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5 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5 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8 10:5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三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5届初三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复习 授课人
课题 专题五 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历多轮历史学习,对中国科技文化成就有一定认知,知晓四大发明、唐诗宋词等基础内容,但知识碎片化严重。如虽知造纸术为古代重要发明,却不了解其完整发展历程及传播意义,无法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构建知识体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能简单剖析单一事件,但面对复杂多元的科技文化成就,综合分析和知识整合能力欠缺。解读历史材料时,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不足,难以从材料中挖掘深层内涵。学习习惯方面,多数学生依赖教师授课,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主动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复习时,缺乏科学方法,常机械记忆,不善于梳理总结,导致知识记忆不牢、运用不畅。心理上,中考压力使学生紧张焦虑,面对繁多的科技文化知识点易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还因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不够重视,这些都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理解经济基础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剖析不同时期科技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时空观念: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时空框架,明确不同科技文化成就的时间顺序和地域分布。使学生能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理解科技文化成就的产生和演变,提升时空思维能力。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与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相关的史料,让学生学会用史料论证观点,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特点和意义,从多元视角解读科技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科技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科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凝聚力。
教学重点 古代四大发明、重要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的核心观点。 现代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科技成果及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机制。 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深入剖析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前,老师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大家都知道指南针吧,在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们凭借着指南针在茫茫大海中辨别方向,开启了新航路的探索。但你们知道吗?指南针最早其实是咱们中国发明的。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利用天然磁铁做成了指南工具 —— 司南。从司南到现在精准的指南针,这背后有着怎样漫长而精彩的故事呢? 其实,指南针只是中国辉煌科技文化成就中的一小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无数令世界瞩目的成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2025 届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 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去探寻造纸术如何改变书写历史、活字印刷术怎样推动知识传播、“两弹一星” 怎样让中国挺起脊梁,一同感受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魅力,为中考助力,也为传承和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打下坚实基础。 明确指出指南针的起源以及其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作用,能够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的认同感。
课堂讲授 专题概要 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指南针助力航海事业,火药改变了战争方式和社会发展。百家争鸣带来了思想的繁荣,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医学领域的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他们的成就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农学著作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保障了农业发展。数学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以及《九章算术》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古代数学的辉煌。建筑方面,都江堰、长城、大运河、故宫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工程智慧。 现代核技术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空间技术让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农业成就(如杂交水稻)解决了粮食问题,医学成就(如青蒿素的发现)为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这些成就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为后续深入学习各个具体成就搭建了框架,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重点讲解 考点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1.思想篇 - 老子、孔子 展示内容:分别介绍老子和孔子的表格和图片。老子表格包含简介(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说集中于《老子》)、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立转化、“无为而治”);孔子表格涵盖简介(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就(核心思想 “仁”,提倡 “仁者爱人”;政治思想主张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教育成就包括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及总结教学规律和方法)。 讲解内容:老子的思想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万物相互对立又能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孔子的 “仁”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尊重,“以德治国” 体现了他对良好政治治理的期望,教育上的贡献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让更多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其教育理念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2.思想篇 -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展示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墨家(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选贤能治国,提倡节俭)、儒家(孟子主张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非正义战争;荀子主张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道家(庄子主张治国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法家(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相关信息。 讲解内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学派针对社会问题提出各自的主张。墨家的 “兼爱”“非攻” 体现了对和平与平等的追求;孟子的 “仁政” 关注百姓,荀子的 “礼治” 注重社会秩序;庄子追求精神自由,反映了对个体价值的重视;法家思想则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为后来秦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理论基础。 