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减负】16 有为有不为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轻质减负】16 有为有不为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8 13:47:28

文档简介

(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
(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
《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郑州外国语学校朗悦校区 李珍
一、课型
概念课
二、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季羡林散文《有为有不为》与2022版语文课标的育人理念深度契合。文章以质朴语言阐释人生抉择智慧,"有为"指向坚守文化根脉与精神品格,呼应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其文白交融的笔法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典范;"不为"则强调摒弃功利浮躁,与课标反对机械训练、保护阅读本真性的要求相契合。教学中可立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对比、跨界联结,体悟作者在时代洪流中"守拙求真"的价值观,在语言建构中实现文化认同与生命教育的双重浸润。
2.教材解读
初中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较为明确而自觉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本单元围绕“修身正己”这一人文主题组织选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从古今作品蕴含的丰富的中华美德元素中获得道德的滋养、心灵的浸润,从而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有为有不为》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区别和联系的认识,并在文末提出希冀:人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应迷途知返。
第四单元的课文或立足当下,或阐释传统,或沟通古今,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华美德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如何认识中华美德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七年级对议论文知识比较陌生,因此要先带着学生梳理议论文相关知识,尤其是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而且议论文的逻辑结构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拆解成更简单的部分,逐步引导。另外,道德议题可能涉及主观判断,学生可能在讨论时缺乏深度,需要教师提供框架或引导问题,促进深入思考。
2.行为习惯
他们的学习习惯可能包括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互动式学习,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同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在发展中。所以,在分析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比如他们可能在理解议论文结构、抽象的道德观念时会有困难,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引导。
3.关键能力
《有为有不为》作为议论文,结构比较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文章可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构建论点,如何用例子支持观点,以及进行批判性思考。结合整个单元来说,对学生如何认识中华美德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四、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 我能读准字音,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找到作者观点。
拓展性目标 2. 我能说出文中引用名言、列举事例的作用,并熟悉运用。
挑战性目标 3.我能体会文章平实质朴、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
五、实现路径
基础性目标 实现路径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读准字音。 2.借助批注,熟读文本,找到作者观点。
拓展性目标 实现路径 1.找到课文中的相关名言、事例,并结合议论文文体知识分析其作用。 2.研读课后阅读提示,抓住关键句,理清行文思路。
挑战性目标 实现路径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说理的,娓娓道来,明白晓畅,平易如画。 2.结合相关典型例句,进行赏析。
六、课堂流程
流程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2分钟 ①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将为我们拨开迷雾,指点迷津。 ②明确三级学习目标。 进入情景,明确活动任务。 齐读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文体知识梳理 5分钟 什么是议论性文章。 议论文语言特点。 论证方法分类。 ①齐读文体知识,了解并做笔记。 ②
任务二:整体感知理思路 20分钟 合作探究一: ①文章的题目是 “有为有不为”,那么 “有为” 和 “有不为” 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合作探究二: 梳理文章结构 ①(1-2段):提出“有为有不为”的观点,并解释“应该”的含义。 ②(3-6段):通过举例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③(7段):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 “有为有不为”。 合作探究三: 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文章中运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阅读文本,圈画文中的批注。 ②小组合作,思考何为“有为” 和 “有不为”,并从文章中进行圈画。 ③小组讨论,文章的三个层次,以及运用的论证方法。
任务三:结合实事 思善恶 5分钟 ①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社会中”的例子吗? ②读懂了全文,想一想: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善和恶,你应该怎么做 小组合作探究并分享本组观点。
课堂小结 2分钟 作者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就是说,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回忆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做好笔记。
布置作业 请联系生活实际,仿照课文,用直接抒情方式赞美黄河。(10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原创名校精品资源21世纪教育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共31张PPT)
(统编版)七年级

季羡林
郑州外国语学校朗悦校区 李珍
有为有不为
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将为我们拨开迷雾,指点迷津。
新课导入

不为
1.我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找到作者观点。
2.我能说出文中引用名言、列举事例的作用,并熟悉运用。
3.我能体会文章平实质朴、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作者简介
在20世纪中叶,当时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多样化,人们面临诸多诱惑与抉择时常常感到困惑和矛盾。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意识到有必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他从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出发,撰写此文,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道德,明确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旨在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把握行为准则。从而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思考与智慧。
写作背景
议论性文章
就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理。所以“议论性文章”包含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
①准确、严密;
②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彩。
议论文
语言特点:
文体知识
议论文
三要素
要证明的观点
证明观点的依据
证明论点的方法
道理论据
事例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
论点
论据
论证
文体知识
对比论证 特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
判断标志:相反、与之不同等。
★作用(答题规范):把……和……作对比,阐述了……的道理(事理),从而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特征:引用名人的言论、古语、谚语、俗语,以及公众所认可的道理、定理、公式等。
判断标志:××曾说过、俗话说、格言警句等。分类:分为明引和暗引。明引也叫直接引用,需明确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务求文字甚至标点符号均准确无误;暗引也叫间接引用,不需明确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其出处,只述其大意。
★作用(答题规范):引用……的名言或俗语,剖析了……的现象,表明……的道理(事理),从而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论点方法的特征&判断标志&作用
文体知识
举例论证 (事实论证) 特征: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判断标志:例如、譬如、比如等。
★作用(答题规范):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客观、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比喻论证 特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判断标志:似、若、像、好像、仿佛等。
★作用(答题规范):将……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的观点,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论点方法的特征&判断标志&作用
文体知识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毅然(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烦琐( )
虏(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
只有xī一个读音。
zhū
èr
kuò
chěnɡ

