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时文信息类文本阅读 抢先练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模拟预测
在近日揭晓的“汉语盘点2021”评选结果中,“元宇宙”当选年度国际词,足见这一词语的热度。就在不久前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时,关于钱学森曾给VR(VirtualReality)命名“灵境”的话题也引发了热议。“元宇宙”译自英文metaverse,是英文meta(原意“超越”,计算机领域译为“元”)和universe(宇宙)的缩合词。Metaverse源自美国科幻小说《雪崩》,该小说描述了一个名为Metaverse的虚拟世界,人们只要通过公共入口连接,就能以虚拟化身进入其中,开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种人生。
钱学森是一位相当重视科技名词定名的大家。1990年11月,钱学森在写给时任“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汪成为的信中,首次提出了VR的译名建议:“人为景境”或“灵境”,并强调“特别喜欢‘灵境’,中国味特浓”。1998年6月,钱学森回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在比较“临境”与“灵境”之后,认为“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最终推荐了“灵境”。不为人知的是,在这两封信之间的8年时间里,他还在写给科研工作者、期刊编辑部、语文工作者以及自己亲人的10余封信件里提到并热情推介他为VR创造的这个新名字——“灵境”。
尽管当时“灵境”没有在学界使用开来,但这个名词显然已极大地触发了钱学森这位战略科学家丰富无比的想象力。1994年10月,他在给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等三人的信中提道:“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他还随信附了一张他畅想的蓝图:由“灵境技术”触发“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推动“创造能力大提高”,而“大成智慧”和“信息网络”推动“科学大发展”与“文艺大发展”,甚至引发“科技革命”等。
钱学森给VR取名“灵境”,与他对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执念”有关。1993年8月他致信朱光亚时提到,“译词应汉语化,带点中国味。”1994年5月和9月,他两度致信汪成为时提到:“以前人们直译为‘虚拟现实’”,就“太没有中国文化味了”,“外文名词中译,的确要慎重,总该从中显示出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我们是爱国的呀!”同年11月,他致信杨春鼎:“我总认为我们国家是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外文名词不能直译,那样没有中国味,要中国化!”
据笔者考察,“古语”中对“灵境”有3种解释:一指“奇妙的境界”;二指“虚幻的境界”;三指“少人的境界”。很难说钱学森锁定了某一种解释,而更像是综合选取了“灵”所具有的“虚幻”与“奇妙”义,与“境界”义的“境”组合,形成了叠韵词“灵境”。“灵”与“境”是偏正结构,语义上一虚一实,构词巧妙。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灵境”不是没有遇到过挑战。1994年5月,他致信汪成为时提道:“我建议用带诗意的‘灵境’。我现在想这又可能太‘文’了点。……‘临境’音同‘灵境’,但更通俗易懂,有其优越性。”的确,VR技术是虚拟和现实的结合,人在虚拟世界里能获得如临现实的真切感受,而二字格的“临境”同样语出经典——“身临其境”。最终,虽然钱学森“因为这个境是虚的,不是实的”而放弃了“临境”,但毕竟也没有将“临境”归为完全没有“中国味”的词。
VR的中文名,仅1996和1997年的《光明日报》就载有“虚拟实在”“临境”“虚实”“电象”“虚拟境象”以及“灵境”等。全国科技名词委主办刊物《科技术语研究》在1998年创刊伊始就专门开辟专栏讨论VR的中文规范名。当时参与专栏讨论的专家阵容强大,但也众说纷纭。胡启恒院士对“灵境”提的三点保留意见比较有代表性:“与英文原意相距太远”,“可能引起现代科学技术里头已经产生了玄妙而神异的境界的误解”,“无法应对大量同族名词”。金吾伦教授则认为“‘灵境’或‘临境’都没有反映出或表达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技术的本质。”
当专家们对某个定名意见存在较大分歧时,往往备选方案中共识度更高的定名意见就会在讨论中胜出,被国家采纳,成为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和新闻出版单位遵照使用的规范名。
钱学森创造的汉语科技新词很多,他曾这样说:“外文名词中译,的确要慎重,总该从中显示出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钱学森在书信中谈及对科技名词定名的意见时,常常提到“中国味”“中国风味”“中国文化味”“中国化”“汉语化”“中国文化传统”“中国范”等字眼。他非常希望中国的科技新名词能更好体现中华科技文化传统和中国语言文化传统。
钱学森所提倡的科技名词“中国味”,与全国科技名词委科技名词审定原则中的“中文特性”原则异曲同工。该原则位列于“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等原则之后,与“国际性”原则并列,意在强调科技名词定名要符合中文特点。
科技名词有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双重属性,而科技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共同影响着一个国家科技语言的国际地位。钱学森在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时,总念念不忘及时为新概念创造好的中文名,他创造的诸多经典命名为这些前沿科技概念的迅速普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30多年过去了,“元宇宙”突然异常火爆,而钱学森的译名“灵境”也随之重归大众视野,备受推崇。这一现象触动我们思考,如何引导科学家群体在新概念尚未固化时形成相对合理的推荐性意见?如何优化科技新词的定名工作?在世界科技话语权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这恐怕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了。
(摘编自张晖、裴亚军《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战略考量——从钱学森给VR的译名"灵境"谈起》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宇宙”的英文是美国科幻小说《雪崩》的作者将两个英文单词的原意聚合而成的。
B.“灵境技术”作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触发者、推动者,具备跨越科学与文艺的影响力。
C.“灵境”的构词综合选取了“灵”所具备的“虚实”之义,带有有“中国味”的诗意。
D.好的科技名词中文名不但能够体现中华优秀文化,还能方便许多前沿科技概念的快速普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临境”相比,钱学森最终推荐“灵境”作为VR的译名,是因为“灵境”带有传统的中国味,而且“虚拟现实”并不是真的身临其境。
B.“灵境”与英文原意相距太远、易引起误解且无法应对同族词汇,而反映新技术本质的“虚拟现实”作为VR的直译可能会在讨论中胜出。
C.钱学森所提倡的科技名词“中国味”与全国科技名词委科技名词审定原则中的“中文特性”原则都强调科技名词要有中文范。
D.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世界正经历着大变革、大调整,数字时代的国际话语权之争已逐渐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钱学森所提倡“外文名词中译”具有“中国味”的是( )
选项 外文名 中文名
A Venus 金星
B Laser 镭射
C Space 航天
D 《TheSpirealm》 灵境
A.A B.B C.C D.D
4.作者为什么要考察“古语”中对“灵境”的解释?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请根据材料,从“科技名词”的角度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文风问题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文章无的放矢、言之无物,只是在冰冷的概念世界里“打圈圈”,不去触碰火热的现实世界。这样的文章无异于文字游戏、概念迷宫,读后让人如堕五里雾中,难有收获。
个人优良文风如何养成?我认为多读古代经典是不二法门。古人视“立言”为“三不朽”之一,因而特别重视著书立说,并留下极为丰富而宝贵的遗产。经典古文,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起承转合独具匠心,遗词造句生动精巧,成语典故丰富多彩。作为中国的文化人,主动自觉地挑选一些合适的篇什用心去读,完全是应该的。
从经典古文中读出“文心”。试想一下,诸葛亮的《诫子书》如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不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这些篇章还能流传千古吗?《文心雕龙》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这句简单的话所指正是好文的真谛。虚夸不实的大话、无病呻吟的废话、不接地气的官话、没有内容的空话、人云亦云的套话、自以为是的蠢话、胡说八道的鬼话,都不可能有“文心”,更不用说深造自得。这样的文章,不可能让人喜爱,更不可能广为传播。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因为它们都能追求创新而师法自然。文无定法是指不要墨守成规,不能生搬硬套,并不是说写作没有遵循的原则。陆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陈于陛说“作文不必论奇古,须自成一家意见”,这些都在强调创新,包括内容、形式、语言等各个方面。至于写作方法的最高境界则是师法自然。陆游说“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李梦阳说“夫文者,随事变化,错理以成章者也”,董桂敷说“造化真文章,本自无定相”,所强调的都是师法自然,袁枚甚至说“凡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疲驴”。