知识拓展: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讲解内容:儒家的 “仁” 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教育思想推动教育发展;道家辩证法能让我们辩证看待生活困难;法家的法治和变革精神对现代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有借鉴意义;墨家思想是平等、博爱等理念的思想来源。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理性对待,传承和弘扬其中积极、有益的部分,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3.科技篇 - 造纸术 展示内容:关于造纸术的表格(发明于西汉,东汉蔡伦改进;传播路线为 4 世纪传入朝鲜,7 世纪传入日本等;影响是促进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以及造纸术制作流程的多幅图片(洗涤原料、烧制草本灰、蒸煮、舂捣、码放、制浆、抄纸、晒纸等步骤)。 讲解内容:西汉发明造纸术,蔡伦改进后,纸张质量提高且更易制作,成本降低。造纸术的传播改变了其他国家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从制作流程图片可看出,造纸工艺复杂精细,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科技篇 - 活字印刷术 展示内容:介绍活字印刷术的表格(背景是雕版印刷的弊端;发展历程包括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后有木活字、转轮排字法、铜活字等;传播路线;影响是节省费用、提高效率,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讲解内容:雕版印刷虽有贡献,但费工费时。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技术的重大革新,它可以重复排版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随着时间推移,活字印刷术不断发展,传播到多个地区,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5.科技篇 - 指南针 展示内容:描述指南针的表格(发展历程从战国司南到宋代人造磁铁指南针,再到罗盘;北宋末年应用于航海,南宋广泛应用;传播路线;影响是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 )。 讲解内容: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制成司南,开启了指南工具的发展历程。宋代科技进步,人造磁铁指南针出现并应用于航海,航海者借助指南针在茫茫大海中确定方向,极大地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传播为世界航海家们开辟新航线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6.科技篇 - 火药 展示内容:介绍火药的表格(唐朝记载发明,唐朝末年用于军事,宋元广泛应用,出现多种火药武器;传播路线;影响是影响欧洲军事和社会变革 )。 讲解内容:火药在唐朝时发明,最初应用于军事领域,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宋元时期,火药武器种类增多,应用更加广泛。火药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转变,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崩溃,促进了欧洲近代化进程。 7.医学篇 - 张仲景、华佗 展示内容:分别介绍张仲景和华佗的表格。张仲景表格包括简介(东汉末年名医,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者,“医圣” ,“坐堂医生” 代称由来)、主要成就(编写《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 );华佗表格涵盖简介(东汉末年名医,擅长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神医” )、主要成就(发明 “麻沸散” ,创编 “五禽戏” )。 讲解内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华佗的 “麻沸散” 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使外科手术得以更好地开展,“五禽戏” 有助于强身健体,体现了古代医学在外科和养生方面的成就。他们的贡献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被后世医家所借鉴。 8.医学篇 - 古代药学著作 展示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神农本草经》(汉朝,载药 365 种,适应病症 170 多种)、《唐本草》(唐朝,正文 20 卷,载药 850 种等)、《证类本草》(北宋,载药 1500 多种,记述药物形态等 )、《本草纲目》(明朝,载药 1800 多种、药方 11000 多个、药物形态图 1100 多幅,介绍药物产地等 )的相关信息,并提出问题 “相比此前中国著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有何伟大之处?” 讲解内容:这些药学著作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药学的发展水平。《本草纲目》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全面,不仅总结了前人成果,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药物和药方,其药物形态图有助于人们更直观地认识药物。它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 9.农学篇 - 《齐民要术》 展示内容:介绍《齐民要术》的表格(作者为北朝贾思勰;主要内容是总结农、林、牧、副、渔生产技术,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改进技术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思想;评价包括我国现存最早完整农书,突显务实精神,反映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对后世农学影响深远,在世界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 讲解内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全面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其强调的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的理念,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思想体现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作为现存最早完整农书,它为后世农业研究和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世界农学史上也占据重要地位。 10.农学篇 - 《天工开物》 展示内容:介绍《天工开物》的表格(作者明代宋应星;内容是全面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记述先进科学技术;地位是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传播情况是传到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 )。 讲解内容:《天工开物》对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展示了当时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先进水平。书中详细记载的各种生产技术和工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关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播,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重要窗口。 11.农学篇 - 《农政全书》 展示内容:介绍《农政全书》的表格(作者明代徐光启;内容是全面总结古代农业生产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创新研究成果;地位是明代末年重要农业科学巨著 )。 讲解内容: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总结了前人的农业生产经验,还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它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多个方面,为当时及后世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是明代末年农业科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数学篇 - 刘徽、《九章算术》 展示内容:文字介绍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提出具有 “极限” 思维的圆周率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 3.1416;以及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奠定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同时展示《九章算术》相关图片。 讲解内容:刘徽的圆周率计算方法体现了古代数学家的智慧和创新思维,“极限” 思维在数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要典籍,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涵盖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方法,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传统,对后世数学发展影响深远。 