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8 21:3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时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则引申为: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之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史记 屈原列传》)
②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宋史 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
“义”远流长
(3)“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2.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D.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选出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B.蹴尔而与之(踩踏) 乡为身死而不受(同乡)
C.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与生(假如,假使)
D.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4.单选题: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5.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 ,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 ,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 ,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 ,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①汇流入海
②知退一步
③深潭微渊
④江山依旧
A.③①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7.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贤者能勿丧耳 丧: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乞人不屑也 不屑: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5)妻妾之奉 奉:
(6)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8.《鱼我所欲也》作者 ,(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后世常以“ ”并称,有“亚圣”之称。
A.荀子 B.孟子 C.儒家 D.孔子 E.道家 F.孔孟
二、名句名篇默写
9.鱼我所欲也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 , ”表明主张,以铿锵之言,激励仁人志士追求大义。
(2)《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的“是心”指的是: , 。
(3)《鱼我所欲也》中,强调作者的品行高洁、正直,重视礼法道义的语句是: , !
(4)《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以一句“ ? ”表达自己对见利忘义行为的批判。
三、文言文阅读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①。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②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0.【甲】文主要阐述了怎样“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当下的中学生,你如何理解这个“义”?
11.【乙】文中的景公是怎样的人?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选自《宋史 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12.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患有所不辟也( )
(2)天祥泫然出涕( )
(3)故不为苟得也(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14.[甲]段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15.[乙]段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段中的哪句话?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②值:遇到。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④败:毁坏,舍弃。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⑥止:停留。⑦全:保全。
16.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17.翻译选文中画线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18.请用一句话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
19.【甲】【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 的思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1. (1)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 合乎正义 (2)示例一,坚持真理 忠君爱国 大公无私;示例二,洁身自好 共赴国难 清正廉洁 (3)示例一,举办“心怀大‘义’”故事会,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领袖英雄“行大义”的典故史实。示例二,开展“‘义’义探究”读书报告会活动,评说经典著作阐释的“义”的思想内涵。示例三,组织“‘义’行中华”论文征集活动,阐述当今时代传承“义”文化的意义、途径、措施等。示例四,开展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研究屈原的生平、著作、思想影响等在班内进行展示。
2.C
3.B
4.B
5.A
6.C
7. 丧失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优厚的俸禄 侍奉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8. B C D F
9.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0.“义”与“本心”在文中指人的“羞恶之心”,如今可理解“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会有道德底线,也就是所说的“不忘初心”。 11.景公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能虚心改正的人。
12. 辟:通“避”,躲避。 涕:眼泪。 苟:苟且。 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3.(1)因此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14.示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鱼”与“熊掌”对比,“生”与“义”对比,这样相互比较,把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6.(1)苟且,随便(2)祸患,灾难(3)丢下,抛弃(4)于是,就 17.(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
(2)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18.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 19.舍生取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