语言修辞也极为重要。《文心雕龙》说:“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文章文采焕发,一定是章节没瑕疵;章节鲜明华丽,一定是句子没有污点;句子清洁明净,一定是字词没有瞎用。这句话虽着眼于字句章篇关系,核心意思则是说,把文章写好就要讲究语言和修辞。对语言修辞的重视,我国有悠久传统,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强调这一点。
(摘编自华学诚《优良文风的养成之道》)
材料二:
在汉语词汇中,“清”与“自然”在审美领域是备受推崇的两个概念。
《说文解字》解释“清”就是“澄水之貌”。什么叫“澄”呢?《说文解字》又用“清”字给解释回去了。综合来说,清的本义就是形容水流安静而纯净透明的状态。虽然天地万物争奇斗艳,“形难为状”,但纯净透明的“清”一定是最受人赏爱的。
具体到文风,正如宋代林景熙《王修竹诗集序》说:“天地间唯正气不挠,故清气不浑。清气与正气合而为文,可以化今,可以传后。”只有清气与正气相结合的文章才能化今传后,而“正气”就涉及一个时代的理想与精神、一个人的操守与德性。
在老子哲学中,“自然”是终极而至高无上的法则,“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则无往而不胜”,自然是通向一切的法门。庄子也说:“能顺其自然者谓之德,失其自然者谓之力。”“德”的地位尊崇,“自然”的地位也因此隆盛。
其实,清澄也是一种自然,是未被搅动、未掺杂质的纯净纯美。清澄自然是天地间的大美风景,也是人类的审美极境。文风从来不是单一的语言风格之事,中国古代文论历来有“文品出于人品”之说,与作者的德性追求、反映“理事情”的真实深广程度密切相关,但在表现形式,毫无疑问,清澄自然是一种文章之大美。
文学来自生活,一种好的文风一定与真实、灵动而深刻的人生体验相关,也与作者超越现实的宏观理论思考相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有了细致、充足而到位的生活体验,有了超越日常生活的领悟能力,笔下的文字必然是深具质感和光泽的。
文风的自信在本质上来自于内容的自信。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日之所自信也。虽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余愧有所不如,然此等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一个平素总体低调谦逊的王国维,何以在填词上如此自信呢?尤其是说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似乎有点出语张狂。但细究原因,王国维说的是在常规词风之外,自己将新旧交替时代的普泛性哲思融进了小词之中,以唤醒一代人的时代与人生之思,行走在时代思想的前列,这样的文风自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言情、写景、语言的自然之致,从根本上依托的还是“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当我们的文学家在关注时代和生活的同时,具备了深厚、深刻与深邃的思考,再辅以自然的显现方式,这样的文学,兼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灵动的审美境界,如何不让人流连忘返、叹赏不绝呢!
(摘编自彭玉平《文学的“生气”与“高致”》)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古文是极为丰富而宝贵的遗产,体现古人“立言”的价值追求,值得用心去阅读。
B.“文无定法”指写作要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追求创新,但也须遵循一定原则。
C.“清”就是“澄”,清澄是未被搅动、未掺杂质的纯净之美,是文章表现形式上的大美。
D.内容的自信决定了文风的自信,而内容的自信则来自作者对操守与德性的关注。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张文章“师法自然”,又强调讲究“修辞”,二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B.材料二认为王国维的词作融入了新旧交替时代的哲思,南宋以后少有人超过他。
C.文风与作者“人品”有关,要努力追求“清气与正气合而为文”,实现“化今传后”。
D.袁枚的观点表明文学家只要做“野马”,不做“疲驴”,就可以写出让人流连忘返的作品。
8.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
A.《促织》中,蒲松龄通过人变虫这一荒诞手法真实反映了重赋之下百姓的疾苦,同时又冷静观察社会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处。
B.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既细致描写了躬耕田园的诸多生活细节,又通过“云无心以出岫”等意象表达超脱尘世的人生境界。
C.《三国演义》是作者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陈寿《三,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为其所作注进行的再创作。
D.作为辛亥革命的亲历者,鲁迅创作《阿Q正传》是目睹中国农村的落后状态后,站在历史高后,站在历史高度揭示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引发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
9.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冰冷”“打圈圈”“火热”等词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0.杜甫的《登高》是经典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其对我们养成优良文风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9月6日下午,超强台风“摩羯”登陆海南文昌翁田镇。根据中央气象台的定强数据,“摩羯”登陆时中心气压915百帕、最大风力超过了17级。这是继2014年“威马逊”台风之后,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摩羯”的异常发展和登陆过程,也绝不仅仅是一场超强台风所能概括的。
实事求是地说、“摩羯”的登陆强度,还是比不上“威马逊”的,单纯论风力而言,和2015年超强台风“彩虹”、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等也无明显的差距。这是因为,“摩羯”在南海发展时初始环流过大,雨带过于发达,所以能量分散在多层雨带中,而不是集中在眼墙上。相比而言,“威马逊”“彩虹”“莫兰茶”的能量高度集中在台风眼墙上。如果把眼墙拎出来比,“摩羯”比不上“威马逊”,也只能和“彩虹”、撞击台湾后的“莫兰蒂”打个平手。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摩羯”的环流尺寸,要比“威马逊”“彩虹”以及进入南海的“莫兰蒂”大得多,影响范围也大得多。“摩羯”的云系一直非常大,几乎时时刻刻填满整个南海。“摩羯”的外围环流非常大,在其东侧,雨带袭击了珠三角、粤东甚至闽南沿海,9月6日珠三角东部出现大暴雨甚至局部特大暴雨,深圳发布了分区暴雨红色预警。在其西南侧,其外围气流诱发的强烈对流云团袭击了越南,造成了严重的狂风暴雨。在其西北侧,“摩羯”引进的气流甚至深入川渝,诱发了雷雨,让重庆气温从40℃以上降到38℃。
“摩羯”台风的本体总能量,实际上也超过了“威马逊”台风。在“摩羯”登陆海南前,它经历了远超“威马逊”和“彩虹”的猛烈爆发,在南海维持超强台风强度近两天,而“威马逊”实际上只维持了半天,“彩虹”只维持了几个小时。在登陆海南前,“摩羯”在眼壁置换核心“毁容”的情况下,还测到了916百帕的最低气压。
而在登陆海南后,“摩羯”的韧性之强、减弱之慢都超过了“威马逊”,创造了多项气象纪录。在“摩羯”登陆文昌后不久,抱锦小学测到了921.7百帕的最低气压,打破了“威马逊”在海南岛的实测纪录,也就是翁田镇堆头小学的923.3百帕,不少海口的居民因气压实在太低、降压实在过猛,出现头晕、心悸、恶心等症状。而在登陆5个小时后,“摩羯”依然可以在广东徐闻制造17级甚至17级以上的阵风,让不少气象站失联;在登陆6个小时后,“摩羯”重新进入琼州海峡,再次出现风眼结构,并且出现对流爆发,如此强大的能量,是“威马逊”无法做到的。
“摩羯”能拥有如此能量,发展到这种程度,正是因为南海北部的异常超高海温和深厚暖水,这里的能量上限已经超过了10年前“威马逊”活动时。如果“摩羯”在发展初期,不像现在这么巨大,没有这么多雨带,而是将能量高度集中在眼墙上,那么它的强度必然会超过“威马逊”,被它的眼墙打中的城市会经历毁灭性的破坏。
(摘编自《特大暴雨,超17级狂风:超强台风“摩羯”登陆,到底意味着什么?》)
材料二:
随着台风“摩羯”来临,“眼壁置换”于2024年9月6日登上热搜。什么是“眼壁置换”?
专家介绍,这要从台风的结构说起,台风结构从中心向外依次分为:台风眼区(中心)、台风眼壁(云墙)、螺旋雨带三部分。
台风眼是台风的中心。发展成熟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级以上强度)在深厚云区的中间,往往存在一个直径为几十千米,近似圆形的晴空少云区,称为眼区。台风内的风呈逆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的风力互相平衡抵消,便形成了台风中心数十千米范围内的无风现象,加之空气下沉增温,使得云消雨散,台风眼也就诞生了。
围绕台风眼的狭窄环流,就是台风眼壁(云墙)。因其有着强烈的上升气流,所以此处常出现狂风暴雨,是热带气旋中风力最强劲、天气最恶劣的地方。
那么,台风是如何完成“眼壁置换”的呢?
