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期末测试基础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每空 1 分,共 10 分)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 )、( )、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蚕的一生要经历( )、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发育过程称为( )发育。
生物与环境相互( )、相互(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在不停地围绕( )自转,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 )有关,光源( )越高,影子越短。
简易计时器可以根据( )的等时性原理来制作。
二、判断大厅(每题 2 分,共 20 分)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云量来预测天气变化,云量越少,下雨的可能性越大。( )
蚕吐丝结茧是为了保护自己,在茧内蚕会变成蛹。( )
环境变化只会对动物有影响,对植物没有影响。( )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绝大部分。( )
月亮本身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自身发出的光。( )
一天中,物体影子的方向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
沙漏作为一种简易计时器,沙子流动的速度始终是均匀的。( )
所有生物都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会因环境变化而灭绝。( )
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
制作简易日晷时,只要摆放的位置正确,在任何地方都能准确计时。( )
三、选择乐园(每题 2 分,共 30 分)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
A. 多云 B. 地震 C. 大风
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蜕皮现象,这是因为( )。
A. 它身体长大了,旧的外皮限制了它的生长
B. 它喜欢换新衣服
C. 外皮脏了,需要更换
下列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是( )。
A. 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
B. 蚯蚓能疏松土壤
C.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太阳表面经常出现的黑子,其实是( )。
A. 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区域
B. 太阳表面的黑色物质
C. 太阳表面的空洞
月相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
A. 一天 B. 一个月 C. 一年
一天中,物体影子最短的时候是在( )。
A. 早晨 B. 中午 C. 傍晚
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计时的仪器是( )。
A. 水钟 B. 日晷 C. 沙漏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只能适应环境
B. 环境只能影响生物
C.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自南向北
蚕蛾的口器已经退化,它们靠( )获取营养。
A. 吸食花粉 B. 吃桑叶 C. 吸取蚕茧内的养分
下列哪种植物适合生长在沙漠环境中?( )
A. 水稻 B. 仙人掌 C. 荷花
我们看到的月光是( )。
A. 月亮反射的太阳光
B. 月亮自身发出的光
C. 月亮反射的地球光
制作简易水钟时,为了使水钟计时更准确,应该( )。
A. 让水滴滴得快一些
B. 让水滴滴得慢一些且保持均匀
C. 随意滴水,不影响计时
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
A. 四季更替 B. 昼夜交替 C. 昼夜长短变化
为了让蚕宝宝健康成长,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经常用手触摸蚕宝宝
B. 把蚕宝宝放在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地方
C. 给蚕宝宝吃带水的桑叶
四、问题城堡(每题 4 分,共 20 分)
简述蚕的生命周期,并说明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月相变化。
一天中影子长短和方向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制作简易计时器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来保证计时的准确性?
五、科学探究(8 分)
同学们想要探究 “不同环境对蚕宝宝生长的影响”,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环境对蚕宝宝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若干蚕宝宝、两个饲养盒、桑叶、温度计、湿度计等。
实验步骤:
六、拓展长廊(每题 6 分,共 12 分)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中的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在没有现代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你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种简单的计时方法吗?请描述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
答案及解析
一、知识广场
温度、阴晴
解析:天气的描述通常包含温度、阴晴、雨雪、风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反映了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
卵、完全变态
解析: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明显不同的阶段,这种发育过程有形态和生活习性的显著变化,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作用、影响
解析:生物依赖环境提供的物质和条件生存,同时生物的活动也会对环境产生改变,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整体。
地轴
解析:地球实际形状是不规则球体,它围绕自身的地轴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这两种运动产生了多种地理现象。
高度、高度
解析:光源高度影响影子长短,光源位置越高,光线与物体的夹角越大,影子相对越短。
摆的摆动(或其他类似等时性原理,如水钟的滴水等时性)
解析:许多简易计时器利用了一些有规律的等时性运动原理,摆的摆动周期在一定条件下是固定的,可用于计时,水钟滴水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等时性。
二、判断大厅
×
解析:一般云量越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云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云量多意味着水汽充足,更易形成降雨。
√
解析:蚕吐丝结茧将自己包裹起来,在茧内完成向蛹的转变,这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保护机制。
×
解析:环境变化对动植物都会产生影响,如温度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周期,也会影响动物的迁徙、冬眠等行为。
√
解析:太阳质量巨大,占据太阳系总质量的绝大部分,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吸引其他天体围绕其运动。
×
解析:月亮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
√
解析: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光线与物体的夹角改变,导致物体影子的方向发生变化。
×
解析:实际制作沙漏时,由于沙子颗粒不均匀、瓶口粗细变化等因素,沙子流动速度很难始终保持均匀。
×
解析:当环境变化超出生物的适应能力范围时,生物可能因无法适应而灭绝,如一些珍稀物种因环境破坏而濒临灭绝。
×
解析: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