13.数学篇 - 祖冲之 展示内容:文字介绍祖冲之是南北朝人,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3.1415926 - 3.1415927 之间),领先世界近千年,并展示祖冲之的画像及相关信息。 讲解内容:祖冲之在刘徽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确计算圆周率,这一成就代表了当时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领先世界近千年,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祖冲之的贡献不仅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对后世数学研究和科学发展产生了激励作用。 14.建筑篇 - 都江堰 展示内容:介绍都江堰的表格(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由渠首和灌溉网构成,渠首含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功能是防洪、灌溉、水运;影响是使成都平原成 “天府之国”,2200 多年来持续发挥作用,体现人民智慧 )。 讲解内容: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李冰利用当地地理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鱼嘴分水、宝瓶口引水、飞沙堰分洪排沙,相互配合,实现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种功能。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 “天府之国”,并且历经两千多年仍在发挥作用,展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高超水平和人民的智慧。 15.建筑篇 - 大运河 展示内容:介绍大运河的表格(605 年隋炀帝开始开凿;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概况是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五大水系;影响包括积极方面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消极方面加重百姓负担,加速隋朝灭亡 ),以及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讲解内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初衷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促进南北交流。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开凿过程中,征发大量民力,加重了百姓负担,这也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16.建筑篇 - 明长城、北京城 展示内容:分别介绍明长城(修筑目的是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影响是成为各民族交往纽带,体现民族精神 )和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1421 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构成;是东方建筑艺术结晶,反映工匠创造力 )的相关信息。 讲解内容:明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代表,它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北京城的营建体现了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瑰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建筑水平,对后世城市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7.文学篇 - 书法、绘画、石窟、《史记》 展示内容:以列表形式呈现书法(曹魏锺繇独创楷书,东晋王羲之 “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北魏碑刻书体特点 )、绘画(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宗教画为主,山水画开始形成,顾恺之绘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石窟(南北朝时期开凿,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著名 )、《史记》(作者司马迁,记述黄帝到汉武帝约 3000 年史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兼具文学和史学价值,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相关信息。 讲解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石窟艺术都取得了重要发展。书法风格多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绘画方面,宗教画和山水画各具特色,顾恺之的作品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艺。石窟艺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其杰出代表。《史记》是史学巨著,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其文学价值也很高,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18.文学篇 - 唐诗、书法绘画 展示内容:介绍唐诗代表诗人(李白诗风飘逸洒脱,富有浪漫情怀,“诗仙”;杜甫诗风淳朴厚重,反映社会现实,“诗史”“诗圣”;白居易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 )、书法(唐朝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名家及其作品 )、绘画(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的相关信息。 讲解内容: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诗人风格各异,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唐朝书法名家辈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书法各具特色,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绘画领域,阎立本和吴道子的作品展现了唐朝绘画的高超技艺,阎立本的《步辇图》记录了重要历史事件,吴道子的绘画风格独特,被尊为 “画圣”。 19.文学篇 - 宋词、元曲 展示内容:介绍宋词(词是新体诗歌,宋代主要文学形式,有词牌;代表人物苏轼开创豪放词派,李清照词风委婉细腻,辛弃疾词具豪放风格和报国情怀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关汉卿、马致远等 “元曲四大家” 及其作品,关汉卿作品揭露统治者残暴)的相关信息。 讲解内容:宋词是宋代文学的典型代表,词的形式多样,通过不同的词牌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苏轼的豪放词风,展现出豁达豪迈的气概,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李清照的词作,前期多描绘生活情趣,后期则饱含家国之思,词风婉约动人;辛弃疾将爱国情怀融入词中,其作品充满壮志豪情。元曲是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文学体裁,“元曲四大家” 的作品各具特色。关汉卿的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元曲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特点,深受市民阶层喜爱,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19.文学篇 - 《红楼梦》、昆曲、京剧 展示内容:介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四大家族兴衰,思想性和艺术性高 )、昆曲(源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汤显祖《牡丹亭》等为代表作 )、京剧(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形成 “皮黄戏”,后称京剧,是 “国粹” )的相关信息。 讲解内容:《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细腻的笔触、宏大的叙事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对人性的刻画、社会的批判都入木三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昆曲历史悠久,唱腔优美,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展现了昆曲的独特魅力。京剧则是在融合多种戏曲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角色行当丰富,表演形式多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考点2:中国现代的科技成就 1.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 两弹一星 展示内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等成就的图片及文字信息,“两弹一星” 精神的内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讲解内容:“两弹一星” 的成功研制,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在艰苦的条件下,科研人员凭借着爱国精神和不懈努力取得了这些成就,打破了核大国的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两弹一星” 精神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 2.