“眼壁置换”又叫“眼墙置换”,是强台风或者超强台风常有的自身结构调整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台风眼壁开始出现不稳定,新的眼壁在外围形成。中间阶段新的眼壁逐渐向内收缩,可能会形成所谓“双重眼墙结构”,这时台风的强度可能会暂时减弱。完成阶段外眼壁最终取代内眼壁,台风的强度可能会再次增强,风眼可能会变大,整个台风系统可能会变得更加强大。
卫星云图显示,“摩羯”共完成了两次“眼壁置换”,一次是9月5日午后,台风“摩羯”眼区变得模糊,内眼壁减弱、外眼壁发展,“眼壁置换”在此时进行。随后“摩羯”强度加强,台风眼区逐渐变得浑圆。9月6日早晨,“摩羯”的外眼墙包围住了内眼墙并开始收缩,进行第二轮“眼壁置换”。
“摩羯”强度如此之大,也与环流尺寸有关。台风系统不是一个点,而是围绕台风中心旋转、展开的一个大气环流,此次“摩羯”的外围环流就非常大。
在台风路径预报图上,通常能看到一个扇形阴影区域。很多人以为它是台风影响范围,其实它是台风路径的“包络线”,代表着台风中心未来移动路径的70%概率范围的集合,台风的影响范围实际只会比这个阴影更大。所以,防御台风不应只关注登陆地,在台风中心以外地区出现更大风雨影响也是有可能的。
(摘编自《“眼壁置换”让台风“摩羯”如此凶猛?》,科技日报)
11.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摩羯”初始环流大,雨带发达,导致能量分散在多层雨带中,而非集中在台风核心区域,所以登陆强度小于“威马逊”。
B.在“摩羯”外围环流的西北侧,它引进的气流深入我国西南地区,诱发了四川、重庆等地的雷雨天气和降温。
C.“摩羯”登陆文昌后不久就使得气压大幅下降,登陆6小时后,风眼结构重新显现,并出现对流爆发,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力。
D.“摩羯”的实际影响范围要大于其路径预报图中的扇形阴影区域,而影响程度从登陆地向外围逐步减弱。
13.下列对材料中“眼壁置换”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摩羯”在南海发展时积攒了大量能量,而后这些能量在台风登陆的过程中逐步转移到“眼墙”上。
B.当台风内的风逆时针吹动使得中心空气发生旋转,离心力与吹入风力互相抵消,温度降低,最终形成了台风眼。
C.因为围绕着台风眼的狭窄环流有着强烈的上升气流,所以通常伴随着非常强劲的风力与恶劣的天气。
D.“摩羯”在完成第一次“眼壁置换”之后,台风影响范围缩小,外眼墙快速形成,内眼墙开始收缩,开始进行第二次置换。
14.科普文通常具有“科学性”和“通俗性”,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15.结合材料,分析超强台风“摩羯”为何破坏力如此之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许多人了解引力的概念是通过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从传说中砸中牛顿的苹果到天上飘落的雨滴,引力无处不在;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数百年来科学家对引力与引力子的探索从未间断。前不久,我所在的科研团队首次观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
很长时间以来,物理学家一直追求大一统理论,希望用它来解释自然界的所有物理现象。例如,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统一了地球上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规律,并构建了牛顿力学,这直接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动力学的研究成功地统一了电与磁的概念,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现代物理学中占据要位,分别成功地应用于宏观和微观世界。科学家们期待二者的统一能像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学突破那样,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的本质不是物体间的吸引力,而是时空弯曲的一种几何效应。这一理论解释了宇宙中的绝大多数宏观现象,并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想象一下,重球会让紧绷的床单形成凹陷,如果你轻轻地推一个小球过去,它会朝着那个凹陷滚动。在这里,床单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度规”(用来描述时空形状的概念),而引力波就是一种源自时空度规波动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天眼”和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等国内外大科学装置多次观测到引力波的相关信号,广义相对论中关于引力是时空几何效应的观念已被广泛认可。
自量子力学确立以来,物理学家已经将已知的四种基本作用力中的三种——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成功地统一到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内。然而,引力仍未被纳入这一框架中。科学家推测引力波在量子世界中的粒子是引力子。物理学家一直试图通过引力子这一概念,将引力融入量子力学的体系,从而实现四种基本作用力的完全统一,也即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统一。
宇宙中的引力子信号很难探测,难度远超引力波。有物理学家指出,即使利用与地球质量相当的理想探测器,也可能需要超过10亿年才会探测到一个来自太阳的引力子。相较于宇宙,生活中大部分可见物质都是凝聚态,通常包括固态和液态。科学家已经发现凝聚态系统存在着和宇宙中的粒子相类似的物理性质。
引力子激发的探测需要依赖双光子过程的非弹性光散射实验。这种实验对设备的要求极为苛刻且看似矛盾。一方面,实验需要在极低温度下进行,并且需要强磁场支持,一般通过稀释制冷机来实现;另一方面,实验中使用的可见光及制冷机的透光窗口辐射,容易将温度升高。此外,实验测量也对制冷机脉冲管带来的振动极为敏感,实验极具挑战性。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自主设计并集成组装了一套基于稀释制冷技术的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利用这一设备,实验团队近日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阱中成功观测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的引力子激发。这标志着科学界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首次在真实的凝聚态系统中揭示了引力子物理的量子规律,为探索量子引力物理开辟了新的途径。
(摘编自杜灵杰《引力子物理探索研究展现科学的魅力》)
材料二: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池水的表面。池水表面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汹涌不息的水波冲刷下摇摆不定。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它们可能给这种错觉起一个高深莫测的名称(如“超距作用”,或“没有任何接触下睡莲即会运动的能力”)。
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无法看见的各种振动。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摘编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希望,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能够统一,从而催生出第三次工业革命。
B.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解释了宇宙中绝大多数的宏观现象,指出了引力的本质。
C.引力是时空几何效应的这一观念得到认可,主要是因为“中国天眼”作出了贡献。
D.凝聚态指的是固态和液态两种形态,它有着和宇宙中的粒子相类似的物理性质。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宇宙中探测引力子信号非常困难,要探测到一个来自太阳的引力子,需要用与地球质量相当的探测器,花10亿多年时间。
B.科学家在凝聚态物质中发现了引力子,实现了将引力融入量子力学体系的愿望,完成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二者的统一。
C.在凝聚态物质中观测引力子的最大困难是缺少实验设备,该实验对设备要求极高,有了适合的设备就预示着实验可以成功。
D.水池中的鲤鱼“科学家”们如果对使睡莲运动的那种“神秘力”产生错觉,就可能造出“超距作用”等名称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18.下列对材料二最后一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B.已有的一些科学解释或许是荒谬的。
C.科学探究需要强烈的好奇心支撑。
D.无法用实验来验证的世界不代表不存在。
19.请简要说明材料一非弹性光散射实验中存在哪些“看似矛盾”的问题。
20.对于未知世界的假设,为什么材料一用“预言”“推测”等词,而材料二却用“杜撰”“虚构”等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场域中,“故事新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命题。
这一文学命题蕴含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故事”从何处取材?第二个是“新”在何处?第三个是如何“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构成了故事的资源宝库,“新”体现在叙事逻辑的重构、故事背景的时代性、常规人物的“非常”形象,亦体现在文化载体的更新换代。“编”意味着“如何将一个故事讲好”,如何将一个人尽皆知的旧故事讲好,如何令观众快速接受一个新故事,此乃“故事新编”的难点与重点。
国产动画电影利用以旧带新、避重就轻的叙事模式,以旧故事的外壳讲述新的精神内核,避开旧故事的叙事重心,扩充民间故事留白、打捞神话传说遗珠,悄然挪动叙事主线、大胆启用边缘线索,在旧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重塑与反转。
改编经典人物的形象是故事新编的难点之一。知名神话传说人物本身具有强烈的神仙、妖魔身份属性,故事通常围绕人妖殊途、人神有别、思凡下界的矛盾展开,人、神、妖界线分明,人物对于自我身份认同也是清晰的。国产动画电影着眼于改编人物的身份认同,神仙/妖魔在电影语境中成为了普通人,去神化、去妖魔化的最终指向为:人与人性的凸显与突围。“失去”成为重新构建人物身份认同的重要逻辑基础,小白失忆、小青失法、子牙失信、哪吒失灵、杨戬失神……人物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失去了某种重要之物,导致了原本的身份认同淡化、消亡或缺失,从而认可自身为人,获得了成为人生存的可能性。
