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模拟试题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人教版(2019)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模拟试题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人教版(2019)地理试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8 10:2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模拟试题 2024-2025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人教版(2019)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时值中法建交60周年,我国某通讯终端生产企业加强与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产业协作 (图1)。图中△代表高价值研发型零部件供应企业和低价值零部件供应企业的其中一种,▲代表另一种; □代表中等价值零部件供应企业;○代表代工组装企业。
1.图中黑色虚线箭头代表的要素最有可能是( )
A.原材料 B.信息 C.劳动力 D.能源
2.▲代表的企业难以形成成规模性的产业集群,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产业分工和技术保护 B.生态环境和土地租金
C.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D.人口规模和人口素质
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及都市圈间人口流动状况统计图(采样时间为1个月,图中的百分数表示流动人口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港澳与其他都市圈之间联系强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体制差异及通关边界的存在 B.基础设施发展的差异
C.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存在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围绕核心都市圈之间的人口持续流动会导致( )
A.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B.各城市间交流增多
C.区域整体迅速发展 D.中小城市迅速崛起
5.面对人口流动现状,大湾区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当( )
A.着力限制香港、澳门与海外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B.进一步改善深圳都市圈与广州都市圈的交通条件
C.加强对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中心城市培育
D.强化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为核心的发展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随着长江经济带工业经济发展,其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日益突出。提高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包括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能源子系统),是促进工业向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表为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三个子系统生态效率结果统计,图为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收敛情况统计图。效率值越高表明效益越好,收敛值越小说明该区域内不同省市的工业生态效率差距越小。读表和图,完成下面小题。
上游效率值 中游效率值 下游效率值
工业经济子系统 0.852 0.910 0.951
环境子系统 0.880 0.861 0.913
能源子系统 0.784 0.813 0.852
6.下列关于长江经济带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上、中游工业生态效率水平较低 B.长江经济带工业经济发展仍以粗放式为主
C.长江经济带工业经济发展区域协调性强 D.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系统改善空间较大
7.长江经济带上游能源子系统效率最低,下游能源子系统效率最高,推测原因是( )
A.下游能源行业资本投入力度大 B.下游能源行业科技投入成本低
C.上游能源行业过于密集使得竞争压力大 D.上游能源行业环境治理投入量大导致成本过高
8.针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的现状,今后的发展方向为( )
A.上游地区重点实施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 B.中游地区以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为主
C.下游地区重在强化服务性产业贡献力 D.上游地区需推进重工业化的速度
引江济淮工程划分为引江济巢、江淮运河、江水北送三段。江淮运河段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该段与河总干渠交会时,没有通过地下隧道“下穿”输水,而是修建了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通水通航渡槽,形成“河上有河船上有船”的水上立交奇观。图左示意引江济淮工程,图右示意通水通航渡槽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工程实施后,调往皖北、豫东的水量最多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引江济淮工程对长江的影响有( )
A.丰富物种基因多样性 B.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C.补充水源与改善水质 D.提升河流通航能力
11.与“下穿”输水相比,淠河渡槽的突出优点是( )
A.提高淠河航运价值 B.修建成本较低
C.保障江淮运河航运 D.技术难度更高
