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一、 教学背景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进程中,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七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兴趣,但在深入剖析文章的结构技巧、体会情感内涵以及理解主题意义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驿路梨花》这篇课文以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主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的优秀素材。同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道德品质修养。
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一)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阅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语句,丰富语言储备。
学习文中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进行仿写和写作练习。
(二)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分析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叙事技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深入思考文章中人物的行为和精神品质,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文章中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美,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体会文章的主题美和情感美,能够对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并尝试在写作中创造美。
(四)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文章所弘扬的雷锋精神和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认同感。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三、 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对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学习文章运用顺叙、插叙和间接描写等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和文章主题的深刻内涵。
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分析文章如何设置悬念、误会来推动情节发展。
四、 教学过程
(一) 课程导入(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春天梨花盛开的美丽图片,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些洁白如雪的梨花,你们能想到哪些描写梨花的诗句或者词语呢?”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积累。接着说:“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彭荆风的脚步,走进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驿路梨花林,去探寻那里发生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驿路梨花》。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倾听音乐,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知道的描写梨花的诗句或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音乐,创设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分享描写梨花的诗句或词语,既能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自然地引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教师活动:利用 PPT 展示作者彭荆风的简介,包括他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等内容。简要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 PPT,倾听教师的介绍,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增强对文章的认同感和理解深度。
(三) 生字词学习(5 分钟)
教师活动:在 PPT 上展示文中的生字词,如“驿路、迷茫、陡峭、竹篾、简陋、悠闲、恍惚、修葺、晶莹”等,标注出拼音和释义。带领学生朗读生字词,强调易错字的读音和写法。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朗读生字词,认真记录易错字的读音和写法。积极参与教师的举例、造句活动,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扎实的字词基础是阅读理解的前提。通过学习生字词,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为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扫清障碍。
(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小茅屋写了哪些人?按照他们出场的顺序列出。
(2)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事?
(3)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默读过程中,巡视并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圈点勾画出相关信息。读完后,整理思路,准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有初步的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奠定基础。
(五) 梳理情节,分析结构(8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故事的情节发展,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人物 事件
“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 “我”和老余 在梨树林中发现小茅屋,在屋内休息
“我”和老余第一天夜里 “我”和老余 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我”和老余第二天早上 瑶族老人 瑶族老人送米到小茅屋,一起猜测主人
“我”和老余第二天上午 哈尼小姑娘 哈尼小姑娘出现,说明小茅屋的来历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指出文章采用了顺叙的方式,并穿插了两次插叙,分别介绍了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和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的情节。提问学生:“插叙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表格的填写。仔细分析文章结构,思考插叙的作用,并举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呈现故事的情节发展,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分析插叙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让学生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六) 深入探究,分析人物形象(7 分钟)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品质。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入手,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进行重点分析,如“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姑娘等。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认真分析人物的描写语句,总结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品质。小组代表整理发言内容,在全班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美好品质,感受助人为乐的精神内涵。
(七) 体会主题,理解象征意义(5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提问学生:“文章中多次提到‘驿路梨花’,它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梨花吗?有什么象征意义呢?”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又象征着像梨花姑娘一样助人为乐的人,还象征着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的广泛传播和代代相传。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加深对文章主题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八) 课堂总结(3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主题和象征意义等。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总结:“同学们,谁能说一说文章中设置了哪些悬念和误会?起到了什么作用?”“驿路梨花象征着什么?”最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知识。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回忆所学知识,回答教师的问题,参与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强化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九) 课堂练习(2 分钟)
教师活动:在 PPT 上展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如:
(1)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驿路(yì) 迷茫(máng) 陡峭(qiào)
B. 竹篾(miè) 简陋(lòu) 悠闲(yōu)
C. 恍惚(huǎng) 修葺(róng) 晶莹(yíng)
(2)文章中多次提到“驿路梨花”,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然后公布答案,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题目,思考并作答,完成练习后对照答案,听取教师讲解,及时纠正错误,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及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板书设计
一、情节结构
发现小屋(顺叙)
猜测主人(顺叙)
了解来历(插叙:解放军建屋、梨花姑娘照料)
真相大白(顺叙)
二、人物形象
“我”和老余:善良、乐于助人
瑶族老人:知恩图报、热心肠
哈尼小姑娘:天真可爱、传承美德
解放军:无私奉献
梨花姑娘:纯洁善良、服务他人
三、主题与象征
主题:赞美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
象征:驿路梨花 —— 助人为乐的人、雷锋精神
六、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导入、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掌握了插叙等写作手法的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讨论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讲解文章的象征意义时,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后续教学中可进一步寻找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或采用视频等更直观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此外,在时间把控上还可以更加精准,为课堂练习留出更多时间,以便更全面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