近十年来的国产动画电影极力摆脱低龄化的固有印象,积极走向更广阔的年龄辐射层,增添电影中的年轻化因素、青年亚文化元素、时代特色,寻找青年受众的力量。动画电影逐渐承载了比儿童化、低龄向更为深刻的价值表达。固然,亲情、友情仍是国产动画电影塑造的重心,但从《魔童降世》到《杨戬》,国产动画电影在文学改编中面临着一个相似问题的探讨,即大家、大爱与大我和小家、小爱与小我孰轻孰重的问题。国产动画电影大多取材神话传说,而这类文本本身蕴含着大家、大爱的价值观,在改编中电影重新赋予以往故事中的轻重心以价值观,提取古典文化与现代精神相呼应的部分,尊重个体命运、重视个性价值,颇具人文关怀色彩,呼应了现代性“人的发现”价值体系。
(节选自王天然《故事如何新编?》)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神话的宏大叙事架构中,“道统神权”以其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铸就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在这种等级秩序下,神权体系对个体生命拥有绝对掌控权,即使是看似恣意妄为的反叛者,最终都在宿命轮回中完成对既定秩序的回归。然而,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通过对传统神话权力结构的大胆颠覆,完成对权威叙事的深度解构。
在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作为“魔丸”转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神话中神所赋予的既定命运,本质上这是对宿命论背后权力逻辑的公然反叛;而对天劫咒的反抗,则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对神权秩序发起的强力冲击,凸显了现代语境下个体自由意志的觉醒与对传统束缚的挣脱。《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在这个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世界,通过深入刻画龙族内部的矛盾、妖族的生存困境以及仙界的权谋算计,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无量天翁,作为备受尊崇的仙界代表,表面慈眉善目,打着修仙强教的旗号,但是背地里做的都是伤害无辜、涂炭生灵之事。
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故事是宇宙与文化所共有的主题,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哪吒形象无疑象征着勇敢、正义、反叛等精神特质,对哪吒的英雄崇拜,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表征,深植于人类精神信仰的根系。然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作者另辟奇径,跳出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采用“反英雄”的叙事策略,将哪吒塑造为一个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者”。此角色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既遭遇着来自社会结构的暴力规训,又面临着自我觉醒的艰难抉择,正是在这种极端困境与顽强抗争的张力之间,哪吒释放出震撼人心的英雄气魄与人性光辉,实现了对传统英雄叙事的深度重构与大胆超越。
从前作的“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的主体宣言到续作的“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自我拥抱,哪吒不仅在话语层面否定了权力体系的合法性,更通过“浴火重生”的具身实践重构了新的意义网络,实现了个体的精神突围。
传统神话的讲述往往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上。“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打破了这种基于“正邪”“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故事矛盾的核心集中在“个体与命运的对抗”“英雄人物的成长与自我找寻”之上,情节展开的动力联系着角色的自我选择,人物关系的设置也有了新的突破。《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与敖丙的对立关系因混元珠的设定被颠覆,原本哪吒(善)/敖丙(恶),被置换为哪吒(魔)/敖丙(灵)。片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转,即“丑”化的、“烟熏妆”哪吒与温文尔雅、器宇轩昂的翩翩公子敖丙,改写了传统影视剧“正反派”人物造型的固有程式,亦正亦邪、正邪转化的双雄结构让人物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立体。
(选自周星,吴英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造性分析》李妮乡《国产“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呈现》)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新编”作为文学命题,其经久不衰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丰富的资源,它们为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B.小白失忆、小青失法等例子说明,“失去”让经典神话人物抛弃原本的神仙或妖魔身份,变为普通人。
C.在中国传统神话的叙事架构中,对道统神权所铸就的森严等级秩序的反抗没有成功的例子。
D.“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凸显了个体自由意志的觉醒,使得影片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世界。
2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测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悄然挪动叙事主线、大胆启用边缘线索”能够打破观众对旧故事的固有认知,为故事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带给观众别样的体验。
B.国产动画电影积极摆脱固有印象,增添年轻化等元素,这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动画电影需要不断拓展受众群体和深化价值表达。
C.在描述《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人物和情节时,运用“浴火重生”“具身实践”等词语,增添了表达的生动性与专业性。
D.创作团队在构思《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哪吒形象时,跳出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这是对传统英雄内涵的颠覆。
2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动画电影《姜子牙》中,姜子牙发现所谓的“天道”背后隐藏着元始天尊为了三界平衡而牺牲无辜的权谋算计。
B.电视剧《满江红》中,岳飞在面对朝廷内部奸臣阻挠和不合理命令时,坚持抗金,表现了其刻在血脉里的抗争精神。
C.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而表现出了失意、怯懦、纠结等性格特征。
D.学校社团排演的校园话剧,把精卫填海的故事改编为精卫在填海过程中面临生态破坏等现代问题的思考。
24.材料一第二段连续提出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
2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如何进行“故事新编”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纸币何以最早产生于中国?又何以产生在成都?官交子是怎样出现的?
经济发展层面,唐代中期以后,中国迎来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高峰,经济重心南移,交易模式从官营盐铁专卖向茶、绢、米日常用品转换,铜钱使用从坊市的城市扩展到草市镇(农村集市),这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催生了唐宪宗时期“飞钱”的创新。这种压力在北宋更加凸显,经济发展体现出零细货币的不足,同时频繁的远距离经贸所需的大额支付的牵引,酝酿着货币形态的创新。
技术条件上,与纸币产生直接相关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北宋改用构树(楮)皮纤维造纸,弥补了草竹纤维造纸易浸染的缺陷,精湛的“抄纸”技术制造出造币专用纸。同时,雕版印刷得到了改进,形成了四川、福建、两浙等地造纸和印刷的核心先进区。
这两个因素可解释纸币为什么最早产生于中国,却难以解释“交子”何以产生在四川成都,而不在其他地方。
其实,四川铁钱专用区对交子产生起了催生作用。唐末的铜钱短缺,使得五代时蜀境使用铁钱;至北宋,四川为铁钱专用区。铁钱的使用给经济生活带来不便,北宋名臣吕祖谦称:“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履赍持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携持。”
四川铁钱区的特殊货币环境是成都产生纸币交子的关键原因。从币材的性质来看,铁钱易于腐蚀锈坏,不宜持久均质保存。铁钱更接近纸币的价值,货币使用者更喜欢用纸币来替代流通职能,实现货币的符号化。南宋将领李纲称:“窃谓交子之法,行之于四川为有利。四川山路峻险,铁钱脚重难于赍架,故以交子为便。”四川道路特别艰险,铁钱价值又更加低贱,其难于携带的缺陷,使得四川更适于使用纸币。
此外,四川相对封闭地域之内茶商集团的信任网络,是“交子”替代铁钱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关键制度条件。
民间交子的流通带来诸多方便,却渐渐出现了信任危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其后,富者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始置益州交子务。”益州交子务,创立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次年官交子开始发行与流通。