新时代的上海,宏大布局徐徐展开:向东直面广袤太平洋,向西辐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勾勒一东一西两大“扇面”,全力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下图)。2023年莫德纳药业落户上海市,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三个月,创造了“莫德纳速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在大都市辐射带动中上海( )
A.对全球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最强 B.聚散功能有利于跨区域合作
C.对各城市辐射作用存在梯度差异 D.发展力量源于辐射带动作用
13.“莫德纳速度”体现出上海的区位优势是( )
A.国家政策 B.国内市场 C.交通运输 D.营商环境
黄河流域作为国家生态脆弱典型区,近几十年来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之间博弈不断升级。流域内“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各占一半,其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简称)发生了不同的演变。下图示意1995—2015年黄河流域两类城市三生空间演变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资源型城市参考左侧纵轴,非资源型城市参考右侧纵轴。
14.与2010—2015年资源型城市三生空间变化一致的是( )
A.1995-2000年资源型城市 B.1995—2000年非资源型城市
C.2000—2010年资源型城市 D.2000—2010年非资源型城市
15.1995—2015年间的不同时段内,资源型城市( )
A.生活空间被生产、生态空间挤压时间较长
B.生产空间被生活、生态空间挤压时间较长
C.三生空间演变状况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D.三生空间演变状况不利于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
16.为增加黄河流域的生态空间,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
①产业迁移②产业升级③人口控制④增加生态空间内部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三生空间是指生活空间(即供人们居住、消费、休闲和娱乐等日常生活的空间)、生产空间(即为人们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运输、商贸、公共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空间)和生态空间(即为人们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空间)。豫南山区是河南省独特的地理空间,空间内仍保留有许多古村落,但其空间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表示意豫南山区某古村落三生空间中主要公共活动的转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空间 过去 现状
使用者 主要活动 使用者 主要活动
村口 村民 停车场,晒谷 村民+游客 停车场,游客中心,餐饮
主巷 村民 纳凉,喝茶,吃饭,聊天,取水洗衣 村民+游客 村民纳凉,喝茶,吃饭,聊天,取水洗衣;游客休憩,停留拍照
民居建筑 村民 居住 村民+游客 游客参观游览,民俗展示,民宿,餐饮
田间地头,果园 村民 村民劳作,聊天,交换信息 村民+游客 村民劳作;游客观光,停留拍照
寨门 村民 防御,交通,聊天 村民+游客 交通,聊天
李氏祠堂 村民 祭祖,处理宗族事务 村民 文化博物展示
寨墙 村民 防御 村民+游客 观光
水塘 村民 防火,排洪,灌溉 村民+游客 村民休憩纳凉,游客观光拍照
17.下列关于豫南山区古村落三生空间转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空间由传统农业功能向民宿、餐饮转变
B.生活空间由居住功能向商业功能转变
C.防御空间由防御功能向处理宗教事务转变
D.祭祀空间由祭祀功能向生态功能转变
18.该古村落三生空间中的公共活动用地转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是( )
①历史与文化因素 ②人口与职业因素 ③技术与资金因素 ④政策与经济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规定,将在2025年底前适时启动海南全岛封关运作,这是全面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的标志。“一线放开”就是海南和国际的联系实行进口货物零关税;“二线管住”,就是从自贸港进入境内其他区域要按照海关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全岛封关运作后,自贸港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目前,每人每年离岛免税购物额度为10万元,不限次数;允许开展离岛的贸易及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联系,用“海南+N”的思维方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实施离岛免税政策有利于海南( )
A.扩大旅游消费量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强化种业基地建设
20.推进海南自贸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 )
A.发挥资源优势,承接各类产业转移 B.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城市趋同发展
C.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促进协同发展 D.开展良性竞争,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冷”被作为一种气候资源得到重新认识,逐步成为我国部分地区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内蒙古的呼伦贝尔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冬季气候极寒,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当地结合筹办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契机,大力培育和发展冰雪产业。下图为呼伦贝尔位置示意图。
(1)分析极寒气候对呼伦贝尔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2)从地形角度分析呼伦贝尔建设滑雪场的有利条件。
