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抢先练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模拟预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诗歌阅读 抢先练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模拟预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8 10:2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阅读 抢先练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粹老家隔帘听琵琶
黄庭坚
马卿劝客且无喧,请以侍儿临酒樽。妆罢黄昏帘隔面,曲终清夜月当轩。
弦弦不乱拨来往,字字如闻人语言。千古胡沙埋妙手,岂如桃李在中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写琵琶演奏前的准备,劝客人勿喧哗与请侍儿斟酒,为演奏作了铺垫。
B.颔联写听众欣赏琵琶的过程,“帘隔面”既照应标题,又给读者以审美情趣。
C.“弦弦”和“字字”两个叠词,都有“每一”的意思,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D.尾联写弹奏者像埋没于胡沙的妙手,才华难以施展,与“桃李”形成了对比。
2.在突出弹奏者高超技艺方面,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用了哪些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潘先生暮春感怀见寄
王十朋
缅想长安觉夜长,先生投老困文场。
几吟白雪眠萧寺,谁荐凌云达未央。
鼠目獐头多富贵,兔葵燕麦自悲伤。
感春情思如云乱,排闷题诗寄草堂。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夜长”表明诗人既感伤于自身的仕途不顺,又为先生的人生际遇而感到不平。
B.“白雪”描述了冬季的洁白雪花纷飞的场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烦闷。
C.尾联回扣诗题“暮春感怀”,诗人以诗排遣郁闷,“寄草堂”暗含持守士人节操之意。
D.这首诗跟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虽同为南宋诗人的感春之作,但表达的主旨并不一致。
4.本诗颈联情感真切,请赏析这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次方寺丞韵①
刘克庄
木落山凋水见涯,感时短发半苍华。
人陪桓大将军②宴,谁管陶潜处士③家。
砧动寒衣贫未剪,杯空邻酒贵难赊。
病身索漠如黄蝶,绕匝篱边未有花。
【注】①作本诗时,刘克庄因议论边事而遭谤议,领闲职而退居故里。方寺丞,指方信孺。②桓大将军:指桓温,曾于重阳节在龙山宴客。③陶潜处士:陶潜辞官后,某年重阳节因家贫无酒,王弘遣白衣使送酒来。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叶零落,山色枯黄,水位下降,首句描绘深秋之景,照应“九日”。
B.颔联借用典故,桓温、陶潜之典均与重阳节相关,点明时令,构思精巧。
C.妻子不在身边,无人剪制寒衣,所以捣衣砧声牵动了诗人的相思之情。
D.刘克庄写此诗,可能与方信孺邀请自己登山,而诗人因抱病婉拒有关。
6.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感时”的具体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绸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绸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因没有公务缠身,朋友又正好休息,于是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题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内容。
B.“碧落”指天空,作者以“蛛丝”之小对衬“碧落”之大,又以“蛛丝”写出弈棋者冥思潜想时思绪的深细浮动、倏忽变化。
C.“诚甘死”和“尚可持”构成转折,前者形容棋局中一方陷入绝境,甘心等死,后者形容落后一方最终走出了危局,反败为胜。
D.这首诗通过描绘下棋者的状态和棋局的变幻,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充满变幻和智慧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下棋的魅力和乐趣。
8.元代方回认为本诗颔联不如东坡《观棋》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
方岳①
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筇老健惬山行。
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
鹤睡不惊春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
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
【注】①方岳,南宋诗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仕途坎坷,此诗即被黜居家时所作。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蛰居幽深的山间,却以亲近自然、杖竹出游为乐,足见其闲适、乐观的心态。
B.此诗移情于物,山中风月、鹤鸟既是自然美景,其状态也是“惬”字的生动注脚。
C.“鸟啼时作读书声”指鸟啼也如读书声一样悦耳动听,暗含鸟雀妙解人意的意蕴。
