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本课是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1课, 围绕明朝统治展开,首先介绍明朝建立,包括 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建立明朝,明成祖时迁都北京,这是了解明朝统治的基础。政治方面着重讲述朱元璋强化皇权举措,这些措施使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深刻影响明朝政治格局。军事上五军都督府分割了军事权力。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置反映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方式。文化上,八股取士是重点内容,它规范了人才选拔方式,却也禁锢思想。民族关系部分介绍明朝与东北女真、蒙古的关系,展现明朝在民族事务上的举措与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初中生在之前的历史学习中,已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了解,具备基本的历史时间、人物等常识,这有利于他们理解明朝的建立及朱元璋等人物。但明朝复杂的政治制度,如废除丞相、设立三司等,对于他们来说较为抽象,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此外,本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发展,但仍需要具体事例辅助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习。从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明朝的特务机构等趣味性内容可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民族关系等内容,可能因缺乏直观感受而关注度不高,教学中需采用多样化手段提升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认识明朝的对外关系,培养家国情怀。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制的种种弊端。(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识读《明朝形势图》,获取边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明朝建立、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八股取士及民族关系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知道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剖析君主专制的社会弊端。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启示法、表格法、情境体验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小组交流、情景体验法。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视频。同学们,朱元璋出身如此卑微,却能开创一个庞大的王朝。那他在建立明朝后,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巩固统治,让这个新生王朝稳定发展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5 课《明朝的统治》,了解明朝建立初期政治、经济等统治举措内容。 带着任务观看视频片段,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视频导入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开国之君的传奇一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壹·北伐灭元启明祚——明朝的建立
背景 【引导】出示两则材料和地图,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回答】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吏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知道元朝末年的社会背景。
2.经过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导致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就是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崛起于群雄之间,你知道他的“创业策略”吗? 【回答】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初步理解明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3.明朝建立 【引导】出示图片,请同学自主学习课本,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知识拓展:真假朱元璋(朱元璋的两幅面孔) 【拓展】出示两张朱元璋像。拓展朱元璋的长相历来在史学界争议很大,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回答】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知道明朝建立的概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明成祖称帝迁都 【引导】出示三张历史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本总结明成祖称帝迁都的相关史实。 【回答】①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②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 知道明成祖称帝迁都的相关史实。
贰·分权制衡固皇基——强化皇权
1.背景 【引导】出示史料。请学生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朱元璋认为, 元朝的灭亡使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史料研读,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2.措施 【过渡】出示史料,情境讲授明太 【回答】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
祖的烦恼(1),那如何解决中央权力问题呢?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请学生说一说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引导】出示图片,请学生问题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引导】情境讲授明太祖的烦恼(2)。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毕恭毕敬,但他们在朝堂之外都在干什么?会不会结党营私?为此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引导】出示提纲,请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回答厂卫的目的、机构、职责和特点,进而分析厂卫特务机构的影响。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情境讲授明太祖的烦恼(3)。疆域如此辽阔,地方行省权力过大,我该如何有效统治呢?如何解决地方问题? 【提问】三司分别是哪三司呢? 【讲授】这样就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引导】出示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朱元璋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回答】秦汉独相→唐宋 群相→明清废相。 【补充】②为分散兵权,明太祖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回答】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回答】③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合称“厂卫”。 【回答】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一方面巩固了皇权,加强了统治;另一方面对官民的生活进行监视,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恐怖气氛。 【回答】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回答】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司(刑狱)、都指挥使司(军政)。 【回答】③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王室。 情境教学法,有助于还原明朝建立后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尽可能理解明太祖采取的各项集权措施。
叁·八股取士拘才思——科举考试的变化
【过渡】情境讲授明太祖的烦恼(4)。那些人表面上不敢说了,但他们内心有反叛的想法该如何是好?为此,明太祖采取什么措施? 1.措施 【引导】出示明朝科举考试说明示意图,请学生尝试填写考试范围、要求和答题格式。 【讲授】出示材料,简要介绍“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结构。 2.影响 【提问】出示史料和图表,请学生材料研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股取士”的影响。 知识拓展:科举制的发展 【引导】出示时间轴,请学生结合时间轴和所学内容,一同梳理科举制的发展。 【回答】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 【回答】①“四书”、“五经”。②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自己随意发挥。否则,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可能录取。③八股文。 【回答】①禁锢思想,扼杀读书人创造力,阻碍社会的进步;②成为加强皇权,钳制读书人思想的有力武器,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任能。 通过情境体验法,知道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集权变化。 知道科举考试的具体变化,进而有助于学生分析“八股取士”的影响。
2.小结 【引导】出示表格,请学生结合所学,合作探究:填充表格内容,归 合作探究,填充表格内容。 【回答】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 合作探究
纳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和影响。(生答后出示小结图) 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总结能力。
肆·羁縻互市安诸部——民族关系
1.明与女真 2.明与蒙古 【引导】出示地图和文字材料,请学生小组交流,分析明与女真、蒙古的关系。 【1、2组】①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②朝廷多次派人前去巡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 【3、4组】①战争:元朝灭亡后,蒙古退居北方草原,史称北元。明朝初期,朱元璋、朱棣等皇帝为消除蒙古威胁,多次发动北伐。②合议: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因这年是隆庆五年,史称“隆庆和议”。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明朝与女真、蒙古的民族关系。
(三) 课堂小结 明朝于1368 年由朱元璋建立,都城初为应天府,明成祖时迁都北京。政治上,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王;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还设立内阁,极大强化皇权。军事方面,设立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力收归兵部和皇帝。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权强化的特殊工具。文化上推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应试者只能死读 “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