(选自何平《成都“交子”产生的信任机制与“官方交子”发行的历史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在北宋四川成都民间开始出现了交子,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以交子发行为开端,中国货币形态从单一的金属货币发行流通时期,进入纸币与金属货币混合流通时期。后来出现官交子,其发行八十三年后,因不断超发而币值大跌,终被废弃而改为“钱引”。在交子之后,历代王朝都发行过纸币,如南宋发行的“钱引”和“会子”,金代的“交钞”,元代的“中统元宝钞”和“至元宝钞”,明代的“大明宝钞”,清代的“大清宝钞”等,均因弥补财政亏空而不断大量超发,最终这些纸币丧失了信用。各个时代的思想家甚至官员也提出过一些货币理论,尤其在纸币产生后,对如何维持纸币的稳定进行过若干探讨和实践。如南宋的“称提之术”,即如何调控纸币的发行数量和回笼纸币,以保持纸币币值;元代的“以纸代钱”,即发行不兑现纸币的《至元宝钞通行条划》方案;清代对纸币与金属货币“虚实相权”理论的讨论等。但这些均未触及纸币发行的核心因素——国家信用。直到清代,政府和学界仍然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纸币发行的规律,也难以控制纸币的发行与流通,因此主导货币仍是白银和铜钱为主的金属货币。
宋代到清代以金属货币为主,其自给自足的经济,并不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交易支撑,但因金属币材铜的产量不高,导致历代王朝的铸币量偏少,即便在商品经济水平不高条件下也难以满足货币需求。如唐代中后期,每年的铜币铸造额仅十万贯左右。北宋远超唐代,每年铜币铸造额达三百万贯左右,但因大量铜钱外流或被销铸,仍然出现钱荒的现象。唐宋到明代,不得不采用钱帛兼行、铸造铁钱、实行省陌、发行纸币等方式,来缓解钱荒。即使是元明两代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不兑换纸币,都无法取代以铜钱为主体的金属货币的地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活跃,从明代后期开始,随着美洲白银的流入,金属货币已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商品流通的需求。这一历史过程可知,交子出现后,纸币在金融体系中始终没占据主导地位,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历经千年没有重大突破。
国家信用是纸币发行流通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宋代到清代屡次发行纸币,都未认识到纸币的根本价值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超发纸币只会不断透支国家信用。民国时期滥印法币引起严重通货膨胀,使国家信用崩溃。历经千年,国家信用都未在纸币发行领域真正建立和巩固起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的发行完全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纸币的稳定以国家控制货币流通量和社会商品总价值相适应作为坚实保证,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选自谢元鲁《从历史看纸币与国家信用的关系》,有删改)
2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又迎来发展高峰,铜钱使用扩展到草市镇就是其表现。
B.北宋出现了造币的专用纸,四川、福建等地还形成了造纸与印刷的核心先进区。
C.铁钱易腐蚀锈坏,不宜持久均质保存,纸币更易保存,交易时人们更喜欢纸币。
D.纸币能够最早出现在中国,主要因素是经济的繁盛与造纸术、印刷术的改进等。
27.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北宋出现交子之前,我国货币流通形态显得较为单一,此后,流通货币已呈现出纸币与金属货币混合流通的新形态。
B.我国流通货币主要是金属货币,但金属币材铜产量不高,导致历代王朝铸币量偏少,因而金属货币难以满足货币需求。
C.明代后期开始,随着美洲白银的流入,金属货币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商品流通的需求,所以这时期纸币流通已显得多余。
D.国家信用是纸币发行流通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宋元明清每代都发行过纸币,这些发行的纸币都会不断透支国家的信用。
28.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祖谦的话,主要论述了铁钱的使用给经济生活带来了不便的观点。
B.材料二举“钱引”等事例与《师说》举孔子师郯子事例的论证的思维方式相同。
C.材料一引用李焘的话,说明民间交子有信任危机,又带出益州交子务成立之事。
D.材料二在纸币流通方面,通过有无国家信用的对比,突出了国家信用的重要性。
29.除经济、技术条件外,交子出现在四川还有哪些因素?请简要概括。
30.某高校国际经贸学院拟举办一场题为“纸币·商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就纸币对商业发展的影响,请你结合材料拟一个学术交流提纲。
参考答案
1.D 2.B 3.B 4.是为了深入理解钱学森选择“灵境”作为VR中文名的文化背景和原因,展示其如何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以及论证钱学森关于科技名词应具有“中国味”的观点,并对比突出“灵境”相较于其他译名的优势。 5.①一个准确、贴切、具有文化内涵的科技名词能够促进新概念、新技术的传播和理解,从而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
②钱学森强调科技名词应具有“中国味”,这表明我们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传承和语言创新,以提升国家科技语言的国际地位。
③一个科学、统一的科技名词体系有助于国内外科技交流,减少误解,提高沟通效率。
④我们需要加强对科技新词的定名工作,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符合中文特性的命名体系。
⑤既要坚持“中文特性”维护文化主体性,又要把握“国际性”促进交流。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将两个英文单词的原意聚合而成的”错误。原文是“‘元宇宙’译自英文metaverse,是英文meta(原意‘超越’,计算机领域译为‘元’)和universe(宇宙)的缩合词”,是“缩合”而非“聚合原意”。
B.“‘灵境技术’作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触发者、推动者”错误。原文说“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并没有明确指出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触发者、推动者,且依据“具备跨越科学与文艺的影响力”在原文是“由‘灵境技术’触发‘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甚至引发‘科技革命’等”可知“灵境技术”只是触发了“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并非直接推动科学与文艺大发展。
C.“选取了‘灵’所具备的‘虚实’之义” 错误。原文是“很难说钱学森锁定了某一种解释,而更像是综合选取了‘灵’所具有的‘虚幻’与‘奇妙’义,与‘境界’义的‘境’组合”,并非“虚实”之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反映新技术本质的‘虚拟现实’作为VR的直译可能会在讨论中胜出”错误。根据原文“胡启恒院士对‘灵境’提的三点保留意见比较有代表性:……都没有反映出或表达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技术的本质”“当专家们对某个定名意见存在较大分歧时,往往备选方案中共识度更高的定名意见就会在讨论中胜出,被国家采纳,成为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和新闻出版单位遵照使用的规范名”可知,虽然胡启恒院士指出了“灵境”的一些问题,金吾伦教授也认为“灵境”和“临境”都没有反映新技术本质,但文中并没有提及“虚拟现实”就一定能反映新技术本质,也不能得出“虚拟现实”作为直译就会在讨论中胜出的结论。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A.“Venus”译为“金星”,“金”在中国文化中有特定的含义,且符合天体命名的传统,具有中国味。不符合题意。
B.“Laser”译为“镭射”,“镭射”是根据英文发音音译而来,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具有中国味,符合题意。
C.“Space”译为“航天”,“航”有航行的意思,“天”代表天空、宇宙,体现了中国对宇宙探索的文化内涵,具有中国味,不符合题意。
D.“《TheSpirealm》”译为“灵境”,是钱学森创造的具有中国味的译名,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原文“据笔者考察,‘古语’中对‘灵境’有3种解释:……语义上一虚一实,构词巧妙”,可知作者考察“古语”中对“灵境”的解释,是为了探究钱学森将VR命名为“灵境”的文化背景和原因。通过对“古语”中“灵境”三种解释的分析,推测钱学森并非只取其中某一种解释,而是综合了“灵”的“虚幻”与“奇妙”义以及“境”的“境界”义,从而说明“灵境”这一命名构词巧妙,语义丰富,既体现了钱学森对科技名词定名的独特思考,也展示了“灵境”这一命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论证了钱学森对科技名词“中国味”的观点,并对比突出 “灵境” 相较于其他译名的优势。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钱学森创造的诸多经典命名为这些前沿科技概念的迅速普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可知一个像钱学森所创造的具有文化内涵且准确贴切的科技名词,能够让前沿科技概念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而大众对科技概念的快速认知和接受有利于这些概念在社会中的传播,进而促进相关新技术的交流与应用,最终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
②依据原文“钱学森在书信中谈及对科技名词定名的意见时,常常提到……他非常希望中国的科技新名词能更好体现中华科技文化传统和中国语言文化传统”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共同影响着一个国家科技语言的国际地位”,可知钱学森强调科技名词的“中国味”,其实质是希望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和语言特色,这体现了文化传承;同时用独特的方式为科技名词命名也是一种语言创新。通过这种方式,能提升我国科技语言的独特性和影响力,从而提升国家科技语言的国际地位。
③依据原文“当专家们对某个定名意见存在较大分歧时,……经营和新闻出版单位遵照使用的规范名” 以及 “全国科技名词委主办刊物《科技术语研究》……但也众说纷纭”,可知当科技名词有科学、统一的体系时,大家在交流中使用规范统一的名称,能避免因名称不一致而产生的误解,使得国内外科技交流更加顺畅,进而提高沟通效率。