(3)为了充分发挥呼伦贝尔的冷资源优势,列举四类可利用当地冰雪(冷)资源发展的相关产业。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江苏制造业发展历史悠久,凭良好的区位优势,承接了上海大量外溢的制造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与上海形成了紧密的经济协作关系,“沪—苏产业园”模式在多个城市落地开花,形成了政府搭桥,人才集聚,企业发展的新格局。
材料二下图为江苏省和上海市2000年和2016年制造业产值变化示意图。
(1)描述2000~2016年苏沪地区制造业产值变化特征。
(2)简析上世纪末上海与苏南地区共建产业园的地理背景。
(3)说明“沪—苏产业园”模式对苏北地区发展制造业的启示。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武夷山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为我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这里生物种类繁多,被誉为“动植物宝库”。武夷山海拔在1900m以上的自然带为中山草甸带,草本植物分布面积大,且生长茂密;木本植物低矮,胸径大,分布较少,树木枝条弯曲,木质好。中山草甸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着气候变暖,近二十几年来中山草甸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武夷山脉的地理位置及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1)说明武夷山被誉为“动植物宝库”的原因。
(2)从植被特点角度,推测武夷山中山草甸带的气候特征。
(3)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山草甸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参考答案
1.B 2.A
1.由图可知,▲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国家代表的是高端科研零部件,△主要集中在经济水平一般的国家代表的是低级零部件;图中黑色虚线箭头是与高端科研零部件相关的要素进行的跨国流动,且流动的国家均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应该是信息或者专利技术的流动,B正确;高端零部件属于科技指向型工业对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的需求较小,ACD错误。故选B。
2.由上题分析可知,▲代表高端科研零部件,高端科研零部件无法形成成规模的产业集群的原因是产业分工明确和专利技术的保护,A正确;生态环境良好、土地租金廉价利于高端科研零部件企业的集聚,B错误;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对高端科研零部件企业的影响较小,C错误;从事高端科研零部件企业的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与当地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素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3.A 4.A 5.C
3.香港、澳门都是特别行政区,体制差异及通关边界阻碍了联系强度,A正确;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经济水平的差异不是联系的主要限制性因素,BCD错误。故选A。
4.读图可知,不是所有城市之间都有交流的,B错误;最大的人口流入地是深圳都市圈,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这会导致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发展水平更高,故区域发展不平衡,A正确;区域发展水平速度不一致,不是整体迅速发展,C错误;人口主要流向大城市,说明中小城市的发展并不迅速,D错误。故选A。
5.图上显示人口流动向发达的大城市,汕潮揭和湛茂都市圈都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应加强培育,C正确;深圳和广州都市圈交通已经很便利,进一步改善的必要性不大,B错误;限制港澳与海外大城市联系不利于大湾区国际化发展,A错误;强化深圳、广州等核心发展态势会加剧区域不平衡,不利于整体竞争力提升,D错误。故选C。
6.C 7.A 8.C
6.根据表中数值并结合材料“效率值越高表明效益越好”可知,上、中游工业生态效率较下游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低,A项不符合题意;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的环境生态效率、能源生态效率与工业经济效率相比整体不高,说明经济发展仍以粗放型为主,工业生态系统改善空间较大,B、D项不符合题意;工业经济发展区域协调性的强弱与各区域产业结构互补性有关,但图文信息未涉及相关内容,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因此排除A、B、D,选择C。
7.长江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高,能源行业资本和科技投入大,能源利用率高,生态效益好,A项正确、B项错误;上游能源行业的多少不影响能源子系统生态效益,C项错误;上游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环境治理投入不足,能源行业对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生态效益最低,D项错误。因此排除B、C、D,选择A。
8.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上、中游地区环境生态效率和能源生态效率比下游地区小,说明环境污染较严重,能源开发成本高,因此应重点承接下游地区转移的产业,注重环境保护,提高经济效益,A、B、D项错误;下游地区第三产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可以利用其区位优势强化服务性产业的贡献力,减小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C项正确。
9.A 10.B 11.C
9.结合所学知识,皖北、豫东属于我国华北地区,调水量最多的季节,应为该地区最缺水的季节,结合所学可知,该华北地区春季时气温升高,蒸发旺盛,生产生活需水量大,且雨季尚未到来,是最缺水的李节,故调水量最大的季节应该为春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引江济淮工程会造成长江水资源减少,水位下降,影响长江航运,导致海水倒灌,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1.与修建下穿式隧道相比,淠河渡槽水面宽广,大型船舶可通过,能够保障江淮运河的航运,C正确;渡槽在淠河河面以上,会干扰淠河的航运,A错误;“下穿”建设隧道输水是传统技术,技术难度不大,与“下穿”输水相比,渡槽的技术难度更高、成本更大,但非其优点,B、D错误。故选C。