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 载人航天 展示内容: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展历程,包括神舟一号开启飞天之旅、神舟五号载人成功、神舟七号太空行走等相关图片和文字信息,“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讲解内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神舟系列飞船的一次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航天员们在太空中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展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水平。载人航天精神体现了航天工作者的优秀品质,这种精神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也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 3.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 医学篇(青蒿素) 展示内容:介绍青蒿素的表格(屠呦呦团队发现,2015 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治愈率高 ),以及屠呦呦的图片。 讲解内容: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大大提高了疟疾的治愈率,拯救了无数生命。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对她个人以及我国医学科研成果的高度认可,彰显了我国在医学领域的实力 。 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2)科技进步能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科技进步改变了各国的经济结构,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4.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 农学篇(杂交水稻) 展示内容:介绍杂交水稻的表格(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在国内外推广,解决粮食问题 ),以及袁隆平的图片。 讲解内容: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这不仅解决了我国的吃饭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袁隆平的贡献惠及世界,他的科研精神激励着更多人为农业发展努力 。 5.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 文学篇(双百方针) 展示内容:“双百” 方针的内容(1956 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时期文化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红岩》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凡的世界》等,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 讲解内容:“双百” 方针为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营造了宽松的创作环境。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我国文学艺术领域成果丰硕。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升了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 (三)中考链接—共十四道中考题 以列表形式概括古今科技文化成就领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对专题内容有整体认知,了解知识范围,明确学习方向,便于后续知识的整合与记忆。 通过表格对比呈现老子和孔子的信息,清晰展示其思想和成就,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思想起源,体会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做铺垫。 以表格呈现各学派信息,突出不同学派主张差异,让学生感受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理解思想文化多元性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阐述思想现实价值,引导学生将古代思想与现代社会联系,培养古为今用意识;强调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让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帮助学生理解造纸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体会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以表格介绍活字印刷术,突出其革新意义,让学生明白科技进步对知识传播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了解其在航海领域的关键作用,认识到科技对人类探索世界的推动作用,理解科技与历史发展的紧密联系。 帮助学生理解火药对军事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体会科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技改变世界的认知。 让学生了解中医发展脉络,体会古代医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药学发展,培养学生对古代科技成果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让学生了解古代农业科学成就,体会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文明的认识。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水平,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培养学生对古代科技成就的欣赏和尊重。 让学生理解古代农业科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对农业科技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体会古代数学家智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数学发展历史的兴趣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追求科学卓越,培养学生对科学成就的敬仰之情。 让学生了解古代水利工程成就,体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建筑文化的兴趣。 让学生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认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古代建筑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多元性,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体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唐朝文化魅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让学生了解这两种文学体裁特点和成就,体会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文学发展演变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艺术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突破,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科技发展努力,体会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国家科技实力的信心。 体会科学家贡献,培养学生对医学科学的尊重,增强学生对科技改善人类生活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体会科学家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 让学生了解现代文化发展政策和成就,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化创作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系统学习了中国科技文化成就。古代,百家争鸣带来思想繁荣,儒家 “仁”“礼”、道家顺应自然等思想影响深远。四大发明推动世界文明进程,造纸术与印刷术促进知识传播,指南针助力航海,火药改变战争格局。医学领域,张仲景、华佗、李时珍贡献卓越;农学著作总结生产经验;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九章算术》意义重大;都江堰、长城等建筑展现高超技艺。现代,我国在多领域成果显著。“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提升国家实力;青蒿素为疟疾防治带来新突破;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双百” 方针促进文学艺术繁荣,诞生诸多优秀作品。学习这些知识,能让我们汲取古人智慧,感受现代成就的力量。我们要传承创新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努力学习,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