,做出了一个初步的判断,即认为影子的长短与阳光的温度有关。而“我”的苦思冥想并没有在这一段中明确提及,且它更多地是描述了一种状态,而不是具体的行为或结论。因此,第三自然段的段意应该聚焦在“我”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结论上,即认为影子的长短与阳光的温度有关。
故选B。
2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短文第④自然段“我十分兴奋,为自己能发现影子的秘密而感到自豪。”可知“我”当年发现影子的秘密时的心情是“自豪”和“高兴”的。
结合短文第④自然段“直到我11岁那年,有一天,科学老师讲起了太阳与影子的联系,可原因却与我的发现截然不同——影子的长短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短文第⑤自然段“我的心里有些失落”,可知后来科学老师告诉“我”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时,“我”的心情是“失落”。
2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联系自己童年的发现,写出即可。
示例:我发现,每月总有几天月亮是镰刀形的,然后慢慢变圆,再慢慢变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