④依据原文“这一现象触动我们思考,如何引导……这恐怕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了”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科技名词审定原则中的‘中文特性’原则异曲同工。……意在强调科技名词定名要符合中文特点”,可知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新概念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和交流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对科技新词的定名工作,构建一套既科学、系统、又符合中文特性的命名体系。
⑤依据原文“全国科技名词委科技名词审定原则中的‘中文特性’原则异曲同工。……意在强调科技名词定名要符合中文特点”,可知科技名词审定原则中既强调了“中文特性”,同时又提及 “国际性”原则,说明在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需要在科技名词的命名上兼顾国际交流的需求,以促进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6.D 7.C 8.C 9.①“冰冷”指出概念世界缺乏现实温度,“火热”指出现实世界富有活力,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当下部分文章言之无物、脱离现实的问题。
②“打圈圈”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部分文章无的放矢的问题,进而突出当下改进文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0.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品要有文心;
②通篇四联皆对仗:行文要追求创新;
③风、天、沙、渚、猿啸、鸟飞六种意象自然成对/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的自然升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沉痛慨叹的自然抒发等角度:作品要师法自然,摒弃刻意雕琢;
④叠字(夸张)的运用:要注重语言修辞;
⑤既写了个人遭遇,又有家国情怀:要有对时代和生活的体验与思考。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D.“内容的自信则来自作者对操守与德性的关注”错。结合材料二第七段“文风的自信在本质上来自内容的自信”和第三段“只有清气与正气相结合的文章才能化今传后,而‘正气’就涉及一个时代的理想与精神、一个人的操守与德性”可知,原文中并未说明“内容的自信”与“操守与德性”的关系,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二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错。结合材料一“语言修辞也极为重要”可知,“也”字表明语言修辞和师法自然是并列关系,二者并不冲突。
B.“材料二认为,王国维……南宋以后少有人超过他”错。结合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可知,是王国维自己认为南宋以后少有人超过他,而不是材料二认为。
D.“只要……就可以写出让人流连忘返的作品”错。袁枚的话强调作诗文宁可像野马一样自由驰骋、无所羁绊,也不能像疲驴一样亦步亦趋、拘于原地;传达出作者对师法自然的推崇,宁可过度,也不拘泥(呆板)。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六段可知,“入乎其内”即细致、充足而到位的生活体验,“出乎其外”即超越日常生活的领悟能力。
A.“真实反映百姓疾苦”体现“入乎其内”,“冷静观察”“批判”体现“出乎其外”。可以体现。
B.“躬耕田园的诸多生活细节”体现“入乎其内”,“超脱尘世的人生境界”体现“出乎其外”。可以体现。
C.只是阐述了作者基于细致充足的考查基础进行创作,并未展现其超越日常生活的领悟能力。不能体现。
D.“目睹中国农村的落后状态后”体现“入乎其内”,“站在历史高度揭示精神胜利法的本质”体现“出乎其外”。可以体现。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冰冷”修饰的是“概念世界”,与后文“火热的现实世界”相反,指出概念世界缺乏现实温度:“火热”修饰的是“现实世界”,突出现实世界的热闹、富有生命力,与前面的“冰冷的概念世界“相反,指出现实世界富有活力。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结合开头指出的“部分文章无的放矢、言之无物”,目的是突出当下部分文章言之无物、脱离现实的问题。
②“打圈圈”原指原地打转,这里指部分文章“无的放矢、言之无物”,只能在冰冷的概念世界里转来转去,很空洞。这个词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部分文章无的放矢的问题,指出“这样的文章无异于文字游戏、概念迷宫,读后让人如堕五里雾中,难有收获”,进而突出当下改进文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品要有“文心”,通过深沉的人生感慨传递精神境界,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人生感慨,正是“文心”的体现。正如材料一所述,“文心”即“言为文之用心也”,好的文章必须用心去感受、去表达,才能触动人心。
这启示我们:作品要有文心。
②通篇四联皆对仗等创新形式:作为“千古律诗之冠”,突破传统束缚,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使得情感更加浓郁。这正好印证了材料一中的“追求创新”,即要敢于突破常规,追求新颖独特。这启示我们:行文要追求创新。
③风、天、沙、渚、猿啸、鸟飞六种意象自然成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沉痛慨叹的自然抒发/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的自然升华等角度,自然流畅地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无奈。这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正是材料一中所强调的“师法自然”的写作境界。这启示我们:作品要师法自然。
④运用叠字(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叠字、夸张的修辞使用,都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这正好符合材料一中的“语言修辞也极为重要”。这启示我们:要注重语言修辞。
⑤杜甫的《登高》不仅表达了个人的孤寂和愁绪,饱含了家国情怀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这种对时代和生活的深刻体验与思考,正是材料二中所强调的“细致、充足而到位的生活体验,超越日常生活的领悟能力”和“关注时代和生活……兼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灵动的审美境界”。这启示我们:要有对时代和生活的体验与思考。
11.B 12.D 13.C 14.①科学性:材料一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和真实的历史对比来描述台风“摩羯”的特点和影响,材料二详细解释了“眼壁置换”的科学过程,包括与之相关的科学概念及其发生的阶段。
②通俗性:材料一作者通过作比较、举例子的方式阐明“摩羯”的异常发展及影响,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现象;材料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说明复杂的科学概念(“眼壁置换”),并使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描述,使非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这一过程。 15.①环流尺寸大,影响范围广泛,能够影响更多地区;②维持超强台风状态的时间长,使“摩羯”能在更长时间内对地面造成破坏;③南海北部的异常超高海温和深厚暖水为“摩羯”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上限。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观察图片可知,图①只有一个眼壁;图②有两个眼壁,且外圈眼壁较薄:图③内外圈眼壁范围相差无几。材料二画横线语句说明了“眼壁置换”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台风眼壁开始出现不稳定,新的眼壁在外围形成”对应图②,图②外圈眼壁刚刚形成,眼壁薄:“中间阶段新的眼壁逐渐向内收缩,可能会形成所谓‘双重眼墙结构’”与图③对应,符合“新的眼壁逐渐向内收缩”的过程:“完成阶段外眼壁最终取代内眼壁”。即变为一个眼壁,对应图①,故正确顺序应为②③①。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影响程度从登陆地向外围逐步减弱”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为“防御台风不应只关注登陆地,在台风中心以外地区出现更大风雨影响也是有可能的”,说明台风影响程度并不一定是向外围逐步减弱的。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而后这些能量在台风登陆的过程中逐步转移到‘眼墙’上”错误。结合材料一“‘摩羯’在南海发展时……而不是集中在眼墙上”“如果‘摩羯’在发展初期,不像现在这么巨大,没有这么多雨带,而是将能量高度集中在眼墙上,那么它的强度必然会超过‘威马逊’”可知,“摩羯”没有将能量集中在眼墙上。
B.“温度降低”错误。材料二第3段是说“加之空气下沉增温”,说明温度是增高的。
D.“台风影响范围缩小,外眼墙快速形成,内眼墙开始收缩”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6段是说“眼壁置换”期间,“台风的强度可能会暂时减弱”,但不代表台风影响范围缩小,随着外侧新眼壁的形成,台风影响范围应该是增大的;且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外眼墙开始收缩。
故选C。
14.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科学性方面,材料一“根据中央气象台的定强数据,‘摩羯’登陆时中心气压 915 百帕、最大风力超过了 17 级”“‘摩羯’在南海维持超强台风强度近两天,而‘威马逊’实际上只维持了半天,‘彩虹’只维持了几个小时”等,材料一用详细数据和与“威马逊”“彩虹”等台风的对比,准确描述“摩羯”特点和影响;材料二 “台风结构从中心向外依次分为:台风眼区(中心)、台风眼壁(云墙)、螺旋雨带三部分”“‘眼壁置换’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详细解释了“眼壁置换”相关科学概念和过程,体现科学性。
