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走进微观》 筑基提能同步分层练习设计(基础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2024)
一、单选题
1.(2024八下·涟水期中)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在地球近地轨道上因主发动机启动失败而无法变轨。经查,是太空中的带电粒子对机载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程序出错。下列粒子中,首先可以排除对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的粒子是( )
A.电子 B.质子
C.中子 D.粒子(氦的原子核)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BD.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氦原子核带正电,都可以对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故ABD不符合题意;
C.中子不带电,不能对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故C符合题意。故选C。
【分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自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人们就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由卢瑟福提出的、最被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与下列哪个图最相似( )
A.西红柿 B.西瓜
C.面包 D.太阳系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而绕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就像太阳系当中绕太阳运动的行星。
故选D。
【分析】 本题考查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结合本题的太阳系图形来记忆比较形象。
3.(2021八下·三明期末)下列微观粒子中,尺度最小的是( )
A.夸克 B.质子 C.原子 D.原子核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质子又由夸克组成,故夸克的尺度最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又由夸克组成。
4.(2021八下·鼓楼月考)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物体摩擦过程中会在表面产生出电荷
D.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其他八个行星绕着太阳转,而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A不符合题意;
B.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摩擦起电的过程是得到和失去电子的过程,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产生新电荷,C不符合题意;
D.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5.(2020八下·江苏月考)平常的物体不带电的原因是( )
A.物体的原子内没有电荷
B.原子核内所带正电荷与中子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
C.原子核内中子不带电造成的
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数量相等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组成物体的原子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数相等,而质子与电子所带电量相等,故相互中和呈现出电中性;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6.(2019八下·北碚期末)下列各种物质微粒中,空间尺寸最小的是( )
A.分子 B.中子 C.原子核 D.电子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按照物质的组成,尺度排列由大到小是: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因此最小的是电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7.(2018八下·云南月考)按照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从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夸克、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B.原子核、夸克、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银河系、太阳系
C.夸克、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银河系、太阳系
D.夸克、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夸克是人类已知的最小微粒,夸克组成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核外电阻组成原子,分子组成重物体;而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我们生存的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太阳又是银河系的一颗普通的恒星,而银河系与其它众多星系一起组成本星系团。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8.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且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比质子中子还小的微粒还有夸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越是简单的题越要细心,防止粗心大意而出错.
二、多选题
9.(2018年沪科新版八上物理《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测试卷)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微观粒子,以下关于科学家的发现正确的是( )
A.盖尔曼发现了夸克
B.卢瑟福发现了电子
C.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D.汤姆生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答案】A,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盖尔曼发现了夸克,该选项正确;B、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并发现了质子,该选项错误;C、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该选项正确;D、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该选项错误。
故选:AC。
【分析】盖尔曼发现了夸克;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并发现了质子,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10.(2018年沪科新版八上物理《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测试卷)关于原子及其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由分子构成的
B.原子核带负电,核外电子带正电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D.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
【答案】C,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不是原子是由分子构成的,故A错误;B、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故B错误;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C正确;D、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这也是摩擦起电的原因,故D正确。故选:CD。
【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这也是摩擦起电的原因。
三、实验填空题
11.(2024八上·邗江期末)在“走进分子世界”探究选择一种分子模型的活动中,李老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染成红色的酒精直至充满,可以观察到分层现象(图a)。用食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发现刚开始时管内出现大量小“气泡”逐渐聚集成一个大“气泡”,“气泡”上升时会越来越大(图b)。最后李老师松开手,发现玻璃管被“吸”挂在食指上(图c)。
(1)将酒精染成红色,目的是 ;
(2)“气泡”越来越大,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3)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分子模型,李老师分别用细颗粒小米和大颗粒鹰嘴豆分别装满两个杯子(图d),接着将小米和鹰嘴豆混合后再分装,发现装不满两杯(图e),该实验 (选填“模拟”或“证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这里李老师运用了 (选填“控制变量”或“转换”或“类比”)的实验方法。
【答案】(1)便于观察实验
(2)小于
(3)模拟;类比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1) 将酒精染成红色,是为了便于观察
综上 第1空为便于观察实验
2) “气泡”越来越大,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综上 第1空为小于
3)该实验模拟了分子之间有间隙,运用了类比法
综上第1空为模拟;第2空为类比
【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填空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导致不同分子混合后体积减小。
2、类比法:就是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某些相似或相同之处,用熟悉的事物来认识不熟悉的事物,如本题使用颗粒类比分子
(2024八下·博罗期末)【航天航空专题】近期,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航天领域蕴含很多物理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2.火箭在加速上升过程中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升空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地球对飞船的引力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飞船对地球的引力。6.5小时后,飞船和空间站开始对接,飞船不断靠近空间站,这一过程中以空间站为参照物,飞船是 的。