12.B 13.D
12.大都市(城市)的发展需要区域提供通过农产品、劳动力、市场、土地资源等要素。即:城市的集聚作用;大都市(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边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即: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分散);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在全球范围内一定影响力,但不是最强,故A 错;上海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随距离或城市级别不同等因素体现一定的梯度差异,但对条件类似的城市梯度差异不明显,故C错;城市的发展力,体现在吸引(集聚)区域(地区或全球)的优势区位因素促进城市发展,同时将相对不利于或不适合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功能,转移(分散)到更适合他发展的地方,对接纳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故D错;上海市如能将区域(周边地区、城市带、全国、世界)优势区位因素集聚到上海,同时又能及时将相对不利于或不适合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功能转移(分散)到更适合他发展的地方,将极大促进区域合作发展,故B对,故选B。
13.莫德纳是世界级高科技含量的药业企业,在世界范围类选址建厂,世界许多国家都会推出优惠政策吸引进入,中国其他地区、直辖市等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也非常普遍,选择上海市建厂,单纯的政策优势不是该企业投资办厂重点考虑的因素,A错;莫德纳药业市场面向世界市场,不仅是中国国内市场,B错;上海市交通十分发达便利,已经不是外资企业投资办厂重点考虑的因素了,C错; 莫德纳是全球性大公司,也是高科技含量的药业企业,对相关科技人才、信息、交通、政策、生态环境等综合因素要求很高,同时该企业进入必然会带来世界范围内相关企业的集聚,因此上下游企业发展前景和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营商“生态”环境,是该公司更加看重的,D对,故选D。
14.A 15.C 16.A
14.读图分析可知,2010—2015年资源型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提升,生态空间下降。1995-2000年,资源型城市生产、生活空间的同步增加,共同挤压了生态空间,与2010—2015年资源型城市三生空间变化一致,A正确;1995—2000年非资源型城市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同步上升,生产空间降,与2010—2015年资源型城市三生空间变化不一致,B错;2000—2010年资源型城市生活、生态空间同步上升,挤压了生产空间,与2010—2015年资源型城市三生空间变化不一致,C错;2000—2010年非资源型城市生活、生态空间同步上升,挤压了生产空间,与2010—2015年资源型城市三生空间变化不一致,D错。故选A。
15.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2015年间的不同时段内,资源型城市生活空间持续增加,不存在被挤压现象,A错;1995—2015年间的不同时段内生产空间被生活、生态空间挤压时间主要发生在2000-2010,与生产空间增加的时间大致相同,B错;由图可知,2010年以来资源型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提升,生态空间下降,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C正确;2010年以来生产空间提升,说明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D错。故选C。
16.对于生态脆弱性较为突出的黄河流域而言,在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应尽最大可能保障生态空间优先的地位,提高两类城市的生态空间占用率,通过产业迁移或升级、人口控制等方式增加生态空间,通过减少生态空间内部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频率,来缓解生态空间内突出矛盾,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17.B 18.D
17.读表可知,该村落的生产空间由传统农业功能向观光体验转型,A错误;生活空间由居住功能向商业功能转型,B正确;防御空间由防御功能向观光游览转型,C错误;祭祀空间由祭祀功能向文化博物收藏和展示转型,D错误。故选B。
18.读表可知,豫南山区这一古村落三生空间用地总体向商业用地转变,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历史与文化因素、社会与经济因素、政策与规划因素以及自然与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推动了该古村落公共活动用地的不断转变和优化,①④正确;公共活动用地转变与人口职业、技术资金关系不大,②③错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A 20.C
19.离岛免税有利于培育海南省旅游消费热点,促进海南省旅游消费升级,从而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A正确;离岛免税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错误;离岛免税不能提高环境承载力,C错误;离岛免税不是农业,故不能强化种植业基地建设,D错误。故选A。
20.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不是为了承接其产业转移,A错误;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是为了协同发展,不是趋同发展,B错误;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利于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同发展,C正确;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不是为了良性竞争,D错误。故选C。