D.诗人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的态度不甚认同,侧面反映了他的用世之心。
10.方岳主张“诗须放淡吟”,请指出此诗的语言风格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墨君①堂晚晴凭栏
文同
墨君堂中看新霁,十里平林铺净绿。
青烟一去抹远岸,白鸟双来立乔木。
戴胜②入园蚕已老,栗留③过陇麦将熟。
坐等月破东岭云,自取帘钩更高轴。
【注】①墨君:水墨所画竹的雅称。②戴胜:鸟名,羽毛大部分为棕色,有羽冠,嘴细长而稍弯,吃昆虫。③栗留:黄莺鸟,又名“仓庚”。此鸟飞来时,即是麦子黄、桑葚熟的时候。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描绘诗人雨后初晴凭栏所见之景、十里平林铺展开一片纯净的绿色,给人清新明快之感。
B.五、六句中戴胜入园和栗留过陇的物候特征,表明庄稼即将成熟,展现了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
C.七、八句中诗人静坐等待月破东岭云,是因为他独自隐居,无人相伴,想借欣赏美景以消磨时光。
D.整首诗歌选取平林、青烟、远岸、乔木、戴胜、栗留等典型的田园意象,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的画卷。
12.释惠洪《冷斋夜话》中评价文同的诗“兼诸家之妙,诗尤精绝”。本诗在描写景物时,是如何做到“精绝”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读书肝胆尚轮囷①,蠹简②堆中著此身。
饱识三千余岁事,已为七十四年人。
镜中衰鬓难藏老,海内虚名不救贫。
只欲从今都扫尽,剩沽春酒答新春。
【注】①轮囷:高大的样子,形容有气魄。②蠹简:被虫蛀坏的书,泛指破旧书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读书生活的感怀。
B.颈联与诗人的《书愤》中都写到“镜中衰鬓”,都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诗人感慨自己虽有名气,但也难以摆脱晚年的贫困,表现出面对现实的无奈。
D.尾联表明诗人希望从此抛开读书带来的烦扰,将以酒庆祝,迎接新春的到来。
14.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D 2.①正面(细节)描写。本诗“弦弦不乱拨来往”与《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都从正面来突显弹奏者的高超技艺。
②侧面烘托。本诗“曲终清夜月当轩”与《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环境来烘托弹奏者的高超技艺。
③比喻。本诗“字字如闻人语言”与《琵琶行》“小弦切切如私语”,把声音比作人在说话,突出弹奏者的高超技艺。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弹奏者像埋没于胡沙的妙手,才华难以施展”错误。“千古胡沙埋妙手,岂如桃李在中园”的意思是:千百年来,多少杰出的琵琶手被埋没在黄沙之下,他们的才华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哪里比得上此时就像在园中争奇斗艳的桃李一样的弹奏者呢?应该是埋没于胡沙的妙手难以施展才华与诗中弹奏者如在园中的“桃李”可以施展才华形成对比。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本诗中,“弦弦不乱拨来往”通过描述琵琶弦音的精准不乱和拨动的有序,借助“拨”的动作,正面突显了弹奏者技艺的高超。《琵琶行》中的“轻拢慢捻抹复挑”,通过对弹奏者“拢”“捻”“抹”“挑”动作的细腻描写,正面展现了演奏者精湛的技巧和对乐器的熟练掌握。
②在本诗中,“曲终清夜月当轩”一句,通过描绘曲终后清冷寂静的夜晚和明亮的月光,烘托出了琵琶声的悠扬和深远,进而突显了弹奏者的技艺。《琵琶行》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江心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的环境氛围的渲染,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声的美妙和演奏者的技艺高超。
③本诗中的“字字如闻人语言”将琵琶的每一个音符比作人在说话,形象地表达了琵琶声的清晰可辨和富有表现力。《琵琶行》中的“小弦切切如私语”,将琵琶声比作人的语言或私语,表现琵琶声的轻柔含蓄,从而展现了琵琶声的生动和形象,以及弹奏者对乐器的精湛掌控、高超技艺。
3.B 4.(1)比喻。用鼠目獐头喻指官场中的奸邪小人,以兔葵、燕麦这些生命力顽强却常被忽视的野草喻指学识渊博却命途多舛的先生,表现了他的才华未能充分施展,命运如同荒野上的杂草般孤寂无依。诗人对先生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惋惜,诗人以此表达了对理解与知音的渴求。
(2)对比。奸邪小人多富贵与有才华的潘先生无人赏识和自感悲伤形成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和诗人的愤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白雪’描述了冬季的洁白雪花纷飞的场景”错误。“白雪”并非实指冬季雪景,而是化用阳春白雪的典故,喻指潘先生高洁的才华与诗作。诗句“几吟白雪眠萧寺”意在表现潘先生虽怀才不遇(困于文场),仍坚持吟咏高雅之作,而非单纯描写冬季场景烘托愁苦。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炼句以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颈联“鼠目獐头多富贵,兔葵燕麦自悲伤”运用对比和比喻,辛辣批判社会不公。