13.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太空舱,相比起在地球,宇航员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太空舱微重力的环境内,水呈球状而不破裂,除了失重的原因外,还因为分子间存在 力的作用;航天员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以保证身体健康,防止身体各部分机能退化,下列可以在太空舱内进行的体育活动是 (选填序号)。
A.跳绳 B.拉弹力带 C.举重
【答案】12.非平衡;等于;运动
13.不变;引;B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质的构成
【解析】【分析】力和运动:物体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微观粒子的构成特点: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12.【解答】 火箭在加速上升过程中处于 非平衡状态, 地球对飞船的引力 与飞船 对地球的引力 属于相互作用力,所以大小相等, 飞船不断靠近空间站 ,所以以空间站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综上第1空、非平衡;第2空、等于;第3空、运动
13.【解答】质量不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 在太空舱微重力的环境内,水呈球状而不破裂 ,由于处于失重的状态,所以跳绳和举重不能进行,AC错误,B正确
综上第1空、不变;第2空、引;第3空、B
四、解答与计算题
14.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 ;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字母)。
【答案】(1)原子核
(2)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题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C,是因为粒子都带正电荷,轨迹应该远离带正电的原子核,C为靠近,故不可能出现。
【分析】(1)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带电体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5.(2020八下·泰兴月考)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____。
A. 道耳顿模型特点: 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 汤姆生模型特点: 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 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答案】(1)原子核
(2)B
(3)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3)通过上述实验,能说明原子结构是: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应如图C,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16.(2021八下·新北期中)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⑴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⑵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 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⑶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⑷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的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就 (会/不会)出现实验中的现象.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 μm金泊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该现象可以说明(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阅读了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你认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子结构图是 .
【答案】(1)不会;原子核
(2)B
(3)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不会出现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即不会出现实验中的现象。今天我们知道原子中“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填B。
(3)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具有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与C模型最相符。
【分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模型与太阳系模型比较相似。
1 / 112.1《走进微观》 筑基提能同步分层练习设计(基础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2024)
一、单选题
1.(2024八下·涟水期中)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在地球近地轨道上因主发动机启动失败而无法变轨。经查,是太空中的带电粒子对机载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程序出错。下列粒子中,首先可以排除对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的粒子是( )
A.电子 B.质子
C.中子 D.粒子(氦的原子核)
2.自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人们就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由卢瑟福提出的、最被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与下列哪个图最相似( )
A.西红柿 B.西瓜
C.面包 D.太阳系
3.(2021八下·三明期末)下列微观粒子中,尺度最小的是( )
A.夸克 B.质子 C.原子 D.原子核
4.(2021八下·鼓楼月考)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物体摩擦过程中会在表面产生出电荷
D.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5.(2020八下·江苏月考)平常的物体不带电的原因是( )
A.物体的原子内没有电荷
B.原子核内所带正电荷与中子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
C.原子核内中子不带电造成的
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数量相等
6.(2019八下·北碚期末)下列各种物质微粒中,空间尺寸最小的是( )
A.分子 B.中子 C.原子核 D.电子
7.(2018八下·云南月考)按照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从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夸克、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B.原子核、夸克、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银河系、太阳系
C.夸克、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银河系、太阳系
D.夸克、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8.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
二、多选题
9.(2018年沪科新版八上物理《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测试卷)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微观粒子,以下关于科学家的发现正确的是( )
A.盖尔曼发现了夸克
B.卢瑟福发现了电子
C.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D.汤姆生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0.(2018年沪科新版八上物理《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测试卷)关于原子及其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由分子构成的
B.原子核带负电,核外电子带正电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D.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
三、实验填空题
11.(2024八上·邗江期末)在“走进分子世界”探究选择一种分子模型的活动中,李老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染成红色的酒精直至充满,可以观察到分层现象(图a)。用食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发现刚开始时管内出现大量小“气泡”逐渐聚集成一个大“气泡”,“气泡”上升时会越来越大(图b)。最后李老师松开手,发现玻璃管被“吸”挂在食指上(图c)。
(1)将酒精染成红色,目的是 ;
(2)“气泡”越来越大,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3)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分子模型,李老师分别用细颗粒小米和大颗粒鹰嘴豆分别装满两个杯子(图d),接着将小米和鹰嘴豆混合后再分装,发现装不满两杯(图e),该实验 (选填“模拟”或“证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这里李老师运用了 (选填“控制变量”或“转换”或“类比”)的实验方法。
(2024八下·博罗期末)【航天航空专题】近期,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航天领域蕴含很多物理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2.火箭在加速上升过程中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升空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地球对飞船的引力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飞船对地球的引力。6.5小时后,飞船和空间站开始对接,飞船不断靠近空间站,这一过程中以空间站为参照物,飞船是 的。