②通俗性方面,材料一将 “摩羯” 与其他台风作比较,如“‘摩羯’的环流尺寸,要比‘威马逊’‘彩虹’以及进入南海的‘莫兰蒂’大得多”,还举例“在其东侧,雨带袭击了珠三角、粤东甚至闽南沿海……”,让读者更易理解“摩羯”的异常发展及影响;材料二从台风结构说起,逐步深入介绍 “眼壁置换”,语言简单易懂,使非专业读者也能明白,体现通俗性。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原文“‘摩羯’的环流尺寸,要比‘威马逊’‘彩虹’以及进入南海的‘莫兰蒂’大得多,影响范围也大得多…… 雨带袭击了珠三角、粤东甚至闽南沿海……袭击了越南……深入川渝”,通过与其他台风对比和列举受影响地区,可知“摩羯”环流尺寸大,影响范围广,能影响更多地区,所以破坏力大。
②原文“在‘摩羯’登陆海南前,它经历了远超‘威马逊’和‘彩虹’的猛烈爆发,在南海维持超强台风强度近两天,而‘威马逊’实际上只维持了半天,‘彩虹’只维持了几个小时”,“摩羯”维持超强台风状态时间长,有更多时间对地面造成破坏,所以破坏力大。
③原文“‘摩羯’能拥有如此能量,发展到这种程度,正是因为南海北部的异常超高海温和深厚暖水,这里的能量上限已经超过了10年前‘威马逊’活动时”,南海北部的特殊海温条件为“摩羯”提供巨大能量上限,使其破坏力大。
16.B 17.D 18.C 19.①实验需要极低温度与可见光及制冷机容易将温度升高相矛盾;②实验测量对振动极为敏感与制冷机脉冲管会产生振动相矛盾。 20.①材料一中的科学假设是基于人类已有认知提出的,为实验发现引力子提供了可能,用“预言”“推测”等词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假设的肯定;②材料二中鲤鱼“科学家”们所提出的东西是为了掩盖无知而凭空假设的,用“杜撰”“虚构”等词表达了作者对鲤鱼“科学家”们的否定。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催生出第三次工业革命”错,于文无据。材料一是“科学家们期待二者的统一能像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学突破那样,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见,原文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选项说成“从而催生出第三次工业革命”
C.“主要是因为”错,强加因果。材料一是“随着‘中国天眼’和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等国内外大科学装置多次观测到引力波的相关信号,广义相对论中关于引力是时空几何效应的观念已被广泛认可”可见,原文是说随着“中国天眼”作出的贡献,而不是说主要是因为“中国天眼”作出的贡献。
D.“凝聚态指的是固态和液态两种形态”错,混淆概念。材料一说“生活中大部分可见物质都是凝聚态,通常包括固态和液态”可见,凝聚态通常包括固态和液态,但它并不是只指固态和液态两种形态。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花10亿多年时间”错,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是说“也可能需要超过10亿年才会探测到一个来自太阳的引力子。”可见,原文是说“可能”。
B.“实现了……,完成了……”错,时态错。材料一是“物理学家一直试图通过引力子这一概念,将引力融入量子力学的体系,从而实现四种基本作用力的完全统一,也即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统一”可见,原文是未然,选项说成了已然。
C.“有了适合的设备就预示着实验可以成功”错,推不出这样的结论。由材料一说的“实验测量也对制冷机脉冲管带来的振动极为敏感,实验极具挑战性”分析,即使有了适合的设备,也不一定就预示着实验可以成功。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由“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可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B.由“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无法看见的各种振动”分析,已有的一些科学解释或许是荒谬的。
C.“科学探究需要强烈的好奇心支撑”错,第四段中没有关于“好奇心”的表述。
D.由“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分析,无法用实验来验证的世界不代表不存在。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根据“一方面,实验需要在极低温度下进行……另一方面,实验中使用的可见光及制冷机的透光窗口辐射,容易将温度升高。”概括:实验需要极低温度与可见光及制冷机容易将温度升高相矛盾;
根据“实验测量也对制冷机脉冲管带来的振动极为敏感,实验极具挑战性”概括:实验测量对振动极为敏感与制冷机脉冲管会产生振动相矛盾。
2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的本质不是物体间的吸引力,而是时空弯曲的一种几何效应。这一理论解释了宇宙中的绝大多数宏观现象,并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科学家推测引力波在量子世界中的粒子是引力子。物理学家一直试图通过引力子这一概念,将引力融入量子力学的体系”分析,科学假设是基于人类已有认知提出的,为实验发现引力子提供了可能,用“预言”“推测”等词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假设的肯定;
根据材料二中“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分析,鲤鱼“科学家”们所提出的东西是为了掩盖无知而凭空假设的,作者用“杜撰”“虚构”等词,表达了对鲤鱼“科学家”们的否定。
21.C 22.D 23.B 24.①通过问题揭示“故事新编”这一命题的核心要点。
②连续设问,引发读者深思。
③为下文详细解说做铺垫。 25.①《哪吒之魔童闹海》借用“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对传统叙事进行改编,具体表现为打破二元对立关系等。
②《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而是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者”;“丑”化的、“烟熏妆”哪吒,颠覆了对以往哪吒形象的塑造。
③《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在大家、大爱与大我中融入个体意识的觉醒,由传统对秩序的回归转变为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反抗。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其经久不衰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丰富的资源”错,原因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一“这一文学命题蕴含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故事’从何处取材?第二个是‘新’在何处?第三个是如何‘编’”可知,经久不衰的原因不只是取材丰富,还包括在“新”和“编”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B.“‘失去’让经典神话人物抛弃原本的神仙或妖魔身份,变为普通人”错,根据材料一“‘失去’成为重新构建人物身份认同的重要逻辑基础,小白失忆、小青失法、子牙失信、哪吒失灵、杨戬失神……人物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失去了某种重要之物,导致了原本的身份认同淡化、消亡或缺失,从而认可自身为人,获得了成为人生存的可能性”可知,人物身上的神性或妖性淡化了,更凸显人性,他们并非彻底成为毫无神仙或妖魔特征的纯粹普通人,而是在身份认同上有了向“人”的转变和侧重。
D.“使得影片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世界”错,由材料二“在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作为‘魔丸’转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神话中神所赋予的既定命运……《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在这个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世界,通过深入刻画龙族内部的矛盾、妖族的生存困境以及仙界的权谋算计,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可知,影片“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是通过深入刻画龙族内部的矛盾、妖族的生存困境以及仙界的权谋算计达到的,而且这一宣言出自《哪吒1》,解构是《哪吒2》。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是对传统英雄内涵的颠覆”错,曲解文意。材料二提到“实现了对传统英雄叙事的深度重构与大胆超越”,并未使用“颠覆”一词,而是强调“重构”与“超越”,表明对传统英雄内涵的深化而非彻底否定,因此“颠覆”应改为“深化”。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姜子牙对“天道”的质疑和解构,体现了对传统神权体系的挑战,符合材料二的核心观点“通过对传统神话权力结构的大胆颠覆,完成对权威叙事的深度解构”。
B.材料二讨论的是动画电影对传统神话权力结构的颠覆,而《满江红》是历史题材电视剧,涉及的是历史人物岳飞的政治抗争,与神话叙事无关,因此不适合作为论据。
C.孙悟空的形象被重新塑造,表现出与传统英雄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征,体现了对传统英雄叙事的解构和重塑,符合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D.精卫填海的故事被赋予了现代生态问题的思考,体现了对传统神话的重新解读和创新,符合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作用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二段提出“故事”取材、“新”在何处、如何“编”三个问题。后文表明故事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新”体现在叙事逻辑、背景、人物形象及文化载体等方面;“编”是讲好新旧故事。这些问题精准抓住“故事新编”中故事来源、创新及创作关键,清晰呈现命题核心要点,让读者快速把握概念关键内容。
②连续三个问题形成强烈疑问氛围,吸引读者关注,读者看到问题后会自然思考“故事新编”相关内容,如对取材、“新”和“编”的理解等。这激发读者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深入阅读后文找答案,加深对“故事新编”的理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探讨。