解析:简易日晷的准确性受地理位置、季节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方的纬度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日晷指针影子的变化规律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准确计时。
三、选择乐园
B
解析:地震是地壳运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属于大气状况的天气现象,多云和大风属于天气现象。
A
解析:蚕的外皮不会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当身体长大到一定程度,旧外皮限制生长时就会蜕皮。
C
解析:仙人掌叶退化成刺是为了适应沙漠干旱少水的环境,减少水分蒸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和蚯蚓疏松土壤是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A
解析: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看起来比周围暗,所以呈黑色。
B
解析: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B
解析:中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光线与物体夹角大,影子最短。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
B
解析:日晷是利用太阳照射指针产生影子的位置变化来计时的仪器,水钟利用水流计时,沙漏利用沙子流动计时。
C
解析: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如骆驼适应沙漠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如森林能调节气候。
B
解析: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是天文学中的基本常识。
C
解析:蚕蛾口器退化,无法进食,在蚕茧内发育时已储存足够养分供其成虫阶段生命活动所需。
B
解析:仙人掌具有肉质茎、刺状叶等结构,能储存水分、减少水分蒸发,适合沙漠干旱环境;水稻需大量水,适合水田环境;荷花是水生植物,适合生长在水中。
A
解析:如前面所讲,月亮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
B
解析:水钟计时准确性依赖水滴速度均匀,滴得过快或随意滴水都会导致计时不准确,滴得慢且均匀能提高计时精度。
B
解析: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B
解析:经常用手触摸蚕宝宝可能伤害到它;给蚕宝宝吃带水的桑叶容易使蚕宝宝生病;把蚕宝宝放在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地方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四、问题城堡
答案:蚕的生命周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卵:呈圆形,像小米粒大小,刚产下时为淡黄色,即将孵化时变为紫黑色。幼虫:就是蚕宝宝,身体呈圆筒形,有多个体节,以桑叶为食,生长过程中会经历 4 次蜕皮。蛹:呈椭圆形,表面光滑,颜色多为褐色,不食不动,在茧内完成身体的转变。成虫:即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不会飞,雌雄蚕蛾交尾产卵后,生命结束。
解析:蚕的生命周期各阶段形态和生活习性差异明显,这是蚕适应环境和繁衍后代的方式,了解各阶段特征有助于掌握蚕的生长规律。
答案:例如,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它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这是生物影响环境;沙漠中缺水,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以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这是环境影响生物。所以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解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具体例子能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答案: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当月球处于不同位置时,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从地球上看就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从而产生了月相变化。
解析:月相变化的本质是三者相对位置变化导致月球反射太阳光部分的可视形状改变,理解这一原理有助于解释月相变化现象。
答案:一天中,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方向朝向西和东;中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方向在物体正下方。这是因为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取决于太阳的位置,太阳高度角越大,光线与物体夹角越大,影子越短,影子方向始终与太阳方向相反。
解析:太阳位置决定了光线与物体的夹角,进而影响影子的长短和方向,这是基于光沿直线传播原理产生的现象。
答案:制作简易计时器时,要考虑运动的等时性,如使用摆制作计时器,要保证摆长固定,使摆动周期稳定;如果是水钟,要控制好漏水孔的大小,保证水滴滴落速度均匀;还要考虑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对摆的影响、空气流动对水钟滴水的影响等,尽量减少外界干扰,以保证计时准确性。
解析:等时性是简易计时器准确计时的基础,而外界环境可能干扰等时性运动,所以制作时需考虑这些关键因素。
五、科学探究
答案:
将若干蚕宝宝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入两个饲养盒,标记为 A 组和 B 组。
在 A 饲养盒营造温度适宜(如 25℃左右)、湿度适中(如 60% - 70%)、通风良好的环境;在 B 饲养盒营造温度较低(如 15℃左右)、湿度较大(如 80% - 90%)且通风较差的环境。
每天给两组蚕宝宝提供等量、新鲜的桑叶。
定期用温度计和湿度计测量并记录两个饲养盒内的温度和湿度,观察并记录两组蚕宝宝的生长情况,如体长、进食量、蜕皮次数等。
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如一个月),对比分析两组蚕宝宝生长情况的差异。
解析:该实验方案遵循控制变量法,只改变环境条件这一变量,保证其他条件相同,通过对比两组蚕宝宝生长情况,可探究不同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
六、拓展长廊
答案: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中的生物产生多方面影响。一方面,人类的过度开发,如砍伐森林,破坏了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导致大量动植物失去生存空间,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另一方面,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如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了水、空气和土壤,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一些生物可能因无法适应污染的环境而死亡。此外,人类引入外来物种可能打破当地生态平衡,对本地生物造成威胁。但人类也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等活动,保护和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解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影响具有两面性,从破坏和保护两个角度阐述,能全面认识人类与生物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责任。
答案:设计思路:利用太阳的位置变化来计时。制作一个日影计时装置,找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杆子,在平坦开阔的地面上,以杆子底部为中心,画一个圆,并将圆等分为 12 份(代表 12 个时辰)。使用方法:将装置放置在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杆子的影子会落在不同的等分区域,根据影子所在区域来判断大致时间。早晨太阳升起,影子指向西方,随着时间推移,影子逐渐向东方移动,当影子指向正北方时大约是中午。
解析:利用太阳位置与影子关系设计计时方法,基于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符合古代没有现代计时工具时的实际情况,是一种简单可行的计时思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