13.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太空舱,相比起在地球,宇航员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太空舱微重力的环境内,水呈球状而不破裂,除了失重的原因外,还因为分子间存在 力的作用;航天员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以保证身体健康,防止身体各部分机能退化,下列可以在太空舱内进行的体育活动是 (选填序号)。
A.跳绳 B.拉弹力带 C.举重
四、解答与计算题
14.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 ;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字母)。
15.(2020八下·泰兴月考)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____。
A. 道耳顿模型特点: 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 汤姆生模型特点: 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 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16.(2021八下·新北期中)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⑴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⑵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 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⑶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⑷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的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就 (会/不会)出现实验中的现象.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 μm金泊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该现象可以说明(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阅读了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你认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子结构图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BD.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氦原子核带正电,都可以对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故ABD不符合题意;
C.中子不带电,不能对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故C符合题意。故选C。
【分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而绕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就像太阳系当中绕太阳运动的行星。
故选D。
【分析】 本题考查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结合本题的太阳系图形来记忆比较形象。
3.【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质子又由夸克组成,故夸克的尺度最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又由夸克组成。
4.【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其他八个行星绕着太阳转,而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A不符合题意;
B.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摩擦起电的过程是得到和失去电子的过程,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产生新电荷,C不符合题意;
D.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5.【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组成物体的原子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数相等,而质子与电子所带电量相等,故相互中和呈现出电中性;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6.【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按照物质的组成,尺度排列由大到小是: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因此最小的是电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7.【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夸克是人类已知的最小微粒,夸克组成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核外电阻组成原子,分子组成重物体;而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我们生存的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太阳又是银河系的一颗普通的恒星,而银河系与其它众多星系一起组成本星系团。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8.【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且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比质子中子还小的微粒还有夸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越是简单的题越要细心,防止粗心大意而出错.
9.【答案】A,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盖尔曼发现了夸克,该选项正确;B、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并发现了质子,该选项错误;C、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该选项正确;D、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该选项错误。
故选:AC。
【分析】盖尔曼发现了夸克;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并发现了质子,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10.【答案】C,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不是原子是由分子构成的,故A错误;B、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故B错误;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C正确;D、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这也是摩擦起电的原因,故D正确。故选:CD。
【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这也是摩擦起电的原因。
11.【答案】(1)便于观察实验
(2)小于
(3)模拟;类比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1) 将酒精染成红色,是为了便于观察
综上 第1空为便于观察实验
2) “气泡”越来越大,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综上 第1空为小于
3)该实验模拟了分子之间有间隙,运用了类比法
综上第1空为模拟;第2空为类比
【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填空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导致不同分子混合后体积减小。
2、类比法:就是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某些相似或相同之处,用熟悉的事物来认识不熟悉的事物,如本题使用颗粒类比分子
【答案】12.非平衡;等于;运动
13.不变;引;B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质的构成
【解析】【分析】力和运动:物体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微观粒子的构成特点: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12.【解答】 火箭在加速上升过程中处于 非平衡状态, 地球对飞船的引力 与飞船 对地球的引力 属于相互作用力,所以大小相等, 飞船不断靠近空间站 ,所以以空间站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综上第1空、非平衡;第2空、等于;第3空、运动
13.【解答】质量不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 在太空舱微重力的环境内,水呈球状而不破裂 ,由于处于失重的状态,所以跳绳和举重不能进行,AC错误,B正确
综上第1空、不变;第2空、引;第3空、B
14.【答案】(1)原子核
(2)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题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C,是因为粒子都带正电荷,轨迹应该远离带正电的原子核,C为靠近,故不可能出现。
【分析】(1)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带电体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5.【答案】(1)原子核
(2)B
(3)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3)通过上述实验,能说明原子结构是: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应如图C,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16.【答案】(1)不会;原子核
(2)B
(3)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不会出现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即不会出现实验中的现象。今天我们知道原子中“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填B。
(3)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具有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与C模型最相符。
【分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模型与太阳系模型比较相似。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