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4 14:5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马说
韩愈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作者介绍:
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的赞美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2、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①、 解释下列 一字多义 。
能: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 (能够)
食: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饲养) 食不饱 (吃)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完)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充分展示)
其: 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恐怕)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②、解释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 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 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表示疑问,相当“吗”
4、背诵课文
三、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重点研读。
(一)、以问题带动学生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千里马有怎样的特点?
“日行千里”“食量大”(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讨论后归纳总结:“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生就这样庸碌地度过了,没有施展才华。吃不饱,力气不足,没有办法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且它遇到的都是不了解它的人。全文都覆盖着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这篇文章简直就是对千里马遭遇的血泪控诉。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会感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呀?(同情)读出同情。
3、千里马有种种不幸遭遇,那么到底谁应当为它负责呢?
如果我们读完这篇文章,只是认为它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本本地呈现了千里马的不幸的遭遇,那它就没有那么深刻,没有那么受人喜爱,我们的阅读也只是浮在表面上,没有贴近作者的心灵。我想深入地问一个问题,千里马有种种不幸遭遇,那么到底谁应当为它负责呢?
讨论后归纳:
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因为他们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识到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把千里马当常马看待。还嫌它们吃得多,认为它们不是一匹好马。还用鞭子抽打它。千里马身体上受摧残,精神又得不到交流的机会,所以千里马又可怜又孤独寂寞。那么这样的食马者,我们对他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憎恨鄙视嘲讽)
伯乐要对千里马负责。为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他没有发现,很多千里马被埋没了。那么作者对伯乐是一种什么情感啊?因为伯乐在这个世上太少了,作者多么渴望世上多一些伯乐呀!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伯乐作用的强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也要对自己的遭遇负责。千里马一定要表现,而不是像文章说得那样——“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要经常表现自己的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千里马。
3、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其实是在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图?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4、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三、拓展。
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韩愈的无限委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感觉吗?有人说,这篇文章就是韩愈把这种怀才不遇的情感流露在这篇文章中了,大家能不能和韩愈贴心地说两句话,你想对韩愈说点什么呢?写几句送给韩愈的话,开始。
范例:
纵使统治者不识人才,你也可以发展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努力吧!
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总会被发掘,时间因人而异,人生总会有精彩,耐心等待,伯乐随后就到!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必气馁,终有一天,有人会发现你的才能,了解你的无奈。
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吗?谁是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帝?如果我们把人生成败的裁度权仅仅放在伯乐一人身上,那么伯乐会不会因为拥有了特权而枉断优劣?是千里马终会驰骋,只要你是千里马,就尽情去驰骋吧!
四、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一些文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词的积累,而且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别样的思考。用我们的目光、我们的智慧去理解这篇文章,不要盲从,不要迷信。送给大家的一句话:同学们,如果你们相信你们就是千里马,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那么不要哭泣、不要埋怨,尽情地去才美外见吧,尽情地展露自己的才华吧,尽力地推销自己吧,永远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我们不一定要等待伯乐去发现,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伯乐。我们最后一起来把文章齐读一次,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板书:
马——千里马
马说 托物言志
人——人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是韩愈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