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地回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山地回忆》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8 17:5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山地回忆》教案
教学设想
《山地回忆》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我”与阜平农民妞儿一家的交往,展现了战争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图景和人民的坚韧精神。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孙犁的小说从环境创设、情节构思、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与众不同,无论是诗意化的乡土叙事、战争书写的去暴力化,还是语言美学的简洁留白、时代与个体的辩证书写,都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已经引导学学生通过梳理忆之事,分析忆之人,感悟忆之情,完成了对小说的初步解构。本课时的教学,笔者拟以“不俗山地语 别样战争书”为主旨展开教学,围绕“山地”这一限定语,通过析山地之境、品山地之语、悟山地之旨等环节,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语言特点,体会其中的情感和诗意,从而形成对孙犁小说(“荷花淀派”作家小说)的初步认知。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生字词,梳理叙事脉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时间线与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关系变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初步感知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的内涵
教学重点
1.跳读课文,聚焦环境描写,感受小说的叙事特点。
2.朗读对话,聚焦语言描写,了解本文的乡土风格。
教学难点
拓展探究,聚焦人物角色,剖析作品的宏大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题目“山地回忆”是什么意思?
本节课我们全力探讨文章的“山地”特色。
二、跳读,析山地之境
1.跳读课文,找出文章描写山地的句段,说说这些句段分别表现了阜平山地怎样的特征?
预设——
句子:
第3段: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
第4段: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
第6段:……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
环境特点: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天气寒冷,光照少。
追问: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
既写出了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写出了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写出了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
2.作为一篇描写战争的小说,本文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暗示战争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其妙处。
预设——
“阜平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通过“阜平”(晋察冀边区核心根据地)的地域暗示,以及“不种棉花”“用麻代线”的物资匮乏细节,揭示日寇经济封锁下根据地的艰难生存环境,侧面点明战争对民生的压迫。
妞儿的质问:“你们是真的?”百姓对八路军身份的警惕性询问,暗示敌我交错环境下百姓对“伪装日军”的提防,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
“你们一个‘卫生’,几天换一次袜子?叫敌人追得‘脚不沾地’,还有换袜子的时间和机会?”妞儿用“叫敌人追得脚不沾地”的戏谑语气,将八路军行军作战的紧张状态融入日常对话,既消解了战争的血腥感,又暗含对战士艰苦的理解。
追问:孙犁笔下的战争描写跟我们以前读过的战争描写有何不同?
预设——
去暴力化。
三、研读,品山地之语
作为描写“山地”的小说,文章的语言也很有“山地”色彩,找出相关语句,做上批注。
预设——
白描为骨:克制中的丰盈。孙犁擅用简笔勾勒传神细节,语言如中国水墨画般留白深远:动作描写的精准,妞儿“把菜篮子浸进水里”“一扯嘴角笑了”,两个动作即刻画出其泼辣爽利的性格;对话的潜台词,当妞儿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时,表面是玩笑,实则暗含对抗战必胜的信念;物象的提纯,对袜子的描写仅用“麻线纳底”“石榴皮染的”两个特征,既点明战时物资匮乏,又暗示劳动智慧之美。
方言为韵:地域性的声音复调。小说大量植入冀中方言词汇与语法,构建起鲜活的语言场域:词汇的本土化,“训教”(教训)、“冒坏水”(使坏)等方言词的使用,强化了人物草根特质;句式的口语化,妞儿“嫌咱不卫生?咱还不稀罕哩!”的倒装句法,模拟了乡村少女的嗔怪语气;修辞的民间性,以“枣木棍子打不断”比喻袜子耐磨,既符合农民思维习惯,又暗含对坚韧品格的赞美。这些方言元素非但未造成阅读隔阂,反因陌生化效果增强了文本的“在地性”。当标准语与方言在军民对话中交织时(如战士用“同志”称呼,妞儿以“你这人”应答),更隐喻着革命话语与乡土传统的融合。
诗意为魂:意象系统的隐喻建构。孙犁将散文诗技法融入小说语言,营造出独特的抒情意境:自然意象的象征化,河水既是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又是时间流动的隐喻(“河水流走了十几个年头”);袜子从实用品升华为精神信物,其制作过程(拆布—染色—缝制)对应着情感孕育的三阶段;色彩词的情感编码,“焦黄”的土地与“发蓝”的河水构成冷暖对照,暗示战争创伤与生命希望的并存;“石榴皮染的深红色”则成为记忆的视觉锚点;通感手法的运用,织布机的“吱呀”声在回忆中“带着太阳的暖味”,将听觉转化为触觉,复活了往昔的温度。这种诗化语言并非对现实的粉饰,而是以美学升华对抗历史的粗粝。当孙犁写下“布纹里渗着的颜色更深了”时,苦难记忆已被转化为可供凝视的审美对象。
四、探究,悟山地之旨
1.在这篇小说中,“袜子”占了很重要的篇幅,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一意象?
预设——
(1)“一双袜子”是贯串小说主体部分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故事有头有尾,袜子有始有终,来龙去脉十分清晰。同时,“一双袜子”与小说中的纺线、织布、买布、参观工业展览会、做国旗等事件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一双袜子”凝聚着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妞儿主动为“我”做袜子,而且用的自己纺线藏的、本打算给父亲做袜子的粗白布,凝结了根据地人民对八路军深厚的爱,而妞儿的纺线技术是跟一位在她家住过的女同志学的。这也是一种军民互助、良性互动,同样体现出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
(3)“一双袜子”体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妞儿为“我”做袜子,体现了妞儿及其家人耿直热情、淳朴善良的性格;妞儿做的袜子十分结实,体现出妞儿的勤劳聪慧、心灵手巧;妞儿朴素的话语中,寄托了早日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2.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妞儿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妞儿”这样一个大众化的称呼?
预设——
突出人物的普遍性:“妞儿” 是一个非常普遍、常见的称呼,作者孙犁以此来强调妞儿是当时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群体中的一员。
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使用 “妞儿” 这样的称呼,让故事更贴近生活实际,仿佛是作者在回忆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往事。
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没有具体的名字,使得妞儿这个形象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来塑造心目中的妞儿。
聚焦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妞儿” 这个称呼简洁明了,不会让读者的注意力被具体的名字所分散,从而更能专注于妞儿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在故事中所展现出的美好品质和人性光辉。
五、小结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山地”的的朴实与“袜子”的深情,正是民族精神的底色。正是这亿万朴实的中国人民,才有了今天的盛世美好。
六、布置作业
1.回顾学过的课文中或课外阅读中或身边所见的女性形象,感受女性多样的关。
2.采用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板书设计
山地之境 去暴力化
山地回忆 山地之语 诗意化 乡土化
山地之旨 英雄平民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