suǒ


kuì

lǒnɡ
意为“变节,背叛”。
字词清单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不可收拾
迷途知返
浪子回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闭着眼睛养神。养神,指保持身心平静,以消除疲劳。
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原指事物无法归类整顿,后借指事情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含贬义。
字词清单
“有为” 就是应该做的事,要积极去做;
文章的题目是 “有为有不为”,那么 “有为” 和 “有不为” 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有不为” 就是不应该做的事,坚决不做。
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 个部分。
3
第一部分
(1-2段):提出“有为有不为”的观点,并解释“应该”的含义。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6段):通过举例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7段):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 “有为有不为”。
整体感知
在结尾提出,归纳中心论点
观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不为
整体感知
作者认为什么是 “应该”?
作者认为 “应该” 有点像仁义的 “义” 字,即 “行而宜之之谓义”,“宜” 就是 “合适”,也就是 “应该”。
行而宜之之谓义
出处:【唐】韩愈《原道》
释义: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
精读细研
①“应该”是判断标准,如果没有“应该”这个标准,人们就无法确定哪些事应“有为”,哪些事应“有不为”;
为什么“有为”“有不为”,关键在于 “应该” ?
②“应该”具有普适性,无论是文化程度高的人还是低的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良知良能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应该”去做;
③“应该”可联系大小善恶,通过“应该”这个标准,可以区分大善大恶和小善小恶。
精读细研
本文是如何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区别的?
①作者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指出善恶有大小之别。
②接下来,先举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事例,并通过对比,指出什么是“小善”,什么是“小恶”(重点讲“小恶”);
③再举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的“大善”的事例;
④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阐述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精读细研
“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
常行小善可修为大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恶不改会发展成大恶。
精读细研
本文题目是 “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 “善” 与 “恶” 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不离题。
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 “有为”,什么是 “有不为”。
精读细研
第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
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
论证方法
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这一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
举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例子,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有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论证方法
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
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和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进行对比,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有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论证方法
第⑦段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理论证
形象地证明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
论证方法
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有什么作用?
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合作探究
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社会中”的例子吗?
【大善】
2003年起,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露天“抗癌厨房”,让患者家属以最低廉的价格借灶做饭。“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氳出亲情的味道”。
20多年如一日,一年365天从不打烊,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合作探究
【大恶】
李建平,原呼和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任职期间,李建平帮助他人承揽工程收受钱物,随意设置空壳公司挪用公款,将手中权力变现,涉案金额高达30亿余元。据李建平供述,除部分钱款用于赌博外,其余大多被用于购买收藏名家字画、古玩玉器、黄金珠宝、名贵手表、中外名酒。2024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李建平死刑。
合作探究
读懂了全文,想一想: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善和恶,你应该怎么做
(1)加强个人修养,坚守仁义礼智和“慎独”,不违背做人做事的原则,按照道德规范行动,遇到事情做出明智的判断。
(2)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底线,知羞耻,能自律,敬畏规则,自我约束,做出正确选择。
(3)能缚心,有定力,守住底线,做到正心明道,怀德自重修养身心,身正行端,做应该做的事,做利国利民、利社会利集体的事。不为物役,不精算个人的“得”,而罔顾国家的“失”
合作探究
作者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就是说,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主旨归纳
以渊博学识为支撑,在阐述观点时,从历史典故、名人言论到自身经历,信手拈来。谈及“为”与“不为”的标准,援引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箴言,又结合当下社会现象,如诚信缺失、学术不端等问题,古今对照,让抽象的人生哲理变得具体可感,使读者能深刻理解并认同其观点,在阅读中获得思想启迪,也拓宽了知识视野 。这种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1.立意深刻,旁征博引
写作特色
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平实话语直抒胸臆,如与读者促膝长谈,拉近与读者距离,让人倍感亲切。逻辑上,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先抛出 “有为有不为” 这一核心论点,再从不同角度阐述 “为” 与 “不为” 的内涵、范畴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最后呼吁人们践行正确准则。每个观点都有充分论据支撑,环环相扣,论证严谨,引导读者顺着思路深入思考,在朴实文风里领悟深刻道理 。
2.语言质朴,逻辑严谨
写作特色
解题(1-2):“有为”“有不为”的含义、关键点
有为有不为
明是非
有原则
守底线
分析论证
(3-7)
“大小善”“大小恶”的区别(3-6)
“大小善”“大小恶”的联系(7)
收束全文(8):每个人都该有为有不为;“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