(1)颈联中“鼠目獐头多富贵”描绘了那些外貌不佳、可能人品也有瑕疵的人却拥有财富和地位;“兔葵燕麦自悲伤”则是说像兔葵燕麦这类野生、不被重视的植物,只能独自哀伤自己的命运。“鼠目獐头”,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像獐子那样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猾。以丑恶动物喻指钻营得势的小人,反衬其“多富贵”的荒诞;“兔葵燕麦”,都是野生植物。借平凡植物自喻,表达怀才不遇的悲愤。诗人借比喻手法表达对先生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惋惜,以及对理解与知音的渴求。
(2)颈联通过动物与植物的比喻构建对比:“鼠目獐头”批判小人得志,“兔葵燕麦”自伤才士沉沦。前者讽刺尖刻,后者哀婉深沉,既点明社会黑白颠倒的现实,又强化了诗人对不公的愤懑与自守高洁的决心。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两句形成强烈反差,既讽刺权贵庸才,又流露对自身高洁却遭冷落的无奈,对比鲜明,情感激切,意象生动。
5.C 6.①边疆未宁之时,感慨身居闲职,不能为国效力;②深秋岁暮之时,鬓发半白。感慨时光流逝,贫病交加;③重阳佳节之时,感慨仕途蹭蹬,世态炎凉,自己寂寞凄凉。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妻子不在身边,无人剪制寒衣”“牵动了诗人的相思之情”错误。从“砧动寒衣贫未剪”可知,是因为贫困没有钱财去裁剪寒衣。且“妻子不在身边”“相思之情”于文无据。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从注释“作本诗时,刘克庄因议论边事而遭谤议,领闲职而退居故里”可知,当时边疆局势未稳,而诗人却只能领闲职,不能在边疆事务上贡献力量,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感慨。
②“木落山凋水见涯” 描绘了深秋的衰败景象,“感时短发半苍华”表明诗人因感慨时光流逝,头发已半白,“砧动寒衣贫未剪,杯空邻酒贵难赊”体现出诗人生活贫困,“病身索漠如黄蝶”则说明诗人身体抱病,在这深秋时节,贫病交加,更觉时光易逝。
③重阳节本是亲友相聚、登高赏景的节日,诗人却只能独处,“人陪桓大将军宴,谁管陶潜处士家”用典,以无人关心陶潜来感慨自己无人问津,仕途不顺,世态炎凉,内心充满寂寞凄凉之感。
7.C 8.同意:
①颔联通过“蛛丝”“枯枝”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棋手在棋局中用心专注、忘我投入的状态,求胜心理较为强烈;
②东坡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既欣赏胜利的喜悦,也接受失败的教训,体现出棋手在竞技中看淡胜败,从容淡定的心态;
③后者是一种更为豁达的人生态度,启示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和变化,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
不同意:
①颔联通过“蛛丝”“枯枝”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棋手在棋局中用心专注、忘我投入的状态;
②东坡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既欣赏胜利的喜悦,也接受失败的教训,体现出棋手在竞技中看淡胜败,从容淡定的心态;
③前者侧重写下棋专注的状态,后者侧重写胜败的心态,没有可比性。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反败为胜”错误。诗歌是说“尚可持”,即棋局像天下中分,还可以争持下去。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同意:首先,黄庭坚的颔联确实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表现棋手的专注状态,“蛛丝”“枯枝”的使用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棋手在博弈过程中心无旁骛的情境,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反映出棋手强烈的胜负欲和对棋艺的热爱。
其次,对比之下,苏轼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则展现出了一种更为超脱的人生哲学态度。它不仅关注于竞技场上的得失,更强调的是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乐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理素质,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旷达情怀。
再次,从人生的视角来看,苏轼的态度似乎更加符合道家的“顺其自然”思想以及佛学中的“随缘自在”观念,即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迁,内心都应保持宁静和平和,这无疑是对个人修为的一种高度肯定,也是对生活中种种挑战和困难的一种智慧回应。
不同意:黄庭坚的诗句着重描述了下棋过程中棋手的高度集中和全力以赴,这是对技艺追求极致的表现,反映了人类对于完美境界的不懈探索和向往。
苏轼的诗句则是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提出了对待成败应有的心态——一种超脱功利束缚,享受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的生活哲学。
这两者实际上是从不同维度探讨棋艺乃至人生的不同方面,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高下之分,而是各有千秋,共同丰富了人们对生活多层面的理解。
9.D 10.语言风格:清新恬淡
①意象清新淡雅。诗人通过月、溪水、清风、松林、山鹤、鸣鸟等意象,充分营造了山中宁静清新、淡雅优美的意境。
②形象清雅脱俗。诗人隐居山中,却不以仕途坎坷为意,沉浸于山中风物之中,享受闲逸的生活状态,展现了清雅脱俗的形象。