③三个问题为后文搭建框架,后文对国产动画电影“故事新编”的阐述,如叙事模式、改编人物形象、增添元素等,都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如人物形象改编对应“编”的问题,“新”的体现呼应“新”在何处的问题,问题引导论述方向,使文章结构清晰有条理。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借用“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对传统叙事进行改编:材料一明确指出“故事新编”的故事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哪吒之魔童闹海》显然借用了经典的“哪吒闹海”神话传说。材料二提到“传统神话的讲述往往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上。‘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打破了这种基于‘正邪’‘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哪吒之魔童闹海》正是如此。在影片中,“哪吒与敖丙的对立关系因混元珠的设定被颠覆,原本哪吒(善)/ 敖丙(恶),被置换为哪吒(魔)/ 敖丙(灵)”,这种对传统人物关系设定的改变,打破了传统叙事中简单、固定的二元对立关系,构建起更为复杂多元的叙事结构,让故事矛盾核心转变为“个体与命运的对抗”“英雄人物的成长与自我找寻”,极大地丰富了叙事层次,实现了对传统叙事的大胆改编。
②对哪吒形象进行创新塑造:依据材料一,“故事新编”需要对经典人物形象进行改编。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正如材料二所阐述,“创作者另辟奇径,跳出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采用‘反英雄’的叙事策略,将哪吒塑造为一个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者’”,这与传统神话中哪吒一贯象征着勇敢、正义、反叛的英雄形象截然不同。在人物造型方面,“片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转,即‘丑’化的、‘烟熏妆’哪吒,改写了传统影视剧‘正反派’人物造型的固有程式”,以往哪吒形象多是英勇帅气的,而此片通过这种“丑”化、独特的造型设计,颠覆了大众对哪吒形象的固有认知,使哪吒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赋予了角色全新的内涵与魅力。
③融入现代精神与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反抗:材料一表明国产动画电影在改编中会提取古典文化与现代精神相呼应的部分。材料二里,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就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更是对传统神话权力结构进行了大胆颠覆,实现了对权威叙事的深度解构。例如,影片中“无量天翁,作为备受尊崇的仙界代表,表面慈眉善目,打着修仙强教的旗号,但是背地里做的都是伤害无辜、涂炭生灵之事”,哪吒对这类虚伪的传统权力结构进行反抗,融入了个体意识觉醒的现代精神。与传统神话中反叛者最终回归既定秩序不同,哪吒通过自身行动否定了传统权力体系的合法性,实现了从传统对秩序的回归到对传统权力结构反抗的转变,呼应了现代性“人的发现”价值体系。
26.C 27.A 28.B 29.①四川为铁钱区;
②纸币价值与铁钱较接近;
③四川道路艰险(交通不便),铁钱不便携带;
④四川茶商集团构成了信任网络。 30.①交子的出现,促进了货币形式及其流通形态的变化;
②促进贸易形式革新,助力商业繁荣,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从城市拓展到农村(草市镇);
③历代专家不断探讨货币理论与货币稳定方案等;
④交子信用涉及国家信用。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纸币更易保存”错,无中生有。由材料一“从币材的性质来看,铁钱易于腐蚀锈坏,不宜持久均质保存。铁钱更接近纸币的价值,货币使用者更喜欢用纸币来替代流通职能,实现货币的符号化”可知,这里强调的是铁钱易腐蚀锈坏,不宜持久保存,而纸币作为替代流通职能的符号化货币,更受使用者欢迎,但并未提及纸币本身的保存性。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我国流通货币主要是金属货币,但金属币材铜产量不高……”错,扩大范围。由材料二“宋代到清代以金属货币为主,其自给自足的经济,并不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交易支撑,但因金属币材铜的产量不高,导致历代王朝的铸币量偏少,即便在商品经济水平不高条件下也难以满足货币需求”可知,应该在“宋代到清代”的范围内。
C.“所以这时期纸币流通已显得多余”错,表述不当。由材料二“明代的‘大明宝钞’,清代的‘大清宝钞’等,均因弥补财政亏空而不断大量超发,最终这些纸币丧失了信用”可知,与上文清代“大清宝钞”弥补财政亏空相悖,说明纸币仍被用于财政需求,并未因金属货币充足而“多余”。
D.“这些发行的纸币都会不断透支国家的信用”错,由材料二“宋代到清代屡次发行纸币,都未认识到纸币的根本价值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超发纸币只会不断透支国家信用”可知,“超发纸币”才会透支国家信用,发行纸币不一定会透支国家信用。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举‘钱引’等事例与《师说》举孔子师郯子事例的论证的思维方式相同”错,材料二举“钱引”等事例不是举例证明观点,只是陈述事实,由此得出后面“均因弥补财政亏空而不断大量超发,最终这些纸币丧失了信用”的结论;《师说》则是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两者思维不同。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①原文中提到“唐末的铜钱短缺,使得五代时蜀境使用铁钱;至北宋,四川为铁钱专用区”,明确指出了四川在北宋时期是铁钱专用区域,这一特殊的货币环境为交子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背景,因为铁钱使用存在诸多不便,从而有了产生新货币形式的需求,所以这是交子出现在四川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从文中“从币材的性质来看,铁钱易于腐蚀锈坏,不宜持久均质保存。铁钱更接近纸币的价值,货币使用者更喜欢用纸币来替代流通职能,实现货币的符号化”可以看出,由于铁钱自身在保存方面的缺陷以及其价值与纸币更接近的特点,使得货币使用者更倾向于用纸币来替代铁钱执行流通职能,这为交子在四川出现提供了内在的价值契合因素,推动了交子的产生。
③根据“四川道路特别艰险,铁钱价值又更加低贱,其难于携带的缺陷,使得四川更适于使用纸币”以及“南宋将领李纲称:‘窃谓交子之法,行之于四川为有利。四川山路峻险,铁钱脚重难于赍架,故以交子为便’”可知,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交通不便,而铁钱又因价值低贱重量大,携带起来极为困难,这种实际的不便使得四川地区对于便于携带的纸币有了强烈的需求,进而促使交子在四川出现。
④文中指出“四川相对封闭地域之内茶商集团的信任网络,是‘交子’替代铁钱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关键制度条件”,说明四川茶商集团所形成的信任网络为交子能够替代铁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提供了关键的制度保障,是交子能够在四川产生并流通的重要因素之一。
30.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学术交流提纲的能力。
①从原文可知,在北宋四川成都民间出现了交子,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以交子发行为开端,中国货币形态从单一的金属货币发行流通时期,进入纸币与金属货币混合流通时期。这清晰地表明交子的诞生对中国货币形式和流通形态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开启了新的货币发展阶段,在货币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因此在探讨纸币对商业发展影响时,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②经济发展层面,唐代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交易模式转变,铜钱使用范围扩大到草市镇,但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而交子的出现,是货币形态的创新,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中零细货币不足以及远距离经贸大额支付的需求。这种创新的货币形式,为商业交易提供了更便捷的支付手段,促进了贸易形式的革新。便捷的支付方式使得商业活动更加顺畅,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发展。同时,材料中提到铜钱从坊市城市扩展到草市镇的过程中存在货币不足问题,交子出现后能解决这一困境,也就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草市镇)拓展,对商业发展的地域范围产生了积极影响 。
③自交子出现后,各个时代的思想家甚至官员针对纸币发行后如何维持纸币的稳定进行过诸多探讨和实践,如南宋的“称提之术”,致力于调控纸币的发行数量和回笼纸币以保持币值;元代有发行不兑现纸币的《至元宝钞通行条划》方案;清代也有对纸币与金属货币“虚实相权”理论的讨论等。这些探讨和实践反映了随着纸币在商业活动中的运用,人们不断尝试从理论和方案层面去完善纸币的发行与管理,以更好地发挥纸币对商业发展的作用,其本身也是纸币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引发的重要现象和成果,在研究纸币对商业发展影响时应予以重视。
④宋代到清代屡次发行纸币,均未认识到纸币的根本价值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超发纸币导致国家信用透支,例如官交子因不断超发而币值大跌最终被废弃,历代发行的纸币也都因超发丧失信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发行完全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上才解决了纸币稳定问题。而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其从民间出现到官交子的发展历程中,信用问题逐渐凸显,并且与国家信用紧密相关。国家信用是纸币发行流通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交子信用问题的背后实质反映的是国家信用在纸币发行中的重要性,这对理解纸币在商业活动中的稳定运行以及对商业发展的持续推动作用至关重要,所以是探讨纸币对商业发展影响的关键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