21.(1)积温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种类少,以耐寒作物为主;蔬菜多在大棚里生长,种植成本高;病虫害减少,农药用量少,农产品绿色环保;气温低,不利于水产养殖、放牧及牲畜生长;对畜牧业场地保温与牧草贮存要求高。
(2)呼伦贝尔处于大兴安岭的西侧,位于冬季西北风的迎风坡,冷空气易堆积,海拔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降雪量较大,冰雪期长;呼伦贝尔位于高原和山地过渡带,海拔较高,坡度适中(陡坡与缓坡结合),地势开阔,场地宽广,有利于建设滑雪场。
(3)冰雪体育产业,冰雪旅游产业,冰雪装备制造业,冰雪文化产业,冰雪康养产业,冰雪会展产业,冰雪影视产业,(航天器、车辆)耐寒测试产业、冷资源高效农业产业等。
(1)读图可知,呼伦贝尔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活动积温低,热量不足,无霜期短,农作物生长期短;因气候寒冷,适宜耐寒作物的种植,农作物种类少;反季节蔬菜多在生长大棚里,大棚建设投入资金较多,使种植成本高;冬季寒冷,虫卵被冻死,病虫害减少,施用农药少,农产品品质高;气温低,不利于水产养殖、放牧,冬季牲畜易被冻伤;气温较低,畜牧业场地需要保温,牧草需要贮存。
(2)由材料信息可知,呼伦贝尔处于大兴安岭的西侧,冬季,位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大;海拔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降雪时间长且量大;读图,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高原向山地的过渡带,海拔较高,陡坡与缓坡结合,地势开阔,有利于滑雪场的建设。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充分利用呼伦贝尔的冷资源优势,可以与展与冰雪相关的产业,例冰雪体育产业,冰雪旅游产业,冰雪装备制造业,冰雪文化产业,冰雪康养产业,冰雪会展产业,冰雪影视产业,(航天器、车辆)耐寒测试产业、冷资源高效农业产业等。
22.(1)区域产值规模总体提高;区域内部差异加大(集聚加剧);产值首位城市发生改变
(2)上海劳动力和土地短缺,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有外迁需要;苏南与上海位置临近,联系方便;苏南制造业基础好;政策支持。
(3)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培养吸引人才,加大科技创新;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完善协作机制,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2000~2016年苏沪地区制造业区域产值规模总体提高;但是区域内部产值差距增大,工业集聚现象更加明显;同时产值首位城市发生改变。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与上海形成了紧密的经济协作关系。上海经济发达,但是土地资源短缺,人才密集但劳动力短缺,导致制造业成本增加,因此将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苏南地区,苏南地区距离上海较近,联系方便,且该地区基础较好,政策支持,吸引上海产业转移。同时上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沪—苏产业园”模式在多个城市落地开花,形成了政府搭桥,人才集聚,企业发展的新格局。“沪—苏产业园”模式的形成对苏北来讲,可以发挥本地区区位优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吸引人才,加大科技创新;同时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交流与协作,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完善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本地区吸引力;同时完善协作机制,改善本地区投资环境,吸引产业在此发展。
23.(1)武夷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水热资源充足;武夷山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差异显著,生境多样;地势起伏大,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2)自然带谱以草甸为主,说明热量条件较差,水分条件较好;草本植物分布面积大,且生长茂密,说明气候温凉,降水量丰沛,湿度较大;木本植物少,且胸径大,枝条弯曲,说明风力大,光照强。
(3)温度升高导致生长环境改变,草甸群落生产力下降,有机质来源减少;草甸破坏导致地表保护作用降低,加之该区域降水多,地表侵蚀加剧;土壤地温升高导致微生物活性增强,有机质分解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草甸向森林演变,有机质吸收增加。
(1)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方面,区域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之武夷山属于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种类多;其次,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武夷山相对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生境多样,适合不同的动植物生存,种类丰富。最后,武夷山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小,动植物种类丰富。
(2)根据材料可知,山地草甸带的草本植物分布面积大,并且生长茂盛,说明山地草甸带所在区域的气候温凉、湿度大。山地草甸带的木本植物低矮,分布少,说明该区域气温低,不适宜木本植物的大面积生长,热量条件较差;而木本植物的胸径大说明该区域的光照相对充足,树木枝条弯曲说明该区域的风力强劲。
(3)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岗山的植被群落进行演替,木本植物增多,从土壤中吸收有机质增多。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有机质分解加快。另一方面,温度的升高,破坏了草甸植被的生长环境,使其生产力下降,植被凋落物减少,进而减少了有机质来源。草甸植被减少,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减弱,加上区域降水较多,使得地地表侵蚀作用加强,有机质流失加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