③情感疏淡有度。尾联诗人有感于自己怀才被黜的处境,发出了无奈的叹息,但感伤而不激烈,自伤而有度。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的态度不甚认同”错误。“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中的“山翁”是诗人自指,这两句指自己有才无处施展,只能在山中隐居务农,安于宁静的生活。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意象清新:“月于水底见逾好”,水中之月,给人一种澄澈、空灵之感;“风打松边过便清”,风过松林,带来清新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自然世界中。“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中安睡的鹤、啼叫的鸟,自有一份宁静和谐的美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淡雅的意境,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繁华,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诗歌意象的清新之美。
②形象清雅:“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与鹤相伴,与鸟为邻,更凸显其清雅淡泊的形象。“一筇老健惬山行”展现出诗人洒脱自在的形象,即使仕途坎坷,被黜居家,诗人也没有沉浸在痛苦与抱怨之中,而是沉浸在山中风物之中,享受闲逸的生活状态。这种不为仕途挫折所困,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使诗人的形象显得清雅脱俗。
③情感疏淡:诗人因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而仕途坎坷,被黜居家,心中自然有感慨和无奈。但在诗中,这种情感并没有表现得激烈和强烈。尾联“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诗人以山翁自比,虽有怀才不遇之感,但没有过多地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接受现实,这种情感的表达不张扬、不激烈。
可见,本诗语言清新恬淡。
11.C 12.①色彩搭配精妙,“净绿”“青烟”“白鸟”等,色彩鲜明,描绘 出清新明丽的画面。②动静结合,“青烟一去”是动态,“白鸟双来立乔木”是静态,动静相衬,使画面富有生机。③选取典型意象,平林、远岸、乔木等,勾勒出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体现诗歌描写景物的“精绝”。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是因为他独自隐居,无人相伴,想借欣赏美景以消磨时光”错,诗人静坐等待月破东岭云,是为了欣赏月出时的美景,展现其闲适心境,并非因无人相伴消磨时光。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色彩搭配精妙,诗中“净绿”描绘出平林的翠绿,“青烟”写出远处岸边的朦胧淡蓝,“白鸟”则凸显出鸟的洁白,这些鲜明的色彩相互搭配,如画家调色般,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②动静结合,“青烟一去”描绘出青烟袅袅升起、飘向远方的动态,给人一种灵动、飘逸之感;“白鸟双来立乔木”则刻画了两只白鸟飞来落在乔木上的静态画面,展现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动景与静景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不失宁静与和谐
③选取典型意象,诗人选取了“平林”“远岸”“乔木”等具有田园特色的典型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平林的广袤、远岸的悠远、乔木的挺拔,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对这些典型意象的精准选取和细腻描绘,生动地展现出了田园景色的独特魅力,体现了诗歌描写景物的“精绝”之处。
13.D 14.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②非学无以广才:诗人沉浸书堆几十年苦读,熟知三千年的历史。
③非志无以成学:诗人胸怀大志,气魄雄大,赢得了海内名望。
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D.“尾联表明诗人希望从此抛开读书带来的烦扰”错。尾联“只欲从今都扫尽,剩沽春酒答新春”中,作者表明要抛开一切世俗的烦扰,用酒来庆祝新春,这里的“都扫尽”指的是所有的烦扰。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志向对于个人成长和学业成就的重要性。其中,“非学无以广才”指的是不通过学习,就难以增长自己的才干和知识面;“非志无以成学”则强调了立志对于完成学业、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作用。
②诗中“蠹简堆中著此身”描绘了诗人陆游沉浸在破旧书籍之中的情景,说明他长时间地投身于书海之中;“饱识三千余岁事”则直接体现了诗人通过苦读,熟知了三千年的历史,这是其学问和才干的广泛积累。诗人沉浸书堆几十年苦读,熟知三千年的历史,其行为印证了“非学无以广才”。
③“读书肝胆尚轮囷”展现了诗人读书时的气魄和胸怀,说明他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而读书,更是怀揣着远大的志向;“海内虚名不救贫”虽然表达了诗人对虚名的看淡,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曾经的学识和成就赢得了海内的名望,这是他立志读书、学有所成的体现。诗人胸怀大志,气魄雄大,赢得了海内名望,印证了“非志无以成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